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鵲踏枝·清明原文及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提起古詩詞鑒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古詩詞鑒賞,就是對古詩詞進行分析,從單純的字、詞到句子的翻譯解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其中內涵。古詩詞鑒賞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鵲踏枝·清明原文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鵲踏枝·清明
馮延巳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注釋
①偎:緊靠著。
②黃金縷:形容嫩黃的柳條,如同絲絲金線一般。
③鈿箏:用金翠寶石裝飾的箏,玉柱:箏上定弦用的玉制碼子。
④海燕:傳說燕子來自海上,故稱“海燕”。雙飛,一作“晾飛”。以上兩句是寫有人彈起箏來,雙燕由簾內驚起飛走。
⑤游絲:指在空中飛揚的蟲絲。落絮:指飄落的柳絮。
⑥一霎(sha):一陣子。唐孟郊《春后雨》詩:“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
⑦覺來:醒來。鶯亂語,一作“慵不語”。
譯文
在綠陰叢中,一座別致、幽靜的小樓悄然獨立,曲曲折折的欄桿緊緊依偎著碧樹,兩者相映成趣。春風和煦輕柔,鵝黃嫩綠、如絲如縷的楊柳在風中款款擺動腰肢,搖曳多姿。
春光明媚,晴空萬里,游絲裊裊,柳絮翻飛,這已是暮春景象了,正當杏花盛開,嬌艷無比之際,卻下起了一陣小雨。在如此深重的幽情之中,她不由沉沉睡去,正在睡酣夢甜之際,卻被窗外清脆的鶯啼聲驚起,而美夢也再也無尋處了。
「賞析」
此詞的題目是“清明”,用很多筆墨描寫春景,僅末尾兩句寫情,然而,情寓于景,情重于景。先看一下前人對此詞的評價。《詞辨》詩詞的本色,否則讓作者把自己的思維活動,作北朝民歌中的“老女不嫁,蹋地呼天”式的赤裸裸地掏出來,那就不能算是詞了。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主人公斜倚在綠樹下的六曲闌干上,看著在微風中飄蕩的柳絲,忽然發現原來在冬季葉落后呈金黃色的柳條已經全都變成綠色了。這意味著繁茂的春天已經來到了人間,而且此時已不是初春,應該是仲春了。主人公不是在欣賞春景,而是他(她)正心神不定、愁腸九折。“六曲闌干”,表面是實景,闌干有六個曲折,暗示主人公的思緒曲折宛轉。“楊柳風輕”,表示主人公的感情之不平靜,象微風中的柳絲似的動蕩不定。這種情緒上的波動,正是被“展盡黃金縷”的繁春所激起的。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是誰把秦箏的雁柱移動了,使它的音調那樣的哀怨,以致成雙的燕子驚得穿過簾幕飛出去了。正是主人公自己移動了雁柱,他處在春光明媚、美景良辰的時刻,卻受到孤獨的襲擊,這種沒有知音、失去知心的哀怨,在秦箏中可以得到宣泄。主人公的孤單,連雙雙的海燕也忍受不了而離去。燕子之“驚”,不是被秦箏之樂聲所驚動,而是忍受不了主人公的孤獨,燕子總是成雙成對的啊。這兩句表面寫主人公在彈箏、燕子飛去的外景,實則流露了主人公無限的孤獨、空虛之怨抑。由于表達得委婉含蓄,感情埋藏得深邃,所以有“空濛”之感。“鈿箏”,用金花裝飾的秦箏,以示樂器之華貴。
“滿眼游絲兼落絮”,換頭詞意,緊扣上闋。“落絮”和楊柳碧樹遙相照應,又和時間季節相連貫,先是柳樹變青,接著全部脫盡枯黃葉,然后開花落絮。這就是張炎在《詞源》中所強調的“最是過片,不要斷了曲意,須承上接下”論點的體現。游絲落絮,是春暮的景象,游絲撩繞,暗示主人公的心頭撩亂。落絮紛紛,主人公感慨繁華之將歇,啟下文之情思。
“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紅杏在二月開放,清明節是在三月份,時序在向前推移,春光在逐漸消逝,又是“清明時節雨紛紛”之際,“雨紛紛”,人的情緒也在“紛紛”。“一霎”二字,透露了對幸福、歡樂消逝得快速的傷感,也是對失去的美好生活的留戀。
“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此兩句是全詞的“警策”。上文的大量寫景的“空濛”,在這里得到了落實。前一句是把“空濛”的面紗揭開了,露出了主角,“睡”和“語”都是人的活動內容。酣睡醒過來懶洋洋的不說話,其實主人公根本沒有睡,他是沉浸在深深的回憶之中,深陷到忘卻了周圍一切存在的境界,等到他從回憶中蘇醒過來的時候,他感到痛苦,委頓,心力交瘁,又墮入了另一種沉思,他是在追憶沒有作完的好夢,未完成的好夢將從哪兒去找尋。“濃睡”是對過去的榮華追憶,那么尋找“驚殘”的“好夢”就是在探索未來幸福的藍圖。而“無尋處”卻給予主人公當頭一棒,震得他內心顫抖,意志消沉(慵不語)。“慵不語”別本作“鶯亂語”,兩者有很大出入。“慵不語”是主人公自身的活動,他的“不語”是為了尋找驚殘的好夢。而“鶯亂語”則是外部的干擾,所以理解為“濃睡”是被“鶯亂語”而吵醒的,又關合到“驚”字,即好夢是被“鶯亂語”而“驚殘”的,這樣,破壞主人公的甜蜜生活者就是“鶯”了,莫怪陳廷焯要說“憂讒畏譏,思深意苦”。出現這兩種寫法的原因,關鍵在于“驚殘”的“驚”字。“鶯亂語”以為如果沒有鶯聲嘈雜的干擾,好夢就不會被驚醒。邏輯上雖然很對,但是辭意太直,意境索然。不若“慵不語”的曲折含蓄,讓主人公在幸福的回憶之中醒過來之后,感到眼前現實生活的痛苦,再進入對不可知的未來生活的探索。使主人公的感情,跌進痛苦的萬丈深淵,達到不能自拔的地步,這種含意,盡在“慵不語”之中,故遠勝“鶯亂語”。至于“驚”,不必讓鶯語去干,讓主人公自己去驚覺,主動性會更大,對客觀干擾的感受性會更強。
此詞寫春景是五光十色,眼花繚亂,然而情調是憂傷哀怨的,這就是樂景為哀情服務的高超藝術手法。
格律
六曲闌干偎碧樹,●●⊙○○●▲
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
●●○○,●●○○▲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
滿眼游絲兼落絮,○●⊙○○●▲
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
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
注:○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作者簡介
馮延巳(903年—960年),又作馮延己、馮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蘇省揚州市)人。五代十國時南唐著名詞人,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終太子太傅,卒謚忠肅。他的詞多寫閑情逸致,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有詞集《陽春集》傳世。
【鵲踏枝·清明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鵲踏枝·清明》原文及賞析02-25
鵲踏枝·清明原文賞析10-12
鵲踏枝·清明原文,賞析07-10
鵲踏枝·清明原文、賞析09-25
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原文及賞析02-27
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原文賞析07-02
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原文、賞析09-27
鵲踏枝·梅落繁枝千萬片原文及賞析07-02
鵲踏枝·叵耐靈鵲多謾語原文及賞析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