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春怨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3-11-03 07:25:30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春怨原文及賞析18篇(精品)

春怨原文及賞析1

  原文:

  傷春怨·雨打江南樹

  王安石〔宋代〕

  雨打江南樹。一夜花開無數。綠葉漸成陰,下有游人歸路。

  與君相逢處。不道春將暮。把酒祝東風,且莫恁、匆匆去。

  鑒賞:

  這首詞上闋寫景,表明春色將殘。“雨打江南樹,一夜花開無數。”起首二句寫春到江南景色。江南多雨,連貴如油的春雨也不稍缺,所以“雨打江南樹”。“雨”是飄飄灑灑的細雨,是知時節的好雨,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春雨,而不是孟浩然《春曉》中所寫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是催開百花的及時雨,而不是摧殘百花的風雨,所以下句才說“一夜花開無數”。“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詩句)春雨降下,一夜之間,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的春天來到了。這是寫初春景色。但是好景不長,時不我待,轉瞬之間,陽春三月已過,就到暮春時節。“綠樹漸成陰,下有游人歸路”。三四兩句寫暮春景色。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已經是“綠樹成陰果滿枝”了,花期已過,累累果實已經掛滿枝頭。古語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果樹下已有游人踏出的`歸路,說明花期已過,游人漸少。上闋純寫春景,但寫景中已露惜春之意。

  下闋抒情,詞人欲留住春光。“與君相逢處,不道春將暮。”一二句寫詞人與他的摯友剛相逢,正欲共賞美麗春景,無奈已經到了暮春,花事已殘。這當然十分令人惋惜,于是詞人還想作最大努力,把春光留住:“把酒祝東風,且莫恁匆匆去。”作者無法,便把希望寄托東風身上。他端著酒杯,向東風祈禱:東風呀,你繼續地吹吧,不要匆匆而去。他知道,只要東風浩蕩,春意便不會闌珊。通過這一舉動,詞人的惜春之情、留春之意便躍然紙上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怨原文及賞析2

  春到南樓雪盡,驚動燈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闌干。

  莫把闌干倚,一望幾重煙水。何處是京華,暮云遮。

  古詩簡介

  《昭君怨·春到南樓雪盡》是一首由宋代詞人萬俟詠創作的詞,抒寫了主人公思歸的心情。

  翻譯/譯文

  春天到來,南樓上的雪化完了,春到到來元宵燈節期間群花開放。

  剛下過小雨一番寒意,獨自一人依靠著闌干。

  不要頻繁的依靠在闌干上,放眼望去也只能看到層層疊疊的煙水。

  汴梁在哪里?被黃昏時的`云霞與霧氣遮住了。

  注釋

  ①燈期:指元宵燈節期間。

  ②花信:指群花開放的消息。

  賞析/鑒賞

  此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詞語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將客中思歸的情懷抒寫得娓婉動人。

  上片首兩句先寫客中值上元燈節。“雪盡”則見日暖風和,大地回春。《呂氏春秋。貴信》云:“春之德風,風不信(不如期而至),則其花不盛。”故謂花開時風名花信風。而農歷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又稱燈節,為賞燈之期。此“燈期”之花信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狀如垂絲海棠。歐陽修詠小桃詩所云“初見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謂“驚動”,即言春到南樓,時值元宵,小桃開放,如從睡夢中驚醒。

  三、四兩句,寫倚“南樓”之欄干,承上“燈期花信”而來,詞意有所轉折。獨倚欄干之人,必不游眾之中,而這一番寒意,是因為剛下過的一場小雨,還是因為客心悲涼的緣故,亦是斷難分辨。

  過片“莫把欄干頻倚”,翻進一層寫歸思之切。

  所以強言莫倚,是因為倚欄干也只能“—望幾重煙水”,重重疊疊的煙水云山遮斷了故國的望眼。接下來“何處是京華”,全是望尋之神,說明他欲罷不能。“京華”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決:“暮云遮”,即還是望而不見。此句似暗用李太白“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意,既寫景兼以寄慨,實有比義。

  這首詞清雅情深,當為詞人的代表作。

春怨原文及賞析3

  代春怨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只見草萋萋。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譯文

  暮春時節,獨守空閨,每天都有幾只殘鶯陪伴著叫個不停;卷起珠簾,目之所見草木繁茂,春色無邊。

  庭院里時時有東風吹入,千萬條楊柳隨風全都向西飄擺。

  注釋

  代:猶擬,說作者完全以一個閨婦身份來寫這首詩。

  殘鶯:春暮時之鶯。春暮則鶯稀,故稱殘鶯。

  萋萋:形容草生長得茂盛。暗用《楚辭·招隱士》春草、王孫意。意詣征人未歸。

  盡向西:唐時征戰多在西陲。

  賞析:

  1、題原作“春愁”,據《全唐詩》改。

  2、見:原作“有”,據《全唐詩》改。萋萋:茂盛貌。

  這是一首代言體的詩,要“言”的是“春怨”。詩中無一“春”字,但從寫景可見;至于“怨”字,則只能從字里行間細加品味,仔細琢磨了。

  “朝日”,猶日日,時俗口語;春暮鶯稀,故謂“殘鶯”。時至暮春,獨守空閨,自然怨憂滿懷,偏偏幾只殘鶯似乎也察知閨中思婦的孤寂,天天來陪伴著她叫個不停,更令人愁腸百結。愁之無奈,只好拉開窗簾,目之所見,芳草萋萋,碧色天涯。這無邊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馬蹄”的回憶,也可以引起草綠有期,征人難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兩者皆有,總不免“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李重元《憶王孫》)。眼前所見,心中所思,景、事相連,更惹動無限傷懷。她只得再次將視線移開——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這兩句別具匠心。“時有東風入”為“千條盡向西”之因,在東風的吹拂下,楊柳千條向西搖擺,既寫出了眼前景又傳遞出心中情。因為唐時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楊柳千條盡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離魂倩女,玉立亭亭,憂思萬縷,終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終篇,收到了情深意摯,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盡的藝術效果。

  “詩中須有人在”。這首詩句句寫景,卻句句“有人在”,人與自然獲得了奇妙的對應。“人”之所見所聞,既是情的`觸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動心馳,與物之聲色勢態融為一體,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兩者渾然無跡,達到了“超妙”的藝術境界。

春怨原文及賞析4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翻譯

  無論行走還是靜坐,無論獨自吟詠還是互相唱和,乃至臥倒床榻,我都獨自一人;久久的站著凝望讓我倍加傷神,更無奈這春寒招惹我的愁緒。

  這份愁情有誰曾見到,讓我眼淚滾滾,把自己原先的粉妝沖洗得一絲不留;愁病交加,把燈芯挑了又挑,終究難以入眠。

  注釋

  獨行:一人行路;獨自行走。

  獨坐:一個人坐著。

  獨唱:獨自吟詠、吟唱。

  獨臥:泛指一人獨眠。

  佇立:久立。

  傷神:傷心。

  無奈:謂無可奈何。

  輕寒:微寒。

  殘妝:亦作“ 殘妝 ”。 指女子殘褪的化妝。

  一半:二分之一。亦以表示約得其半。

  相仍:依然;仍舊。

  寒燈:寒夜里的孤燈。多以形容孤寂、凄涼的環境。

  不成:不行,不可以。

  賞析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眾、善繪畫、通音律、工詩詞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滿,婚后抑郁寡歡,故詩詞中“多憂愁怨恨之語”。相傳她出身富貴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樣的人,其說不一。有的說她“嫁為市井民家妻”,有的說她的丈夫曾應禮部試,后又官江南,但朱與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種說法可信,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內容看,這首詞與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關系。

  “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兩句,連用五個“獨”字,充分表現出她的孤獨與寂寞,似乎“獨”字貫穿在她的一切活動中。“佇立傷神”等兩句,緊承上句,不僅寫她孤獨,而且描繪出她的傷心失神。特別是“無奈輕寒著摸人”一句,寫出了女詞人對季節的敏感。“輕寒”二字,正扣題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詞無一語及春,惟從“輕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著摸”一詞,宋人詩詞中屢見,有撩撥、沾惹之意。如孔平仲《懷蓬萊閣》詩:“深林鳥語流連客,野徑花香著莫人。”楊萬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詩》詩:“無那春愁著莫人,風顛雨急更黃昏”。“著摸”即“著莫”,朱淑真詞與楊萬里詩用法完全相同。輕寒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愛情幸福的女詞人深有體會。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聲聲慢》);對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滿的朱淑真在“佇立傷神”之際,不禁發出“無奈輕寒著摸人”的吟詠,足見兩位女詞人在“輕寒”季節,有著共同的傷心之處。

  下片進一步抒寫女詞人愁怨。“此情誰見”四字,承上啟下,一語雙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獨傷情,又兼指下文的“淚洗殘妝無一半”寫出了女詞人以淚洗面的愁苦。結穴處的兩句,描繪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這首詞語言自然婉轉,通俗流麗,篇幅雖短,波瀾頗多。上片以五個“獨”字,寫出了女詞人因內心孤悶難遣而導致的焦灼無寧、百無一可的情狀,全是動態的描寫。“佇立傷神”兩句,轉向寫靜態的感覺,但意脈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寫鏡頭攝取了兩幅生動而逼真的圖畫:一幅是淚流滿面的少婦,眼淚洗去了臉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對寒夜孤燈,耿耿不寐。

  “剔盡寒燈”的落腳點不在“剔”字(剪剔燈心的動作),而在“盡”字。“盡”字是體現時間的。所謂“夢又不成燈又燼”(歐陽修《玉樓春》),顯然是徹夜無眠。對于孤凄愁病的閨中人,只寫這一淚、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況是“此情誰見”,無人見,無人知,無人慰藉,無可解脫!自寫苦情,情長詞短,其體會之深,含蘊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擬閨情之詞所能及者。

  創作背景

  朱淑真雖家世顯赫,婚姻卻十分不幸,這首詞正是由于自己的婚姻的不幸,所嫁非偶,日夜思念自己的意中人所寫。朱淑真書寫時心中充滿矛盾,但字里行間卻透露著對知音的渴望,對自我才華的肯定,對自我實現的期待。

春怨原文及賞析5

  原文:

  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注釋:

  ⑴《詩·鄭風·萚兮》:“倡予和女。”酬即和也。

  ⑵著摸:撩惹、沾惹,見《詩詞曲語詞匯釋》卷五。

  ⑶仍:因也,重也。

  賞析: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眾、善繪畫、通音律、工詩詞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滿,婚后抑郁寡歡,故詩詞中“多憂愁怨恨之語”。相傳她出身富貴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樣的人,其說不一。有的說她“嫁為市井民家妻”,有的說她的丈夫曾應禮部試,后又官江南,但朱與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種說法可信,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內容看,這首詞與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關系。

  “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兩句,連用五個“獨”字,充分表現出她的孤獨與寂寞,似乎“獨”字貫穿在她的一切活動中。“佇立傷神”等兩句,緊承上句,不僅寫她孤獨,而且描繪出她的傷心失神。特別是“無奈輕寒著摸人”一句,寫出了女詞人對季節的敏感。“輕寒”二字,正扣題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詞無一語及春,惟從“輕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著摸”一詞,宋人詩詞中屢見,有撩撥、沾惹之意。如孔平仲《懷蓬萊閣》詩:“深林鳥語流連客,野徑花香著莫人。”楊萬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詩》詩:“無那春愁著莫人,風顛雨急更黃昏”。“著摸”即“著莫”,朱淑真詞與楊萬里詩用法完全相同。輕寒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愛情幸福的女詞人深有體會。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聲聲慢》);對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滿的朱淑真在“佇立傷神”之際,不禁發出“無奈輕寒著摸人”的吟詠,足見兩位女詞人在“輕寒”季節,有著共同的.傷心之處。

  下片進一步抒寫女詞人愁怨。“此情誰見”四字,承上啟下,一語雙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獨傷情,又兼指下文的“淚洗殘妝無一半”寫出了女詞人以淚洗面的愁苦。結穴處的兩句,描繪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這首詞語言自然婉轉,通俗流麗,篇幅雖短,波瀾頗多。上片以五個“獨”字,寫出了女詞人因內心孤悶難遣而導致的焦灼無寧、百無一可的情狀,全是動態的描寫。“佇立傷神”兩句,轉向寫靜態的感覺,但意脈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寫鏡頭攝取了兩幅生動而逼真的圖畫:一幅是淚流滿面的少婦,眼淚洗去了臉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對寒夜孤燈,耿耿不寐。

  “剔盡寒燈”的落腳點不在“剔”字(剪剔燈心的動作),而在“盡”字。“盡”字是體現時間的。所謂“夢又不成燈又燼”(歐陽修《玉樓春》),顯然是徹夜無眠。對于孤凄愁病的閨中人,只寫這一淚、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況是“此情誰見”,無人見,無人知,無人慰藉,無可解脫!自寫苦情,情長詞短,其體會之深,含蘊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擬閨情之詞所能及者。

春怨原文及賞析6

  代春怨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只見草萋萋。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古詩簡介

  《代春怨》是劉方平寫的一首代言體的詩。截寫了思婦在一個早晨里的所聞所見所思。寫出了她在暮春時節對久戍西疆的丈夫的離惜別緒。言辭雖無怨字,“怨意”卻無形中流露了出來。

  翻譯/譯文

  時至暮春,獨守空閨,鶯啼聲稀稀落落,應和著我的陣陣低泣。

  扯起珠簾,撲面映入滿眼芳草。

  一陣東風從小院里吹過;

  千萬條柳枝便如同千萬縷離情,一條一縷都向西指;那迢迢的西陲啊,正是愛人守戍的`地方。

  注釋

  ①代:猶擬,說作者完全以一個閨婦身份來寫這首詩。

  ②殘鶯:春暮時之鶯。春暮則鶯稀,故稱殘鶯。

  ③萋萋:形容草生長得茂盛。暗用《楚辭·招隱士》春草、王孫意。意指征人未歸。

  ④盡向西:唐時征戰多在西陲。

  創作背景

  此詩是作者隱居時所作。由于隱士生活單調,取材范圍狹窄,女性題材給了他探索另一個心靈世界,在故事化的虛構中施展才華的機會,所以他寫下這首詩來表達久處深閣的婦女對丈夫的思念。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代言體的詩,要“言”的是“春怨”。詩中無一“春”字,但從寫景可見;至于“怨”字,則只能從字里行間細加品味,仔細琢磨了。

  “朝日”,猶日日,時俗口語;春暮鶯稀,故謂“殘鶯”。時至暮春,獨守空閨,自然怨憂滿懷,偏偏幾只殘鶯似乎也察知閨中思婦的孤寂,天天來陪伴著她叫個不停,更令人愁腸百結。愁之無奈,只好拉開窗簾,目之所見,芳草萋萋,碧色天涯。這無邊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馬蹄”的回憶,也可以引起草綠有期,征人難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兩者皆有,總不免“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李重元《憶王孫》)。眼前所見,心中所思,景、事相連,更惹動無限傷懷。她只得再次將視線移開——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這兩句別具匠心。“時有東風入”為“千條盡向西”之因,在東風的吹拂下,楊柳千條向西搖擺,既寫出了眼前景又傳遞出心中情。因為唐時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楊柳千條盡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離魂倩女,玉立亭亭,憂思萬縷,終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終篇,收到了情深意摯,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盡的藝術效果。

  “詩中須有人在”。這首詩句句寫景, 卻句句“有人在”,人與自然獲得了奇妙的對應。“人”之所見所聞,既是情的觸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動心馳,與物之聲色勢態融為一體,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兩者渾然無跡,達到了“超妙”的藝術境界。

春怨原文及賞析7

  春怨

  白馬金羈遼海東,羅帷繡被臥春風。

  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

  古詩簡介

  這首《春怨》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表現了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內心產生的憂愁苦悶之情。

  翻譯/譯文

  那呆子騎著白色駿馬,黃金羈馬頭,奔馳在遼東半島。

  我這里繡帳錦被,只有春風陪伴。

  月下西山,月光透過窗戶偷窺,只見蠟燭燃盡,人還未入睡。

  落花乘春風飛入室內,也笑:怎么只有一個人!

  賞析/鑒賞

  此詩大意是寫一個婦人思念在那遙遠的遼海之東從軍的丈夫,夜很深了,也無法入睡。“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是擬人的寫作手法。月亮西落,從低低的窗戶斜照進來,偷偷地看著將燃燒盡的蠟燭,凋謝的`花瓣飄飛進門,也笑床空,表現出婦人因思念丈夫,內心的憂愁苦悶。全詩對仗工整有趣。

春怨原文及賞析8

  春怨

  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注釋】

  金屋:漢武帝幼時曾言愿意建筑金屋為了藏其表妹阿嬌。

  【翻譯】

  紗窗上的日影漸漸落下,天色接近黃昏,金屋里面沒有人來臉上掛著淚痕。寂寞空虛的庭院中春天就要過去,梨花落滿一地,但緊緊關著門不去打掃。

  【作者簡介】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生平事跡不詳。約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為薪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蘊無窮。其《月夜(一作夜月)》、《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

  【賞析】

  詩人描寫了一個失寵之人的哀怨,凄涼的環境,襯托出女主人公內心的孤獨寂寞,凄苦無依。全詩細膩委婉,意境深厚,味外有味,感人至深。

  這是一首宮怨詩。點破主題的是詩的第二句“金屋無人見淚痕”。句中的“金屋”,用漢武帝幼小時愿以金屋藏阿嬌(陳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寫之地是與人世隔絕的深宮,所寫之人是幽閉在宮內的少女。下面“無人見淚痕”五字,可能有兩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處一室、無人作伴而不禁下淚;二是其人身在極端孤寂的環境之中,縱然落淚也無人得見,無人同情。這正是宮人命運之最可悲處。句中的“淚痕”兩字,也大可玩味。淚而留痕,可見其垂淚已有多時。這里,總共只用了七個字,就把詩中人的身份、處境和怨情都寫出了。這一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則都是環繞這一句、烘托這一句的。

  起句“紗窗日落漸黃昏”,是使無人的“金屋”顯得更加凄涼。屋內環顧無人,固然已經很凄涼,但在陽光照射下,也許還可以減少幾分凄涼。現在,屋內的光線隨著紗窗日落、黃昏降臨而越來越昏暗,如李清照《聲聲慢》詞中所說,“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其凄涼況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為無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覺。屋內無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聲喧鬧,春色濃艷,呈現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減少幾分孤寂。現在,院中竟也寂無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時節,正如歐陽修《蝶戀花》詞所說的“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詞所說的“生怕落花時候近黃昏”,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難堪了。

  末句“梨花滿地不開門”,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補充和引伸;也遙應第二句,對詩中之人起陪襯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中指出“詩文俱有主賓”,要“立一主以待賓”。這首詩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寫之人,所待之賓就是這句所寫之花。這里,以賓陪主,使人泣與花落兩相襯映。李清照《聲聲慢》詞中以“滿地黃花堆積”,來陪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詞中人,所采用的手法與這首詩是相同的。

  從時間布局看,詩的第一句是寫時間之晚,第三句是寫季節之晚。從第一句紗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內獨處之人;從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飄落之花。再從空間布局看,前兩句是寫屋內,后兩句是寫院中。寫法是由內及外,由近及遠,從屋內的黃昏漸臨寫屋外的春晚花落,從近處的杳無一人寫到遠處的庭空門掩。一位少女置身于這樣凄涼孤寂的環境之中,當然注定要以淚洗面了。更從色彩的點染看,這首詩一開頭就使所寫的景物籠罩在暮色之中,為詩篇涂上了一層暗淡的'底色,并在這暗淡的底色上襯映以潔白耀目的滿地梨花,從而烘托出了那樣一個特定的環境氣氛和主人公的傷春情緒,詩篇的色調與情調是一致的。

  為了增強畫面效果,深化詩篇意境,詩人還采取了重疊渲染、反復勾勒的手法。詩中,寫了日落,又寫黃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寫了春晚,又寫落花滿地,使春色掃地無余;寫了金屋無人,又寫庭院空寂,更寫重門深掩,把詩中人無依無伴、與世隔絕的悲慘處境寫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寫法,使為托出宮人的怨情而著意刻畫的那樣一個凄涼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現。

  此外,這首詩在層層烘托詩中人怨情的同時,還以象征手法點出了美人遲暮之感,從而進一步顯示出詩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黃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滿地”,都是象征詩中人的命運,作為詩中人的影子來寫的。這使詩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春怨原文及賞析9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只見草萋萋。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譯文

  暮春時節,獨守空閨,每天都有幾只殘鶯陪伴著叫個不停;卷起珠簾,目之所見草木繁茂,春色無邊。

  庭院里時時有東風吹入,千萬條楊柳隨風全都向西飄擺。

  注釋

  代:猶擬,說作者完全以一個閨婦身份來寫這首詩。

  殘鶯:春暮時之鶯。春暮則鶯稀,故稱殘鶯。

  萋萋:形容草生長得茂盛。暗用《楚辭·招隱士》春草、王孫意。意詣征人未歸。

  盡向西:唐時征戰多在西陲。

  賞析

  這是一首代言體的詩,要“言”的是“春怨”。詩中無一“春”字,但從寫景可見;至于“怨”字,則只能從字里行間細加品味,仔細琢磨了。本詩截寫了思婦在一個早晨里的所聞所見所思。寫出了她在暮春時節對久戍西疆的丈夫的離惜別緒。言辭雖無怨字,“怨意”卻無形中流露了出來。

  一二句中“朝日”,猶日日,時俗口語;春暮鶯稀,故謂“殘鶯”。“朝日”、“殘鶯”不僅點出暮春之晨的季節,時間,也使人們的想象自然從今晨的鏡頭回溯昨夜以至整個春天。陽光八室,曉鶯啼愁,又一個惱人的春夜度過了。“殘”字流露出她的遲暮之憂,“伴”字更傳達出她的孤凄之感。

  時至暮春,獨守空閨,自然怨憂滿懷,偏偏幾只殘鶯似乎也察知閨中思婦的孤寂,天天來陪伴著她叫個不停,更令人愁腸百結。愁之無奈,只好拉開窗簾,目之所見,芳草萋萋,碧色天涯。這無邊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馬蹄”的回憶,也可以引起草綠有期,征人難待的悲恨。眼前所見,心中所思,景、事相連,更惹動無限傷懷。她只得再次將視線移開。

  三四句別具匠心。“時有東風入”為“千條盡向西”之因,在東風的吹拂下,楊柳千條向西搖擺,既寫出了眼前景又傳遞出心中情。因為唐時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楊柳千條盡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離魂倩女,玉立亭亭,憂思萬縷,終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終篇,收到了情深意摯,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盡的藝術效果。

  創作背景

  此詩是作者隱居時所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由于隱士生活單調,取材范圍狹窄,女性題材給了他探索另一個心靈世界,在故事化的虛構中施展才華的機會,所以他寫下這首詩來表達久處深閣的婦女對丈夫的思念。

  劉方平

  劉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陽人。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為蕭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蘊無窮。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

春怨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譯文

  我敲打樹枝趕走了樹上的黃鶯,不讓它在樹枝上不停鳴叫。

  它的叫聲會驚破我的好夢,不能到遼西與戍守邊關的親人相見。

  韻譯

  快趕走樹上的黃鶯,別讓它在枝頭長啼;

  啼聲會驚破我好夢……害我夢不到那遼西。

  注釋

  又作"春怨"

  遼西:古郡名,在今遼寧省遼河以西地方。

  妾:女子的自稱。

  莫:不。

  賞析:

  這是春閨望夫詩。正面似寫兒女情,實則卻寫征婦怨。詩意連綿,環環相扣。首句寫“打起黃鶯”,次句寫“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寫“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驚妾夢”,四句又寫“妾夢”是到遼西會見丈夫的。如此連綿反復,句句相承,層層遞進,一氣呵成,讀來余音滿口,韻味無窮。(劉建勛)

  這首詩,語言生動活潑,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還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它通篇詞意聯屬,句句相承,環環相扣,四句詩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達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中為五言絕句提出的“就一意圓凈成章”的要求。這一特點,人所共稱。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曾把詩的寫法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詩”,如杜甫詩“日出籬東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鳴翡翠,沙僻舞鹍雞”(《絕句六首》之一),屬于此類;另一種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詩”,這首《春怨》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更贊美這首詩的“篇法圓緊,中間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也說:“一氣蟬聯而下者,以此為法。”

  但這些評論只道出了這首詩的一個方面的特點,還應當看到的另一特點是:它雖然通篇只說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卻不是一語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層次重疊,極盡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剝筍,剝去一層,還有一層。它總共只有四句詩,卻是每一句都令人產生一個疑問,下一句解答了這個疑問,而又令人產生一個新的疑問。這在詩詞藝術手法上是所謂“掃處還生”。

  詩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說,黃鶯是討人歡喜的鳥。而詩中的女主角為什么卻要“打起黃鶯兒”呢?人們看了這句詩會茫然不知詩意所在,不能不產生疑問,不能不急于從下句尋求答案。第二句詩果然對第一句作了解釋,使人們知道,原來“打起黃鶯兒”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鳥語與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鳥語中,黃鶯的啼聲又是特別清脆動聽的。人們不禁還要追問:又為什么不讓鶯啼呢?第三句詩說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時驚妾夢”。但人們仍不會滿足于這一解釋,因為黃鶯啼曉,說明本該是夢醒的時候了。那么,詩中的女主角為什么這樣怕驚醒她的夢呢?她做的是什么夢呢?最后一句詩的答復是:這位詩中人怕驚破的不是一般的夢,而是去遼西的夢,是惟恐夢中“不得到遼西”。

  到此,讀者才知道,這首詩原來采用的是層層倒敘的手法。本是為怕驚夢而不教鶯啼,為不教鶯啼而要把鶯打起,而詩人卻倒過來寫,最后才揭開了謎底,說出了答案。但是,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這里,還留下了一連串問號,例如:一位閨中少女為什么做到遼西的夢?她有什么親人在遼西?此人為什么離鄉背井,遠去遼西?這首詩的題目是《春怨》,詩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難道怨的只是黃鶯,只怨鶯啼驚破了她的曉夢嗎?這些,不必一一說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讀者去想象、去思索。這樣,這首小詩就不僅在篇內見曲折,而且還在篇外見深度了。

  如果從思想意義去看,它看來只是一首抒寫兒女之情的小詩,卻有深刻的時代內容。它是一首懷念征人的詩,反映了當時兵役制下廣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陳邦炎)

春怨原文及賞析11

  長門怨·桂殿長愁不記春

  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

  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里人。

  賞析/鑒賞

  長門,漢宮名。漢武帝的陳皇后失寵后居于此。相傳司馬相如曾為陳皇后作了一篇《長門賦》,凄婉動人。實際上,《長門賦》是后人假托司馬相如之名而作的。自漢以來古典詩歌中,常以“長門怨”為題發抒失寵宮妃的哀怨之情。

  第一句就提出了“愁”字,而且還是“長愁”。女主人公這種銘刻內心的宮愁并不只是因為秋風蕭瑟才引起的,而是時時刻刻縈繞心間,無法排遣的。在她的心目中,自從離開了黃金屋以后,其實在失寵以后,哪怕是在“金屋”之中獨處的日月里,也就是只剩下“秋風霜箭”,簡直是長年都生活在愁怨之中,所以不論何時望去,屋子里只有不盡的“秋塵”。從失寵以后,似乎就再也沒有領略過一絲一毫春天的氣息。

  無論人世間的生活是多么豐富多彩,四季中的變幻又如何氣象萬千,對她來說,一切都是一潭死水,又“四壁秋塵”,春花也罷,夏雨也罷,秋葉也罷,冬雪也罷,在她眼中都是與自己個人的命運毫不相干的。一個人如果對春天失去了興趣,實際上也就是對生活失去了興趣。所以,這座被漢武帝所遺忘了的“黃金屋”也就完全失去了生機,再沒有任何溫情與歡愛可言,再在這里呆下去,可能連精神都會崩潰的。只有離開這里,獨自去長門宮一個人默默地忍受生活的不幸和失寵的苦果。

  “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里人”這兩句,是出自司馬相如《長門賦》中的'“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的意境,此時與前一首詩的意境有所不同,那首是說的“月光欲到長門殿”,也就是還沒有照到,是將來未來,想照未照之際,則是把整個長門殿都完全籠罩在清冷的月光下面了,或許當一切都躲在夜色之中時,似乎也能把愁思一起掩蓋似的,連愁思都在這明亮的月光下暴露得一覽無余,無處藏匿了。

  在月光照耀下的長門宮是那樣的冷寂,無望,沒有任何歡聲笑語,甚至連一個活動的人影、一絲熱鬧的響動都沒有,這種獨閉深宮的滋味,如果不是長期身處其間,又是如何能體會出來,感受得到呢!“獨照”兩字更加重了憂思的份量,月光在天下是無所不照的,不管你是恃寵得意也罷,失寵落魄也罷,可是如果有了當初喜沐皇恩、共賞明月的那一幕幕光景,獨受清光、無人理睬的痛楚就愈發顯得觸目驚心、傷痛難捱了。這是一件多么殘酷的事情。

  七言絕句是李白最擅長的詩歌體裁之一,從風格上看,既可以寫得輕靈飄逸,如《早發白帝城》,也可以寫得哀怨感人,如《春夜洛城聞笛》。從題材上看,無論是贈別、懷遠、寫景、言情,都是隨心所欲,揮灑自如,可以說李白的七絕已經到了一種出神入化、無所不能的境界了。這首《長門怨》可以讓我們領略李白七絕中一種不同以往的格調。

  在李白的《長門怨》中,月亮作為最重要的、唯一兩次出現的景物,是被擬人化了,正因為這有情的月亮不忍心給陳皇后帶去傷痛,所以它才在第一首詩里顯得猶豫不決,可是這畢竟是沒有辦法的事,月亮無論如何總是要升上中天的,其實它已經一拖再拖了,一直拖到“天回北斗掛西樓”了,才情不由己地照到了長門宮。比起這多情的月亮來,皇帝的寡恩,后宮的傾軋,就顯得格外的殘忍與冷酷了。

  唐人用《長門怨》題寫宮怨的詩很多,意境往往有相似之處。沈佺期的《長門怨》有“玉階聞墜葉,羅幌見飛螢”句,張修之的《長門怨》有“玉階草露積,金屋網塵生”句,都是以類似的景物來渲染環境氣氛,但比不上李白這兩句詩的感染力之強。

春怨原文及賞析12

  擔子挑春雖小,白白紅紅都好,賣過巷東家,巷西家。

  簾外一聲聲叫,簾里鴉鬟入報。問道買梅花?買桃花?

  翻譯

  擔子雖小卻挑著無限風光,白白紅紅的花朵,每樣花都很好。賣花人每日穿街過巷,巷東家、巷西家四處吆喝。

  簾外一聲聲高叫,簾內丫鬟進去稟報。詢問著女主人:買買花還是買桃花好?

  注釋

  昭君怨:本調四十字,前后闋相同。第一、二、三句,正與﹝如夢令﹞句法相同;惟﹝如夢令﹞第三句不用韻,此則換用平韻。第四句三字,即協平韻,句法為仄平平,不可移易。

  鴉鬟:丫環。

  賞析

  上片以“擔子挑春雖小“起筆,花擔雖小.怕挑起的卻是整個春天。接下來筆鋒一轉.不寫春天.而把目光投向擔子里的花兒,那白白紅紅的花就是春天的象征。第二句“賣過巷東家,巷西家”以不免重復的方式寫出了賣花人走街串巷的情形,通過文字,我們仿佛聽到了賣花人那熟悉而又悠長的叫賣聲在曲折而深幽的老巷里回蕩。

  下片緊接著寫這叫賣聲穿簾入戶’被簾里的.丫環聽到,問道小姐"買梅花?買桃花?”

  在春雨過后的早提,俏麗的小丫環倚在窗邊等待著這賣花的一聲聲吆喝。此刻地正迫不及待的回報著主人:賣花的已在門外了。她們等的豈只是那些花,儼然是春天的到來。最后以"買梅花?買桃花?"這樣一個菏單的問句收尾.既讓我們再次回詠起擔花郎擔子中的白白紅紅的花,又讓我們不禁去猜想,主人家到底是想要悔花還是桃花呢?沒等揭曉答案.整首詞就戛然而止了,留下一絲回味。

  整首詞作并不長,卻為我們描繪 了一個鮮活的情景劇:在一個春雨后的早晨,賣花郎挑著紅紅白白的一擔花,就象挑起了按個春天一樣.走街串巷。他悠長的叫賣聲在深幽的空巷中起伏。然后鏡頭一轉,一個俏麗活潑的丫環出現了,她迫不及待的問主人要梅花還是要桃花?還沒等主人回答.幕布便拉上了。這其中有人物、有聲音、有色彩、有對話,讓人過目難忘。此外,全詞最大的特色在于以平實的生活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生活中最常見、最生動、最真實的一幕,因而顯得明具一格。

春怨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春怨

  唐代:李白

  白馬金羈遼海東,羅帷繡被臥春風。

  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

  譯文:

  那呆子騎著白色駿馬,黃金羈馬頭,奔馳在遼東半島。我這里繡帳錦被,只有春風陪伴。

  月下西山,月光透過窗戶偷窺,只見蠟燭燃盡,人還未入睡。落花乘春風飛入室內,也笑:怎么只有一個人!

  賞析:

  此詩大意是寫一個婦人思念在那遙遠的遼海之東從軍的丈夫,夜很深了,也無法入睡。“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入戶笑床空”是擬人的寫作手法。月亮西落,從低低的窗戶斜照進來,偷偷地看著將燃燒盡的蠟燭,凋謝的.花瓣飄飛進門,也笑床空,表現出婦人因思念丈夫,內心的憂愁苦悶。全詩對仗工整有趣。

春怨原文及賞析14

  春怨

  鄭愔〔唐代〕

  春朝物候妍,愁婦鏡臺前。

  風吹數蝶亂,露洗百花鮮。

  試出褰羅幌,還來著錦筵。

  曲中愁夜夜,樓上別年年。

  不及隨蕭史,高飛向紫煙。

  鄭愔

  鄭愔(?- 710)唐詩人。字文靖,河北滄縣(屬滄州)人。卒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十七歲舉進士。武后時,張易之兄弟薦為殿中侍御史,張易之下臺后,被貶為宣州司戶。唐中宗時,任中書舍人,太常少卿,與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稱“崔、冉、鄭,辭書時政。”唐初流行《桑條歌》,其詞有“桑條韋也”之句;明韋后妄圖篡位,以《桑條歌》為其“受命”這證。愔迎合韋后之意,作《桑條樂詞》十首進獻,擢升史部侍郎。景龍三年(709)二月,升任宰相;六月,因貪贓貶為江州司馬。翌年色結譙王李重福陰謀叛亂,預推重福為天子,愔自任右丞相不久敗邙,被誅。

春怨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西宮春怨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齡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云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譯文:

  西宮中的夜晚非常清靜,只有盛開在宮中庭院內的花朵悄悄地散布著陣陣香氣。住在宮中的美人本來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門簾出外賞花,卻又因無心欣賞而作罷,只有懷著說不盡的怨恨而獨守空閨。抱著琴瑟看月亮,許多樹隱蔽著昭陽宮。

  注釋:

  ⑴云和:古代琴瑟一類樂器的代稱。

  ⑵昭陽:宮殿名,曾為趙飛燕所居。這里指皇帝的居處。

  參考資料:

  《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xx年1月版,第582、1682頁

  鑒賞:

  這首詩以一個“春色惱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為背景,描寫一個被幽閉在深宮里的少女的一連串動作和意態,運思深婉,刻畫入微,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復雜的內心活動。

  詩的首句“西宮夜靜百花香”,點明季節,點明時間,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花氣襲人的春夜。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為了反襯出詩中人的孤獨凄涼的處境;就內容而言,它與下文緊密銜接,由此引出了詩中人的矛盾心情和無限幽恨。作者的構思和用詞是極其精細的。這里,不寫花的顏色,只寫花的香氣,因為一般說來,在夜色覆蓋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況從下面一句看,詩中人此時在珠簾未卷的.室內,觸發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隨風飄來的陣陣花香了。

  照說,在百花開放的時節,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為一個正在好動、愛美年齡的少女,竟然還沒有就寢,早該到院中去觀賞了,但她卻一直把自己關在室內。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戶外景色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為怕惱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見心不煩。可是,偏偏有花香透簾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動觀賞的念頭。詩的第二句“欲卷珠簾春恨長”,正是寫她動念后的內心活動。這時,她雖然無心出戶,倒也曾想把珠簾卷起遙望一番,但這里只說“欲卷”,看來并沒有真的去卷。其實,卷簾不過舉手之勞,問題是她為什么始而欲卷,終于不卷呢,該句內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原因為:不見春景,已是春恨綿綿,當然不必再去添加煩惱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當前,悶坐在重簾之內,又會感到時間難熬,愁恨難遣。詩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見月”,就是詩中人決心不卷珠簾而又百無聊賴之余的舉動和情態。看來,她是一位有音樂素養的少女,此時不禁拿起樂器,想以音樂打發時間、排遣愁恨;可是,欲彈輒止,并沒有真個去彈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著夜空獨自出神罷了。這一“斜抱云和”的描寫,正如譚元春在《唐詩歸》中所說,“以態則至媚,以情則至苦”。可以與這句詩合參的有崔國輔的《古意·凈掃黃金階》“下簾彈箜篌,不忍見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階怨》“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這些詩句,所寫情事雖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宮中的怨女的極其微妙、也極其痛苦的心情。

  詩的末句交待了她在月下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朦朧樹色隱昭陽”,就是她隔簾望見的景色。這一句,既是以景結情,又是景中見情。句中特別值得玩味的是點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陽宮。這與作者另一首《長信秋詞》的結尾“臥聽南宮清漏長”句中點出南宮的意義是相同的。它暗示詩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處,而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閉著大批宮人的西宮與昭陽殿之間隔著重重門戶,距離本來就很遙遠,更何況又在夜幕籠罩之中,詩中人所能望見的只是一片朦朦朧朧的樹影而已。這時透過一層、深入一步的寫法,寫詩中人想把怨情傾注向昭陽宮,而這個昭陽宮卻望都望不見,這就加倍說明了她的處境之可憐。

  沈德潛《說詩晬語》說:“王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陸時雍《詩鏡總論》也說:“王龍標七言絕句,自是唐人《騷》語,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這首《西宮春怨》是當之無愧的。

春怨原文及賞析16

  昭君怨·春到南樓雪盡原文

  春到南樓雪盡。驚動燈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闌干。

  莫把欄干頻倚。一望幾重煙水。何處是京華。暮云遮。

  翻譯

  春天來臨,南樓上的積雪已經化盡。春到來,元宵燈節期間群花也依次綻放。剛下過小雨仍有寒意,獨自一人依靠著闌干思緒飄遠。

  不要總是依靠在闌干上,因為眺望遠方也只能看到那層層疊疊的煙水。汴梁在哪里呢?被黃昏時的云霞與霧氣遮住了。

  注釋

  燈期:指元宵燈節期間。

  花信:指群花開放的消息。

  賞析

  此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詞語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將客中思歸的情懷抒寫得娓婉動人。

  上片首兩句先寫客中值上元燈節。“雪盡”則見日暖風和,大地回春。《呂氏春秋。貴信》云:“春之德風,風不信(不如期而至),則其花不盛。”故謂花開時風名花信風。而農歷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又稱燈節,為賞燈之期。此“燈期”之花信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狀如垂絲海棠。歐陽修詠小桃詩所云“初見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謂“驚動”,即言春到南樓,時值元宵,小桃開放,如從睡夢中驚醒。

  三、四兩句,寫倚“南樓”之欄干,承上“燈期花信”而來,詞意有所轉折。獨倚欄干之人,必不游眾之中,而這一番寒意,是因為剛下過的一場小雨,還是因為客心悲涼的'緣故,亦是斷難分辨。

  過片“莫把欄干頻倚”,翻進一層寫歸思之切。

  所以強言莫倚,是因為倚欄干也只能“—望幾重煙水”,重重疊疊的煙水云山遮斷了故國的望眼。接下來“何處是京華”,全是望尋之神,說明他欲罷不能。“京華”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決:“暮云遮”,即還是望而不見。此句似暗用李太白“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意,既寫景兼以寄慨,實有比義。

  這首詞清雅情深,當為詞人的代表作。

春怨原文及賞析17

  怨王孫·春暮

  帝里春晚。重門深院。草綠階前,暮天雁斷。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

  多情自是多沾惹。難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

  古詩簡介

  《怨王孫·春暮》是宋代詞人李清照的詞作。此詞主旨為思婦念遠,通過描寫春暮時節的景物以及女主人公對“遠信”的癡想,生動地刻畫了一個京城思婦獨處深閨的形象。全詞語言工巧,情感真摯,尤其是詞的結尾以白描手法描摹月色,更見詞人遣詞之精工。

  翻譯/譯文

  在京城的暮春時節,在重重門庭、深深院落中,階前綠草萋萋,黃昏的天空,看不見大雁的蹤影。佇立樓上等候音訊,而音訊全無,心中幽恨綿綿不絕。

  多情人當是多煩惱,想不思念心里卻又難以割舍,倏忽間寒食節又到了。夜深人靜,秋千空蕩,巷陌寂寂,皎月初斜,潔白的梨花沉浸在銀色的月光里。

  注釋

  ⑴怨王孫:詞牌名,有多體。據《詞譜》,此調以秦觀同名單調詞為正體。此詞為變格,雙調五十三字。

  ⑵帝里:猶帝鄉、帝京,指皇帝住的地方,也就是京城。這里指東京汴梁。

  ⑶遠信:遠方的書信、消息。

  ⑷拚(pàn)舍:割舍,舍棄。

  ⑷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⑹梨花:此處為見梨花思遠人之意。梨,諧音“離”。

  創作背景

  這首詞當為李清照婚后作于汴京,或與《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作于同時,是在暮春時節,趙明誠出游不歸,李清照幽居獨處所作。

  賞析/鑒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詞通過描寫春暮時節的.景物和描繪主人公對“遠信”的癡想,刻畫了少婦獨處深閨的形象。愛人不在身邊,閨中寂寞無聊,又正是紅花衰敗,“草綠階前”的暮春時候,閨中少婦更提不起興趣外出賞春游玩,只是深院重門緊閉,獨對空閨,任憑離別的思緒糾纏環繞于心頭。思念丈夫之情難卻,盼人不歸,登樓眺望也是無濟于事。更何況天色已昏黑,連能夠為人傳送書信的大雁也看不見。所以,即使是將自己一腔的相思情懷寫成書信,也無由寄達。詞人自知“多情”無法“拚舍”,只得默默忍受。這時,閨房外面的秋千無人問津,周圍靜悄悄的,惟見明月升起,將銀輝灑向梨花,也灑向大地。詞人在閨樓里枯坐了一天,從白天到昏暮到皎月升起。閨閣思婦對丈夫感情之濃厚,思念之愁苦,于此可見。

  開篇“帝里春晚”點明時地。京城汴梁是熱鬧繁華的所在,暮春是鶯啼花開的季節。“重門深院”,是李清照獨處時的周遭環境氛圍。“重門”顯其府第之森嚴,“深院”微露幽深閨中之寂寞惆悵。在京城的暮春時節,本是熱鬧繁華,鶯飛燕舞的大好時光,而女詞人卻是獨自在“重門深院”里,無法與丈夫一同去親近大自然,不禁叫人頓生愁怨。“草綠階前,暮天雁斷”兩句意味十分深厚。庭前草綠,讓人憶及“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暮天雁斷,古時傳說稱雁能傳書。《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此處是說雁書已斷,音訊不知。“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李清照在西樓望見庭階前春草綠了,天色漸晚,天邊歸雁已無蹤影。雁且知歸,人竟不返,勾起她無窮怨意。如今雁影都不見,音訊杳無,心中幽恨綿綿不絕。

  過片“多情自是多沾惹,難拼舍,又是寒食也”三句把詞人內心無比復雜的感情很精當巧妙地表現出來。她自怨多情善感,登樓望遠易生掛念,而多情則多煩惱。然而卻又難以割舍,倏忽間發覺又一個寒食已近。這一句“又是寒食也”很是生動,雖然語言淺近,但是格調雅致。最后“秋千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三句托出一個凄清皎潔、如夢如幻的境界。夜來寂靜一片,秋千無人打,巷陌無人行,唯有清輝皎潔的月光,宛如一汪清水,浸潤著梨花。這里運用諧音雙關,“梨”借作“離”。那月光下的梨花不由觸起了人的離情別緒。這離愁輕如云,薄如霧,如月光綿綿不絕,在心頭縈回不去。這個結尾寫得幽靜、清奇、夢幻。帝里暮春,夜深人靜。秋千架空蕩蕩地隨風搖曳,街巷里已經不見人影。天上斜掛的明月皎潔輕寒。那樹樹梨花沐浴在月光下,如夢如幻。“梨花”有時也隱指眼淚,如“淚帶梨花”。梨樹在春末開花,其花色白而艷美,故古人常以梨花之飄落來形容女子楚楚動人的眼淚。“淚帶梨花”的名句有唐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故此處“秋千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也有離情難抑以致眼中噙淚之意。李清照筆下的這種離人憑樓望遠、月浸梨花的景象和溫庭筠《菩薩蠻·滿宮明月梨花白》中的“滿宮明月梨花白,故人萬里關山隔”的情境非常相似。詞的最后以白描手法,將月色描摹得如此傳神,可見作者動筆的靈巧,遣詞的精工。

  名家點評

  明·楊慎:(評“多情自是多沾惹”句)至情。(楊慎批點本《草堂詩余》卷二)

  明·沈際飛:賀詞“多情多感”,猶少此“難拚舍”三字。又云:元人樂府率以“也”字葉成妙句,殆祖此。(《草堂詩余正集》卷一)

  明·李攀龍:(眉批)以“多情”接“恨綿綿”,何組織之工!(評語)此詞可以“王孫不歸兮,春草萋萋兮”參看。(《草堂詩余雋》卷二)

  明·卓人月:元詞多以“也”字葉成妙句,殆祖此。(《古今詞統》卷七)

  清·王士禛:“皎月”“梨花”本是平平,得一“浸”字,妙絕千古,與“月明如水浸宮殿”同工。(《花草蒙拾》)

  清·吳灝:易安以詞擅長,揮灑俊逸,亦能琢煉。最愛其“草綠階前,暮天雁斷”,極似唐人。(《歷朝名媛詩詞》卷十一)

春怨原文及賞析18

  [清]顧太清《早春怨·春夜》

  楊柳風斜。黃昏人靜,睡穩棲鴉。短燭燒殘,長更坐盡,小篆添些。紅樓不閉窗紗。被一縷,春痕暗遮。淡淡輕煙,溶溶院落,月在梨花。

  注釋:

  1、選自《東海漁歌》卷五。《早春怨》:詞牌名,又名《隴頭月》、《柳梢青》、《玉水明沙》。

  2、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長更:長夜。

  3、小篆:指室內取暖的爐具,爐煙裊裊,盤旋而上,若篆文。添些:言長夜獨坐,再添些爐香。

  4、“淡淡”三句:化用北宋晏殊《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賞析:

  率真地呼喚美、擁抱美,是顧太清詞作最突出的特色。雖然她一生的活動范圍并不太廣,作品也多以寫景、詠物、寄情等傳統題材出現,但或小令或長調,總能獨辟蹊徑,營造出一番新奇動人的藝術氛圍。這首《早春怨·春夜》,語言自然靈動,清新蘊藉。上闋首三句,寫室外之景,著眼于空間環境的刻畫:時已黃昏,微風輕吹,柳絲斜拂,不要說喧鬧的人聲已經寂靜,連停息在樹上的鴉雀,也已“睡穩”,寫足了春夜之靜。接下三句“短燭燒殘,長更坐盡,小篆添些”,沒有表情的'刻畫,也沒有心曲的抒發,然而通過對女主人公“長更坐盡”的敘寫,見出了她在靜謐環境中心意煩亂,起到反襯的作用。下闋從室內再寫到室外,“不閉窗紗”,把窗外月下輕煙籠罩的梨花,與室內淡淡浮動的爐煙渾融一體,體現了女詞人對迷人月夜的悄然品味。通過那扇未閉的窗戶,室中人的心靈得以與室外的春景融成一片。末尾三句“淡淡輕煙,溶溶院落,月在梨花”,是從宋人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的名句脫化而來,寫眼前實景,又與上闋景物相呼應,傳達了一分優美的意境,那一分純凈,那一分妙曼,正是女主人公的素心柔腸。

【春怨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春怨原文及賞析05-30

春怨原文及賞析[合集]10-26

春怨原文及賞析(推薦)10-26

(通用)春怨原文及賞析10-26

春怨原文及賞析(精品)10-16

春怨原文及賞析【合集】10-16

《代春怨》原文賞析10-28

代春怨原文、賞析08-30

代春怨原文及賞析09-20

代春怨原文,賞析08-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赞皇县| 洪湖市| 宜丰县| 黄骅市| 冕宁县| 昭苏县| 稻城县| 巍山| 永嘉县| 巴青县| 安国市| 漳浦县| 通江县| 若羌县| 鸡西市| 莲花县| 平远县| 麻栗坡县| 历史| 南皮县| 麟游县| 凤山市| 蒲城县| 上思县| 咸丰县| 郑州市| 颍上县| 利辛县| 阳原县| 孟连| 织金县| 芒康县| 开平市| 长葛市| 枞阳县| 扬州市| 曲周县| 斗六市| 昌都县| 颍上县| 和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