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傳》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居里夫人傳》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波蘭王國華沙市一個中學教師家庭,父親烏拉狄斯拉夫·斯可羅多夫斯基是中學數學教師,母親布羅尼斯洛娃·柏古斯卡·斯可羅多夫斯卡是女子寄宿學校校長。居里夫人幼名瑪麗亞·斯可羅多夫斯卡,排行第五,上有三姐一兄,即蘇菲、布羅妮施拉娃、海倫娜和哥哥約瑟夫。
瑪麗是一名普通人,從小時候到長大,她也自認為普通,抓緊時間學習著,進步著,雖然一步步取得了成就,但從不沾沾自喜,在浩瀚的歷史長河里,她的名字和她的故事,閃閃發亮,激勵著很多青年人執著追求。
天賦是難能可貴的先天條件,不是具備天賦都能成功,也不是沒有天賦就一定不會成功,但從小成長的環境肯定會給人帶來非常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來源于家庭,來源于學校和社會。瑪妮雅出生時的波蘭,是被沙皇占領強權統治下的波蘭,小學生不允許學母語波蘭語,只允許學俄語,在這個環境下,家人和朋友們都充滿了反抗主義思想,從小刻在心中的亡國屈辱和民族熱情,深深的影響了瑪妮雅的品格和選擇。有這么一個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小故事,瑪妮雅從小博聞強識,有一次課堂上老師正在用波蘭語教波蘭歷史,突然,沙皇督學就要上樓進入教室了,要求老師點名一個學生,背誦俄語文章,說出沙皇的名字和尊號,老師讓瑪妮雅回答,她用毫無表情的聲音,板著面孔,竭力壓住心中的反感,正確的說出了所有。
家境貧寒,無法給瑪妮雅帶來物質上的充足,但家庭和睦、教養極好的氛圍,深刻影響了瑪妮雅的個人品格,母親斯可羅多夫斯卡夫人給予了瑪妮雅最溫柔的愛,父親斯可羅多夫斯卡先生飽含學識,給予了孩子們最寬厚的教誨,一次瑪妮雅踮著腳尖望著高處的玻璃匣,里邊裝了幾支玻璃管、小天平、礦物標本,父親簡單地把它們的名字告訴她:“物-理-儀-器”,瑪妮雅和物理儀器第一次相遇,并且延續了下去。
個人的成長總是閃耀著時代的印記,特別是青年人們,對社會環境有著很深的體會,在被侵略壓迫著的波蘭,瑪妮雅從小具備了反抗意識和民族獨立的愛國意識。在民族尚未獨立的時候,個人已先經歷著人生的抉擇,瑪妮雅高中畢業了,面臨著就業或者深造的抉擇,由于姐姐布羅妮雅想去巴黎學醫,弟弟又還在讀中學,瑪妮雅雖然本身十分想去深造讀書,但做出了工作的決定。瑪妮雅找了一份家庭女教師的工作,一年五百盧布,她的打算是一部分可以供姐姐上學,一部分留下來攢給自己上學使用。鄉下教書的地方,需要坐三個小時火車,四個小時雪橇,雇主一家還不壞,沒有資產階級虛偽的風氣,相對只有娛樂的思想太重,深刻的思想少,瑪麗亞老師未來將在這里度過三年時光。從1886年1月到1889年6月,瑪麗亞負責教這戶人家兩個小孩的.日常讀書,在工作閑余,瑪麗亞發現很多農民的孩子其實是不讀書的,她自發帶農民的孩子組成了一個班,教他們認字,但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的力量太小,改變不了太多人的命運。
青春的時間總是飛快的溜走著,瑪麗亞待得時間長了,覺得必須要換一個環境了,雇主家的孩子們也都去學校讀書,不用瑪麗亞教了。在離開鄉下后,她又在華沙找了一家家庭教書,由于離父親近了,可以經常回家,同時,有一個愛國青年團體秘密舉行實驗室做實驗,瑪麗亞有空的時候,經常去那里做實驗。布羅妮雅在巴黎已經快學有所成,寫信邀請瑪麗亞早些攢好錢去巴黎求學,瑪麗亞由于已經承諾父親一直待在他身邊,對去巴黎是遲疑的態度,于是決定在華沙教一年書了再看。瑪麗亞在鄉下教書的時候喜歡上了雇主家庭的大兒子,但是對方非常依賴其父母,雇主家庭對兒子喜歡家庭女教師非常反對。瑪麗亞在華沙將近做了一年家庭教師,去巴黎的想法越來越近,她在一個暑假的時候約了鄉下雇主家庭的大兒子在療養院里談話,對這份感情做一個抉擇,男方仍舊優柔寡斷下不定決心,瑪麗亞在這里就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決定。瑪妮雅要和父親告別,因為她最放不下和愧疚的就是父親,本來已經決定了配在父親身邊,現在又要去遠方求學,父親一無反顧的表達了支持,父女倆此時的想法都是:讀完學士學位,回到華沙做一名謙虛的教授。1891年9月,瑪麗亞寄好了行李,踏上了去巴黎的火車,這個抉擇,就是在黑暗與光明之間作了最終的抉擇,就是在無變化的渺小歲月與廣闊生活之間作了最后的抉擇。
1891年11月3日,法蘭西共和國索爾本,理學院-第一學期課程開課,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是其中的一名學生,她永遠坐第一排,她不大說話,她有美麗的頭發。學識滿滿的老師們在上課,聽課的她臉上帶著贊賞的微笑,瑪麗感到幸福極了。24歲的瑪麗,獨自走在了求學的路上,她也遇到了很多流浪異鄉的同胞,感受到了很多的愛國的熱情,她也曾舍棄在音樂會上享受帶來的快樂,一心撲在了學習上,她也不在意飲食的營養,寧愿多花一些時間讀幾頁物理學。1893年,她先得到了物理學學士學位,1894年她又得到了數學學士學位。一個人若是年輕而且孤獨,完全專心于學問,雖然“不能自給”,卻過著最充實的生活,瑪麗懷著極大的熱情和純粹,度過了求學的四年時光。
瑪麗已經把戀愛和結婚從她的生活計劃中劃掉了。但是當天才的火焰在空氣中閃過,當敬佩之心轉化為了愛慕攜手之心,感情就開始了。瑪麗要要為全國工業促進會研究各種鋼鐵的磁性,但苦于沒有實驗室做實驗,一個波蘭教授和瑪麗一起找到了比埃爾·居里,他在婁蒙路理化學校工作,有一間可供支配的實驗室。初次見面,比埃爾·居里就覺察到了這個外國女子的吸引力,漸漸地,從結晶學現象談起,比埃爾·居里發現這名女子能夠了解,還正確而敏銳地討論某些細節,他感到非常快樂。從一次次的接觸里,兩個人了解不斷加深,相互鼓勵,但比埃爾無法說服瑪麗拋棄自己的家鄉,當瑪麗回家過暑假的時候,比埃爾不斷給她寫信,讓她記得回巴黎。瑪麗來巴黎后,遲疑和不確定的想法在時間中消化,十個月后,瑪麗答應嫁給比埃爾了。青年夫婦在鄉村中騎車冒險,兩個家庭在相互接觸中加深了解,瑪麗和比埃爾在每天凌晨兩三點的燈光里,一起學習。瑪麗懷孕了,生下了女兒伊蕾娜,一個美麗的嬰兒,一個未來諾貝爾獎獲得者。瑪麗分娩完的下一步是考博士學位,她需要找出一個論文題目來,她的好奇心和勇氣,使她要選沒有人走過的路。
亨利·柏克勒爾發現了奇怪的射線,可以使周圍空氣變為導電體,使驗電器放電,這種射線引起了居里夫人極大的興趣,瑪麗以此為研究的出發點,大膽地去從事一種冒險,進入一個未知的領域。1898年4月12日,居里夫人交的科學報告里宣布,在瀝青鈾礦的礦石里很可能有一種新物質,具有很強的放射性,居里夫人和居里一起投入了查找新物質的實驗中。1898年7月,他們已經可以宣布發現了這兩種物質之一,瑪麗提議將它命名為釙。雖然世人已經相信了釙和鐳存在,但沒有人看見鐳,沒有人知道鐳的原子量,居里夫婦需要向世人證實他們“孩子”的存在,為了離析這兩種新金屬,他們必須提煉大批原料,沒有合適的時延場所,他們在理化學校小工作室旁邊的棚屋里開始了實驗,正好也從奧地利免費獲取了一噸提煉鈾之后的殘渣,鐳就藏在那里面,瑪麗要從那里面提煉出鐳來。1898年到1902年,居里夫婦提煉出了一分克純鐳,并初步測定其原子量為二二五。黑夜里,居里帶著居里夫人去棚屋里看鐳,,略帶藍色的熒光的輪廓閃耀著,懸在夜的黑暗中。艱苦生活仍然在繼續,1903年6月25日,居里夫人在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進行博士論文答辯,依稀如1883年中學畢業一樣,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評委主席是李普曼先生,說出了慣用的套語“巴黎大學授予您物理學博士學位,并附極優的評語”。同時,居里夫婦很自然的把制作純鐳的方法公布于眾,沒有收取專利費。
時光荏苒,從童年、少年到青年,時光過的很快,能夠堅守自己的本性,不為所動的堅持,刻苦學習得到應有的回報,沒有太多理由,甘愿忍受孤單、清貧的生活,取得巨大的成就,給世人偉大的精神,尋常巷陌中,百轉千回,守著自己的心,默默前進。
【《居里夫人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居里夫人傳讀后感06-01
《居里夫人傳》讀后感06-13
《居里夫人傳》的讀后感04-21
居里夫人傳讀后感12-27
居里夫人傳讀后感01-06
居里夫人傳讀后感05-11
《居里夫人傳》讀后感范文06-02
《居里夫人傳》讀后感350字11-10
居里夫人傳讀后感600字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