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華羅庚》觀后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師華羅庚》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華羅庚,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華老只有初中文憑,但他卻成為了國際著名的數學大師。“三分天分,七分勤奮”,他的成功不僅僅只因為他的數學天分,還和他的.勤奮有著密切關系。
當時他家境貧寒,自己家里開了一個棉花店。他就在里面邊當店員,邊學數學。顧客詢問價錢時,他常常將算數結果告訴顧客。但他父親認為數學沒用,根本不讓他看,甚至將王先生送他的書丟掉。但他是酷愛數學的,時常是自己一個人在微弱的燈光下看書。對面的豆腐店的伙計說他起來磨豆腐時,華老屋里的燈早就亮著。他的勤奮和刻苦,奠定了他今后在數學領域方面的成就。
看看當時的環境,再反思我們的處境無論是物質條件,還是精神支持,都比華老當時的情況強了不是一星半點,然而環境好了,我們大多都養尊處優,在享受生活,不努力,不學習,所以我們沒有壓力,沒有動力,就只能平平庸庸,碌碌無為。所以,在和平年代,我們仍應該有憂患意識,努力學習,積極向上。
學習,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數學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從根本上來說,數學是要服務于社會生產的。但華老研究的數學是十分高級的,無法直接運用。于是他絞盡腦汁,研究出了“雙法”,為那個大干快上的盲目多于理性的年代里注入了科學的成分,在一個文化水平還不高的社會中注入了數學理性的因子。以至于英國評論他“Mathematics for the Millions”。
甘為人梯。不錯的,這是他自己對他自己的評價。不僅體現了他的奉獻精神,也體現了對下一代的無限期望。奉獻,這是華老對中國的偉大貢獻。他幾乎將生命的全部都用在中國的數學事業上。用自己的生命,為中國數學開拓了一條通天之路。在此,我感到一股敬佩之意從體內流出。
當然,他是愛國的。如果他沒有回國,繼續在美深造,他肯定會站在數學界的最高峰。但他回來了,“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這是他對留美學生的呼吁,更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大師就是大師,以國家復興為己任。而我們,不正應該向他學習這一點么?
【《大師華羅庚》觀后感】相關文章:
華羅庚觀后感06-06
大師觀后感06-12
《少年華羅庚》觀后感10-22
少年華羅庚觀后感范文11-03
《少年華羅庚》觀后感7篇05-22
華羅庚的名言01-16
華羅庚名言01-21
電影《分手大師》觀后感范文01-15
華羅庚名言名句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