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蘇軾《喜雨亭記》原文賞析

時間:2023-10-27 07:25:06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蘇軾《喜雨亭記》原文賞析

蘇軾《喜雨亭記》原文賞析1

  蘇軾

蘇軾《喜雨亭記》原文賞析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 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游而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繄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這篇散文寫于嘉祐七年(1062),當時蘇軾年僅26歲。前一年,在進士及第又參加了秘閣的制科考試后,蘇軾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廳公事,從此踏入仕途。當時的蘇軾很有政治見解和個人抱負,非常關注國家的命運和百姓的疾苦。

  蘇軾到鳳翔府的第二年在正堂北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這一年久旱無雨,恰逢小亭落成時喜降甘雨,于是人們轉憂為喜。蘇軾為此將小亭命名“喜雨亭”,并欣然揮筆寫下《喜雨亭記》。此文不同于一般的山水亭臺游記,也不是單純的借景抒情言志的散文,作者把“亭”、“雨”和人們的“憂”、“喜”融匯在一起,看似一個普通的小亭,卻將其與百姓的悲歡命運緊密地聯系起來,故使小亭這個沒有生命的靜物顯示出了生機。全文自始至終洋溢著喜氣,充分體現出作者關心農事,與民同樂,與民共憂的思想感情。因此《喜雨亭記》并非蘇軾的閑筆之作,而是一篇內容翔實,具有較高思想境界的佳作。

  全文共分四段。

  文章開始即點明主題,如青山在目。“亭以雨名,志喜也”,說明用“雨”給亭子命名,目的是為了紀念下雨這件令人高興的事。為表明以喜名物,古已有之,故引用三件事說明,順手點出亭、雨、喜三字。由古論今證明喜事大小不等,但用喜為物命名,表示永志不忘的用意都相同,即皆為“其示不忘也”。這段文字簡潔明了,開門見山地點明了亭子和“喜雨”之間的關系,為全文的情節轉合打下了基礎。第二段介紹了亭子的建造來歷和亭周圍的環境。蘇軾到扶風郡(鳳翔)的第二年因修整官府的房舍而建造這座亭子,本“以為休息之所”。接下來,由亭子轉寫到“雨”,“是歲之春”,本來占卜會得到好收成,可是“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于是老百姓因為久旱而憂慮盼雨,作者在此寫百姓久旱盼雨的“憂”是為下文得“雨”的“喜”作了鋪墊。記敘三次下雨的情景,作者只用“乃雨”,“又雨”,“大雨”這寥寥幾筆即描繪出不同的雨情。百姓從憂慮無雨到喜得及時雨自然是欣喜若狂了,于是百姓相互慶賀,“憂者以樂,病者以愈”。作者在此雖只形象地勾勒出官吏、商人,農夫三種不同身分人們的喜樂神態,然而卻仿佛令人看到萬人歡騰的喜慶場面。適逢此時,蘇軾所建的亭子落成告竣,這無疑為歡慶喜雨的百姓又增添了一份喜趣。其中“而吾亭適成”以變換句式的手法殿住前文,猶如巨峰陡現,截江斷流。文章由此轉入主客對答。

  為了渲染這種喜慶的氣氛,更充分地表達內心的喜悅情緒,第三段作者采用主客在亭上舉酒問答的形式,展開議論。問:“五日不雨可乎?”答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又問:“十日不雨可乎?”答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由問答而推理引發論證:“無麥無禾,歲月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如果沒有糧食,不僅會連年鬧饑荒,使犯罪劇增,甚至導致盜賊猖獗。連用問答句式,如海潮層涌,峰巒疊出。由于蘇軾廣泛地接觸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所以從上述的問答議論中可清楚地看出他對百姓疾苦的關注。互相對答,一呼眾應,氣氛熱烈,人物情態躍然紙上。問答之后,作者仍覺喜情意猶未盡,為盡情地傾吐胸中之喜,在結尾又以吟唱頌雨之歌的形式來表達情致。歌中唱道: 假如老天降下珍珠,受凍的人也不能當衣穿; 假如老天降下美玉,挨餓的人也不能當飯吃; 只有天上降雨才能使莊稼豐收,百姓安樂。故此充分肯定了這場喜雨的價值,突出它比珍珠和美玉還要寶貴,所以人們謝雨的喜情溢于言表。“一雨三日,繄誰之力?”天上喜降甘露靠的是誰的力量呢?“民曰太守”,然而“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 歸之太空,太空冥冥; 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隔句采用頂真連珠句法,頗具神韻,尤耐涵詠。全文由“亭”起筆,結尾仍以“亭”收束,前后貫通一氣。作者寫雨對人類的作用,不直接明寫,而是以珍珠和美玉來襯托雨之可貴,顯示出雨對于民生的必要性。寫雨的功勞歸于何處,也不直接寫明,而是由太守推至天子,推至上蒼,筆力曲折回旋,最終落到“喜雨亭”上,首尾相應,渾然圓合。行文筆隨意轉,處處生春,情深而意切,風趣中見幽默。

  蘇軾身為封建時代的縣府地方官,無論天旱無雨,還是喜降甘露,他都不迷信天命和鬼神,既不怨天尤人,也不居功自傲,而是清醒地把降雨歸結于自然現象。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本篇散文不僅主題積極,處處可見蘇軾與民同憂共喜的情感,同時也表現出作者一貫曠達、樂觀、豪放的性格特點。

  《喜雨亭記》主題鮮明,立意新穎,寫作方法上有許多獨到之處。首先,文章結構嚴謹,構思奇巧。全文首尾呼應,緊緊圍繞“喜、雨、亭”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結構文章。“亭”與“喜”本無內在聯系,然而作者精巧安排,構思,用“雨”來聯接二者,并突出強調“雨”對民生的重要作用,最后卻仍將“喜”、“雨”立足在“亭”上。段落之間,銜接緊湊,從而有機地把“喜、雨、亭”聯結在一起。文章論述層層深入,文理清晰,同時有張有弛,波瀾起伏。

  其次,這篇散文寫作形式靈活多樣,多姿多態。全文不以單一敘述為主,而是將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同時還夾以對話和歌唱,因而全文抑揚開合,錯落有致,不僅使形式寓于變化,同時也豐富了文章的寫法。如:第二段開始介紹亭子來歷時采用敘述手法,其中又夾以作者的議論,后面描寫人們謝雨的喜慶情景時,在敘事中又運用了抒情筆法。

  本篇散文的另一個值得稱道之處是體現了蘇軾散文的語言藝術特色。全篇行文清新、流暢,舒卷自如又富于情趣。本篇散文中多處運用對偶、排比的修辭方式,其中排比句式的`運用可稱典范。文章開頭舉了三個古例“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運用句式相同的復句,如逐層排浪,文氣貫通。用這三個排比句式“蓄勢”,精練簡潔地介紹了古人為物命名的實例,同時以充分的理由論證了亭以喜名,志喜是古為今用。在描寫人們謝雨的歡慶場面時,作者略去詳盡的敘述,而只運用形象傳神的筆觸描繪三類典型人物在不同環境中用不同方式慶賀的情景:“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連用排比,變換交錯。官吏們是相互在公堂上一同慶賀,商人們則在市場上一同歌唱,而農夫們自然是在他們勞動的田野里一同歡躍。這三個排比句式把官吏、商賈,農夫的歡喜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將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活脫脫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本文多處運用排比句,然而幾處排比句式的運用富于變化,并不雷同。在寫主客問答時采用的是疑問排比句式,設想假如不下雨的后果,從而襯托得雨的喜悅。而吟唱歌詞時,作者又采用兩對假設排比句式:“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運用這種重疊的排比句式,正反鋪陳渲染喜雨的情感波瀾。上述多種排比句式的運用足見蘇軾文章的語言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具有獨到的語言技巧。

  《喜雨亭記》雖文章短小,但論述精辟,“喜”情感人,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實為蘇軾一篇富有特色的佳作。

蘇軾《喜雨亭記》原文賞析2

  【原文】

  喜雨亭記

  〔宋〕蘇軾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游而樂于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繄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選自《四部叢刊》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典故】

  1.“周公得禾”二句:周公,周成王得叔父姬旦。相傳周成王得弟弟唐叔得到了一株生長特殊得禾,認為是吉利得象征,就獻給成王。成王轉送給在東土的周公,周公就寫了一篇文章,叫《嘉禾》,來紀念這件事。這篇文章已失傳。

  2.“漢武得鼎”二句:漢武,即漢武帝。據《史記 孝武本紀》載,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得寶鼎于汾水上,改年號為元鼎元年(公元前 116 年)。

  3.“叔孫勝敵”二句:春秋時期魯文公十一年冬,鄋( su ō )瞞族侵犯魯國,文公命叔孫得臣率兵抗御,在咸地大敗鄋瞞軍隊,俘獲了鄋瞞得首領僑如。叔孫得臣為了紀念這次勝利,就給他的兒子起名叫“僑如”.

  【背景】

  宋代大學士蘇軾所建,位于陜西鳳翔東湖之中。

  蘇軾26歲時,他受朝廷詔命,到鳳翔來做“簽判”,即文書類小官。他精力充沛,才干獨卓,性喜創造。府衙后面有一塊荒廢多年的空地,他規劃,掘溝引水,壘墻修圃,不久,便造成了一個小花園。園中心土丘上又修了一座可觀賞園景色的亭子。這時,因為當地旱性嚴重,禾苗枯焦,蘇軾被派了一項緊急差事:赴太白山求雨。當時人們救災只靠求神。蘇軾極認真地做這件事,求神祝禱,甚至向皇帝寫疏奏,請求把太白峰龍神的爵位由“侯”改為“公”,因為唐代就封“公”,如今降了級恐怕龍神鬧情緒,不下雨。皇帝也真的降旨,改封為“公”.過了些日子,陰云密布,雷聲轟轟,下了一場透雨。百姓歡呼踴躍,恰在這時節,蘇軾主持修建的園亭完工。他喜好交游,請了上司和同僚朋友到亭里宴飲祝賀。蘇軾借勢隨緣,給自己的小亭取了個嘉名“喜雨亭”.雙喜臨頭,蘇軾文思泉涌,寫了一篇文章,名為《喜雨亭記》。

  這座亭子用雨來命名,是為了紀念喜慶之事。古時候有了喜事,就用它來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賞賜的稻禾,便用“嘉禾”作為他文章的篇名;漢武帝得了寶鼎,便用“元鼎”稱其年號;叔孫得臣打敗狄人僑如,便用僑如作為兒子的名字。他們的喜事大小不一樣,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我到扶風的第二年,才開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開鑿了一口池塘,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當作休息的場所。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麥雨,占卜此事,認為今年是個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百姓才因此憂慮起來。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們認為下得還不夠;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連三天才停止。官吏們在院子里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夫們在野地里一起歡笑,憂愁的人因而高興,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向客人舉杯勸酒,問他們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嗎?‘你們會回答說:’五天不下雨,就長不成麥子了。‘又問’十天不下雨可以嗎?‘你們會回答說:’十天不下雨就養不活稻子了。‘沒有麥沒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訴訟案件多了,而盜賊也猖獗起來。那么我與你們即使想在這亭子上游玩享樂,難道可能做得到嗎?現在上天不遺棄這里的百姓,剛有旱象便降下雨來,使我與你們能夠一起在這亭子上游玩賞樂的,都靠這雨的恩賜啊!這難道又能忘記的嗎?”

  既用它來命名亭子以后,又接著來歌唱此事。歌辭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當作短襖;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餓的人不能把它當作糧食。一場雨下了三天,這是誰的力量?百姓說是太守,太守說沒有這力量。歸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認。歸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當作自己的功勞,歸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飄渺,不能夠命名它,我因而用雨來命名我的亭子。” (王水照)

  【賞析】

  蘇軾于嘉佑六年(1061)任鳳翔府簽書判官,第二年修建此亭,恰逢喜降春雨,于是命名為“喜雨亭”.文章從該亭命名的緣由寫起,記述建亭經過,表達人們久旱逢雨時的喜悅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農、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靈活,筆調活潑,在風趣的對話中輕松含蓄地發表見解,給人以舉重若輕的感覺。

  《喜雨亭記》是蘇軾于嘉佑六年(公年1061年)在風翔府任判官時所作。全文不長,共五百來字,四小段而已,然而卻寫出了異樣的色彩。

  《喜雨亭記》是蘇軾的一篇散文作品,無論就其使用的散文形式來看,或者就其表現的內容和給人的藝術感受來看,都是一篇值得我們注意的藝術精品。

  “喜雨”一詞在歷史上出現較早。《春秋谷梁傳》中說,“夏四月不雨者閔雨也,六月雨者喜雨也”,這是第一次出現的“喜雨”一詞。用了“喜”字,說明人對于雨的感受和評論,所以《爾雅》才說:“甘雨時降,萬民以嘉,謂之酉醴泉”,“醴泉”,代稱雨,含有喜雨之意,將它和生民的關系聯系了起來。《莊子》中有段文章說到春秋時的一次大雨的情況。“宋景公時,大旱三年。卜之,以人祀乃雨。公下堂頓首曰:’吾所以求雨者,為人;今殺人,不可。將自當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這種雨可以說都是喜雨,解救蒼生于倒懸之苦,與民生關系極大,所以歷朝歷代的文學作品都對此有所吟誦。《詩經》而下,曹植、謝莊、謝朓、鮑照等人都寫過一些喜雨詩,唐代的杜甫更是寫了《春夜喜雨》、《喜雨》以及《過白水明府舅宅喜雨》等以“喜雨”為題的詩。以賦體的形式吟詠喜雨的也不在少數,比如晉傅咸、六朝宋的傅亮、唐明皇、張說以及賈登的《喜雨賦》等,很難說有名,但是那種給百姓帶來甘霖,預示來日豐收,生活將無憂愁的快慰心情卻是表現了出來的。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了。

  令人覺得奇怪的是,用散文的形式寫作喜雨的,在文學史上卻并不多見。因此,蘇軾的這篇散文《喜雨亭記》就顯得十分突出了。當然,如果僅僅是因為前人未寫而自己寫了這一題材,對文學史有所貢獻尚不足為奇。一旦后人接手寫作,超越了前人的作品,那么前者就只能有一點文學史的價值而談不到什么藝術的永恒價值了。蘇軾的《喜雨亭記》卻不是這樣,因為它自身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有許多令人品味的.地方。也許正是這一點,使得后來的作家裹足不前,心甘情愿地讓蘇軾一枝獨秀了吧。

  文章開始即點明了用“雨”命名的緣由,與“喜”字緊密聯系在一起。他一共援引了歷史上的三件事作鋪墊,說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受用這件喜事來命名,以紀念喜事,或者也有預示將來喜事連連的意思。這三件事都很有趣。因為它們與國家的政治都有關系,其中并多少含有天人的關系。第一件事,相傳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一異禾,獻給了成王。成王將禾轉送了周公。周公于是作了《嘉禾》一篇。第二件事,漢武帝于公元前116年5月,在汾水上得一寶鼎,于是改年號為元鼎元年。第三件事,魯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瞞國伐魯,魯文公派叔孫得臣抗敵,獲勝,并俘獲了國君僑如,于是特自己的兒子命名為僑如。最后這件事,對今人來說,幾乎困惑不解了。為什么將敵人的名稱用作自己兒子的名字?這是頗為值得研究的事情。無論如何,這是作者為要以雨志亭所作的鋪墊,有了這一鋪墊,再說事和雨就有記述的道理了。這就像邏輯學中大前提、小前提的三段論一樣,有了大前提,后面的話即好說許多,也容易讓人接受。

  蘇軾到風翔府任職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鑿池引流,美化環境,但不巧的是當地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旱情顯現,災情就會是必然的結果了。大早望云霓,百姓的憂愁是可想而知的。在這里,恰好顯示了蘇軾筆墨的巧妙。我們知道,蘇軾在寫《后赤壁賦》的時候,曾經說到自己孤獨閑寂,正好有兩個朋友來了;霜露既降、明月誘人,想酒而樽空,賢妻正好獻上了珍藏多時的美酒;沒有下酒之物,正好客人笑哈哈地拿出了出水時鮮。一切就是那么巧,又那么愜人心意。這里也同樣如此。百姓們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結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這種句子,輕淡、簡單,但不寡味,很像甲骨卜辭中的語言,但甲骨卜辭中是占問、預測,這里則是如實提供了,所以這種句子讀來是令人心醉的。夠不夠?“百姓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按,乙卯是四月初二日,甲子是四月十一日,丁卯是四月十四日。半月之內連降了三場雨,前兩次不足,第三次一連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實在。要說好雨,喜雨,這才真正稱得上是好雨,喜雨!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總令人有細小入微不夠大氣的感覺。這里我們要注意“民以為未足”一句的作用,這一抑、一落,然后產生后面的三日大雨,效果才能夠顯示出來。沒有這么一句,當然也可以成立,但是讀起來就平軟的多了。

  這場大雨產生的歡快氣氛是可觀的:“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這是一幅萬民同樂官民同歡的喜慶圖,較之歐陽修的太守和民的歡樂,真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歐陽修的樂并沒有落到實處,架空,浮廓,是在造文、造情,而蘇軾這里卻是在如實地寫作了。我們仿佛也同蘇軾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場景之中。唯其如此,蘇軾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順理成章之事,才真正具有意義。

  亭名由來有自,講清楚之后也就等于曲終奏雅,逐善可陳了。但是蘇軾又在這里做出了好文章,說他善于翻空出奇也好,說他敢于尋根溯源也好,無論如何,作者在這里表現出了驚人的藝術技巧。作者把筆鋒一轉,以設問的方式,從反面人手來探討喜雨。曲徑通幽,我們試想,也許這是繼續寫此雨的唯一途徑,但蘇軾找到了,并不一定是妙手偶得,可能是蘇軾的真正功力所在。文中說道:“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餓鴻遍野,盜賊蜂起,百姓遭殃。但是不到五日,不到十日,就喜雨驟至,澤惠我民,又怎么能說不是上天厚待蒼生?加上這么一段,文章就顯得十分充實,豐滿,在對比中更覺得雨之可喜。

  寫到這里,蘇軾開始筆歌墨舞了,但是也曲盡其妙。“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你看,他還是落在亭上,層層遞進,把天降喜雨的大功勞像畫餅一樣,在太守、天子、造物和太空面前虛晃一二,并忙里偷閑找出了一句,讓這些人都一一默然,謙虛地拒絕這一榮耀,多漂亮的話,各路諸侯都奉到了,然后再實實在在地放到主題上去。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以喜雨來為亭子命名吧。一虛一實,一推一進,總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作者緊扣一個“雨”字。一個“喜”字。在不到五百字的文章中,“雨”字出現了十五次,有兩次作動詞使用,“喜”、“樂”共出現六次。通篇都貫穿著為雨而喜的喜氣洋洋的氣氛。

  中國古代,自孟子開始,創天子、官員要有與民同樂,樂民之樂的思想。寫這種作品的人很多,但真正寫得好的不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其一,蘇軾的此篇文章則表現得更好,好就好在落實、不空。

  這篇文章在用詞上也有值得注意之處。一、排比句多。比如第一段,作者為了說明古人有喜事則名物以示不忘,舉了三個例子,三個例子就是三個排比句,借助這種句法,使讀者在文意方面有一種說理透徹,充實滿足的感覺。第二段寫大雨之后,百姓的歡樂場面以及第四段的“雨珠”“雨玉”說,也同樣用的是排比形式。在人們喜之不盡,手舞足蹈之時,文字上必須有所變化,一味的松散不可能有文字的整飭條理來得惹眼引人。二、結尾的用韻。《喜雨亭記》的結尾很有意思,它既照應了開頭,又給人許多的聯想,值得我們注意。蘇軾的哲學思想是儒釋道三家合一的。在他的詩文中,經常出現對大自然發問的句子,以表達他的人生觀和他曠達樂天的情懷。這次大雨之后,感謝誰為好?這里他展開的想象,是從太守到天子,從天子到上天,從上天到造物,其中“玉”、“粟”押韻,“日”“力”押韻,“功”空“押韻,”冥“”名“押韻,讀之有循環不盡,均成系統的感覺,神完氣足,優雅俊美,然而是虛筆,真正目的則是要歸之其小小的亭宇,這樣也就把造物、上天、天子、太守、百姓、借助”喜“之”雨“用一個亭子聯系了起來,有歌唱的味道,所唱者依然是喜雨,一篇文章的主題所在。

【蘇軾《喜雨亭記》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喜雨亭記原文及賞析08-02

喜雨亭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9-21

江亭原文及賞析05-10

《合江亭》原文賞析11-08

經典的醉翁亭記宋詞原文及賞析09-05

《蘇溪亭》原文及賞析11-25

晚出新亭原文及賞析03-03

山亭夏日原文及賞析08-08

池州翠微亭原文,賞析07-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东县| 象山县| 洛浦县| 吴忠市| 从化市| 融水| 衡东县| 叙永县| 城固县| 通河县| 日照市| 沂源县| 进贤县| 长垣县| 中山市| 南岸区| 竹溪县| 怀集县| 定安县| 平昌县| 昭通市| 太白县| 新河县| 镇沅| 阿勒泰市| 新营市| 楚雄市| 西安市| 蓬莱市| 秦皇岛市| 尖扎县| 丽江市| 湘乡市| 农安县| 海晏县| 永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惠东县| 曲周县| 大方县|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