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邏輯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失敗的邏輯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失敗的邏輯》,豆瓣評分7.9分,作者迪特里希?德爾納,是認知行為領域的一位權威,1986年度德國最高科學獎萊布尼茲獎獲得者,豆瓣介紹已出版了好些書,我倒是挺感興趣,但是豆瓣上都找不到中文版本。
斷斷續續,差不多翻看了這本書的多半,最近有些感悟。本書分析了人們失敗的一些深層原因,其實也是人性吧,主要包括:
1、習慣選擇捷徑,在處理問題時傾向于省略某些步驟、簡化條件與結果;
2、自我保護,即保持我們的能力感;如把一切問題歸為我們熟悉的模型去解決、只解決我們能解決的問題,拒絕不能解決的問題;
3、傾向于不考慮當前不存在的問題,作為當前的俘虜,總是忽略行動的副作用;
4、錯誤或面對不確定而困惑時,最傾向于堅持自己是正確的。
5、面對隨時間結構變化的系統困難;如對過去很久的記憶少,對未來很久的事情認識不足,如忽視復利
這些我認為類似于芒格所說的人類誤判心理學,芒格總結的要更加全面和具體。
正因為有這些原因,同時還有一個前提假設是,我們所面對的世界并不是我們一直以來簡化認知的線性世界,而是充滿了各種相互作用的多變量動態復雜系統,這個假設在今年的閱讀中讓我愈加認同,同時也讓我在認知上陷入困惑,在面對復雜的生活時感到自己渺小和無助,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給了我一些答案。
作者明確的給出了面對復雜和不確定性的方案:
明確目標→建立模型和收集信息→預測和外推→行動的.規劃決策和行動的執行→審查行動效果和修訂策略
步驟看起來是很簡單,核心在于,需要一個全局性的思維,需要克服作為人類固有的一些不足,考慮行動的副作用,平衡好多目標等等,同時要認識到,我們所面臨的現在和未來,根本沒有事先準備好的方法教導人們去面對復雜而不確定的現實,所以,我們該怎么辦?作者認為,重要的是開發我們的判斷力,同時借助于計算機進行模擬。
《孫子兵法》云:‘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其實那些原則、方法,知道一點不難,但是怎么運用,才是關鍵,而對于習慣于想要標準答案的思維方式來說,最后發現,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世事復雜,從來不會簡單重復,只有在事上練,學會隨機應變,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做合適的事情,并為未來的事情發生做好準備。
生活不斷向前,我們所面對的現在也并不僅僅是我們此刻所看到的狀態,它由來已久,不斷的演化到此刻,并將走向未來,具有全局性思維,期望能看到未來的變化并為此做好隨機應變的準備,是充滿希望和意義的人生在當下富有建設性的行動。
大部分人很多時候都不得不被生存推動著向前,時間、精力有限,路好像越走越窄并產生路徑依賴,想改變越來越難,這似乎就是骨感的現實情況,我想這是作為當下俘虜的結果,覺得走的路看起來好像只有那么幾條,實際上年輕時就像在一片空地上,最開始覺得四面八方都覺得可以走,慢慢才會有這樣的認識,盡管如此,路依舊有很多條可以走,一切都在動態變化著,但對過去和當下的狀態過于看重則會忽略未來的變化,看不到未來則看不到希望,也就會越來越恐懼和浮躁。
【失敗的邏輯讀后感】相關文章:
邏輯課讀后感03-24
小邏輯讀后感03-25
金融的邏輯讀后感12-09
《金融的邏輯》讀后感01-21
《底層邏輯》讀后感(精選20篇)10-24
金融的邏輯讀后感(通用6篇)10-09
失敗的英雄讀后感悟02-08
簡單的邏輯學優秀讀后感作文07-25
鳥兒的邏輯經典散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