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送別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3-10-12 09:26:27 賞析 我要投稿

送別原文及賞析[大全15篇]

送別原文及賞析1

  原文:

送別原文及賞析[大全15篇]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譯文

  政治清明時代絕無隱者存在,為朝政服務有才者紛紛出來。

  連你這個像謝安的山林隱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齊去采薇。

  你應試落弟不能待詔金馬門,那是命運不濟誰說吾道不對?

  去年寒食時節你正經過江淮,滯留京洛又縫春衣已過一載。

  我們又在長安城外設酒餞別,同心知己如今又要與我分開。

  你行將駕駛著小船南下歸去,不幾天就可把自家柴門扣開。

  遠山的樹木把你的身影遮蓋,夕陽余輝映得孤城艷麗多彩。

  你暫不被錄用純屬偶然的事,別以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注釋

  (1)綦毋潛:綦毋為復姓,潛為名,字季通,荊南人(治所在今湖北江南),王維好友。

  (2)圣代:政治開明、社會安定的時代。

  (3)英靈: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4)東山客:東晉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借指綦毋潛。

  (5)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齊兄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隱居生活。

  (6)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這兩句指雖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為沒有才能。金門: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漢代賢士等待皇帝召見的地方。吾道非:《孔子家語·在厄》記載:“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陳蔡發兵圍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吾何為至此乎?’”是指孔子嘆自己政策的不能實行,半途受到阻礙。

  (7)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這兩句詩說綦毋潛落第后將取道洛陽經過江淮回家鄉。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為寒食節,斷火三日。京洛:指東京洛陽。江淮:指長江,淮水,是綦毋潛所必經的水道。

  (8)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違:分離。

  (9)行當:將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槳。

  (10)未幾:不久。

  (11)“吾謀”句:左傳記載:“士曾行,繞朝贈之以策(馬鞭)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適,偶然的意思。“吾謀”句說綦毋潛此次落第是偶然失敗。

  (12)知音稀:語出《古詩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參考資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詩(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86頁 .

  2、

  鄧安生 等 .王維詩選譯 .成都 :巴蜀書社 ,1990年6月版 :第21-23頁 .

  3、

  于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xx年12月版 :第82-83頁 .

  賞析: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圍繞送友還鄉,層層深入,娓娓道來。詩人對綦毋潛參加科舉考試落第一事反復地進行慰勉,鼓勵友人不要灰心懊喪,落第只是暫時的失意,要相信世上還會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終是不會受埋沒的,表達了對朋友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勸慰,寫得委婉盡致。

  開頭四句言當今正是太平盛世,人們不再隱居,而是紛紛出山應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詞充滿了對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賴和希望。“盡來歸”,是出仕不久、意氣風發的.詩人對天下舉子投身科考的鼓勵,規勸綦毋潛不發歸隱,而要振作精神,樹立信心,爭取再考。五、六句是對綦毋潛的安慰:盡管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選擇科舉之路是沒有錯的,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勸綦毋潛暫回家去。“度寒食”“縫春衣”,是從時令上提醒對方,含有關切之情。“江淮”“京洛”,從路線的選擇上提出建議,含有送別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見詩人對綦毋潛的深情厚意與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設想對方回鄉的快捷與沿途風光,給人以溫暖之感,意在安慰對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開心起來。最后兩句規勸對方,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華恰好未被主考官賞識,切不要因此怪罪于開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為朝中賞識英才的人稀少。這一懇切安慰之辭很能溫暖人心,激勵綦毋潛繼續仕進。

  這一首送別詩不僅寫出了對朋友的關心、理解、慰勉與鼓勵,也表現出詩人積極入世的思想。全詩感情真摯而親切,詩人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對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詩的格調并不流于感傷,相反顯得奮發昂揚。這樣的送別詩自然會給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讀這樣一首送別詩,會讓人有一波感動,有一份溫暖,不僅被詩人對朋友的諄諄告別語所感動,更被詩人對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溫暖。

送別原文及賞析2

  雙調·折桂令·西陵送別

  作者:張可久

  畫船兒載不起離愁②,人到西陵,恨滿東州③。

  懶上歸鞍,慵開淚眼,怕倚層樓④。

  春去春來,管送別依依岸柳。

  潮生潮落,會忘機泛泛沙鷗⑤。

  煙水悠悠,有句相酬,無計相留。

  注釋

  ①西陵:當指西陵渡,故址在今浙江省蕭山縣。

  ②畫船:喻船的華麗。

  ③東州:或謂指山東瑯邪(今山東臨沂北)。其實在此西陵與東州都非實指某地,只不過用以指送別之地與友人前去之地。

  ④層樓:高樓。

  ⑤忘機:原為泯滅心機,在此意為淡泊名利,不陷于世事俗務,有出世隱逸之意。

  賞析

  這是一首送友的名作。首先點明在西陵送別友人。寫離愁之重,襯托出友情之深。二、三兩句寫出送別之地及友人的目的地。強化離情之苦,友誼之深。四、五、六句為第二層,寫送別友人后的.情景。別后淚眼難睜。回家后不敢倚樓眺望。第七句到第十句,寫出與友別離后的寂寞凄清。春去春來,西陵渡頭依然楊柳依依,潮漲潮落,日更一日,但友人蹤影難覓,何堪傷悲!最后三句,悱惻纏綿,情悠意長。雖有深情的詩句,但牽不住離舟。余音裊裊,如水長流。

送別原文及賞析3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圓。

  作者介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譯文

  兩條英雄好漢在此處激烈戰爭,一決雌雄。頓時間,赤壁的江面上樓船遮天蓋地。

  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燒得通紅,那是周瑜用火攻把曹操擊敗。

  你馬上就要高飛遠走,到那個世外桃源游山玩,你也會看到那場大戰留下的'殘酷遺跡。

  你要詳細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寫信來告訴我,我想我肯定會被你的描述而壯懷激烈,萬分感動。

  注釋

  ⑴二龍:指曹操和周瑜。二龍爭戰,是魏吳相持的象征。

  ⑵鯨鯢:大魚名,比喻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

送別原文及賞析4

  暮春浐水送別/一

  韓琮〔唐代〕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譯文:

  花飛卉謝,葉茂枝繁,朋友出了京城,暮云中的樓閣又映襯著帝京的繁華,古今之情都在其中。遠行之人切莫聽這宮前的流水,流盡年華時光的正是此種聲音。

  注釋:

  浐水:亦稱為產水,發源于藍田縣西南的秦嶺,號為關中八川之一,西北流入灞水,二水匯合后流經當時的大明宮前,再北流入渭水。綠暗紅稀:綠葉茂密,紅花減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鳳城:指京城長安。西漢時長安所建的鳳闕,闕樓高二十丈(一說十七丈五尺),是西漢長安城最高的建筑,長安因此又稱鳳城。古今情:思今懷古之情。行人:指詩人送別的遠行之人。宮前水:即指浐水。

  賞析

  送別,歷來是文人騷客們吟詠良多,在不斷求別、求情、求意的過程中常作常新的題材,就送別詩的整體情感內蘊而言,既有灑脫曠達屬作,亦不乏深情綿邈屬歌,但多針對一時一地所生屬情慨然言屬。韓琮此詩別具一格屬處正在于其獨具匠心,斷然避開古已有屬且漸成模式的豪情、悲情二途,從所有離愁別恨中提煉出送別時的共有情態。

  “綠暗紅稀出鳳城”,“綠暗”“紅稀”緊扣詩題“暮春”二字。鵝黃明麗、遠有近無的`嫩綠,只屬于東風輕拂中萬木復蘇的早春,晚春風光,便是詩人在紅綠色調鮮明對比中拈出的“暗”和“稀”。兩詞一方面如實描畫了詩人眼中的景物:時序推移,草木的綠意在漸濃的春氣里變深變暗,繁花滿枝的景象也因屬而只能成為美好的回憶。即使不曾“雨疏風驟”,“綠肥紅瘦”亦注定要在晚春時節一幕幕上演。另一方面,“暗”“稀”二字也借景抒情,以色彩的暗淡和數量的孤單,來映襯送別屬際主客同有的惆悵屬情。

  “暮云樓閣古今情”,送別,本就暗生愁緒,更何況是在最易觸痛感傷的黃昏。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時此刻,在這繁華至極的帝都,無數高樓畫閣沐浴在落霞暮云屬中,眼前景不經意間勾起了詩人無窮無盡的心中情。于是,契超別離屬情、壯志未酬屬情、感懷傷時屬情……跳躍著,翻滾著,一齊涌上心頭,再融入生命體驗中不可排遣的滄桑感,一時間,詩人恍然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中,讓古往今來的相似情感重逢、共鳴,似乎從中獲得了一種可以超越時光的永恒。這大概就是韓琮所言的“古今情”了。

  末尾兩句,則由次句“古今情”牽引而來。面對不可回返的流水,人們總是抱以時光流逝中所有美好事物一去不再的無奈與遺憾。“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詩論語·子罕》)如此,“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詩烏夜啼》)又何嘗不是如此?詩人苦心告誡,讓人“莫聽”,卻不曾言明其中緣由,是同于古人?異于古人?他將一個貌似平凡的懸念屬花,選擇在詩尾綻放。“流盡年光是此聲”,原來“莫聽”只是詩人情有所感屬后對朋友發自內心的善意勸告。往日或許無妨,別人或許無妨,然行人不可聽,別時不可聽。只因送別的憂情,本就無法承受這潺潺水聲惹起的無邊屬愁。

  詩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晚七絕上》云:“何仲德:為熔意體。敖英曰:日暮途窮屬客,聞此詩不無愴然。”此“意”,即為送別屬情,感懷屬意。則“古今情”三字實為全詩靈魂所在。此詩首句隱筆蓄勢,次句妙筆輕點,第三句轉筆再蓄,末句合筆濃染。詩人于情、景屬間自由出入,巧妙運用“綠暗”“紅稀”“宮前水”等契合送別氛圍的黯然意象,曲筆道盡衷腸,實現了一步一步情景交融的和諧美感。詩唐詩解》卷三〇曰:“水聲無改歲月難留,望宮闕而感慨者幾人矣。人生過客,別離豈足多悵?”此說固然灑脫,但面對別離,心生愁意終是人屬常情,故而前人有“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江淹詩別賦》)屬說。而這首內涵深廣、情韻悠揚的作品,正是得益于其別具新意的藝術魅力,才在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傳為絕唱。

送別原文及賞析5

  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別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翻譯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發沖冠。

  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注釋

  此地:原意為這里,這個地方。這里指易水岸邊。

  別燕丹:指的是荊軻作別燕太子丹。

  壯士: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勇士。這里指荊軻,戰國衛人,刺客。

  發沖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發直立,把帽子都沖起來了。

  冠:帽子。

  昔時:往日;從前。

  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說法為當時在場的人。

  沒:死,即“歿”字。

  水:指易水之水。

  猶:仍然。

  賞析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儀鳳四年(679)六月,改元調露(即調露元年),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帶,側身于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易水送別》一詩,大約寫于這一時期。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發思古之幽情,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無限仰慕,從而寄托他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這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了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縣,是戰國時燕國的南界。壯士指荊軻,戰國衛人,刺客。《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奉命入秦刺殺秦王,太子丹和眾賓客送他到易水岸邊。臨別時,荊軻怒發沖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然后義無反顧,勇敢地啟程.這位輕生重義、不畏的社會下層英雄人物,千百年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愛戴。詩人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侘傺失志,親身遭受武氏政權的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際,自然地聯想起古代君臣際會的悲壯故事,借詠史以喻今,為下面抒寫懷抱創造了環境和氣氛。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昔時人即指荊軻。沒,死亡。荊軻至秦庭,以匕首擊秦王未中,被殺。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陶淵明曾有《詠荊軻》詩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表達了對荊軻的崇敬與惋惜之情。賓王此詩,同陶詩交相輝映,但在意境的創造上更為含蓄有味。“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觀的寫景。此詩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對歷史的反思。荊軻這樣的古代英雄,雖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肅然起敬,詩人是懷著深切緬懷之情的。荊軻其人雖然早就不復存在了。可這位英雄疾惡如仇、視死如歸的英風義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的易水河還在。詩人面對著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涼激越的告別歌聲還縈繞在耳邊,使人凜然而產生一種奮發之情。復次,“寒”也是對現實的概括。詩人于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詠懷)的駱賓王,有著遠大志向,他愿灑滿腔熱血,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然而現實是“天子不見知,群公詎相識”(《夏曰游德州贈高四》),生不逢時,沉淪寂寞,詩人心中充滿孤憤不平之氣,如易水河一樣,悠悠不盡。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和無盡的憤懣。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

  這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結情,因意構象,用象顯意。景和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繪,情和意,是詩人對客觀對象在審美上的認識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說:“象者,出意者也。”詩人在自然對象當中,讀者在藝術對象當中。發現了美的客觀存在,發現了生命和人格的偉大表現,從而把這種主觀的情和意,轉移到客觀的景和象上,給自然和藝術以生命,給客觀事物賦予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作和欣賞當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符號,這是此詩創作最為成功之處。這首詩題為送別,可又沒有交待所別之人和所別之事,全詩純為詠史抒懷之作。但吟誦全詩,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別場景如在目前。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所詠的歷史本身就是壯別,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全詩融為一體。一古一今,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最后統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詩的構思是極為巧妙的。

  這首詩以強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影響,標志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展開拓了道路。

  鑒賞二

  該詩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并借詠史以喻今。整首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

  第一聯“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道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壯士發沖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時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但是,詩的這種寫法卻又給人一種突兀之感,它舍棄了那些朋友交往、別情依依、別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別詩的常見的內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這種破空而來的筆法,反映了詩人心中蘊蓄著一股難以遏止的憤激之情,借懷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壯別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為一體。從而為下面的抒情準備了條件,醞釀了氣氛。

  第二聯“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這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結情,因意構象,用象顯意。景和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繪;情和意,是詩人對客觀對象在審美上的認識和感受。詩人在自然對象當中,讀者在藝術對象當中,發現了美的客觀存在,發現了生命和人格的偉大表現,從而把這種主觀的情和意,轉移到客觀的景和象上,給自然和藝術以生命,給客觀事物賦予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作和欣賞當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符號,這是此詩創作最為成功之處。詩人于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和無盡的憤懣。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這首詩題為送別,可又沒有交待所別之人和所別之事,但“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別場景如在眼前。所詠的歷史本身就是壯別,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最后統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全詩融為一體。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詩的構思是極為巧妙的。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這首詩題目雖為“送人”,但它并沒有敘述一點朋友別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讀者送的是何許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愿意、才能夠在分別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別的常言套語。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他在送別友人之際,通過詠懷古事,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全詩以強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影響,標志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展開拓了道路。

  創作背景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獄。冬,奔赴幽燕一帶,側身于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此詩大約寫于這一時期。

送別原文及賞析6

  原文: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長江遠遠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層。

  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里,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

  離亭的門關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里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么凄涼。

  注釋

  巴南:地名,在今重慶市。

  橫:橫亙。

  塞北: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離群:離開同伴。

  亂煙:凌亂的煙霧。

  籠:籠罩。

  碧砌:青石臺階。

  飛月:懸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蓋,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賞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后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云”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里,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效果。而在藝術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當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后,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后的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贊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送別原文及賞析7

  【原文】

  送別

  又題:《山中送別》

  年代:唐作者: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注解】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譯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歸?

  【賞析】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見離愁于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后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名家點評】

  劉辰翁《王孟詩評》:占今斷腸,理不在多。

  敖英《唐詩絕句類選》:只標地寫情而不綴景。

  李沂《唐詩援》:語似平淡,卻有無限感慨,藏而不露。

  凌宏憲《唐詩廣選》:顧與新曰:翻用楚詞語意,脫胎換骨,更為深婉。

  唐汝詢《唐詩解》: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子之歸期難必。

  唐汝詢《匯編唐詩十集》:唐云:得漢魏和緩氣。

  吳煊《唐賢三昧集箋注》:此種斷以不說盡為妙。結得有多少妙味。

  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翻弄騷語,刻意扣題。

  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所送別者,當是馳騖功名之士,而非棲遲泉石之人,結句言“歸不歸”者,故作疑問之詞也。

  林庚《唐詩綜論》:“年年”二字它原是一個流水的感覺,……它是說明時間的,而‘明’字則似乎是反時間的,歲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卻讓它出現在一個照眼的感覺上。這便是詩歌語言的魅力,仿佛那春草就將綠得透明了,那么,王孫該怎么辦呢?春天的光輝與那勃勃的生氣,它乃是一切的開始之開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于寂寞,于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

送別原文及賞析8

  青衫匹馬萬人呼,幕府當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負君赤手縛於菟。

  觀書老眼明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

  萬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風雨破吾廬。

  古詩簡介

  《送別湖南部曲》是宋朝將領辛棄疾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者通過描寫自己遭受讒謗,及對武勇有為的部屬的關懷熱愛,鼓勵他為國效忠,祝愿他前程遠大,即使自己遭受政治挫折、生活困厄也心甘情愿,寄寓了作者壯志未酬的一腔忠憤。全篇抒情極盡抑揚頓挫之能事,使豪宕不平之氣漫溢紙上。

  翻譯/譯文

  穿青衫匹馬單槍萬人歡送,接幕府緊急命令急速啟程。

  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誣陷,辜負你赤手縛虎自立戰功。

  觀書眼雖老猶明知人如鏡,論事理有膽有識直言秉公。

  你去后鵬程萬里為國效力,我不妨風雨破廬貧困終生。

  注釋

  ①部曲:即部屬。古代大將的軍營都設有各司其事的屬官,稱之為“部曲”。

  ②青衫:唐朝時為九品小官的官服,其色青,因稱之為“青衫”。首句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還隴右》詩句“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

  ③幕府:古代大將行軍時,在帳幕之中辦公,稱為“幕府”。后來地方軍政長官的官衙,也叫幕府。

  ④急急符:緊急命令。也稱“急急如律令”。

  ⑤薏苡:語出《后漢書·馬援傳》,馬援從交趾還,載一車薏米,有人告發他私載一車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此典指因涉嫌而受污謗的人。

  ⑥於菟:楚人稱老虎為於菟。見《左傳》。

  ⑦風雨破吾廬:語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被彈劾罷官,退居帶湖(今江西省上饒市城外)。數年之后,他當年任湖南安撫使時創建的飛虎軍中的老部下來拜訪,作者回憶了當年與部下共同的經歷和壯舉,臨別時寫了這首詩相送。

  賞析/鑒賞

  辛棄疾是南宋杰出愛國詞人,但他的詩作卻很少為人所知。這首《送湖南部曲》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冬,當時作者由湖南安撫使調任至江西,一位部屬小官前來送別,他贈了這首詩。全詩字里行間跳蕩著熱愛部屬的激憤心情,展現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詩中用典表達自然,既寄寓了自己壯志未酬遭受讒謗的一腔忠憤,又顯示出熱情鼓勵武勇有為的'后勁,使之為國效忠的情懷。

  這一首辛詩的風格和辛詞一樣,悲壯而蒼涼,沉郁而雄健,但藝術水準明顯不如詞。

  就詩的內容來看,作者所送的這位部屬,是一位勇猛的壯士。此詩首聯頗有“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的風味,氣勢突兀高昂,如疾風破空而來,軍府中下達了緊急軍令,這位壯士接下命令,穿青色軍服,跨上戰馬,在萬眾歡呼聲中騰躍向前。寫出了部下驍將的颯爽英姿和過人勇力。頷聯抒發了因主帥受人誣陷,致使赤手空拳縛虎的猛士不能“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無窮遺憾。在句中一“愧”一“負”當中,詩人關懷部下,不計較個人功名得失的寬廣胸懷和高尚品格也就溢于言表。頸聯像是詩人“素負志節”的“自白書”,他眼明如鏡,膽識過人,仗義執言,絕不像他人那樣畏首畏尾,顧慮重重。作者赤心為國,始終對中原抗金必勝抱有堅定信心。他多次向朝廷上書,提出抗擊金兵,恢復中原的良策,即使不被采納,屢遭打擊,也絕不屈服。尾聯著重點明送別之情,第七句祝愿對方鵬程萬里,青云直上;末一句則是寫自己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壯士有著光明的前景,最后能夠為國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重大挫折,忍受“風雨破吾廬”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此句化用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名句作結,其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可貴精神也和杜甫一樣,令人欽佩。而從送別這一題材看,又有高適豪邁的風味。

送別原文及賞析9

  送別

  作者:王維 朝代:唐朝

  【作品原文】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作品翻譯】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美酒,想問問朋友你要去往哪里?

  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要回鄉隱居在終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會再追問,那里正有綿延不盡的白云,在天空中飄蕩。

  【作品注釋】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飲君酒:勸君飲酒。飲,使……喝。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chuí)。

  歸臥:隱居。南山:終南山,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陲:邊緣。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但:只。

  【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飲:這里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二句是說,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敘事,五個字就敘寫出騎馬并轡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馬設酒,餞別友人。下馬之地也就是餞飲之地,大概在進入終南山的山口。第二句設問,問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話,表露了作者對友人的關切、愛護的深情厚意。送別者的感情一開始就滲透在字里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三、四句是說,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隱居在終南山旁。“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指出了友人歸隱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積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內容,當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業上的懷才不遇,詩人沒有明確寫出,也不必寫出,留以想象空間。這三個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一把鑰匙。

  “但去莫復聞,白云無盡時。”結尾兩句是說,只管去吧我何須再問,看那白云正無邊飄蕩。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勸慰道:“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很復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自己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系前面“不得意”三個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蘊含著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

  王維這首《送別》用了禪法入詩,富于禪家的機鋒。禪宗師弟子問斗機鋒,常常不說話,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動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傳達禪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將深邃意蘊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讓弟子自己去參悟。王維在這首詩歌創作中吸取了這種通過直覺、暗示、比喻、象征來寄寓深層意蘊的方法。他在這首詩中,就將自己復雜的內心世界感受凝縮在“白云無盡時”這一幅自然畫面之中,從而達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尋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送別原文及賞析10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東風一作:東門)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譯文

  春風中的排排楊柳樹,沿著護城河兩岸呈現出一片綠色。

  最近攀折柳枝的太多,應該是要分別的人兒太多。

  注釋

  東門:即長安青門,唐朝時出京城多東行者,多用于送別。有的版本作東風。

  青青:指楊柳的顏色。

  御河:指京城護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別的習俗。

  苦:過于,過份。

  別離:離別,分別。

  賞析

  王之渙與友人在長安城外離別時,正好是楊柳生長的春季,于是王之渙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送別》。

  創作背景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寫景,不僅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東門”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在長安青門,“青青”表明楊柳的顏色已經很綠,表明時間是在暮春時節。“楊柳”是送別的代名詞,于是一見楊柳,就讓人想到離別。綠色的楊柳樹夾雜在御河兩岸,看似恬靜的環境反襯出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舍。且首句是遠望所見,第二句是近觀所見。在遠與近的距離感中,詩人送友的踽踽長街的身影得以體現,襯托出舍不得惜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這兩句是抒情,通過側面描寫出送別人多。一個“苦”字,既是攀折楊柳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別的愁苦。至于詩人自己折了楊柳沒有卻只字未提,更襯托出了詩人的送別的深情。后兩句看似平淡,仔細咀嚼,意味深長,詩人折或者不折楊柳,內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這首送別詩短小精悍,言淺意深,依依惜別之意,躍然紙上。縱觀全詩,字字未提送別卻字字點題,其中的描寫言簡意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之渙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送別原文及賞析11

  西江月·送別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舊官何物與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幾變,個中下語千難。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

  翻譯

  昨夜您的小船離開京口,今晨我的馬頭遙望長安。舊官拿什么交代給新官?只有西湖、吳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來幾度變遷?內含奧秘,下評語叫人為難。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氣能掀起錢塘江的波瀾。把我的新詩呈給您。請您細加指點。

  注釋

  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蘇鎮江市。乃古潤州治所。

  長安:此處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

  馬首長安:謂馬不停蹄地向京都進發。

  舊官何物與新官:這里東坡僅以其“新官對舊官”句,借指自己是“舊官”即將離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東坡自己的吟詠西湖山景的詩作。

  個中:此中。

  下語:評說,講說。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氣卷波瀾:形容林子中的才氣像波濤一般壯闊起伏。

  判斷:猶鑒別辨析。

  賞析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詞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訴說著他的仕宦奔波之苦。這句詞份量沉重,內涵復雜,至少含有兩層意思:其一,詞人說自己沒有做出什么成績,只留下一堆吟詠西湖山景的詩作了,表現了東坡的謙虛和自責精神,令人欽敬。其實,詞人這次知杭政績斐然,盡人皆知,他不僅積極抗旱救災,施粥送藥,救活了很多貧困百姓;而且開河浚湖、興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閘,修建南北三十里長堤,并在堤上造六橋,置九亭,遍植楊柳芙蓉,不僅美化了風景,還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做生祠以報。”

  下片,集中請求林子中評判其湖山新詩。“此景百年幾變,個中下語千難。”詞人說西湖山景千變萬化,百年數異,自己對之描寫是很困難的。這里,詞人把其湖山詩作的內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圍內,與其他(如政治)無關,而且“百年幾變”,“下語千難”,表明其詩歌內涵隨著風景的'變化而復雜多變,用語費神頗多,是正常現象。“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這末二句是詞人對林子中的客套頌揚之辭,當然也含有某種期待的愿望,他說林子中才氣如壯闊波濤,一定會對自己的新詩做出公正的評判。用語謹慎巧妙,表面上是請友人品賞、評說自己的新詩,而卻帶有某種警惕性。因為詞中連用“公案”、“判斷”二詞,十分醒目,這涉及到訴訟、判案性質,東坡決不會隨便使用之。東坡似是有意把自己當作了“被告”,等待審判,但他實際上卻又是問心無愧,心地坦蕩,并且充滿了自信心。

  全詞表現了詞人對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無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渾然妥貼,章法平中有奇,虛實柜生,宛曲味永。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詞人被召為翰林承旨,在赴汴京之前,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交接職務之時,為了表示自己無可奈何的心情,于是寫下這首詞。

送別原文及賞析12

  [唐]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作品賞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與這首詩同題的第一首詩是: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后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云”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里,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效果。而在藝術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當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后,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后的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詩的前兩句“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以煙籠月移,顯示送別后夜色的深沉;后兩句“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顯示人去后周圍的冷寂。這四句詩,分別來看,首句寫的是地面景,次句寫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寫的是近處景,末句寫的是遠方景,看似各自獨立的四個畫面,而又相互關連,融合為一。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指出這首詩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頂次句”。這是說,一三兩句都是寫離亭,而門戶深掩之景是與煙籠碧砌之景相照應的;二四兩句都是寫從離亭眺望所見,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與中天月馳之景相綰合的。這是一三兩句之間與二四兩句之間的承接關系。其實,一二兩句之間與三四兩句之間也有其內在聯系。對月夜景色有體驗的讀者會知道,地面的煙霧往往隨夜深月轉而加濃。杜牧《泊秦淮》詩中的“煙籠寒水月籠紗”句和李存勗《憶仙姿》詞中的“殘月落花煙重”句,都是如實地寫出了煙霧與夜月的關系。同時,對送別有體驗的讀者也知道,當行人未去、匆匆話別之際,是無暇遠眺周圍景色的,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若失之時,才會從凝望中產生這種江山夜寒之感。謝逸《千秋歲》詞中的“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句,所寫的感受也與此相似。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贊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本句內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送別原文及賞析13

  送別

  送別一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送別二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翻譯/譯文

  送別一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你如今住在哪兒?你說因為過得不好,要到終南山邊疆那邊隱居。只管去吧,我不再多問,那白云沒有窮盡的時候。

  送別二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歸?

  注釋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賞析/鑒賞

  送別一

  這是首送友人歸隱的詩,采用問答的方式從友人口中說出歸隱的原因,也表現了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詩人對友人關切愛護,既勸慰友人又對友人的歸隱生活流露出羨慕之情,說明詩人對自己的現實也不很滿意。

  全詩語言看似平淡無奇,但最后兩句卻頓增詩意,可謂詞淺情深,蘊含著不盡的意味。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里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向往。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就滲透在字里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勸慰道:“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很復雜的思想

  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蘊含著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清音有余”(謝榛語)的感覺。

  送別二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

  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

  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送別原文及賞析14

  送別詩

  朝代:隋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翻譯

  楊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楊花漫天飛舞。

  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借問一聲遠行的人什么時候回來呢?

  賞析

  這首出自隋朝的《送別》,其作者已無法考證,然而詩中借柳抒發的.那份戀戀不舍的心境,卻流傳至今。據說,折柳送別的風俗始于漢代。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角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征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于這種“習俗”。

  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借問一聲遠行的人什么時候回來呢

  注:古人常折楊柳枝表送別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此時表面是送別詩實際表達的是對隋朝滅亡的詛咒,因為隋煬帝姓楊。

  這又另一種解釋:

  末兩句寫春已歸去而人未歸來。折柳,本意在贈別;今柳條折盡,則意味著離別已久,睹舊物而懷遠人。飛花,本意指春暮;今楊花飛盡,則意味著春歸已久,覺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題旨,問夫歸否;說明她已憂思滿懷,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巖迸涌而出。其氣度韻味,自不尋常。

送別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寒更承夜永,涼夕向秋澄。

  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

  賞析

  描寫離別的詩篇,是一種豪邁奔放,在初唐還不穩定的歷史時期下,在“寒更”“涼夕”的`時刻,感受“無邊落木”的秋夜,面對就要離別的友人,沒什么好說的,男兒自古征戰沙場,馬革裹尸,功是將軍功,死是戰士死!還不知道以后什么時候見面,有酒就喝個痛快吧!盡管它現在冷的就和冰塊沒沒什么兩樣!駱賓王的詩歌唱征人赴邊遠戍的,描寫征夫思婦的,與表達對不幸婦女的同情的。才高而位卑,使他比較接近社會現實,所以常用詩歌對某些社會現象加以揭露。他多次以創建英雄勛績自許,如他在跟隨徐敬業起兵后還作了《詠懷》詩,其中有“阮籍空長嘯,劉琨獨未歡”之句,表現出眼高一世的卓越氣概。

【送別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送別原文及賞析03-09

送別 / 山中送別原文及賞析10-18

送別詩原文及賞析10-21

《送別》原文及翻譯賞析02-27

山中送別原文賞析07-13

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04-16

送別原文及賞析【實用】10-12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07-25

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02-22

赤壁歌送別原文及賞析03-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美县| 颍上县| 邯郸县| 巫溪县| 平果县| 湛江市| 商南县| 遂平县| 上林县| 儋州市| 新龙县| 茌平县| 万宁市| 宝丰县| 澎湖县| 锡林浩特市| 鲁甸县| 福鼎市| 新绛县| 通辽市| 台东县| 中山市| 临夏县| 阜阳市| 巴塘县| 元阳县| 苏尼特右旗| 晋宁县| 迁西县| 古丈县| 田东县| 永城市| 涿鹿县| 平塘县| 昌乐县| 定襄县| 周宁县| 读书| 双柏县| 札达县| 梁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