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中秋節的習俗

時間:2023-09-14 17:15:34 八月十五中秋節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熱】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1

  壯族怎么過中秋節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熱】

  鬧哥孩

  流行于廣西德保縣。最初這頊活動叫“請囊海”,“囊海”是壯語,即“月姑”之意,意為請月亮里的仙女大姐下凡與民同樂,但因為組織者和參加者都是女性,鬧的對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鬧哥孩”。

  屆時,村里的老少男子都要來圍觀。在鬧臺上擺一碗米,上插數根燃香,一邊擺一碗月餅;鬧臺的兩邊各豎立一根柴擔,一根的頂部插一個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條和蠟燭;另一根頂部掛一雙鞋、一雙襪子和一塊面巾,婦女們圍鬧臺而坐,開始唱歌請月亮上的仙大哥下來與民同樂。

  歌唱近一個小時后,數位女子站起來東跑西穿,人們即知這是仙大哥下來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大哥的化身。她們跑一陣后就在鬧臺前坐下,身子左右搖擺,口里說著含混不清的話。

  這時其他婦女一起上前來問她們將來的禍福,仙人托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從此以后她們便是公認的巫婆。“哥孩”下來后,鬧臺周圍的婦女便開始對歌,內容一般不涉及愛情,多是有關史實、社會一類的,盡興方散。此后對歌還要持續數個晚上。

  請月姑

  同是中秋節這一天,廣西靖西、那坡一帶的壯族,姑娘們用艾葉水沐浴,梳妝打扮,打掃屋內外,用柚子葉水灑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長的竹竿豎在門前空曠地,頂上插一個插滿線香的柚子,香煙繚繞,作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

  門前置桌,放上月餅、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頭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與小伙們圍坐在一起,推選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兩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別壓住雙眼和雙耳,旋轉頭部,以示正從月宮下凡。大家將月姑認作“同年姐妹”(義姐妹),請她對歌。大家發問,她作答,歡歌笑語,情意綿長。

  罵中秋

  廣西西林等地的壯族中有“罵中秋”的習俗。傳說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愛虛偽的甜嘴,卻欣賞尖刻的罵人藝術。有一個男青年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姑娘所種甘蔗的人,罵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動,嫁給了青年。從此,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入發罵的風俗。

  他們三五成群,乘老人中秋賞月之際,用反鎖大門、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實等小小的惡作劇,以引起主人痛罵。而惡作劇者往往還要挑選善于罵人的人家,進行挑釁活動。

  按慣例,罵人者不能使用污言穢語,只能以刻薄的語言顯示其罵人才能。當地風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因而形成了一個不是以歡歌曼舞,而是以罵不絕耳為主要內容的奇特節日。

  溫州中秋有怎么樣的習俗

  1、做月餅

  八月八,月餅餡芝麻。這句童謠就說明溫州人對做月餅的講究。未到中秋,家家戶戶就擺開陣勢,人人動手制作月餅,待中秋之夜,一邊賞月,一邊嘗用。

  2、擺家宴

  中秋午時,全家大小團聚用餐,吃的.都是時令菜肴,其中少不了“老鴨”(意謂吃了老鴨對腳力有作用)、“芋頭”(年年有“余”,各有出“頭”)、“粉干”(“粉”諧音“分”、“干”諧音“官”,盼孩子長大后事業有成能“分”享“官祿之福”)等三道吉祥討彩的本土菜肴。

  3、游河船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中秋之夜,塘河兩岸的小伙子們喜歡出門劃船,船里擺著賞月的果品,大家躺在艙內拉琴唱歌,一路隨波而去,體驗“月亮走我也走”的感覺。

  4、偷菜園

  過去,每當中秋之夜,大姑娘們會去農家田園里“偷菜”,以討個好彩頭:“偷著蔥,嫁個好老公;偷著菜,找個好女婿。”由于這是民風習俗之舉,故種菜的人也會不作計較,要“偷”盡“偷”。

  古代溫州,民間普遍信仰月亮神,俗稱“月光佛”。每逢中秋節,都要舉行賞月和祭月,“貧窶亦然”。節前,城區的打鑼橋、府頭門(即今人民廣場)一帶,有各種小型擺設物具在地攤上叫賣,有些店鋪也有出售。

  其中有香爐、燭臺、盤碗、堂燈、桌椅、轎馬、金魚缸、樂器以及各種人物、戲具等,都縮至三五寸,長不逾尺,有銅、錫制的,也有用木竹做的,十分逗人喜愛。這是一種適應中秋賞月需要的臨時集市,顧客以老人、婦女和兒童居多,他們成群結隊來選購這些小商品,以便中秋賞月時使用。

  中秋節傍晚,當月亮升起后,人們在中庭擺開小桌或茶幾,兒童們把賞月食品盛以小盤,陳列起來玩賞。有的人家用一個米篩,內置一大月餅。這種甜餅直徑1尺左右,厚約0.5寸,內實無餡,外附芝麻,其大如盤,像個大月亮。清戴玉生《甌江竹枝詞》詩云:“手招銀屏看素娥,纖云四卷鏡新磨。兒童笑指盤中月,比擬天邊大幾多。”

  在月餅周圍放10只小碟子(木制,直徑約2.5寸,染以雜色,也有用銅、錫做的),碟中放上各種各樣的果品或特制的動物圖案糕餅,作為祭品。大月餅中央置一小玻璃金魚缸,內放各色金魚,兩邊還放置小燭臺。

  同時,每家還把其他小型物品,如瑪瑙、珊瑚、碧玉等物品和花卉、盆景等,都擺出來,任人參觀,相互炫耀。有錢人家開筵賞月,吃中秋酒,窮苦人家僅煮食粉干和芋艿。待月亮東升,闔家在中庭對月啖餅,進行賞月。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2

  潮汕傳統中秋餅食,有著深厚文化,名揚四海,東南亞僑胞,每來家鄉探親,無不帶上潮汕傳統餅食,以饋贈在僑居的鄉親。

  潮式月餅:意溪朥餅產于潮州意溪,原料為綠豆、面粉、豬油、砂糖,豆沙餡制成后須裝入壇中貯藏數月。貴嶼朥餅產于潮陽貴嶼,清康熙年間薛源合創制,選用黑芝麻、瓜丁、白糖、面粉、豬油,成品為圓形小餅。蘇南朥餅產于澄海蘇南,首創于清末,選用原料與意溪朥餅相同。潮式月餅色澤金黃鮮艷,皮酥薄脆,豆沙餡厚潤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膩。每年出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潮僑居住地好幾百噸。

  寶斗餅:始創明朝末年,饒平黃岡傳統糕點。采用精面粉高溫蒸熟,冷卻過篩后按比例配上豬油、雞蛋和砂糖,搓揉成餅皮;選用綠豆沙、白芝麻、糖冬瓜、

  青蔥油、腌糖白肉丁作餅餡,制成1寸正方寶斗型狀后,放入平底鍋爐烙烤,不斷翻轉,掌握火候,使餅體內外熟透,呈金黃色,餅體棱角分明,形成方體。餅皮入口酥脆,呈油蛋香味,餡細膩潤滑,味道清香甜。

  蘇南麻薄酥:清光緒年間,澄海蓬陽堅裕號餅食店首創。麻薄酥用純正芝麻,白砂糖作原料,經精選精制而成,質地酥脆,入口清爽,甜中有香。

  仙城束砂:清同治年間,潮陽仙城人趙嘉合首創,用炒熟的花生米簸上煮煉過的.白糖,令所作束砂糖衣均勻,潔白如雪,質地酥脆,味道香甜。

  達濠米潤:先將糯米蒸熟曬干,過篩除雜質后在滾熟豬油中泡炸,再過篩后與麥芽糖、白糖、蔥茸和豬油熬制成的糖膏混和,經反復壓制,加工而成。米潤呈板塊狀,潔白晶瑩,入口膠粘而不沾牙,甜而不膩,香醇清爽。

  沙浦酥糖:首創達濠珠浦村黃源盛酥糖鋪。用早造花生米曬干選仁、炒熟、脫膜、去芽胚、分片,然后拌入糖漿蔥油,輾壓成小塊,停放一星期后包裝出售。特點是色澤金黃,鮮艷宜人,食時松脆,香甜爽口。

  炮臺南糖:由精面粉、鮮雞蛋、鮮肥豬肉、飴糖、砂糖為主要原料,生產時嚴格控制火候,先將面粉、雞蛋混合攪拌,并充分搓揉碾薄,放進熱騰 中炸熟,再與飴糖、砂糖煮成糊狀混合物,冷卻后切塊包裝。南糖質淳爽口,清香怡人。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3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到那個時候,人們都要吃月餅,當天晚上,等月亮出來的時候,人們都要賞月,那時候的月亮又圓又大,簡直就像是一個大餅。

  中秋節有三大傳說:第一大傳說——嫦娥奔月、第二大傳說——吳剛折桂、第三大傳說——朱元璋與月餅起義。中秋節是陰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是每家每戶團圓的節日,每到那天晚上,親朋好友就要聚到一起吃團圓飯,晚飯在團圓節里就是團圓飯。如果有人在外地打工,回不來吃團圓飯,那么那個人一定很傷心。使我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下生長繁殖,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會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行,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有一首詩寫道:月到中秋分外明。吃過晚飯,我和爸爸媽媽、爸爸奶奶在小院里,一邊品嘗甜甜的月餅,一邊聊天賞月。

  夜靜悄悄的。深藍色的天空,月亮好似圓盤,已不是平常的那種彎彎的小船了。它把一片片皎潔的'光輝灑向大地。它不像太陽光那樣耀眼、奪目,只是將自己的光輕輕地灑向小院的每一個角落。

  “爸爸,月亮上有沒有嫦娥和玉兔?”沒有,那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那里只有環形山和一些巨石。哦,我很失望。爸爸又問:那你知道嗎?全世界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誰?好像是阿姆斯特朗吧!我回答。對呀!

  清風習習,我感到清爽怡人。一家人說說笑笑,讓人感到溫馨無比。中秋節的月亮顯得格外明亮,它給大地披上一層銀紗,給人們增添了快樂!月光掛在夜空中,照亮了深藍色的夜空。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為什么中秋節的月亮那么大,那么圓呢?”媽媽摸著我的頭,笑著說:“中秋節,是一家人團圓、團聚的日子,所以中秋節的月亮又大又圓。”聽完媽媽的話,我不禁想起李白著名的詩《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4

  芋頭祭祖,吃芋頭

  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降神

  降神活動也是中秋夜一個神秘有趣的活動。據說,一到中秋,諸神也都出游賞月。因此,這一天,人們只要通過特殊的降神儀式或咒語,就可以使神袛顯靈。于是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搞降神活動,主要有關戲童、請籃姑等等活動。

  關戲童即由12個少年捧著香火,到水田里拔來一株水稻帶回曬谷場。大家圍著唱:“關呀關,關戲神,戲神雅雅來顯身……神來演老爹,神來演老爺。老爺老爹去底處,老爺老爹來顯身。”這樣反復唱上二十來分鐘,就會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樣跳出來,手舞足蹈地唱“關蛤婆”。唱一陣后,要往此人臉上噴水,方可復原。而請籃姑是婦女們的游戲,在一間黑暗的屋子里,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籃四周,然后在籃子里放一個椰子殼,這就是籃姑了。降神時,兩個人面對面地盤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籃,前面放一張矮凳,其他人則唱“籃飯姑,籃飯神,盤山過嶺去抽藤。抽藤縛籃飯,籃飯老老好誆神。”如果有神,那么這籃就能以叩頭回答一些簡單問題。

  此外,潮汕地區的中秋節,還有“游月娘”、“落阿姑”等習俗。現在,有些習俗已被淘汰,有些習俗也沒舊時那么盛行,但設案賞月,把酒問月,遙祝遠方親人,共慶美好生活等習俗仍然流行。

  潮汕中秋美食

  潮汕中秋節美食品種頗多,這與潮人過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潮地氣候、農事生產有很大關系。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咸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云片糕均為中秋節糕餅,為潮人送親戚之佳品,可說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中秋月餅是潮汕人一年一度的`傳統食品,潮汕的傳統月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正圓形的占絕大多數,意為好兆頭,在次日,沒有一個潮汕人無不品嘗一下月餅的滋味的。

  二是潮地中秋節季,天高氣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時,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橄欖、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類美食;

  三是農產的芋頭、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漿也是潮人喜歡的。其中,中秋月餅是潮人一年一度的傳統食品,過中秋節,沒有一個潮汕人不品嘗一下月餅的滋味的。雖然月餅可以有各種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要求是正圓形。芋頭、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家常的還有前面提到的拜月時的“在中秋節將到來的時候,各家各戶的主婦便忙著用糯米碾成粉末兒,然后摻上白糖漿攪勻,再用一個個木饃子,把它們壓在鏤凹進去的部分里面。壓結實了,磕出來,便成了一塊塊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月糕”。 “月糕”花紋漂亮潔白如雪,一些動物形壯的月糕更令孩子們愛不釋手。還有用潔白的糯米粿或是加了“艷米”的紅艷艷的粿加花生再做成鐮刀,飯勺,收稻桶,稻穗,等模樣的粿品,都是寓意著豐收的美味。此外,還有一種用花生炒熟了加麥芽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無比。”等等。

  中秋節大理旅行攻略

  古城區:明洪武十五年,修建并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鏡水環境優美,古樸典雅生意盎然,并成為當地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大理古城內至今還保留著一些遺址遺跡,現代商鋪、酒吧林立,讓這里有一種時空交錯之感。

  蒼山附近:大理蒼山一帶有蝴蝶泉、天龍八影視城等景點,蒼山腳下的崇圣寺建于南詔保和時期,崇圣寺三塔雄渾壯麗,是蒼洱勝景之一。

  洱海附近:洱海周邊有很多島嶼和漁村,如喜洲、雙廊等,島嶼環境優美,景色秀麗,如一顆顆散落于水中的珍珠,是大理景點的精髓。

  古城周邊:大理古城周邊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景點,這些地方旅游開發并不成熟,環境少了人為的修飾,多了幾分古樸自然,佛教圣地雞足山、丹霞地貌石寶山等都很值得一游。

  去大理旅游住哪里?大理住宿盤點

  大理古城區:對于背包客和初次到大理的人來說,要想更好的體驗大理的民俗風情和文化,住在大理古城內是很好的選擇。古城內以客棧居多,大多都是白族民居式建筑,洋人街上聚集了許多私人客棧,都是由舊時民居改建而成,古色古香,很有特色。

  下關區:對住宿條件要求較高的人可以選擇住在下關,下關的旅游接待設施都很完善,這里有很多中高低檔的酒店和賓館,賓館離大理州博物館、人民公園很近,交通也很方便。

  雙廊區:大理古城周邊的雙廊、喜洲、才村也可以住宿,靠著洱海,以海邊住宿為主,這些海邊的客棧都很有特點,里面的環境也非常的好,通常是大落地窗,或者視野開闊,可以讓你看到洱海,很適合小清新和具有文藝范的人來此度假或常住,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這些客棧的價格大都比古城內的客棧要貴。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5

  潮汕中秋美食品種頗多,這與潮人過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潮地氣候、農事生產有很大關系。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咸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云片糕均為中秋節糕餅,為潮人送親戚之佳品,可說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二是潮地中秋節季,天高氣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時,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橄欖、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類美食;三是農產的芋頭、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漿也是潮人喜歡的。其中,中秋月餅是潮人一年一度的傳統食品,過中秋節,沒有一個潮汕人不品嘗一下月餅的滋味的。雖然月餅可以有各種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要求是正圓形。芋頭、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 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6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 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舞火龍

  舞火龍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燃寶塔燈

  明清時期,民間還有在中秋之夜燃燈的習俗。 中秋燈與元宵燈不大相同。中秋夜點的是寶塔燈,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

  拋帕招親

  山東省有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是夜,于廣場中搭一彩臺,布置成月宮景狀,并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后,姑娘們將一些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如有觀眾接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獎。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還手帕時,若受“嫦娥”喜歡,則可以戒指相贈。此后,雙方可以交友往來,情投者便喜結良緣。

  偷菜求郎

  在臺灣,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妝飾美麗的女子踏著月光,往別人菜圃中偷摘大蔥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預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臺灣有“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之諺語。

  竊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陽“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豐履原之家,娶婦數年不育者,則親友舉行送瓜,先數日,于菜園中竊冬瓜一個,須令園主不知,以彩色繪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舉年長命好者抱之,"鳴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長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門中念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受瓜者設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婦得瓜后,即剖食之。俗傳此事最驗云".在衡陽,凡是村里結了婚沒有生育兒女的人家,"只要人緣好,村里都會有人給他們"送子"。

  中秋節的三大由來說法

  中秋節的來歷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的來歷二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也稱為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來歷三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秋節。由于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節,民間俗稱八月節,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早在漢代,我國就已經有中秋節了。不過不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這一天,王公貴族出外打獵,將所獲獵物奈把宗廟。唐化,各種書籍中均不見中秋故事的記載。到了宋代,關于中秋節的記載就多起來了。那時的中秋節“責家結錦臺鉗,民間爭占酒樓”,就是貧窮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強迎歡”。從此,中秋節便成為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節。

  中秋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除漢族外,絮占、回、蘇、壯、布依、朝鮮等族也過此節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禮制有關,中秋節在每年陰歷八月十五舉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中秋節對于中國人的意義是什么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1、團圓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

  2、和諧

  中秋慶賀著期待著豐收,因此也期待著和諧。“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說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3、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于家庭的重視。

  中秋節吃些什么食物

  中秋節吃月餅應該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傳統習俗,但其實除此以外,在很多地方中秋節會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但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節日的祝福。

  月餅

  這個不管是什么地方,什么民族,只要是我們中國人,在中秋節這天基本上都會食用,這也是中秋節最傳統的食品。

  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團圓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制而成的餡,外拖面煎至金黃,此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

  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特別熱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柚子

  柚子也是中秋節的傳統食品,人們通常會買來送禮吃食,古人認為其寓意保佑團圓,很多地方都有吃柚子賞月亮的風俗。

  菱角

  中秋節吃菱角,據說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數吃法是將菱角用清水(或鹽水)煮熟,然后剝殼當零食吃;也可以將剝了殼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膩的月餅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膩當場去除不少。

  桂花鴨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大閘蟹

  大閘蟹是江浙地區人們中秋必不可少的助興菜肴,每人一只,伴著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時間的方式。不過,大閘蟹屬涼性,吃的時候要配一些黃酒暖胃,食后再飲一杯姜茶,對健康有益。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7

  八月十五中秋節,來源已久,可能在原始時期就已經有了。古代民族在中秋節前后舉行豐祭,同時也祭祀月神,有文字記載中秋之事亦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記載更多,后來加上吃月餅殺韃子的傳說,中秋節成為有民族意識的節日。明清以來成為一年中三大節日之一,現今成為國定假日。

  (一)賞月:

  中秋節的月亮是特別的皎潔、明亮與圓滿,具有象徵性的意義。更有許多人想看月亮裡的`玉兔和吳剛伐木。

  (二)吃月餅:

  吃月餅的習俗有文字記載是始於明代,傳說把節慶的食品神奇化,并賦予愛國的意義。

  中秋應景的品是「月餅」,與端午節吃粽子一樣。月餅是紀念反抗異族的統治。

  (三)團圓:

  大家吃月餅、賞月、酬謝社區之 ─土地公等習俗,都在祈求人生圓滿光輝,家庭團圓幸福,社區平安,表現出月圓人亦圓的理想。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8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看廣東

  《乳源縣志》還記載,中秋節吃芋頭,可治疥癩。廣東中秋也有兒童提燈的風俗。燈的材料有紅柚皮雕的柚燈,素馨茉莉花結的花燈,明亮的燈火帶著陣陣的花果清香,使人愛不釋手。東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風俗。曳石是戚繼光發明的,以石塊系上繩索,沿街拖拉,虛張聲勢,用來恐哧敵軍。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看山東

  XX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XX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看安徽

  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之器具。夜間則內外皆點上燈燭,光輝可愛。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看陜西

  XX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鼓吹,以討賞錢,例同端午、除夕。XX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攜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看福建

  XX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寧中秋夜俗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XX縣中秋,兒女多於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來卜吉兇。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韃子訊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紅叫“天公”。拜月的紅則做成豬羊的形狀,數目必是九豬十六羊。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看江蘇

  無錫縣中秋夜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看江西

  XX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樣子就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自十一夜起懸掛通草燈,以鼓樂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中秋節的風俗習慣看四川

  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9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1、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2、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3、民間拜月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4、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5、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刮打刮打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10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節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說起中秋節,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蛾奔月,嫦娥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許多說法。在較早的記載中,嫦蛾偷吃了仙丹,變成了癩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后,嫦蛾住在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樹和一只兔子,就別無他物了。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今天是中秋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坐在陽臺上,吹著涼爽的秋風,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我問媽媽:“為什么中秋節要吃月餅呀?”媽媽就給我講了觀于中秋節的習俗。

  每年8月15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是的中秋是一年四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秀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8月15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月亮更圓滿,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所以又叫團圓節。

  在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師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孟良錄》中,那是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11

  吃月餅

  中秋節最廣的傳統風俗就是中秋節吃月餅,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像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賞月

  在中秋節之夜,除了吃月餅,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記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祭月

  中秋節祭月,是我國古代重要祭禮之一。《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在周朝,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祭月逐漸流傳到民間,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宋代詩人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首詩寫的就是中秋節觀潮的風俗。

  博餅

  中秋節博餅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是閩南地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傳說是鄭成功屯兵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命部將洪旭發明的。博餅活動里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托,其中尤以廈門地區為甚。所以,閩南人總是對中秋節格外重視,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說法。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而在江南地區民間有在中秋節晚上制燈船的`習俗,然后把做好的船燈放于水中,流向遠方,同時也寄托著人們美好的祝福。

  走月

  走月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但走月是中秋之夜必須做的一個風俗活動。在古時候,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以寓月圓人亦圓之意,直至深夜方散。另外,在古時候,走月還有添丁之寓意。但凡沒有生兒子的已婚婦女,在中秋節的晚上,都要去游夫子廟,隨后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供兔兒爺

  在古時候,家家戶戶過中秋節請兔兒爺是一個傳統,就如同過年放炮一樣。請回的兔兒爺要擺在顯眼的桌上,稱玉兔為“兔兒爺”、“兔奶奶”。并且會用瓜果菜豆供奉玉兔,酬謝它帶給人間的福祉,希望“兔兒爺”能保佑全家平安健康。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如今,我們很少能在市面上見到兔兒爺,一般是作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里出售。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

  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斗。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拜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玩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12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于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于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于中秋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雖然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都是關于中秋節的歷史,不過,這也是我們需要了解到的傳統節日怎么來的。

  中秋節的習俗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13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中秋節應該吃什么!一塊來說說中秋節吃哪些好。

  1、月餅

  吃月餅“中秋佳節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每當風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際,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

  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詩人兼品味家的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日美點。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2、螃蟹

  因為菊黃蟹肥秋正濃~秋風送爽中邁入農歷九月,肥美的大閘蟹早已“橫行”深圳。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就是指農歷九月雌蟹最佳,到了農歷十月雄蟹當道。此時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時,甘香流油的.蟹黃、白嫩鮮甜的蟹肉,讓消費者饞得直流口水,食指大動。

  3、芋頭

  中秋食芋頭,在不少地方民間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芋而食之,倒還大有鐘馗驅鬼的氣概呢。

  中秋節吃芋頭盛行於南方,據說是紀念元末漢族的人殺韃的子(指元朝統治者韃靼人)的歷史故事。當初漢族的人起義,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統治,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漢族的人在殺韃的子起義后,便以其頭祭月,后來當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節用人頭祭月,便用芋頭來代替,至今還有些地方在中秋節吃芋頭時把剝芋皮叫做“剝鬼皮”,據說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就由此保留下來。

  4、田螺

  吃田螺至于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特別熱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時節。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5、毛豆

  在江浙一帶中秋節除了芋艿外還會特地蒸些毛豆。毛豆在當地又稱毛豆莢,而莢又與“佳”、“吉”等字諧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

  6、梨

  中秋節吃梨意思是把要把“分離”吃掉,表示永遠團圓不分離的意思。而且中秋節前后正是梨上市的季節。

  7、糯米蓮藕

  中秋食藕,是寄團圓之意。以糯米填充蓮藕,再以桂花蜜淋之,米香、藕香、桂花香,香濃入口,意喻甜甜蜜蜜。

  8、西瓜

  在我國北方個別地區,中秋節時無論貧富,全家都要吃西瓜。西瓜是圓的,意喻團團圓圓,也正好合了中秋節全家團圓的意思。

  9、桂花糕,桂花酒

  八月桂花香,的確,中秋之際正是桂花飄香的時候。中秋節時許多人家都會用桂花最桂花糕或者浸桂花酒。無論是桂花糕還是桂花酒都無一例外地散發出桂花特有的香味。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14

  1、拜月

  舊時,長沙有拜月習俗。不過遵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規。拜月時,陳瓜果等食物于庭院,祈拜月亮。未婚少女則擺鮮果拜月,祈獲佳偶。

  民國長沙人拜月“擺設”,有“老四樣”之稱,即月餅、藕、菱角和筆梗子糖(在湘潭為藥糖)。1924年,湘江流域爆發大洪水,菱角為大水淹壞。在長沙和湘潭兩地,均買不到拜月“老四樣”中的菱角,長沙、湘潭兩地均不約而同以瓜子來代替菱角。

  2、中秋修路

  湖南城步縣的八誹瑤聚居地有中秋修路除草的風俗。八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少吃過早飯之后都會自發的去修路,年輕的小伙子和姑娘們拿看工具,帶看午飯,翻山越嶺來到與鄰褰相接的路口,以此為界向看自己的褰子方向除草墊路,整修橋梁,年老體弱者和小孩子則在褰子附近修路。

  這一天還有個習俗,就是不能在別人家吃飯,意為保住自己修路的功德,不能流到別人家去。當地人認為中秋修路是一件積攢功德的圣事,淮修的路最多最好,就會有光明的前途。

  3、包粽子

  除月餅外,餐桌上常有牛肉炒茭瓜、芋頭燉牛肉、鴨子、菱藕等。農村有食芋頭者,將剝芋頭皮稱為剝鬼皮,寓意辟邪消災。此習俗在中國南方地區廣泛流行。中秋主要節日食品是月餅,湖南部分地區也有端午不吃粽子卻在八月中秋包粽子的習慣。

  在老長沙的習俗中,過中秋是要吃菱角的。許多老長沙依然堅持在中秋節吃芋頭燉牛肉。當然,現在芋頭的吃法也多樣化,如芋頭泥、剁辣椒蒸芋頭、芋頭蒸排骨。精明的主婦對處理芋頭是很有經驗的,最好選用小的、乒乓球大小、口感扎實的芋頭。

  4、提節、南岳進香

  長沙民謠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娘家中秋將已嫁姑娘接回家過節,午后歸家,出嫁女向娘家饋贈月餅、菱藕等物。親友間亦互饋月餅、瓜果,俗呼提節。

  各地還有到南岳朝“八月香”之舊習。“南岳人不種田,趕個八月吃三年”。這是南岳農歷八月香期香客如潮,香火鼎盛的`生動寫照。八月十五數以萬計的游香客涌入南岳,將南岳傳統的“趕八月”推向了高潮。

  5、偷月亮菜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看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相傳古時候中秋之夜,月宮里的仙女都要下到凡界把甘露灑遍人間。人們若在這一夜品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就會健康幸福。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姑娘們表面為摘菜,實則是借助這種方式向心儀的小伙子表達自己的心意。已婚的婦女這夜也會到別家菜園里去“偷月亮菜”,她們希望能采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新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征看小孩的肥壯,毛頭(毛豆的諧音,指小孩)的健康。小伙子們同樣也會去“偷月亮菜”,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的姻緣。

  6、偷南瓜送子

  中秋之夜,鄉土長沙亦流行“偷南瓜送子”,中秋節晚上,趁主人賞月不在屋時,要好的鄰居就秘密地將所偷南瓜放在久婚不育夫婦床上,而南瓜瓜內多子,俗信以為可使生子。

  有的還說吃偷來的南瓜“可治腰痛”。一些人家故意擺出南瓜讓小孩來偷,還擺上油燈,以點綴瓜棚豆架之下節日氣氛。

  湖南中秋節的習俗有趣又多樣,與很多地方的中秋習俗有所不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這些活動。

2023年中秋節的習俗15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了解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以及中秋節的由來,中秋節的民間傳說。

  2、讓學生知道中秋節是我國民間慶賀豐收和團圓的節日。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使學生懂得各種形狀的月亮的名稱。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二、活動建議:

  1、跟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在內容的設置上由淺入深。主要從中秋節的風俗習慣入手,讓學生初步了解中秋節,通過嘗一嘗月餅,畫一畫學生心中的中秋節等動手操作活動,來激發學生對民俗節慶課的興趣。

  2、建議讓學生可以回家做適當的準備,通過詢問父母等查詢方式,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3、在課后拓展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將自己對中秋節感興趣的內容和習俗的了解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畫一畫心中的餓中秋節,教師把學生的作品挑選后布置在教室的展示板進行展示。

  三、活動方案: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交流中秋節的習俗

  1、師生談話引入八月十五中秋節。

  2、學生交流今年中秋節的活動安排。

  3、大家一起分享有關中秋節的資料。(吃月餅、賞月、觀潮、燃燈、玩兔燈、祈福等)

  (二)、聽故事,說心愿

  1、教師講嫦娥奔月的故事。(配樂)

  2、學生打電話與嫦娥姐姐說說心里話。

  (1)、出示聽話說話要求:仔細聽,牢牢記,說清楚、說完整。(讓學生充分拓展思維、開拓思路)

  (2)、說話時注意講電話的禮儀。

  (3)、教師及時輔導點評,注意句子的完整性、優美性。

  (4)、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三)、了解有關月亮的知識

  1、教師介紹宋朝著名的詩人蘇軾寫的優美詩篇《水調歌頭》。(學生齊誦)

  2、“月亮博士” 給同學講一講月亮的奧秘。

  (1)、“月亮博士”請同學們把自己見到過的月亮的形狀畫下來,并把它剪下來。

  (2)、把同學的作品按月亮的形狀歸類,展示在黑板上。

  (3)、同學交流從地球上會看到這些不同形狀的月亮的原因,“月亮博士”歸納。

  (4)、同學交流月亮的名稱,“月亮博士”邊歸納邊板書。

  (四)、教師小結,師生一起品嘗自己購買的中秋食品,共同歡度中秋。這節課同學們表現得都特別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與愿望。是啊!中秋節既是一個豐收的節日,又是一個團圓的節日。老師希望你們好好學習,長大實現自己的愿望。

  四、布置作業:

  (1)、過中秋節那天,向家里人講講自己知道的故事和知識。

  (2)、觀察月亮的形狀變化并記錄。

【中秋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中秋節習俗作文11-25

中秋節習俗作文11-25

中秋節的習俗簡介03-28

中秋節的習俗介紹03-25

中秋節習俗作文11-24

中秋節習俗作文11-25

中秋節的習俗英語作文11-25

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09-23

各地中秋節習俗12-07

中秋節習俗作文(精選38篇)02-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山区| 包头市| 洪洞县| 巧家县| 亳州市| 若尔盖县| 枞阳县| 泾阳县| 黄平县| 交城县| 长阳| 大同县| 梓潼县| 裕民县| 湖北省| 长寿区| 眉山市| 巴马| 称多县| 扶绥县| 陇川县| 康定县| 江北区| 邵阳县| 广南县| 鄢陵县| 罗山县| 东台市| 和林格尔县| 河池市| 兰考县| 鹤岗市| 苗栗县| 白水县| 佛山市| 依安县| 宜兰市| 易门县| 济南市| 榆社县| 永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