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先進事跡材料(通用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跡了吧,根據范圍的不同,事跡可分為集體事跡和個人事跡。那么相關的事跡到底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先進事跡材料(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先進事跡材料1
姚萌,銅川數字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該同志在工作上始終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扎實工作、默默奉獻、爭創一流。
一、堅持政治引領,提高政治站位
堅持用黨的先進理論不斷充實自我,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理論素養。堅定政治方向,踐行“兩個維護”,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服從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圍繞維護祖國統一,深入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保持對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的清醒認知和執著追求,堅持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把學習成果轉化為不可撼動的理想信念,轉化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2021年該同志申請加入中共銅川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銅川數字經濟發展局支部,目前為積極分子。
二、在務實中求發展,在探索中求實踐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是全球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十三五期間,我市全面推進高端裝備制造、航天科技、數字經濟、先進陶瓷、生物醫藥、文化旅游等產業集群建設。新的業態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在該同志的帶領下,綜合管理部作為公司樞紐部門,勇于創新,發揮了承上啟下、協調左右的重要作用。
新領域業務的有力推進需要專業的人才隊伍,為促使全員盡快熟悉數字經濟行業、不斷提升干事辦事的專業技能。她不僅自己不斷學習,還組織全員赴絲博會、數博會、數字陜西高峰論壇深入學習;參加銅川市新區科技局組織的中小企業科小申報、高企培訓兩場。同時帶動大家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踐,全力以赴參與完成銅川市政府京津冀招商、長三角招商等相關籌備工作;做好第二屆數字經濟高峰論壇保障工作;配合市數字局編寫完成《銅川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鏈圖譜》;參與完成銅云公司“帶你走進銅川市新型智慧城市”各項工作。通過多渠道的培訓學習、多方位的實踐磨練,公司全員在個人能力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三、勇于創新,敢于突破
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推動我市高質量發展,在市發展改革委的統籌部署下,2019年開始先后成立京東智聯云(銅川)數字經濟產業園(云端產業園)、西安(銅川)029Cu飛地園區;成立涉及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慧交通等數字經濟相關公司。每個領域的發展都是我們不斷學習的動力,該同志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成功申報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項、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項;參加申報省級眾創空間1項;成功申報“銅城辦”APP科技企業成果轉化申報1項;成功申報科技型中小企業1家。
作為一名國企員工,該同志多年來在工作崗位上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帶領綜合管理部開拓創新,克服了人員少、任務重的實際困難,出色的完成了公司及上級部門交辦的各項工作。她嚴格高標準要求自己,勤勤懇懇工作,踏踏實實做人,被評為“優秀員工”“工會先進工作者”。
2021年,公司先后任命該同志為銅川數字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兼銅川慧農數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她深知肩上單子有多重,周末節假日從不休息,兢兢業業,雖然目前還是積極分子,但工作上時刻牢記黨的精神高于一切,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遵紀守法、廉潔自律,時刻以黨員的身份要求自己。樹立大局意識、服務意識、使命意識,改進工作作風,講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質量。
她不怕苦、不怕累,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以銳意進取的開拓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生動詮釋了忠誠、嚴謹、奉獻的企業精神。
最新先進事跡材料2
王波,女,漢族,1963年4月出生;1984年4月入黨,大學學歷;2000年12月起擔任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黨委副書記。20多年來,聚精會神專注社區建設,滿腔熱情奉獻社區,從一片爛泥塘上建起社區開始,用黨的建設推動社區建設,把百步亭社區建設成一個占地5平方公里、居住16萬多人的大型宜居社區,成為全國和諧社區的一面旗幟。2013年,中組部向全國推廣“百步亭社區黨建工作法”。2011年被評為全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并先后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全國百佳優秀志愿者、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她是“社區小總理”,探索的百步亭社區模式影響和推動了中國的社區建設
為解決當時普遍存在的開發商“只建不管矛盾留給社會”“鐵門鐵窗鄰里不相往來”等問題,王波帶專班到國內外先進地區考察探索,向費孝通等專家請教咨詢,決定房地產開發建“社區”,不僅要建設好,還要管理服務好。創新的百步亭“社區”模式,為中國特色和諧社區建設探索了一條新路子,為房地產業服務居民提供了一套樣板。
王波承擔著百步亭社區“建設、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重任,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她創新“黨的領導、政府服務、居民自治、市場運作”的百步亭社區運作機制,不設街道辦事處,直接由江岸區委區政府領導。她用黨建帶動社區建設,重抓“社區服務”和“社區文化”,形成了文明新風撲面、人際關系親密、管理服務完善、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居民們驕傲地說:“選擇了百步亭,就是選擇了幸福生活。”
她是社區居民的好書記,創新的百步亭社區黨建工作法,中組部向全國推廣
她在社區建設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借鑒“支部建在連上”的做法,將黨小組建在每個樓棟,建在每支群眾活動隊伍上。成立了15個黨支部,580個黨小組,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網絡。通過黨員帶群眾、妻子帶丈夫、老人帶子女、名人帶粉絲,廣泛發動居民。5000多名黨員居民進樓棟擔任“兩長四員”,照片上墻,電話公開,24小時履職,成為服務居民的骨干力量。
她指導建立在社區黨委統一領導下的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三方聯動”服務機制,整合資源,形成合力。1000多名物業人員成為兼職社區工作者,有效解決了社區小馬拉大車的難題。建立起黨組織關愛服務、政府公共服務、企業市場服務、居民志愿服務等“四項”服務的完整社區服務體系,做到了“事有人管、難有人幫、苦有人問、喜有人賀”,管理效能明顯提高,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實惠。武漢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發文,推廣百步亭“三方聯動”辦法,并實現了全市“三方聯動”服務機制的全覆蓋。
她在社區常年開展文化教育、民俗節慶、群眾文體、道德講堂、低碳環保、亭臺文化等“六類”活動。每月舉行升國旗儀式,每年舉辦優秀黨員事跡報告會和事跡展覽。春節舉辦“萬家宴”,一家一道菜,萬家過大年。組建腰鼓隊、太極拳隊、籃球隊等100余支群眾健身活動隊伍。以樓棟為載體,開辦道德大講堂、樓棟道德論壇、禮儀講座、“婆媳對夸”等活動。以 200多個亭臺為載體,開展詩友會、歌友會、書友會、棋友會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把廣大居民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社區10多年來做到了沒有大的.鄰里糾紛,沒有越級上訪,沒有邪教活動,沒有未成年人犯罪等“十個沒有”。
她是黨和群眾的好女兒,黨組織對居民有求必應,居民對黨組織一呼百應
她是黨的兒女,把居民的事裝在心中,把黨的聲音傳到千家萬戶。社區黨組織做到“三個必到、五個必訪”:居民有突發性事件,有不滿情緒,有大的家庭糾紛必到;對困難居民,住院病人,下崗失業人員,孤寡老人,“兩勞釋解”人員必訪。堅持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10多年來帶領社區黨組織走訪了社區所有家庭,解決各種矛盾問題20多萬件,將溫馨和諧的種子埋在了居民的心里。社區1000多戶空巢老人都是她的關愛對象,空巢老人王德云、周仁光、吳琬華等20多位老人,把王波認作干女兒。她帶領志愿者和所有空巢老人結上了關愛對子,老人們有事,叫得應、來得快、辦得了、信得過。老人們說:“志愿者除了不知道我家存折密碼,其他什么都知道,是我們貼心貼肝的依靠。”
王波在社區帶頭開展志愿服務,18年累計參加志愿服務2萬多小時,被居民稱為“常務”志愿者。在她的帶領下,社區形成了“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文化,目前社區有4萬多名注冊志愿者,成立了170多支特色志愿服務隊伍,他們開展“鄰里守望”志愿服務活動,走千家門,解萬戶難,暖眾人心,成為社區服務的重要力量。
中央文明辦將“社區志愿服務全國聯絡總站”設在了百步亭,王波擔任執行副總站長。開辦了中國社區志愿服務網,牽頭聯絡全國2萬多家社區,吸引注冊志愿者60多萬人,開展志愿服務活動20多萬場,惠及2000多萬居民,促進了全國社區志愿服務的蓬勃開展。她依托網站,牽頭聯絡全國社區連續舉辦了五屆“全國社區網絡春晚”,2016年,參與社區由1000增加到2萬多個,參演居民由1萬增加到20多萬人,點擊收看總人數達3.3億人次。“全國社區網絡春晚”成為全國社區群眾文化的草根盛會和重要品牌,榮獲“中國互聯網創新品牌獎”。
最新先進事跡材料3
“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當官一場手空空,退休又鉆山溝溝;二十多年綠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場,創造資產幾個億,分文不取樂悠悠……”這首流傳于滇西保山市施甸縣的民謠,不僅唱出了當地群眾對云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的敬重,還生動地向世人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60年如一日對理想信念的堅守。
楊善洲從1953年擔任區委副書記起,先后擔任過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1977年擔任保山地委書記,直至1988年退休。他很少呆在機關,大部分時間都在鄉下跑。碰上飯點,老百姓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結賬。
為提高畝產解決群眾溫飽,他親自試驗并示范推廣“三岔九壟”插秧法。直到現在,保山當地群眾插秧還沿用這個方法。他還推動了“坡地改梯田”、改秈稻為粳稻等試驗田。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單產在全省排第一,保山獲得“滇西糧倉”的美譽,楊善洲被人們稱作“糧書記”。
他擔任地委書記后,按照政策,組織部門上交了他家人“農轉非”的報告,他聞訊后堅決要求撤銷了報告。他的妻子和大女兒一輩子都在農村。
他擔任地縣領導干部30多年,可直到退休也沒有能力為在農村的家蓋一所像樣的房子,他家的房子曾經是全村最差的。
楊善洲退休后回到大亮山林場種樹,全家想方設法借了5萬元在施甸縣城附近買了一塊地,勉強蓋了一幢新房。老伴找到他:能不能湊點錢,幫娃們還賬?他東拼西湊僅拿出9600元。為了不拖累孩子們,楊善洲做主把房子賣了。
1988年3月楊善洲退休后,婉拒上級安排他到省城安享晚年的厚意,走進施甸縣大亮山,與15名職工一道開始了起早貪黑植樹造林的生活。
那時,就地取材搭起來的40多間油毛氈棚是大家的棲身處。1992年,大亮山林場蓋起第一間磚瓦房,他讓給了新來的.技術員。在四面透風漏雨的油毛氈棚,老人一住就是9年。
楊善洲雖然是大亮山林場的主要創辦人,卻堅持不從林場領取報酬。最初的幾年,林場每月給他補貼70元伙食費,后來調到100元。林場曾多次要給他一個月500元的補助,他總是一句話頂回來:“我上山是來種樹的,要那么多錢干什么?”
22個寒暑過去,大亮山林場人工林面積達5.6萬畝,經濟價值超過3億元。2009年,82歲的楊善洲把大亮山林場的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施甸縣政府決定獎勵楊善洲10萬元,被他當場謝絕。經再三勸說,他接下了保山市委市政府獎勵的20萬元,捐出16萬元用于公益事業,僅余4萬元留給他一生愧疚的老伴。
“楊善洲不僅是共產黨員的典范,也是我們每個人做人、做事的楷模。”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福泉說。
最新先進事跡材料4
要做為老百姓干事的官,做不貪不沾、干干凈凈的官,做不讓老百姓戳脊梁骨的官。——王伯祥
王伯祥在擔任壽光縣委書記期間,以造福一方百姓為己任,立足長遠,扎實苦干,開拓創新,敬業奉獻,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作為新時期領導干部的優秀代表,王伯祥在工作中體現出科學發展、創新創業的時代精神,一心為民、服務群眾的宗旨意識,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優良作風。
心系群眾、造福群眾,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
任壽光縣委書記期間,王伯祥堅持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自覺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為全市黨員干部樹立了一面“鏡子”。1986年,因銷售渠道不暢,壽光農民遇到了嚴重的賣菜難。眼看著大量蔬菜就要爛在地里,王伯祥采取超常規手段,把銷售3000萬公斤蔬菜的任務“砸”給了各個縣直部門、單位。機關干部齊上陣,托關系、找門路,一個月時間將5000萬公斤蔬菜銷售一空。1986年,小學房屋倒塌一處,學生1死7傷。剛上任的他馬上召開中小學校舍改造會議,強調“兩年以后,哪個鄉還有黑屋子、土臺子,就騰出鄉鎮政府當學校!”不到兩年,鄉村校舍改造完成。之后,他又把縣屬學校6000間校舍由舊平房改建為樓房,打造出遠近聞名的“教育一條街”。
求真務實、改革創新,努力爭創一流工作業績
在計劃經濟還占主導地位的年代,王伯祥立足壽光種植蔬菜的傳統優勢,大力發展蔬菜批發市場,全力扶持冬暖式蔬菜大棚試驗和推廣,掀起一場改變農民命運和改寫農業歷史的“綠色革命”,壽光變成買全國、賣全國的`“一號菜園子”。現在,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農產品物流園,發布了我國首個蔬菜指數。為解決長期困擾壽光經濟發展的南北不平衡問題,王伯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決策,大膽提出突破北部的戰略,連續3年組織20萬勞力上陣開發壽北,把占全縣總面積60%的不毛之地,變成全縣的“糧倉”和“銀山”。面對工業基礎薄弱的局面,王伯祥主持論證上馬了一批重點項目,公開考選、大膽啟用優秀企業經營人才,較早地實行了企業股份制改造,為壽光的企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埋頭苦干、事爭一流,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
穿著布鞋、綰著褲腿,行走在田間地頭,盤坐在群眾炕頭,是王伯祥至今深刻印記在壽光人民記憶中的形象。在壽北開發會戰中,王伯祥在窩棚一住就是40多天,與民工同吃同住,從未單獨開過小灶,中間沒回過一次家,與大自然展開不屈抗爭。時任農業部長到“北大洼”工地視察,遇到鞋上沾滿泥巴的“民工”,就問:“你們的伯祥書記在哪里?”“民工”說:“我就是。”農業部長感嘆:“一個縣有這樣的書記,還有什么辦不成的事情?”當在會議通報中聽到壽光工業在濰坊市管轄的縣市區中列倒數第三時,王伯祥憂心如焚、如坐針氈,當即帶著計委、經委、財政、稅務、銀行的同志,把全縣20多個企業逐一看了個遍,仔細地聽匯報、看廠房,認真查數據、找問題,最終找出問題癥結和根治良方。在他任縣委書記期間,全縣企業總產值翻3番,利稅增長近10倍,壽光工作實現了突飛猛進發展,成為濰坊市的排頭兵。
嚴于律己、淡泊名利,自覺維護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
多年來,王伯祥始終嚴格要求自己,下基層都在機關食堂吃便飯,不允許超標接待。對領導干部與群眾一視同仁,對任何人不開后門,帶頭端正黨風,狠剎歪風邪氣。王伯祥常說:“要做為老百姓干事的官,做不貪不沾、干干凈凈的官,做不讓老百姓戳脊梁骨的官。”他的妻子侯愛英原是民辦教師,1988年得到一次轉公辦機會,她把表領回來,王伯祥接著就給退了,侯愛英只好離開教師崗位。壽光縣建委下屬苗圃聘她當臨時工,王伯祥又提出三個不許:不許留在機關,工資不許超過其他臨時工,不許擔任領導干部。王伯祥廉潔奉公、兩袖清風,擔任壽光縣委副書記、書記8年時間,一直住在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4間平房。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官,王伯祥都向人們展示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思想品質和人格魅力。
最新先進事跡材料5
“真希望自己快點兒好起來,哪怕只給我一天,讓我再坐在13號窗口前為旅客服務一次……”呼和浩特站客運車間售票員孫奇,一名癌癥患者,在寫給鐵道部黨組書記、部長盛光祖的信中這樣說。
把旅客當親人,做好事上千件
“一定幫我找到那位一笑就有倆虎牙的姑娘。”2010年5月,一位年過六旬的老太太走進呼和浩特站客運車間業務室,請工作人員幫她找一位叫孫奇的售票員。
老太太兩個月前急于回家奔喪,到了呼和浩特站發現包著車票和錢的手絹兒丟失了。親人離世的悲傷加上眼前無助的情形,把老人急得團團轉。
在大廳巡視的孫奇發現了她,便主動上前詢問。老人向孫奇說著自己的遭遇,眼淚不禁掉了下來。孫奇一面安撫著老人,一面自掏腰包為老人買了一張回家的車票,并將老人送上了火車。
兩個月后,老人專程到車站拉著孫奇的手說:“閨女,那天大娘真是一點兒辦法也沒有了,幸虧有你,你就是大娘的親閨女啊!”
深秋的一天,一個十四五歲的男孩兒來買票。看著面露惶恐、背著書包的男孩兒,孫奇問:“你好!你去哪兒,就你自己嗎?”男孩支支吾吾說不出來。
孫奇感到情況有異,就安排好工作,耐心開導男孩兒。原來男孩兒父母離異,性情孤僻,最近又因為學習成績下降,挨了父親的責罵,一氣之下想離家出走。得知情況后,孫奇馬上與男孩兒的父親取得了聯系。事后,孩子的父親專程趕來致謝。
從事售票工作的7年里,孫奇先后為旅客做好事近千件,收到旅客表揚信232封、錦旗27面,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全國職業道德模范十佳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并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在呼和浩特站,13號窗口前的隊伍總比別的隊伍長,很多人都覺得在這個窗口買票很幸福。
影響帶動年輕人熱愛工作,珍惜崗位
一個很平凡的.崗位,一個很普通的人,說出來的話也不是什么豪言壯語,但實實在在地能讓人感動。這是呼和浩特站客運車間黨總支書記李延紅對孫奇最深的印象。
在工作中,孫奇愛琢磨,肯鉆研,她總結出了“真、細、巧、省、高、準、情”的“七字售票法”和禮貌待客“十二句服務規范用語”。
“我要用我的工作價值觀去影響帶動年輕人,讓他們跟我一樣熱愛工作,珍惜崗位。”帶著這樣一個心愿,孫奇不僅將“七字售票法”和“十二句服務規范用語”傳授給大家,還在日常相處中,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同事和新職工,形成典型品牌傳承的良好氛圍。
從工務段到客運站,從線路工到客運員,隨著大家充滿深情的回憶,孫奇的成長經歷在人們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我們仿佛看到,炎炎夏日里,一個單純質樸的女孩兒在線路上揮汗如雨;瑟瑟寒風中,寒冷站臺上閃現著一個忙碌接車的柔弱身影;節假日里,在人頭攢動的售票大廳,窗口內一張已轉動數千次的秀麗臉龐,雖略顯疲憊,但依然微笑。
這既是孫奇的身影和笑臉,也是千百萬鐵路人的身影和笑臉!
2010年3月,呼和浩特站將孫奇工作的13號窗口設立為“孫奇黨員示范售票口”。2011年6月,“孫奇黨員示范售票口”被呼和浩特鐵路局黨委授予“全局黨內優質品牌”榮譽稱號。在這個溫馨的團隊中,涌現出一批優秀業務骨干和技術能手。
笑容依舊,頑強戰勝病魔
2010年8月,參觀上海虹橋站后,孫奇立為自己下了“把工作做得更好”的目標。然而,幾天后,她卻暈倒在呼和浩特站的售票臺上。當時,正在售票的孫奇感到腰、腹的疼痛一陣猛于一陣,渾身大汗淋漓,旋即進入半昏迷狀態。
早在2008年,一直很少生病的孫奇就反復出現腹疼、腰疼的癥狀。丈夫和同事多次勸她去醫院檢查,但孫奇總是一拖再拖。有一次實在疼痛難忍,孫奇悄悄去醫院檢查,卻被診斷為急性闌尾炎。考慮到肺癌晚期的公公還躺在醫院里,孫奇將診斷書扔進了廢紙簍。此后,揣著消炎藥和止痛藥上崗成了她的習慣。
2010年年底,被確診為癌癥晚期的孫奇轉到北京協和醫院。病床上,孫奇臉上依然露出與往日一樣的微笑。她的笑容感染了大夫,也感染了許多病友。
第一次化療后,孫奇腹腔左側的腫瘤消失了,右側的也縮小了許多。大夫說,這么明顯的效果,非常難得,這一定和她樂觀的心態有關。
在大談心活動中得知孫奇的病情后,呼和浩特局黨政領導十分關心孫奇的診治情況。在給予記功獎勵的基礎上,該局黨委組織部和工會分別捐助3萬元,領導班子成員帶頭捐款,機關干部職工累計捐助14萬元。呼和浩特站干部職工自發組織捐款4.9萬元。該局部分站段領導班子成員和干部職工也相繼伸出援助之手,解決了孫奇化療、用藥的后顧之憂。
2012年“三八”婦女節那天,一個小女孩走出孫奇家門后難過地說:“孫奇阿姨病得連牛奶都喝不下了,我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后給她買好多好吃的。”
小女孩是孫奇的愛心助學對象。離開工作崗位后,孫奇覺得,雖然不能為旅客服務了,但還是要力所能及地為社會貢獻愛心。通過互聯網上的信息,他和丈夫聯絡并資助了這名貧困小學生。
現在每次乘火車去北京,孫奇都帶著自己的“任務”:收集旅客對鐵路的看法,聆聽乘務員的心聲,思考怎樣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
【最新先進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最新學生先進事跡材料05-26
教師先進事跡材料最新04-28
教師個人先進事跡材料最新12-03
先進個人先進事跡材料02-06
先進班級事跡材料12-08
先進中隊的事跡材料02-21
先進勞模事跡材料04-24
先進班組事跡材料11-01
優秀教師先進事跡材料最新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