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中國春節放鞭炮這一習俗延續至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最初放鞭炮主要是用于驅魔除邪,而現在更多的是吉祥、喜慶的意思。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節放鞭炮的來歷,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篇1
春節的傳說
有一年,世上大亂。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間的衣食住行。可是,沒有神仙肯接旨。
這時候,南天門外傳來一聲吆喝:“這差事我干啦!”抬頭看時,是光頭頂、胖乎乎、笑哈哈的彌勒佛。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他還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蒙蒙亮,忽然傳來一陣吵鬧聲。吵鬧者是姜太公的老婆(專管茅房、糞土的臟神),正在跟彌勒佛吵架呢。原來,人們請神仙時把她給忘了。彌勒佛只好說:“這樣吧!今兒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響傳到天宮,玉帝以為人間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財神去察看。財神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財神還是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他一看,人們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氣,召來彌勒佛喝道:“你怎么盡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彌勒佛笑嘻嘻地說:“你要我管人們的衣食住行,可并沒有叫我讓人們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么辦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
從那以后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放鞭炮和點明燈旺火的出發點是一樣的。但燈火只有光亮,卻沒有聲音。光亮能夠驅鬼避邪,聲音更能避邪驅鬼。
新年之際燃放爆竹,已成為人們代代送舊迎新的一樁盛事。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繪爆竹是:“能使妖魔膽盡摧,身為束帛氣為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今天人們燃放鞭炮,已無驅魔逐鬼之意,全是為了歡慶節日,振奮精神,增添歡樂氣氛。爆竹也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多種多樣,有單響、雙響、百子千子鞭炮等;名稱也越來越富有詩意,如飛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紅梅、金猴騰空等等。每到除夕之夜、春節降臨之零點時,中華大地與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齊放鞭炮,百花齊放,萬炮轟鳴,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萬家歡樂慶團圓,成了華夏民族一道獨特的風景。
相傳放鞭炮的來歷是從宋代發明火藥之后開始的,也有說火藥是魏晉時期道士煉丹發明的。魏晉時期紙張昂貴,不可能用紙做鞭炮,很可能是用竹筒填上火藥做成的。
放鞭炮與姜子牙有關。相傳姜子牙幫助周武王滅了商封王,就上封神臺去封神。一個個功臣都封完了,他老婆馬氏卻跑來了。姜子牙在渭水釣魚等待周文王時,老婆就嫌他窮,一跺腳走了,F在打了天下要封神了,她跑來要神位,就沒好氣地說:封你一個掃帚星,只有三十晚上可以下界,哪兒黑就往哪兒鉆。后來,過年放鞭炮就是為了崩掃帚星,讓她沒處躲藏。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當地竹子很多,過年時就燒竹桿竹枝,發出一些聲響來。根據古書記載,鞭炮原來叫爆竹,就是燒竹子造響動。有了火藥之后,特別是造紙技術提高之后,用紙做炮才時興起來。特別是成串的小鞭,幾乎全是紙和火藥做成的,編到一起像一條鞭子,所以才有了鞭炮的說法。在南方還有大年夜搖毛竹的習俗。說是某座山上有一個山角精,它總是騙人吃人。春筍、冬筍弟兄二人,一個勤快懂事,一個好吃懶做。這天冬筍聽到外面有人喊他到后山去吃甜番薯,他就信以為真地跑去,結果被山角精抓住了。要不是春筍哥哥在家搖動毛竹,竹葉飛去遮住山角精的眼睛,冬筍就死定了。第二天山角精又喊冬筍,冬筍又受了騙,跑過去就被山角精噴出的毒氣毒昏了。這時春筍又搖動毛竹,并且和毛竹一起趕到,才把山角精壓住了。
春筍冬筍便也長在了泥土里。據說現在大年夜時,當地人還讓孩子們去搖毛竹,既是為了避邪,也是要讓孩子學習毛竹的為人,還要孩子長得像毛竹一樣高大挺直。
春節放鞭炮有什么寓意
春節放鞭炮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放爆竹是一個漢族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爆竹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春節放鞭炮安全小常識
不要讓孩子放一些威力比較大的花炮。
鞭炮威力大小不同,所產生的爆炸聲響不同,對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有的含炸藥量多、有的含炸藥量少,大人們應當讓孩子去放一些含炸藥量少的鞭炮。
盡量讓孩子每次少放幾個。
鞭炮一般被編在一起,大人們應當告訴孩子讓其每次少放幾個,不可讓其一次齊放多個,這樣的話很有可能因為多個鞭炮爆炸而迸濺到孩子身上或臉上,造成嚴重疼痛感。
大人應當做好看護工作。
放鞭炮過程中,可能稍不注意就會傷著孩子。所以大人們應當時刻看護著孩子,指導其怎么玩、禁止去做哪些事情,都要及時告訴他或幫助他,防止安全事故發生。
不要將鞭炮投放在易碎容器中。
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不要讓其將鞭炮投放在易碎的容器中,若將鞭炮投放在易碎的容器中,很可能會因鞭炮爆炸將容器爆破,一些碎片可能會迸濺到孩子臉上、眼中等,導致嚴重的安全事故。
不要將鞭炮向干燥的木柴中投放。
鞭炮燃放后投入干燥的木材中很可能因為鞭炮的爆炸而引發木柴著火,假如木柴面積大,那么火災造成的危害那是相當嚴重的。
不要讓孩子手拿著鞭炮燃放。
鞭炮含炸藥量再小,在爆炸的那一瞬間都會對手部產生危害。所以大人們不要讓孩子親手拿著鞭炮燃放,應當將鞭炮在地面放好后再去燃放。
點燃鞭炮導火索后立即遠距離躲開。
有些孩子可能會在點燃鞭炮導火索的時候故意等待一會,這樣做很可能會因為鞭炮爆炸而傷著眼睛、手或炸破衣服。所以點燃鞭炮導火索后應當讓孩子立即躲開。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篇2
春節為什么要燃放鞭炮
“春節”這一中國最盛大、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
“年”是什么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傳說中“年”是遠古時代的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澳辍币粊。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雖然近年來各地城市紛紛出臺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在城市中這一古老的習俗曾經沉寂,但并沒有成為歷史。
隨著人們對此民俗的日益重視,各地城市又紛紛改禁放為限放,使城市里的鞭炮聲又響了起來,濃濃的節日氣氛又回來了。
過年人們為什么相互拜年
還是因為年這種動物,它在臘月三古晚上的鬧騰,要直到初一早上!澳辍憋柌秃髶P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篇3
放鞭炮古時候叫放爆竹。相傳,在中國古代一個地方有種叫"年"的兇猛怪獸,每到除夕的時候就吞食牲畜傷及人命,為了躲避“年”的禍害,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天殺豬宰羊敬供“年”。
后來人們無意中發現這怪獸害怕火光和爆炸聲,為了嚇退這種猛獸,人們在家門口燃燒竹節,由于竹腔內的空氣受熱膨脹,使得竹腔爆裂,從而發出巨響,借此驅趕年獸。后來隨著火藥的發明,火藥爆竹取代了過去的竹節爆竹,慢慢演變成今天鞭炮。從此每年除夕,家家戶戶都燃放鞭炮,這風俗也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習俗。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篇4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放鞭炮 “是璀燦的珠寶溢光流彩,是閃光的花瓣落英繽紛,真想不到呀,小小的紙筒里,有著那么美的靈魂??火一般的熱烈,花一樣的迷人,它把迅息的一生,獻給了新春……” 這是一首詠炮花的詩。
每當除夕之夜,不管是繁華的城市還是僻靜的山村,無論是霓虹燈閃耀的鬧市還是小巷深處,“嘣嘣叭叭”“嗶嗶(口剝)(口剝)”的爆竹聲,此起彼落,競相歡叫。那五彩繽紛的火花,給深沉的夜暮劃出一道道彩虹,給人們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放爆竹慶賀春節,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古人焚竹發聲,名曰“爆竹”!锻ㄋ拙庂絻灐氛f:“古時爆竹,皆為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北竦脑庠谟隗@憚和驅逐惡鬼!肚G楚歲時記》中記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薄渡癞惤洝吩疲骸拔鞣缴街杏腥搜,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中,嗶嗶有聲,而山魈驚憚。 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藥為之。“這當然是迷信的說法。
今天,我們放爆竹雖有除舊迎新、取個吉祥兆頭之意,但已沒有什么迷信的色彩了。 相傳,到了初唐年間,一些地方天災連年,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便在小竹筒內裝上硝,導以爆炸,以硝煙驅散山嵐瘴氣,減退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最早的雛形。后來,由于火藥的發明,人們用紙造的筒子代替了竹子,并用麻莖把炮竹編成串,稱為“編炮”,因聲音清脆如鞭響,也叫“鞭炮”。宋代,已有除夕出售鞭炮于開封府街頭的記載(《東京夢華錄》)。在全國各地也有了專門生產爆竹的作坊。最初的紙卷爆竹,響一下就完了,后來發展為各種花炮。
爆竹,它是中國特產,在外國是沒有的。從古至今,由于人們不斷加工、改進,爆竹的品種、樣式越來越多,色彩也跳出了單一的火紅色。除了傳統的百子鞭炮、單響、雙響的花炮外,還有許許多多的花炮,并取了一個個文雅、富于詩意的名稱。如:“金菊吐艷”、“飛雪迎春” 、“仙女散花”、“白雪紅梅”、“金猴騰空”等等,還有百頭、千頭、萬頭,甚至長達十萬頭的巨型鞭炮,真是應有盡有,五花八門。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篇5
除夕之夜,無論城市與鄉村,華街與陋巷,處處是爆竹的聲音,此起彼落,競相歡唱。放爆竹始于漢代,那時是用燒烤竹節,發出巨響,本意是驅鬼。據《神異經》和《荊楚歲時記》載:放爆竹是“ 辟山臊惡鬼”。山臊惡鬼住在西方大山中,人撞上它就會生大病。但它最怕爆竹聲,所以新年來臨就放爆竹,既能驅鬼,又增添送舊迎新的喜慶氣氛。到了唐代,有個叫李田的人,發明在小竹筒內裝硝爆炸。到了宋代,爆竹改用火藥,用紙制作。南宋施宿嘉編寫的《會稽志》載:“ 除夕爆竹相聞,亦或硫磺制作爆藥,聲尤震驚,謂之爆仗!笨梢姡纤螘r的爆竹已和今天的鞭炮相近了。
為了祝福明天,驅除瘟神疫鬼,新年之際燃放爆竹,已成為人們代代送舊迎新的一樁盛事。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繪爆竹是:“能使妖魔膽盡摧,身為束帛氣為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苯裉烊藗內挤疟夼,已無驅魔逐鬼之意,全是為了歡慶節日,振奮精神,增添歡樂氣氛。爆竹也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多種多樣,有單響、雙響、百子千子鞭炮等;名稱也越來越富有詩意,如飛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紅梅、金猴騰空等等。每到除夕之夜、春節降臨之零點時,中華大地與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齊放鞭炮,百花齊放,萬炮轟鳴,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萬家歡樂慶團圓,成了華夏民族一道獨特的風景。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篇6
春節放鞭炮的習俗
春節放鞭炮的習俗自古就有,從我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傳承這樣的習慣,那么春節為什么要放鞭炮,春節怎么放鞭炮好呢?下面為您介紹春節為什么要放鞭炮,有興趣的朋友們,來看看春節放鞭炮的習俗吧。
春節放鞭炮的習俗
中國人有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習俗。鞭炮也叫爆竹,爆竹聲中除舊歲。除夕夜里人們用爆竹聲辭舊歲迎新春,大年初一人們一開門便燃放爆竹,叫做“開門爆竹”。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這時,無論貧貴賤均要放爆竹。
鞭炮是中國特產,除了傳統的百子鞭炮、單響、雙響的花炮外,還有許許多多的花炮,并取了一個個文雅、富于詩意的名稱。如:“金菊吐艷”、“飛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紅梅”、“金猴騰空”等等,還有百頭、千頭、萬頭,甚至長達十萬頭的巨型鞭炮,真是應有盡有,五花八門,F在的爆竹更多的是喜慶娛樂的活動。而且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婚慶嫁娶、重大典禮,以至建房、開張,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表示喜慶。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春節為什么要放鞭炮?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放鞭炮的寓意是源于驅除鬼怪的行為的',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喜慶,因為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
、倌戢F癖好說
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歷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著。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秘密,以后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現年拍鮮紅的顏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后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批符。
、诶先粟s獸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篇7
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擁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瑰寶,擁有形形色色的傳說故事,更擁有一個個讓我們感到幸福溫馨的傳統節日,比如: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4月4日——4月6日的清明節、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七月初七的七夕節等。但是,最有代表意義的還是春節。
春節,是農歷的一月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春節的習俗有許多,比如貼春聯、放煙花爆竹、吃餃子等等,但我最喜歡的習俗是放煙花爆竹,因為它不僅有“爆竹聲中一歲除”的辭舊迎新,又有“福在千門萬戶中”的喜慶幸福。
鞭炮又稱爆竹,是古代人民為了恐嚇怪獸“年”所制造的。
小時候的過年,心中最期盼的既不是美味的山珍海味,也不是沾滿福氣的紅包,而是紅紅的長長的鞭炮。每當我看見鞭炮,眼前總會浮現出一幕又一幕開心、愉快的畫面。它那長長的身軀,那烈火般的色彩,似乎在祝福著大家的日子一定會紅紅火火。
當除夕來臨時,我總是急不可耐的想要放炮,從大清早就在等待夜幕的降臨。時光無聲無息的溜走了,黑夜躡手躡腳地來臨了。我踏出家門,家家戶戶都亮堂堂的,周圍掛滿了紅燈籠。爸爸將鞭炮掛在竹竿上,讓終于如愿以償的我拿著兩米多的竹竿,雖然覺得有些危險,但是還是大膽的握著這根兩米多長“防護線”。爸爸大大咧咧地走過去。點燃,然后迅速的拿過我手里的竹竿,我則飛速的逃離現場,遠遠的看著;鸸鉂u漸從地上爬到了空中,隨著“噼里啪啦”一陣響,鞭炮上大多數小炮都已經粉身碎骨了,但有一些被幸運女神眷戀的小炮,或完好無損,或只是少了一根“頭發”,但它們統統都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完好無損的,會被我用火機燒它們的“頭發”,隨之,它們就會爆體而亡;而那些少了“頭發”的,會被我從中間分開。然后,我會靜靜地拿出“殺人”武器——打火機,把火苗放在中間。只見鞭炮像黃鼠狼放屁似的,“嗖”的一下,就跑得無影無蹤了。
那些快樂的時光伴隨著我度過了一年又一年的春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熱鬧非凡的春節漸漸冷清了。我們的年味越來越淡,F在的我們也因為空氣的污染的加劇,都沒辦法再放鞭炮了,但是,曾經放鞭炮的開心時光永遠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相關文章: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08-03
有關春節放鞭炮的來歷08-01
有關春節放鞭炮的來歷10-14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3篇11-09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3篇)11-09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精選4篇)11-27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4篇01-04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4篇)01-04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精選4篇01-05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通用4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