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暑假的一天,在圖書館里選書,無意間發(fā)現了這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書名像一塊磁鐵,把我的好奇心吸引了出來。
懷著一種好奇的想法:這本書為什么要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于是我便翻開了第一頁,如饑似渴讀了起來,隨著書頁的翻動,好奇變成了感動,又由感動變成了感觸。原來,這本書的作者名叫海倫·凱勒,是一名聾盲啞人,她的一生中僅僅只有19個月的光明。因為一場大病導致其失明及失聰。在小海倫人生最黑暗的這段時間,安妮老師的到來是小孩輪感受到了生活的樂趣。再一次散步中,安妮老師教會了小海倫水”這個單詞的拼寫。小海倫仿佛找到了一把鑰匙,開啟了自己腦中那扇知識的大門,變得樂愛學習了起來。之后的生活她便像一個在沙灘上玩耍的孩子,撿到無數知識的貝殼。雖然有時浪花會奔涌而上把她推倒。可海倫還是堅毅地爬起來,就是這些知識的貝殼和摔了無數的跟頭,讓他在學業(yè)上有所成就,并且畢業(yè)于哈佛大學。
在這本書中多處有海倫對景物的細致描寫,讓人很難想像這是出自盲人之筆。由此可見,她是用心去感受著一切的。海倫曾經說過:只有瞎子懂得聽力的價值,只有瞎子體會得到重見天日的幸福。就因為這樣,她才對身邊事物如此細心“觀察”。海倫聽不見,也看不見,但她用手同樣也觸摸出了一個在我們眼中看得到的世界,甚至比我們看到的更充實,更豐富多彩。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些器官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對這個每天來往的城市早已司空見慣,從來沒有停下來發(fā)現它的美。大藝術家羅丹說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少了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海倫雖然看不見,但手卻是她發(fā)現美的眼睛。在書中她寫道如果給她三天光明,她第一天要看的是那些鼓勵她生活下去的朋友們,因為他們的熱情、溫柔而淘氣的友誼令她得到莫大的慰藉。第二天看的黑夜變成白晝的自然景觀,那光色令人變幻莫測,真是在這變換種太陽喚醒了沉睡的大地。第三天,也就是最后一天,海倫會像她之前的日常生活一樣度過,體驗那高聳雄偉的建筑物與忙碌而過的人們。就這樣,海倫就滿足了,因為她有了三天光明,那三天光明會深刻的印在她的腦海里。相反的,海倫也向擁有光明的我們提出了問題,假如給我們三天黑暗會怎么樣做?閉上眼睛,四周都是黑暗,做什么都必須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摔了個大跟頭。這么多年了,海倫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度過的?那她要面臨多大的危險與困難啊?!這種感覺我們有怎能體會?
我常常對自己生活的種種不滿意抱怨,但看了這本書我不再抱怨了。海倫又聾又盲都能感覺到自己幸福,和她相比,我們又有何痛苦呢?所以我們要向海倫學習,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并且要不屈不饒,克服困難!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假如給我光明讀后感03-23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6-22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12-29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12-28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2-22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07-14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精選06-08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7-27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8-11
讀后感《假如給我三天光明》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