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貧困戶致富事跡

時間:2022-10-11 11:12:30 先進事跡 我要投稿

貧困戶致富事跡(通用6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跡吧,事跡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那么相關的事跡到底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貧困戶致富事跡(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貧困戶致富事跡1

  趙忠余是石人鎮永發村興農屯村民,因患尿毒癥、心臟病和高血壓,治療先后花去十幾萬元,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但趙忠宇是一個不認輸、不服輸的人。他發展家庭養殖、種植業,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了脫貧致富。

  2017年,趙忠余經過市場考察和分析,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決心發展養豬業,但由于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缺少養豬經驗,疫病防控不到位,當年所養殖的母豬和育肥豬26頭全部死亡,沒有分文收益,連投入的本錢都賠進去了。但他毫不氣餒,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下,2018年趙忠余在農村信用社貸款2萬元,重新購進母豬和仔豬飼養。他又買來養豬方面的書籍,利用空閑時間專心學習,終于慢慢地掌握了生豬的養殖技術。為給豬添飼料,清掃豬舍,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深夜還要再起來到豬棚轉一圈,觀察豬的生長情況、健康狀況等,發現異常,及時診斷治療。通過邊學習、邊實踐,他終于全面掌握了全套養豬技術,養的豬很少生病,個個膘肥體壯,趙忠余走上了一條養殖致富路,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養殖示范戶。

  致富不忘鄉親,他無償對本村和鄰村貧困戶傳授養豬技術和經驗,近3年來,他先后幫助12戶貧困戶發展養豬生產,使他們同樣靠養豬擺脫了貧困。

  養豬成功了,趙忠余并沒滿足,望著收成并不理想的耕地,決心再闖一闖,他利用養豬贏利,加大種植投入,遇到技術問題就找鎮農技部門,去問、去學,最終他掌握了農藥的藥性及噴施技術,清楚了化肥的結構和功能,憑著韌勁和吃苦精神,經過一年的實踐,他種植的玉米比同村其他農戶畝產多300余斤。通過種植一方面解決了生豬飼料問題,又為家庭增添了一條增收渠道。

  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窮志短,從趙忠余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只要有堅強的意志,貧困戶同樣可以靠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貧困戶致富事跡2

  1971年,劉華平出生于萬載縣白水鄉槽嶺村。該村地處贛西邊陲的大山深處,是一個邊遠小山村。為養家糊口,自2003年起,劉華平帶著妻兒到南昌務工,幫人養豬。2012年,劉華平的妻子干活時從山上摔下來,落下殘疾,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事發時,兩個孩子年齡尚小,無奈之下,劉華平只能辭工回家照顧家人,家里家外全靠他一人艱難支撐,一度靠借米度日。2014年,劉華平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面對困難,劉華平不氣餒,不認命,積極尋找脫貧路子。2014年底,他利用自己在南昌打工學來的養殖技術,養了20多頭小豬;2015年春又種了1畝多百合,次年賣百合賺了2萬余元,一舉脫貧。

  脫貧只是起點,致富才是追求

  2016年,經幫扶干部協調,劉華平獲得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他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用這筆貸款建了兩個豬棚。可是當時行情不好,養豬并沒有賺到錢。是駐村第一書記和幫扶干部的耐心開導與幫扶,讓劉華平堅信成功路上從來不會一帆風順。

  2017年,幫扶干部劉煌濤借給劉華平3萬元買豬飼料,年終又幫著他賣豬肉,助他擺脫了困境。劉華平一鼓作氣,除了自繁自養70多頭生豬,還養鴨600只、兔80只、雞300只、珍珠雞40多只及養鵝、蜜蜂等,并種了15畝果樹。

  2019年,僅生豬養殖一項,他就獲利20多萬元,賣雞、鴨、鵝等獲純收入3萬余元。

今年7月16日,劉華平在村組干部群眾的幫助下,喜遷新居。

  讓更多的`貧困戶富起來

  現在的劉華平是個大忙人,每天從早忙到晚,干勁十足,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先后被萬載縣、白水鄉評選為“脫貧之星”。為此,劉華平感到很光榮,也更有發展動力了,他想讓更多的貧困戶富起來,常年請村里的貧困戶來幫工。劉華平坦言:“這樣既可以讓貧困戶增加務工收入,又能讓他們跟著學點技術。”

  2019年,劉華平被聘為槽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宣講員,先后多次受邀講課,和鄉親們分享自己的養殖技術和脫貧致富故事。目前,劉華平帶動5戶貧困戶養豬。

  “貧困村要實現脫貧,勤勞致富的風氣很重要。”槽嶺村第一書記柳春根說,村里有一批像劉華平這樣的致富帶頭人,貧困戶就會跟著干起來,不再等靠要,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

  貧困戶致富事跡3

  清晨,一個樸實的身影,在牛欄給牛喂食,觀察牛群最近生長的情況,細心照料著;中午,在遠處的竹林里傳來清晰的砍伐聲,利用山區林業資源優勢,伐木增收;下午,在毛風細雨中,穿著一頂簡陋的斗篷,背著竹籃,為牛割草,這就是覃明亮忙碌的一天。覃明亮,58歲,中共黨員,系東安縣鹿馬橋鎮簡家嶺村八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脫貧攻堅戰役中,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通過養殖和發展農家樂,闖出一條符合他自身發展的脫貧致富道路,實現了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的蛻變,在脫貧攻堅中演繹著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因病欠債,拮據家庭雪上加霜

  簡家嶺村位于鹿馬橋鎮西北角,地處越城嶺余脈深處,最高海拔884米,由于地處高山峻嶺,交通不便,多年來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勞動方式。覃明亮一家,世代以種糧為主,簡家嶺是山區,田地很少,老伴段金蓮曾患大病,為醫治妻子的病,欠下了不少錢,2014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由于缺技術、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和其他貧困戶一樣,靠種植玉米、水稻和就近“打臨工”維持家庭生活。

  埋頭苦干,拼出另一番新天地

  “自己應該發展什么產業,又該如何爭取政府的相關政策扶持?”覃明亮時刻都在琢磨,經向村、鎮等相關部門多方咨詢得知,加上自己的養豬經歷,覃明亮隨即決定發展養殖產業。

  精準扶貧開展以來,在精準識別工作中,覃明亮家成了簡家嶺村89戶貧困戶中的一戶。駐村扶貧工作隊在走訪貧困戶時,了解到覃明亮之前曾種植過藥材、搞了養殖,因缺少資金小打小鬧收獲不大。于是,駐村扶貧工作隊鼓勵、幫助覃明亮爭取扶貧政策等途徑,籌集資金發展養殖和藥材種植增收,這讓他看到了希望。覃明亮夫婦決心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沒有資金,覃明亮就找親戚朋友借。

  “人最怕沒有盼頭,誰愿意當貧困戶?”覃明亮說。他抓住精準扶貧政策機會,近年來,積極參加鎮里的養殖和種植培訓,向外學習養殖技術,不僅拓寬了視野,更樹立了脫貧信心。2017年,生豬市場逐漸好轉,他籌資建起100平方米的養豬場,達到了年出欄20多頭的規模,收入5萬多元,養豬場逐漸走上正軌。嘗到了甜頭的覃明亮決心發展養牛規模。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大力支持下,他再次擴建了50平方米的.圈舍,存欄生豬和牛達到了30余頭,一年純收入10余萬元。不僅能夠脫貧,還成了當地脫貧致富的楷模。

  2017年以來,簡家嶺村相繼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村莊綠化、組道硬化等項目,初步建成了村莊整潔、設施齊全、行走方便、飲水安全、網絡暢通的美麗鄉村。簡家嶺村被評為湖南秀美村莊和國家森林鄉村。2019年底,看到村里有了這么大的變化,覃明亮萌生了通過開辦農家樂發家致富的念頭。“打零工不是長久之計,必須找一個細水長流的致富門路。”覃明亮想,妻子有一手好廚藝,現在山區旅游逐漸火熱,開一家“農家樂”應該有前途。駐村工作隊對他的這一想法給予了大力支持,逐步完善了農家院基礎設施。

  說干就干,覃明亮改建了自家房子,購置了餐飲設備,還制作了一個漂亮的招牌。山區“農家樂”,要有山區特色。翻開“農家樂”的菜譜,瑤山臘肉、山雞蛋、燉土雞、山野菜等,無不讓人食欲大增。開業以來,他旺季一天可收入1000元。林山草木旺盛,覃明亮又養了一大群土雞、土鴨作為“農家樂”的食材,確保讓游客吃上純正、放心的農家菜。自農家樂開業經營以來,每月凈收入上千元,一家通過不斷努力,實現了致富奔小康。

  奮力脫貧,蛻變成致富帶頭人

  “光有好政策不夠,還得靠自己,只要勤勞肯干就不會貧窮,我身為一名共產黨員必須要帶好頭。”覃明亮說道,雖然自己脫貧了,但是還要帶動群眾共同增收。一盞明燈,照亮一片。一面旗幟,帶動一片。覃明亮為人熱情大方,直爽守信,積極把自己所掌握的致富技能主動傳授給周邊群眾。目前,在他的帶動幫助下,全村已建成了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帶動起來的大戶萬祥樣養豬200余頭,每年收入在30萬元以上。譚玉蓮近年來通過養豬年收入20萬元,覃新東通過養牛、養蜂每年純收入2萬余元,覃明亮作為一名黨員致富帶頭人,他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很重,要向更多的農戶分享自己的養殖和種植技術,幫助他們致富,幫簡家嶺村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近年來,他積極引導周邊貧困戶參與黑老虎和藥材種植,發展養蜂。在他的帶動下,全村貧困群眾種植黑老虎、獼猴桃、黃精等150余畝,成立了簡家嶺瑤鄉黑老虎種植專業合作社,全村貧困戶養蜂300余箱,年產值達20余萬元。

  簡家嶺村地處偏遠,全村山區地帶廣,耕地面積少,林地面積占全村面積90%以上,但受交通運輸落后、技術不足、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等因素限制,竹林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白白荒廢在山里。看著漫山遍野的楠竹,白白壞在山里,覃明亮心疼又無奈。砍吧,沒有收益,還不如外出打工;不砍,竹子便荒廢在了山里,在一次村黨員大會上,覃明亮提出修建林道盤活竹林資源,采取黨員帶頭,發動村民自籌的方式修建竹林道,再爭取國家資金補貼。竹林道建成之前,靠肩扛手提,采運楠竹的雇工勞務工資為8元/根,修建后楠竹運輸下山降低至4元/根。林道建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楠竹產業收入提高了,外出打工的村民也愿意返鄉發展楠竹產業。

  至今,覃明亮的養殖、種植事業和發展農家樂事業做得順風順水,但他卻并沒有滿足,因為他還有下一個目標,那就是把自己的產業做得更大,把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走得更加堅定。

  貧困戶致富事跡4

  他是自主脫貧的先行者,是勤勞致富的領頭羊,是激發廣大貧困戶內生動力的榜樣和標桿,他就是2018年被評為“脫貧致富示范民星”的同溝寺鎮金豐村貧困戶馮全生。

  自強不息,擺脫貧困愿望強

  馮全生,勉縣同溝寺鎮金豐村村民,2017年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主要致貧原因是因病,48歲的他,心臟已經安裝了支架,還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慢性病,一直靠藥物治療維持,每月都要妻子照顧住幾天院,兒子長期在外做學徒,兩個女兒也都在上學,年邁的老母親因年輕時落下的病根導致行動不便,收入來源僅僅是幾頭圈養的豬羊,高昂的'醫藥費使得家庭負擔越來越重,逐漸導致貧困,生活信心嚴重不足。

  也許是命運的不公錘煉了他的意志,他勇敢面對個人和家庭的困境,在逆境中自強。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干重活,無法外出務工,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他決定拼一次,讓家人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敢想敢做的他鼓足了干勁在家附近建了圈舍,養了幾頭豬、牛、羊。好不容易有了收入,可是看著買飼料和防疫藥品的賬本,再想到自己高額的醫藥費、女兒的生活費以及家里日常開支,眼下的收入還是遠遠不夠實際需求。想要擴大養殖規模的想法因缺資不能實現,這讓馮全生陷入了困境.

  真幫實扶,實現脫貧致富夢

  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就像一股暖人的春風,吹進了讓馮全生的心里,幫扶人員多次到他家中了解情況、關心慰問、解讀政策、出謀籌措,漸漸使他重拾生活信心。根據馮全生家庭環境及身體狀況,幫扶人員“對癥下藥”為其量身定做了脫貧計劃——擴大養殖產業。先是幫助他辦理了金融扶貧小額信貸貸款5萬元,還在村上互助資金協會貸款9900元,加上政府的3000元產業獎補,他順利的擴大了種養殖產業。“政府專門為我們這些貧困戶出了些新政策,給我們提供了這么多幫助,我一定加油干”馮全生信心滿滿地說。

  創業是艱難的,也是艱辛的。疫病防控不到位,牛羊生病死亡率都較高,專業知識的缺少,這讓沒有上過一天學的馮全生感到吃力,但他毫不氣餒,迎難而上,努力克服自身年齡大、記性不好等因素,勤學習、勤鉆研,多方面向人請教學習養殖技術,幫扶人員還前后兩次介紹馮全生參加村上舉辦的種養殖技術培訓班,掌握了專業養殖方法和疾病防控技術,這讓他發展養殖的信心更足、勁頭更強。截止目前,馮全生已經有新建的一間100多平米的牛棚,養牛15頭、羊6只、豬3頭、承包約2畝魚塘,閑暇之余還種植1畝半元胡、15余畝玉米,通過努力學習技術和精心管理,預計收入能達到6萬余元。

  馮全生不等不靠,借助國家好政策,通過自己的勤勞,已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現已是大家眼中的“脫貧致富示范民星”,日子也是越過越紅火。

  貧困戶致富事跡5

  時值初冬,秦東大地天氣漸寒。走進合陽縣新池鎮行家莊村,你總能看到一位個頭不高、走路一瘸一拐的忙碌身影,她叫張中莉,是行家莊村的脫貧攻堅信息員。

  “張嫂人很麻利,交辦的工作,她都能按時保質地完成!。”行家莊村駐村第一書記雷春平一邊說著,一邊拿出張中莉整理好的登記表,表中一行行、一項項數據信息清晰明了。看著坐在電腦旁熟練打字的張中莉,很難想象她曾經是一名電腦辦公零基礎的貧困戶。

  家門口就業,開啟新生活

  今年50歲的張中莉,幼年時因病雙腿致殘行動不便。1991年,嫁到行家莊村后,她和丈夫幾十年如一日勤懇勞作,但由于夫妻兩人都患有慢性病,常年需要吃藥治療,加之兒子考上大學后,家中入不敷出,日漸貧困。

  2015年,張中莉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依托村上各項精準扶貧政策的有效落實,她家的日子逐漸好轉。2017年初,合陽縣開設了脫貧攻堅信息員崗位,平日熱心助人、做事努力認真的張中莉,得到了村兩委干部的一致推薦。

  “剛開始啥都不懂,啥也不會!”張中莉非常珍惜這份新工作,可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從未接觸過電腦,更沒操作過辦公自動化的她,明顯感到吃力。

  為了干好工作,張中莉白天干農活,晚上在家自學電腦及辦公自動化知識,做好筆記,遇到不懂的內容就請教鎮上的扶貧專干。2018年12月,她報名參加了“湖南殘疾人成才知心遠程教育”陜西培訓班進行學習,并獲得了“厚德博學”獎。正是這份認真努力的學習勁頭與實踐工作的鍛煉,讓張中莉在信息員的'崗位上越干越好。

  “掌柜的人不在了,要銷戶、變更戶內信息,我不識字,娃又不在家,這可咋辦啊。”得知貧困戶王芝俠家的情況后,張中莉二話不說開上三輪車帶著她去鎮上辦理手續。第二天天還下著雨,張中莉又幫王芝俠去縣城辦理了喪葬補貼和養老保險補貼。后來,王芝俠逢人就夸:“多虧莉莉幫忙,手續才能辦的這么順利。”張中莉一心為群眾服務,大家看在眼里,感激在心。時間長了,村民們親切地用“聯絡員”來稱呼她。

  脫貧致富路,更要靠自己

  雖然享受精準扶貧政策后,家中經濟情況有所好轉,但張中莉深知,要脫貧“摘帽”真正過上好日子,還得靠自己雙手奮斗,發展產業。

  2017年,依托國家對貧困戶農村產業補助的政策,張中莉一家承包了6畝地,2018年種植了紅提葡萄、花椒,加上自家以前種的4畝地,家里的產業初具規模,一家人滿懷信心,一頭扎進園子里用心經營。

  由于行動不方便,張中莉干農活總要比別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力氣。“種紅提最費人的活是打藥、摘須和埋根。現在地里就正在埋根,避免樹根冬天受凍影響明年掛果。”忙完村部的活,張紅莉騎著自行車來到地里幫忙。

  丈夫黨小平有哮喘病,在噴打農藥的時候,一聞到藥味就氣短,需要停下休息,張中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到打藥季時,她總早起一會兒,一個人悄悄地背上噴霧器,一瘸一拐的來到地里打藥。村上幫扶干部知道后積極為她申請到累計900元的農機補助。經過一番悉心種植,2018年,張中莉家中紅提葡萄純收入超過了3萬元,年底成功脫貧。

  三年來,張中莉兩口子始終堅持精心管護、及時灌溉、施肥、學習農科技術,防治病害,種出的紅提葡萄串行好、顆粒大、甜度高、紅度勻,成為客商的搶手貨。

  “今年紅提長勢好,我家8畝地預計收入能有8萬多元,我還新置辦了一臺新型打藥機,以后噴灑農藥就省事多了。”張中莉笑道,“我們兩口子也商量,明年開始走設施農業的路子,再承包幾畝地發展大棚紅提葡萄,擴大種植規模。”

  先富幫后富,一起增收入

  貧困戶李凡紅是張中莉的鄰居。2018年,李凡紅遠在甘肅的娘家父親突發急病,當時正值農忙,李凡紅兩口愁的不知道該怎么辦。張中莉得知此事后,給他倆說,你們放心去吧,地里的葡萄我來幫你們管理。

  在他們不在家的時候,張中莉帶領村上的幾個姐妹,葡萄該抹芽的時候給抹芽,該上架的時候給上架。灌沖施肥的時候,她讓丈夫也來幫忙。等李凡紅從娘家回來,葡萄地里的活一點都沒落下,李凡紅非常感動。平日,鄰居家有任何關于紅提種植技術的問題咨詢張中莉時,她都耐心講解,親手示范。就這樣,在張中莉一次次的幫助下,李凡紅家的紅提種植效益明顯提高。

  村里的其他貧困戶看到紅提效益好,一個個都爭先學習,擴大紅提葡萄種植規模。今年,行家莊村紅提葡萄種植面積達到3200余畝,其中,貧困戶發展600余畝。

  幾年下來,張中莉身殘志堅、敬業奉獻、自力更生的脫貧致富事跡贏得干部群眾紛紛點贊。她本人也為全縣貧困戶起了帶頭引領作用。2017年,她高票當選為行家莊村第一屆婦聯副主席,并先后榮獲“就業扶貧優秀工作者”、“敬業奉獻道德模范”、合陽縣十大“脫貧標兵”、“自強勵志”好人標桿、“五好脫貧戶”等稱號。

  今年10月,張中莉被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評為“脫貧致富之星”,并參加由市委講師團組織的“決戰決勝奮斗有我”宣講活動,以宣講團成員的身份在全市10個縣(市、區)分享自己的脫貧致富故事。

  “雖然我腿腳不好,但現在的我也能騎自行車、摩托車、還能開三輪車,依然可以在信息員的崗位上,為全村人服務,更能和家人一起用雙手致富。這不,兒子也快結婚了,好日子還在后頭哩!”張中莉憧憬道。

  貧困戶致富事跡6

  “小李,今天上午我們抓緊時間整理好扶貧相關資料,下午我們繼續進村入戶,一定要再到劉大娘家去一趟,上周去她家走訪時,她和鄰居鬧了一點‘小別扭’,能看出來她老人家心里還是有些不暢快,今天我們再去看看……”隨著脫貧攻堅決戰決勝關鍵時期的到來,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鎮興隆村(原三泉鄉興隆村)村文書蒲榮華成了大忙人。

  其實,蒲榮華一直都很忙,唯一不同的就是,以前是在忙著自己脫貧,如今則是忙著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面臨難關,黨的政策暖人心

  蒲榮華,今年44歲,踏實勤勞,家有4口人。像其他農婦一樣,蒲榮華結婚生子后就在家帶小孩并照顧常年生病的父親,丈夫在外地打工。幾年下來丈夫打工攢了些錢,就在老家蓋了個小樓房,日子雖說有些平淡,卻很幸福。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3年,丈夫出車禍造成脛骨平臺粉碎性骨折,小腿小骨骨折錯位,住院治療。家中頂梁柱突然倒下,讓這個幸福的小家庭瞬間陷入了困境。孰料,常年生病的父親蒲志友也于2014年突然病情加重住院。一邊是收入來源的斷絕,一邊是丈夫和父親的巨額醫藥費,對于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以前都是我在家里種點莊稼,養點雞鴨,家里的大筆開銷和老人常年看病吃藥的費用,都是靠我丈夫在外打工來開支。可現在他臥病在床,父親住院,兒子讀書,這日子咋過?只能過一天算一天吧……”2014年,三泉鄉(現合并為長卿鎮)紀委書記魏旭和紀委副書記魏萬興在入戶走訪時,原本性格開朗的蒲榮華言語間有些無奈。

  危難時刻見真情,在困難時刻,黨和政府就是群眾的堅強后盾。三泉鄉黨委政府了解到蒲榮華家發生的事情后,立即組織興隆村召開社員大會,討論將蒲榮華一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蒲榮華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一員。鎮黨委政府對其指定了幫扶責任人,從醫療救助、產業扶持、教育扶持等多方面對其一家進行幫扶,有效減輕了蒲榮華一家的生活壓力。

  “多虧黨的政策好,感謝黨和政府的關照,才讓我們家沒有垮掉。”想起以前,蒲榮華感激不已。

  尋找出路,精準幫扶渡困厄

  建檔立卡的重點是精準幫扶,本質是要將扶持政策落到實處。作為興隆村駐村干部的紀委書記魏旭和紀委副書記魏萬興在詳細了解蒲榮華家里的情況后,積極討論、分工協作。魏旭積極幫忙對接相關部門,為蒲榮華的丈夫和父親爭取到了醫療救助,為蒲榮華兒子爭取了教育扶貧資助,蒲榮華家的“頭等大事”被解決了。魏萬興也沒落下,他和幫扶責任人一道,三番五次到蒲榮華家里,對其進行思想開導和政策宣傳,針對她家的實情,制定了精準的扶貧措施。最后,又為她找了一份在學校食堂打工的活,這樣一來蒲榮華不但可以照顧到家庭而且還能掙錢養家。

  “感謝你們,幫我解決了家里的大問題,我一定好好工作,照顧好老人、丈夫和孩子,憑借自己的雙手,過好生活。”蒲榮華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蒲榮華的悉心照顧下,丈夫身體逐漸恢復正常,并外出務工;父親經過治療身體也有所好轉,偶爾也可以干一些不重的農活。有了丈夫的務工收入,家庭條件得到很大改善,2017年蒲榮華成功脫貧。

  蒲榮華的擔當和自食其力,得到了左鄰右舍的`一致好評,同時也贏得了鎮村干部的贊揚與信任。2017年經村支部書記彭美元的推薦,村民的認可,蒲榮華當上了村文書,同年,她被村黨支部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蒲榮華用自己的積極轉變,給村里貧困戶樹立了好榜樣。

  感恩奮進,投身村建為鄉親

  脫貧不忘根本,反哺方顯真情。“走馬上任”的蒲榮華懷著對黨的感恩之情,積極主動工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認真分析村里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因戶施策,宣傳引導,激發各貧困戶內生動力。全村19戶貧困戶,她挨家挨家走,挨個挨個講,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事例進行政策宣傳。對于年齡較大無法外出務工的,就動員到梓潼縣三合農業獼猴桃基地和種植合作社打工,掙錢補貼家用同時還能照顧家里;對于有勞動力且有條件外出務工的,依托縣人社局的相關就業政策,積極篩選合適的招工信息提供給村民,鼓勵外出務工掙錢。

  62歲的蒲啟武就是蒲榮華在該村“扶志”中的一個典型。蒲啟武老兩口之前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不足,抱著有政府幫助就好的心態過日子。蒲榮華多次和他們談心,宣傳政策,并以自己為例鼓勵蒲啟武。經過不懈的努力,蒲啟武老兩口轉變了心態,積極通過自己的勞動致富。他們在種好自己莊稼的同時,還擴種了其弟弟閑置的3畝多土地。同時,在蒲榮華的動員和幫助下,蒲啟武妻子也在該村的三合農業獼猴桃基地和種植合作社找到一份工作,一個月也能掙到一千元左右。蒲啟武家最終順利實現了脫貧。

  蒲榮華孝老愛親,也牽掛村里孤寡老人。村里的留守老人彭秀芳就是她牽掛的人之一。一個老人獨自在家,生活上難免有困難,她經常要去串門,幫著買藥買菜、打掃衛生等。2018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已經休息了的蒲榮華突然接到彭秀芳女兒的電話,說是老人一晚上電話都沒聯系上,她很擔心,就請蒲榮華到家里看看。蒲榮華二話沒說,直奔彭秀芳家里,才發現老人家手機不知道碰在哪里了,變為靜音了。在彭秀芳與女兒通話后,蒲榮華回到家已是晚上11:00過了。

  每當村民感謝她幫忙的時候,她總說這是舉手之勞。蒲榮華口中的“舉手之勞”,的確太多了,比如幫助腿腳不方便的何秀珍查看扶貧補貼、養老金,幫助忙于農事的白如雙申請住房功能完善,幫助白如金辦理慢性病鑒定相關事項……從2017年至今,蒲榮華認真履行村文書的職責,積極幫助村里群眾,帶領村里的其他貧困戶通過自已的雙手脫貧致富,大家對干勁十足的蒲榮華都非常認可。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年,作為村干部的我,必須勇挑重擔,雖然忙了點,但是能帶動大家脫貧致富,很值!”從貧困戶變身村干部的蒲榮華,臉上滿是自信和自豪,“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也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貧困戶致富事跡】相關文章:

貧困戶養殖脫貧致富事跡10-11

貧困戶脫貧致富典型事跡(精選9篇)10-11

貧困戶養殖致富先進事跡(精選7篇)10-11

貧困戶養殖致富先進事跡簡介(精選5篇)10-14

致富能手事跡12-06

貧困戶養殖致富先進事跡材料(精選6篇)10-11

致富帶頭事跡(通用8篇)10-11

勤勞致富最美家庭事跡11-27

農村致富能手先進事跡10-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拉特旗| 东安县| 双流县| 罗甸县| 荥阳市| 治多县| 奎屯市| 洪雅县| 孝义市| 巫溪县| 双柏县| 乾安县| 呼伦贝尔市| 依兰县| 大埔区| 郸城县| 肥城市| 长宁县| 新宁县| 南漳县| 简阳市| 昭苏县| 古丈县| 漠河县| 黄浦区| 新民市| 漾濞| 黄龙县| 抚远县| 敖汉旗| 罗江县| 宜兰市| 蒙城县| 师宗县| 琼结县| 双城市| 深圳市| 邛崃市| 兴山县| 扶余县|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