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風俗習慣作文匯總9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俗習慣作文9篇,歡迎大家分享。
風俗習慣作文 篇1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這一首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歌,生動地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的草原生活,如今已是家喻戶曉。站在這幾乎象是觸手可及的藍天白云下,腳踏著無邊的綠色,極目都是成群的牛羊和駿馬,dajia不盡心曠神怡,仿佛來到了夢中的人間天堂。
走在遼闊的草原上,dajia回看到星星點點的氈包。這便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帳篷——蒙古包了。它的結構非常簡易,由陶腦、烏泥和哈那組成,外面再覆上一層羊毛氈,既保暖又輕便,再安上門窗,兩個人用不了一個小時就可以搭建完成。火膛放在屋內的正中央,再在頂上開一個小天窗,把煙囪伸出去就可以啦。這種房子冬暖夏涼,是蒙古族人為適應草原生活而發明的流動的家。 在每年驕陽似火的七八月間,蒙古族大家要舉辦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那達慕大會。這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傳統節日,在這里大家買掉牛羊,用換來的錢買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時還可以欣賞到各種蒙古草原人民特有的節日,如摔跤、賽馬等,讓人賞心悅目,留戀忘返……
說起草原人民的服裝,那可就更美啦!既簡潔又大方。每一種顏色有著不同的象征。白色是如乳汁一般無暇的顏色,象征純潔,一般在節日盛典時才能拿出來穿;。藍色象征忠誠堅定。紅色象征熱烈開朗,是大家最常穿的顏色。黃色只有活佛與王親才可以穿,一般人不會穿。他們的腰間總是系一條寬大的腰帶,通長長三至四米不等,起到防寒的作用,具有極其濃郁的民族特色。
他們飼養的牛馬和羊群,不僅是牧民們生活的保障,而且構成了草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綠綠的草原因為有了牛羊而更加富有活力。
蒙古族世代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他們勤勞善良、憨厚樸實,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美妙而悠揚的歌聲,仿佛訴說著草原人民的豪邁與奔放。
風俗習慣作文 篇2
媽媽家鄉的習俗,很好玩,你想聽聽嗎?那就跟我來吧!
過年的前幾天,首先大掃除,然后殺豬、做豆腐、做紅薯酒。最后上街買年貨。
到了年三十那天,大家都起地很早,大人們就忙著準備年夜飯,小孩就貼年畫,貼對聯,然后就開始洗澡,洗完了就開始吃年夜飯了。 到了正月初一的早上,小孩子們拿著袋子去村里拜年,到了人家家們口就大聲說:“拜年啦!拜年啦!給您拜年啦!”這時候大人們會拿著早已準備好的糖果、餅干之類的好吃的零食發給小孩們。等到拜完一個村時,小孩子們就會提著滿滿一大袋好吃的回家。
這就是我媽媽家鄉的習俗。
風俗習慣作文 篇3
我的老家在廣東肇慶,那里的'過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氣氛的,只是現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現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這些東西滿街都有得賣,這個真是完全沒有了過年的氣氛。
首先,快過年了,還離春節一個月呢,家家就開始了辦年貨,全家人都買新衣服,買糖果、桔仔、水仙頭等,還有買好面粉、花生、綠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這個是肇慶特產),提前預約人手,一般都有十幾個人一起包。就講我吧,一個月都排滿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約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樂意去,因為有得吃嘛,自己親手包的,做個記號,一會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會一邊在油窩里炸,哈~~。試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磚頭在路邊搞起一個大灶,用一個或二個大窩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個小時才行,不能斷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會發霉。
街上的行人多起來了,熱鬧起來了,特別是陰歷二、五、八是墟日,那種景象真是讓人開心,街上的彩燈、彩花、燈籠、紅旗全都掛出來,小孩子開始叫爸媽買好鞭炮煙花等著過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來放鞭炮煙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團年飯,吃完飯后就把長鞭炮掛起來,一到零點,家家戶戶都準時放長鞭炮,代表開始過年,那時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樣,”辟辟啪啪”聲,感覺整個城市都震耳欲聾。過年日子是不準掃地和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大人也不準罵小孩子,這個要到開了年才行,開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長鞭炮家家戶戶都出去走大運,就是圍著城里走一圈子,不準走回頭路,呵呵…。。那時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煙花滿街都是,還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煙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開心。走完大運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煙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數人都不會睡覺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絲和湯圓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園玩,初二以后都是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邊收到利是那邊就跑去買鞭炮煙花玩。
在過年一個月里,每天都有鞭炮聲,開心的景象到處可見,天天都還在過年一樣,讓我想起都回味無窮,那時的好玩和開心,現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開始限期開放放鞭炮煙花了,不知什么時候全中國都可以放呢?我想為了挽回往日的中國過年氣氛,可以放鞭炮煙花的日子不長啦!
風俗習慣作文 篇4
西藏是以藏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區。藏民族有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進藏游客應尊重。獻哈達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種禮節。當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獻哈達時,客人應躬腰接受;走進普通藏民的家,切記不可用腳踩門檻;要稱呼人名時,一般在名字后面加“啦”字,以示對對方的敬重、親切。主人如請就坐,可盤腿而坐,切勿伸直雙腿,腳底向人。此外,不能隨便用手去撫摸藏族人的頭頂。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會客時最主要的一種禮節。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為這樣:客人先用右手無名指沾點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彈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寶),然后小喝一口,主人會把杯子倒滿,再喝一口,主人又會把杯子倒滿,這樣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馬肉、驢肉和狗肉是從來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連魚肉都不吃。因為藏族人認為狗和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驢被視為一種很不干凈的東西,也不會食用。所以,在西藏千萬不能提起吃驢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的旅游景點是寺廟。目前,西藏對游客開放的很多寺廟都是藏傳佛教寺廟,藏民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所以,在轉經時一定要按順時針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時針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轉經的時候,身后會跟著一些掛著紅綢子的羊,這種羊被稱做“放生羊”,不可對這些羊進行騷擾。同時,在寺廟佛殿之內,不可大聲喧嘩和隨意觸摸佛像,在沒有允許的情況下,更不能在佛殿內錄像、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頭是一種謙遜和尊重對方的行為,而不是對他人不敬。雙手合十表示對客人的祝福!
風俗習慣作文 篇5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寫風俗習慣的作文。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征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著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里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崇明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重大節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個節日,故特別被人們看重。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由于本縣的獨特地域,因此各地的春節習俗略有不同。現采集一些過去歲月春節前后的場景、鏡頭與讀者諸君一起融身于濃濃的鄉情中同醉。
廿四夜
從農歷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歷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后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并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后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著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后,家家戶戶越發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掃除,俗稱撣檐塵,各家忙于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并采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為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小學生作文《寫風俗習慣的作文》。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墻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后輩瞻仰。除夕前人們還進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裝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來年糧谷滿倉。這些活動現已不見。有的農戶還將市內的垃圾及無用的雜務和雜草堆放到外場,點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無事。
除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稱大年夜。在這一天,把過年的一切陳設都布置定當,如寫春聯、貼門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圍在一起吃年夜飯,菜肴遠比平時豐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燒成后用百葉卷裹,被稱之為卷錢捆,以示來年財源滾滾而來。這一夜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日子,因為父母、長輩送上壓歲錢。在舊社會,沒錢的人在這一天是難熬的,按舊規,當年債務要當年清,年底討不到債,到年初一就不能強討了,直到二月初落燈后才能討債,所以債主在大年夜差人四處討債,還不起債的人只好四處躲避,有家不能歸,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關糧戶好過,沒錢難過"的俗語。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后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過年了,大人小孩換上新衣帽,穿戴整潔,全家圍桌而坐,共進豐盛的早餐,以素食為主,再加上湯圓(圓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團圓,年年高,并將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飯拌入早飯內,俗稱"陳年飯",意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早飯后,孩子們向鄰居、親友長輩們一一尊稱問好。正月初一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動刀具,不能潑水,不能去水橋淘米,不能掃地,不能開后門,不能搬動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動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連煮飯燒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桿,黃豆桿等放在爐堂里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火越旺,越吉利,預告今年萬事興旺,節節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燒早飯,飯前要點燃香燭,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風俗習慣作文 篇6
中秋節的過法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廣東潮汕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中秋節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圓、更明,更祈望我的親人愈加健康、我的家鄉愈加美麗、富饒;也從內心起期望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風俗習慣作文 篇7
56個人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民居,不同的飲食,不同的服飾……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滿族里的所有鞋子,上面都繡著花朵,當一縷縷微絲的風吹過去,那美麗的花,在搖曳的擺動著。在他們的民族里看了都是很平常的事,但在我看來,那可是嘖嘖贊嘆啊! 滿族的婦女的服飾原為寬松肥大型,鑲嵌著不同的花紋大花邊。在布料上,貴人和新婦女先用朱紅、大紅的顏色,中年的婦女 喜歡藕荷色,青年少女喜歡粉色、綠色、月白色,長輩一般用深紫色,婆婦惟蘭灰素色。旗袍布料多為綢緞,比較貧窮、農家婦女多用棉麻布料。
滿族男人騎馬時穿白褂子,這樣不僅顯出他們的帥氣,而且還……
滿族男子的帽子,夏天的時候戴著涼帽,戴著不僅涼爽,冬天的時候,戴著又厚又舒服帽子,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滿族人是非常注重禮節。平時滿族人互相見面時都要行請安禮,如果遇到長輩的時候,要先行禮請安才能說話,以表示尊敬。
滿族人最隆重的禮節是抱見禮,也就是抱腰接面禮。掛族也是滿族的一種盛行的一種風俗,旗也叫門箋,窗箋。在春節的時候每家都要在門楣上,窗戶上掛旗,有的還貼上對聯,增加了節日的喜氣的氣氛。
滿族我國 少數民族之一,它是—朵鮮艷的花,它有其它民族沒有的不同風俗,不同的特色!
風俗習慣作文 篇8
東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于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從天子到庶民都要參加的一項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后,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必然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后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古時的迎春活動,開始時在東郊,因為迎春活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后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宮廷內、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動,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也是一種迎春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于歲朝,埒于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春帖子
又稱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這是一種在“立春”日剪帖在宮中門帳上的書有詩句的帖子。詩體近于宮詞,多為絕句,文字工麗,內容大都是歌功頌德的,或者寓規諫之意。“立春”日貼春帖、作春帖詞,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勸農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紙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東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勸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
咬春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搟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風俗習慣作文 篇9
滿族進入遼、沈以前,具有精于騎射的特長。7歲左右的兒童即以木制弓箭練習射鵠,女子執鞭不亞于男子。滿族的服飾,男子剃去周圍頭發,束辮和垂于腦后,穿馬蹄袖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于騎射。女子在頭頂盤髻,佩戴耳環,穿寬大的直統旗袍,足著高底花鞋。入關以后,滿、漢服裝逐漸趨于一致。曾有一個時期各地婦女穿旗袍甚為流行。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住房一般有兩間正房,門向南開,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平時見長輩行“打千”禮,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婦女雙手扶膝下蹲。平輩親友相見,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禮。滿族以西為上,室內西炕不得隨便坐人和堆放雜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據說主是因為狗在滿族先人的長期漁獵生活中起到了幫手作用,人們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形成這個習俗。
清代以來的300多年間,滿、漢長期雜居共處,滿族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居于關外各地的滿族人民,只是在滿族聚居的偏僻鄉村中,仍有一部分滿族居民使用滿語,保持滿族的一些習俗。同時,從漢族習俗(包括漢語詞匯)中也可找出一些滿族習俗的成份。滿族是一個既善于學習又善于創造的民族,為發揚祖國文化作出了貢獻。白族的風俗習慣作文好習慣作文我改掉了一個壞習慣作文
【風俗習慣作文】相關文章:
風俗習慣作文06-26
風俗習慣作文02-22
風俗習慣作文06-08
風俗習慣07-15
風俗習慣07-15
風俗習慣07-15
風俗習慣07-15
風俗習慣07-15
風俗習慣07-15
春節風俗習慣作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