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沁園春 長沙》原文及翻譯賞析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沁園春 長沙》原文及翻譯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簡介
《沁園春·長沙》是于1925年晚秋,32歲時,離開韶,去廣州主持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洲,感慨萬千,通過對長沙的描繪和對時代革命斗爭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翻譯/譯文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碧水緩緩北流?慈f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清澈澄碧,一艘艘大乘破浪,爭先恐后。鷹在廣闊的飛,在清澈的水里游,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涌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來決定主宰呢?
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游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同學們正值,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還記得嗎?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那激起的浪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
注釋
沁園春:,“沁園”為東漢明帝為女兒沁水修建的皇家園林,據《竇憲傳》記載,沁水公主的舅舅竇憲倚仗其妹貴為皇后之勢,竟強奪公主園林,后人感嘆其事,多在中詠之,漸成“沁園春”這一。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說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陵川縣南的洋山,長1752里,向東北流貫湖南省東部,經過長沙,北入。所以說是湘江北去。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陸洲,是長沙城西湘江中一個狹長小島,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長約11里,東西最寬處約一里。七律《答友人》中所謂長島,指此。自唐代以來,就是游覽勝地。
萬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許多山峰。
層林盡染:山上一層層的樹林經霜打變紅,像染過一樣。盡染:此處化用《xxx》中“曉來誰染霜林醉”句意。
漫江:滿江。漫:滿,遍。
舸(gě):大船。這里泛指船只。
爭流:爭著行駛。
鷹擊長空,翔淺底:鷹在廣闊的天空里飛,魚在清澈的水里游。擊,搏擊。這里形容飛得矯健有力。翔,本指盤旋,這里形容魚游得輕快自由。
萬類霜天競自由:萬物都在秋光中競相自由地生活。萬類:指一切生物。霜天:指,即上文“寒秋”。
悵寥廓(chàngliáokuò):面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悵:原意是失意,這里用來表達由深思而引發激昂慷慨的心緒。寥廓(liáokuò):廣遠空闊,這里用來描寫宇宙之大。
蒼茫:曠遠迷茫。
主:主宰。
沉。和吧痢保ㄉ仙蜎]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長,這里指興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魚,仰看飛鷹,納悶地尋思(“悵”)究竟是誰主宰著世間萬物的升沉起伏。
攜來:挽,牽。來,語氣詞,無實義。
百侶:很多的伴侶。侶,這里指同學(也指戰友)。
崢嶸歲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崢嶸:本指山的高峻,此處意謂不平凡、不尋常。稠:多。
。哼m逢,正趕上。
同學:毛澤東于1913年至1918年就讀于湖南第一師范學校。1918年毛澤東和蕭瑜、蔡和森等組織新民學會,開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動。
風華正茂:風采才華正盛。風華:風采,才華。茂:豐滿茂盛。
書生意氣:書生:人,這里指青年學生。意氣:意態氣概。
揮斥方遒(qiú):揮斥,奔放!丁ぬ镒臃健罚骸皳]斥八極”。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卞伲瑥妱庞辛Α7剑赫。揮斥方遒,是說熱情奔放,勁頭正足。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評論國家大事,用文字來抨擊丑惡的現象,贊揚美好的事物。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指點,評論。江山,指國家。激揚,激濁揚清,抨擊惡濁的,褒揚的。
糞土當年萬戶侯:意思是把當時的軍閥官僚看得同糞土一樣。糞土,作動詞用,視……如糞土。萬戶侯,漢代設置的最高一級侯爵,食邑萬戶,享有萬戶的賦稅。此借指大軍閥,大官僚。萬戶,指侯爵封地內的戶口,要向受封者繳納租稅,服勞役。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擊水:作者自注:“擊水:游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于,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边@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擊楫”典故。(祖逖因為國家政權傾覆,時刻懷著振興光復的心志。元帝就讓他擔任奮威、豫州刺史,供給他一千人的軍糧,三千匹布,但不給戰衣和兵器,讓他自行招募士眾。祖逖仍就率領隨自己流亡的部屬一百多家,渡過,到江心時他扣擊船槳發誓說:“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回來的話,就像的水一去不返!”言辭激昂神色悲壯,眾人都為他的誓言感慨贊嘆。)這里指游泳。
遏(è):阻止。
飛舟:如飛之舟,言其迅速。
賞析/鑒賞
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毛澤東在1925年秋寫的《沁園春。長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意氣風發。當時在毛澤東同志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時所寫的,毛澤東同志從1911年到1925年,曾數度在長沙、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在這崢嶸歲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學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國的知識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熱情奔放,面對萬山紅遍的,他們既贊嘆錦繡河山的壯美,又大好河山的沉淪。于是,發表激濁揚清的文章,抨擊黑暗,宣揚真理,鄙視當時的“萬戶侯”——軍閥如糞土,這一段描寫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和其戰友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氣概。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點明了、地點和特定的環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節,我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望著江水日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大意是:遠望群山,重重疊疊的樹林點染如;近看滿江的秋水碧綠清澈,無數船只爭相行駛。仰視,雄鷹在天空中高飛;俯看,魚兒在江水中輕快地暢游。宇宙中的萬物都在里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詩人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這七句,為下面的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氣氛。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詩人思緒萬端,不禁問道: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這一問道出了詩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
上闋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大意是:就在這橘子洲上,曾經和許多革命戰友聚會、游賞,度過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義的歲月。詩人從上片的獨往舊地重游,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一個“恰”字,統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大意是:那時候,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意氣風發,才華橫溢,激情奔放,敢說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指點評論,經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軍閥統治者看得如糞土一般。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中流”,江水中間!皳羲,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于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見《毛澤東鑒賞辭典》)遏,遏止,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幾乎把飛快行駛的船只都阻擋住了;一種認為“浪遏飛舟”是“到中流擊水”的條件。如果按照后一種理解,這三句大意是:還記得嗎?當年我們一同到江心游泳,盡管風浪巨大,連船只行進也很困難,但我們這些人卻以同洶涌的急流拼搏為樂。這里以設問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闋回憶了往昔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于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時運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時運
[魏晉]陶淵明
時運,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獨游,欣慨交心。
邁邁時運,穆穆良朝。
襲我春服,薄言東郊。
山滌余靄,宇曖微霄。
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洋洋平澤,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載欣載矚。
稱心而言,人亦易足。
揮茲一觴,陶然自樂。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齊業,閑詠以歸。
我愛其靜,寤寐交揮。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斯晨斯夕,言息其廬。
花藥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橫床,濁酒半壺。
黃唐莫逮,慨獨在余。
譯文
《時運》詩是寫暮春出游的。春天的衣服已經穿穩了,春天的景色是那么和美,獨自出游只有影子作伴,不禁欣喜與慨嘆交替襲來。
天回地轉,時光邁進,溫煦的季節已經來臨。
穿上我春天的服裝,去啊,去到那東郊踏青。
山巒間余剩的煙云已被滌蕩,天宇中還剩一抹淡淡的云。
清風從南方吹來,一片新綠起伏不停。
長河已被春水漲滿,漱漱口,再把腳手沖洗一番。
眺望遠處的風景,看啊看,心中充滿了喜歡。
人但求稱心就好,心意滿足并不困難。
喝干那一杯美酒,自得其樂,陶然復陶然。
放眼望河中滔滔的水流,遙想古時清澈的沂水之湄。
有那十幾位課業完畢的莘莘學子,唱著歌兒修褉而歸。
我欣羨那種恬靜的生活,清醒時,睡夢里時刻縈回。
遺憾啊,已隔了好多世代,先賢的足跡無法追隨。
這樣的早晨,這樣的夜晚,我止息在這簡樸的草廬。
院子里一邊藥欄,一邊花圃,竹林的清陰遮住了庭除。
橫放在琴架上的是素琴一張,那旁邊還置放著濁酒半壺。
只是啊,終究趕不上黃唐盛世;我深深地感慨自己的孤獨。
注釋
時運:指春、夏、秋、冬四時之運行。
春服既成:春服已經穿定,氣候確已轉暖!墩撜Z·先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背,定。
斯:句中連詞。和:和穆。
偶景(yǐng):與影為伴,表孤獨。景,同“影”。
欣慨交心:欣喜與感慨兩者交會于心。
邁邁:行而復行,此指四時不斷運行。
穆穆:和美貌。
襲:衣外加衣。
薄:迫、近。言:語詞。全句說到了東郊。
滌:洗、除。靄(ǎi):云翳。
曖(ài):遮蔽。霄:云氣。
翼:名詞用作動詞。寫南風吹拂春苗,宛若使之張開翅膀。
洋洋:水盛大貌。平澤:澆滿水之湖泊。
漱、濯(zhuó):洗滌。
邈(miǎo)邈:遠貌。遐景:遠景。
載:語詞。矚:注視。此句寫詩人眺望遠景,心感欣喜。
稱(chèn):相適合,符合。
揮茲一觴(shāng):意謂舉觴飲酒。揮:傾杯飲酒。
延目:放眼遠望。中流:此指平澤之中央。
沂(yí):河名,源出山東東南部,即《論語·先進》所說“浴乎沂”之沂水。這兩句謂當此延目中流之際,平澤忽如魯地之沂水。言外之意,向往曾皙所言之生活。
童冠:童子與冠者,即未成年者與年滿二十者。齊(jì)業:課業完成。齊,同“濟”。
寤(wù):醒著。寐:睡著。這兩句說詩人向往曾皙之靜,不論日夜都向往不已!办o”,指儒家所論仁者之性格。《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山,仁者樂水。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交揮:俱相奮發。
殊世:不同時代。
追:追隨。
晨:早。夕:晚。
言:語詞。廬:草廬。
翳(yì)如:翳然,隱蔽貌。
黃:指黃帝。唐:指帝堯。陶淵明《贈羊長史》:“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黃虞。”莫逮:未及。
賞析:
這首詩模仿《詩經》的格式,用四言體,詩題取首句中二字,詩前有小序,點明全篇的宗旨。本來,漢魏以后,四言詩已漸趨消歇。因為較之新興的五言詩來,其節奏顯得單調,而且為了湊足音節,常需添加無實義的語詞,也就不夠簡練。但陶淵明為了追求平和閑靜、古樸淡遠的情調,常有意選用節奏簡單而平穩的四言詩體。因為是有意的選擇,其效果比《詩經》本身更為明顯。
全詩牽涉到這樣一個典故:據《論語》記載,一次孔子和一群門徒圍坐在一起,他讓各人說出自己的志向。最后一個是曾點,他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在暮春時節,天氣暖和得已經穿得住春裝了,和五六個成年朋友一起,帶上六七個少年人,到曲阜南面的沂水里入浴,再登上求雨的土壇,迎著春風的吹拂,然后一路唱著歌回家。這想像中和平安寧的景象,悠閑瀟灑的儀態,把向來嚴毅深沉的老夫子也感動得喟然長嘆,說:“吾與點也!保ㄎ业男呐c曾點一樣)后代修禊(三月三日在水邊洗濯以消除不祥)的風俗漸盛,因為時間也是暮春,又同是在水邊嬉游,所以關于修禊的詩文,常引用到《論語》中這個典故。詩前小序的大意是:暮春時節,景物融和,獨自出游,唯有身影相伴,欣喜感慨,交雜于心。全詩四章,恰是前二章說欣喜之情,后二章敘感傷之意。
先說一二兩章。第一章前四句中,“時運”謂四時運轉;“襲”謂取用、穿上;“薄言”是仿《詩經》中常用的語詞,無實義。這四句意思很簡單,用五言詩寫兩句也夠了:時運值良朝,春服出東郊。但詩歌語言并非唯有簡練才好,而必須服從特定的抒情要求。下筆緩緩四句,正寫出詩人悠然自得、隨心適意的情懷。開頭“邁邁”、“穆穆”兩個疊詞,聲調悠長,也有助于造成平緩的節奏。而且“邁邁”形容時間一步一步地推進,“穆穆”形容春色溫和寧靜,都排除了激蕩、強烈的因素,似乎整個時空和詩人的意緒有著同樣的韻律。后四句寫郊外所見景色:山峰滌除了最后一點云霧,露出清朗秀麗的面貌;天宇輕籠著一層若有若無的淡淡云氣,顯得格外高遠縹緲;南風吹來,把蹤跡留在一大片正在抽發的綠苗上,那些禾苗歡欣鼓舞,像鳥兒掀動著翅膀。這些寫景的句子從簡樸中顯出精巧,似漫不在意,卻恰到好處。同時這開遠的畫面,又是詩人精神世界的象征。它廣大、明朗、平和、歡欣。
第二章轉筆來寫自己在水邊的游賞,這情趣和《論語》中說的“浴乎沂,風乎舞雩”相似。“洋洋平澤”,是說水勢浩大而湖面平坦,詩人就在這湖邊洗濯著(這里“漱”也是洗滌之意);“邈邈遠景”,是說遠處的景色遼闊而迷濛,它引人矚目,令人欣喜。這四句中寫動作的兩句很簡單,其實就是四個動詞!澳恕焙汀拜d”都沒有實義,主要起湊足音節、調和聲調的作用。寫景的兩句也很虛,不能使讀者切實地把握它。但實際的效果如何呢?那洋洋的水面和邈邈的遠景融為一氣,展示著大自然浩渺無涯、包容一切的寬廣。
詩人在湖中洗濯,在水邊遠望,精神隨著目光延展、彌漫,他似乎和自然化成了一個整體。這四句原是要傳布一種完整而不可言狀的感受、氣氛,倘若某一處出現鮮明的線條和色塊,就把一切都破壞了。后四句是由此而生的感想:凡事只求符合自己的本愿,不為世間的榮利所驅使,人生原是容易滿足的。舉起酒杯一飲而盡,在朦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樂。
以上是說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陶淵明熱愛自然,這是人所皆知的。他病重時寫給幾個兒子的遺書中,還言及自己“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不過,陶淵明之熱愛自然,內中還深含著一層人生哲理。在他看來,多數人由于違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無止境的欲望,于是虛偽矯飾,傾軋競爭,得則喜,失則憂,人生就在這里產生了缺損和痛苦。
而大自然卻是無意識地循著自身的規律運轉變化,沒有欲望,沒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實自由的,無缺損的。人倘能使自己化同于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實現。
至于陶淵明“欣慨交心”,并有一種感傷的緣由是他終究不能完全脫離社會而完全面對著自然生活——即使是做了隱士。當時動蕩不寧、惡濁昏暗的社會現實,與陶淵明筆下溫和平靜的自然,恰成為反面的對照。它不能不在詩人的心中投下濃重的陰影。三四兩章傷今懷古的感嘆,正是以此為背景的。
第三章前四句,寫自己目光投注在湖中的水波上,遙想起《論語》中曾點所描敘的那一幅圖景:少長相雜的一群人,習完了各自的課業,無所憂慮、興味十足地游于沂水之濱,然后悠閑地唱著歌回家。需補充說明的是,這里面包含著雙重意義:一方面是個人的平靜悠閑,一方面是社會的和平安寧。這本是曾點(包括孔子)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但陶淵明把它當作實有之事,以寄托自己的感慨。他的周圍,是一個喧囂激蕩的流血世界;他自己,進不能實現濟世之志,退又不能真所謂超然物外。而且他是孤獨的,小序中說“偶影獨游”,正與曾點所說“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相對照。他不能不感傷。下面說:“我愛其靜,寤寐交揮。”用一個“靜”字總括曾點所敘,并表示對此時刻向往,不能自已(“交揮”猶言“迭起”),因為那種社會的安寧與人心的平和,是他所處的世界中最為缺乏的;那種朋友們相融無間、淡然神會的交往,又是他最為渴望的。最后兩句說:遺憾的是那個時代與自己遙相懸隔,無法追及。這實際是說,他所向往的一切不可能在現實中出現。
第四章所敘,是游春后回到居所的情景。開頭兩句,寫經過自晨至夕的流連,又回到家中。接著四句描摹庭園景色和室內陳設。這里表面上沒有寫主人的活動,但詩篇取景的鏡頭,映照出分列小徑兩旁的花卉藥草,交相掩蔽的綠樹青竹,床頭一張古琴、半壺濁酒,清楚地表現出一種清靜的氣氛和主人清高孤傲的情懷。第二章出現過的、使詩人“陶然自樂”的酒,在這里重又出現了,不過它現在似乎更帶有憂傷的色彩。酒中的陶淵明到底是快樂的還是憂傷的呢?恐怕他自己也說不清。
后面“黃唐”指傳說中的黃帝、唐堯,據說他們統治的遠古時代,社會太平、人心淳樸。但是“黃唐莫逮”,這個時代自己已經無法追趕了,“慨獨在余”,我只能一個人獨自感嘆傷懷。最后這兩句的意思和第三章結尾兩句差不多,不過是換了一個寄托感慨的對象,把傷今懷古的情緒回復加強了一番。
但懷古并非陶淵明真正的目的。他只是借對古人的追慕表達對現實的厭惡,對一種空想的完美境界的向往,這和《桃花源記》實質上是共通的。
這首詩表現的情緒、蘊含的內容是復雜而深厚的。詩人從寄情自然中獲得欣慰,但仍不能忘懷世情,擺脫現實的壓迫;他幻想一個太平社會,一個靈魂沒有負荷的世界,卻又明知道不可能得到。所以說到底他還是痛苦的。但無論是歡欣還是痛苦,詩中表現得都很平淡,語言也毫無著意雕飾之處。陶淵明追求的人格,是真誠沖和,不喜不懼;所追求的社會,是各得其所,怡然自樂,因而在他的詩歌中,就形成了一種沖淡自然、平和閑遠的獨特風格。任何過于夸張,過于強烈的表現,都會破壞這種純和的美,這是陶淵明所不取的。
【《沁園春 長沙》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沁園春·長沙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3-14
《沁園春·雪》原文及翻譯賞析01-21
長沙過賈誼宅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長沙過賈誼宅》原文及翻譯賞析01-31
長沙過賈誼宅原文、翻譯、賞析01-28
投長沙裴侍郎原文翻譯及賞析08-12
沁園春·長沙 全詩賞析05-10
沁園春·情若連環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5-08
沁園春·寄稼軒承旨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