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消費心得體會(精選7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么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消費心得體會(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大學消費心得體會1
“雙十一”狂歡購物節的到來,我認為理性消費是最重要的。
想必大家都會經歷過“雙十一”吧,那么,消費了多少呢,“雙十一”的全民消費是最高的。大家會在網上提前選好要買的東西,就等零點的開搶了,而今年的“雙十一”,我卻沒有買許多東西,爸媽也沒有買許多東西本。本來家中的購物狂——我媽,看到淘寶就想買。今年的她也只是買了幾件衣服,這令我挺驚訝的,平時他可是購物狂啊!一問,原來他只是買了需要的東西,不需要的東西一概不買。
在“雙十一”中,許多盲目從眾的現象,比如網紅帶貨在大家都說好,都買的心理下,買到的商品可能不盡如意,許多網紅電商,比如學佳琦的“買買買”。“奧買嘎,買它!”,掀起一度狂熱。薇婭的帶貨也相當強。但也有商品不盡如意時,盲目從眾導致不好的后果。花了錢卻買不到好的商品,這是考慮不周的情況,理性消費不應盲目從眾,有自己的立場和想法。物美價廉的東西總是能買到的。還有一種不好的習慣——超前消費,在自己的預算不夠時,像支付寶花唄。借唄消費,這是非常不好的行為,加大自己的壓力,在自己經濟不夠的情況下再去消費,無疑是雪上加霜。假如看到想買的東西就買,看到群眾都買的東西,一股腦的下單,恐怕對于普通人來說已經“負債累累”了吧,想起前段時間的微博熱搜,伊能靜在“雙十一”買了900多件商品,讓人驚嘆不已,有錢就是任性,但我們不是明星,我們都只是普通人,經濟上并沒有那么。賦予理性消費,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在許多事物中,我認為應該辨別這些事物對錯好壞之分,有選擇性的去看待這些,這樣才能做到正確的判斷得到自己理想的結果,在“雙十一”中,一個有思考的想法,比盲目消費和超前消費要重要的多,靜下心來思考新作里所想的東西,理性消費,平衡放縱。克制這把度量衡,這才是我們認為的“雙十一”態度。
理性消費,把每一分錢用到極致。
大學消費心得體會2
伴著零點的鐘聲,“雙十一”來臨,天貓購物狂歡節開場僅38分鐘28秒,交易額就沖到了100億元;去年,沖到同樣的100億元則用了5小時49分鐘之久。
1億、10億、50億馬云和他的阿里帝國,在敗家娘們、剁手黨的努力下,再次刷新了自己的成績。11月11日,這個本來略顯不一般的日子,在馬云和他團隊的包裝下儼然成為了年輕人和網購一族的狂歡節。隨著雙十一氛圍的不斷發酵,從電商到日常的商家,甚至學校的食堂都在這一天推出各種促銷方式,來分一杯羹。 實在是讓人亂花迷了眼。
“雙十一”的這場購物狂歡,將國人盲目消費的詬病展現的淋漓盡致,我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如何辯證地看待這場購物狂歡活動,倡導理性消費是廣大商家、政府機關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應當共同探討的問題。
這是一種心理在作祟。其實很多產品不一定就比原價便宜多少,有的甚至只比原價低了一元,但當消費者看到“不止50%”的宣傳標語,再加上周圍人扎堆購買的氛圍,不知不覺便也在網上買了一些東西。 “‘雙十一’如今成為一種跟風消費。聽到別人說某些商品價格很便宜,成交量和商品評價也都不錯,有些人就不斷在心里暗示自己:‘這么超值,不買白不買’。其實這是一種畸形消費觀。”海大醫院心理專家朱紅梅表示,很多瘋狂購物的人其實是借助購物排解內心的壓力和寂寞,找到一種存在感。有些人甚至在過度消費后會產生強烈自責和壓力。
“雙十一”結束后快遞積壓、差評漫天、假貨、被騙頻出。每年“雙十一”過后,總有人抱怨“沖動是魔鬼”,買回了一大堆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商品。
或許有人覺得,“雙十一”只是一個網購狂歡節,在這時候談論“理性”有些不合時宜。可事實并非如此,已有六年歷史的“雙十一”消費熱潮,不能沉醉在逐年攀升的數字泡沫中。如果要獲得長足發展,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都必須有更多的理性。唯有如此,才不會讓“雙十一”成為一場“垃圾消費”狂歡節。
讓人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面對“雙十一”開始呈現一種理性的消費模式。很多人在這一天干脆切掉網絡,拒絕狂歡;也有的人提前一個月開始分析和比較各種商品的優劣,然后在雙十一這天出手,買到了自己心儀的產品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引擎,“雙十一”被寄予了促進消費升級和經濟轉型的厚望,是大勢所趨,但只有規范和理性才能保證它不會在狂歡中走偏。
大學消費心得體會3
隨著經濟社會的縱深發展,在大眾傳媒影響力日益擴展的背景下, 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中一個比較特殊的消費群體,具有比較特殊的消費心理。他們既是當前消費主體之一,有著獨立的消費意識和消費特點,也是未來中國消費的主力和消費潮流的引導者, 他們的消費觀念更為直接的受到名人/影視作品等的影響。大學生針對奢侈品的消費特征通常被認為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他們在占用社會資源方面居于劣勢,經濟能力尚未獨立,消費受到很大的制約;另一方面,又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和相對超前的消費觀念。這兩方面的矛盾使得他們的消費行為存在不少問題。大學生的奢侈品消費狀況、消費觀念與消費模式,對未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奢侈品消費文化的構建都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為真實了解當代大學生奢侈品的消費水平、狀況,把握大學生奢侈品消費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培養大學生形成科學、理性、文明、責任的新消費理念,促使他們成為新消費運動的踐行者、推動者,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從調查結果來看,講求實際、理性消費還是當前大學生主要的奢侈品消費觀念。當前大學生在奢侈品消費的錯誤觀念等題目,既與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關,也與家庭、學校教育缺少正確引導有關。今天的大學生生活在沒有圍墻的校園里,全方位的與社會接觸,當某些大學生遭到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奢侈浪費等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襲時,假如沒有及時得到家長老師及學校領導的正確引導,輕易構成心理趨同的偏向。當學生家庭可以在經濟上滿足較高的消費條件時,這些思想就會在潭門的消費行為上充分體現。更糟的是,有些家庭狀態不答應高消費的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欲看及心理,做出一些有悖社會道德設置是違法的事。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基本把握了當代大學生奢侈品消費心理趨勢及現狀。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消費大體上是現實的、公道的。但離散趨勢明顯,個體差異大,這主要是生源來自全國各地,由于家庭情況的不同和消費習慣的差異釀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費為主的大學生中,培養獨立的理財能力、科學的價值觀和信用概念應是當務之急。總之,我們希看所有大學生都能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消費公道嗎,有多少用于購買奢侈品,這些奢侈品對我們有甚么積極意義嗎?更希看社會各界都能從實處關心大學生,用社會的氣力引導大學生健康公道的奢侈品消費,為我們未來棟梁的茁壯成長保駕護航。
大學消費心得體會4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作為特殊的消費群體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是剛剛步入大學的學生們。這些群體年紀較輕,有區別于其他群體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這是為什么,聽小化給你細細道來。
其一,他們消費的需求旺盛;其二,他們的經濟尚未完全獨立,消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約。不同于別人的消費觀念和較弱的消費能力影響著大學生的消費,他們可能會選擇通過借貸的方式預支未來的資金來滿足自己的消費意愿。
因此,關注大學生的消費情況,研究他們如何消費和他們的消費心理,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走上正確的消費道路,成為各大高校的重要課題。本次調查借315消費者權益日的機會,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大學生的`消費情況和他們是否使用校園貸。下面,讓我們跟著小化一起看看吧!
本次調查面向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大一新生,下發問卷共288份,回收244份,回收率84.72%,有效率95.9%。我們將這些群體按照月生活費劃分成四個層面:500-1000、1000-1500、1500-2000、2000以上。
調查結果顯示月支出消費總額在500-1000元的同學占22.2%,在1000-1500元的學生占62.3%,在1500-2000元的同學占11.1%,在2000元以上的同學占8.5%。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的消費總額基本集中在1000-1500元,以現在的經濟水平來看較為合理。
但是,可以從上述數據中看出月消費差額較大,最高消費總額與最低消費總額約為4倍關系。
這一結果在月生活費1000-1500元的同學身上體現尤為突出。在第11題多選題當中,選擇購買服裝的人數和在其他方面花費的同學分別占37.6%和36.9%,當然,將生活費花在電子產品和交際的人數占27.3%。
從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在物質和交際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娛樂和網絡活動較多,但對于讀書方面不給予重視。這說明現代大學生缺乏對精神世界的填補,更多的豐富自己的物質生活,這導致他們的精神世界較為匱乏從而對電子產品產生了過多的依賴。
從調查看出,96.5%的學生認為校園貸不太可信或不可信,但均沒有使用校園貸的行為。由此看出,當代大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較強,幾乎不存在消費的攀比心理,同時對校園貸的危害也是比較了解。
大學消費心得體會5
消費,是為了滿足需求。在如今的中國市場,所有的消費者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怎樣消費是最實惠最理性的。但我想若是一心巴望著商品打折,倒不如明確自己所要的是否真的非買不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往往消費過度的人是欲望心強的人,他們難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受自己的欲望心所擺弄。
在每天的放學之際,卻是我最頭疼的時候,分明不寬的路擠滿了私人汽車,每一個人都得有耐心等待下去,就算再急也是做無用功,過一個紅綠燈卻要動用數十分鐘,因而排起了一條極其現代化的長龍,而在這條“長龍”中卻沒有一輛巴士。這些人爭先恐后地買汽車,卻忽視了近在眼前的公交站臺,他們寧肯花十幾萬買一輛汽車,卻不肯投一兩枚硬幣,這又是多么大的悲哀啊。不知他們是為了面子,還是真為方便,那么依我看若是為方便或許有些不值,如大家都選擇去乘公交車,就不會這么擁擠、堵車。
早在兩千多年前,圣賢孔子就曾論述:“奢而不孫,寧儉;與其不孫也,寧固”即是說,在“奢侈”與“節儉”兩者的抉擇中,孔子傾向于“節儉”,反對奢侈浮華的生活方式,主張節儉樸素的生活方式。堅持適度消費、理性消費觀念,是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一個民族要富強,離不開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勤儉節約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決不能貪圖享受,堅持科學、理性消費,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民族文化傳統。
古往今來,還看今朝我們這些青年朋友,能否擔當得起國家重任,而這更需要我們去理性消費。它維護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經濟體系,更是人格素養魅力的表現。
大學消費心得體會6
作為一名消費者,我們應該理性消費。在物品價格一定的條件下,質量好的商品往往更受消費者的喜愛和歡迎。而在質量不相上下時,人們通常會選擇便宜一點的。所謂物美價廉就是最理想的了。
有一次,我在淘寶上看到一件挺好看的白色上衣,價格非常便宜,買回來時和預期的一樣,感覺非常好,穿著寬松舒適,可謂物美價廉。后來,我還想再去買一件時,卻驚奇地發現,它漲價了,而且漲了不少。可能是因為我上次買的時候它剛剛上市,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賣家將它低價出售,服務態度也很好。但是,當他發現,有很多人喜歡他的商品時,他便將價格調高了。
現實中很多商家都是這樣的,先以高質量低價格贏得消費者的好感,然后不斷調高價格以贏得更高的利潤。而質量好的商品,至始至終都會是受歡迎的。好的產品,能夠讓人們買得放心,用得舒心。
作為一名消費者,我們應該理性消費,不互相攀比,有計劃地消費。這樣,我們才能讓商品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生活,更好地體驗合理購物帶給我們的歡樂。
大學消費心得體會7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高新技術的發現,為社會帶來了商機,琳瑯滿目的商品隨之出現。硬幣總有兩個面而商品也是,總有貴賤好壞之分,那么我們該如何買,以怎樣的心態買呢?
眾所周知,便宜沒好貨,好貨都很貴,像“蘋果手機”還是“三星”都非常昂貴,因為它們優秀,但是人們總是自私而貪婪的總想空手套白狼,所以就有了假貨,冒牌之說,它們便宜,低廉看似很實惠卻暗藏陰謀。于是矛盾出現了“我不想花太多的錢但又不想被騙該怎么辦?”
這一個問題被總結成三個字“性價比”。性價比高的消費正是我所追求的,也是當今社會所導向的消費觀。
性價比高不代表盲目追求低價而不在乎實際,就比如說“包包”吧,“LV包包”人們耳熟能詳,也有地位的象征。但是前段時間,但凡出入地鐵,總能看見有一個大攤,上面全是華麗炫目的包,總能聽見什么:“老總跑路,貴包賤賣”的廣告,不厭其煩。總會有一群阿姨們在那細心選著,而我媽也是其中之一,花了一百元買了個“LV包”結果一個月沒到便報廢了。華而不實,簡而不惠。
性價比,我如果只看見了價而忘卻了性便出現了這事,所以實惠依然重要,但要兼顧高標準,盲目消費就行不通了。
理性消費導出了它的優勢,貨比三家,全面分析在“淘寶”,“天貓”的世界變得容易。在玩轉科技的年輕一代便重要起來,我們不想像“鞭賈”一文中的土豪一般蠢,也不想買假貨,七天包退和他人評價也給予我們信心,讓我們追求性價比高。
實惠而高標準其實是矛盾的。當一件商品的質量越高,所需的技術支持,人力,物力就越多,所具有的價值就越高,而價格就越高,反之也是如此,所以實惠而高標準的消費如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又或許根本不存在了。
我認為,高標準的購物是有范圍和限制的,我們只能盡量向物品本身的價值趨進,但不能越界,商品便成了假貨,高標準也變成了低標準了。
我們不能盲目追求實惠而高標準,我們應有一個底限,應帶上“眼鏡”理性消費。
【大學消費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大學生的消費心得體會(精選9篇)07-22
消費者的最優消費的心得體會(通用7篇)07-22
英國留學消費較低的大學推薦12-13
大學英語作文范文《消費方式》08-19
大學生消費調研報告06-24
學會消費心得體會02-07
關于大學生消費的調研報告12-24
大學生消費狀況調研報告04-25
大學生文化消費英語作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