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科學與生活作文三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與生活作文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與生活作文 篇1
科學工作能予我們以真實的益處;同時,還能給我們找出許多最溫暖,最純潔的樂趣,以補償生命場中種種不能避免的苦惱。
——拉馬克
“生物學思想發展的歷史”,這是一本寫科學的書,又是我這個假期讀了給我很多啟發的一本書。這本書是由恩斯特·邁爾寫的,他被譽為“二十世紀的達爾文”。這本書是生物學學習的必讀書籍,是我們進入科學領域的必備書目。
愛科學,不僅僅是愛上哪門學科,而是愛上了科學天地。愛,是指喜愛,喜好。愛科學,顧名思義,就是喜好這個知識體系。那怎么愛科學呢?愛科學,并不是嘴上掛著,筆下寫著就是的,而是要——
帶著疑問愛科學
當今世界的科技很發達,電腦,書籍,電視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資料的來源,但這些資料的準確性有待檢驗,并非所有的資料都是準確的,在學習這些時,我們首先應帶著懷疑的態度。現在存在的問題是:許多人一味地相信網絡等高科技,甚至有些人不相信自己了。要知道,任何資料都存在著一定的錯誤,沒有什么是百分之百正確的。首先我們應該帶著疑問學習科學,再從中尋找答案,如果覺得答案與自己認為的不一樣,那么也不要一味地相信資料,而是應該尋找更多的資料來證明或推翻資料。帶著疑問愛科學,是一種科學的愛的方式,是一種正確的愛的方式。
相信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對論一直被人們所接受,認為是正確的。但前不久就有人提出證據說明相對論的原理有誤,眾人相信了那么久的相對論,具有權威性的相對論都有錯誤,換而言之,其他的資料也不一定就是準確無誤的。所以,我們要帶著疑問愛科學。
帶著客觀性愛科學
正如書中所說:每一個生物科學問題的答案都必須在細胞中尋找。換言之,我們應該站在證據的角度思考問題,應帶著客觀性愛科學——
愛科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切忌主觀性和偏見。要知道,再偉大的法官如果對犯人有偏見,那做出的判決不可能是公正的。每個人都有情感,而情感也正是牽絆我們的東西,沒有人能完全不顧自己的情感。對于科學,只有我們站在客觀的角度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應該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科學,看待我們所探究的。相信司馬遷寫“史記”,也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寫的,所以才更符合史實。正所謂“旁觀者清”。帶著客觀性愛科學,是一種科學的愛的方式,是一種正確的愛的方式。
達爾文是眾人皆知的,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更是一本好書,但達爾文也曾經被人指責帶有一定的偏見。可見,客觀的愛科學很必要,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誤會,不必要的麻煩。也只有站在客觀的角度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得出使人們信服的結論。所以,我們要帶著客觀性愛科學。
帶著勇氣愛科學
在探索科學的路程中,我們肯定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難,面對這些困難,我們是該躲避還是該勇敢面對呢?答案顯而易見,我們應該迎面走上,困難是成功道路的墊腳石,而勇氣就是成功大門的鑰匙,成功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足夠的勇氣。面對探索科學道路上的困難,我們不需要準備什么,我們只需要勇氣,憑借勇氣來面對困難。愛科學,不是那么簡單,也并不難,只需要我們帶著勇氣去開啟那科學大門。帶著勇氣愛科學,是一種科學的愛的方式,是一種正確的愛的方式。
愛迪生小時候并不聰明,他也是在經過3162次試驗后才發明了電燈。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是很偉大的一件事,造福了很多人。但他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而是經過了多次的試驗,在困難面前,他沒有放棄,沒有后退,而是愈挫愈勇,終于他成功了。所以,我們要帶著勇氣愛科學。
愛科學,說易不易,說難不難。愛科學,我們需要做到,帶著疑問愛科學,帶著客觀性愛科學,帶著勇氣愛科學。
愛科學,也許可以給我們帶來成功;愛科學,也許可以給我們帶來未來;愛科學,也許可以帶來驚喜。
來吧,來吧,讓我們一起愛科學。
科學與生活作文 篇2
生活中,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科學。這幾天,我就在網上看見了一個帖子。這個帖子被大家都公認為“很科學”,那就是“穿衣法則。真的很科學么?我也不知道。于是,我今天就來試驗一下。
比較厚的羽絨服相當于9℃,薄款羽絨服相當于6℃,稍厚的彈力絮棉衣是5℃,厚羊毛衫是4℃,棉背心4℃,厚外套4℃、薄外套是3℃,襯衫是1℃等,若溫度為22℃,那么穿一件短袖T加一件薄外套就可以:22+1+3=26,控制在26℃就可以。這就是那個帖子的內容。現在我就要開始了。
我家室溫現在是二十一度,按照帖子上說的,我只要穿上一件四度的棉背心和一件襯衫,保持在二十六度就行了。于是,我找來了一件棉背心、一件襯衫和一個塑料瓶。我在塑料瓶在里面裝滿了清水,一量溫度,三點五度,然后我又用兩件衣服把塑料瓶裹得嚴嚴實實,生怕里面進一絲涼氣。
終于弄好了。現在就剩等待了。半個小時后,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了衣服,把體溫計放進了水瓶里。一會后,我把體溫計拿了出來,本以為這瓶水就算達不到三十多度,也起碼會達到十幾度,這也就證明穿衣法則有一些科學根據。但是結果卻不像我想的那樣,一看,才四點二度,就增加了零點七度,那么一丁點點,看來,這個穿衣法則真的不可信。
就在這時,我聽見樓下媽媽再叫我,說出去活動活動。哈哈,出去玩嘍!我急忙穿好衣服,飛奔到樓下。哇!外面怎么這么冷!只見我哆哆嗦嗦。我穿的也不少啊,怎么還這么冷?沒辦法,我只好上樓又穿了一件小棉襖。但剛走到樓下,我又覺得非常的熱。怎么回事?不穿棉襖又冷,穿了棉襖又熱,這是怎么回事啊?
于是,我又一次的跑上了樓。這一次,我想到了穿衣法則。事到如今,只好再相信它一次了。我穿上了一件棉背心,一件厚外套,里面再穿了一件毛褲和襯衫。我又一次跑下了樓,本以為這一次又會冷或者熱,可誰想身上卻不冷不熱,剛剛好!這時,我一拍我的頭,誒呀!我怎么忘了最重要了東西了。
原來,我們人類有體溫,穿上衣服后會更暖和。而水呢,它沒有溫度,所以裹上衣服,溫度也不會升高。我怎么忘了這一點了呢?這時,我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人類不能說自己是十全十美,做事萬無一失。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做事萬無一失,只有細心、科學的做一件事情,才
我們人類要細心、科學的辦事,才能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差錯。
科學與生活作文 篇3
人文。《尚書》上說過:“文明以止,人文也。”也就是說,人文是文明的基礎,是有關于人類心靈與道德的為人之本。尤肯達修女所展現的就是一種人文情懷,因為她的內心充滿了善良的訴說,她用自己的話語詮釋著那一份對于人類的源于心靈深處的質樸的愛。
科學。科學是造福人類的,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它漸漸貼近并引領我們的生活,它促進了硬性的文化。自歐洲的文藝復興使得科學精神得到解放以來,它一直鼓舞著人們擺脫傳統觀念。航天專家話語里所傳達出的正是對創新,對未來想往的科學精神。
闡述完我對二者定義的理解,我想接著說我對這兩者關系的一些看法。
我們先來想象這樣一個畫面。在很多年前的一個貧民窟,人們基本的生活根本無法保障。然而城市里的人為了給更多的.人普及一些科學技術,想著把城市里先進的科學儀器引到貧民窟,然而事實卻讓他們大失所望:貧苦的百姓連基本生活都安頓不好,哪里來的心思去買這些他們聞所未聞,解決不了生計問題的東西呢。這里所體現的,是以民生與人文為生存基礎。對于不具備一定生活條件的那些弱者而言,也許人文情懷的救濟,遠比科學精神帶來的讓他們遙不可及的“造福”,來得更實在也更溫暖。
不錯,很多人說人文精神會反哺科學,科學會反哺人文精神,兩者齊頭并進是最好的結果。然而我們應該從上面一種場景中明白,齊頭并進也是需要條件的,若生活的水平實在達不到,那硬性的、過于超前的科學精神我們自然用不到,否則只是紙上談兵,虛無縹緲。在這種情況下,救濟弱者的人文情懷就成了本根。等到有了一定積淀,也就像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一樣,科學才能給予我們更實在的用途。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在文藝復興時期也開始有了正式意義上的“黃金般的聯姻”。
同時我們在理解人文科學關系的時候,不要忘了忽略工業社會以后的故事。似乎那時,科學文化被推向片面的極端而成為人類唯一的文化形式。這萬萬是不可的。其一,只有科學技術文化,而沒有人文文化,只掌握高科技而沒人性,這可就糟了,社會很可能面臨倒退趨勢。其二,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人文文化事關民族凝聚力,光有科學精神,是擰不成一段牢靠的繩的。所以在科學日益繁盛之時,我們不能忘了我們的根,不能丟了我們心底的東西,我們恰恰是要用它去與科學相互促進,共同迸發。
以上,是我認為的人文與科學的關系:人文在社會發展未到一定層次時,是需要起引領作用的;待社會生產力進步,科學不斷發展之時,不忘掉我們的根,才能使科學與人文兩匹“馬”共同啟程。
兩者的脈絡梳理清了,便是“生活”二字出場的時候了。其實我一直在思考生活二字的真正定義,今天我又給了自己一個新的答案:人文與科學相結合的文化。正如上文分析兩個名詞的概念時我所寫的,人文是心靈與道德的軟件文化,那么科學就是我們去適應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硬件文化。有硬件,有軟件,二者組成并美麗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人類的生活一步步走來的歷程,也正是檢驗兩種文化的試金石,使科技和人文在世界觀上互補,在精神上融通。試金,才能更好的鑄金。由此看來,生活與二者自然是作用與反作用的相互施力了。
以上,就個人觀點,從人文與科學的定義入手,逐步引伸到兩者間的關系,最后說明
【科學與生活作文】相關文章:
科學與生活作文04-25
生活與科學作文12-20
科學與生活作文01-05
生活中的科學作文06-07
生活的科學小學作文06-24
生活與科學小學作文05-17
科學與生活小學作文05-18
有關生活與科學的作文05-18
科學改變生活作文05-31
生活處處是科學作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