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精選17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中華世紀壇序》燙金的字樣深深烙在國人心中。五千年的文明圣火,在風雨飄搖中亦燃未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在中華民族這片桀驁的土地上熠熠生輝。
近日,綜藝型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大放異彩,以獨具一格的方式向國人講述不絕如縷的華夏故事。節目第一期介紹了“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一一《尚書》。“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華夏經典,弦歌不輟。沉重的語句無一不使國人內心澎湃,華夏文明的精髓綿延至今,溢散出無窮的光輝。傳承文化基因,鐫刻華夏文明!
斗轉星移,王朝更迭;青石刻經,青石永存。撫摸傳承千年的典籍,翻開古老泛黃的書頁,一個個沉重而又飽經滄桑的文字浮現在眼前,那是文化之典藏,那是華夏之淵源。品讀經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品讀經典,領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深蘊;品讀經典,感受“民惟邦本,本同邦寧”的力量。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熔鑄于字里行間,鐫刻于時代青石,它們并未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在一代代華夏兒女的熱血傳承中與時代接軌,推陳出新,千年繁盛。
風風雨雨,滄海桑田,華夏兒女血液中流淌的責任心和文化情卻未消逝。從愛子護書,以命相搏,用熱血傳承圣火,講授《尚書》的耄耋老人伏生,到今日《典籍里的中國》這一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熱映,粼粼歷史長河中倒映出來的正是華夏兒女守護中華文化,傳承華夏文明,護得文學精髓千年周全、千年繁盛的豪情壯志與堅定決心。
仰望歷史的天空,華夏文明熠熠生輝;跨越時間的長河,華夏文明綿綿不斷。一片片竹簡本木牘,不只是見證歷史的藏品,更是滋養文化血脈的“甘泉”。與千百年來遺存下來的經典對話,不僅能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也能讓更多國人觸摸歷史脈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這是何等的幸運,這是何等的享受。追溯華夏文明,使其不絕如縷,薪火相傳,為培育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奠定深厚基礎,傳承民族祖先不朽的智慧和無窮的魅力。
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傳承文化基因,鐫刻華夏文明!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2
《典籍里的中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于牛年新春重點打造的大型原創文化節目。節目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中的經典名篇,展現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講述感人至深的傳承故事。節目綜合運用環幕投屏、實時跟蹤等新科技手段,創新設計出“歷史空間”“現實空間”,并以跨越時空對話的形式營造了“故事講述場”,生動演繹中華典籍精華的源遠流長。本節目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對于高考語文極具指導性。
數祖不忘典: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了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首播,穿越時空、對話先賢,以典籍作舟,暢游華夏文明之河,沉寂千年《尚書》破壁而來。這本書穿越千年才重回世人面前,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被王道士發現,內藏典籍萬卷,沉寂了近千年,這些典籍破壁而出。清朝末年,1910年,部分經卷被運到京師,《尚書》文獻當時最早的`傳世文本也在其中。現在一萬六千余件敦煌藏經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尚書》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傳承,在“傳承”中領悟中華文明,千年來,《尚書》歷經無數學者先賢薪火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中,倪大紅飾演的伏生以命護《書》片段讓觀眾不禁淚流滿面,秦末動亂,《尚書》僅剩國藏和伏生家藏兩部,后又遭遇項羽火燒咸陽,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伏生視《書》如命,縱然亂兵刀劍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書》損毀一絲一毫。為逃兵荒,伏生帶著家藏的《書》,從咸陽運回山東老家,途中他的妻、子為保護《書》,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華夏文明的傳承的重擔壓在了他身上,他和家人用生命詮釋了“薪火相傳”。網友:敬佩!敬畏!
節目演繹了《尚書》中多個場景,每個經典故事都讓人沉浸其中,節目中演員對故事入木三分的刻畫,看得觀眾熱血澎湃,淚流滿面。
是什么讓華夏文明精粹綿延不絕?《典籍里的中國》中,每一部華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傳”的故事,都將給我們答案。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3
今天我在電視上看了一個節目,名叫《典籍里的中國》。這個節目讓我看得眼淚直下,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古人的詩詞和精神都讓我刮目相看呀!
有個兩千多年以后的讀書人,帶著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去,遇見護《書》人--伏勝先生。讀書人過來請教伏勝《書》好在哪兒?伏勝首先講了“禹貢”就是關于大禹治水,大禹不僅治水,還有更大成就,就是大禹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那九州指的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廣大的冀州是大禹用足跡一步一步地丈量出來的,古人稱大禹的足跡為“禹跡”。
講完“禹貢”之后就開始講他護《書》的經歷了。伏勝壯年時,曾經是秦國的博士,天下的《書》大都被毀了。伏勝,只知道國家藏一部、他家藏一部,一次大火把國家藏的《書》化為灰燼,伏勝把《書》看成一條活的生命,伏勝與他的妻子和兒女為了逃避兵火,帶上了一車的《書》,坐馬車出咸陽回山東老家。伏勝在中途遭遇兵劫,伏勝的兒子愛護《書》,以命相搏,被亂兵殺害了,伏勝的妻女顛沛流離。后來,伏勝的妻子病重,那一年天降大雪,小女兒因險凍死和餓死。為了取暖他們可以燒掉一車箱《書》,但伏勝的妻子寧死也拒絕燒掉一車《書》。伏勝的妻子說:“這一車的書,是愛子以命相搏才得到保住的”。伏勝的妻子挨餓受冷已經氣衰力竭,伏勝的妻子知道這一車《書》,如愛子的性命,已經比她自己的性命更貴重了。伏勝回到家鄉,剛好家鄉也遭遇兵火,伏勝只好將《書》藏于故宅墻內外出避難。伏勝無時無刻掛念著家中藏的`《書》,伏勝當天下初定,他再回家園,鑿開墻壁發現書簡多已朽毀,完整的篇目僅余二十八篇了。之后伏勝要晁掌故把《書》給帶回都城,流傳天下,之后讀書人帶伏勝到現代的圖書館,古人叫藏書秘府。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華文明傳承之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而《尚書》的光芒之閃耀至今,無論孔子活伏勝,都是用生命去延續和守護這盞燈的人,酌古至今,學史明智,豐富而珍貴的典籍,值得沒一個中年國人去品讀,也應該與世界分享,讓我們從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4
這樣的“穿越”才真正有意義,看到伏生問撒老師:“后人可還讀《書》”的時候,內心真的一動。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賢真的有機會問起我們“文脈安在?”我們要做到問心無愧,踏踏實實地回答一句:“斯文在茲!”傳承的.故事,經久不衰。
太感動了,之前不懂《尚書》,看到倪大紅老師演繹的尚書的話劇,發現中國這個詞就是從尚書中來,大禹的功勞不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輩子護書傳書,不愧對先人。薪火相傳,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問:華夏何為一體?答曰:華夏自古一體!
真的喜歡這樣的節目,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戲劇沖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點代面,細膩又宏大,讓人熱血沸騰又淚流滿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來,多少學者為我國傳世的典籍皓首窮經,如今《典籍里的中國》讓經典走進尋常百姓家,它們不再是陽春白雪無人懂賞,而是可以被我們所有人理解、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強烈推薦!
節目不僅僅是敘事,更著力于展現《尚書》中華夏九州的家國概念、“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時空的“古今對話”更是富有創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繼往開來,每一本典籍都是中華文明傳承之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這些豐富而又珍貴的典籍,值得每個中國人去品讀,也該與世界分享。
中華先賢,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中華文化,永續不絕。優秀的典籍使我們明過往、知興替;優秀的演員以入木三分的演繹帶我們邁入千年歷史長河,感知先賢氣節、啟明吾輩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關注央視大型文化類節目,傳承國學國粹,華夏弦歌不輟,你我當仁不讓。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5
央視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國》,現代“讀書人”撒貝寧穿越時空對話浪漫主義詩人屈原,解讀《楚辭》,了解屈原歷經磨難、上下求索的一生。秭歸作為屈原故里,屈原是當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托。節目播出當晚,全縣掀起了觀看熱潮,大家情緒高漲、反響熱烈。
縣文聯主席秦曉梅說:“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國》,我覺得有三個空前的肯定:一是對屈原積極光輝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對屈原故里是秭歸的空前肯定,三是對秭歸柑橘的空前肯定。這一期節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內核——不懼艱難、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獨立不遷、深固難徙的家國情懷,憐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對屈原故里是秭歸,央媒這次是一個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這個觀點。”
國家非遺項目“屈原傳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鄭承志說:“我們反復吟唱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等等,通過屈原解讀給楚懷王聽,實際上是解讀給我們大家聽。他不僅是文學的,更是精神的;不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華民族的;不僅是古代的,而且是當代的。屈原當然是秭歸的,他從秭歸走出去,已經走向了中國、走向了世界。我們感覺到撒貝寧的匯報就代表了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向屈原匯報新時代的`幸福生活,匯報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歸實驗小學學生李子炫說:“我在節目當中,看到我們秭歸的特產上了央視,我感到特別驕傲、特別自豪。”
大學生鄭智露說:“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國》刷屏了。‘屈原’看到秭歸的風景之后,發出贊嘆;品嘗了秭歸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開學后,我會跟同學分享關于我的家鄉秭歸、關于屈原的一些文化歷史,把屈原文化更好傳承下去。”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6
今天很有幸觀看了《典籍里的中國》這套文化綜藝節目。在這個節目里,讓我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國的典籍《尚書》。以前在學生時代就聽說過這部經典,說實話自己對里面的內容知之甚少。今天這檔節目讓我這個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經典知識和故事。
節目通過戲劇演員們的精彩演繹,讓我看到了兩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樣用生命守護《尚書》的。伏生護書,傳書的故事讓我感動的流淚了。這一幕讓我感受到了古人對經典的守護與傳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貴。
這種視書如生命,守書傳書的故事在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正是這種精神,才使我們這些普通人也有機會讀懂,感悟經典里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經典里只有短短幾句話,里面蘊含著的智慧卻是震撼的。戲劇演員們的精彩演繹,讓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來了,感人的畫面更易讓人體會其中的智慧。《禹貢》讓我看到禹劃九州,華夏九州第一次讓我能誦出。分別是:冀州,兗州,揚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荊州。
《牧野宣誓》中的稱爾戈,比爾干,立爾予,予其誓。短短幾句話卻蘊含著治政理國的大智慧。戲劇演員們通過故事的演繹讓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書》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構建了華夏文明最早的知識體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讀。
我們都知道典籍不易讀懂,古有“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這個節目最大的亮點就是將經典與戲劇表演相結合,每一個場面都感人淚下,這種創新使典籍人人可讀,真正做到了文化的傳承。節目中主持人穿越歷史,以拜見伏生為主線,講述了尚書幾經波折最后被保存下來,而且還薪火相傳的故事。這也展現了中華文明的聲聲不息。這樣的節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會作為鐵桿粉絲繼續關注下去,因為學習經典可以追本溯源,繼往開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7
最近幾天,央視頻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國》第一期,觀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國》用表演與對話的方式,演繹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現,讓觀眾更深刻地品讀典籍。第一期選擇了《尚書》,“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尚書》又稱為《書》有很多華夏文化的創始性論述,比如第一次出現“禮”,第一次制定歷法。《尚書》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們講解《尚書》后,大幕拉開,表演開始。說到《尚書》,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勝,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書》講《書》,是《尚書》的傳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與現代人撒貝寧的對話為主線,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兩個書中故事與晁錯受文帝之命前來學《書》的歷史故事,讓觀眾深入了解《尚書》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讓人感動。他一輩子愛《書》,一家人用生命保護《書》,年老后在山東一帶講《書》,傳承《尚書》。倪大紅老師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結束了,但我的思緒仍未結束。停留在開場的.一句話上。“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讀《書》而知朝代之興廢之由,讀《書》而知個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財富。
《典籍里的中國》講述了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創造文明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從,我們的腳步邁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讀懂典籍,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品讀典籍,體味經典,吸取智慧,汲取精華,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8
之前對王陽明的個人經歷略有了解,通過本次看《典籍里的中國》最后一期,演繹了王陽明的一生,比起看書,給人視覺的沖擊確實大一些。
王陽明,生于書香門第,父親王華是狀元,所以少時成長家境優越,除了讀書寫字,他也喜歡舞刀弄槍排兵布陣。但在朝廷供職之后,他的人生就開始變得坎坷。上書諫言,被廷杖三十,險些斃命。僥幸撐下來還被貶去貴州邊遠地區。途中宦官也派人殺他,不過未能得逞。去了貴州,又不幸染病。即便在這樣多舛的命運的折磨下,他也沒忘記少年時立志做圣賢的志向,先賢的教誨也謹記于心。他一遍遍追問自己什么是理,什么是道。最終悟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大道,最后繼續悟出了致良知的`道理,從此一生踐行。
我們偶爾會抱怨自己起點不高,不能出生在一個家庭條件好的家庭里。在看王陽明的一生的時候,從結果來看,無疑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顧其過程,極其艱難。一個狀元的兒子,自己也中進士入朝為官,卻被打個半死,還要貶去偏遠地方,這種巨大落差對一個人的身體的精神打擊是致命的。起點高,也意味著摔得重。如果是塊土,摔下來可能也就散了,變成泥。如果是個皮球,摔得越重,彈的越高。問題是,你經不經得起摔。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因為他是圣賢,所以能講出大道理,能夠忍受非人的遭遇。而是因為,他經受了非人的待遇,然后把這些經歷說出來,也把自己的思考說出來,以教化眾人為己任,最終才得以成圣賢。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9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第一卷:乃粒的內容,作者宋應星。
第一次了解這部著作是歷史課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里的中國》播出,我才重新認識了這部書和他的作者。
宋應星,年少時天資聰穎,過目不忘,第一次會試就中舉第三名,而后近二十年茫茫科考路,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積了不少關于農業手工業的知識,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將這些知識匯總起來,在好友涂紹煃的`資助下刊印成冊,才有了這部巨作——《天工開物》的問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于《尚書》;“開物成務”,“開物”二字取于《易經》。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開創萬事萬物。全書共三卷十八篇,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全書理念為“貴五谷而賤金玉”,故將《乃粒》放在首篇。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這與袁隆平院士研究畝產千斤的超級雜交水稻,與國家堅守耕地紅線不謀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涼夢”一直在延續。
繼往圣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繼往開來,這四個字雖簡單卻有千鈞力量。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是富有創造力的民族,我們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會更有所成。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0
今天上午我回看了央視的一檔文化欄目《典籍里的中國》,本期選取的典籍是《尚書》。《尚書》被譽為政書之祖史書之祖,的確堪稱典籍。這個節目采用了讓現代讀書人穿越的方式,實現了現代人與西漢時《尚書》護書人講書人伏生對話,以此來詮釋《尚書》里邊的經典要義。其中有兩個主要場景,一個是通過王維的畫作《伏生授經圖》,引出項羽放火燒咸陽,使得許多珍貴的書籍被焚毀,伏生把《尚書》藏在墻內,若干年后已經有部分竹簡被毀導致內容散佚,又恰幸漢文帝重視文化,派晁錯向伏生學習《尚書》要義,也為《尚書》的流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話說回來,《尚書》何以會成為經典?最主要是思想上意義深遠。比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就是最早提出的民本思想,它與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相同的,都在強調人民在一個國家發展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個主旨的表現是通過對《尚書》里邊的《牧誓》演繹詮釋的。商周之間的“牧野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其中突出了以民為本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另一個內容的展示是《禹貢》,這個故事是通過大禹治水來告訴后人劃分九州的史實及意義。那是我們中國最初的疆域劃分,在此基礎上,我們中國經歷了千年的疆域演變,分分合合之后形成了統一的大中國。
這個節目最大的意義是通過對典籍的詮釋,來告訴今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以及沉淀出的民族精神。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但同時,我也覺得,觀賞這樣純文化節目的觀眾還很有限,畢竟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對中國古代典籍的理解是極不到位的。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對《尚書》進行獨立閱讀的人,恐怕在學歷上至少要高中學歷,能夠理解精髓就需要專業能力較強的知識分子甚至專家教授了,所以《典籍里的中國》能夠像《百家講壇》那樣,使歷史文學在一個節目里獲得普及和推廣,這是比較有意義的。尤其在娛樂泛濫的今天,我還是比較希望主流媒體能夠多一些這樣的節目,努力扭轉一下青少年過于關注娛樂八卦的不良形勢。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1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
暑氣蒞臨,介于整日閑來無事,于是觀《典籍里的'中國》,看群賢畢至,一同壯游華夏文明之史。
相比《尚書》《天工開物》而言,《史記》更有著廣大受眾基礎。本期以司馬遷子承父志、著書立說為核心,由當代讀書人撒貝寧帶領觀眾穿梭時空,與司馬子長等先賢豪杰會面。
節目開場,《史記》之中黃帝、秦始皇、陳勝、吳廣、廉頗、藺相如、張騫陸續從《五帝本紀》《秦始皇本紀》《陳涉世家》《廉頗藺相如列傳》《大宛列傳》中“活”起來,由此拉開序幕。
幼年司馬遷年十歲則誦古文,受父親司馬談以及環境之影響,司馬遷對父立志:“我以后也要做史官!”其父贈之一筆,曰:“以此筆繪青史,了汝之所愿。”子長二十而南游江、淮,于九嶷山懷舜帝,會稽山探禹穴,勾踐身悟隱忍,曲阜山慕孔子,汨羅江感屈原,于烏江邊觀項羽之英勇,也思其之敗亡……蒙曼教授不禁感嘆“一個三千年的英雄群像,就這么栩栩如生的出現在我們面前了。”
后因李陵之禍,司馬遷慘遭厄運,漢武帝欲將其斬首,念其為大漢不可多得之人才,于之二方,一為獻金兩千五,一為受之于腐刑。蓋家產無多,便選其二。于牢獄之中,思父所立之宗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忍辱負重,著得鴻篇巨制《太史公書》,后改名為《史記》,成為華夏文明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但古人曾云:“士可殺不可辱”,為何司馬遷不選擇大義犧牲?只因壯志未酬,無以報父之恩。若能繼承父志,著得青史,既可為父又可為民。
司馬遷以獨特之筆觸,描繪上起黃帝,下至漢武約三千年之史,更以“不虛美、不隱惡”之樸素唯物史觀,對后世史學與文學產生極為深刻之影響。周樹人先生所言不假:“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
廢寢忘食,以赤誠之心完成無韻之離騷;含垢忍辱,以頑強之志鑄就史家之絕唱。一部《史記》,講述一個史學家應有之良知; 一部《史記》,見證一個史學家忠貞于歷史。這記載不僅是歷史,更是中華民族堅強不屈之精神。
勒石刻經,青史永存,惟殷先人,有典有籍,薪火相傳。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2
大年初二晚上,無聊之余翻看手機網頁時,看到頭條上對倪大紅老師飾演的伏生贊不絕口,雖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著網頁上的圖片,不覺便被吸引,認真閱讀完才知道是央視新出的春節檔大型綜藝節目《典籍里的中國》,一時興起,便想看看演了什么,打開愛奇藝app搜索出來,點開看了幾分鐘,不覺就被節目開篇的精彩解說所吸引。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典的古體字為:上邊是“冊”,下邊是“幾”即為幾上放著書。這樣的解說很明朗的說明了何為“典”,讓人印象深刻!
開篇講述了《尚書》傳承至今的艱難不易,講述了古代文人先賢們愛書、護書、傳書的故事。《尚書》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
節目通過古代讀書人伏生與現代讀書人撒貝寧的古今對話,通過古代場景伏生護書、講書的事跡,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繹與現代圖書館孩子們背誦禹貢場景的相互切換,將護書講書傳書的故事有序的講述出來,讓人看懂故事的同時不免產生共情。同時也對曾經學習過得故事、看過的書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只是存在于腦海中的故事或者看過的只知其字不知其義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賢君,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通過觀看《典籍里的中國》,還知道了他劃定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節目中古時護書人伏生所問:華夏為何是一體?現代讀書人撒貝寧所答:自古是一體。讓人淚目,是啊,華夏自古是一體。
只知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不知商紂決戰的牧野盟誓,通過演員們鏗鏘有力的宣誓,對那些簡單的字句有了直觀的認知,原來是這樣的熱血沸騰啊: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今人為何要讀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所以讀典是多么重要啊,作為當代的年輕人,我們不僅要讀典、學典、還要傳典。
記得小時候,都是媽媽邊干活邊教我學習詩歌。從簡單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復雜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再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等等,通過這樣長期的耳濡目染和媽媽有意無意的言傳身教,使我對這些詩歌印象深刻,記憶猶新外,更對詩歌有了一種本能的喜歡,現在閑來無事時也會翻上一兩篇。
我想小時候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應該是很重要的,所以現在偶爾會和家里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著背背詩歌,以激發他對詩歌的喜歡。我想這也是對于經典的一種傳輸吧!
所以我們在學習經典的同時,向周圍的親人、朋友、同事去傳播,邀請他們中感興趣的一起學習,從而有更多的人來讀典、學典、傳典,應該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節目中伏生隨著現代讀書人來到現代圖書館看著小孩子們在背誦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時淚目的那一幕,他應該是欣慰的吧,因為他及家人歷經艱難保護的書,傳承的書很好的流傳了下來,并且為后人所學習。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云端下載《書》來看了,人人都可以學書、傳書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3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首播,“當代讀書人”撒貝寧與倪大紅扮演的“古代護書人”伏生對談,讓觀眾朋友們穿越千年去到《尚書》里的中國,憑借其獨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藝術感染力,迅速引發現象級傳播。《尚書》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其中很多名句廣為流傳,更有一些佳句所含哲理與組工之道不謀而合。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語出《尚書·大禹謨》。意思是沒有經過驗證的話不輕信,沒有征詢過眾人意見的謀略不輕用。這告訴組工人要貼近百姓,實事求是,“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組工干部不能握著筆桿“抓落實”,拿著鼠標“搞調查”。要“一竿子插到底”,邁開大步到最艱苦、最復雜、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了解群眾呼聲,掌握干部動態、用最鮮活的一手資料為組織工作提供最真實、最科學的決策依據。要“一顆心為人民”,沉下去接地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真正扎根到基層群眾生活中去,貼近群眾愿望和訴求,解群眾之所困,干群眾之所盼。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語出《尚書·大禹謨》。意思是能為國家大事不辭辛勞,居家生活儉樸。這告訴組工人要廉潔自律,用過硬的作風創造過硬的成果。作為新時代的組工干部要像“青花瓷”一樣堅持“實”字當頭、“素”字為先,要多在“素”字上下功夫,牢記:“一絲一線,我之名節,一分一厘,民為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要辦事清廉,過得了人情關、說情關、招呼關,寧愿別人說無情,也不拿原則作交易,永葆組工干部清正廉明、清廉如水的政治本色。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身體力行、嚴以律己,當好“榜樣”,在黨員干部隊伍中掀起廉政新“浪潮”;要帶頭樹立團結協作的作風、嚴謹細致的作風、真抓實干的作風、公道正派的作風和廉潔守紀的作風。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語出《尚書·旅獒》。意思是堆壘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還是不算完成。這告訴組工人要慎終如始,一以貫之。組工事業十分艱巨,如果不謹慎處之,篤心為之,很容易功虧一簣。組工事業馬虎不得,要慎終如始,扎實推進。前進的路上充滿著酸甜苦辣,正因為迎接一次次的挑戰,經受重重磨礪,組工人的形象在打磨中愈加高大偉岸,不僅磨了性子、煉了素質,千磨萬擊也讓組工干部愈挫愈勇。一次次地修改文稿,一遍遍地審核,相同的事情重復著做,會有些枯燥有些無趣,但是組工干部要在這樣的工作寫照中逐漸成長,要硬著頭皮啃硬骨頭,更要靜下性子查漏補缺,在重復和瑣碎中提高我們鍥而不舍的毅力。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語出《尚書·仲虺之誥》。意思是遇事多問人就會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人會使自己知識貧乏。“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組工人應不斷學思踐悟,在積累中成長。要堅信這樣一個道理:水的'清澈不是因為其不含雜質,而是懂得沉淀。沉淀來自于日常工作的不斷學習和經驗積累,正好比古代圣賢用詩文來點綴自身氣質。一篇篇新穎獨特的黨建文章、一份份直擊痛點的調研報告、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工作匯報,更能彰顯組工干部筆耕不輟、學以致用的新氣質。組工干部應含英咀華,撰寫思想深邃的新篇章;在不斷的調查研究中,抽絲剝繭,豐富黨日活動的新內涵;在不斷的思索沉淀中,條分縷析,樹立科學用人的新導向。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4
《典籍里的中國》作為一檔全新大型文化類節目,以多舞臺、多場景、古今對話的創新方式出現在大眾眼前,剛播出便收獲了4.5億的播放量。
節目將聚集多名演員來演繹典籍里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借由不同時空坐標里寫書人、讀書人的閃亮故事,讓經典照進現實,展現經典書籍中的中華文化。
當我初看這個節目時,我的感覺是:驚艷!首先,節目的場景設計十分巧妙,甚至可以說是獨具匠心。為了讓觀眾沉浸地走進歷史,確實做了很多考慮,旋轉式座椅就是一大體現;其次就是演員的深情演繹,古人的情感復雜,不是那么容易揣摩的。
比如最近一期中的“伏生”角色,伏生作為一個心系《尚書》且年過九旬的老人,其扮演者倪大紅老師需要從人物心理、語速、動作快慢等多個方面考慮如何去展現人物形象,這很考驗演員的職業技能和其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時,我們從節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觀眾都被伏生的“舍命護書”所感動,熱淚盈眶,這也恰恰滿足了我們一點點的精神需求。生活在快時代的`我們,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品讀經典,這個節目也正是一個好的契機,我們需要感謝這個節目,感謝這種創意!
節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幾句:“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典籍不僅僅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他蘊含的更多是一種智慧,一種情懷,一個國家的象征。希望中國文化能夠在各輩人的努力下薪火相傳,經久不息!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5
每期必追的《典籍里的中國》,第四期《本草綱目》敘述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的先人李時珍歷經四十年踏萬水千山,穿風霜雨雪,歷寒來暑往,守一盞孤燈,完成一部劃時代的巨作,被世界稱作《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行醫一生,告誡李時珍:學醫難,行醫難,修本草書更難。但李時珍說:百姓需要,總得有人要做呀……李時珍考證本草,猶為注重實地考察,集成歷代本草,以綱目分之,總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誤為輔,列出各種藥物的形狀,附以氣味、主治、還有藥方,甚為實用,完成了一部利益天下的天下醫書。
當看到先人李時珍耗盡畢生心血完成的皇皇五十二卷巨作無法刊刻,他滿頭銀發還要千里奔波去求序時,禁不住熱淚奪眶而出。節目最新穎也是最讓人拍手叫好的'是現代讀書人撒貝寧帶領先人李時珍穿越到現代,他恭捧著自己修撰的《本草綱目》時,好像真的是圓了先人沒親眼目睹巨作刊刻的遺愿。
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們世代守護薪火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6
穿越古今,觀看《典籍里的中國》第四期先人李時珍的經歷,受益良多,感慨頗深。
幼時的李時珍便萌發了行醫的念頭,身為醫者的父親李言聞深知行醫的艱難,一再反對他;少時李時珍考中了秀才,李時珍自幼熟讀經史尤愛讀醫書,二次請求行醫,父親李言聞以醫者地位不高,再次回絕了他;青年時李時珍三次鄉試未中,對父親說:“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再次懇求做一名醫者,父親李言聞被李時珍的決心打動,自此李時珍成為了醫者。
在與父親行醫救民的途中,李時珍無數次目睹了各種不識藥、用錯藥的患者百姓,心中因此萌發了重修本草的種子。學醫難,行醫難,修本草更難。李時珍踏千山萬水,穿風霜雨雪,歷寒來暑往,守一盞孤燈,歷時三十載粗略成書,卻沒想到刊刻本草更難,因本草字數過大,刊印的`難度過大、耗費時間過長,無書商肯刊刻。唯一的機會是請大儒王世貞寫序才可能刊刻。主持人撒貝寧說道;“對于李時珍而言,屈躬求序比站著寫書更難。”寒風中,烈日下,經門童傳報李時珍終見王世貞大人,王世貞對本草贊不絕口,而李時珍為了嚴謹又修訂十載。時光荏苒,歲月不饒人,兩人再次相見都已鬢白如霜。最終《本草綱目》被王世貞介紹的金陵胡乘龍所刊刻。
懷平生夙愿,查歷代典籍,歷寒來暑往,修訂本草。李時珍是一個迎難而上的人,艱苦奮斗多年終修本草。是什么使他堅持至今呢?也許是和父親的約定,也許是醫者仁心、懸壺救世的情懷,也許是看到了百姓的淋雨所以想為后來的人撐一把傘……
《典籍里的中國》用短短的一個小時的古今對話,時空轉換向我們展示了先人李時珍的一生,展現了先人不怕困難,逆流而上的精神,展現了醫者大仁,懸壺救世的情懷。我們感謝這個節目,讓我們了解更多經史,讓我們以生動的形式觀看先人的經歷,讓我們了解先人的奮斗而心懷感恩面對世界。《典籍里的中國》講述了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情,讓我們知道我們身處何地,我們去往何方。
我們會永遠銘記先人李時珍的精神情懷,我們會懷著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信念為崇高的理想奮斗拼搏,創造屬于我們新時代青年的盛世。正如《三國志》中所說:“冀以晨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7
歷史長河未息,時間長流不止,中華文明伊始的文化寶藏卻仍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典籍里的中國》這檔節目就由中國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時空對話的舞臺劇形式,帶領我們跨越上千年歷史,溯源華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內核,體會其中綿續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講述的是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之稱的《尚書》。《尚書》之所以能流傳至今,被后世代代傳誦,離不開一個人——伏生。
從小讀《書》的他深知其中好處,秦起焚書之火,伏生家藏一本《書》。不久戰亂,他攜妻子帶著滿滿一車書簡逃難。路遇兵劫,愛子舍命護書被亂兵殺死;天寒地凍,妻子嚎哭哀求,寧愿受凍也不愿燒《書》取暖。幾經輾轉,來到家鄉的伏生不得已將負載著妻兒性命的《尚書》藏于古宅壁中。顛沛二十年,再尋書時卻已殘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開始講學傳授,被晁錯記錄下來,才逐漸成為現在的《尚書》。
為什么《尚書》值得伏生一輩子守護?為什么典籍值得我們傳承?從《尚書》中,我們看到周武王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的豪情壯志;也能體味民意即天意,順民心者得天下這條顛撲不破的歷史鐵律;我們汲取“滿招損,謙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樣永不隨時間流逝褪色的治國之理。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華夏兒女的自豪與驕傲,是我們能從中找到的連接著每一個人的文化紐帶,牽動著每一顆心的民族認同。就如錢宗武所說,“讀《書》,知先賢之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又如蒙曼老師所言:“什么是中國?中國不僅是孔子、伏生,還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敦睦九族,協和萬邦。”
“典”即規范、典范,傳承這種規范才能照亮未來。余秋雨曾說過,一個民族的終極目的。不是軍事的國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是現代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文化基礎。它指導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激發蘊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脈。文化溯源。我們只從何而來;典籍研讀,我們知未而來;投注當下,我們知去向何方。
古典是晦澀難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們必須要挑起承載中華文明的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傳其書、明其義。除此之外,還要守正創新,守護文化遺產不僅需要情懷,更需要看穿歷史的智慧和創新求變的勇氣,讓典籍的內核以現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進而傳承。這也許就是《典籍里的中國》之意義所在。
讓我們懷揣著對先賢圣人的崇敬,對華夏文明的熱愛,踐行君子之道,攜一縷古典芬芳駕文化之舟駛向未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22
在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14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13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1-05
央視《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1-12
[熱門]《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7-15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必備)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