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來由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來由,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習俗有歧異
其實,從人類學或民族學的角度看,端午節來源是十分多樣而又互為歧異的,與汨羅市數百公里之遙的湖南麻陽縣的龍舟競渡并非紀念屈原,而是為了祭祀盤瓠。彝族在端午節期間,一般要進山采草藥;仡佬族要抬紙船到田間,由師公巡船趕蟲;一些地方的苗族,除劃龍舟外,還有跳鼓舞、趕花山及唱歌游方等活動。
中國傳統節日的節俗,有的是原始部落先民的遺風。隨著生存環境的變遷,后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根據自己時代和地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對先民遺風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說。如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屈原,吳人掛上伍子胥,越人掛上勾踐,湘西和桂林等地掛上伏波將軍馬援。經過歷代的選擇,屈原越來越突出出來,甚至說端午節“起源”于營救和紀念屈原。
端午源頭探索
端午的源頭在哪里?海內外一些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不懈的“求索”。
中國端午節在汨羅江原始社會稻作文化時期產生,源于五月大水時期農田的祭祀活動。曾任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的張中一說。他認為,中國龍舟文化由汨羅江原始社會稻作文化使用的“農田拖船”演變而來,距今至少有七八千年歷史。屈原于戰國晚期一年的五月五日逝世后,端午節增加了紀念他的內容。
華中師范大學楚學研究所教授、所長蔡靖泉研究發現,據先秦和漢代文獻記載,當時人們將仲夏五月視為陰陽相爭、死生分判的惡月,將五月五日視為陰氣萌作、“感陰氣者死”的兇日。故在這一天恐怕物生不茂、人生不長,舉行一些活動祈求豐收、禳除災害。五月五日的祈禳活動,因為朝廷確認為儀典而成為全國的重大節日。
蔡靖泉研究發現,東漢時期,這一節日雖然仍以禳災祛害、祈祝平安的活動為主,但“亦因屈原”而紀念屈原。魏晉南北朝時期,紀念屈原逐漸成了南方端午節活動的主要內容,一些本為祈禳的活動也與紀念屈原聯系起來,關于屈原與端午節的傳說不斷得以豐富。到了隋唐,南北文化匯融,南朝文化成了主導文化。盛行于南方的以紀念屈原為中心、以食粽子和競渡為主要內容的端午習俗,逐漸北傳而成為全國性的習俗。
端午的源頭在上古時期,并非始于屈原投江殉國時。但端午節成就了屈原,屈原豐富了端午節。
端午節的風俗
1、卦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
2、賽龍舟:
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3、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4、飲雄黃酒:
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端午節的由來主要有以下說法:
1、紀念屈原。
2、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
3、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來由】相關文章:
五月初五端午節作文03-18
五月初五端午節的作文10-27
五月初五端午節作文10-31
簡短五月初五端午節賀詞01-06
五月初五端午節祝福短信12-14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對聯12-10
五月初五端午節活動總結06-26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隨筆10-22
五月初五端午節活動方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