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湖上原文賞析

時間:2023-10-02 13:20:39 賞析 我要投稿

[經典]湖上原文賞析15篇

湖上原文賞析1

  原文: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春。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灑舫。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座以散愁。

  原序

  漫叟以公田米釀酒,因休暇則載酒于湖上,時取一醉。歡醉中,據湖岸引編巰魚取酒,使舫載之,遍飲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諸子環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觸波濤而往來者,乃作歌以長之。

  譯文

  我用公田產出的糧食來釀酒,常借休假之閑,載酒到石魚湖上,暫且博取一醉。在酒酣歡快之中,靠著湖岸,伸臂向石魚取酒,叫船載著,使所有在座的人都痛飲。好像靠著巴陵山,而伸手向君山上舀酒一般,同游的人,也像繞洞庭湖而坐。酒舫漫漫地觸動波濤,來來往往添酒。于是作了這首醉歌,歌詠此事。

  湖南道州的石魚湖,真像洞庭,夏天水漲滿了,君山翠綠蒼蒼。

  且把山谷作酒杯,湖水作酒池,酒徒濟濟,圍坐在洲島的中央。

  管他連日狂風大作,掀起大浪,也阻遏不了,我們運酒的小舫。

  我手持酒葫蘆瓢,穩坐巴丘山,為四座斟酒,借以消散那愁腸。

  注釋

  漫叟:元結自號。

  休暇:休假。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十旬休暇,勝友如云。”

  引臂:伸臂,舉臂。唐白居易《三游洞序》:“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長:放聲歌唱。

  沼(zhǎo):水池。

  歷歷:分明可數。清晰貌。洲島:水中陸地

  廢:阻擋,阻止。酒舫(fǎng):供客人飲酒游樂的船。

  長瓢:飲酒器。

  酌(zhuó)飲:挹取流質食物而飲。此指飲酒。四坐: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賞析:

  【評析】:

  元結在代宗時,曾任道州刺史,其時他寫了好幾首吟石魚湖的詩。他的`《石魚湖上作序》云:“泉南上有獨石在水中,狀如游魚。魚凹處,修之可以貯酒。水涯四匝,多欹石相連,石上堪人坐,水能浮小舫載酒,又能繞石魚洄流,及命湖曰石魚湖,鐫銘於湖上,顯示來者,又作詩以歌之。”有詩云:“吾愛石魚湖,石魚在湖里,魚背有酒樽,繞魚是湖水”。

  此詩乃歌詠石魚湖風景,抒發詩人淡于仕途進取,意欲歸隱的胸懷。詩起首以洞庭湖作比石魚湖,以君山作比石魚;接著敘述在石魚的尋歡作樂;最后說明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阻止飲酒作樂,借以忘憂。詩的格調清新自然,乘興而發,毫無拘束,足見詩人胸襟之開闊,和及時行樂的思緒。(劉建勛)

  【簡析】: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已動歸隱之心,借酒澆愁和向往無拘無束的閑散生活,其中醉后狂言,寫得直率自然,具有民歌色彩。

  序文主要敘述作者與其友屬在石魚湖上飲酒的事及作者對此事的感受。該詩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以酒為戲,借飲取樂的生活情趣。詩的末句說:“酌飲四坐以散愁。”實際上,作者并沒有在詩中表現哪一句是在寫愁,以及字里行間有什么愁,所以“散愁”一句是無病呻吟。該詩以酒為戲,借飲取樂,抒寫了作者的情趣是真的,說作者及其四坐有愁而舉杯消愁卻是假的。從內容看,該詩無可取之處。

  該詩為七言詩,但它的句型與語氣,實取之于民歌,既顯得順口,又使人易記。

湖上原文賞析2

  原文:

  石魚湖上醉歌

  唐代:元結

  漫叟以公田米釀酒,因休暇,則載酒于湖上,時取一醉。歡醉中,據湖岸,引臂向魚取酒,使舫載之,遍飲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諸子環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觸波濤。而往來者,乃作歌以長之。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坐以散愁。

  譯文:

  漫叟以公田米釀酒,因休暇,則載酒于湖上,時取一醉。歡醉中,據湖岸,引臂向魚取酒,使舫載之,遍飲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諸子環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觸波濤。而往來者,乃作歌以長之。

  我用公田產出的糧食來釀酒,常借休假之閑,載酒到石魚湖上,暫且博取一醉。在酒酣歡快之中,靠著湖岸,伸臂向石魚取酒,叫船載著,使所有在座的人都痛飲。好像靠著巴陵山,而伸手向君山上舀酒一般,同游的人,也像繞洞庭湖而坐。酒舫漫漫地觸動波濤,來來往往添酒。于是作了這首醉歌,歌詠此事。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湖南道州的石魚湖,真像洞庭,夏天水漲滿了,君山翠綠蒼蒼。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且把山谷作酒杯,湖水作酒池,酒徒濟濟,圍坐在洲島的中央。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管他連日狂風大作,掀起大浪,也阻遏不了,我們運酒的小舫。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坐以散愁。

  我手持酒葫蘆瓢,穩坐巴丘山,為四座斟酒,借以消散那愁腸。

  注釋:

  漫叟(sǒu)以公田米釀酒,因休暇,則載酒于湖上,時取一醉。歡醉中,據湖岸,引臂向魚取酒,使舫載之,遍飲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諸子環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觸波濤。而往來者,乃作歌以長之。

  漫叟:元結自號。休暇:休假。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十旬休暇,勝友如云。”引臂:伸臂,舉臂。唐白居易《三游洞序》:“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長:放聲歌唱。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山為樽,水為沼(zhǎo),酒徒歷歷坐洲島。

  沼:水池。歷歷:分明可數。清晰貌。洲島:水中陸地。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fǎng)。

  廢:阻擋,阻止。酒舫:供客人飲酒游樂的船。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zhuó)飲四坐以散愁。

  長瓢:飲酒器。酌飲:挹取流質食物而飲。此指飲酒。四坐: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賞析:

  序文主要敘述作者與其友屬在石魚湖上飲酒的事及作者對此事的感受。該詩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以酒為戲,借飲取樂的生活情趣。詩的`末句說:“酌飲四坐以散愁。”實際上,作者并沒有在詩中表現哪一句是在寫愁,以及字里行間有什么愁,所以“散愁”一句是無病呻吟。該詩以酒為戲,借飲取樂,抒寫了作者的情趣是真的,說作者及其四坐有愁而舉杯消愁卻是假的。從內容看,該詩無可取之處。

  該詩為七言詩,但它的句型與語氣,實取之于民歌,既顯得順口,又使人易記。

湖上原文賞析3

  作品原文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⑴

  蘇軾

  其一

  朝曦迎客艷重岡⑵,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⑶。

  其二

  水光瀲滟晴方好⑷,山色空濛雨亦奇⑸。

  欲把西湖比西子⑹,淡妝濃抹總相宜⑺。

  作品注釋

  ⑴飲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飲酒。

  ⑵朝曦:早晨的陽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廟,祭祀錢塘龍君,故稱錢塘龍君為水仙王。

  ⑷瀲滟:水波蕩漾、波光閃動的樣子。方好:正顯得美。

  ⑸空濛:細雨迷蒙的樣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⑺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作品譯文

  其一

  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鑒賞。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蕩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創作背景

  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作品鑒賞

  其一

  這組詩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鮮為人知。其實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的注腳。第一首所說的“此意自佳君不會”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不選第一首,題中的“飲”字也無著落。蘇軾的意思是說,多數人游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的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的風風雨雨、晴波麗日的,一定會同意自己的審美觀點,因而作者要請水仙王共同舉杯了。這一首的首句“艷”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絢麗多姿形容得美不勝收。若只看第二首,則“濃抹”一層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詩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游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艷,后來轉陰,入暮后下起雨來。而在善于領略自然并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贊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余,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下半首詩里,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于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于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謚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湖上原文賞析4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后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v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豐富的文學實踐,把北宋的詩*革新運動推向前進,使詩、文、詞各方面的創作出現了高峰。其文學成就曾引起當代和世后學人的普遍重視。南宋的陸游、辛棄疾,金代的元好問,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陳維崧、查慎行等都明顯受他影響的作家。蘇軾作品中流露的游戲人生、隨緣自足的思想對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響。生平詳見《宋史》卷三三八。有《東坡全集》、《東坡詞》。

  [注釋]

  飲湖上初晴后雨:即詩人與朋友在西湖飲酒游覽,適逢天氣由晴轉雨的意思。

  瀲滟: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好。方,剛剛,副詞。

  空蒙:形容云霧迷茫,似有若無。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就是從這首小詩而來。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西,所以稱為西施。

  淡妝濃抹:或淡雅地妝束,或濃艷地打扮。

  [譯詩、詩意]

  水波閃動晴天時景色迷人,

  山巒迷茫煙雨中也顯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無論淡妝濃妝她總是美麗。

  水波蕩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煙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論她是淡雅的裝束,還是濃艷的打扮,都是一樣光彩照人。

  [賞析]

  這就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就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就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湖上原文賞析5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注釋]

  1. 瀲滟:波光閃動的樣子。

  2. 空蒙:云霧迷茫的樣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簡析]

  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湖上原文賞析6

  宋代:蘇軾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譯文及注釋

  譯文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鑒賞。注釋⑴飲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飲酒。⑵朝曦:早晨的`陽光。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廟,祭祀錢塘龍君,故稱錢塘龍君為水仙王。

  譯文

  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鑒賞。

  注釋

  ⑴飲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飲酒。

  ⑵朝曦:早晨的陽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廟,祭祀錢塘龍君,故稱錢塘龍君為水仙王。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簡析

  這組詩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鮮為人知。其實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的注腳。第一首所說的“此意自佳君不會”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不選第一首,題中的“飲”字也無著落。蘇軾的'意思是說,多數人游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的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的風風雨雨、晴波麗日的,一定會同意自己的審美觀點。

  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鮮為人知。其實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的注腳。第一首所說的“此意自佳君不會”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不選第一首,題中的“飲”字也無著落。

  蘇軾的意思是說,多數人游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的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的風風雨雨、晴波麗日的,一定會同意自己的審美觀點,因而作者要請水仙王共同舉杯了。這一首的首句“艷”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絢麗多姿形容得美不勝收。若只看第二首,則“濃抹”一層意思便失之抽象。

  參考資料:

  1、 陳邦炎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創作背景

  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

  佚名

  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2、 陳邦炎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揚州慢·十里春風

  宋代:趙以夫

  十里春風,二分明月,蕊仙飛下瓊樓。看冰花翦翦,擁碎玉成毬。想長日、云階佇立,太真肌骨,飛燕風流。斂群芳、清麗精神,都付揚州。

  雨窗數朵,夢驚回、天際香浮。似閬苑花神,憐人冷落,騎鶴來游。為問竹西風景,長空淡、煙水悠悠。又黃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送人赴安西

  唐代:岑參

  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

  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陌上桑

  唐代:李白

  美女渭橋東,春還事蠶作。

  五馬如飛龍,青絲結金絡。

  不知誰家子,調笑來相謔。

  妾本秦羅敷,玉顏艷名都。

  綠條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顧,況復論秋胡。

  寒螀愛碧草,鳴鳳棲青梧。

  托心自有處,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駕空踟躕。

湖上原文賞析7

  原文:

  春題湖上

  [唐代]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譯文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風景畫。群山環繞,湖水汪汪一碧,水平如鏡。

  松樹在山上排開層層一片翠色,一輪圓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顆明珠,晶瑩透亮,跳蕩懸浮。

  早稻猶如一塊巨大的綠色的毛毯上絨頭,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飄曳的羅裙飄帶。

  我不能離開杭州到別處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戀這風景如畫西湖。

  注釋

  亂峰:形容山峰很多。西湖三面環山,有南高峰、北高峰、葛嶺等。亂,繽亂。

  排:排列松樹眾多,故稱“排”。

  點:明月一輪,故稱“點”。

  線頭:指毛毯上的絨頭。抽:抽出、拔出。

  裙帶:裙子上的飄帶。蒲:香蒲,湖上生長的一種水草。

  勾留:稽留,耽擱。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杭州西湖春景詩。這首詩前六句寫景,突出一個“綠”字,后兩句寫情,突出一個“戀”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后人評論此詩“以不舍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全詩不僅結構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詩旨。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風景畫,三面群山環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鏡。群峰上,松樹密密麻麻排滿山面,千山萬峰顯得一派蒼翠。一輪圓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顆明珠,晶瑩透亮,跳蕩懸浮。

  早稻初生,似一塊巨大的綠色地毯,上面鋪滿厚厚的絲絨線頭;蒲葉披風,像少女身上飄曳的羅帶群幅。一幅格調清新的山水畫圖展現眼前,詩人不由發出對西湖風光的贊美。春色如此秀麗,作者不愿離開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這風景如畫的西湖。

  詩的前三聯繪景,尾聯抒情,全詩則情景交融,物我劃一。首句鳥瞰西湖春日景色,謂其“似畫圖”。作者以具有如此濃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兒入詩,并非偶然。在孩童時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為之欣喜,其對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見一斑。此詩不僅是白居易山水詩中的佳構,亦是歷代描寫西湖詩中的名篇之一。

  “亂峰”以下三句,具體描繪如畫之景:群山環繞,參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裝點著山巒,如重重疊疊的翡翠,皎潔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顆閃光的珍珠,這是多么誘人的美景呵!然而詩的旨趣并沒有凝滯在范山模水的層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筆舌轉到對農作物的體察上。在山水詩中嵌入農事,弄不好會雅俗相悖,很不協調,而白居易卻別出心裁地把農事詩化了:早稻猶碧毯上抽出的線頭、新蒲象青羅裙上的飄帶。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僅體現出作者對湖區人民的關懷,使讀者由此可以聯想到正是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體恤民瘼,浚井供飲,把杭州變成了人間天堂,從而銘戢其德惠。同時,在詩的寫作上也是一種變格、一種可貴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繪西湖的另一名篇《錢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穎,語言益見精妙。

  這首詩的結構曲折委婉,別有情致,特別是最后兩句“以不舍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詩醇》)那么其“言外余情”是什么呢?這得聯系作者的有關行跡和創作來探尋。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長安任中書舍人。面對國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現實,屢屢上書言事而不被采納,眼見時局日危,朋黨傾軋加劇,便自求外任,來到杭州。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認為做隱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閑忙得當,正合其意,即所謂“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錢塘郡,閑忙恰得中。”這話是出自《初到郡齋寄錢湖州李蘇州》一詩,在其他篇目中尚有不少類似的說法,這既是作者的心里話,也是此詩的“言外余情”。

  因為“皇恩只許住三年”,白居易抱著戀戀不舍的心情離開西湖,這種情緒本身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馳名中外的湖山形勝之地,此詩亦不脛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等景觀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從這首《春題湖上》中的相應詩句衍化而來的。

  從藝術上看,《春題湖上》最精采的.是中間四句。詩人以幽麗華美的筆觸,用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勾畫出西湖的旖旎風光。比喻的精妙,表現在比物與被比事物的密合無間上。用翡翠比喻松樹的綠色,用明珠比喻夜半時分高而遠的明月,用碧毯細短的線頭比喻幼小的綠色秧苗,用青羅裙飄拂的長帶比喻舒展著的綠色的蒲葉,無不妥貼入微,真切動人。同時,詩人對湖上春光的珍惜與愛悅的感情,也在這幾個比喻中自然地隱隱泄出。全詩由于有了中間這四句精當傳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畫圖”才有了充實的具體內容,末兩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順勢推出。

  “畫圖”二字是詩眼,下五句皆實寫畫圖中景,以不舍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

湖上原文賞析8

  賀新郎·湖上有所贈

  宋代 吳文英

  湖上芙蓉早。向北山、山深霧冷,更看花好。流水茫茫城下夢,空指游仙路杳。笑蘿障、云屏親到。雪玉肌膚春溫夜,飲湖光、山淥成花貌。臨澗水,弄清照。

  著愁不盡宮眉小。聽一聲、相思曲里,賦情多少。紅日闌干鴛鴦枕,那枉裙腰褪了。算誰識、垂楊秋裊。不是秦樓無緣分,點吳霜、羞帶簪花帽。但殢酒,任天曉。

  譯文

  西湖早早綻放的荷花讓風景更佳。遠望北高峰,云霧繚繞陰靜寂,還是在湖中賞花更享受啊!這眼前一片茫茫湖水最后恐幻化成凄涼的城下之盟,求仙訪道逃離塵世也只是空想。只要能為國效力就算前途艱辛也必親到。環顧湖上,達官顯貴們卻是懷擁歌妓作徹夜之游。眼前打扮成花容月貌般的湖光山色,不知何時還它自然和平的本色。

  眼前時局讓人愁眉不展。湖上聽歌女唱一支相思小曲,牽動無數情緒。回想過去,紅日雖已高照在欄干上,與愛人還同臥在鴛鴦枕上,如膠如漆。如今有哪一個知道我的晚景如垂楊枝般的在秋風中作垂死掙扎。自己并不是與那些秦樓楚館的歌妓們沒有緣分,只是如今滿頭白發不能夠再像從前那樣地作簪花冶游之樂了。在這湖上借酒澆愁,任憑它東方泛白吧。

  注釋

  芙蓉:蓮花的別名。

  山:一作“煙”。

  雪玉:一作“玉雪”。

  秋:一作“枝”。

  秦樓:虎狼之秦在西北方,這里借喻蒙古。

  殢:困極也。

  賞析

  《賀新郎》,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此詞作以《東坡樂府》為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為準。雙調,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十句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凄郁,貴能各適宜。

  此詞系夢窗晚年游覽西湖有所感觸的贈友之作。詞人已有河山雖美,但北方外族繼入侵中原后,又將揮師南渡的預感。所以其詞明詠山水之美,暗中都是有所寄托的。

  “湖上”三句,言西湖中荷花開得早,給湖區平添佳景。遠望北高峰,卻是云霧繚繞,黑沉沉的一派陰冷感,所以在湖中賞花實是一種非常適意的享受。此三句暗示南宋偏安之局贏得一時繁榮,而北方淪陷區人民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兩相比較,使人更覺得需要珍惜這和平的環境,不能再遭受破壞。“流水”兩句,詞人根據時局分析,認為南宋朝薄弱的兵力根本無法抵御強悍的蒙古騎兵的入侵,所以終將使這眼前一片茫茫湖水幻化成凄涼的城下之盟。自己就是要想置身度外,去求仙訪道尋找解脫途徑,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詞人雖透露出有心報國,無意求仙的信念,但終因年老力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笑蘿障”一句,詞人再次強調,如果有可能報國效勞,他將不管前途多么艱辛,障礙有多大,還是想親身前去出一份微力的。“雪玉”四句,然而他環顧湖上,達官貴人們卻是懷擁歌妓通宵達旦的作徹夜之游,這種醉生夢死的生活,正是“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游人醉”的真實寫照。眼前打扮成花容月貌般的湖光山色,不知何時還它自然和平的`本色。上片以比興手法,感嘆時局危急,警告世人不能再醉生夢死地生活了。

  “著愁”三句,一“愁”字領起下片,轉入哀傷老景凄涼,與年青時適成對照。此言眼前時局,雖使他雙眉緊皺,愁思不盡,但他很快就自我排解,認為今朝有樂直須享,在湖上聽歌女唱一支相思小曲,引起了詞人詩興大發。“紅日”兩句,憶當年。回憶過去,紅日已是高照在欄干上,而他與愛人還同臥在鴛鴦枕上,兩情恩愛,如膠如漆,也不枉為“情”字而使自己消瘦。“算誰識”一句過渡,嘆自身,傷時勢。此言:如今有哪一個知道我的晚景如垂楊枝般的在秋風中作垂死掙扎。這句又暗示湖上那些官僚、貴族只不過是在作亡國前的強顏歡笑,卻無人自知。“不是”兩句,言自己并不是與那些秦樓楚館的歌妓們沒有緣分,只是如今滿頭白發不能夠再像從前那樣地作簪花冶游之樂了。這兒又暗示詞人不愿事敵的決心。“秦樓”,虎狼之秦在西北方,這里借喻蒙古。言自己雖是年老,卻愿保持晚節,不愿意在今后奴顏事敵。“但殢酒”兩句,實敘湖上之游。言且在這湖上借酒澆愁,任憑它東方泛白吧。結句心情轉為頹傷,有“今朝有酒今朝醉”之意,一“愁”字纏身,畢竟難脫。“殢”,困極也。下片哀傷老景,又示不愿事敵的決心。

湖上原文賞析9

  古苔蒼,題痕舊。

  疏花照水,老葉沉溝。

  蜂黃點繡屏,蝶粉沾羅袖。

  困倚東風垂楊瘦,翠眉攢似帶春愁。

  尋村問酒,無人倚樓,有樹維舟。

  譯文

  多年的苔蘚已顯得黝黑,往日題詩的痕跡還能辨別。

  近岸有稀疏的野花臨水,溝底沉鋪著枯黃的樹葉。

  繡屏上殘留著蜜蜂分泌的黃色液印,蝴蝶飛過,在屏畫仕女的衣袖上沾上了粉屑。

  垂楊伶仃,懶洋洋地隨著東風傾側,翠葉像愁眉攢聚,帶著春恨千疊。

  我尋找村莊買酒,無人在樓上倚立,只有空蕩蕩的小船在樹樁上系結。

  賞析

  小令在“廢圃”的“廢”字上做足文章。要表現出廢園的光景,當然得讓事實來說話。于是作者以八句的大篇幅,來列舉出種種例子。這些例示并無一定的排列規則,隱示了“觸目皆是”、“信手拈出”的含義。而在具體的`表現方式上,又時出變化,避免了獺祭的單調。

  起首兩句,以斷語的形式出現。一是地上的苔蘚,厚厚地鋪了一層,顏色已現蒼黑;一是壁上的題詩,墨跡隱約可辨,顯示了陳年的特征。苔上著一“古”字,而題作則重于其“痕”,一蒼一舊,呈現著荒涼殘敗的氣象。前者反映自然,后者關合人事,這一起筆就定下了全曲的基調。

  三、四兩句是另一種寫法,出現了動作的形象。花卉無人照料,自開自謝,所余者稀,故曰“疏花”;落葉本已枯凋,飄墜日久,用上一個“老”字,妥帖傳神,幾無他字可易。“照水”、“沉溝”雖含有動詞,到頭來卻歸于靜止。這又在荒敗的景象上增添了幾分沉寂。

  “蜂黃”兩句是互文見義,作者有意運用“蜂黃”和“蝶粉”的近義詞,也可說是一句分作兩句表達。“羅袖”在詩歌中多屬女性的服飾,在該曲中顯然是指繡屏上殘存的仕女圖像。“繡屏”是室內的布置,而蜂蝶竟紛紛登堂入室,“廢圃”的殘破不堪,就更不在話下了。

  七、八兩句為垂楊寫照,則用了擬人化的移情手法。前述種種都是作者的觀察,雖是著意細繪,卻未有直接表達情感的機會。而此兩句則表現了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推近了作者的主體。這就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謂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就為下文詩人的直接出場安排了過渡。

  結尾作者出了場,卻已是在離開廢圃之后。他甚而沒有就此行發表進一步的感想,因為列示的景象本身已經說明了一切。他只是以“尋村問酒”的舉動來坐實自己的感傷,而“湖上”竟也是一片無人的死寂。這一結筆更加重了廢圃的悲劇氣氛。值得一提的是,詩人在作品中有意識地選擇了足與廢圃前身引起聯想的景物,如花葉蜂蝶、繡屏題痕、東風垂楊等。作者雖未言明它們變化衰殘的成因,但作品感慨盛衰無常的主題,卻在字里行間中表現了出來。

湖上原文賞析10

  宋代: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淡妝濃抹 一作:濃妝淡抹)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適宜。

  注釋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瀲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③方好:正是顯得很美。

  ④空濛:細雨迷茫的樣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稱為西施。

  ⑥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譯文及注釋二

  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蕩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注釋

  瀲滟:水波蕩漾、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顯得美。

  空濛:細雨迷蒙的樣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詩句賞析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游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致,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蕩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蒙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致。“瀲滟”,波光閃動。“空蒙”,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里,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并非只適用于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致,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于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采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于感受,同時也訴之于思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后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

  解析

  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美酒。開始天氣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于是詩人贊嘆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西湖無論是晴是雨無時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滟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征,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說,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后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說它和西施一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淡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極寫西湖之美還不是這個比喻的全部奧妙。歷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詩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來和西湖相比呢?這是因為,西子除了她靈秀美麗,她和西湖還有兩點獨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鄉離西湖不遠,同屬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頭上都有“西”字,叫起來自然天成。由于這種種原因,蘇軾這個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稱道,西湖也就被稱作西子湖了。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達了作者喜愛西湖。 ▲

  創作背景

  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參考資料:

  1、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2、 陳邦炎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賞析

  詩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游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艷,后來轉陰,入暮后下起雨來。而在善于領略自然并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贊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余,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下半首詩里,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于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于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參考資料:

  1、 陳邦炎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48-349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讀山海經·其一

  魏晉:陶淵明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納涼

  宋代:秦觀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關山月

  南北朝:徐陵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陣上祁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湖上原文賞析11

  湖上

  宋代徐元杰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譯文

  在那開滿了紅花的樹上,歡躍的群鶯在不停的鳴叫,西湖岸邊已長滿了青草,成群白鷺在平靜的湖面上翻飛。

  暖風晴和的天氣,人的'心情也很好,趁著夕陽余暉,伴著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劃著一只只船兒盡興而歸。

  注釋

  湖:指杭州西湖。

  紅樹:指開滿紅花的樹。

  亂鶯啼:指到處都是黃鶯的啼叫。

  長:茂盛。

  人意:游人的心情。

  簫鼓:吹簫擊鼓,指游船上奏著音樂。

  幾船歸:意為有許多船歸去。

  賞析

  這是一首春游西湖的詩。開頭兩句著力寫出了湖上的風光,亂鶯紅樹,白鷺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風和日麗的艷陽天里,人們欣賞湖上風光,心情該是多么舒暢;趁著夕陽余暉,伴著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劃著一只只船兒盡興而歸,這氣氛又是多么熱烈。全詩語言清新流利,景物絢爛多姿,用音響和色彩繪出了一幅歡樂的湖上春游圖。

湖上原文賞析12

  原文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翻譯

  春風駘蕩,景色宜人,我來辭別往日最喜愛的湖上亭。微風中,亭邊柳條、藤蔓輕盈招展,仿佛是伸出無數多情的手臂牽扯我的衣襟,不讓我離去。

  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牽,不勝留戀;住了這么久了,亭邊柳樹枝頭的黃鶯,也跟我是老相識了。在這即將分離的時刻,別情依依,鳴聲悠悠,動人心弦,使人久久難于平靜。

  注釋

  渾:全。

  頻啼:連續鳴叫。

  賞析

  這首詩作于搬家時,抒寫對故居一草一木依戀難舍的`深厚感情。

  詩人采用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創造了這一童話般的意境。詩中的一切,無不具有生命,帶有情感。這是因為戎昱對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與柳條、藤蔓、黃鶯作別,柳條、藤蔓、黃鶯也象他一樣無限癡情,難舍難分。他視花鳥為摯友,達到了物我交融、彼此兩忘的地步,故能憂樂與共,靈犀相通,發而為詩,才能出語如此天真,詩趣這般盎然。

  這首詩的用字,非常講究情味。用“系”字抒寫不忍離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條、藤蔓修長的特點,又寫出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又符合春日和風拂拂的情景,表現它們依戀主人不忍主人離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黃鶯鳴叫的特點,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讓人聯想到離別的眼淚。這種擬人化的寫法也被后人廣泛采用。“啼”字既指黃鶯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也容易使人聯想到辭別時離人傷心的啼哭。一個“啼”字,兼言情景兩面,而且體物傳神,似有無窮筆力,正是斫輪老手的高妙之處。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詩人搬家時,因對故居有著深厚感情,難以割舍故居的一草一木,故有此作。

湖上原文賞析13

  原文:

  不見跳魚翻曲港,湖邊特地經過。蕭蕭疏雨亂風荷。微云吹散,涼月墮平波。

  白酒一杯還徑醉,歸來散發婆娑。無人能唱采蓮歌。小軒欹枕,檐影掛星河。

  賞析:

  此詞抒寫作者與客湖上飲歸的情懷。詞之片寫宴集既散,余興未盡,下片寫湖上歸來后的心情。全詞風格于簡淡中見含蓄。

  上片起首兩句寫詞人于宴集結束后,興致猶濃,特地繞道來到湖邊,原想看看湖邊港灣水草茂密之處那些翻跳出水、閃著白光的魚兒,但夜色朦朧,湖水平靜,只聽得雨聲稀朗,打落隨風翻亂的荷葉上。

  這首兩句是倒裝句,表現出作者的體物入微。“卻傍水邊行,葉底跳魚浪自驚。”(《南鄉子》)觀看魚兒從水中跳起又落下本是他的樂趣,但眼前天暗波平,只有晚風疏雨翻亂荷葉的蕭蕭之聲。忽然,風過處,云散去,一片涼月,影入湖中。這里不說是月影,而要說月墮平波,乃是由于作者正注目沉沉湖水,忽然湖清見月,幾疑月兒從天上落下。

  過片謂詞人于酒宴之上僅僅飲下一點白酒,就竟然頗有醉意“散發婆娑”,極寫自己披頭散發,徘徊納涼,以解除酒后燥熱煩悶之感。“無人”句是說想聽支采蓮小曲,聊以解悶,但夜深人靜,無人放歌,而愁悶也只好郁積心底,無從排遣。這里的.“無人”,其實是藉以說明作者的沉憂和孤獨感,也是深一層的寫法。

  結尾兩句寫夜深之后,作者于小軒中倚枕而臥,難以入睡,但見月光之下,屋宇飛檐,投影于地,十分清晰,天上銀河垂懸,好似掛檐角之上。通過這一靜景描寫突出了作者月夜沉思的形象。

  作者月下沉思的具體內容,詞中沒有點透,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給人以意蘊深長之感。

湖上原文賞析14

  原文:

  秋日湖上

  唐代:薛瑩(唐)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譯文: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

  落日時分暢游于太湖之上,湖面煙波浩渺,讓人覺得處處充滿憂愁。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千年以來的歷史正如這湖中水浪一樣浮浮沉沉,誰會關心那些繁冗沉寂的事情呢?

  注釋: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

  五湖:指江蘇的太湖。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浮沉:指國家的興亡治亂。

  賞析:

  這是一首湖上懷古的作品,它反映出了一種世事浮沉的消極思想。

  這首詩開頭一句寫出了詩人秋日泛舟閑游時間、地點,言簡意賅;緊接著一句道出了太湖上的景致,同時也烘托出詩人的.心境。這兩句既寫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帶情思,情景交融。尤其一個“愁”字,直抒胸臆,點出了詩人抑郁的情懷。崔顥有詩《黃鶴樓》中一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同樣是日薄西山,同樣是迷離煙波,雖然詩人所想的不相同,但其心境是相同的。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兩句是這首詩的題旨所在,意思是千百年不斷發生的事都有隨著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隨著湖水向東流去。太湖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然而,此日的湖波依舊,往日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卻是灰飛煙滅。“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長江萬古流”。名利爭奪、打打殺殺都隨著歷史的車輪銷為匿跡。唯一不變的,只是那一道江水,作為歷史的見證,作者在這里告誡世人要跳出名利,淡漠名利,淡泊一生,因為“是非成敗轉頭空”。作者用低精神財富的筆調,委婉地道出名利的虛無,既有了道家的出仕思想,又表達了作者的清風明月般的胸懷。

  春秋時吳國和越國,是相鄰的兩個諸侯國,都在今江蘇、浙江一帶,同太湖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詩人泛舟湖上,秋風蕭瑟,落日煙波,觸目所見,處處皆可生愁。然身臨此境,最易令人發生感慨的,自然是歷史上吳越爭霸的故事了。當時吳被滅亡而越稱霸,都已成為往事陳跡,所以說是“浮沉千古事”,早已付諸東流,沒有誰來問了。全詩流露出詩人對現實無可奈何的心情。

  《秋日湖上》這首詩淺易近人,文情并茂,詩人既點出了世事如白駒過隙,變幻莫測的原理,也道出了對人生價值觀的思考及探索。千百年來人們對它議論不一。此詩的妙處在于要言不煩,寥寥數語就將今與古、虛與實、景與情融合起來,古今一概,寓虛于實,情景不分。

湖上原文賞析15

  原文:

  序:漫叟以公田米釀酒,因休暇,則載酒于湖上,時取一醉。歡醉中,據湖岸,引臂向魚取酒,使舫載之,偏飲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諸子環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觸波濤而往來者。乃作歌以長之。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坐以散愁。

  賞析:

  序文主要敘述作者與其友屬在石魚湖上飲酒的事及作者對此事的感受。該詩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以酒為戲,借飲取樂的生活情趣。詩的末句說:“酌飲四坐以散愁。”實際上,作者并沒有在詩中表現哪一句是在寫愁,以及字里行間有什么愁,所以“散愁”一句是無病呻吟。該詩以酒為戲,借飲取樂,抒寫了作者的情趣是真的.,說作者及其四坐有愁而舉杯消愁卻是假的。從內容看,該詩無可取之處。

  該詩為七言詩,但它的句型與語氣,實取之于民歌,既顯得順口,又使人易記。

  創作背景

  元結在唐代宗(762-779年在位)時,曾任道州刺史,其時他寫了好幾首吟石魚湖的詩。他的《石魚湖上作序》云:“泉南上有獨石在水中,狀如游魚。魚凹處,修之可以貯酒。水涯四匝,多欹石相連,石上堪人坐,水能浮小舫載酒,又能繞石魚洄流,及命湖曰石魚湖,鐫銘於湖上,顯示來者,又作詩以歌之。”這首《石魚湖上醉歌》詩前的序言交代了寫作此詩的背景,說明此詩作于元結與其友人在石魚湖上飲酒之時。

【湖上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湖上原文賞析10-02

石魚湖上醉歌原文及賞析04-01

石魚湖上醉歌原文、賞析07-27

《普天樂·湖上廢圃》原文及賞析10-15

石魚湖上醉歌原文、注釋、賞析08-06

石魚湖上醉歌原文及賞析[通用]08-28

[精品]石魚湖上醉歌原文及賞析08-28

石魚湖上醉歌原文及賞析[優秀]08-28

水調歌頭·平生太湖上原文及賞析02-10

湖上原文賞析(合集15篇)1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岗市| 长沙县| 庐江县| 木兰县| 剑川县| 繁峙县| 盐源县| 灵川县| 兰坪| 新巴尔虎右旗| 黄梅县| 乡宁县| 达日县| 砚山县| 天台县| 耿马| 东兴市| 玉山县| 军事| 多伦县| 临夏市| 柘荣县| 阿合奇县| 福清市| 团风县| 大悟县| 雅安市| 唐海县| 西充县| 乌兰浩特市| 东城区| 五莲县| 吉木萨尔县| 贺州市| 顺义区| 休宁县| 广南县| 台东县| 杂多县| 巨野县| 连云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