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米》讀后感(通用11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賣米》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賣米》讀后感 篇1
現代快速運行的步伐,如同一臺翻滾不止的機器,不斷將以前老舊的事物和東西拋之身后。
最近,一篇《賣米》在朋友圈內被競相轉發,火爆了網絡。《賣米》的篇幅不長牽著,幾分鐘就可讀完全文,文章幾乎也沒有什么華麗的辭藻堆疊和修飾,但作者卻用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一家子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寫得人潸然淚下。文章的內容直白易懂,講了因作者的父親生了病,母親就打算和她一起擔一些米去集上去賣給她的父親買藥。她和母親二人一共擔了一百五十斤的米去集市,在開市的時候因為她們家的米篩得比其他的都好,米販給出的價是一塊零八,但她的母親因為堅持要價一塊一而沒有賣。
等到快要散市的時候,母親就叫價一塊零八,米販給出的價只能是一塊零五,二人久持不下,因此也沒能把米賣出去。到最后母親把米價降到了每斤塊零五,但那時候沒有米販來收了,一天下來母女二人也沒能把米賣出去,所以只得又把米給原路擔回家去。回家的時候,因為作者心疼母親,擔了最重的那份,可是她一個不小心把米撒了出來,母親可惜那些米,就把撒出來的米撿起來放在帽子里帶回家去喂雞。到家后,母親跟父親講了這一天的賣米經過,他們都認為農民種出這些糧食也實在是不容易,不能賤賣。無奈,一家人總是要過活的,父親的病也是要治的,母親對她說,明天少擔一點去另外的地方轉場賣米。全文簡簡單單,就講了她和母親的一天的賣米經過。可是,在那些平凡的字和語句之外,不禁引發了我們的深思。
也許很多人覺得一塊一和一塊零八不就是差兩分錢而已,母親不必如此的堅持,賣了就賣了唄,沒什么大不了的。畢竟現在幾乎就沒有分的概念了,連最簡單不過的辣條都是伍角錢的。可是在當時艱苦的年代中,不僅要養活一大家子,還要考慮孩子的學費的問題,父母就不得不攥緊手中的一分一毫。作者的父母不過是當時中國幾千萬農民的一個縮影,他們都是一樣的辛勤,擁有如文中白凈的米那般淳樸的心,善良,無私的為孩子付出,同時又陷入無奈的困境之中。
他們永遠都是最值得我們尊敬的人,那個在我們身后為我們付出的父母。
《賣米》讀后感 篇2
一個十幾歲的姑娘“瓊寶”跟隨母親前去賣米,挑著六七十斤重的擔子行走四五里的田間小路去趕場,母親為了一斤米多賣幾分錢和米販子討價還價,散場的時候她和母親不得不把米又挑了回去,沉重的擔子壓在肩頭,大米的重量與生活的不易相加,讓十幾歲的姑娘深深感受著生活的艱辛與無奈。
家境貧寒,讓一個十幾歲的生命從小就背負起了生活的重負。
物質匱乏的年代,窮苦的家庭出身給人們烙下了缺衣少食的印痕,時代發展向前,但年少時生活的不易與艱難幾乎壓彎了活著的脊梁,此生對物質的追求便成了一切的基礎。
每個人都在自己兒時的經歷中汲取了最為本質與深刻的影響,印在自己此刻和未來漫長的人生道路上。
如果不是在貧困生活中走過的人,大概永遠無法理解這種心情。
因為窮,窮到骨子里,所以會格外計較那幾分錢、幾毛錢。有時候,往往因為這樣的計較,而喪失更好的機會,或者造成更大的損失,但是沒有別的辦法。
一直以為自己認知不夠,為什么別人很早就能做出的決定,而我過了好多年才能想明白。大概是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的孩子,先忙著努力擺脫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忙著努力適應市民的角色,忙著改造“窮人思維”,下一步才能考慮自我提升。
你可以說是開化的晚,永遠只有“窮人思維”,但對當時當下的人們而言,真的只會產生那樣的認知、做那樣的選擇。
明白了這世界的殘酷和溫柔之后,希望我們依然能不放棄努力。
《賣米》讀后感 篇3
今日,我讀了《賣米》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講:一個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媽媽住在一個農村里,他們只能靠種農作物來賺錢過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女孩只能和她媽媽把種出來的米拿到集市去賣。女孩和媽媽到達集市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在賣東西了。一個米販子看了看他們的米,問他們一斤多少錢,女孩媽媽想賣個好價錢,說兩塊錢一斤,米販子說一塊零八一斤賣不賣。她媽媽說不賣,之后,那個米販子走了。之后又來了幾個米販子,都說一塊零八一斤賣不賣,她媽媽都說不賣。她們就一向等啊等啊等,等別的米販子來買她們的米。她就一向等。到了中午,太陽火辣辣的,曬得她們不停地流汗,可是不能去涼爽的地方休息,中午飯是吃從家里帶來的咸菜拌飯。等到午時,還是沒有人來買米。等到集市快散了的時候,一個米販子走過來,說一塊零五一斤賣不賣,她媽媽說一塊一才賣。米販子說:“集市都散了,還要價那么高,誰會買啊?哈哈!哈哈!”說完就走了。之后,女孩和媽媽一粒米都沒有賣出去,沒法給她生病的爸爸買藥。
掩卷沉思,我明白了住在農村的人生活得很艱辛,他們只能靠種農作物來養家糊口,辛辛苦苦賺來微薄的錢,要想供孩子讀書的確很難。我們住在城里,不愁吃,不愁穿,經濟條件比農村好,生活幸福,我們要珍惜啊!
作為學生,父母為我選擇了城里的好學校,供我上學,我們學校各方面的條件比農村學校好得多,我要珍惜,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賣米》讀后感 篇4
有時我在想,這篇文章為何會拿到高校原創作品一等獎。可細細一品便知回味無。文章中一家人的相互扶持,文章中作者的隱忍懂事。文章中母親的倔強和對生活的妥協,文章中米販子的精打細算。無不向我們透露了當時的人們為生活的辛苦奔波,他們每個人都沒有錯,只是不一樣身份和立場罷了。每個人之間似是矛盾的沖突體,又是一個聯系緊密的整體,他們無不散發著奮斗的姿態,無奈結局如何,都要勇敢地承擔。位位家境貧寒的北大學子。學歷無關乎家庭的經濟實力而在于自身。那么審視如今的我們,衣食無憂的我們,學習和自身的品質修養卻被身邊的嘈雜所掩蓋掉了。
我的心里也存在著一個清北夢。一向沒有付諸過實踐。路街上的霓虹燈吸引著眼球,我在這車水馬龍的世界里沉醉。糜爛的生活腐蝕著純凈的心靈,那顆紅彤彤的初心早已遠去。作者的倔強堅強卻像一顆種子撒播在了我貧瘠的土壤上,在發芽,在成長,生長出一棵"明亮的"太陽花。教師說過,振作要從人的缺點開始,勇于改正缺點才是不二法門。
《賣米》讀后感 篇5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讀賣米了。第一次讀,感慨良多,沒有思考,也不愿意去作思考,時隔許久,再來讀這篇文章,感慨萬千!
文章講的是賣米,實際講的是這一輩子,平淡樸實的故事,講述了許許多多無奈的事情,人生從來都不易,成年人的世界更沒有“容易”兩個字,我們也倔強過,我們也不甘過,更曾努力過、拼搏過,可能結果還是無奈,無論是童年時還是長大后,可能都有一個人蒙在被子里傷心難過的時候,這并不丟臉,不嘗盡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怎知生活;不看盡生活百態,如何繼續溫暖和熱愛這個世界;賣米的作者是這樣一個人,越是從苦難和磨礪中走出,越能珍惜生活越能體會到幸福,那是一種苦盡甘來的幸福,那是真正笑的燦爛的幸福!
樂觀從來都不是傻乎乎的,是經歷了許許多多,一樣的堅定信念,努力克服,頑強和堅韌的奮斗爭取,即使失敗了,也曾流過淚,有過傷痛,有過委屈,可還是樂觀的!
在人生路上前行,家庭不幸也好,生活不順也好,抗爭過也好,最差又能怎么樣?如同文章暗含的結尾一樣,自己緩緩,第二天我們再來過!
做一個幸福的人,有擔當的人,一個溫暖世界的人,做一個其他人看到你就會覺得安心和開心的人!
《賣米》讀后感 篇6
現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真實故事,與其說是“故事”,不如暫且稱之為“事實”吧!
今日,教師介紹一篇小說,名為《飛花:賣米》,文中介紹了一個農村家庭為了生計和治療父親的病而去擔米上集市去賣,在賣米的過程中,與小販瘋狂砍價,并堅持自我信念,即“一分錢,一分貨”的理念,最終因小販不肯“市場價”收購大米,而導致大米賣不出去,最終挑著米回家。
經過了這個故事,令我感覺世事無常,徒生幾分傷感,此刻,報道上經常傳出某某商人因造假和種。種原因,導致消費者常“大呼受騙”,上當的報道數不勝數。我常想,究竟是什么力量使這些原本醇厚的商人轉變為“奸商”呢?是巨大的利益嗎?我想,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社會上的種。種原因也是其中一個因素。如:人心的虛偽,貪欲,為金錢所蒙蔽的雙眼。
文中的米販因為利益,而去壓榨農民老百姓的勞動果實。殊不知,此乃不智之舉也。若真正有失業人士,市場價收購百姓之米,豈不使自我斷了財路,這種“高壓政策”遲早會使百姓生出不滿之意。
《賣米》讀后感 篇7
人啊!這一生總有一些人令人值得紀念的一瞬間,那是一節語文課,令我懂得生命的真諦。
一直賣米,一次心痛,一次感悟,一陣心寒。
當每一次媽媽要帶我去逛超市時,她卻總是挑最便宜的,為此我還覺得我媽真的太小氣,還生過媽媽的氣。
《賣米》的那篇文章讓我頓悟:人家只是區區的那幾毛錢,讓我明白莊稼家人只能靠天吃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心疼他們,過著那樣的生活。文中的母親,寧愿苦自己,也不愿意苦自己的孩子。我想,我的媽媽應該也是這樣的吧,她總是為我著想,雖然平時有點摳,但是畢竟賢惠啊!她不肯委屈我一秒!
一個女孩,一路撒滿了堅毅的力量。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她面對困難依然笑口常開,我欣賞這個北大才女。她有一顆種子已在心中發芽,家門貧寒,父母已老,而弟弟還小,只有拼了命的讀書,才能讓他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寧愿躲在被子里默默哭泣,也不讓父母知道。一個體貼父母的貼心小棉襖,一個敢于擔責的女孩。
從中我也體會到了一些社會現象,“有錢就任性”,老實巴交的農民就要看他們的臉色,真為他們打抱不平。米販子丑陋的嘴臉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難道他們就一定要賺這些農民人的辛苦錢嗎?難道他們一點同情心都沒有嗎?我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對于他們我覺得惡心,甚至是無語。我想:這世界一點真情都沒有了嗎?
對于世界的冷暖自知,我們也會懂得珍惜糧食,以后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賣米》詮釋了一種家庭的力量,一種愛的力量,相互理解,相親相愛。
《賣米》讀后感 篇8
父親給我推薦了北大才女張培祥寫的《賣米》,我讀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感受特別深刻。
文中介紹了張培祥與母親一起擔著五六十斤的米走著崎嶇不平的山路去幾里外的鎮上賣,這些米賣的錢要給父親買藥。
米販子說:"1.8元一斤"。母親陪著笑臉說:“一斤1.8元少,2元還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凈又細致"
中午了,米販子都回城了。母親的額頭上掛著幾顆豆大的汗珠。到了下午,還沒有人來買,母親著急說:"一斤1.8元賣出去也行呀。"可是再也沒人來買了。
傍晚米沒有賣出去,張培祥只得與母親把米原路擔回。為了給父親抓藥,第二天還要去走十幾里遠山路的轉步去趕場……
我放下書本深深地沉思,在一些偏遠山區人們的生活還非常貧窮,他們只能依靠種地來養家糊口,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還要多攢些錢供自己的孩子讀書,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同樣是學生的我,住在縣城里,不愁吃,不愁穿,還有零用錢,可以買好多零食吃。父母卻還寵著我們,我至今變得只想吃零食,不想吃飯。而張培祥他們呢,連頓飽飯還吃不上。我給他們相比,我是多么的幸福。
電視上經常播放,在一些地方,還有的人供不起自己的孩子讀書。
母親生養我們付出許多,卻從來沒有想要得到我們的回報。這是無私的母愛。所以我們沒有理由頂撞我們的母親。因為母愛可以勝過一切。
父親在外面天天辛苦上班,什么活都去干,顯得天不怕,地不怕,唯有我們生病了,出事了,他會害怕。父親是最愛我們的人。生怕我們受了一點一絲的委屈。父愛如山。
所以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我要好好孝敬父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賣米》讀后感 篇9
近日一篇推文所吸引,名曰《賣米》,初讀之,便有一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作者張培祥,北大人,是我同鄉,也長我近十年,不曾謀面,素未相識,寒門貴女,可惜天妒英才,早早便遺憾離世,令人扼腕。
文章講的是一個生活不易的故事,出生貧寒之家的作者為了弄錢給父親買藥,陪母親趕場賣米,與米販子討價還價,但最終無奈返家。全文并無過多華麗的詞藻和曲折的情節,相反,敘述樸素無華,卻處處真情流露。我雖未有類似賣米的經歷,家庭也不如作者那般清貧,但是文中一處小小的情節卻像是在描述我以前的經歷,小時候也曾被父親早早叫醒,讓我去給家里的八分水田放水,對話內容也基本與文章中相似,也曾陪著父親挑著剛收獲的稻子到鎮上的糧站去交公糧,也就是所謂的農業稅。那時候小,不懂事,感覺自家的生活已屬不易,為何還要把辛辛苦苦種的糧食上交給公家。
當然,這種不理解并沒有持續多長時間,不是我長大突然想通了,而是在不久之后的2005年,湖南便全面取消了農業稅,結束了“皇糧國稅”的歷史,同時還出臺了多項補貼,讓農民家庭真真實實地感受到了三農政策帶來的實惠,直到現在,我還能看到我家那本已經打印了很多頁補貼資金的紅色存折。
后來我離開了家鄉,去過很多大城市,也看過很多農村,看到了不同地區的農村之間宛若鴻溝的`差別,有號稱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也有溫飽尚未解決的大涼山腹地,云泥之別,令人驚嘆。
可以預見,農民的生活會怎樣紅火,很遺憾,張培祥并沒有機會看到這個,如果她沒走,《賣米》會不會有另外一個美好的結局呢?
《賣米》讀后感 篇10
一對背著扁擔帶著懇切的一份希冀與一份擔憂走去街市賣米的母女,因為世界的不公平,勤勞得不到回報,經一次又一次對金錢急需,對父親的病提心,遺憾的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最終一無收獲。最后落得撒米、無力的情節歸家。一次一次的嘲笑、譏諷,渲染出當時黑暗的社會素質,這也使這對母女無奈的接受,被迫的損已損米換錢!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大才女”,文學里的權威作家,然而她的痛苦,她的悲劇,根源不在于她自身,而在于整個社會,整個時代。對自己看不起的事物加以,對自嘲,對貧窮的人加以排擠,這是這個時代的局限性和千萬個人的劣根性的體現!
從種稻米開始的勤勞耕作,到豐收的激動喜悅,最后卻要低價賣出。這是多么不公平,在那個時代,領域內勤懇有時帶來的不止是虧,“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度”,花木蘭替父從軍,體現的正是對父母對家庭的責任。
看慣了世間紛擾,爭論不休,我發現自己是缺乏感傷情愫的。像我這樣的人只能悲傷著自己的悲傷,幸福著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對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對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緒,小哀愁;少的是大苦悶,大悲憫。多的是凄婉惆悵,顧影自憐;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在語文老師的引導下,《賣米》卻給了我極多的震憾。
米販子的冷漠,母親的渴望和我的無奈,描繪出一副形象的現代鬧市圖。也許這樣的畫面背后,交織著對錢與物的自私,對父親康復的希望,對幸福美好的向往。作者張培祥早已離世,假設故事的情節是爸爸因這一次的賣米不成,撒手人寰,那將是多大的遺憾。
不禁想到我們,常常辜負父母的殷切期望,是不盡孝的遺憾。常常錯失某種有利的時機,是被動的遺憾。常常不慎損毀一份信任,一段情感,一份友誼,是缺乏感恩的遺憾。學習中,更是如此。因為丁點兒的疏忽,做錯一道題,考砸一場試,是憣悔的遺憾……遺憾的背后有許多因素在作怪,無視遺憾將會一生遺憾,正視遺憾才會人生無憾!
母親一而再地委屈自己,摒棄原則,把最好的大米最終妥協地以低價賣出,是因為她太想爸爸的病能好起來。人在希望面前,是那么靈動,卻又那么無奈!希望是附依于存在的,有存在才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想到這里,社會上那些所謂輕生的,所謂離家出走的,所謂放火搶劫的,通通都是沒有希望了吧!
每個在套子里的人,都是如此遺憾!我定不會落入俗套!
《賣米》讀后感 篇11
北大女孩的一等獎作文《賣米》,讀后久久不能平靜。全篇通篇是白描,平實得連形容詞都擯棄,文章卻力透紙背,直擊人心。
苦難,非親歷者無法銘心刻骨。悲情,也不是隨便向憐憫者就能訴說。它是積淀在心底的化石,呈現著生活的凝重,折射著歲月的滄桑。
想起了羅隱‘’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甜‘’道出的辛酸,李紳‘’淘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慨嘆的窘境,這些和本文呈現的貧苦農民集市賣米的遭遇,何其相似乃爾,似乎異曲同工。仿佛看到作者母親重負之下扭曲的臉,萬般無奈之中,沮喪卻堅忍的心。
不是小說,不是電影,卻是北大才女的生活實錄,她蒙太奇般的筆觸,讓我們有機會透過司空見慣而又耳熟能詳的場景能夠洞穿——像螻蟻一般打拼的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而這些對于不管是生活在城里,還是仍然居住在偏僻鄉村的人們,無疑都顯得越來越遙遠,越來越陌生。
城市化在當今中國不斷向前推進,鄉村的農民盡可能地向城市遷徙,步履蹣跚,摩肩接踵,規模可謂空前絕后,社會開始急速的變遷。其中,他們中的一部分已經融入了城市生活。但是,邊遠地區,貧困山區生活的人們,他們離現代化的都市生活依然遙遠,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依然貧困,甚至漸行漸遠,對他們來說,城鄉差別變本加厲。比如冰花男孩,攀崖上學等等,絕非個例,那些貧瘠的土地上,依舊生活著社會的弱勢群體,社會又怎能無動于衷?
我們不應對仍然在困苦中的這些人群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者漠然相向,麻木不仁。他們是我們民族整體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卑微者的縮影,是苦難者的活化石,也是我們曾經的過去。或者是我們的祖輩,抑或是父輩,甚至就是我們自己。即便我們身在都市,某種程度上我們不也是像那位賣米的母親一樣,用佝僂的身軀在承受著生活的重負,用自己沉重的腳步在丈量著艱難與辛酸,用辛勤的汗水在維持著生存,用懷揣著的夢想茹苦含辛地在苦苦打拼,不是嗎?
苦難,并不可怕,它是人生最勵志的教科書,教我們直視和面對,教我們承載與擔當,讓我們頑強與堅忍,更能磨練信念如鋼。只要心中的火焰沒有熄滅,它就會時刻迸發出光芒。我們不應忘記苦難,依舊在苦難中的人們,對他們應該善待,應該注視,應該悲憫,應該同情,而且應該盡可能地予以幫助,扶持,使他們感受到人心向善,社會的溫存,讓愛心的溫暖使他們能走出困局,渡過難關,日子回一步步變好,希望會越來越近。目前國家推動的精準扶貧正像陽光在大地普照,畢竟實現共同進步是民族最崇高的愿望,何況我們這個國家有著很多這樣溫暖的記憶呢!
本文結束之際,讓我們對文章的作者,十三年前就因病離世的女孩表示敬佩,以及像她母親一樣的千百萬的農民,他們的真實生活表示關注。在此,賦詩一首,聊作遐思——
天妒英才,斯人作古。賣米諸翁,幾多愁苦。背向蒼天,臉朝黃土。簞食瓢飲,所以忘乎!
【《賣米》讀后感】相關文章:
賣米讀后感05-20
賣米讀后感09-28
賣米讀后感作文250字07-03
校園原創文學《賣米》的讀后感1000字07-02
賣米者的境界的勵志故事07-02
《米歐,我的米歐》讀后感01-26
米歐我的米歐讀后感05-27
《賣白菜》讀后感08-22
《細米》讀后感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