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春節的傳說的作文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的傳說的作文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節的傳說的作文 篇1
春節它起源于殷商時期的祭神祖活動,是我國先民經過一年的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用他們的農、獵收獲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這就是“臘祭”。
由于宗教、風俗自身的保守性和歷代統治階級出于自身的提倡,這種生產力低下的原始時代的傳統禮俗,一直保留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各個歷史時期,沿襲到20世紀40年代,演化為“春節”的習俗。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過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豐登的意思。幾千年來人們一直打農歷收成好叫“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為“年日”。
“年”有一個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叫“年”的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串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村莊,有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啪”的聲音,就嚇的跑到另一個村莊,迎頭看到了一家門前曬件大紅衣裳,不知其物就嚇跑了。后來又到了一個村莊,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就夾著尾巴逃走了。
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門神、貼春聯、貼窗花、守歲、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放鞭炮、耍龍燈、敲鑼打鼓等習俗。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
春節的傳說的作文 篇2
我的老家是金溪,今年我就在那兒過的年,可有意思啦!
大年三十一大早,一陣陣鞭炮聲把我從睡夢中驚醒,便不由自主地吟誦起了王安石寫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吃過早飯,全家人忙著殺雞,殺鴨,準備年夜飯。最有趣的是公雞去毛之后,唯獨在雞尾巴上留下三根羽毛。我便懷著好奇的心情便去問奶奶:“奶奶,為什么要在雞尾巴上留下三根羽毛呢?”
奶奶說:“這三根羽毛象征著人們吉祥、幸福、美好的生活。包含這激情和對祖國的春節祝福。”
我若有所悟地說:“哦,原來是這樣。”
奶奶又說:“把這只雞放進盆里,再加上一根大蔥端著去廟里祭拜,許上愿望,希望來年的牲畜能夠更加興旺。”
到了下午,奶奶忙著蒸壽糕,爸爸在一旁幫忙碌著,并不斷地在糯米糕上用花生擺上一個“壽”字,這才知道這是為外公祝壽準備的。
晚上,家家戶戶包餃子,這種餃子的原料不是用面粉做的,而是用糯米粉做的。餃子必須要包甜的或咸的陷,放在鍋里炸后才能吃,吃在嘴里彈力十足,有嚼勁,回味無窮。
吃完餃子,過了一會兒,一顆煙花飛向空中,瞬間爆炸,那爆炸的煙花仿佛是一朵美麗的蓮花在空中展開的花瓣。看著這些美麗的煙花,我也情不自禁想去放一束。
正月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時要喝糖水,我便去問爸爸:“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時為什么總要喝糖水?”爸爸說:“因為這樣可以讓親朋好友之間的友情更加甜蜜,使我們快快樂樂的過新年。”
這次回老家收獲很大,因為我了解了很多習俗,使我和家人的感情更加深入。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溝通,從中獲得快樂。
春節的傳說的作文 篇3
春節的歷史非常悠久,傳說早在新石器時期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
關于“春節”的起源,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春節的傳說的作文 篇4
歲時節日由來已久,歲時源于古代歷法,節日源于古代季節氣候,簡單地說是由年月日與氣候變化相結合排定了節氣令。
與二十四節同時并行的節日,在我國主要表現在各季各月朔望之間。確定節日的標準之一是以月的朔望圓缺為記。所謂朔日,是各月之初一,又稱元日,正月的朔日,謂元旦,舊歷新年之始。元旦為一歲最早的節日。一年之始的正月元旦是古俗中大慶大祭的節日延續至今,雖改稱春節,但民間仍然習慣稱新年。
年,既是時間概念,也是記時單位。年節無凝起源于計時單位的年。人類在漫長的蒙昧時代,沒有時間的概念,過著山中無歷日,寒暑不知年的生活,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類生活的需要,逐漸從天象和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了一套測定和計算時間的方法。
我們的祖先早在以采集和漁業為生的舊石器時代,就對寒暑來往的變化,月亮的圓缺,萬物生長和成熟的季節,逐漸有了一定的認識。到了新石器時代,中國進入了原始農業社會,人們為了掌握耕作時節、不誤農時,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根據星象循環的規律,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這對農作物的種植、管理和收獲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結束了人們盲目度日的狀況,開始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年的名稱出現較晚。根據《爾雅》記載,堯舜時稱年曰載,夏代稱年為歲,商代改歲稱招,周代才稱之為年(后來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也曾改年為載,唐肅宗三載公元758年,又改為年)。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業發達而著稱于世界的國度,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人從他們的遠祖棄的時候起,既好種樹麻菽,棄被人民推崇為農業的始祖,號稱后稷。到公劉之時,仍然務耕種,行地宜,所以,周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農業的民族。因此,年的時間概念最初就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循環而逐步認識的。在《說文解字》中,最早對年解釋是谷熟也!《谷梁傳》記載:五谷皆熟為年,五谷皆大熟為大有年。這里所謂有年指的是農業大豐收。在大有年的時候,人們一定要慶豐收。據記載,早在西周初年,人們就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慶豐收活動。
在先秦時期,各地各代的歷法不一。西周時行周正,即以建子為歲首,(周歷的正月相當夏歷的十一月)。同時在豳國又行豳歷,豳歷的歲終是十月,即周歷的十二月;豳歷的歲首為一之日,即周歷的正月,夏歷的十一月。在《詩紀豳風七月》中,就記載了西周時期新舊歲交替時的風俗活動。一般庶民結束田間的農業勞動基本上已到了十月,進入冬季了。冬季室內是人的主要活動場所,人們常把向北的窗戶堵上,在室內生火,用煙熏鼠,準備過年。所謂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人們收得棗子,釀制美酒,慶豐收,敬老人。朋酒斯饗,日殺羔羊,臍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美酒犧牲,歡慶新年,成為一項隆重的慶祝活動。與這種人的歡慶活動相對的是對神的敬獻。在豐收之后,人們為感謝神的保佑而舉行酬神賽會。酬謝神明的保佑,祭祀列祖列宗,用新米做的飯、新谷釀的酒,求神降福,求列祖列宗保佑來年再獲得豐收。在《詩紀周頌》中保留著一首秋收后祭祀祖先時唱的樂歌《豐年》:今年糧食收獲多么多呀!糧倉是那么高大,用豐收的五谷釀成酒和醴來祭祀祖先妣和神靈,讓神靈的恩澤遍施人間。
周代的這種歡慶豐年和祭祀活動,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日子,因此還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節日,但由于每年都有收獲后的慶祝以及冬季的來臨,這種天定日的祝豐活動基本上是一年一度,形成了一個基本的規律作為年節的雛形,為以后年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春節的傳說的作文 篇5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1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1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春節的傳說的作文 篇6
“喲,過年了”。鄰居大媽又開始大喊了,周圍的鄰居都被吵的睡不著覺了,我們心里也都在抱怨著她。
大年初二那天,我們開車去姥姥家,在路上爸爸給我講了一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怪獸叫“年”,它住在深山老林里。每當農歷12月的最后一天,年獸就下山到山下的村子里去吃人。每當這一天,人們就躲在家里,提心吊膽的,生怕年獸跑到自己家里,把他給吃了。
但這一次,有一個老人不怕,就在大街上站著等著年獸。年獸來了說:“你不回家難道不怕我把你吃了。”只聽老人不緊不慢的回答:“不怕不怕,并且我知道你害怕什么。”“什么,你知道我怕什么”年獸生氣地說。老人立刻從后面拿出了一大串鞭炮,又拿出了一個火折把大鞭炮點燃了,年獸看見了立刻像老鼠見到貓似的往山里跑。村民們看見后高興的歡呼著,這時老人說:“年獸怕紅色和響聲。”說完老人便不見了。村民就用這種方法,把年趕到了更深的林子里。并且每個村的村長都派了一名勇士去看守年。
故事講完了,也到姥姥家了,我們在一起吃了很多餃子。吃完后,姥姥就帶著我去大街上看舞火龍了。
農村過年真的很好玩!同學們過年了一定要來農村玩一玩兒,感受一下濃濃的年味兒!
春節的傳說的作文 篇7
年的產生與農耕生活密切相關。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生長周期。西周的農夫在農歷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這被認定為是新年的習俗起源。但這時的年沒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確定農歷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春節開始定型。
“年”是什么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一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為歷史。
中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年者,為人類社會紀歷。伏羲以前稱為“載”。伏羲時期稱為“歲”。繼伏羲之后稱為“年”。
“年”是神農氏炎帝所創造出來的用以指導農耕勞作的紀歷稱謂,也叫農歷年。
為什么稱為年呢?
炎帝的名字叫石年,石年誕于烈山石室,其母安登,其父少典。少典父母即是伏羲和女媧。石年意為其壽如磐石,萬歲不倒,亦稱之為萬年壽。所以人們以炎帝“石年”的“年”字做為地球繞太陽一周約365日的紀歷方法,并把此紀歷演算到萬年以后,叫“萬年歷”。
【春節的傳說的作文】相關文章:
春節的傳說作文04-22
春節傳說作文08-24
春節的傳說02-21
春節的習俗及傳說10-27
春節的傳說故事01-17
春節的由來及傳說08-28
春節傳說作文五篇03-01
春節傳說作文3篇03-06
春節傳說作文四篇03-06
春節傳說作文4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