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種糧大戶的主要事跡

時間:2024-08-25 07:40:01 先進事跡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種糧大戶的主要事跡(通用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跡吧,事跡有兩種用途:一是宣傳典型,二是評選先進。想擬事跡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種糧大戶的主要事跡(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種糧大戶的主要事跡1

  肖立輝是桃江縣麗輝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現年52歲的她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平凡、樸素、干練,整個田間地頭、倉庫、合作社門口都是她飛奔的身影,現在她的合作社跟她的腳步一樣,發展迅速。

  歷經苦難,農村婦女自立自強

  2007年,肖立輝平靜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厄運打破,丈夫被查出患上口腔癌,多年的積蓄在重病面前很快被掏空,加上兒子在上大學,她的經濟很快捉襟見肘,但貧困和磨難沒有把她擊倒,抹掉眼淚,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她開始從自己熟悉的事情做起,養雞、養鴨、種田……老天總是眷顧努力付出的人,在她的悉心照顧下,丈夫的病得到了有效救治,生活再次向她報以微笑。當人們還來不及對她的痛苦報以同情時,她的勤勞和智慧已經讓生活充滿了無限的希望。

  慢慢的,規模開始擴大,她需要請人幫忙,一個人,兩個人、越來越多,但是她的經驗和技術開始跟不上節奏,她又開始學習,看央視的農業頻道,到鎮農技站詢問、買來各種書籍,只要有關種田種糧的知識,她都認真汲取。半百的年紀,初中的文化水平,肖立輝在學習過程中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成立合作社,種田也要新技術

  磨了兩年,她趕上了國家穩農強農惠農的好政策和農業生產的好形勢,加上對糧食生產行業和農業市場的越來越熟悉,肖立輝開始在鸕鶿渡鎮社區流轉經營稻田種植雙季稻,由最初的240畝,通過精心經營,稻田面積擴大到了2000余畝,覆蓋地也從鸕鶿渡擴展到了高橋鎮、浮邱山鄉,最大連片面積已達千余畝。

  規模越來越大后,肖立輝的事業又遇到了新的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基本上靠天吃飯;二是陰雨天收割回家的稻谷晾曬不及時長芽發霉,令人十分痛惜等等。肖立輝開始向其他鄉鎮、縣市的同行討教經驗,看到差距后,她自己總結,就是規模太小,產業單一的問題。

  為了更好的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2014年3月,肖立輝自己牽頭出資100萬元,成立桃江縣麗輝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入社成員包括出租土地的農民、自己請的工人等,建立了“基地+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加工”的生產管理模式。為了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6年,肖立輝又投入資金183多萬元,租地14.68畝,新建了兩層樓的生產廠房,添置了15噸烘干機4臺,日烘干能力達120噸;又新建糧食倉庫1632平方米,糧食存儲能力達3500噸;購置了旋耕機、聯合收割機、施肥機、機動噴霧器等農業機械設備20多臺套。

  除了硬件設施的投入外,在科技種植上,肖立輝更是廢寢忘食,再忙都要堅持查閱資料、看看什么肥料氮含量高,什么農藥除蟲害好,再累都要做好一天的工作記錄。幾年的時間,便掌握了精細的.農業科技知識,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走上了機械化、科技化、規模化的農業致富之路。多年的艱辛,換回了可喜的回報,在2016年被省農業廳評為了省級種糧大戶。

  擴大規模,帶領農戶奔小康

  自己致富了,肖立輝可沒忘記村里的鄉里鄉親們,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如果沒有鄉親們對我的幫助,我是不會有今天的”。所以在她富了的這幾年,她經常力所能及地幫助貧困家庭,資助了一個貧困戶的女兒上學,還通過委托幫扶的方式幫扶鸕鶿渡社區和沙河社區10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時解決了6名貧困戶的穩定就業。

  現在的肖立輝不滿足于此,她對她的合作社、她的事業還有著新的規劃。她將繼續提高糧食規模生產水平和能力,改善生產條件、裝備水平,堅持走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標準化生產發展道路,力爭到2021年,流轉稻田面積4000畝以上。

  種糧大戶的主要事跡2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連日來,在社逕鄉的田間地頭,到處可以看到村民忙碌的身影,翻農田、插秧、施肥……呈現出一派繁忙春耕的場景。

  在社逕鄉江口村生坑組的稻田,種糧大戶黃福昌正在安排工人們拔秧、插秧、施肥。黃福昌告訴筆者,今年他在社逕鄉當逕村、水東村、江口村、老屋村共流轉了土地2000余畝進行水稻雙季稻規模種植,目前已完成早稻集中育秧1560余畝。

  黃福昌是社逕鄉當逕村人,在村民的眼里他不僅是“種糧大戶”,也是鄉里有名的致富能手。前些年,和多數村民一樣,黃福昌選擇外出打工,當過流水線工人、建筑工人,什么臟活、累活都干過,后來慢慢積累了點積蓄后,在家里蓋起了兩層樓房。每次打工回來,黃福昌都會去田里轉轉,每每看到村里多數農田無人耕種出現拋荒撂荒現象,對土地有著很深的感情的黃福昌滿眼都是心疼。

  2016年,他看到國家對農業的大力扶持政策和廣闊的農業發展前景,于是萌生了回鄉創業把拋荒農田流轉起來種植水稻的想法。很快他的想法得到了鄉黨委、政府和當逕村“兩委”的鼓勵和支持。沒想到第一年流轉了十幾畝農田種植水稻,便遇到了許多困難。由于不懂農業技術,施肥、撒藥成了“絆腳石”,不是施肥太多燒苗,就是農藥比例不對傷苗,差點虧了本。不服輸的他一邊摸索一邊勉勵自己:“既然選擇了做農業這一行,那就要堅持下去。”以后的日子里,黃福昌不斷摸索,經常請教經驗豐富的'老農,到網上查閱種植技術,到各地請教技術能人,慢慢地,黃福昌在種植水稻上積累了不少經驗。什么時候需要施肥、什么時候打藥、什么時候水量多少,他一看就知道。第二年種的水稻從十幾畝種到上百畝,由于科學管理和經驗積累,水稻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公斤以上,加上政府每畝發放的種糧補貼,實現了變虧為盈。

  近年來,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地位,并相應出臺了一大批惠農補貼政策,即保證了農民的種糧利益,又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作為一名黨員,我要積極響應國家發展糧食生產號召,擴大水稻種植面積,為國家糧食生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過上更好生活。”黃福昌激動的說道。

  “以前施肥打藥都是靠人工,費時費力,現在有了植保無人機,三分鐘就可完成一畝農田的噴灑工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每畝預計能節約成本100-200元。”看著無人機在農田上空飛行,黃福昌滿臉都是歡喜和興奮。

  2021年,嘗到甜頭的黃福昌,陸續流轉了1800畝農田,為實現機械化、科技化、現代化的農業之路,與社逕鄉江禾生態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合作,優化品種,引進先進技術,開展翻田機翻田、無人機施肥、無人機打藥等科技種田方式,從播種開始采用機械化生產,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確保糧食豐收豐產。

  如今,在黃福昌帶動下,社逕鄉種糧大戶已經增加到6人,共流轉土地5000余畝,雙季稻種植面積達到4000余畝,比去年增加300余畝。黃福昌表示未來將嘗試從種植生產到加工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推出自己的大米品牌。“下一步,我打算以生產優質米為主,打造自己的品牌,擴大銷售渠道,讓更多人吃到我們社逕生產的優質大米。”展望未來,黃福昌信心十足。

  種糧大戶的主要事跡3

  蓉江新區潭東鎮龍井村村民劉書桂曾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政策和干部的幫扶下,劉書桂依靠勤勞的雙手,僅用兩年時間,不僅成功摘掉“貧困”的帽子,還成了種糧大戶,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

  春耕繁忙時節,劉書桂和女兒、女婿在上百畝的連片農田里忙碌著。劉書桂今年69歲,早些年,他一人在家種著幾畝水稻,日子過得緊巴巴。2013年劉書桂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幫扶干部的鼓勵和幫助下,劉書桂流轉耕地擴大種植規模,在外地打工的女兒、女婿也一起回家種起了水稻。到2015年,他家種了10畝水稻,成功脫貧。

  2016年因為生產需要,他家貸款3萬元購買了農用機械,不僅方便自己家的農業生產,還能幫別人耕種收割,收取服務費。有了現代農業機械設備幫忙,劉書桂家的水稻種植規模每年都在擴大。

  劉金英告訴記者,她今年還打算購買大型插秧機,全面實現水稻的機械化生產,同時,她還開設大米加工廠,統一包裝,統一品牌,提高大米的附加值,又可以讓附近村民來加工廠務工,增加村民收入。

  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劉書桂一家逐步實現了從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到租種100多畝地的.轉變。劉書桂的女兒、女婿掌握著新型農業技術,成為了新型職業農民中的一員,完成了從“貧困戶”到“種糧大戶”的完美蛻變。

  種糧大戶的主要事跡4

  6月22日,天出奇的熱,天氣預報說晚上就要下雨了,楊松付和周玉華夫婦十點半就從花生地里除草回家了,兩口子殺了個西瓜消暑。

  53歲的楊松付是唐河縣源潭鎮閆莊村唯一的種田大戶,種植規模從2011年間的六七十畝擴展到現在的250畝,一年兩季,一季小麥一季玉米。

  2015年秋玉米價低,種地不掙錢。今年麥收后周玉華想讓楊松付把地退了,楊松付還和周玉華吵了一架:鄉親們都出去打工了,成年不落屋,你把十畝八畝地退給他,他值過專門回來種地嗎?

  閆莊村人均兩畝多地,楊松付的250畝地,是從20多戶鄉親們那里流轉來的,每年每畝的地租是500元。

  “俺這里的小麥一畝地大致七八百斤,投工就不說了,賣麥子的錢能顧住種子、化肥、犁地、收割和地租,如果秋季的玉米賣不到八毛錢一斤,我就賠本了。”楊松付說。

  最讓楊松付苦惱的其實是250畝地地塊太多。周玉華很不好意思地說:這一塊那一塊,誰知道有多少塊地,有時我自己去地,找不到地塊了,還得打電話問俺當家的。

  楊松付也弄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塊地:“離50塊不遠吧!”最大的一塊地有30來畝,最小的一畝半。當時一家一戶的.責任田都是按地的等級分的,這兒一綹那兒一綹,現在把地讓楊松付種了,不能說光種人家的大塊地不要人家的小塊地吧!

  面積小、地塊散,種起來麻煩多、收效低。小麥收割機、拖拉機、播種機、玉米秸稈還田機、小四輪、農用車、電動三輪,楊松付家車輪滾滾,但因為地塊小,機器一進地就是拐彎抹角、費力費油不出活。

  灌溉條件吧也不行!原來地里也打了井下了泵,在楊松付租種的地里還好說點,要是在別人家的地里就難說了。另外,井上也沒通電,油貴,用油澆地澆不起啊!

  為了種好這250畝地,楊松付沒讓兒子出去打工,一家的辛苦就不用說了。“農忙的時候,中午俺都不回來吃飯,我都是給飯店打電話,讓人家給俺送幾碗燴面到地里。”周玉華說。

  楊松付種地很講究:種麥前,俺都把地犁一遍、旋兩遍、耙一遍,只有把地伺候好了,地才伺候人。全家三個棒勞力伺候這250畝地,一年弄個十來萬還行,現在干一年緊巴巴的,還不如出去打工呢!

  “不管誰種,地肯定不能不種,都不種地吃啥哩?我現在最大的想法,是誰把我這250畝地弄成一塊,真弄成一塊地就好了,到地里抱住方向盤成跑了,我就自己打井澆地,買個飛機噴灑農藥,還是這250畝地,要是弄成一整塊,一年多弄三五萬元不是啥問題吧!”楊松付說。

  周玉華說,誰能把這250畝地弄成一塊,她給誰燒香磕頭。

  種糧大戶的主要事跡5

  周家林是成都邛崍固驛鎮花園村的一名種糧大戶。2013年,憑借承租自家周圍3200畝土地種糧,盈利100多萬元,加上四川省和成都市兩級政府給予的90多萬元種糧補貼,周家林靠租地種糧盈利近200萬元,于是拿出50萬元,給自己訂購了一輛好車。

  48歲的周家林大字不識,他親近了一輩子的土地也從來沒像今天這樣給予他慷慨的饋贈。

  與別人不同的是,他沒有追逐種植經濟價值更高的經濟農作物,而是將別人眼里最不掙錢的糧食(又主要是水稻)作為主要產品。他的理由是,糧食需求和價格最穩定,國家還有統購和保護價政策托市支撐,糧食本身也可以長期儲存,不怕賣不出去,所以種糧的'風險最低。

  “我從2003年至今,種糧從來沒虧過。”周家林說。但并不是誰都有周家林的本事,成都市農技總站站長曾必榮就說:“去年成都種糧大戶只有周家林一個人是真正靠種糧賺錢,就是我自己來種,可能都會虧。”

  因為糧食的市場價格極低。以四川為例,一畝地不算勞動力成本,小麥一般每畝也就800元的產值,水稻也就1000多元產值,兩者加起來,一畝地一年種兩季收入不到兩千元,如果計算勞動力成本,很可能就要虧本。所以家庭種糧的經濟收益,實際上掙的是勞動力不計回報的投入成本。

  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收益,本質上掙的就是勞動力投入的節約。以周家林為例,其3200畝土地原來是給3000人經營的,現在周家林以家庭為核心,外加請一些人工,人最多時也不過100人,100人種3000人的地,分享3200畝土地收益,當然有利可圖。

  但是,土地規模化種植后,風險也成倍增加,其成本和日常管理難度都大大增加。如果不懂得控制成本,虧損的風險極大。周家林保障盈利的秘訣,是對每個生產環節層層分解后,每項成本都錙銖必較。

  比如請人翻田一畝要50元,周家林只花17元,其中人工費5元,車和油都自己出,共12元成本。外面買種子要25元一斤,周家林自己育種,成本只需6元。化肥哪些時候哪些田要撒,哪些可以不用,周家林看一眼就明白。嚴格控制,絕不浪費。規模化種糧,晾曬烘干是難題,周家林就摸索出一套不用晾曬的收割方案,省去了烘干成本。

  正是靠錙銖必較和精細化管理,周家林才在種糧的微薄產值里摳出了贏利點,借助規模效益實現了年收入百萬元的財富夢想。

【種糧大戶的主要事跡】相關文章:

種糧大戶承諾書(通用10篇)09-11

種植大戶先進事跡(通用5篇)05-08

種植大戶致富先進事跡材料(精選11篇)06-04

獎學金主要事跡10-26

家庭主要事跡11-19

班級主要事跡12-11

班組主要事跡02-18

家長主要事跡02-08

錢學森主要事跡09-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河县| 专栏| 交口县| 辉南县| 花垣县| 高碑店市| 宁强县| 鸡东县| 晋城| 沂南县| 彭山县| 瑞丽市| 定州市| 定兴县| 安平县| 潞城市| 喀喇沁旗| 蛟河市| 桐城市| 永新县| 郑州市| 丰城市| 鄂托克前旗| 纳雍县| 汾西县| 交城县| 改则县| 昭觉县| 隆回县| 桐柏县| 凉山| 张家川| 英吉沙县| 环江| 康乐县| 莱州市| 阜宁县| 东丽区| 库车县| 息烽县| 许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