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原文賞析
春日原文賞析 篇1
作品原文
春日
汪藻
一春略無十日晴,處處浮云將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鏡,人影渡傍鷗不驚。
桃花嫣然出籬笑⑴,似開未開最有情。
茅茨煙暝客衣濕⑵,破夢午雞啼一聲。
作品注釋
⑴嫣然:美好貌。
⑵茅茨:茅草屋頂。煙暝:煙雨迷蒙。
作品譯文
整個春日大概都沒有連續十天清明無雨的日子,到處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攜帶著雨水漂浮而行。野外田里的一潭綠油油的春水比鏡子還要碧綠光亮,古渡口邊人經過時水邊的鷗鷺卻自在不受驚嚇。籬笆外將開未開的桃花探頭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草屋頂煙雨靡靡,打濕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雞鳴一聲將人從閑夢中喚引回了現實。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崇寧(1102-1106年)年間,作者任職宣州之時,一個春日里,作者游覽美景而作此詩。
作品鑒賞
汪藻此詩,把春日出游的見聞感受次第展開,勝境紛呈疊出。入筆寫難得的好天氣,轉出野田春水,然后又轉出渡頭水鳥嬉游,再轉出竹籬茅舍風光,夭桃含笑情態;又轉出霧氣迷蒙,沽衣微濕,天色似瞑,引得午雞引吭啼鳴。無數富于詩情的`片段,構成了逝通的春游長卷,盎然春意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這些景色誠然十分宜人,表面上詩中景物各自分立,似乎缺少勾連,很難形成一個整體。事實上,詩人用的是一種近乎現代戲劇中的“情意結構”手法,即又靠情節連系,而以心中清意活動流貫全篇,似斷實連,另是一種獨特的章法。首句開門見山,表示春日多雨,次句具體描繪,補足上句之意。春日多雨,早擬出游而苦無佳日;好容易才盼得放晴,足遂夙愿,作者心情之欣喜可見。多雨之日終得放晴的欣欣情意籠置全詩,形成了一條線索。野田春水映映,一碧如鏡,固然賞心悅目;渡邊鷗鳥忘機,與人相親相近,自有物我欣然之趣;籬間夭桃臨風,似開未開,嫣然含笑,更覺深情。茅茨人家,柳昏煙暝;迷蒙霧氣,沾衣欲濕;意境朦朧優美。作者忽聞一聲雞鳴,更覺寧靜安謐。全詩鏡頭累換,而詩人心情之欣悅,感受的新鮮,則回環相貫。清詞麗句,信手組合,皆成妙諦。無怪乎張世南《游宦紀聞》說此詩是汪藻幼年之作,詩人早年詩學江西派,此詩通篇用拗句,全法黃庭堅,然而拗峭之中,自具清麗之致,可謂剛外柔中。用筆之勁健不及黃,而溫潤則過之。紀昀、呂留良分別評此詩“雅健”、“有骨”,實足以當之而無愧。
作者簡介
汪藻(1079—1154年),字彥章,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崇寧進士。任婺州(今浙江金華)觀察推官、宣州教授、著作佐郎、宣州通判等職。徽宗親制“居臣慶會閣詩”,下令群臣獻詩,汪藻一人獨領風騷,與胡伸俱有文名,時稱“江左二寶”。素與王黼不和,提點江州太平觀,終黼之世均不得用。欽宗即位,召為屯田員外郎,再遷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紹興元年(1131年),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后知撫、徽、泉、宣等州。紹興十三年(1143年)罷職居永州,官至顯謨閣大學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贈端明殿學士。其詩初學江西派,后學蘇軾。擅長四六文。有《浮溪集》。
春日原文賞析 篇2
原文:
春日客懷
明代:于謙
年年馬上見春風,花落花開醉夢中。
短發經梳千縷白,衰顏借醉一時紅。
離家自是尋常事,報國慚無尺寸功。
蕭澀行囊君莫笑,獨留長劍倚晴空。
譯文:
年年馬上見春風,花落花開醉夢中。
年年騎在馬上沐浴著溫暖的春風,花開花落歲月流逝似在醉夢之中。
短發經梳千縷白,衰顏借醉一時紅。
頭上短發天天輕梳一梳便花白了,衰老容顏借助酒漿才會一時緋紅。
離家自是尋常事,報國慚無尺寸功。
工作需要奔波在外是常有的事情.只可惜沒能為國家建立尺寸之功。
蕭澀行囊君莫笑,獨留長劍倚晴空。
行李簡單囊中羞澀先生切莫見笑,可我獨留一柄倚天長劍直刺蒼穹。
注釋:
年年馬上見春風,花落花開醉夢中。
客懷:在外做事、懷念家鄉的作品。年年:一本作“每年”。見春風:迎接春天。花落花開:一個個春天來了,又走了。
短發經梳千縷(lǚ)白,衰顏借醉一時紅。
縷:絲,線,條。干縷白:已有千根白頭發,白發很多。衰顏:衰老的容顏。
離家自是尋常事,報國慚無尺寸功。
尺寸功:喻很小的功勞。這句是作者謙遜之詞。
蕭澀(sè)行囊(náng)君莫笑,獨留長劍倚(yǐ)晴空。
蕭澀:形容沒有多少錢財。行囊:出門旅行所帶的行李包。“蕭澀行囊”,指行裝簡單,沒有多少財物。長劍:象征英雄的肝膽和志向。倚青空:這里是頂天立地的意思。
賞析:
開頭兩句寫年復一年,眼見秋花凋落,春花盛開,自己卻勞碌奔波,在馬背上度過。今天又見春風送暖,不知不覺中,春天已悄然來臨。目睹這美好的春景,詩人卻百感交集,思緒萬千,感嘆人生如夢如醉,流年似水,歲月也正在悄然逝去。一種急于盼望為國建功立業的感情溢于言表。
“短發”兩句,感嘆歲月無情,人生易老。詩人長期離開家鄉,宦游在外,倏忽間,已到五十歲上下,頭發已經稀疏變白,蒼白衰老的容顏也只能借助酒力才泛出一點紅潤。古人不剪短頭發,“短發”的“短”在這里是少的意思。頭發稀疏,所以只能“輕梳”,頭發本不多,又千縷皆白,至于詩人是怎樣為國為民鞠躬盡瘁,辛苦操勞,以致身心憔悴而早衰的情形,也就可見一斑了。
以上四句充分表現了詩人忠于職守、勤于國事,多年為民奔走效力的情況;后面四句則表現了作者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不謀私利,赤心報國的高風亮節。
“離家”二句緊承前面的內容而發,說明“離家”的目的正是為了“報國”,然而離家多年卻寸功未建,又深感羞慚。于謙24歲中進士,剛三十歲時,就到江西處理積案,釋放了很多被冤枉判罪的百姓。從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到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即詩人三十三歲到五十一歲期間,他又做了長達十八年之久的山西、河南巡撫。“離家自是尋常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更何況詩人的感情又是那樣的豐富細膩,目睹異鄉的春日美景,他又怎能不想念故鄉,產生惆悵之情呢?但好男兒志在四方,要想為國有所作為,離鄉的悲愁也只能是“尋常事”了。“報國慚無尺寸功”,這固然是作者的自謙之辭,卻又表現出他嚴于律己的人生態度。其實,多年來,作者又何嘗“無尺寸功”。他辛苦勞碌,關懷百姓疾苦。災年里,他下令打開官倉救濟災民。他為到處流浪沒飯吃的百姓痛心,為嚴冬里還穿著破舊單衣的兒童難過。他希望引來天上的銀河水灌溉人間的'土地,還讓老百姓到他的衙門里去控告貪官污吏。在民不聊生的黑暗社會里,他像冬夜里的火把,給人們帶來了溫暖,所以老百姓稱他為“于青天”。這兩句話,實際上正是衰顏白發的詩人壯心不已,深感時光易逝,而急切盼望為國建功的心情的剖白,這正像屈原所說的:“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蕭澀”兩句,詩人請求不要笑他多年為官而囊中空空,表明他只有報效祖國的長劍一柄,倚青空而立。盡管詩人多年位居高官,卻一生清白自守,兩袖清風,行囊羞澀。以至于這位始終保持高風亮節,“只留清白在人間”的民族英雄遇害時,朝廷派人去抄他的家,也只發現他“家無余資,蕭然僅書籍耳。”這在當時賄賂成風的黑暗官場里,難得可貴。那獨倚青空的耿耿長劍,正是憂國憂民,頂天立地的詩人胸中的赤膽忠心和凌云壯志的象征。
這首詩平仄協調,頷、頸兩聯對仗工穩,語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話,風格渾然淳厚,質樸剛勁。
春日原文賞析 篇3
原文: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賞析: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詠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游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么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訪”即是指求圣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燃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春日原文賞析 篇4
原文:
深宮高樓入紫清,金作蛟龍盤繡楹。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
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樓船蹙沓波浪驚。
三千雙蛾獻歌笑,撾鐘考鼓宮殿傾,萬姓聚舞歌太平。
我無為,人自寧。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飄翩下云輧。
帝不去,留鎬京。
安能為軒轅,獨往入窅冥。
小臣拜獻南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
注釋:
①紫清:紫微清都之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②弦將手語:意思是弦與手摩擦而成聲。
③《升天行》:古樂府名。
④天池:指御園的池沼。
⑤三十六帝:道教傳說有三十六天帝。
⑥鎬京:西周武王建都鎬京,在長安縣西北十八里,自漢武帝后遺址淪陷。這里代指國都。
翻譯:
皇宮深深樓閣高聳云霄,金色的蛟龍盤旋在堂前華麗的柱子上,美女們在窗前化妝打扮,玉手撫動琴弦,美妙的箏聲隨春風吹落,傳入游樂的君王的耳里,這應該是那首《升天行》吧。泛舟在白蓮池上,如蓬萊仙境一般,樓船劃破湖面急促前進,驚起陣陣波浪。眾多的.宮女們奏起音樂唱起歌曲,敲打鐘鼓的聲音都要使宮殿轟倒。這是多么壯觀的天下百姓歌舞太平的場面呀。只要君王于民休養生息,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天庭上三十六個天帝要來迎接,仙人們駕著彩云翩然而下。但皇帝不愿意隨他們而去,寧愿留在人間。皇帝豈能像軒轅氏那樣,乘龍飛天而去,不顧他的子民,獨自來往于青天之上?小臣我祝愿皇帝壽比南山,陛下的英名萬古流芳。
賞析:
《春日行》,時景二十五曲之一,本詠春游,李白擬作詠君王游樂之詞。唐玄宗春日泛游白蓮池,召李白作辭。時李白已酒醉翰林苑,乃命高力士扶以登舟,即興而作。
春日原文賞析 篇5
《春日行》作品介紹
《春日行》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2卷第15首。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諷刺封建帝王們好神仙,求長生而不成功,提倡道家無為治國之術。“我無為,人自寧”,“安能為軒轅,獨往入窅冥”為全詩主旨。
《春日行》原文
《春日行⑴ 》
作者:唐·李白
深宮高樓入紫清⑵,金作蛟龍盤繡楹。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⑶。
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⑷。
因出天池泛蓬瀛⑸,樓船蹙沓波浪驚⑹。
三千雙蛾獻歌笑⑺,撾鐘考鼓宮殿傾⑻,萬姓聚舞歌太平。
我無為,人自寧⑼。
三十六帝欲相迎⑽,仙人飄翩下云軿⑾。
帝不去,留鎬京⑿。
安能為軒轅,獨往如窅冥⒀。
小臣拜獻南山壽⒁,陛下萬古垂鴻名⒂。
《春日行》注釋
⑴春日行:《樂府古題要解》無此此題。明胡震亨:鮑照《春日行》詠春游,太白則擬君王游樂之辭。
⑵紫清:天上,神仙所居。
⑶手語:指彈奏琴箏一類弦樂器。
⑷升天行:古樂府篇名。
⑸“因出”句:天池,池名,指漢武帝時所建太液池,于池中以象海上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事見《史記·封禪書》。
⑹蹙沓:密集迫近貌。
⑺雙蛾:女子雙眉。這里代指美女。
⑻撾鐘考鼓:敲鐘擊鼓。
⑼我無為,人自寧:《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這里指無為而治。
⑽三十六帝:道書上謂天上有三十六帝。
⑾云軿:這里指仙人在云中乘坐的有帷有蓋的車子。軿,有帷有蓋的車子。
⑿鎬京:西周國都。在今陜西西安西南。這里漢唐都城長安。
⒀“安能”二句:《莊子·在宥》: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之上,故往見之。再拜稽首問曰:“吾聞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蹷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久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于窅冥之門矣。”窅冥,深遠幽隱的樣子。窅,同窈。
⒁南山壽:喻壽命長,為常用祝壽之語。語出《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行,如日之生,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⒂“陛下”句:陛下,對帝王的尊稱。陛,臺階。天子陳侍衛于臺階下,以御不測。群臣對天子說話,不敢直呼,乎臺階下侍衛以告天子。垂,流傳。鴻名,大名。
《春日行》翻譯
深幽寬廣的皇城,高大巍峨的宮殿啊,直插云霄!窗楹大柱上鑲嵌著金鑄的黃龍在云霧中盤旋。
漂亮美麗的宮女臨窗而坐,素手纖纖撥弄琴弦,琴聲陶醉了宙斯,讓他垂涎三千,不知道何處是西邊!
春風與琴聲纏綿,裊裊灌進君王的耳中,琴聲送他升上九重天,正好做個神仙。
仿佛航船要從皇宮的天池起程,乘長風破萬里浪,直趨大海中的.蓬萊三仙島,有驚無險!
三千宮女齊歌頌,八方鐘鼓一齊鳴,聲波欲把宮殿傾,百姓也聚集在宮外為您送行。
可你是得大道的人,知道無為而治,心里想的是百姓安寧。
即使三十六位眾多的天帝神仙,翩翩駕著云車來迎接您,您也不想去,心系人民,身留北京。
怎么能像軒轅皇帝一樣,丟下他的子民!光顧著一個人成仙!
皇上啊!就為你這樣博大的胸懷,在下祝愿你壽比南山多千古,名如東海垂萬年!
《春日行》賞析
此詩當是公元744、745年(唐玄宗天寶三、四年),李白應詔入京以后所作。此為唐玄宗的祝壽詩,屬于宮里用的樂府詩,李白借用祝壽之機,用黃帝升天的故事,規勸唐玄宗無為而治,為民休養生息,與民同樂,發揮了詩歌的隱諷作用。
此詩主要內容是諷刺封建帝王們好神仙,求長生而不成功,提倡道家無為治國之術。“我無為,人自寧”,“安能為軒轅,獨往入窅冥”為全詩主旨。全詩可分為三段。前六句為第一段。寫帝王們身居豪華富麗的宮殿,享盡人間榮華富貴,而對此仍不滿足,妄想成仙升天。中五句為第二段。寫帝王游冶苑池,宮女歌笑,鐘鼓齊鳴,百姓祝福。末十句表達詩人的觀點。求神成仙是不能成功的,不可能像軒轅黃帝那樣聆聽到廣成子的教誨,也不會像軒轅黃帝那樣乘龍上天,最終還得留在自己的京城。只有清靜無為,才能治國安民。末二句,企望帝王成就偉業,垂名萬古。
大多數給皇帝獻的詩歌都比較拘謹,生怕有不當之處,李白的這首樂府詩,應該說是成功的,寫如行云流水,婉轉動聽。既飄飄欲仙,又不卑不亢,規勸之意明顯,具有很高水平。
《春日行》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春日行》繁體對照
《春日行》
作者:唐·李白
深宮高樓入紫清,金作蛟龍盤繡楹。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
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樓船蹙踏波浪驚。
三千雙蛾獻歌笑,撾鍾考鼓宮殿傾,萬姓聚舞歌太平。
我無爲,人自甯。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飄翩下雲軿。
帝不去,留鎬京。
安能爲軒轅,獨往如窅冥。
小臣拜獻南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
春日原文賞析 篇6
作品原文
春日
秦觀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作品注釋
1、絲:喻雨。
2、霽(jì)光:雨天之后明媚的陽光。霽,雨后放晴。
3、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4、參差:指瓦片的層疊。
5、芍藥:一種草本植物,這里指芍藥花。
6、春淚:雨點。
作品譯文
綿綿春雨,伴著輕微的雷聲,飄灑了一夜,到清晨卻已停息;一輪紅日升起在東方,把柔和的光輝,投射在房頂層層琉璃瓦上,蒼翠欲滴。小園里,芍藥花含情脈脈,花瓣上飽噙著隔夜的雨珠兒;薔薇花斜躺著身子,伸出了嫩枝,是那么地嬌慵無力。
作品鑒賞
這首詩寫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臥枝蔓,嬌艷嫵媚。這里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詩人捕捉到春雨“萬絲”的特征,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庭院一角,攝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曉日的精巧畫面。通過對偶形式,擬人手法,襯托庭院的華麗,描繪了芍藥和薔薇百媚千嬌的情態。芍藥亭亭玉立、薔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淚”之態、“無力臥”之狀。因其體物入微,情致蘊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展示了詩人對自然界景物、現象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攝取力、表現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態中領悟,又曲折體現了詩人由于宦途艱險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好雨知時節”,在一夕隱隱春雷的召喚下,它“隨風潛入夜”,它“潤物細無聲”。雷是“輕”的,雨如“絲”般,春雨的特色詩人只用兩個字就揭示出來了。那碧綠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凈凈,晶瑩剔透,猶如翡翠,瓦上還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輝映下,浮光閃閃,鮮艷奪目,令人心曠神怡——這是第二句所寫的美最妙的是后兩句,詩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對仗,確實是美不勝收。李白筆下“一枝紅艷露凝香”,白居易筆下剛出浴的“侍兒扶起嬌無力”的楊妃,和第三句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雨后的牡丹,猶如多情的少女,淚光閃閃,含情脈脈。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紅樓夢·史湘云醉眠芍藥銦》那段描寫:湘云“業經香夢沈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這醉臥中渾身灑滿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綿綿,百媚千嬌,多像“無力薔薇臥曉枝”。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縣)人。北宋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蘇軾薦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其散文長于議論。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有《淮海集》。
春日原文賞析 篇7
春日即事/次韻春
李彌遜〔宋代〕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
賞析
此詩的前兩句寫眼前的春景。時當晚春,細雨是纖,像織就了一張絲網,想要網住春光。這句是宋人以文為詩的典例,短短七個字,卻有多層意思:小雨絲絲,描繪小雨飄飄灑灑,綿密輕飏,是一層意思;由雨絲的狀貌,想到了真字的蠶絲,又是一層意思;由雨絲交織的狀況,想到由絲織成的細網,是一層意思;由暮春時令及網,想到眼前的'雨似乎想把春網住,即把春留住,又是一層意思。這樣寫,層層遞進,設想及比喻都十分新穎。尤其是“網春是二字,道人所未道,令人拍案叫絕。就這么一句話,便將詩人感嘆春日易過、逝水難回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然而春天畢竟是留多住的,所以第二句放手寫殘春。眼前是落花狼藉滿地,天色黯淡,已近黃昏。這句是景情,也是情情。上句的小雨,這句的落花、黃昏,這清冷凄涼的境地,字如李清照詞所表達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聲聲慢·尋尋覓覓》)詩人字是借景吐露自己寂寞難忍的情愁。
上兩句是借景抒情,后兩句便因情寫景。首先用翟公罷官后門可羅雀的典故,說自己罷官后門前冷落的情況;然后寫自己在歸巢的鳥兒的鳴叫聲中,關上了家門。上句感嘆世情冷暖,下句寫寂寞無聊的哀傷。“宿鳥是應上半的黃昏,以鳥聲襯托前句門前的冷落,“自掩門是的“自是字,充滿了落魄的感嘆。既然門可羅雀,沒人來訪,門自然用多著開,可他的門居然開了一天,到這時候,暮色沉沉中,他才去關門。這舉動等于告訴人們,他是多么希望有人來,黃昏關門是何等無可奈何,他關的多單單是一扇門,又關閉了一整天的等待與期望。這樣一折,上句“車塵多到張羅地是的憤疾更為加深,詩人多甘寂寞的心情也暴露無遺了。
李彌遜被罷官后,心情多佳,所以反映到筆下的春景也是如此低沉,可見他胸中渟蓄著無數的多平。在官場時,感于官場的復雜與黑暗,想要掛冠歸隱,與麋鹿為友;一旦真字被排擠,回到家中,無所作為,又會因報國無門而感嘆寂寞,憤憤多平,大多數字直而有志向的文人,幾乎都碰到過這類矛盾。李彌遜是如此,被人們普遍稱贊的司馬光也是如此。司馬光罷官后也作過一首與李彌遜類似的詩,中有句云:“故人通貴絕相過,門外真堪置雀羅。是憤疾之情,溢于言表。
詩以春暮黃昏,落花狼藉寄托政治上的失意,與歐陽修《蝶戀花》詞下半闋(“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多情,亂紅飛過秋千去是)非常相似。
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春日原文賞析 篇8
原文:
春日
宋代: 秦觀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譯文: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輕雷響過,春雨淅瀝而下。雨后初晴,陽光投射在剛剛被雨洗過的蒼翠碧瓦上。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經歷春雨的芍藥花上飽含雨露,仿佛含淚的少女情意脈脈。薔薇橫臥,好似無力低垂,惹人憐愛。
注釋: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jì)光浮瓦碧參差。
絲:喻雨。 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霽光:雨天之后明媚的陽光。霽:雨后放晴。 參差:高低錯落的樣子。
有情芍(sháo)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芍藥:一種草本植物,這里指芍藥花。春淚:雨點。
賞析:
這首詩寫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臥枝蔓,嬌艷嫵媚。這里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 詩人捕捉到春雨“萬絲”的特征,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庭院一角,攝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曉日的精巧畫面。
通過對偶形式,擬人手法,襯托庭院的華麗,描繪了芍藥和薔薇百媚千嬌的.情態。芍藥亭亭玉立、薔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淚”之態、“無力臥”之狀。因其體物入微,情致蘊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展示了詩人對自然界景物、現象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攝取力、表現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態中領悟,又曲折體現了詩人由于宦途艱險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雷是“輕”的,雨如“絲”般,春雨的特色詩人只用兩個字就揭示出來了。那碧綠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凈凈,晶瑩剔透,猶如翡翠,瓦上還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輝映下,浮光閃閃,鮮艷奪目,令人心曠神怡——這是第二句所寫的美
最“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這兩句詩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對仗,確實是美不勝收。 李白筆下“一枝紅艷露凝香”,白居易筆下剛出浴的“侍兒扶起嬌無力”的楊妃,和第三句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雨后的牡丹,猶如多情的少女,淚光閃閃,含情脈脈。 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紅樓夢·史湘云醉眠芍藥銦》那段描寫:湘云“業經香夢沈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這醉臥中渾身灑滿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綿綿,百媚千嬌,多像“無力薔薇臥曉枝”。
《春日》因其體物入微,情致蘊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態中領悟,又曲折隱晦的反映了詩人由于對宦途命運艱險的恐懼,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春日原文賞析 篇9
眼兒媚·遲遲春日弄輕柔 朱淑真
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清明過了,不堪回首,云鎖朱樓。
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綠楊影里,海棠亭畔,紅杏梢頭。
【譯文】
春日暖暖的陽光,像在撫弄著楊柳輕柔的枝條,在花園的小徑上,涌動著濃濃的香氣。可過了清明節天卻陰了起來,云霧籠罩著紅樓,好似是把它鎖住,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午睡醒來,聽到鶯兒美妙的鳴叫聲,卻又喚起了我的春愁。這鶯兒卻在哪里呢?是在綠楊影里,是在海棠亭畔,還是在紅杏梢頭?
【注釋】
眼兒媚:詞牌名,又名《秋波媚》。雙調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后片兩平韻。
遲遲:陽光溫暖、光線充足的樣子。
輕柔:形容風和日暖。
花徑:花間的小路。
暗香:指幽香。
朱樓:指富麗華美的樓閣。
梢頭:樹枝的頂端。
【賞析】
朱淑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詞人,這首詞寫一位閨中女子(實際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緒萬端。
上片“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兩句,描繪出一幅風和日麗,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遲遲春日”語出《詩經·七月》“春日遲遲”,“遲遲”指日長而暖。“弄輕柔”三字,言和煦的陽光在撫弄著楊柳的柔枝嫩條。秦觀《江城子》詞:“西城楊柳弄春柔。”“弄”字下得很妙,形象生動鮮明。
對此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間小徑上,一股暗香撲鼻而來,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但是好景不長,清明過后,卻遇上陰霾的天氣,云霧籠罩著朱閣繡戶,猶如給女主人公的內心罩上了一層愁霧,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傷心往事。
看來開頭所寫的春光明媚,并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經逝去的美好時光。不然和煦的陽光與云霧是很難統一在一個畫面上,也很難發生在同一時間內。“云鎖朱樓”的“鎖”字,是一句之眼,它除了給讀者云霧壓樓的陰霾感覺以外,還具有鎖在深閨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鎖”字蘊含豐富,將陰云四布的天氣、深閨女子的被禁錮和心頭的郁悶,盡括其中。
下片著重表現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這種春愁是由黃鶯的.啼叫喚起的。大凡心緒不佳的女子,最易聞鳥啼而驚心,故唐詩有“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之句。試想一個愁緒萬端的女子,在百無聊賴之時,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時光,午睡醒來,聽到窗外鶯聲巧囀。不禁喚起了她的春愁。黃鶯在何處啼叫呢?是在綠楊影里,還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紅杏梢頭呢?自問自答,頗耐人玩味。
這首詞筆觸輕柔細膩,語言婉麗自然。作者用鳥語花香來反襯自己的惆悵,這是以樂景寫哀的手法。作者在寫景上不斷變換畫面,從明媚的春日,到陰霾的天氣;時間上從清明之前,寫到清明之后;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憶。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聽到的鶯啼,看到的色彩。通過它們表現女主人公細膩的感情波瀾。
下片詞的自問自答,更是妙趣橫生。詞人將靜態的“綠楊影里,海棠亭畔,紅杏梢頭”,引入黃鶯的巧囀,靜中有動、寂中有聲,化靜態美為動態美,使讀者仿佛聽到鶯啼之聲不斷地從一個地方流播到另一個地方,使鳥啼之聲富于立體感和流動感。這是非常美的意境創造。
以聽覺寫鳥聲的流動,使人辨別不出鳥鳴何處,詞人的春愁,也像飛鳴的流鶯,忽兒在東,忽兒在西,說不清準確的位置。這莫可名狀的愁怨,詞人并不說破,留給讀者去想象,去補充。
【創作背景】
朱淑真是中國宋代著名女詞人,與李清照“差堪比肩”,并稱“詞壇雙壁”。其雖家世顯赫,婚姻卻十分不幸,她又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多才多藝的她只能將愁思寄予詞的寫作。詞率性凄清,清空柔媚,感情真摯,情韻俱勝,此詞正是其詞風格的寫照。
【作者簡介】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郁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后,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后余篇。
春日原文賞析 篇10
滿眼韶華,東風慣是吹紅去。幾番煙霧,只有花難護。
夢里相思,故國王孫路。春無主!杜鵑啼處,淚灑胭脂雨。
譯文及注釋
「翻譯」
美麗的春光映入眼簾,春日東風總是將繁花吹散。幾重煙雨朦朧,只有這些嬌弱的花朵難以庇護。夢里總是時不時浮現起舊時故國的道路。春天反復無常,在那杜鵑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紅的是春雨還是眼淚。
「注釋」
⑴此詞原題為《點絳唇·春閨》,后代編者王昶等人為拔高陳子龍這首詞的思想而作了修改。
⑵“幾番”句:指清兵入關后的一系列事變。
⑶王孫:對尊禮、思慕者的'稱呼,如淮南小山《招隱士》的“王孫游兮不歸”。這里疑指魯王、唐王。
⑷“春無”三句:嘆復國不易。
「賞析」
此詞見于《陳忠裕全集》,借惜花懷人,寄托亡國哀痛與復國希望。正如題中所示,此詞是寫“春日風雨有感”。“春日風雨”,是當時所處的環境、節候和氣氛,而“有感”則是寄離詞人的感慨和情懷。詞之起二句,先揚后抑。此時詞人舉目所見,是“滿眼韶華”,一片春光。繼而東風乍起,落紅遍地。這一頓挫,表現了自然界的變化,從而也折射出時代的變化。詩詞的寄托,他曾說過他之作詩是為了“憂時托志”(《六子詩序》)。此詞形式上雖“風流婉麗”,但詞人借以“憂時托志”則與其詩作是一樣的,閱讀時須透過綺麗的表面,去體會深永的內涵。
春日原文賞析 篇11
原文:
春日寄懷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發如絲日日新。
欲逐風波千萬里,未知何路到龍津。
譯文:
人世的升降是瞬息即變,而我卻在家中呆坐了四年。
哪怕是有花又有月亮,但就沒人把我推薦。
八品官的青袍年年都一樣,頭上的白發卻越來越亮眼。
一心想去追逐風波千萬里,卻不知哪條路才能見龍顏!
注釋:
①榮落:榮顯和衰落。
②重(zhòng):甚,很。
③逡(qūn)巡:頃刻、急速。張祜《偶作》:“遍識青霄路上人,相逢只是語逡巡。”
④丘園:家園,鄉里。《易·賁》:“賁于丘園,束帛戔戔。”王肅注:“失位無應,隱處丘園。”孔穎達疏:“丘謂丘墟,園謂園圃。唯草木所生,是質素之所。”后亦以丘園指隱居之處,如蔡邕《處士圂叔則銘》:“潔耿介于丘園,慕七人之遺風。”《舊唐書·劉黑闥傳》:“天下已平,樂在丘園為農夫耳。”
⑤坐:漸、行將。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坐,將然辭,猶寢也;施也;行也。”
⑥四春:四年。詩人會昌二年母親去世,服喪閑居,到五年春已第四年。
⑦縱使:即使。
⑧可堪:豈堪。
⑨又無人:李商隱《小園獨酌》:“空余雙蝶舞,竟絕一人來。”與“無人”同慨。又,馮引一本作“更”。袁彪說:“無酒無人,反不如并花月而去之。二語沉痛。”
⑩青袍:唐八、九品官穿青袍。作者居喪前任秘書省正宇,系正九品下階,故著青袍。青袍顏色似春天的青草,《古詩》有“青袍似春草”之句,故云。“年年定”,應上“四春“。居喪期間離職家居,原職仍在。
欲逐風波:想去追逐風波。
龍津:即龍門,又名禹門口,在今山西省河津縣西北。《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龜魚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
賞析:
一、二兩句言世間盛衰變化本甚迅捷,而我半生淪落;今隱于丘園行將四年,于仕途甚感渺茫。三、四兩句言丘園中雖不乏花晨月夕,然家貧無酒可以消憂,又無知己可以相慰藉。三年在京守喪,四年楊弁平后移家永樂,仍為秘省正字,官職沒有升遷,況且遇到丁憂,故云“年年定”也。五、六對仗襯貼,“青袍似草”、“白發如絲”,不惟設色相映,更嘆官卑秩微而頭顱漸大;草青、絲自,兼具衰颯之象;“年年定”,一年盼過一年,無絲毫升遷之跡象;“日日新”,日子倏忽消逝,鬢發日日改白。一“定”一“新”,動感相映,所謂仕進無路,汲引無門也,所以最后感嘆“未知何路到龍津”。
全詩純以對比之法結撰成章。首聯領起人事花事二題, “榮落”指人指花都可。詩人首先將“世間”與“我”對比,然后寫自己因守喪而困守家園的寂寞生活,頷聯寫景同時也流露出無聊之狀,起承了五痕跡。唐代八、九品官著青色服,詩人由眼前之春草萋萋而聯想到自己的九品青袍,本系即景巧喻,而“青袍”與“白發”又形成對比。“年年定”是說久居下僚,“年年”與“日日”的疊字更進一步補足了對比之意。第五句感傷歲月流逝。“龍津”即龍門,尾聯是說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又慨嘆無人引進。抒發的`是詩人對未來的希望。
這首春日詩失之于輕靡,或者說是百無聊賴,有的也有寄托,不過比較直露。李商隱這首詩,從主題上說這首詩沒什么新意,但在藝術手法情景渾溶,低徊唱嘆,富艷而多氣,不多用典故而音節嘹亮,頗有杜詩境界。但在梗概多氣上還是不如杜詩同類之作。
春日原文賞析 篇12
原文:
一枝花·春日送別
元代:劉庭信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
譯文: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
楊柳在絲絲微風中飄蕩,梨花在點點細雨中綻放。雨點隨著花瓣飄落,柳條在風中顯得格外疏朗。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
春天過去了,誰也沒有辦法把春天留住。春天為什么走得這樣快?請問司春的東君,誰能為春天景物作主。
注釋: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
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yīng)花做主?
東君:傳說中的司春之神。鶯花:鶯啼花開,泛指春天景物。
賞析:
這是劉庭信所作的套曲《春日送別》的第一曲,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譽。全曲先寫景而后抒情,由景生情,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這首曲子的曲辭確實是“語極俊麗”。開頭四句,作者扣住題中的“春日”,用工細綺麗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形象生動的春景圖。風襯楊柳,顯楊柳更風流;雨襯梨花,顯梨花更圣潔。楊柳隨風,梨花帶雨,風與楊柳,雨與梨花,皆互為映襯,相得益彰。風乃“絲絲”風,雨乃“點點”雨,“絲絲”、“點點”兩個疊詞,把春天特有的`輕柔、甜美的韻味盡情透出;同時也隱含著柳搖若風,花落如雨的比喻。這四句對仗工整,實際上是以詩入曲,借對仗藝術而使這幅春景圖形象更鮮明,色調更和諧。
“雨隨花瓣落,風趁柳條疏”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梨花瓣落,因為雨打,更因為風吹;柳條稀疏,因為風拂,也因為雨洗。花落柳疏,也透露出隱隱的哀愁。這種情緒,在“春事成虛”以下五句中得到了充分表現。梨花瓣落,春將歸去,故云“春事成虛”。這里的“無奈春歸去”既指自然界的“春”,也指即將遠去的“人”;同樣,“春歸何太速”一語,既是對匆匆而盡的“春”的質問,也是對匆匆離去的“人”的埋怨。而最后的“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便由怨而轉為幽憤了,亦暗扣了題旨“送別”。
春日原文賞析 篇13
年去年來白發新,匆匆馬上又逢春。
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
譯文
一年年過去,白頭發不斷添新,
戎馬匆匆里,又一個春天來臨。
為了什么事長久留我在邊塞?
歲月太無情,年紀從來不饒人。
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報祖國,
想起尊親來便不禁雙淚直淋。
孤獨的情懷激動得難以排遣,
就湊個五辛盤,聊應新春節景。
注釋
馬上:指在征途或在軍隊里。
關河:關山河川,這里指邊塞上。
簇五辛:蔟,攢聚的意思。五辛,指五種辛味的菜;《本草綱目》:“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葉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擊退了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一個立春日在前線所寫。遇此佳節,引起了作者思親之念,但是為了國事,又不得不羈留在邊地。詩中表達了作者這種矛盾痛苦的心情。
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謚曰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春日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春日》原文及賞析10-11
春日原文及賞析(經典)10-07
春日原文及賞析(經典)10-07
春日原文及賞析03-09
春日行原文及賞析04-10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04-11
(優選)春日原文賞析07-26
[優選]春日原文及賞析10-07
春日原文賞析【薦】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