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記》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瑣記》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瑣記》讀后感1
在我們的一生中,不管是怎樣的環境,怎樣的經歷,總是會遇見無數的人,遇見無數的事。在這些人和事里,形形色色之外還有深深淺淺,有的會對我們的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有的則轉瞬即逝,永遠沒有第二次相遇的機會了。對于這些人和事,我們是不可能全都記住的,因為有限的生命根本無法承載無限的世界和時間里的變化。
如果坐下來檢查記憶中大大小小的事,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事情。比如我們曾經認為驚夭動地的大事,很多年后想起來卻變得那么模糊,仿佛當時并沒有真的經意。而一些瑣瑣碎碎的東西,在流年逝去之后反而磨洗得更加鮮明。于是我們自己也感到迷惑恍惚,究竟是哪些在生命中更重要?
曾經以為有關生死的事肯定會刻骨銘心。然而當我手撫腦后的深深的疤痕時,卻發現往事已經變得尋不到蹤跡。相反,整個事情的侮一個細節在媽媽的腦海里都像剛剛發生的一樣清晰。我央她講一講當時的情形,媽媽看著我,眼中有一種很奇異的神色。然后述說我怎樣在溝上跳來跳去,怎樣在唱跳之時得意忘形,怎樣突然失足,怎樣流血如注而休克。媽媽的繪聲繪色里帶著一種記憶猶新的驚恐,她好像完全置身于十幾年前的那個情景,最后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手不自覺地抓住眼前好好存在的我。盡管我實在已想不起來當時的事情,但是感到媽媽那徽徽頤動的指尖。我安慰似地對著她笑了,同時一串淚珠悄悄滑落在我的衣襟。
或許真的有時自己也無法了解自己真正的心情,以為是過眼的云煙,反而會在不經意的時候清晰地歷歷重現,無論當時多么驚心動魄,很快自己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記憶是人生的財富,但忘記也是人類的本能。否則,太多的過去充塞于生命,在如此沉重的背負下,怎么還會有明天的繼續?
曾經掠過生命的影子有無數。能夠在我們的`心湖上投下影子的必然是那些能夠觸動意識深處的漣漪。
《瑣記》讀后感2
《瑣憶》里反復強調魯迅先生幽默與諷刺的特點。而對魯迅先生的這種幽默確實值得我們探討一番的。幽默,是個外來語,即Humour。而尋找中國有關詞匯,古時只有“徘伏”、“詼諧”、“滑稽”等字眼。例如宋代有位詩人姓石,一次外出騎馬不留意掉了下來。人們看了便嘲笑他。而他卻拾起帽子,彈彈灰塵說:“多虧我是石博士,若是瓦博士,可就完了。”近乎是自我解嘲了。
而國外的正宗幽默是:一位音樂家教國王拉小提琴。國王當然拉得很整腳了。音樂家便對國王說:“音樂家分為三等:第一等是一竅不通的人,第二等是水平糟糕的,第三等才是像我這樣技藝高超的人。恭喜陛下,您已經躍入第二等了。”
這種幽默既巧妙地說了真話,當然也不會惹得龍顏大怒,真有把山一般的沉重都化為風一樣輕盈無形的力量。而英雄柏修斯只有借助幽默這面鏡子的幫忙,才能避免因直視女妖的臉而使自己化為石頭,又能砍下女妖的頭顱,而從中飛出雙逸輕靈的飛馬。正是在這種慧義上,我們才珍視魯迅先生文章中那種幽默語言的力量,每次讀他的雜文,總為其中彌漫的幽歇風趣、力透紙背的風格而感染。心想:人說他“嘻笑怒罵皆成文章”,可若少了這幽歌,也會是言之無趣,行而不遠了。
看一出意大利戲劇,客人向主人自謙說:“我是您最末仆人衣服上的最后一粒紐扣。”而主人含笑回答說:“這粒紐扣但是寶石做的。”這樣機智的對話,說明雙方都富于幽默感,因而自然會成為交際場上的佼佼者。那位聞名世界的女作家斯塔爾夫人,據說其談吐的幽默與詼諧會令反對她的人都心悅誠服,以致拿破侖皇帝命令她不許進人巴黎方圓50里之內,以免受了她的感染而放下了自己的原有立場。
幽默竟有這么大的力量!
所以我就明白了魯迅文章那千鈞的力量!
【《瑣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瑣記的讀后感01-06
瑣記讀后感06-29
《瑣記》讀后感05-08
瑣記讀后感06-28
散文《瑣記》讀后感05-24
文章瑣記讀后感04-15
《瑣記》讀后感范文05-26
《瑣記》讀后感精選范文03-30
精選《瑣記》讀后感范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