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讀后感 1
傳播學是20世紀出現的一門新興學科社會科學,它與許多人文社會科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彼此影響。
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具有明顯的過程性和系統性。在一個最基本的傳播過程中,又要五個最基本的要素,傳播者、受傳者、訊息、媒介,反饋。我認為,在這個傳播過程中,雖然每個環節缺一不可,但訊息確是其中的靈魂。訊息是一種能表達完整意義的信息,無論傳播以何種形式發生,最終的結果都是傳播者把訊息傳遞給受傳者。1954年,施拉姆在奧斯古德的基礎上提出了循環的傳播模式,在這個模式里,沒有傳播者和受傳者的概念,傳播雙方都是傳播行為的主體,通過信息的相互授受處于你來我往之間,其重點是分析傳播渠道中的各種環節,在于解析傳播中雙方的角色功能,這樣的模式強調了社會傳播的互動性,揭示了社會傳播過程相互連接性和交織性。
社會傳播是一個簡單而又復雜并且龐大的'體系,在現代社會里,大眾傳播執行著極為重要的社會功能,最早對傳播的社會功能做出系統分類的是拉斯韋爾。在拉斯韋爾看來,自然與社會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只有即時了解、,把握,并適應內環環境的變化,人類社會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傳播具有環境監視功能。同時,社會是一個建立在分工與合作上的有機體,只有實了社會各個機構組織的協調與統一,才能有效地適應環境的變化,而傳播正是實現社會協調的重要社會系統。再者,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傳承和創新的基礎上,只有將前人的經驗,去粗取精,傳給后人,后人才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完善、發展和創造,因此,傳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社會的遺傳。
拉斯韋爾的觀點被稱為三功能說,在傳播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此外,賴特、施拉姆等大師也在此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的觀點,大眾傳播在社會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非常復雜的,任何理論都不可能將其全部概括,同時,大眾傳播在發揮積極效應的同時也會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如何避免這些負面影響,促使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則顯得尤為重要。
《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讀后感 2
這本書由拉斯韋爾完成,何道寬先生翻譯,還經過劉海龍、胡翼青評介,是一本經典的書籍,入選了“新聞學與傳播學經典譯叢·大師系列”,就像其主編展江先生說的那樣,該系列書立意在接續前輩學人傳譯外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經典的事業,以一定的規模為我們的學術與思想界以及業界精英人士理解和借鑒新聞學與傳播學在西方方興未艾之際的精華,提供基本的素養,便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進一步的探究,以免長期在黑暗中自行低效摸索。
在譯者序部分中,已經很清楚的講明白了本書的結構,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細讀文本,力爭客觀而準確,二是引述一些論戰文字,給讀者提供更多批評和想象的空間。
在文本細讀部分中,清楚地提到了全書分為三節,外加一個200余字的“結語”,全文不到一萬字,卻內容豐富,值得細讀,具體內容會在精華摘要中做分析。
在國內學者的批評部分,展江提出了兩派:尖銳批判一極的代表人物有胡翼青和高洪波;深入挖掘、基本肯定的代表人物有劉海龍。兩派均發表了多篇文章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總之,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管中窺豹,看到迄今為止比較典型的批評,這本書也有助于我們對拉斯韋爾進行比較全面、客觀而公允的'評價。
在正文之前,劉海龍還寫了一篇名為《一篇存在爭議的傳播學奠基文獻》的文章,他首先肯定了拉斯韋爾在傳播學這一領域中的地位,而后揭示了國內外存在的對拉斯韋爾的“冷遇”,最后提出疑問,為什么拉斯韋爾逐漸被拋棄?或者說,拉斯韋爾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可用的學術資源?
《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讀后感 3
在談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加布里埃爾·塔爾德,他是法國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在各個領域都有比較深刻的研究。例如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刑事犯罪學、統計學等等。這部《傳播與社會影響》在不到三十萬字的文字中完全展現了加布里埃爾·塔爾德的思想精髓。
之所這么說,是因為這本書覆蓋他的全部思想和學說。其中本書在對“公眾與群眾”進行詳細的分解,還有就是“公共輿論、大眾傳播和個人影響”,在這兩個方面做出了詳細的闡述。里面也解答了現在很多專家在傳播領域的疑問。 其中有這么一段“什么是輿論?輿論是如何誕生的?輿論的多種潮流如何匯合?如果有共同的釋放出口,這個共同出口又是什么?”這是第九章“公共輿論、大眾傳播和個人影響”中的第一段,他用了一系列的問題來開始第九章的說明。當我們看到這些問題時,我們不由得產生了興趣。因為在塔爾德的時代就開始注意當今最為熱點的傳播問題——輿論。
在當今各種傳媒不斷崛起,特別是網絡傳媒的異軍突起。輿論隨著網絡的.傳播散布到了整個社會。當然網絡媒體不只是輿論傳播唯一媒介,還有紙質媒體、電視傳媒、廣播傳媒等。但是在開放的網絡傳媒上,輿論表現得異常活躍。網絡傳媒范圍廣、信息量大、非官方性等因素,網絡傳媒是輿論產生傳播的重要途徑。在中國這個較為封閉的國家里,輿論的傳播是信息公開的重要傳播渠道。《傳播與社會影響》里面表示,“報紙只是輿論的一個源頭”這也表示在很多年以前,或者是沒有其他傳播路徑的時候,報紙是輿論傳播的主要工具。但是也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紙質媒體在傳播的作用的削弱,紙質媒體上面的輿論也表現出了信息量不足的弱點。
但是就輿論的深度,紙質媒體還是占據著不可爭奪的優勢。 在本書中,塔爾德運用多學科的知識來闡述傳播方面的知識,這種闡述方式實為罕見。這樣的方式也讓我們容易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傳播方面的知識,還在其他知識層面也給出了較多的闡述。我們也不能僅僅看到本書的其中一個層面,也有很多只是需要我們去學習和研究。一個學術大家也不會淺淺闡述,我們要領會當中的深意。運用當中精髓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
《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讀后感 4
當然,首先擺在面前的問題是,什么是社會結構?“社會結構”曾經一度是社會學理論和分析的一個核心概念。我們也經常會說到社會結構這個詞,甚至還抱怨過我們的社會結構不合理等,但在專業的社會學內,社會結構成為得以組織起來的“行動”和“結構”二元論的主要爭端。牛津社會學簡明詞典里這樣定義社會結構:一個被寬泛的用來代指某些社會行為循環發生模式;或者更具體地說,是指社會系統或者社會的不同元素之間的組織有序的相互關聯。這個概念化的東西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更愿意以實際例子來看待這個結構是如何運轉的。
首先是制度結構,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制度就隨之產生。我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正是因為有了制度,我們的社會機器才能有序的運轉。而要討論制度,就不能避免說到社會功能,我們的社會正是由擔任不同社會功能的各個部分拼湊而成,社會制度在其中擔當了連接線的角色。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但毫無疑問,都在給社會的發展提供著動力。社會制度組成了一個社會的框架或骨架,這樣的例子包括大范圍的結構,諸如婚姻、男權政治、財產、合同、群體商討、商品交換、官僚作風、主權以及選擇性教育等等,另外還包括日常存在的微結構,諸如關注排隊、交談順序、禮物贈予等等。這些大范圍的.和小范圍的制度,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個概莫能外的制度結構,諸如封建主義、世襲主義、工業主義、資本主義等等。這些社會制度和制度的衍生物絕對不能被研究者物化。作為文化現象,他們是精神而非物質的存在。因此,制度模式是存在于個體的思想中,但是他們有一個虛擬的客觀性,這就將他們置于特殊的.個體之外。作為一個社會整體,就好像一個人體一樣,制度結構出了問題,整個社會就必然會出現問題。而同樣的,不可能會有完美的制度結構,我們所做的努力也只不過是希望現存的制度結構能夠符合當今社會的現狀,或者說,讓制度更接近這個世界資源的分配方式。
剛剛說到大范圍的社會結構,婚姻、親屬、男權與女權這些,單從制度上來講是不夠充分的,或者是從社會的主體來講,這些應該被分在關系結構這一類,這些對人類的行動上規定了明顯的關系約束。社會關系在一個社會關系中一般是反復出現的,正是這種一般性,才給予無論在社會中什么地方出現的社會關系以一個普通的“結構形式”。社會關系的結構形式是導致“特定場合的變化”原因的“一般或規范的形式”。既然關系和規范之間的區別不是絕對的,因此這任然是基本的原則,社會關系只能依靠通過人們在他們的行動中應用的規范或規則而存在,但是,這些關系不僅僅是來自對規則的宣讀。對結構的探究就必然涉及到結構層次的區別,關系結構和制度結構并不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全部,雖然如此,但這兩者涉及到的結構層次依然足夠的復雜。由個體的人到其組成的家庭,再由家庭組成社區、城市,到最后的國家、民族,這其中都無可避免的被制度包圍著。而我覺得用我們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解讀出來就是關系網,這張網覆蓋了這個世界每一個有人類存在的地方。
【《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讀后感】相關文章:
生物教案-細胞的結構和功能05-22
社會實踐的功能論文01-20
漢代社會結構國學11-24
有趣的功能作文02-24
商業計劃的功能08-01
傳播正能量語錄11-22
品牌傳播的策劃方案03-26
網絡文明傳播方案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