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

時間:2023-10-19 15:20:38 春鵬 先進事跡 我要投稿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精選12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跡吧,事跡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事跡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 1

  吃水不忘挖井人,望著眼前豐收的莊稼,建平鄉村民宮振平說:“我們能有今年的大豐收,要感謝宋加文,他雖然是個殘疾人,可他打井非常講信譽,講質量,為我們打出了一口口好井,讓我們的莊稼旱澇保收。這是鎮賚縣農民對宋加文創業成果的贊予和肯定。

  沒錯,宋加文是鎮賚縣鎮賚鎮一名殘疾人,但是他身殘志不殘,10幾年來,他靠著堅強的毅力,不等不靠的精神,敢于開拓的勇氣,走出了一條坎坷的創業之路。

  宋加文出生在山東省博興縣曹王鎮一個偏遠的農村,小時候,家里很窮,全家只靠父親做一些手工編織品賣些錢維生。但他從小聰明玲利,也格外懂事,父親干活時,他總是幫這幫那,不知不覺,也學會了手工編織這門手藝。

  18歲那年,為了改變家里貧困的狀況,給父母減輕一些負擔,他只身一人闖關東來到了鎮賚。當時,正趕上鎮賚縣柳編廠招收技術工人,他自然被聘用了,從此,他成了柳編廠的一名正式工人。有了工作,他格外珍惜。在廠里他加倍工作,肯吃苦愛專研,很快成了廠里的技術能手,很得領導的賞識。在廠里的幾年,他干過銷售,跑過采買,又當過技術員,然而,正當他要大顯身手的時候,命運讓他面臨了一場嚴峻的考驗。

  1990年企業改制,他和妻子雙雙下崗。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他不但沒有向困難屈服,而是用玩強的毅力面對不幸,迎接新生活的挑戰。下崗后,他自謀出路,憑著自已在廠多年的工作經驗,1991年,他干起了建材銷售,而且一干就是8年,雖然沒有太多的收入,但也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然而,生命的歷程中,有陽光相伴,也有陰云密布,有一帆風順,也有步履坎坷,有歡聲笑語,也有以淚洗面。誰料天有不測風云,1999年,也許是多年的勞累奔波,他患上了雙側無菌性骨股頭壞死,癱在了床上,病痛時,他這個七尺男兒競被折磨得號淘大哭。為了給他治病,妻子領他去過長春、北京等地各大醫院,這次他花掉了家里全部積蓄,真可謂傾家蕩產。兩個孩子上學眼淚汪汪地管他要學費,他都無處去張羅,甚至連5角錢一斤的波菜都不敢買。面對生活的窘況和病殘的軀體,他真的想一死了之。但是,妻子的鼓勵,親友的勸導,讓他頓悟生命的可貴。生來倔強的他認為:“沒有過不去的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過去我可以做的,以后仍然可以,我雖然殘疾了,也一定要比別人強。”

  在殘聯和親友的`幫扶下,他借了1萬多元,又干起了老本行。自已站不起來,他就讓妻子用自行車把他推到商店,躺在床上賣貨。客人來買貨,都是自已到柜臺里去拿,然后,算好錢再交給他。這樣干了一年,年末他爭了1600元錢,夫妻倆高興的不得了,盤算著用這點錢好好地過個年。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辛辛苦苦爭的1600元錢卻突然有一天不翼而飛,趁他們不備,小偷把錢偷走了,過年的錢沒有了,夫妻倆的心情暗淡到了極點,倆人抱頭痛哭。然而,一時的打擊似乎讓宋加文的頭腦更加清醒了。他說:“錢是沒有了,但志氣不能沒有”。

  隨著做建材生意的人越來越多,他的建材生意維持不下去了,生活到的舉步維艱的境地,他不得不另求生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到農村看到農民都靠機井種地灌地,靈機一動,毅然決定辦個打井隊。但是,當時全縣還沒有一個個體井隊,要打井,他即沒資金,又沒設備,也沒有經驗,能行嗎?可只要他認準的就一定要干下去。此時,親戚朋友們也并沒有袖手旁觀,幫他在銀行貸了13萬元,購置了一臺打井設備和2臺小四輪拖拉機,還安置了6名下崗職工。從此,他一瘸一拐地帶著自已這個打井隊,不分白天黑夜地穿梭在農村的田間地頭,為農民打井。剛開始,由于不懂技術加之打井設備不行,他連打了10口井,就壞了6口,僅一兩個月時間,他就賠了4萬多元。但是,天生不服輸的他請來了技術員一看,原來是鉆機采用正循環行業,對本地的地理結構不適應。于是,他果斷決定對鉆機進行改造,花2萬元對原來正循環作業的鉆機改造成了反循環。改造后,他順利地打出了一口口井。望著汩汩冒出的井水,宋加文笑了,笑得那么開心,那是歷盡艱辛成功后的喜悅。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 2

  每天中心一開門,就有患頸椎病的、患腰椎間盤突出的人跨進門來,連一名韓國客商也屢次前來求醫,著實給這個小小的診所帶來了名聲。

  9歲那年,戴榮華突然雙目失明,從此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永遠在那雙幼稚清純的瞳孔里定格。他還是個充滿夢想的孩子啊!命運無情的打擊給他和家人帶來的痛苦,是永遠都無法用筆墨來形容的啊。

  在命運面前,是順從,還是抗爭?戴榮華不想低頭,不想成為父母的累贅。他被家里安排到南昌盲校學習。8年一晃就過去,他勤學苦練,掌握了推拿按摩的手藝,回到了德安。

  盲人按摩中心開張了,戴榮華感到自己空無影像的世界豐富起來,生活變得有意義了。當人們解除了病痛,離開診所前夸著他手上工夫好時,是他最高興的時候。

  從小就經歷了那么一場磨難,使戴榮華內心充滿了同情和善良。遇到前來救治的是殘疾人或家境困難的人,他就主動減免治療費用。從前年5月開張到現在,已為困難患者減免治療費多元。

  一天,一個被骨質增生困擾多年的農村盲人來到診所。戴榮華一聽到對方也是盲人,倍添同情和憐憫,熱情地拉著他坐下,為他治病。一星期后,患者病痛消失了,戴榮華把他送出門,分文未收。去年,有個叫楊洋的小孩子,只有半歲,不幸患上了先天性斜頸,四處治療空無效果,戴榮華為孩子做了6次按摩治療,先天性斜頸竟神奇地痊愈了。

  現在,為了帶動殘疾人就業,戴榮華正毫不保留地將自己學到的按摩技術教給別人,陳玉英、李宗春、王德華等6名盲人從他這里學到技術后,紛紛開起了自己的按摩中心。

  有人問:你把技術傳給了別人,就不怕砸了自己的飯碗?戴榮華說:有飯大家一起吃。我一個盲人,還能給社會作點貢獻,活得真有意義,太使人高興了!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 3

  初見康建忠,感覺他是一個非常干練踏實的漢子,但是,讓人很難想到的是,眼前這個在石家莊將化工生意做得十分紅火的老板竟然是個殘疾人。而的的確確,就是這個康建忠,用他殘缺的身軀為八旬老母和妻兒撐起了一個家,用堅忍不拔的毅力打拼下一個屬于自己的事業,用自己博愛之心贏得了人們的廣泛贊譽……

  身殘志堅再苦也要干事業

  康建忠1968年出生,一歲時因患上了小兒麻痹癥,最終落下了右下肢的終身殘疾。而從康建忠懂事起,他就從別人異樣的目光里,過早地體會到了命運的不公,但同時也磨練了他不服輸的個性。

  18歲中學畢業前夕,看著年事已高的父母依舊每日早晚操勞,康建忠決定放棄學業挑起家里的重擔。他顯示在一個村里當起了裝卸工,裝卸沙土、磚塊,這種工作連正常人都會覺得又苦又累的,剛剛走出校門的他,雙手很快就磨出了許多血泡,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一回到家就只想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干。

  可第二天,他看到父母疲憊的身影時,咬咬牙又走出家門。就這樣他堅持了一年多。1993年又在一個村辦搪瓷廠當起了工人,后來調到了業務科跑業務。在這段時間里,從大江南北到長城內外,他去了很多地方,也飽嘗了許多的酸甜苦辣。同時,他也看到了改革開放后,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受觸動,于是,決定嘗試自己創業,創辦一個屬于自己的公司。

  一再創業十幾萬元“打了水漂”

  1994年,康建忠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辭去了令許多人羨慕的業務工作,在所有人詫異的眼神和冷嘲熱諷中開始了第一次艱難的創業。在廣安街市場,他租下攤位搞海鮮批發,因為沒有經驗賠光了近萬元的本錢。那段時間,家人的責怪和不理解,使他很痛苦。第一次創業失敗的他去了印刷廠跑業務,每天騎著破自行車起早貪黑地往返于正定和石家莊的路上。

  隨著閱歷的增加,康建忠心中的創業熱情又高漲了起來,又開始籌備創業的事情。沒有資金,他就從親朋好友手里借來了十幾萬,于1997年籌建了物資供應站。然而命運又一次捉弄了他,毫無經驗的他被人騙了,十幾萬元轉眼間打了水漂。外面還欠下了很多外債,要賬的人整天賴在家里不走,弄得家無寧日。為了還上康建忠創業所欠的外債,賢惠的妻子羅菊英就用自己當村醫院護士的每月幾百元工資,除了用于老母親每月必須服用的藥和家庭開支外全部還了債。“那段時間,簡直是我人生的最低谷,自信心嚴重受挫!”康建忠自己總結道。

  自強不息創業終成功

  兩次創業的傷痛時刻刺痛著康建忠的心,然而埋藏在他心底的夢并沒有破滅。2003年,當他把重新創業的想法跟家人一說,自然立刻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妻子甚至以離婚相威脅。然而,他不相信命運,只相信自己。康建忠說:“別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行,我不比別人差!”就這樣,倔強的他擦干眼淚,拖著殘缺疲憊的身軀又一次奔波在創業的征程上。

  2004年,康建忠決定成立一個工貿公司主要經營化工生意。項目考察、公司占地、人員手續都有了頭緒,可是資金又遇到了困難,他找到了多年來一直支持他的表哥,談了自己的想法后,通情達理的表哥很快幫他從朋友那里籌措到了20萬元,他自己又從朋友那里籌集了一些,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里,工貿公司開業了。從此以后,康建忠日夜吃住在公司里,憑借著誠信經營的.理念,他很快打開了自己的產品銷路。他總結之前的失敗教訓,精打細算,誠信經營,理性管理,和許多客戶建立了良好的業務關系,并取得了國內多家優質化工產品的代理權,公司當年就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兩個事業一起抓

  規矩做人,踏實做事,良好的信譽必然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慢慢地,康建忠還清了所有債務,然而,下一步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呢?在常人看來,擴大企業經營是第一位的,而康建忠卻決定用自己的一顆感恩之心來回報親人,回報社會。

  2004年由于康建忠熱心幫助殘疾人朋友,被石家莊南高營鎮殘聯指派為南高營村殘疾人聯絡員,負責村內100余名殘疾人的各項工作。這個工作其實沒有任何報酬,完全是義務的。由于之前沒有任何資料和信息可用,工作量非常大。和各種各樣的殘疾人打交道,是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可是他卻看得比公司業務還重要。由于村子比較大,住得比較散,康建忠自己行動也不方便,工作非常困難。為了方便聯系,他做了聯系卡發放到每個殘疾人手里,并給每個人做了檔案……出色的工作年年受到殘聯表彰。

  一方面是康建忠的事業順風順水,一方面康建忠的愛心事業也是處處開花,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康建忠捐款2000多元;2009年全國助殘日前,康建中慷慨解囊自費組織了由南高營村殘疾人和河北東化化工公司共100多名殘疾人參加的游園活動;為滄州重病村婦倪玉艷捐款1000元……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 4

  在硯臺鎮汪家社區,提起方元容,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

  方元容,一個因車禍被奪去健全人生的不幸女人,一個肢體有殘缺、行動有障礙的殘疾女人,一個面對重大變故,自強不息的堅強女人。她,從社區群眾那里得到的不是同情、憐憫,而是尊重、欽佩,是作為奮斗、拼搏的學習榜樣。

  無情車禍,有情幫扶

  她,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就是忙碌于料理家事、張羅日子。2005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使原本清苦日子更加艱難,看病幾乎耗盡了家中所有積蓄。拖著不便的身體,方元容無法下田上坡,料理田間,照顧家庭;丈夫汪小春因此也不能心無旁騖的離家打工、幫補家用;大兒子小學畢業即將升入初中,小兒子也到了入學的年齡,兩個孩子學費、生活費怎么辦?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負載累累……

  最初那段日子,身體的痛苦、精神的壓力,曾一度讓方元容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幾乎有了天塌下來的絕望和悲痛,那年她剛剛37歲。后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親朋好友、鄰里鄉親的關愛下,她樂觀起來、堅強起來,自信、坦然地面對發生的一切。“沒有了勞力,那就用技能改變生活,日子不還得照樣過嗎?”方元容堅定了信心、在黨和政府支持以及親友、鄰居的關心下,開始了求學技能的道路。

  自謀創業,回饋社會

  在培訓老師的理論面授、實踐指導下,方元容付出比健全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憑借凡事愛思考的性格和特別靈巧的雙手,很快掌握了摩托車故障排檢、維修的技能技巧。學成歸來,方元容蒙發了在社區開辦一間摩托車維修小店鋪的想法,但即使一間小店鋪,也要有資金啊。正在舉棋不定的時候,黨和政府、鄰里鄉親又一次送來了援助。就這樣,2007年,她在汪家社區街面租賃了一間門市部,開辦起了摩托車維修店,一家完全屬于方元容的摩托車修理行掛牌了。

  生活逐漸好轉后的她,卻一次次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他人。她沒有忘記,現在的這一切都是來源于社會、大家的幫扶,她勤學專研,技術嫻熟。幫鄰里鄉親修車,他總是收取零件成本和少許的維修費,遇到殘障人士,她還經常免費維修。她懂得,再造為人的恩情,她還不完、謝不盡……

  同時她積極為殘疾人在自主創業方面出謀劃策,先后帶動10余名殘疾人走上了自立自強的人生道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奏響了人生最強音。作為一名殘疾人,方元容深知殘疾人生活的痛苦,為了讓那些和自己一樣不幸的人能夠自立自強,她總是毫不猶豫地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

  談到未來,感恩銘記

  當問起方元容這一生最難忘的是什么時,她總是激動地說: “當一個人身處困境,孤單無助的時候,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一雙溫暖友愛的手!當一個人絕望消沉,萬念俱灰的時候,最期盼的是什么?是一顆炙熱滾燙的心!這些,在我遭遇車禍的那些年,擁有的太多太多了,多到我終身受用。我唯能做的是把自己所學的維修技術無償的傳授鄉親、服務鄉親。”方元容是一名殘疾人,可她從來沒有主動向黨委政府提過什么要求,卻總是懷揣感恩的心,默默地奉獻著愛心,感染著別人。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 5

  張書平,男,漢族。1972年6月21日出生,初中文化,家住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濤城鎮黃墅村涂灣組,現任黃墅村殘疾人協理員。 1990年,初中畢業的張書平為改變家庭生活窘境當上了木工學徒。他勤奮好學,刻苦鉆研,虛心向師父求教,終于換來了一手好木工手藝,從此,開始從事木工行業,起早貪黑,吃苦耐勞,一干就是十幾年。憑著精湛的手藝,他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正當張書平意氣風發地夢想干一番事業的時候,命運跟他開了一次不小的玩笑。2007年的一天,在電刨床上制作木地板時,電刨無情地將他的左手五指全部切斷,致使左手殘疾。從此,張書平與木工手藝活斷了緣。

  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他迷茫過,消極過,可是最終他選擇了勇敢面對這一切,重新樹立起生活的信心。在參加了縣殘聯舉辦的特種水產養殖培訓班后,他瞄準了甲魚養殖產業,2009年元月,張書平與鄰村(鳳河村大義組)村民賴正兵取得聯系,蓋起了甲魚棚,當年建棚投入資金33萬元,從事甲魚養殖。當時,環境很艱苦,一是缺資金,這筆不小的資金全是從親朋好友處借來的;二是缺技術,當時張書平在甲魚養殖領域還是一個“門外漢”,他想盡一切辦法克服技術上的重重困難,憑著虛心求學、大膽創新的精神,在翌年元月初見成效,不但收回了所有投入成本,還略有利潤,得到了回報。嘗到甜頭的張書平干勁更足了,隨著不停的摸索和經驗的積累,他的'養殖技術不斷提高,養殖規模也不斷擴大,效益越來越顯著,僅2011年一年就獲取純利20萬元。

  張書平靠著自己自強自立和努力拼搏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開拓了一番新的事業。可是看著周圍的村民特別是殘疾人生活依然十分貧困,張書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忠厚實在的他有一股闖勁和干勁,更有一顆樂于助人的心,他腦海中萌生了一個想法,就是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技術帶動周圍村民,扶持當地貧困殘疾人發展甲魚養殖共同致富。他的想法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縣殘聯的支持,如今,在他的帶動下,當地已經有了12家甲魚養殖戶,其他養殖戶有情況、有問題找他時,他毫無保留地給予免費技術指導,幫助他人。他還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到12家甲魚養殖戶家里義務巡回指導,在他的影響下,12家甲魚養殖戶的養殖技術得到提高,并成立了甲魚養殖協會,走上勤勞致富之路。

  殘疾人本身就特別需要他人和社會的關愛,而張書平卻做到了去關愛別人。從2010年任黃墅村殘疾人協理員以來,在發展甲魚養殖的同時更是撲下身子一心一意為殘疾人服務,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他工作求真務實、勤奮努力、刻苦鉆研,加強自身業務學習,不斷提高自己,于2012年榮獲郎溪縣優秀殘疾人協助理員稱號,并在2012年濤城鎮殘代會上被推選為肢體殘疾人協會主席。

  有理想、有目標,才能有未來。張書平計劃于2013年再造一個甲魚棚,總投資40萬元左右,在擴大甲魚養殖生產規模的同時,打造一個殘疾人就業實訓基地,更好地為當地殘疾人服務。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 6

  傾盡全力守護溫暖港灣

  殘疾人之家是他的第二個家,作為一家之長的他,每天忙忙碌碌卻樂此不疲。他踏實肯干,創新分類分組“以殘助殘+以工助殘”工療模式;他以誠相待,贏得大家的信任和擁護。他是一個稱職的家長,傾盡全力地守護這方溫暖的港灣。

  有家的“味道”

  作為一名抓住90年代末尾的年輕人,xx放棄了新東方培訓機構幼教老師的身份,繼續懷揣著一顆熱愛的心,在20xx年9月來到湖州廣瑞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殘疾人之家擔任殘疾人之家管理主任。剛上崗,遇見的都是一幫“大小孩”。“楊主任,我現在可以來上班了嗎?”“楊主任,我能不能現在學寫字?”“楊主任,這個鎢絲燈要怎么做啊?”殘疾員工經常性地這樣和他交談,他就始終耐心地一遍遍教學,溫暖相伴他們左右,成為殘疾員工的“知心人”。

  在他的管理下,廣瑞“殘疾人之家”興建了員工休息室、工療車間、康復健身房、多功能室、圖書閱覽區、心理咨詢室,為殘疾人提供勞動就業、生活照料、醫療康復、體育健身、文化娛樂等一條龍服務,大力開展職業技能、社交禮儀、溝通技巧等專項培訓,注重公司管理和服務的每個細節,全方位滿足殘疾員工生活、工作、康復和文娛需求,讓他們體會到“家的味道”。

  鎢絲燈流水線上的小陳說道:“我以前一直沒有穩定的工作,來到廣瑞后,其他人都和我一樣,我在這邊還能跟著師傅學習,有穩定的收入,還能繳納五險。生活越來越好,還交到了朋友,家里人都為我開心。這里就是我的第二個家。”

  有家的“責任”

  在20xx年殘疾人之家建立初期,xx通過家庭走訪的方式,摸清每位殘疾員工的脾氣秉性、殘疾程度、學習能力,再依據每個工療員工的康復評估報告,從車間零部件除銹等工療作業和內部衛生管理、廚房摘菜、疊被子等生活技能中,新創分類分組“以工助殘+以殘助殘”工療模式,挑選出適合他們自身狀況的管理模式。

  同時,xx主動上門尋找愛心企業合作,從海寧引進了簡單易學、技術含量低、勞動強度較小卻安全可靠的鎢絲燈加工項目,從鎢絲線的檢驗到鎢絲燈芯各部分的焊接,再到鎢絲燈的二次檢驗和清單數量,不僅可以幫助殘疾人提升動手能力,還可以增加一定的收入,讓他們更能獲得自我成就感。20xx年,廣瑞“殘疾人之家”為每位殘疾員工每月發放了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2070元,鎢絲燈流水線人員還額外增加300-500元的工資收入。

  此外,xx還極力豐富殘疾員工的精神生活,組建了“殘疾人之家”志愿服務隊,設立輔具租賃點,為轄區內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及孤寡老人提供志愿服務。與鎮殘聯、區殘聯、社會公益組織等共同組織開展助殘志愿服務、具有特色的文體活動、共同上黨課等各類活動,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提高”的新格局,更多地使殘疾員工走進社會、融入社會。

  有家的“溫情”

  在廣瑞“殘疾人之家”有這樣一位女孩,今年25歲,患有侏儒癥,智力低下。以前的她,父母出門干活,從來只有一個人在家,陪伴她的只有一部手機,面對的是人生的迷茫。如今,她每天都會準時來“殘疾人之家”做手工活,和其他人聊天,有收獲也變得開朗了,父母自然更放心了。

  xx通過嚴格地制度管理和溫馨的“家人”之情兩大法寶,建立健全殘疾員工的`“一人一檔”,針對殘疾員工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努力營造互相關愛、和諧溫馨的文化氛圍,增強員工的凝聚力;建立獎懲制度,設立個人衛生獎、文明之星等各類獎項進行積分,并在年終大會上給予物質獎勵,鼓勵殘疾員工積極來“殘疾人之家”,建立他們對這個家的歸屬感。

  入職三年以來,xx從一名新手快速成長為一名專業的管理者。他始終將微笑放在臉上,用耐心,喚起員工們心中的真善美;用責任心,換來殘疾人之家的井井有條;用細心,捕捉到員工們的特長亮點;用愛心,激發員工們的生活熱情。在他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殘疾員工在廣瑞“殘疾人之家”中找到了自我,實現了價值,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穩步向前。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 7

  xx,男,中共黨員,20xx年6月起擔任xx鎮殘疾人專職委員。他先后獲得“浙江省紅十字會紅十字公益之星”、“桐鄉市優秀團員”、“桐鄉市最美退役軍人”、“桐鄉好人”、xx鎮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他,精通助殘惠殘政策。

  為了給殘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務,xx積極參加各類殘疾人工作業務培訓,精準掌握、精準實施殘疾人各項補助政策。xx鎮1000余名持證殘疾人是xx要精心服務的對象,每月核對殘疾人名冊、低保低邊名冊已成為他的常態化工作,為困難殘疾人申請生活補貼,為重度殘疾人申請護理補貼,為貧困殘疾人家庭子女申請助學補助,為有需求的殘疾人申請輪椅、護理床等輔助器具……xx用細心全力為殘疾人服務,做到應保盡保,應補盡補,切實保障了他們的合法權益。

  他,心系困難殘疾群眾。

  為了了解殘疾人的家庭情況,xx經常走訪殘疾人家庭,特別是困難殘疾人,全面了解他們的殘疾等級、家庭狀況、就業需求等。他說,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幫他們解決所面臨的各種困難。xx鎮湘洋村的沈奶奶家是一戶老母親帶著三個有智力障礙的兒子組成的家庭,在20xx年,因大兒子和二兒子尚未辦理殘疾人證,一家人收入超過了低保標準,只能進入漸退期,而漸退期的最低保障根本滿足不了一家人的生活。為了幫沈奶奶解決這個問題,xx主動向鎮衛生院獲取了沈奶奶兩個兒子的病歷,并為他們申請了上門殘疾評定。次月,沈奶奶家成功恢復了正常低保待遇。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在xx的心里殘疾人的.事沒有小事,他用愛心奔走在為殘疾人干實事的路上。

  他,熱心公益事業。

  從開始工作至今,xx已累計參加無償獻血5次,共計2000CC。在20xx年1月10日完成造血干細胞的捐獻,成為xx鎮第2例、桐鄉市第7例、全省第546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xx說,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層殘疾人工作者,做殘疾人的“暖心人”是他的努力方向,他用自己的細心、愛心詮釋了勇于擔當、奮發有為的殘疾人工作者形象。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 8

  小張在圍場殘聯工作已有19年,始終恪職盡守,兢兢業業,為殘疾人辦實事。

  對殘疾人在上學、就業、就醫等方面遇到的問題,他積極和相關部門合作,通過新聞媒體大力開展現代文明社會殘疾觀教育,創立了一批殘疾人自主創業、自強不息的典型,同時開展殘疾人繪畫、攝影等各項活動,展示殘疾人在各個領域的風采。

  針對殘疾人交流難、辦事難的情況,他積極為殘疾人上門辦證,提出“殘疾人辦證評定費用全免,費用由縣殘聯負擔”的`建議并得到采納,為去市級以上醫院復評的殘疾人每人補助150元,每年為殘疾人節省資金15萬元,為殘疾人及家庭減輕了經濟負擔。

  幾年來共為貧困殘疾人提供法律援助15件,直接調解糾紛3起,為殘疾人家庭挽回經濟損失13萬元,維護了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 9

  小閆,長期從事社區工作。剛到興煤社區時,為多了解社區貧困居民的情況,她主動分管社區殘協工作。小閆經常入戶,對轄區內的殘疾人家庭狀況都做了深入的'調查了解,按照殘疾程度、自理能力、主要經濟來源、家庭人口狀況、年收入水平等,建立了殘疾人登記表、殘疾人救助記錄簿、幫扶殘疾人具體工作記錄簿。

  作為一名殘疾人工作者就應該最了解殘疾人的需求,踏踏實實為殘疾人解決實際問題,贏得殘疾人的信任。社區重度殘疾人公延國,因本人無兒無女,無監護人,生活困難。每年取暖期,小閆就向民政部門協調溝通為公延國免費送煤,并為他儲備過冬的白菜,用實際行動溫暖著每一位殘疾人,將社區每位殘疾人像家人一樣對待。

  作為一名殘疾人工作者,為社區殘疾人辦更多的好事和實事,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是小閆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 10

  xx: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爭做新時代殘疾人工作者

  他是鎮上的宣講員,走村入戶送政策不落一戶;他是殘疾人的知心人,談心交心解難題不少一人。這位有著幾十年黨齡的街道殘聯理事長,時時刻刻把殘疾人的利益放在心上,創新建立疑似殘疾人主動發展服務機制。始終樸實無華的行動踐行著一名基層黨員的擔當與堅守。

  “干殘疾人工作沒有愛心是干不好的,是沒有成效的。”這是南潯區東遷街道殘聯理事長xx常掛在嘴邊一句話。從20xx年4月到街道殘聯工作,短短的2年時間,xx以細致入微的工作態度,創新務實的工作作風,干練利索的辦事風格,立足崗位,心系殘疾人疾苦,盡心盡力解決殘疾人實際困難,成為惠殘政策“宣講員”的同時,也成了殘疾人的“知心人”。

  積極融入主動作為打造新格局

  眾所周知,殘疾人是社會中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殘聯工作政策性、專業性強,要做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先從事了36年農業、水利工作的xx,面對全新的工作崗位,沒有退縮,沒有畏難,積極主動地應對新的挑戰。

  東遷街道現有1112名殘疾人,為了盡快了解轄區殘疾人的基本情況和熟悉殘聯工作,xx在上任后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有關殘疾人的政策,閱讀有關殘疾人的雜志書籍,并建立每年集中復核機制,通過深入各村開展調查摸底,走訪殘疾人家庭,與殘疾人朋友敘舊拉家常,了解他們的生活生產情況,廣泛聽取他們的心聲,并在溝通中將自強自立、積極主動的觀念貫穿在咨詢指導思想中,幫助殘疾人樹立正確看待自己和對待生活。在走訪過程中,xx將每家每戶的走訪情況、自己的工作體會都整理在了他的“工作寶典”上。

  轄區的`智力殘疾人倪某,年僅13歲,身患重病無法上學,由于長期在家變得靦腆不愛說話,父親因車禍導致腿腳不便,姐姐還在上初中,曾祖父也患有肢體殘疾,重殘的奶奶今年剛過世,家中事務都落在了82歲的爺爺肩上,一家五口人是街道典型的“一戶多殘”殘疾人家庭,多年來一直掙扎在溫飽線上。xx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按照政策為該家庭辦理了低保邊緣戶,幫助申請了相關補助,后續又通過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多種救助對該家庭展開了幫扶,同時為該家庭申請了無障礙改造。

  “服務殘疾人工作,瑣碎又繁重,不僅需要愛心和耐心,還要有細心、熱心和匠心。健全人眼中的小事,對殘疾人來說,都是大事,為他們付出得再多也值得。”xx以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腳踏實地的“老黃牛”精神,為轄區的殘疾人撐起了一片藍天。同時創新建立疑似殘疾人主動發現服務機制,在日常走訪過程中發現疑似殘疾人后鼓勵他們積極辦理殘疾人證,并跟進后續工作,爭取早日讓他們享受惠殘政策。

  愛心化甘霖無聲潤心田

  “只有將殘疾人及其家屬的呼聲和需求納入為民辦實事工作中,才能使廣大殘疾人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精神殘疾人張某某,34歲,單身未婚無子女,同時患有背部軟組織惡性腫瘤,花去大量醫藥費;由于母親在家照顧重病重殘的兒子,還有操持料理家務,無法出去工作;全家僅靠父親打零工維持生計,但巨額的醫藥費讓這位年近半百的老人愁白了頭,xx第一時間與村委核實了解詳細情況后對接民政,按照政策為其辦理了殘疾人單列戶施保,為這個家庭解決了燃眉之急,后續又通過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多種救助對該家庭展開了幫扶。

  在走訪的過程中,像這樣因病、因殘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殘疾人家庭還有很多。“如何才能幫助到他們?”這個問題讓xx犯了愁,想不到什么好的方法,在原分管領導的指點和協調下成立了全區首個百萬殘疾人關愛基金,便于精準實施有關殘疾人的生活幫扶、醫療幫扶、教育幫扶、就業創業幫扶、褒獎激勵和其他幫扶等。

  自殘疾人關愛基金成立以來,已開展了16次助殘扶殘活動,為救助的40戶殘疾人家庭送出愛心基金18.8萬元,充分發揮了基金的作用。

  牽線搭建就業增收“連心橋”

  “你好,我想問下殘疾人創業貸款的話有什么優惠政策嗎……”東遷街道心靈驛站接到了一通咨詢熱線。工作人員了解到50歲的柳某是一名聽力殘疾人,五年前在南潯落戶安家,但由于丈夫失業,家中收入來源突然中斷,為生計而發愁的她決定開一家干洗店。然而身處居民區的干洗店排污是個大難題,而排污證的辦理也需要經過多道手續。xx得知后多次與相關職能部門對接,并由第三方進行實地勘察、制定相關施工方案,短短一周內,相關證件便下來了。

  小魏是轄區一名智力殘疾人,家中只有父親和爺爺相伴,因常年封閉在家中,連言語表達都變得不清楚,一家三口僅靠父親賺取家用。xx詳細了解情況根據其家庭相關情況的變化按照政策為其辦理了低保,還將他介紹到殘疾人之家,讓他在溫暖的環境中有了一份輔助性收入。

  “殘疾人就業難”,這是xx一直在思索的問題。為幫助更多殘疾人獲得就業機會,xx多次走訪企業,不厭其煩地向企業負責人講解殘疾人就業幫扶政策,與企業簽訂了殘疾人就業合作協議。2年來,向愛心企業推薦了10余名殘疾人,幫助他們實現就業愿望,為一批殘疾人家庭解決了基本的生存生活問題。

  “我常常想,多做一點工作,哪怕再困難,再棘手,哪怕只能為一位殘疾人找到就業的門路,哪怕改善一戶殘疾人的家庭生活,那我們就是勝利的。積土成山,滴水成河,點點滴滴的積累,必定會有滿滿的收獲。”xx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積累著對殘疾人的關心和愛護。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 11

  陳巧娟被區殘聯聘用上崗一年多以來,熱愛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這一平凡的工作崗位,工作踏實肯干、任勞任怨,她僅被聘用上崗一年多,憑一股滿腔的工作熱情和無私的奉獻,就深得社區殘疾人的贊譽。其主要先進事跡如下:

  一、心系社區貧困殘疾人,積極為有需要幫助的殘疾人排難解憂。

  她所服務的非健全人、街坊朋友都“察其行而信其言”。她自被聘用上崗以來,工作期間我與各社區殘聯兼職人員入戶走訪多名殘疾人家庭。南崗社區52戶、沙步39戶、省電力一局社區53戶等,了解陳邦俊、張春明、秦鏡輝、秦錦萍、秦偉健等殘疾人和家屬的心聲。對年齡大行動不方便,有重殘補助的殘疾人員實行上門發送重殘補助金。并在4、5月期間與精防醫生走訪摸查南崗社區精神殘人員,實行每戶走訪了解情況。在走訪期間宣傳殘聯各項優惠措施,動員殘聯人開展自我教育,倡導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精神。

  二、工作踏實肯干,腿勤、手勤,用心服務殘疾人。

  作為一名社區殘協專職委員,陳巧娟能夠牢記自己的工作職責,不能象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一名普通文員一樣,常呆在辦公室打打字,接接電話等類的勤雜事務完成好就稱職了。她能做到腿勤、手勤,是因為街殘聯、居委民政組和社區各小區都有她的辦公桌,對處動態中的.殘疾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要掌握了解得確切真實,若欠缺實時的上門走訪是不可能做好的。一年多以來,她對街轄殘疾人基本情況的臺賬共修改堪對過多個數據;為居委會民政組資料收集、整理派發糧油及其他救濟物資等共有50多個工作日。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 12

  小袁,女,中共黨員,現任灤平縣殘疾人就業服務所所長。她始終把殘疾人事業發展放在第一位,在她心里,她深知殘疾人弱勢群體需要全社會的關心、關愛,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比正常人多的多,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自尊,應該受到社會同等的尊重。

  了解殘疾人情況,關心殘疾人疾苦,踏踏實實解決實際困難,是每個殘疾人工作者心中最重要的事情。為貫徹落實殘疾人保障法,每年利用“全國助殘日”、“愛耳日”“愛眼日”等活動,宣傳黨和國家對殘疾人的惠民政策,呼吁全社會更多的人加入到助殘志愿隊伍中來。作為殘疾人工作者,心為殘疾人所想,情為殘疾人所系,權為殘疾人所用,利為殘疾人所謀,促進全縣城鄉殘疾人民生得到顯著改善。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小袁在她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錚錚誓言,以對殘疾人事業的滿腔熱忱,為廣大殘疾人帶來更多的溫暖和希望。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相關文章: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04-19

先進殘疾人工作者的先進事跡12-21

鄉鎮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01-20

殘疾人工作者個人先進事跡10-17

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15篇12-21

優秀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精選7篇)08-12

優秀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精選10篇)08-12

關于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精選5篇)08-15

優秀殘疾人工作者先進事跡(精選24篇)12-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成市| 深水埗区| 林芝县| 万源市| 冀州市| 河池市| 刚察县| 万荣县| 东兰县| 临湘市| 广南县| 墨竹工卡县| 阜宁县| 禹城市| 阳春市| 东源县| 广元市| 绥阳县| 南木林县| 昌吉市| 介休市| 兴隆县| 襄汾县| 张家口市| 区。| 双辽市| 潼南县| 内丘县| 哈密市| 孟村| 朝阳市| 垣曲县| 佛山市| 开化县| 河西区| 巴塘县| 崇义县| 抚宁县| 彝良县| 肥东县| 墨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