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3-11-11 10:37:59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實用15篇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殘杏枝頭花幾許。啼紅正恨清明雨。

  盡日沈香煙一縷。宿酒醒遲,惱破春情緒。遠信還因歸燕誤。小屏風上西江路。

  譯文

  想要減掉羅衣,可是寒氣還沒有退去。珠簾也無心卷起,一個人在深閨中閑居。紅杏枝頭的花不知還剩幾許,美麗的面龐尚有啼痕,只恨這清明時的細雨。

  終日無聊悶坐,看著沉香的輕煙一縷。昨夜喝悶酒而大醉,今早醒來得太遲。被惜春的情懷所困,心中充滿了愁緒,飛回的燕子又耽誤了帶來回信,我淚眼凄迷,呆呆地望著小巧的屏風,那上面畫的是遙遠的西江的水路。

  注釋

  ① 止:猶“只”。

  ② 沉煙:點燃的沉香。

  ③ 惱:撩惹。

  ④ 西江:古詩詞中常泛稱江河為西江。

  賞析:

  這首抒寫閨中懷人之情的詞,語不多,情無限,寫得清超絕俗,澹雅疏秀,別具一格。

  上片首句寫冬春之交閨客佳人“欲減羅衣”,卻又躊躇起來,因為她感到此時寒意猶未消去,暗示了女主人公因氣候變化無常而最難將息的心情。“不卷珠簾,人深深處。”雖未直接說出閨中人的心緒,卻畫出一位佳人惆悵自憐之態,使人隱隱感受到她心中的愁悶。

  以下兩句點明女主人公愁悶的表層原因——清明時節的連綿春雨。這場雨,不僅使氣候“寒未去”,“欲減羅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雨打花枝,落紅無數!所以,簾雖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關切庭院中的花兒,迫不及待地問詢:“紅杏枝頭花幾許?”當然,不消問,她也料到嬌艷的杏花定然會遭到的命運了。她仿佛看到那枝頭稀稀拉拉幾朵殘存的紅杏,依稀還帶著雨痕,像啼哭一樣,憎恨那殘酷無情的清明雨呢!當然花兒哪有悲與恨,只不過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但按其情緒之劇烈程度看,閨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來不像是一般傷春、惜花的意緒了。詞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當別有感恨。人世間有許多人和事有如花兒般的美好,結果卻被一場無情“風雨”破壞了。“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這兩句詞實是頗富有象征意味的。

  詞之上片,將女主人公惜花傷春的意緒表達得頗為動人。

  過片三句,轉寫閨中人內心極度的凄寂和苦悶。“盡日沉煙香一縷”,她終日對首一縷裊裊香煙出神,深閨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無聊賴可想而知。“盡日”,即李清照所說“愁永晝”也。盡日苦坐愁城,無法排遣,唯有借酒澆愁。“宿酒醒遲”,可見恨深酒多,以致一時難醒了,而醒來仍然是空對“沉煙香一縷”而已,此種境遇何等難挨!“惱破春情緒”,關合上片惜花恨雨,極力渲染出一個“愁”字。

  結尾兩句點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層原因——佳人懷人心事。“飛燕又將歸信誤”,她多么希望春燕給她帶來遠人的信息,而它們卻如史達祖筆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雙燕,非常令人失望。于是她只好空對屏風悵望:“小屏風上西江路”,淡煙流水的畫屏上畫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當初心愛之人正是從這水路遠去的!歇拍寫出了閨人佳人對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讀之令人感到意猶未盡,一詠三嘆。

  《草堂詩余正集》評此詞結句曰:“末路情景,若近若遠,低徊不能去。”這一評語,極為準確,精煉地概括出此詞含蓄蘊藉、語婉意深的風格。

  簡析:

  此詞亦寫閨中思婦惜春懷人、愁情難遣孤獨寂寞難碉黃錯晚暮的心情,意味沁人心脾。這首詞為傷懷人之作,最主要特點是寫景抒情結合,景中含情。卷絮、墜粉、蝶去、鶯飛、斜陽、黃昏,幾乎所有的景語都染上了思婦的幽恨之情。斜陽只與黃昏近。這句通過“斜陽、”“黃昏”之景,傳達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悲喜無奈,希望與幻來相交織的傷感春光消逝的悲苦、惱恨的心態。趙令畤的詞以清麗婉轉見長,這首詞題材雖常見,卻依然寫得清新別致,饒有韻味。詞的上片重在傷口春。起以風勁、絮卷、香飄、花落,點染晚春景象,觸發傷春情懷,“新酒”、“今春”二句,見病酒春恨刻刻不已,年年有加。詞的下片重在懷人。“蝶去鶯飛”象征所思分袂,“望斷”點出懷人,“惱亂橫波”可知愁情滿目,日暮愈深。今夜病酒、傷春、懷人滋味滲透,別有一番滋味,愁情傷感之意頓生,令人傷懷。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2

  蝶戀花·出塞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翻譯

  從古至今江山興亡都無定數,眼前仿佛戰角吹響烽煙滾滾戰馬馳騁來來去去,黃沙遮日滿目荒涼又能與誰說?只有蕭瑟的秋風吹拂著金戈鐵馬之地,卻是當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枯老鮮紅的楓樹。

  從前愁苦凄滾的往事無窮無盡,金戈鐵馬之地,卻是當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曾經的一往情深有多深呢?猶如夕陽余輝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綿綿秋雨。

  注釋

  無定據:沒有一定。

  畫角:古管樂器,傳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繪,故稱。發聲哀厲高亢,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帝王出巡,亦用以報警戒嚴。

  牧馬:指古代作戰用的戰馬。

  誰可語:有誰來和我一起談談。

  從前幽怨:過去各民族、各部族間的戰事。

  鐵馬金戈:形容威武雄壯的士兵和戰馬。代指戰事.兵事。

  青冢:長遍荒草的墳墓。這里指指王昭君墓,相傳冢上草色常青,故名。

  幾許:多少。

  鑒賞

  詞中有“牧馬頻來去”、“西風”及“青冢黃昏路”之語,青冢離龍泉關較近,因此可能創作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扈駕至五臺山、龍泉關時。

  詞的上片寫眼前之景,景象廣袤空闊,荒涼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詞人一開篇就感慨古往今來的興亡盛衰,從古到今,山河是沒有定數的,此時姓覺羅氏,彼時有可能姓葉赫那拉氏,江山的輪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發生逆轉的。這句寫意氣勢博大,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無法言語的無奈。從納蘭性德的身世來看,他雖然貴為皇族,但也沒有主宰江山的機會,然而跟從皇帝出行的經歷,使他對國家的理解更為深刻,使他對時局的變遷更為敏感。作者并沒有沉溺于傷感,而是把思緒從對歷史拉回到了現實,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營訓的場景。

  “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此句看似平淡,卻讓人浮想聯翩。軍營中,號角聲起,只見戰士們橫刀立馬,神情嚴峻,將帥一聲令下,他們便在馬背上來來回回地操練,拼殺,好一幅壯觀的場面。可是,此時的威武嚴整,并不一定能夠使一個國家長久持續下去,它也許會在一夕之間煙消云散,這怎能不讓人傷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這樣轟轟烈烈而來,又這樣失魂落魄而去?戰場上的廝殺聲,似乎也暗藏著幾份悲傷。從結構上來說,第一句是后兩句的一個概括,而后兩句又是第一句的具體展現。

  雖然塞外的景象廣袤壯美,作者并沒有因此而心情愉悅,在他眼中,彌望的仍是一片荒涼,這滿目的荒涼又能給誰訴說呢?“荒涼”一詞,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實寫照,又是作者心緒的如實昭示。秋天,萬物凋零,落葉滿地,一派衰敗之象,可誰又能說這不是作者心境凄涼的抒寫呢?作者貴為皇族,雖然沒有出生入死的經歷,但仍然心存憂患,多少王朝就是在這起起落落中淹沒于歷史的長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風,即秋風。楓葉經霜會更紅艷,越紅離凋謝就越近。季節地逝去,風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卻風干不了作者滿腹的憂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楓葉里。

  詞的上片,無論寫景抒情,都沒有雕琢的痕跡,以復雜的思緒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卻景中帶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飾。

  詞的下片抒發自己的報國志向無法實現的幽怨,景象氣勢磅礴,縱橫馳騁,情感婉約深沉。

  “幽怨從前何處訴”,應為從前幽怨何處訴,古人作詞,為了韻律的需要,往往在詞序上作以調整。“從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鐵馬金戈”而言,應該指的是不能報效國家,縱橫沙場的幽怨。納蘭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衛,按理說,他有條件也有能力領兵打仗,但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其所作所為還得服從皇帝的安排。“何處訴”一語,就道出了他內心深深的孤獨,也許是英才蓋世,也許是位高權重,才使他的周圍變得冷清。

  作者雖然志向高遠,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樣“獨留青冢向黃昏”?王昭君曾經因為沒有賄賂畫工毛延壽而被漢元帝錯選作單于呼韓邪的妻子。為了漢與匈奴的和好,她遠離家鄉,可是最終還不是變成了一堆黃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鐵馬金戈,氣吞萬里的報國之志,可擁有這樣的志向不也是徒勞的嗎?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問:如果有人問我對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陽與深秋中的細雨。“深山”“夕陽”“深秋”“雨”這幾個意象悲涼凄冷,讓人生發出一種揮之不去又無法形容的傷感。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是很執著的,但卻沒有一個實現的途徑,所以他的.心頭淤積著太多的郁悶。但這種情感的表達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對景象的具體描繪展現出來的,婉約深沉,耐人尋味。

  這首詞從整體上來說,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暢。面對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寫情,又以情帶景,使情與景、形與意融為一體。而上篇寫眼前之景,下篇寫從前之志,虛實形成對比。就整首詞來看,手法嫻熟而精到。

  賞析

  這首小詞通過對塞外古戰場的描寫,抒發了對歷代興亡和歷史變遷的感慨。

  詞的上片寫景,描寫塞外古戰場的荒涼景象。

  “今古河山無定據”,是說從古至今,政權更迭,江山輪回,興替衰亡,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而該句將詞人的“出塞”放在這樣廣闊的歷史空間中來寫,自會給讀者留下不一般的感受。“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頗具動感,既是寫實,突出邊塞風物的卓異,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又像虛寫,如同歷史上無數紛爭的一個縮影,讓人想象塞外仍是戰爭頻仍。該句為詞人下面的敘事創設特殊的背景,并借此揭示事件的悲劇意蘊。

  “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二句仍用描寫,放眼望去,整個塞北,平沙萬里,荒漠凄涼,連個說話的人也很難找到。西風颯颯,只有那幾株楓樹,又一次被吹紅了葉子。使人聯想起為爭奪這塊土地鏖戰廝殺時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慘象。這些紅葉,又一次把人帶進了對歷史的回憶,加深了作品的縱深的歷史感。

  詞的下片抒情,寫自己出塞的感觸。

  “從前幽怨應無數”,當年昭君出塞時一定是“幽怨無數”吧!但從后來的情形推想,這“幽怨”則是橫無際涯,深不見底。“鐵馬金戈”,讓人想到的是英雄建功立業的豪情,但又有誰知曉與這豪情并置的竟是昭君無盡的“幽怨”啊!“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兩種景致,兩種風格,反差之大,讓善良的心靈何其痛哉!這不正是“誰可語?”的原因嗎?若把歷史比為一部長卷的話,那“鐵馬金戈”的場景只是其中的插頁,而“青冢黃昏路”的悲涼卻浸透著整個書卷。而詞人的這種感受又是如何傳達的呢?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一問一答,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沉痛至極。“深山夕照”已經讓人感覺悲涼,而“深秋暮雨”則程度更重。意象遞進疊加,既深化昭君“幽怨”的表達,也讓讀者感受詞人漸趨悲涼以至不堪悲涼之苦。如此以景結情,含蓄雋永。

  漢元帝時,昭君奉旨出塞和番,在她的溝通和調和下,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六十年。她死后就葬在胡地,因其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所以昭君墓又被稱為“青冢”,杜甫有詩“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納蘭由青冢想到王昭君,問她說:“曾經的一往情深能有多深,是否深似這山中的夕陽與深秋的苦雨呢。”作為康熙帝的貼身侍衛,作者經常要隨圣駕出巡,所以他的心中也充滿了報國之心,但他顯然不想通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方式來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負,所以在尾句中作者又恢復了多情的本色,他以景語結束,將自己的無限深情都融人到無言的景物之中,在這其中,既包含了豪放,又充滿了柔情,甚至我們還會體味到些許的凄涼與無奈。

  這首詞通過詩人“出塞”所見,描繪了眼前荒涼的和平景象,回顧歷史,總結出戰爭與和平兩種情況,是對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的規律性概括。因此毛澤東批注:“看出興亡”,肯定了這首詞的思想意義。

  謝章鋌在《賭棋山莊詞話》中曾說過:“長短調并工者,難矣哉。國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竹坨以學勝,迦陵以才勝,容若以情勝。”而讀完作者這首詞風蒼涼慷慨的詞作,可以得知謝氏此言不虛。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納蘭性德于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奉命與副統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詞人時年二十八歲。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翻譯:

  我早已歷盡天涯離別的痛苦,想不到歸來時,卻看到百花如此零落的情景。三句甚好。天涯離別之苦,不抵時光流逝之悲。加倍寫來,意尤深厚。我跟她,在花底黯然相看,都無一語。綠窗下的芳春,也與天時同樣地遲暮了。“無一語”,益覺悲涼。春暮,日暮,象征著情人們年華遲暮。

  本來準備在夜闌燈下,細訴別后的相思。可是,一點點新的歡娛,又勾起了無窮的舊恨。三句更著力寫遲暮的悲感。當日的別離,辜負了大好芳春,這千絲萬縷的'怨恨是無法消除的。在人世間最留不住的是:那在鏡中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和離樹飄零的落花。“辭鏡”二字新,有點鐵成金之妙。兩“辭”字重用亦佳。

  賞析:

  光緒三十一年(1905)春天,長期奔走在外的詞人回到家鄉海寧。夫人莫氏原本就體弱多病,久別重逢,只見她面色更顯憔悴,不禁萬分感傷。這首詞,或許就是此時而作。“閱盡天涯離別苦”,開篇即直陳久別給人帶來的苦楚。離別誠然是痛苦的,在靜安眼里,連相逢也是苦楚的:時間無情,蕩去了容顏,一分重逢之歡難抵十分久別之苦。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說“一切少男少女皆將如掃煙筒者同歸于灰燼”,這正是王國維“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之深意。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4

  蝶戀花·北斗秋橫云髻影

  北斗秋橫云髻影。鶯羽衣輕,腰減青絲剩。一曲游仙聞玉聲。月華深院人初定。

  十二闌干和笑憑。風露生寒,人在蓮花頂。睡重不知殘酒醒。紅簾幾度啼鴉暝。

  賞析

  唐宋公主多不下嫁,入道觀為女冠,內人之失寵者也然。《瑞鶴仙·陳華山內夫人》是也。此“道女”疑即其人。此等女冠多有穢行,文人對之多作輕褻語,韓愈《華山女》詩,亦不免此,此尚算莊言。《本事詩》卷下將此詞定作艷詞。可見《瑞鶴仙·陳華山內夫人》一詞也為艷詞。“睡重不知殘酒醒”,釋家嚴戒酒,道家則否,故《真誥》有“玉醴金漿”之語。“華山”在金元人之手,南宋婦女所不能到。此言“人在蓮花頂”,乃虛擬詞,托夢境耳。上片言入定,下片言酒醒,則其中所言皆夢境可知。以《瑞鶴仙》詞題來看,這兩首詞應是送給同一個人,那末這“華山”也可作為名字解,即指陳華山內夫人。

  “北斗”三句,述道女裝束。此言道女頭頂上盤著高聳的發髻,用一支玉簪橫插其中。她投在地上的影子,極象秋高氣爽時的夜空中的北斗星。她身上穿著剪裁合身的飄飄欲仙似的綢服,從后面望去細腰盈握,滿頭青絲飄拂。“一曲”兩句,為道女自娛而寫真。此言在月色明亮夜深人靜之時,她在道觀中用玉磬敲奏出一支悅耳動聽的《游仙》曲來自娛取樂。上片寫出這位道女的典雅不俗,也含有詞人對她的愛慕之意在。

  “十二闌干”三句,轉寫自身。“闌干”,這里作欄干解。“蓮花頂”,即華山蓮花峰,峰上有上清宮,宮前有池生千葉蓮花。此言詞人見了扇面上所畫的山峰,仿佛自己也到了華山蓮花峰頂的上清宮內。詞人憑欄斜倚只覺秋風生寒,一片清涼。此非真到,只是因為是題“華山道女扇”,所以詞人有此即興想象之境,或即上所言之夢境耳。“睡重”兩句,也是照應上三句的`夢境。此言其飲酒填詞,在不知不覺中卻昏然睡去,酒醒后起床不知道繡簾外的昏鴉啼歸已是叫了多少次了。下片全寫自己對扇畫的感受,最后才點出,以上這些只不過是他的夢中景象。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5

  蝶戀花

  張先〔宋代〕

  移得綠楊栽后院。學舞宮腰,二月青猶短。不比灞陵多送遠,殘絲亂絮東西岸。

  幾葉小眉寒不展。莫唱陽關,真個腸先斷。分付與春休細看,條條盡是離人怨。

  【注釋】

  蝶戀花:詞牌名,即《鵲踏枝》。此名取自梁·簡文帝《東飛伯勞歌》:“翻階蛺蝶戀花情”。

  綠楊:綠柳。

  宮腰:即楚腰,纖腰。《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后世即以楚腰泛指女子的細腰。

  青猶短:指楊柳鵝黃初現,而綠尚不足。

  灞(bà)陵:地名,本作‘‘霸陵”,漢文帝陵墓,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東,附近有霸橋,為古人折柳送別處。

  殘絲:折斷的柳枝。亂絮:散亂的柳絮。

  小眉:喻楊柳初生的嫩葉。

  陽關:即《陽關三疊》,又稱《渭城曲》,曲調名。唐、宋時的送別歌曲。陽關,古地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南。

  分付:付托。

  條條:指柳條。

  蝶戀花—張先拼音解讀:

  dié liàn huā

  zhāng xiān 〔sòng dài 〕

  yí dé lǜ yáng zāi hòu yuàn 。xué wǔ gōng yāo,èr yuè qīng yóu duǎn 。bú bǐ bà líng duō sòng yuǎn,cán sī luàn xù dōng xī àn 。

  jǐ yè xiǎo méi hán bú zhǎn 。mò chàng yáng guān,zhēn gè cháng xiān duàn 。fèn fù yǔ chūn xiū xì kàn,tiáo tiáo jìn shì lí rén yuàn 。

  相關翻譯

  從外面移來了一株小小楊柳,將它栽種后院。它在初春二月枝干尚短,也著舞動自己纖細的腰肢。不像那灞陵邊上的柳樹,因為人們折柳送別而殘絲亂絮地被人拋棄在東西岸邊。

  幾片眉毛一樣的小葉因春寒而皺巴巴的。不要唱《陽關曲》了,還沒唱它就因為別離而斷腸了。告訴春天休要細看它了,它的一根根枝條都展現出與戀人分別的哀怨。

  相關賞析

  此詞之主旨,全以首句而引發,簡言之,可謂由移栽楊柳于后院,從而因院柳想灞陵折柳,由柳葉如小眉因尚寒而不舒展,想到客舍青青柳色新之陽關,想到離別,想到離別之慘惻,令人腸斷,愁緒萬端。這本是一個極端矛盾的心理,既因楊柳必然會引起上述種種,何不遠離楊柳,而還要移栽于后院呢?實在頗有自尋煩惱之嫌。此話暫且擱下,留在下面再細說。于此要先稍為一說的是,詞中只見一“楊”字,而所詠所嘆盡是柳,卻是何故?乃因古人多稱柳為楊柳,楊與柳時相混雜,還往往以楊徑指楊柳的緣故。此處自然還有平仄的關系,如果易楊為柳,則二四六成了仄仄仄,是律句所不容許的。

  “移得綠楊栽后院”,是一句十分樸實平易的句子,也應承認是十分寫實的句子,無甚纖巧曲折可言,而由此引起的聯想,卻十分多層次多曲折。楊柳自古即是好詩料,是能引發多種情趣的奇妙之物,楊柳爭發,是春意盎然的典型景物。“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詩經時代詠揚柳的名句,楊柳依依是值得憶念的佳景,而它又善變,往往一下就可變成痛苦的回憶。再拿張先本人的一個名句來說,人人皆知他這張三影之一影,即是“柳徑無人,墜飛絮無影”,那是多么富有情趣的.意境啊!難怪他自己也為他的三影大有得意之感。由此又涉及到上文未說完的自尋煩惱之嫌,楊柳之如此多變化多情趣,故代代名流莫不愛戀之,而又莫不為之傷情,亦早已成為公案。幾乎人皆難逃,張先之所以要將綠楊移栽后院,亦可謂本自擺脫不掉悲歡離合,而一任楊柳之是悲是欣,均難釋愛柳之情吧。楊柳之柔條,人稱之為柳腰,言其婀娜多姿,可喻美人之細腰也;楊柳之細葉,又多用來喻美人之眉;柳芽之初舒,喻為柳眼;柳枝因細而長,又每稱之為柳絲;再如柳下、柳邊、柳暗、柳影、柳煙、柳嫩、柳態、柳綠、……等等,無不充滿詩情畫意,故人之愛柳,幾乎成為人之共性。由此可謂張先之移栽綠楊柳于后院,究竟出于哪種感情,本是一言難盡的。而在這首詞里是由欣而及悲地展開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學舞宮腰,還是在正面頌贊柳枝之喜人。可惜時令尚在二月,柳芽雖已報青,而其青猶短,學舞難成。緊接著由這青猶短,一跳跳到了灞陵折柳之多送遠,情緒一下由欣而戚,想象到的柳絲柳絮,也成了殘絲亂絮,而且飄零于河橋兩岸。這首詞的基調,至此已臻明確。

  而下半闋尚有發展,眉之不展,自然由愁而引起,所謂愁眉不展者是。因為是新移栽的楊柳,而且時令尚早,葉只有幾片,柳眉還尚小,看來還是在如實寫景,但其中暗藏著一段愁緒,自是不難尋繹的。正由此愁思之縈纏,乃不得不要敲起警鐘:莫唱陽關,如一唱,可真的要斷腸了。這里還有一個“先’字,這也是因為楊柳給人的聯想太多了,一唱起來,甚至還沒開口唱,愁人之腸恐怕是會先唱而斷的啊!所以敲警鐘之余還要下命令:分付與春休細看,看了是會更受不了的,因為條條盡是離人之愁怨啊!

  宋人李之儀(端叔)評價張先的詞說:才不足而情有余。語氣不免太苛刻些,倒也頗切中要害。這首詞情思之發展,步步合情合理,雖無特佳警句,亦足感人。以才不足而情有余來論之,確無不可。難怪李之儀以后之詞話,每多引李的這句話來評價張先,可見歷代之詞評家多有同意李之儀評議者,亦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吧!

  作者介紹

  張先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天圣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游。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

  辛棄疾〔宋代〕

  誰向椒盤簪彩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

  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

  譯文:

  新的一年來臨,正當美好年華的整整等人,爭著從椒盤中取出春幡插上兩鬢,春風吹拂著她們頭上的幡勝,十分好看。我不是不喜歡春天,而是那種生活早已成為的遙遠回憶,往日為了花期而常把春天雖怨恨。今年春未到時我就開始探詢花期,但花期短暫,開晚了讓人等得不耐煩,開早了又讓人擔心它很快凋謝。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應可定,可是開春之后風風雨雨尚難預料,誰知這一年的花開能否如人意?

  注釋:

  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樂章集》《張子野詞》并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戊申:即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元日:正月初一。椒盤:盛有椒的盤子。彩勝:即旛勝。整整:人名,是辛棄疾所寵愛的一位吹笛婢,詞中以之代表他家中的年輕人。韶華:青春年華。借問:詢問(花期)。花期:花開的日期。暗指作者時時盼望的南宋朝廷改變偏安政策,決定北伐中原的日期。無憑準:靠不住。

  賞析:

  這首詞作于公元1188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正月初一這一天,剛好是立春。自然界的節候推移,觸發了他滿腔的憂國之情。這一年辛棄疾已四十九歲,屈指一算,他渡江歸宋已經整整二十七個年頭了。二十七年來,辛棄疾無時不盼望恢復大業成功,可是無情的現實卻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于是,他在春節的宴席上揮毫寫下這首小詞,借春天花期沒定準的自然現象,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國事與人生的憂慮。這也是辛詞善于以比興之體寄托政治感慨的一個特點。

  這首詞的開篇通過節日里眾人熱鬧而自己索然無味的對比描寫,表達了自己與眾不同的感傷情懷。“誰向椒盤簪彩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說的是當時民間春節風俗。正當美好年華的整整等人,爭著從椒盤中取出春幡,插上兩鬢,春風吹拂著她們頭上的幡勝,十分好看。

  這里通過描寫節日里不知憂愁為何物的年輕人們的歡樂,來反襯自己“憂愁風雨”的老年懷抱。接下來兩句:“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筆鋒一轉,說明自己并非不喜歡春天,不熱愛生活,而是痛感無憂無慮的生活對于自己早已成為“往日”的遙遠回憶。并且,其不愛春天熱鬧的原因還有更深的意義。

  在過去的.歲月里,作者歲歲苦盼春來花開,可年復一年,春天雖來了,“花”的開落卻無憑準,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沒有春天一來就高興的舊態了。顯然這里一個“恨”字,已不是簡單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接下來,作者從一個“恨”字出發,著重寫了自己對“花期”的擔憂和不信任。字里行間,充滿了怨恨之情。這種恨,是愛極盼極所生之恨。

  “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作者急切盼望春來,盼望“花”開,還在隆冬就探詢“花期”;但花期總是短暫的,開晚了讓人等得不耐煩,開早了又讓人擔心它很快凋謝;這一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從他平時言行讀者不難了解,可是開春之后風風雨雨尚難預料,誰知這一年的花開能否如人意?

  作者在這里寫的雖是自然界的變化,實際上是在曲折地表達了對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懷疑、又擔憂,最終還是熱切盼望的矛盾復雜心情。作者之所以會有如此纏綿反復、堅凝執著的心理呢?就是因為他心中有抗金復國這一項大事業!所謂“花期”,即是作者時時盼望的南宋朝廷改變偏安政策,決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在正月初一這樣的節日,人們忙著慶賀這個雙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輕人,更是天真爛漫,興高采烈,歡呼新春的到來。但是,這樣的節日場景,對于長期削職閑居,壯志難酬的辛棄疾來說,無疑是別有一番滋味,眼看著這一派歌舞升平的氣象,卻怎么也樂不起來。

  就在他寫此詞前兩個月,太上皇趙構死了,這對于恢復大業也許是一個轉機。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決斷,改變偏安路線,則抗金的“春天”必將到來。可是銳氣已衰的孝宗此時已無心于事業,趙構剛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趙惇“參決國事”,準備效法他老子傳位于太子,自己當太上皇享清福了。

  由此看來,“花期”仍無定準,“風雨”也難預料。上饒離臨安不遠,作者想必已聽到這一消息。而他在詞中所感嘆的“花期”無定、“風雨”難料,也是由此而發。通篇此詞,作者比興結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達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個人遭遇的愁苦復雜的心情。

  當時,辛棄疾被劾離官閑居已五年余。是年奏邸忽騰報辛因病掛冠,此遲到的風雨具見京城大老們的荒唐和對稼軒的忌恨。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7

  蝶戀花·滿地霜華濃似雪

  清代 王國維

  滿地霜華濃似雪。人語西風,瘦馬嘶殘月。一曲陽關渾未徹。車聲漸共歌聲咽。

  換盡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舊年時轍。自是浮生無可說。人間第一耽離別。

  譯文

  滿地凝結著寒霜,濃得像覆上一層白雪。人們立在西風中話別,瘦馬也向著殘月不斷悲鳴。送別時,《陽關》一曲猶未奏完,離人就已出發了。咿軋的車聲仿佛應和著歌聲,在痛苦地嗚咽。

  天涯芳草青青的顏色已換作枯黃,可是,陌頭上深深的車轍依舊是我來時的模樣。三句為前人未道之語。靜安于是年春跟隨羅振玉入京,數月后即奔喪回里。來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無常。這虛浮無定的人生,還有什么可說呢?在人間最令傷心的事莫過于離別了。

  注釋

  霜華:此指嚴霜。因其每呈結晶狀,故云。張祜《旅次上饒溪》詩:“秋竹靜霜華。”

  陽關:指《陽關三疊》曲。為古代送別的曲調。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來譜入樂府,即以詩中“渭城”或“陽關”名曲。

  浮生:《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老莊學說認為人生世事虛幻無定,故云。

  耽(dān):指沉溺、迷戀;也有停留、拖延、延誤的含義。

  簡析

  詞的第一句作者上來就點明了時間,大雪飄零,萬物冰凍,首先在時間上為作者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調。瘦馬,殘月,都是一組凄涼的.意象,作者在這里用他們渲染氣氛。陽關自古就是人們分別的地方,作者在這里使用主要是表明自己的離別之情,用了暗喻的手法。作者接下來說分別的時候,車輪嗚咽的也哭泣了,暗含對分別的傷痛。

  下句作者重點以情馭景,他開始感嘆時間還在,但是物是人非,昔人不再。他開始回憶起自己以前與人相處的美好時光,想到這里,作者想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是他突然發現自己什么也說不出,只能感慨的說一句:離別。

  創作背景

  光緒三十二年(1906)秋,靜安曾奔父喪南歸故里。這期間所寫的詩詞充滿著悲涼的情調。本詞寫離別時的情景,殘月出門,西風瘦馬,詞人不幸的遭遇加上他憂郁的天性,使他更感到人生的虛幻了。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8

  蝶戀花·窗外綠陰添幾許

  窗外綠陰添幾許。剩有朱櫻,尚系殘春住。老盡鶯雛無一語。飛來銜得櫻桃去。

  坐看畫梁雙燕乳。燕語呢喃,似惜人遲暮。自是思量渠不與。人間總被思量誤。

  翻譯

  當日的雛鶯已經長成,它悄悄地飛來,銜了顆櫻桃又飛去了。看那窗外的綠樹,又添了多少濃陰,只剩下紅艷艷的櫻桃,似乎要把殘春留住。

  獨自坐著,靜看那畫梁上雙燕在乳雛。燕語呢喃,像在惋惜我已年華遲暮。我自個兒在想念著他,燕子自然是不懂得的。唉,人間總被相思所誤。

  注釋

  朱櫻:深紅色的櫻桃。古代視為珍果。左思《蜀都賦》:“朱櫻春熟。”

  鶯雛:幼鶯。

  畫梁:雕花繪畫的梁柱。雙燕乳,雙燕在哺育幼燕。

  遲暮:比喻衰老。

  渠不與:謂心中人不能與共晨夕。

  渠:俗稱他人曰渠。

  思量:相思。

  賞析

  這首《蝶戀花》是王國維的代表作之一,全詞抒寫傷春怨別之情,寄寓對于人生的看法,其哲理意味并不很濃烈,而細加吟繹,仍可見它與傳統的傷春怨別詞有所不同。

  詞的上片側重描寫傷春情緒。

  “窗外綠陰添幾許”起拍設問。一開始便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住。因為綠陰增添,意味著春色衰減;經此一問不能不跟著察看窗外景象的變化。

  “剩有朱櫻,尚系殘春住”。接著回答設問。如此一問一答,即勾畫出一幅綠肥紅瘦的暮春景象圖。原來詞人關心的不是綠陰添加了多少而是還有幾許春意。這時剩下的只有櫻桃,抓住春天的裙角,不肯放春歸去。詞人無一字提及惜春,但惜春之意已現。

  “老盡鶯雛無一語,飛來銜得櫻桃去。”而結拍又在這圖中添上一筆,謂春天已是如此凋殘,黃鶯兒還要將此唯一為春天留下標志的櫻桃銜走,表現出其對于春天的憐惜情狀。以上所寫,雖為一般自然物象,看似與社會人生無關,而自然物象的變化,卻處處牽動人心。

  下片由傷春轉入怨別,專講社會人生。

  “坐看畫梁雙燕乳。燕語呢喃,似惜人遲暮”。點出了上片之景全是詞人在室內所見,窗外已無春意。詞人將目光移及畫梁雙燕,希望能獲取一些安慰,卻見畫梁間小燕子,呢喃細語,像是為人們失去美好的春天感到惋惜。而小燕子之成雙成對,相親相愛,同樣也引起了主人公的怨別情緒。眼中所見乃心中所想,這一句反襯出詞人的孤寂和凄涼。因為此時的主人公正是獨自一人“坐看畫梁雙燕”。這是由眼前物景所觸動的無端煩惱。此時此刻,主人公多么希望能夠像畫梁雙燕那樣,與自己所思的人在一起。

  “自是思量渠不與。人間總被思量誤。”這是詞人的感嘆。由此將詞人帶回現實中來,先前所想是不可能實現的。鶯鶯燕燕飛來飛去,歡欣鼓舞,是因為他們從不“思量”的緣故,世間之人之所以有遲暮之感,有許許多多的煩惱,是被“思量”所誤呀!這里,主人公埋怨自己的“思量”不為對方所理解。在現實面前,經過再三“思量”,終于有所覺悟,認識到:“思量”是人生痛苦的根源。這就是全詞所寫惜春怨別情狀所要說明的道理。所謂“思量”,可以解作相思,但不僅僅局限于此,還包括對于自然界的變化以及社會人生變化的一種“憂患意識”。當然,詞作所寫傷春怨別情緒,都是“思量”的具體內容。

  如果從字面上看,這首詞所寫傷春怨別情緒,似乎人皆有之,不見得有何特別之處,但是,如果聯系作者的人生觀及其對于世界的看法,就可發現這首詞所寫的情緒,內容很不一般。王國維對于人生懷有“極深之悲觀主義”,他認為人生縛于生活之欲,只是痛苦而已。所謂傷春怨別情緒,實際上也是生活之欲的`體現。他主張文字及美術,應當遺棄一切“關系”與“限制”才能得到解脫。因此,這首詞對于“思量”的看法。當與這種在生活之欲中求解脫的思想有關。這就是說他已經認識到,對于自然物象變化的傷感情緒,對于悲歡離合的怨恨情緒,一切“思量”都將帶來痛苦,但是這種痛苦又是很難解脫的。他把這一人生體驗,即人生哲理,寫到詞中來,指出“人間總被思量誤”,這卻是前人所未曾道及的。

  創作背景

  此詞為詞人于1907年春作于海寧。當時詞人剛剛入京,歷任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局編譯、名詞館協修。詞人懷著哀怨無奈的情緒寫下了這首詞,這其中也包含了個人的心曲和時代的苦悶。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9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 宋朝 趙令畤

  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

  盡日沉煙香一縷,宿酒醒遲,惱破春情緒。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路。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譯文

  想要脫掉厚重的外套,怎奈春天總是乍暖還寒,寒氣尚未完全消歇。門上的珠簾懶懶地垂著,悶在閨閣深處的人兒,實在是無心卷起簾兒,就這樣獨自悶坐在家中。余寒未消,那枝頭的杏花,又能綻放得了多久?深閨思婦的青春就如這凋零的杏花一般,韶顏易逝,紅顏不覺已老,清明的雨淅淅瀝瀝,淋雨的花瓣兒就像那花兒啼哭的.淚痕。她惆悵難安,不由得怨恨起這不眠不休的細雨來,恨它過于無情,寒氣襲人,苦雨摧花。

  昨夜借酒澆愁以忘憂,宿酒過量而醒來很遲。酒醒后的她,終日只有一縷沉香相伴。本已百無聊賴,她又被這惱人的天氣撩得愈發心煩意亂。空中有燕子飛過,她不禁歡喜雀躍,以為傳來了夫君歸家的喜訊,誰知卻是空歡喜一場,著實讓人煩惱難堪,她不由將一腔惱怨都發向飛燕。這莫名的怨恨正表達了她對離人的深切相思。她想象著離人在異鄉的種種來排遣寂寞,就像他仍在自己身邊一樣。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注釋

  不卷珠簾:王昌齡《西宮春怨》:“西宮夜景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人在深深處:語出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句。

  紅杏枝頭花幾許:化用宋祁《木蘭花》“紅杏枝頭春意鬧”句。

  啼痕:淚痕,此指杏花上沾有雨跡。止恨:只恨。

  沉煙:點燃的沉香。

  宿酒:隔宿之酒,即昨晚睡前飲的酒。

  惱:撩惹。

  飛燕又將歸信誤:古有飛燕傳書的故事。

  西江:古詩詞中常泛稱江河為西江。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賞析

  首句別開生面,不以景語起興,而純以陳述語氣,描寫閨中女子心緒:“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寒未去”說明此時尚是早春,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受天氣影響,女子的心情必定也起伏無常。“深深處”點出女子憂悶之深,渲染出一種深重、孤寂的氛圍。“不卷珠簾”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緒縈懷而心生懨懶;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簾之后,望見滿目春色,更添愁緒。愁之深沉難去,可見一斑。

  春來,百花盛開。本來是春光駘蕩,美景無限,“紅杏枝頭花幾許?”紅杏滿枝,繁花怒放,可是她卻想到,它究竟能開多久呢?“惜春長怕花開早。”既盼又怕,對花是如此,對自己的青春又何嘗不如此。愿青春如花朵般嬌艷,而青春又不會久駐,不正像枝頭的紅杏花,很快就不會剩有多少么?對于久望游子的閨中人,豈不更怕“一朝春盡紅顏老”?于是,淚流滿面,更恨起“清明雨”來。說“止恨清明雨”,可能所思之人因雨不能迅速歸來的意思。不過另方面,“清明雨”也可說是泛指。因為這雨,如“雨橫風狂三月暮”的雨,如“雨打梨花深閉門”的雨。總之,它會使得花兒凋殘,人的青春老去,那怎么能不恨它呢?“止恨”,分量很重,映照出人的恨深怨極而又無可奈何的苦悶之情。

  “盡日沉煙香一縷”,這一句寫閨中情景,女主人公的生活是多么寂靜凄清,她終日對著一縷裊裊香煙出神,心中苦悶至極。她的愁悶無法排遣,唯有借酒澆愁。“宿酒醒遲”,她心中有無限恨,不覺中喝了很多酒, 以至于久睡不醒。緊接著一句“惱破春情緒”,徑直說出她的春愁。

  結尾兩句“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路”,讓我們知道了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真正原因:原來她是盼望著春燕給她帶來遠人的信息,而它們卻又令人失望。一個“又”字,點明了失望之久。這里不說所惦記著的人沒有捎信回來,卻怪燕子忘了帶信,構思巧妙。于是她只好空對屏風悵望。畫屏上煙水茫茫,那條蜿蜒的水路,不正是當初心愛的人遠去時所走的西江之路嗎?寫出了閨中佳人對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讀之令人感到意猶未盡,一詠三嘆。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創作背景

  以美人自喻,自屈原肇始,后逐漸成為古典詩詞中的一種常用的寄托手法。宋詞多寫閨情、春愁,其中不乏以女子閨愁寄寓自身遭際的作品。趙令疇因與蘇軾交好,在蘇軾見逐時,也受到牽連,際遇頗為坎坷。他這首《蝶戀花》將閨情寫得婉轉曲折,可看作寄托之作。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小院深深門掩亞。

  寂寞珠簾,畫閣重重下。

  欲近禁煙微雨罷。

  綠楊深處秋千掛。

  傅粉狂游猶未舍。

  不念芳時,眉黛無人畫。

  薄幸未歸春去也。

  杏花零落香紅謝。

  譯文

  深深的小院,關閉起大門。畫閣上珠簾一重一重的放下低垂。要到寒食節了,微微的春雨停了,那綠楊深處的秋千直直的懸掛著,紋絲不動。

  傅粉人發狂似的去游冶,還未舍得放棄呢。就是不想在這大好春光時節,沒有人為我畫眉。薄幸郎不歸來,整個春天都過去了,你看杏花已經零落,香花亦在凋謝。

  注釋

  蝶戀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鵲踏枝》。晏殊詞改今名。調名取梁簡文帝蕭綱詩句“翻階蛺蝶戀花情”中的三字。雙調,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門掩亞:意謂門沒有關死,只是虛掩著。

  寂寞珠簾,畫閣重重下:此為“寂寞畫閣,珠簾重重下”的倒裝,謂寧靜的畫閣,垂下重重珠簾。

  畫閣:彩繪華麗的樓閣。

  禁煙:禁止煙火的日子,指寒食節。相傳春秋時,晉文公征介子推入朝做官,介子推不肯,文公命人燒山以迫其出,介子推抱木而死。為紀念這位高士,文公下令國人在這幾日里不準起火炊飯,故名“寒食”。

  傅粉:白面少年。未舍:沒有盡興。

  芳時:良辰,花開時節。

  眉黛(dài)無人畫:謂在如此美好的時節里,女子的黛眉卻沒有人替她描畫了。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畫眉,因稱眉為眉黛。

  薄幸:薄幸郎,古代女子對負心男子的稱呼。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早年行役江南時的作品,具體創作時間無從考證。從詞的`內容上看,當是的作者境況不佳,或認為可能與科舉考試的失利有關,于是創作了這首詞,借閨人之怨抒發自己內心的愁苦。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1

  蝶戀花·送春

  宋代劉鉉

  人自憐春春未去。萱草石榴,也解留春住。只道送春無送處。山花落得紅成路。

  高處鶯啼低蝶舞。何況日長,燕子能言語。會與光陰相客主。晴云又卷西邊雨。

  譯文

  樓外的垂楊千絲萬縷,似乎想借此系住已然遠去的春日。在那和風而舞的楊柳,仿佛想要隨春而去,找到春天的歸宿。

  春殘之時,花落草長,鮮綠覆滿山川。只聽到遠處杜鵑鳥的凄厲叫聲。杜鵑即使無情,也在悲鳴春去的人間之苦啊。進酒贈春,春卻依舊漠然而去,只是到了黃昏時候,落下一片漫天的大雨。

  注釋

  ①猶自:仍然。

  ②“綠滿”句:在漫山遍野茂密的叢林中聽見了杜鵑的叫聲。

  ③“莫也”句:(鳥兒)莫非也因為人間的愁苦而憂愁嗎?苦:又作“意”。

  ④瀟瀟雨:暴雨、急雨。瀟瀟是雨聲。

  蝶戀花·送春原文、翻譯及賞析3

  樓外垂楊千縷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柳絮飄在自風前。隨春而去。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送酒春春不語。黃昏下瀟瀟雨。

  譯文

  樓外有成千上萬的垂楊,仿佛要束縛這美好的春天,但春天只停留了一會兒就離開了。只有柳絮還在風中飛翔,春風看春天回到哪里?

  綠色的山野里傳來一聲杜鵑花的叫聲。即使杜鵑花是無情的,悲傷的叫聲也不是很悲傷。舉杯告別春天,春天沉默,黃昏突然下起了小雨。

  注釋

  系:系。

  青春:美好的春光。隱指詩人的青春。

  少住:停留一點。

  猶自:還是。

  杜鵑:杜鵑。

  便作:即使。

  莫也:不是嗎?

  把酒這句話:把酒,舉杯;拿,拿,拿。送春,陰歷三月底是春天離開的最后一天。古人有澆酒送春的習俗。這句話類似于王灼的《點江唇》試著把酒留在春天,問春天無語,席卷西山雨。

  瀟瀟雨:描述雨的疾病。

  賞析:

  珍惜春傷春,留春送春,詞中常調。這個送春字,卻有著女詞人的巧妙思想和深情。

  最后一個場景是情感,純粹是從樓外垂楊寫的。從柳絮的場景來看,文字中寫的是暮春煙柳,而不是新裁剪的仲春嫩柳,這與送春的目的是一致的`。柳樹依依的形象和折柳告別的習慣,讓人從柳條想到告別是很自然的;然而,從垂楊千縷到欲青春,卻是女詞人的獨特感受。從送到系,雖然只是在一個轉變之間,但卻包含了想象的飛躍,進一步寫出了柳樹的溫柔多情。千縷隨風蕩漾的柳絲,像千縷柔情,試圖挽救春天。然而,少住春還去,春畢竟是留不住的。到目前為止,其他人只是嘆息和悲傷,但詩人卻從隨風飄蕩的柳絮中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想法,隨春而去。柳絮的形象,在詩歌中,無論是混亂的春天,還是漂浮的無助的,即使想到送,也只有飛絮送春(伸出朝中措)。朱淑以女性獨特的靈性和執著春天,進一步追蹤到春天。

  下一部電影從春歸誕生,轉向送春的詩人。綠山川是暮春川是暮春之景。這種綠色包含著落花飛絮的悲傷記憶,更不用說象征著春歸的杜鵑鳥的悲傷嗚嗚聲了。眼接耳聞,無非是春天消失的場景,即使是無情的人,恐怕也會為之難過。做這句話首先從反面假設,莫也這句話用搖曳的語言從正面渲染悲傷,感覺越來越酸。寫到這里,才引出了這個充滿悲傷的女主角。系春不住,跟春難往,只有送春:把酒送春不說話,黃昏卻下著瀟瀟雨。這兩句話似乎淚眼問花不說話,亂紅飛過秋千出來,但卻有著獨特的魅力。在詩人的感受中,即將離開的春天,就像帶著無限分離的憂郁和悲傷,悄然說不出話來,與傷春的詩人默默相對應。接近黃昏,又下起了瀟雨。這個瀟雨,就像春天說不出話的瀟雨,讓讀者感覺像春天說不出的瀟雨。而這個微妙的結語,讓讀者感覺就像春天的瀟雨。

  全詞描寫外縷垂楊、飛絮、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整個詞構成了一幅悲傷纏綿的畫面,一幅多愁善感的女主角形象活在這幅畫中,字句清美,意境深遠。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

  蝶戀花·河中作

  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年少凄涼天付與,更堪春思縈離緒。

  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樓下水流何處去,憑欄目送蒼煙暮。

  翻譯

  整日吹拂的東風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樹上綠意漸染。傍晚泛著輕微的寒氣,一場初春的細雨灑落下來,催促著春花早日開放。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涼,何況這暮春之日,更添離愁別緒。

  在臨水的高樓之上,與這位女子飲酒作別。他以絲竹伴唱,一曲賦別。樓下的流水將會流到哪里去呢?他在高樓上憑欄遠望,目送著流水和人遠去,直到掩入那蒼茫的煙波暮色之中。

  注釋

  蝶戀花: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又名“黃金縷”“卷珠簾”“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韻,另有變體二種。

  河中: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濟。

  盡日:終日。

  向晚:傍晚。

  倚哀弦:指以哀傷的弦聲伴唱。

  黃金縷:原指初生的鵝黃色柳條,詞中指離別之曲,樂府有《楊柳枝》曲。

  創作背景

  這首詞自注“河中作”,詞中又自稱“年少”,因此這首詞當作于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詞人中進士前后。詞人舊地重游,懷念往日離別之女子,便寫下這首詞。

  賞析

  詞的上片由景及情,寫詞人的離愁別緒。開頭三句“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點明時令,又以春盡花落、孤獨寂寞的時空環境暗寓“重來崔護”之感。““催花雨”在宋詞中多有出現,意為春雨一過,春花自會早日開放,富含著濃厚的自然哲理。“年少凄涼”四字蘊含無限傷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歡樂的時節,但詞人卻感到凄涼,完全是為“春思”和“離緒”所困,而主因則在于詞人多情。但把“年少凄涼”說成是“天付與”,則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鐘,無可解脫。這“年少凄涼”的況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詞的下片寫思人。“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三句,緊接上片的“離緒”而轉向懷人。這三句是追敘往事,在“臨水高樓”這昔游之地回憶當年送別時的'情景。黃金縷用來形容初春鵝黃色的柳條,古人有折楊柳贈別的風俗“歌斷黃金縷”,在這里也有作為離別之曲的含意,與上句“哀弦”相應。“樓下水流何處去”一句引用唐杜牧《題安州浮云寺寄湖州張郎中》:“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兩句。這首詞從“臨水高樓”的眼前實景出發,借杜牧詩意以“水流”比喻“人去”,寫得自然熨貼,不露針線,密合無縫。“相隨流水到天涯”,寓含飄泊流落的命運,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綿綿的情意。這樣情意在這首詞中也都包含在“樓下水流何處去”這個深表關切的問侯之中了。結句憑欄目送蒼煙暮”,其意為憑高極目,遠望水流人去的天際,寄托遙思,不覺暮煙四合。感傷離別之情,就寓于久久癡望中。有著悠悠不盡的余味。

  這首詞懷念往昔一位曾于臨水高樓一曲賦別的女子。上片記時,下片記地,風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貫串著傷離念遠之情。詞人以春盡花落、孤獨寂寞的時空環境來暗寓心中之傷感情緒,意緒雖悲涼,然飽含真摯情意。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3

  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

  蘇軾〔宋代〕

  記得畫屏初會遇。好夢驚回,望斷高唐路。燕子雙飛來又去。紗窗幾度春光暮。

  那日繡簾相見處。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縷。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

  譯文及注釋

  譯文記得當初畫屏前相遇。夜間好夢,忽兒在幽會,戀情綿綿,難忘高唐路。燕子雙雙,飛來又飛去,碧綠紗窗,幾度春光已逝去。在那天,繡簾相見處,低頭假意走過,笑弄鬢發如云縷一般。緊鎖著秀眉,嬌羞不開口,陌生人前,深情難以傾訴。

  注釋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畫屏:有畫飾的屏風。驚回:驚醒。高唐:戰國時楚國臺館名,在云夢澤中,楚王游獵之所,一說在江漢平原。宋玉《高唐賦》:“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暮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云。”紗窗:蒙紗的窗戶。這里喻指男女幽會的房間。春光:原指春天的風光,這里代指青春、歲月。佯行:假裝走。香云縷:對婦女頭發的美稱。斂盡:緊收,收斂。春山:喻指婦女妓好的眉毛。輕訴:輕快地傾吐。

  賞析

  蘇軾的詞具有多種風格,有的雄奇奔放,由此諸創豪放一派;有的婉轉多情,并不亞于柳、秦諸家。這首《蝶戀花》就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純愛情詞。它毫無掩飾地寫出了一個男子的單相思。

  上片回憶了戀愛的全過程:初遇幸幸破滅幸幸思念。“記得畫屏初會遇”,寫出這愛情的開端是美妙的,令人難忘的,與心愛的人在畫屏之間的初次會遇,至今記得清清楚楚。可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情緣突然被割斷了,這無異于一場美夢的破滅,一切幸福的向往都化為泡影,所以緊接著就說“好夢驚回,望斷高唐路。”這里借高唐之典比喻再也不能與情人相會了。“燕子雙飛來又去,紗窗幾度春光暮”,進一步寫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癡情。雖然是“高唐夢斷”,情絲這還緊緊相連:梁間的雙飛燕春來又秋去,美麗的春光幾度從窗前悄悄走過,諸對她的思念這并不因時間的流逝諸減弱半分。其特別標舉燕子是雙飛,春光是從紗窗前走過,是因為這些物象最惹人相思,意在表明自己這幾年是在極度的思念中度過的,是在沒有希望的等待中度過的。

  下片回過頭來集中描述他們之間最甜蜜的一次會遇。“那日繡簾相見處”,點明相會的時間與地點。“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縷”,活畫出女方的嬌羞之前:低眉垂眼,假意要走開,這微笑著用手整理自己的鬢發。一個“佯”字,見出她的忸怩之前,一個“笑”字,傳出鐘情于他的心底秘密。當人理鬢自也是一種保持最佳容姿以取悅于人的親昵表示。“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進一步寫出女方的內心活動:斂起眉頭不說話,不是對他無情,實在出于害羞。一個姑娘家當然不好在人前輕率地傾吐自己的愛情,可愈是如此,愈見其純真,愈是招人疼愛。全詞就以此甜蜜的.回憶的結的諸結的,活潑諸有分寸,細膩諸有余味。

  作者在這里描寫的相思之情是赤裸裸的,熱乎乎的,可也是健康的,樸素的,就像愛情本身那么健康,就像生活本身一樣樸素。女主人公自然是青樓中人物,男主人公是封建社會中的青年士子無疑。他們可以向意中人表示自己的愛情,但無權決定自己的婚姻。他們之間的愛情的中斷,決不是女方的變心,更不是男方的負情,諸是受著外力的壓迫與阻撓。

  此詞在藝術上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順敘、倒敘的交叉運用,使結構錯落有致。上片先寫愛情的“好夢驚回”,下片再寫甜蜜的歡會,自然是倒敘。單就上片說,從初會寫到破裂,再寫到無窮盡的思念,自然又是順敘。如此交叉安排,使其具有簡單的情節,頗有點像現代的抒情性短篇小說的梗概,收到了曲折生情、搖曳生姿的藝術效果。二是運用了反襯手法,即以相見之歡反襯相離之苦。此詞下片特意集中筆墨將勾魂攝魄的歡會詳加描述,就正是為了反襯男主人公失戀的痛苦。因為只有愛得如此之深,才能思得如此之切;只有享受過如此的歡愉,才能產生如此的痛苦。這比說任何傷心的話更傷心十分。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近現代:毛澤東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譯文: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六月紅軍征討腐朽兇惡的國民黨軍閥,人民要用長長的繩索把鯤鵬捆縛。贛水那邊根據地紅旗高展,這都是依靠黃公略的努力。

  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

  所有的工農們要踴躍與敵人爭斗,讓革命席卷江西大地,搗破敵人占領的湖南湖北。國際歌的歌聲中,我們的革命力量如同天兵降臨一般的茁壯起來。

  注釋: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gàn)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蝶戀花:詞牌名,出自唐教坊曲,雙調,分上下兩闋,上下片同調,押仄聲韻,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韻。汀州:古時州名,州治在今閩西長汀縣。天兵:指紅軍。征腐惡:指征討腐朽兇惡的國民黨軍閥。長纓:長繩索。鯤鵬:這里作貶義用,等于說巨大的惡魔。贛水那邊紅一角:指贛西南的贛江流域黃公略率領的紅六軍(1930年7月改稱紅三軍)所建立的根據地。偏師:配合主力作戰的部隊。黃公略:(1898――1931)湖南湘鄉人。1931年9月,在江西省吉安的東固地區行軍中遭敵機掃射犧牲。當時他留守閩西根據地。

  百萬工農齊踴(yǒng)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biāo)為我從天落。

  踴躍:奮起刺擊。湘和鄂:湘指湖南,鄂指湖北。國際悲歌:指國際歌。狂飆:疾風。這里形容正在興起的革命風暴。

  賞析:

  詞的上闋以虛實相生、正反對比等藝術手法著重敘事而又滲透著熱烈而深沉的情感活動。“六月天兵征腐惡”,起句突兀而來,首先推出“天兵”與“腐惡”兩個對立的意象,并以“征”字相關聯,直有一股令人振奮的摧枯拉朽的磅礴氣勢,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以“天兵”指作者所率的工農紅軍,既顯其神威,又張其正義。以“腐惡”指敵人,是形容詞名物化的用法,既暴露了敵人腐朽丑惡的本質,又反襯了“天兵”的正義和不可抗拒。中間著一“征”字,可謂興師有名,仁義自見。這一句從時令“六月”落墨,看似尋常,其實多有包孕。

  “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就其喻指的事物而言,是前句的復現;就其意象創造而言,卻發生了耐人尋味的推移和轉換。“萬丈長纓”與“天兵”語意相承,是意象的推移;“鯤鵬”與“腐惡”相應,用以吟指作者所要否定的對象,則是一種出人意料的意象轉換。此前,作者在《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中有“鯤鵬擊浪從茲始”句;此后,在《七律·吊羅榮桓同志》中有“斥鷃每聞欺大鳥”句;在《念奴嬌·鳥兒問答》中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句。其中“鯤鵬”、“大鳥”都被用來喻指作者所贊美和肯定的對象。這里,作者之所以進行異乎尋常的意象轉換,以“鯤鵬”屬應“腐惡”,意匠在于既真實地揭示當時國民黨蔣介石政權虛弱而又暫時強大的兩重性本質,又隱約披露作者對當時攻取中心城市的不可能性與危險性的深層的情感判斷。“萬丈長纓”要縛住那大而“不知其幾千里”的鯤鵬,氣不可謂不壯,然而談何容易!

  正是沿著上述已經隱約披露的深層的情感潛流,作者的思緒很自然地流向了另外的意象空間:“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贛水那邊”,是以切入的遠景轉換了意象空間;“紅一角”則以鮮明的色彩造成了耀人眼目的`視覺形象。這種空間的跳躍轉換和鮮明意象的創造,無疑顯示了作者強烈的情感流向,透露了作者對已經是“紅一角”的“贛水那邊”分外矚目的眷顧之情。這種深刻的情感潛流,畢竟是難以抑而不發的,至“偏師借重黃公略”一句,可謂情不自禁而溢于言表了。作者之所以在作品中對黃公略贊賞有加,不僅僅是因為黃公略所率的紅三軍在從汀州向長沙的軍事行動中確實是足可倚憑的“偏師”,黃公略本人在關鍵時刻贊同并支持了毛澤東抵制攻取南昌的決策;更重要的是,他向來理解和支持工農武裝割據的主張,堅持在粵北至贛西南贛水一帶開展武裝斗爭,深入進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紅色政權,為創建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黃公略與毛澤東在革命戰略上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是毛澤東足可信賴與借重的。

  詞的上闋一、二句與三、四句構成了層次分明而又相互聯系、相映成趣的藝術思維空間,筆調也前后相承而又顯出變化。如果說一、二句是作者立足于現實而在幻化的意象空間進行形象思維,豪情浩氣之中隱然生出一縷深沉的憂思,筆調雄渾而凝重;那么,三、四句則是從虛境回復現實,于深情眷顧中流露出對正確的戰略道路及其成功實績的熱情贊美,筆調也顯得活脫輕靈。

  詞的下闋,作者揮灑酣暢的筆墨,緊扣意脈進一步狀寫革命氣勢,抒發強烈而深沉的情懷。“百萬工農齊踴躍”,是上闋“天兵”、“萬丈長纓”等虛擬意象的現實具體化,是對如火如荼的工農武裝斗爭形勢的真實描寫與概括。“齊踴躍”三字,極富動感,極有力量,既謳歌了廣大工農群眾革命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又為下句意象空間的開拓引弓蓄勢。

  “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緊承前句筆力豪氣,一瀉萬里,勢不可遏。從汀州向長沙的軍事行動,自閩西、贛南北上,縱貫江西,幾及全省,而后自贛西北取進逼湘鄂態勢,狀以“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并非“虛筆”。句中驅遣“席卷”、“直搗”這兩個力度極強的詞語,意銳詞銳,如同雷轟電掣,使得上闋開辟的“萬丈長纓”、“紅一角”的意象空間急劇伸張拓展,令人心馳神往,了無滯礙,似覺鋒芒所向,紅旗漫天,以至席卷江西、直搗湘鄂意猶未盡,情不能已。

  至此,作者順勢翻筆,凌空一變,由已經極大地伸展開來的外在的意象空間轉向逐漸亢奮起來的內在的心靈世界:“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紅了一角的古老土地上紅旗躍動,百萬奮起的工農正邁開排山倒海的行進步伐,“席卷”、“直搗”舊世界的革命氣勢……此情此景,本身就構成了大氣磅礴、悲壯動人的時代旋律、人類史詩。而呼喚“饑寒交迫的奴隸”、“全世界受苦的人”起來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讓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的《國際歌》,正是這種時代旋律、人類史詩匯集而成的全世界無產者革命的歌,心中的歌。毛澤東身在此情此景之中,扮演著“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的時代主角,是我唱《國際歌》,還是《國際歌》唱我,自是渾然難分而神思飛越了。所謂“狂飆為我從天落”,正是這種物我渾然的詩家妙語。“狂飆”何物?它既指革命風暴,此為物;又指內心的情感波濤,此為我。二者交激鼓蕩,奔突于天,深沉于心,以“為我從天落”言之,信不虛也!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5

  蝶戀花·幾許傷春春復

  賀鑄〔宋代〕

  幾許傷春春復暮。楊柳清陰,偏礙游絲度。天際小山桃葉步。白頭花滿湔裙處。

  竟日微吟長短句。簾影燈昏,心寄胡琴語。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云來去。

  譯文及注釋

  譯文多少回傷春又到了春暮,楊柳樹濃濃的清蔭,妨礙著游絲度過。遠處的小山邊是桃葉埠,白花盛開的河邊是她洗裙的地方。我整天輕聲吟誦詩句,在簾影之下暗燈前,讓胡琴聲把我心聲吐。幾點雨聲被風止住,月色朦朧薄云飄來飄去。

  注釋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徐冠卿:作者友人,生平未詳。春復暮:春天又將盡。游絲:空氣中浮游的蜘蛛所吐之絲。又,香爐中裊裊飄浮之煙亦稱游絲。天際小山:形容古代青年女子所畫淡眉的顏色像遠在天邊的小山。桃葉步:桃葉山,在今江蘇六合。桃葉,晉代王獻之的妾名,后來成為女子的代稱。步,江邊可以系舟停船之處,即“埠”。湔(jiān)裙:洗裙。湔,洗滌。竟日:整日,整天。胡琴:唐宋時期,凡來自西北各民族的弦樂器統稱胡琴。風約住:指雨聲被風攔住。約,攔、束。朦朧:模糊不清的樣子。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懷人之作。上片寫暮春之景。傷春偏逢春暮,濃密的柳蔭,已阻礙了游絲的飛度,游絲這里喻指相思心緒。桃花渡口、開滿白蕷花的水邊,那正是兩人分手的地方。下片抒寫相思之情。終日枯坐,難覓佳句,繚亂胡琴,夾雜風雨,長夜不成眠,惟有淡月相伴。

  開篇詞人即點明時令及自己的心情,為全詞奠定了憂傷的感情基調。暮春時節是多愁之人最難度過的時段之一,正是“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傷心人對傷心景,難免更增幾分煩惱。于是見楊柳柔條上纏繞著的幾縷游絲,也會生出幾許嗔怪,全忘了柳陰清涼的好處。“偏”字把詞人如游絲般浮動的煩惱意緒巧妙地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是傳神之筆。

  “天際”二句,抒發了詞人對戀人的思念。這兩句寫天邊的小山觸發了詞人的情思,同想起與戀人間發生的故事。滿懷著王獻之對待愛妾桃葉般的深情,望著眼前鋪滿水面的白藏花,他的腦海中呈現出昔時上巳之日戀人水邊湔裙的.美好情景。那時的大好春光和愉悅的心情是植根于詞人心中的珍貴回憶,其情其景與下閿詞人感傷春暮的情緒形成了鮮明對比。

  上片眼前之景與舊日之事的巧妙融合,把詞人多情善感的心緒及對戀人無處不在的思念細膩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桃葉步”典故的運用尤佳,今古相融、虛實相生中,巧妙而又含蓄。

  下片“競日”三句,詞人把春日的感傷、相思的煎熬都寄托在了憂傷的小詞和凄苦的胡琴聲中。“競日微吟”道出了愁情的悠遠綿長。而當夜幕降臨,伴著昏暗的孤燈和偶隨風動的簾影,詞人的心事逐漸凝重,胡琴如怨如慕的嗚咽與敲窗的暮雨正是他心中愁思無言的訴說。至此,全詞的感情達到高潮,最為動人。末二句感情色彩由濃變淡。當清風送走凄雨,流云掩映淡月,作者的愁情也隨著景物的變化呈現出月華般的朦朧與蒼茫。結尾二句,語雖淡而饒富情味,讓人陷入一片清愁之中。

  此詞寫景、敘事,把由日及夜所見之景、所做之事,與舊日之事和傷春之情、相思之苦相結合,跳躍的詩思中蘊涵著清新平淡的韻味和真摯深刻的情感,表達含蓄而見波瀾,其寄情之景語尤其值得品讀。賀鑄詞多濃艷之語,多慷慨之詞,而這首小詞頗顯清新淡雅,這正說明作者風格的多樣性。

  賀鑄

  賀鑄(1052~1125)北宋詞人。字方回,號慶湖遺老。漢族,衛州(今河南衛輝)人。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后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3-05

蝶戀花原文及賞析02-24

蝶戀花·春景原文及賞析02-16

蝶戀花·送春原文及賞析02-05

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3-18

蝶戀花·豆蔻梢頭春色淺原文及賞析02-18

蝶戀花·上巳召親族原文及賞析03-05

天凈沙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2-16

水調歌頭原文翻譯及賞析02-16

赤壁原文翻譯及賞析02-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州市| 噶尔县| 东台市| 英德市| 衡水市| 聊城市| 石景山区| 栾川县| 宣恩县| 沂南县| 乡宁县| 大英县| 鄄城县| 霍邱县| 北京市| 突泉县| 旬阳县| 罗定市| 龙门县| 娱乐| 五台县| 鹤壁市| 清徐县| 尚志市| 丰县| 东海县| 九台市| 平谷区| 石棉县| 大新县| 尉氏县| 龙岩市| 沁阳市| 宁国市| 准格尔旗| 独山县| 水富县| 蕲春县| 无为县| 东乌珠穆沁旗|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