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教案范文錦集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目之一。
2、體驗中國民間節目的韻味。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初步了解中國農歷記年的方法。
2、幼兒用書:《快樂端午節》。
活動過程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節。
教師:今天是什么日子?
幼兒和同伴交流。
請個別幼兒在全班面前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歷的五月五日。
2、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教師:端午節是怎么來的,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傳說故事?
幼兒相互交流。
教師請兩名幼兒講述,大家分享端午節的傳說。
教師小結:古代楚國的詩人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在秦國攻破楚國京都時,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后,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涌到汩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3、引導幼兒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教師: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為什么進行這樣的活動?
幼兒分組交流。
每組選1名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配香囊等。
4、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鞏固對端午節的了解。
教師:書上有許多活動,請你找出端午節里人們的活動。
幼兒認讀,并完成幼兒用書上的練習。
端午節教案 篇2
活動目的:
1、 緬懷先人,認識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意義,團結合作,弘揚民族文化。
2、 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懂得我們小學生如何愛學校愛班級。
3、 學習文明禮儀,爭當文明之星。
活動過程:
一、中國傳統節日知多少
1、春節
春節是我們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從農歷正月初一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我們通常叫做“過年”。你知道為什么叫“過年”嗎?“年”是什么呢?它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 ——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于是有了放鞭炮的習俗。
春節還有哪些習俗?過年我們還要做什么呢?貼春聯、拜年、打掃衛生
2、元宵節
春節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又名“燈節”或“燈夕”,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自此以后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除了吃元宵,元宵節還有“掛燈籠、猜燈謎”的風俗習慣。
3、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中秋節,這一天是月亮最圓最亮的時候。人們常常在這一天與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圓圓的月餅,出門在外的人也會在這一天趕回家,享受團圓的幸福快樂。
4、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叫做敬老節。在這一天,我們敬老、愛老,為爺爺奶奶做一些自己會做的事情。重陽節還有登高、賞菊、吃重陽糕的風俗習慣。
5、節日、風俗連線
二、我們的端午節
1、端午節知多少?
(1)端午節是哪一天?
農歷五月初五
(2)端午節還叫做什么?
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等。
(3)端午節是怎么來的?
屈原是我國的大詩人,他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當時,他很受國王的喜歡,后來被壞人陷害,國王漸漸地疏遠了他。屈原的愛國之情沒有辦法表達出來,最終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4)我們都知道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公公,那你知道哪幾個風俗習慣與紀念屈原有關?a.賽龍舟:當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視頻觀看賽龍舟,感受端午節的氣氛。)
b.吃粽子: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于是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吃掉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你會包粽子嗎?圖片解說包粽子的過程。)
(5)除了賽龍舟和吃粽子,你還知道端午節我們還要做什么?
吃雄黃酒、掛艾葉懸菖蒲、佩香囊
2、欣賞 詩朗誦《五月五 過端午》
3、過渡: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愛國家愛百姓。那么,我們作為小學生可以怎么做呢?我們可以愛自己的學校愛自己的班級。
三、愛校愛班級
1、說一說:愛校愛班級,我們可以具體怎么做?
好好學習、講禮貌、愛勞動、文明休息
2、讀讀兒歌
上學歌、上課歌、下課歌、午餐歌、勞動歌
3、我來評一評:
看照片,說說他們的行為對不對?
判斷題,說說他們做得對不對?
四、總結
小朋友們,我們國家有悠久的歷史,有許多燦爛的傳統文化。平時,我們可以做做有心人,多看看課外書,多向爸爸媽媽學習,做一個愛國家、愛集體、愛學校、愛班級的好孩子!
端午節教案 篇3
一、活動來源: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以下主要經驗:
①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 ②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五黃”指黃豆做的粽子、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③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俗。
④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 ⑤端午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如:有關屈原的傳說等。
二、大班年齡段節慶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如:吃粽子、掛艾草等;
(2)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3)喜歡和大家一起共度端午節,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體驗節日的快樂。
三、大班節慶活動實施概況:
1、屈原的故事(語言)
2、童謠《拍手歌》(語言)
3、感受賽龍舟(社會)
4、美麗的龍舟(藝術)
5、龍舟競賽(健康)
6、我愛吃粽子(科學)
四、端午節慶活動環境創設及資源利用
1.各班級幼兒進行手工粽子折紙和涂色,并進行環創布置;
2.大班活動領域三樓音美大廳走廊陳列幼兒收集的與端午節有關的物品,懸掛艾草、粽子、鴨蛋、香包等;
3.展板三個班級一組,主題明顯,體現端午主題活動;
4.龍舟的制作,六個班級合作制作;
5、各班以端午節為主題更換主題墻飾,展示幼兒參與端午節活動的全過程及在活動過程中的發現、收獲與體驗。大班可以以“我的調查”、“我的發現”等為標題展示幼兒端午節活動進展情況,如:有關端午的問題以及對端午的傳說與習俗方面的調查資料等。
3、區域中提供與主題相關的操作材料,如:
①圖書角:提供有關端午節的圖書、圖片,供幼兒欣賞、閱讀; ②體育角:提供“賽龍舟”游戲所需的竹竿、彩條、紙棍、小旗等,供幼兒游戲;
③動手區:大班提供紙、線等材料供幼兒嘗試包粽子、縫香包、編鴨蛋網,
4、家長園地:介紹主題活動中須請家長配合的內容、主題活動進展情況等
五、家園共育:
1、請家長協助幼兒進行相關資料的調查及收集,豐富幼兒的相關經驗;
2、可以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和老師、幼兒一起包粽子活動(大一班),共同感受節日做做、玩玩、嘗嘗的快樂;
端午節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調查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過的傳統節日之一。
2.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練習包粽子,獲得更多端午節的經驗,體驗端午節的民俗氛圍。
活動準備
粽葉、泡好的米、棗、細線等。
活動過程
1.教師與幼兒交流,說出端午節的名稱和日期。
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中國有一個傳統節日,叫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舉行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2.與幼兒一起探討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1)與幼兒一起閱讀故事《端午節的由來》,讓幼兒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確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農歷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這天為端午節。
(2)交流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帶香囊或五彩線。提示幼兒可用語言表達、圖片繪畫、動作表演等方式表現這些習俗。
(3)組織幼兒觀看教師教學資源,了解端午節各地風俗,獲得更多有關端午節的經驗。
3.節日體驗活動:包粽子。
用粽葉將泡好的米和棗包住,然后用繩子捆好。提醒幼兒用米不要太多,粽葉要把米包緊,扎結實。
4.節日分享:將包好的粽子分給小班的弟弟妹妹或老師,進行分享活動。
端午節教案 篇5
一、活動背景: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正是培育優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養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因此圍繞“走進端午”這個話題,設計了“端午說由來、端午話習俗、端午講故事、端午賽詩會、學生談感受”等板塊,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等,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親身體驗我國傳統佳節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動地點:五(3)教室
四、活動時間:端午節
五、活動前準備: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故事、多媒體課件等。
六、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1、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那么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走進端午”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活動一 端午說由來
(一)端午節別稱
1、 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2、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學生交流)
(二)端午講故事
1、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關于端午節故事傳說很多,你們知道哪些與端午節有關的故事嗎?
2、學生講述端午節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結。
活動二 端午話習俗
(一)賽龍舟
1、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學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多媒體課件:賽龍舟)
3、端午節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學生交流)
(二)話粽子
1、除了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學生介紹粽子的由來。)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多媒體課件:粽子)
3、我國各地方的粽子還各有特色,請幾個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介紹其它地方的粽子。
4、主持人小結。
活動三 端午賽詩會
1、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被稱作“詩人節”。
2、請幾位學生朗誦端午節的詩篇。
(1)《端午》唐 文秀
(2)《五月五日》梅堯臣
(3)《端午節的懷念》
3、主持人小結: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國有關端午節民俗文化領域中,大家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活動四 談感受,激發情感
1、今年端午節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過的?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快板:《民族精神代代傳》
3、主持人總結: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教師總結
看了你們自己策劃的主題班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自己都對端午節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段話來結束今天的主題班會,也希望同學們用這段話來勉勵自己,在小學階段最后一段時間里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中學。
端午節教案 篇6
一、活動目的:
1、讓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的習俗或是龍舟競技、或是誘人的香粽、或是懸于門上的艾草菖蒲等等,直觀感受端午節的熱鬧與喜慶。
2、通過這樣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學到了很多有關端午節的知識,更是讓學生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二、活動時間:五月初五
三、活動地點:八(2)
四、活動過程:
活動一:端午節的由來: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個盛大的節日來臨之際,為了讓學生們了解這個傳統節日的由來與習俗,利用班會課向學生們作了詳細的介紹。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端午節的由來有多種說法,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門上插艾草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掛香囊,賽龍舟,游百病等等。
活動二:收集端午節詩歌:
在“端午節”主題班會上,積極發動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詩歌,鼓勵學生嘗試自己創作端午節詩歌,感受屈原的民族氣節。
活動三:心系災區:
伴隨著全國抗震救災工作的不斷勝利,在一年一度端午節來臨之際,全班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親手制作卡片寄托對災區同胞的深切關愛和美好祝福。
教師總結:通過今天的活動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端午節吃粽子等一些習俗,更使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和民風民俗,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培養了熱愛祖國,熱愛故鄉,熱愛人民的情感。
端午節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 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2、 培養幼兒的言語表達力。
3、 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4、 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5、 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活動準備:
粽子、艾草、蒜頭、鴨蛋網等。
活動過程:
1、 談話導入。
提問:你們吃過粽子嗎?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鮮肉粽子、咸肉粽子、 紅棗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 …… 你喜歡吃哪種粽子?
2、 為什么在這段時間里人們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幼兒討論后,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傳說)
說說端午節的古老故事。
3、 提問:你們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門前掛艾草和蒜頭、賽龍船、胸前掛鴨蛋網)。
教師出示艾草、蒜頭,了解它們的特征,討論它們可能有的用途。
4、 拓展談話范圍:為什么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草和蒜頭?(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從端午節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熱,蚊子、蟲子也越來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時還沒有發明滅蚊劑,但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愛動腦筋,利用艾草、蒜頭的特殊氣味將它們掛在門框上,用以驅除蚊蟲。 出示鴨蛋網,討論鴨蛋網的用處及來歷,并欣賞鴨蛋網的造型、結構美。
5、活動延伸:請幼兒將自己的鴨蛋網帶到園,分組談論自己的鴨蛋網的形狀、來源,欣賞其結構美。
活動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大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
端午節教案 篇8
一、設計思考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以下主要經驗:①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②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五黃”指黃豆做的粽子、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③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俗。④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⑤端午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如:有關屈原的傳說等。
二、各年齡段主題活動目標
年齡段
主要目標
小班
(1)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氛圍;
(2)喜歡和老師、小朋友一起做做、玩玩、嘗嘗,共享節日的快樂
三、主題活動實施概況
年齡段
序號
活動內容
主要涉及領域
組織形式
小班
1參觀端午節的環境
社會
集體
2好吃的粽子
科學
分組
3綠豆糕
藝術
分組、區域
4劃龍船
健康
體育、游戲
5一起過端午
綜合
集體
7端午節親子活動
綜合
年級組活動
5熱鬧的賽龍舟
語言、社會
集體
6龍舟競賽
健康、社會
集體
7一起過端午
綜合
大帶小活動
四、主題活動環境創設及資源利用
環境創設
(1)園內大廳布置“賽龍舟”的場景;
(2)班級中陳列幼兒收集的與端午節有關的物品,懸掛艾草、粽子、鴨蛋、香包等;
(3)各班以端午節為主題更換主題墻飾,展示幼兒參與端午節活動的全過程及在活動過程中的發現、收獲與體驗: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調查”、“我的發現”等為標題展示幼兒端午節活動進展情況,如:有關端午的
問題以及對端午的傳說與習俗方面的調查資料等;②小班則可以以“我們在端午節里”為題展出幼兒的活動情況;(4)區域中提供與主題相關的操作材料,如:①圖書角:提供有關端午節的圖書、圖片,供幼兒欣賞、閱讀;②體育角:提供“賽龍舟”游戲所需的竹竿、彩條、紙棍、小旗等,供幼兒游戲;③動手區:中、大班提供紙、線等材料供幼兒嘗試包粽子、縫香包、編鴨蛋網,小班提供油泥讓幼兒嘗試自制綠豆糕、鴨蛋。
(5)家長園地:介紹主題活動中須請家長配合的內容、主題活動進展情況等
資源利用
(1)請家長協助幼兒進行相關資料的調查及收集,豐富幼兒的相關經驗;
(2)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和老師、幼兒共同感受節日做做、玩玩、嘗嘗的快樂;
(3)在本地組織“賽龍舟”活動時,組織師幼前往參觀并攝像
五、主要教育活動方案
(一)小班
活動一:參觀端午節的環境
主要涉及領域:社會
活動目標:
1.通過參觀園內環境,感受節日氛圍。
2.初步了解端午節的一些習俗。
活動準備:
園內布置的端午節的環境。
活動過程:
1.談話,激發參觀興趣。
2.參觀園內環境,自由交流、講述與端午相關的物品。
3.集體交流,了解端午節的有關習俗。
★指導語:①你看到了什么?②幼兒園里為什么要掛這些東西?
活動二:好吃的粽子
主要涉及領域:科學
活動目標:
1.知道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通過觀察,了解粽子是由粽葉、糯米等包成的。
2.喜歡吃粽子,通過品嘗活動進一步感受節日的愉快。
端午節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和2個偏旁;會寫7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實際,了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
2、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同學們吃過粽子嗎?粽子什么樣子?吃起來味道如何?
2、板書課題,學習“端、粽”和這兩個字的偏旁。
二、認讀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1、教師指導學生認讀生詞。
2、學生認讀生字。
三、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2、指名分節讀課文。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總會”說明了什么?
2、“盼著”又說明了什么?
五、學寫生字“午、節、葉、米、分”
1、觀察字形結構。
2、師范寫生書空。
3、描紅練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齊讀、開火車讀詞語。
二、誦讀課文,品味內容
1、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朗讀。
(1)品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
(3)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點。
預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5)詞語填空讀課文。
①課件出示: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________糯米,中間有一顆________棗。
預設: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
②教師追問: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紅的”?
③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④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粽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仿佛讓人品嘗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學生匯報朗讀第二自然段。
2.品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課件出示:依據課文內容,說一說,端午節為什么會有吃粽子的習俗?
預設:①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②指名學生匯報詩人屈原的歷史事跡。
③教師總結屈原的人物事跡,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三、指導觀察,正確書寫
1.創設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師今天帶來了幾個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學們想不想吃?
(2)課件出示:寫有生字的粽子圖片。
(3)導學:你們認識它們嗎?我們來學寫這幾個生字,寫得好的同學會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師指導學生學寫生字
四、總結全文,情感升華
每年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粽子,今天通過學習《端午粽》,我們不僅“品嘗”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每當我們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時,不要忘記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教案范文錦集9篇】相關文章:
中班社會教案端午節教案04-06
小班安全端午節教案04-07
小班關于端午節教案04-09
端午節的慰問信范文錦集8篇12-19
游戲情侶網名霸氣范01-19
文藝范的網名女生06-26
端午節大班美術活動教案04-09
有趣的端午節小班教案04-09
端午節教案(通用5篇)04-09
大班語言活動端午節教案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