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者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者讀后感1
我媽媽曾經說過,讀《讀者》的人是最有品位的人。讀了讀者之后,我既變成了一個有品位的人,有體驗到了做讀者的快樂。
《讀者》是一本雜志,是半月刊。每到一個月的14號和30號,我都會拿著四塊錢,飛奔著去報亭買到最新一期的讀者。讀者是由一片片短小精悍的文章而組成的。每一期的故事,都能給我帶來不一樣的收獲。
有時候,會介紹一些名人背后的故事;有時候,會從一件件小事中體驗出一條條人生哲理;有時候,在那一小塊的地方,會放一首浪漫的詩歌;有時候,會介紹一些新名詞,讓我們從此不再落伍。看完《讀者》,時而開心,時而傷心,時而憤怒,時而感慨.
《讀者》中我和媽媽最愛的板塊——言論。言論是寫一些當今流行的一些話語,或者是講得很有道理的話。一些講得特別好的話我還會把它寫到我的簽名上面。在這一期里,我看到了“職場三定律”:“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滾!”他總能概括得很好。還有約翰·列儂說的一句話:“老師問我長大想做什么,我說‘快樂的人’。老師說我不懂問題。我告訴老師,是他不懂人生。”真的,說的太好了,每讀一期讀者,我仿佛長大了很多。
這期令我最深的故事,是一篇叫《微愛情》的文章。不是我早熟,是這篇文章真正的讓我體會到了愛情這個東西。它由十一個小故事組成,來說明了愛情這個讓人無可救藥的東西,說明了愛情的浪漫,我把其中我最愛的一個故事摘抄下來:
“火車上,他拿著手機發微博:‘在火車上,我對她一見鐘情,但她討厭煙味。不知為什么,她一直望著窗外……’他默默地看著她,心想她一定不知道的。過了一會兒,微博上有人回復了他:‘因為窗玻璃上有你的.影子。’他抬頭一看,她正微笑地看著自己。”短短的兩條微博而已,真正的讓我體會到了,微愛情的力量。
讀了《讀者》,我長大了,我真的長大了,我真的感受到了做讀者的快樂。最近沫沫也喜歡上了《讀者》,還是胡夢霖借給她的。《讀者》讓我真正明白了一些爸爸媽媽老師教不會的道理,讓我體驗了他人的人生。做一位《讀者》的讀者,我真的很快樂!真心祝愿《讀者》在新的一年里暢銷!
讀者讀后感2
我喜歡《讀者》,因為它似乎包羅萬象,展現了許多“別人的生活”。而我堅信人交往的意義就是一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碰撞,當兩個世界碰撞融合交匯就會產生新的物質與思想。最近這幾期很多都是關于環保與科技的,畢竟是熱點話題,大家都很敢興趣我也不例外。在很多篇文章里,我都感受到這樣一個詞“變化”。就拿鄉村來說,十年前的鄉村是那樣的欣欣向榮、詩情畫意,而十年后的鄉村,有的作者把它比作“吞噬人心的地方”“充滿迷霧的世界”,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悲哀。
是怎樣的深情與憤怒才能寫下“祖國大好河山豈敢欺”這樣的激昂之語?我不禁想問,十年有多長,有多可怕?那湛藍的天空竟然變成了陰沉的霧霾!那天真無知的少年竟然成了勾心斗角的奸商!那野百合竟然變成了拔地而起的工廠!雖然科技進步帶給我們便利,但這是人類的進步還是退步?如果100年后機器代替了人類的勞作,那么還需要人類干什么?是不是所有人都不用努力沒有目標等待死亡?也許有人說我偏激憤青,但當你看見作者筆下那千瘡百孔的“家”與“鄉”,你會作何感想?會不會有他的那種“撲面而來的空寂感”?也許還會有人說我不知好歹,拿著手機發著短信還在吐槽手機多不好!我和作者一樣,我們并沒有否定科技,我們是想說,當人類在為科技凱旋高歌的時候不要忽視了那些被某些陰謀家所淡化的負能量。
《讀者》上說“發展是一個永遠不會停止的機器,那么操作它的人就是試試呆呆的人類”所以我想說,人類也是發展的一個犧牲品,為未來而犧牲,為后代而犧牲,偉人總是帶有悲劇色彩的不是么?我覺得我一個17歲的中學生在這里大談科技,大談人類的意義也是很靠譜,我們的狀態是正在緩沖,緩沖的動力就是聽說讀寫,最重要的是思考,畢竟紙上談兵人人都會,聽你吹的天花亂墜,圖片僅供參考,生活需要大腦。很喜歡《讀者》上的一句話“是人就要活出自己,讓你的名字不要只是一個代號而成為一種標志”。而我想說的是“親愛的,不管你是秋香還是如花你就是你,你是一個單獨的完整的個體,也許你不能改變世界,但憑著自己的力量你一定可以改變自己!
讀者是很好的閱讀伴侶,你值得擁有!
讀者讀后感3
看《讀者》,是我的一種習慣,每次晚飯后隨手翻閱、細讀,總會有無數個靈光一現的瞬間。于是,對于親情、對于人生、對于生活,在那一個個瞬間,都會有種種新的理解。它沒有說教,僅有體驗。它像長者,指引年輕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學家,在侃侃而談中給人以啟示,讓人從中得到人生感悟。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它像一弘清泉,凈化著人們的心靈,它讓你引發對大自然、對社會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讓你懂得去關注親情,享受感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給你鼓勵,看一些漫畫或幽默故事,讓你開心,啟迪你的心靈,給人愛心、正義、睿智、純真的引導和熏陶,使我們充滿了一顆感恩的心。
記得有一篇文章叫《信任》。文章記敘了想為爺爺買助聽器而少帶400元的我正為難時,店主主動提出:下次給吧,就當我借你的!我明白原因是不想掃了興沖沖的老人家的興致。老人家臉上洋溢著的歡樂讓人感動,店主想幫他把歡樂延長。他將信任給了我,并帶給了一個不相識的老人一份歡樂,多么善良的人啊!當作者做出如此感嘆之時,我的心中也產生同樣的共鳴。作者很快把所欠的錢還了,而在作者和我心底激起的,卻是做個善良誠信的人的漣漪。其實,世間最完美的情感莫過于信任帶來的愉悅了。如果人人都生活在充滿誠信的社會里,沒有擔心受騙的惶恐,沒有被騙的氣憤,人與人之間沒有戒備,那該多好啊!
另一篇讓我深有感觸的是《我有103個孩子》,這篇文章寫了一名山區教師在山里教書教了13年,即使他連糧食也沒有,即使他和妻子吵架吵得要離婚,即使他每一天要背著50斤泉水上山,即使他沒有工資,他也不曾改變過他的想法教孩子們念書。多么偉大的一名教師,最終他獲得了貴州十大杰出青年的榮譽稱號。
就這樣,在無數個與《讀者》相識的日子里,每一瞬間,那真,那善,那美,在我的心底里升華成了一輪明月、一盞香茗。《讀者》它有一種神奇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僅有與《讀者》交往久了、深了,才會發現:它會讓你懂得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深刻道理。《讀者》是一本感人至深的雜志,也是一本能給人深刻教訓的雜志,我喜歡它!
【讀者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者讀后感03-28
《讀者》讀后感08-31
讀者美文的讀后感04-08
關于讀者的讀后感06-23
小讀者讀后感03-28
讀者讀后感80003-18
朗讀者讀后感12-26
有關《讀者》的讀后感12-09
讀者雜志讀后感06-21
讀者文摘讀后感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