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理學實習報告
接地氣的實習生活已經告一段落,想必你的視野也得到了開拓,該總結一下這段時間的得與失,好好寫份實習報告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實習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學實習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學實習報告1
一、實習目的:
在學習了一定的課本知識之后,老師通過帶我們到實地觀看、認識、了解各種植物,以加強我們對于各類植物的了解和認識,鞏固和印證書本知識,是使植物地理學更加形象,直觀。
二、實習時間:
XX年4月27日 與 XX年5月16日
三、實習地點:
湖北大學 ;武漢植物園
四、實習人員:
指導老師汪老師、李老師及12地理科學全體人員
五、實習過程:
(1)4月27日,李老師帶著我們從院門口出發,一路上認識各種植物,向我們介紹他們的科屬和特征。
(2)5月16日,由李老師和汪老師一起帶領我們前往武漢植物園。
六、植物介紹:
1、繡球樹:對生葉,萼片花狀。花的顏色一般主要為藍色和紅色。
2、對白臘:有刺分布,為湖北省特有,分布于鐘祥,為龍西科屬。
3、火煉金月:芍艿科
4、、構骨:冬青科,為亞熱帶特有,葉邊緣有刺
5、、槭樹:根據果實劃分種類
6、樟樹:亞熱帶區域優勢種,屬于樟科,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7、鳳尾鐵:蘇鐵科,主要分布于中國南部,日本,琉球群島
8、垂笑君子蘭:屬石蒜科,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
9、黃皮:蕓香科,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地區
10、斐濟櫚:棕櫚科,主要分布于斐濟群島
11、米蘭:梀科,主要分布于中國福建,廣東,廣西,云南
12、美洲卡特蘭:顏色鮮艷,花朵較大,有香味,為花中之王,主布于巴西、阿根廷。
13、鶴望蘭:芭蕉科,常綠高根草本,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
14、荷葉椒草:胡椒科植物,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
15:、粉菠蘿:鳳梨科,主要分布于巴西東南部
16、鴛鴦茉莉:茄科,分布于美洲熱帶地區
17、美麗異木棉:木棉科,五個葉長在一個平面上,通身有刺,分布于南美洲
18、卡特蘭:蘭科,喜溫暖、濕潤和陽光,主要分布于巴西
19、中國蝴蝶蘭:松蘿鳳梨科
20、三叉耳蕨:鱗毛蕨科,可藥用,治內熱腹痛
21、白掌:天南星科,生長于熱帶雨林
22、錦屏藤:葡萄科,耐旱,懸掛于空中的氣生根,噴水就能生長,生長于熱帶美洲
23、龍神木:仙人掌科,果實可食用,分布于墨西哥中部
24、雷神:龍舌蘭科,分布于墨西哥中部
25、蘆薈:百合科,主要生長于中國
26、紅背桂花:大戟科,生長于廣西廣東
27、金苞花:爵床科,主要分布于秘魯和墨西哥
28、蛾型文心:文心蘭,主要分布于哥倫比亞
29、光山:仙人掌科,主要分布于墨西哥中北部
30、冬青:冬青科植物
31、紫薇:千屈菜科
32、紫背萬年青:鴨足石草科,多年生常綠草木,主要分布于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島
33、、摸摸香:,葉有上有細細密密的.絨毛、背面有明顯的葉莖紋路,攏牛兒苗科天竺葵屬
34、大腳怪:典型的板根植物。 35、珊瑚樹:法國冬青科。
36、海棠:薔薇科、蘋果屬,性喜陽光,也能耐半陰,耐寒,對環境要求不嚴
37、玉簪:百合科植物
38、水塔花:鳳梨科,主要分布于巴西
39、荔枝: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地區,果實可入藥
40、油茶:山茶科,葉子能反光
41、紫荊:豆科植物,有豆莢
42、蚊母:金縷梅科
43、銅錘草:醬草科植物
44、翻白葉樹:梧桐科,中國華南地區和臺灣地區分布
45、白蘭花:木蘭科,分布于印度尼西亞及爪哇
46、三類杉:三長衫科
47、女貞:木犀科
48、馬纓丹:豆鞭草科
49、鳶尾:鳶尾科,分布在我國中南部。其花型大而美麗,可作中藥,具有消炎作用。
50、蜀葵: 錦葵科,原產中國,在中國分布很廣,華東、華中、華北、華南地區均有
七、總結:
通過兩次的實習。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開闊了自己的眼界,也使得我對植物地理學更加加深了興趣,也更多了一分了解。
地理學實習報告2
實習人(報告人):
xxx
實習時間:
20xx年6月9號
實習地點: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校道及后山
實習目的:
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一睹大自然神奇的風采;更主要的是觀察校道上主要樹木,后山的主要植物;地質地貌,了解其形成過程。學會用自然地理學理論知識解釋地質變遷過程和現象。使課堂上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相結合。
20xx年6月9日,星期六,天氣大雨轉晴。我們跟隨陶老師和胡老師從榕園廣場出發進行實習。
一、認種
首先是胡老師給我們講解路口的鐵樹,鐵樹的莖干都很粗壯,植株高度可以達到8米,而在我們學校的只有2至3米高吧。花期在7~8月。雌雄異株,雄花在葉片的內側,雌花則在莖的頂部,胡老師給我們講解的鐵樹是雄株,所以我們也并沒有看到雌花。接著就講到了校園最為壯觀的校道上的小葉榕,樹性強健,綠蔭蔽天,幾乎從樹冠拖下來的長長的胡須是它的氣生根。轉了個彎,老師說把我們領到了一棵小樹旁說是芒果樹,我們很驚奇,果然抬頭一看看到了好多只青色的長勢甚好的芒果。于是有人說可以吃嗎,胡老立即敏感得說:“我們在野外,無論野外的食物看上去有多誘人都是不吃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野外的這個東西是不是我們平時吃的那個。老師還提到了傳說中的斷腸草,一片葉子就可以殺死一頭牛。“所以你們想想,你們跟牛比誰強壯呢?”老師還特別舉了一個例子,08年的廣東市民請北方來的客人喝粥,去野外采取新鮮食材,結果采了斷腸草,一家人連帶朋友都死了。提醒著我們在野外就不可以就地取材,不要對于自己的認種能力太過自信,大自然很大充滿未知。
老師又到了一棵樹下,摘了一片葉子,葉子流出了白色乳汁,“桑科榕屬都有這個特點。”聽到這里,我們也大概知道了這棵也是榕樹了。根據它的葉子比小葉榕大,所以就叫做大葉榕了。但是它的根比小葉榕要發達,氣生根卻不比小葉榕。另外,大葉榕是落葉喬木,這一點也不同于常綠樹種小葉榕。在后來老師又講了高山榕,高山榕,,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15米。春天,大的葉芽出現在枝梢,隨后淺綠色的葉綻開,而此時不顯眼的花苞片跌落滿地。掛果如小小西紅柿般大,由青綠變黃,成熟后變為紅色的漿果,可食。特點是:生性強健,樹姿豐滿,能抵強風,移栽容易,適于作行道樹、園景樹和庭蔭樹。
紫荊,樹干挺直叢生,早春季節先于葉開花,花形似蝶,盛開時花朵繁多,成團簇狀,緊貼枝干,滿樹都是花,不僅枝條上能著花,而且老干上也能開花,給人以繁花似錦的感覺;現在到了夏秋季節則綠葉婆娑,滿目蒼翠。香港特別行政區區花洋紫荊,亦名紫荊花,但與我們在校園里看到的是極不相同的。
羊蹄甲,為豆科喬木或直立灌木植物,高7—10米;樹皮厚,近光滑,灰色至暗褐色。羊蹄甲與香港市花紅花羊蹄甲很相近,容易混淆,屬豆科,該種花淡紅色,花后結莢與后者花紫紅,花后不結莢相區別。該種是很好的園林綠化樹種,常作行道樹植路邊。
接下來老師介紹了3種千屈菜科的植物。
木棉,屬木棉科,落葉大喬木,原產印度。高10—20公尺。樹干基部密生瘤刺,枝輪生,葉互生。每年2—3月份先開花,后長葉。樹形高大,雄壯魁梧,枝干舒展,花紅如血,碩大如杯,盛開時葉片幾乎落盡,遠觀好似一團團在枝頭盡情燃燒、歡快跳躍的火苗,極有氣勢。因此,歷來被人們視為英雄的象征。
紫薇,別名入驚兒樹、百日紅、滿堂紅、癢癢樹。為千屈菜科紫薇屬雙子葉植物。產于亞洲南部及澳洲北部。中國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均有分布,各地普遍栽培。紫薇樹姿優美,樹干光滑潔凈,花色艷麗;開花時正當夏秋少花季節,花期極長,由6月可開至9月,故有“百日紅”之稱,又有“盛夏綠遮眼,此花紅滿堂”的贊語,是觀花、觀干、觀根的盆景良材。紫薇也是山西晉城市市花。
細葉雪茄是常綠小灌木,株高尺,全株平滑而略生皮孔、葉線形或披針形小而多,先端漸尖而基部鈍圓,葉柄短或無、花小而數量多,腋生,色粉紅或紫紅、蒴果長橢圓形似雪茄、花期全年、
串錢柳是一種非常耐寒且極具吸引力的灌木,樹皮呈灰色,花序穗狀,樹枝和花序柔軟下垂,花期四月,木質蒴果。串錢柳是非常優美的觀賞花木,干形曲折蒼老,小枝密集成叢。葉似柳而終年不凋,花艷麗而形狀奇特,花序著生在樹梢,只看雄蕊而不見花朵。雄蕊,數量很多,花絲很長,顏色鮮艷,排列稠密,整個花序猶如一把瓶刷子,挺立于灌叢之中,隨風搖拽,妖艷奪目,風韻獨特,姣美殊常。串錢柳這名字得名于它獨特的果實。木質蒴果結成時在枝條上緊貼其上,略圓且數量繁多,好像把中國古時的銅錢串在一起的感覺,加上柔軟的枝條如揚柳一般。
之后老師又講了4種桃金娘科的植物。
桃金娘夏日花開,燦若紅霞,絢麗多彩;花期特長,4月~9月,邊開花邊結果。成熟果為紫黑色漿果,可食,也可釀酒,是鳥類的天然食源。用于園林綠化、生態環境建設、山坡復綠、水土保持的常綠灌木。桃金娘的果實,又名桃娘、棯子、山棯、仲尼。果可食用,全株供藥用,有活血通絡,收斂止瀉,補虛止血的功效。
紅千層桃金娘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3~5米,原產澳大利亞,陽性樹種。紅千層葉如披針,似羅漢松葉而終年不凋,四季常青,嫩枝和葉片披白色柔毛,花稠密,聚生于頂端,花期3~7月份,花形極為奇特呈穗狀,可作奇麗的插花。該樹種耐烈日酷暑,不很耐寒、不耐蔭,生長速度快,春栽苗當年可長達1~1、5米,耐旱、耐澇、耐瘠薄、耐修剪,可根據綠化需要,修剪成各種圖形,盆栽缸栽可隨意修剪成理想的株高和形狀,成為高貴盆景,有人見人愛的奇樹奇花之稱。
白千層又叫玉樹,原產澳大利亞的澳洲起源中心植物。別名:脫皮樹、千層皮、玉樹、白千層、玉蝴蝶,藥材部位:為桃金娘科植物白干層的樹皮。
桉樹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的統稱,可能起源于白堊紀末。在已知的七百多種桉樹中,原產地絕大多數在澳洲大陸,少部分生長于鄰近的新幾內亞島、印度尼西亞,以及菲律賓群島。19世紀引種至世界各地,目前有96個國家或地區有栽培。桉樹,常綠植物,一年內有周期性的老葉脫落現象,大多品種是高大喬木,少數是小喬木,呈灌木狀的很少。樹冠形狀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單葉,全緣,革質,有時被有一層薄蠟質。葉子可分為幼態葉、中間葉和成熟葉三類,多數品種的葉子對生,較小,心臟形或闊披針形。
光莢含羞草是落葉灌木,高3—6米;小枝無刺,密被黃色茸毛。二回羽狀復葉,羽片6—7對,長2—6厘米,葉軸無刺,被短柔毛,小葉12—16對,線形,長5—7毫米,寬1—1.5毫米,革質,先端具小尖頭,除邊緣疏具緣毛外,余無毛,中脈略偏上緣。頭狀花序球形;花白色;花萼杯狀,極小;花瓣長圓形,長約2毫米,僅基部連合;雄蕊8枚,花絲長4—5毫米。莢果帶狀,勁直,長3、5—4、5厘米,寬約6毫米,無刺毛,褐色,通常有5—7個莢節,成熟時莢節脫落而殘留莢緣。
臺灣相思樹別名相思樹、相思子,含羞草科金合歡屬。為常綠喬木,高達15米,胸徑在40—60厘米,樹干灰色有橫紋,枝灰色無剌,葉退化,葉柄呈葉狀,披針形,頭狀花序葉腋生,花期5月份。花后結扁平莢果。原產臺灣省,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皆有栽培。喜光,根深材韌,抗風力強。根系發達,具根瘤,能固定大氣中的游離氮。萌芽力強,生長較快。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干旱瘠薄,病蟲害少。是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又是防護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四旁綠化的主要樹種,當前也用于石場復綠、山坡綠化、生態綠化等,直接用種子撒播。
老師緊接著講了互生、輪生、復葉、單葉。楊樹、桃樹等的葉子所排列的序列是相鄰的兩個葉子長在相對兩側,而每個莖節上只長一個葉子,這種葉序稱互生輪生葉序是每節上生3葉或3葉以上,作輻射排列,如夾竹桃、百合、梓等。此外,尚有枝的節間短縮密接,葉在短枝上成簇生出,稱為簇生葉序,如銀杏、枸杞、落葉松等。葉片是一個單個的稱單葉。單葉如具葉柄,則在葉柄上只著生一片葉片,葉柄的另一端著生在枝條上,葉柄與葉片間不具關節。它是植物中最普遍的一種葉型。形狀很多,如針形的、條形的、披針形的、倒卵形的。如楊、柳、桃、竹、甘薯、桑、棉、油菜、蓖麻的葉。復葉是由多數小葉組成,如與同等大小的單葉來比較,雖然葉片的'總面積減少了,但遭受風、雨、水所加到葉片上的壓力或阻力卻少得多,這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根據小葉在葉軸上排列方式和數目的不同,可分為掌狀復葉、三出復葉、羽狀復葉。若干小葉集生在共同的葉柄末端,排列成掌狀,稱為掌狀復葉,如七葉樹。3枚小葉集生于共同的葉柄末端,稱為三出復葉,如苜蓿。小葉排列在葉柄延長所成的葉軸的兩側,呈羽狀,稱為羽狀復葉。
沿著窄而彎的小路,我們一路在后山爬著。聽老師介紹后山的優勢種。
根據胡老師介紹,后山喬木層的優勢種是馬尾松。馬尾松是常綠喬木,高達45M,胸徑1M,樹冠在壯年期呈狹圓錐形,老年期內則開張如傘狀;干皮紅褐色,呈不規則裂片;一年生小枝淡黃褐色,輪生;冬芽圓柱形,端褐色葉2針1束,亦有3針1束,馬尾松針葉又分長短,長的達30厘米,叫長葉馬尾松;短的僅10厘米以內,叫短葉馬尾松。質軟,葉緣有細鋸齒;樹脂脂道4—8,邊生。球果長卵形,長4—7CM,徑2、5—4CM,有短柄,成熟時栗褐色脫落而不,脫落而不突存樹上,種鱗的鱗背扁平,橫不很顯著,鱗臍不突起,無剌。種長4—5MM,翅長1.5CM。子葉5—8。花期4月;果次年10—12月成熟。
后山的灌木層優勢種是桃金娘,前面已經提到過。另一個優勢種是桃金娘科的崗松:高30—150厘米。葉對生,條形或條狀錐形,長5—8毫米,寬0.4—0.6毫米。花單生于葉腋,兩性,黃白色,基部有2枚小苞片;萼筒鐘形,5裂,宿存;花瓣5;雄蕊10;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小,上部裂;種子有角。
后山的草木層的優勢種是芒萁,其根狀莖細長橫走,葉片疏生,葉軸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回分叉的腋間有一個密被絨毛的休眠芽,并有一對葉狀苞片。在第1回分叉處基部兩側有一對羽狀深裂的闊披針形羽片;末回羽片披針形,蓖齒狀羽裂幾達羽軸。葉片下面多少呈灰白色或灰藍色,幼時沿羽軸及葉脈有黃色絨毛。孢子囊群小,生于每組側脈的上側小脈的中部,有孢子囊5~7枚。芒萁屬植物生于強酸性的紅壤丘陵或馬尾松林下,常大片生長,有保持水土之效。生長力強,中國南方農村常割取當燃料,葉柄可編織用品。全草入藥,有清熱利尿,祛瘀止血之效。和本種相近的還有鐵芒萁和大芒萁。
胡老師還介紹了兩種“特別的”植物。豬籠草和錦地羅。
豬籠草是豬籠草屬全體物種的總稱。其屬于熱帶食蟲植物,原產地主要為舊大陸熱帶地區。豬籠草擁有一個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籠,捕蟲籠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籠口上具有蓋子。因為形狀像豬籠,故稱豬籠草。在中國海南,其又被稱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豬籠草因原生地土壤貧瘠,而通過捕捉昆蟲等小動物來補充營養,所以其為食蟲植物中的一員。
綿地羅為茅膏菜科植物錦地羅的去花莖的全草。是一種食蟲植物,它常常生長在草地上或者潮濕的巖面,沙土上。錦地羅的葉呈蓮座狀平鋪地面,寬匙狀的葉,邊緣長滿腺毛,待昆蟲落入,腺毛將蟲體包圍,帶粘性的腺體將昆蟲粘住,分泌的液體可分解蟲體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然后由葉面吸收。雙子葉植物綱五椏果亞綱的一科。
以下主要報告地理知識部分。
二、風化殼
在山腳下,陶老師給我們講了風化殼。風化殼是地球表面巖石圈被風化后形成的殘積層。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產物。其由風化強度可分為強度風化殼、中度風化殼、微度風化殼。表面有灰色,紅色物質是因為含有礦物離子。呈現紅色是因為含有三價鐵離子較多,呈現灰白色則是含有鋁礦物。各種色塊分布不均勻是因為地下水以垂直向下運動為主。我們在山腳下見到的是氧化還原反應交錯發生,在癢化環境下形成鐵離子的聚集,是由硅酸鹽發生而成的風化殼。在風化過程中,礦物離子會流失,從而使其營養降低。在形成硅酸鹽礦物的同時還會形成一些次生礦物,在后山形成的主要次生礦物是高嶺石。
沒有風化的原巖。肉紅色是長石,白色的是石英,黑色的是云母。表層有機質聚集就會顯現黑色。巖石在風化過程中,礦物質會丟失。鉀鈉等離子流失后,就會使土壤形成酸性,在垂直結構上。從上至下由于離子流失的逐漸降低,故酸性程度逐漸降低,在最下面就逐漸接近中性。
三、地質構造
在半山腰上,水庫下游石坡處,陶老師這樣講解:在山坡上,灌木與群落發生了變化,被崗松取代。山體巖石組成主要花崗巖,肉紅色的主要是長石。此處花崗巖為侵入巖,巖漿未噴出來。玄武巖都是噴出巖。其上的蓋層經剝蝕作用從而顯露出來。侵入巖有巖墻、巖基、巖柱等形式,此處的侵入巖主要是巖基與巖柱中間的一種侵入巖的形式,規模較大。
水庫下的巖石坡處構造為斷裂構造,這個谷是斷裂構造形成的,巖漿活動是中生代燕山運動活動的,約七千萬年以前,巖漿侵入地殼就形成了花崗巖,此處屬燕山二朝,廣東燕山運動共分為五期。侵入后冷凝結晶形成巖石,在地殼抬深的過程中形成斷層。
巖石被抬深形成斷層,產生斷裂活動,形成了水庫處的河溝,此河溝為北東方向,北偏東83度。此斷層在大地構造上屬于西江斷裂與紫荊斷裂之間的一個地帶,使此處溝的橫斷面形成V字型。
四、水
再來說一下這里的小水溝,全年有水,山區小河流在山谷橫斷是V型,由于是山間小溝,但是常年有水,故叫“河溝”。由于山坡較陡峭。匯流速度快。少雨季節,水從地下水補充而來。而這里的花崗巖構造,巖石緊密,這里地下水出來的是裂隙水,是斷裂構造形成的裂隙出來。地下水儲存形式有裂隙地下水,孔隙地下水,巖溶地下水。
五、地表徑流
地表徑流量的計算方法:有A、B、C三個水桶,B桶接地表水,C桶接50CM處地下水,B桶有10個出水口,其中兩個與A桶相連,則地表徑流量的大小為B桶內的水量+A桶內的水量×5、
實習感悟
這次實習讓我深刻的理解到了實踐的重要性,書本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僅僅有理論是遠遠不夠的,理論脫離了實際就沒有價值了。比如說這次實習讓我們了解了后山的地貌和地下水。而且通過實習可以使學到的知識印象深刻。
是我第一次做像這樣的野外實習,因此實習過程中難免會走很多彎路,這也是我們積攢經驗的絕好機會,我們大家都認真積極的對待,畢竟這可能是大學四年中這是僅有的一次機會。
這次實習不僅讓我收獲了專業知識,也讓我們都收獲了珍貴的友誼。
但是在其中也發現很多不足,比如說山腳下講風化殼時候,很多知識平時記憶不牢,這也是學自然地理要注意的部分,該記的東西還是要每天都帶著記的。
最后,感謝老師給我們這次實習的機會以及對我們的細心指導和幫助。相信我們都將會積極總結這次寶貴知識與經驗。
地理學實習報告3
一、 實習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3. 溶洞形成相關地質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二、 實習內容
1.簡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臨安市昌化地區的石瑞鄉蒲村。東距杭州130公里,南鄰千島湖125公里西離黃山166公里,北連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51公里。該洞洞體呈垂直狀,異常高大。第一洞廳垂直高度達82米,堪稱國內第一,洞內巖溶景觀密度大、品種齊全,尤其是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滿洞頂,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見的地下花園。
2. 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
3.石菊花、石筍、石鐘乳、石柱、石幔簾和邊石壩的形成條件和機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巖溶洞的特有品種,在洞內有著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滿洞頂,形態各異。石花的化學成分為碳酸鈣,由針狀、細柱狀晶體組成,其多直接長在石灰巖石上。石化是包氣帶毛細滲水的.產物,即含碳酸鈣的地下水通過巖石縫隙緩慢從巖石中滲出,碳酸鈣中氧氣不斷溢出,形成結晶。
(2)石筍、石鐘乳、石柱
洞中長著高大的石筍和石鐘乳。石筍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錐體。當飽含著碳酸鈣的水通過洞頂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內有時溫度較高,水分蒸發,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減少,鈣質析出,沉積在洞底,日積月累自下向上生長的就形成了石筍,自上而下生長的則形成了石鐘乳。
洞中還能看到幾根石柱,貫通底部和頂部。這是由于石筍和石鐘乳不斷生長,最后連在一起形成了這種柱狀物。
(3)石幔簾
在溶洞的四廳中我看到一幅壯觀的場面,一高達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廳中,那是有一連串層次的石蓮臺、石瀑布構成的石幔。洞廳中還掛著一連串的石旗和石簾。石幔是由于滲透的水中碳酸鈣沿溶洞壁向下沉淀成層狀堆積而成,其形狀如布幔。
(4)邊石壩
在洞底出現了一些隆起的像河壩一樣高為幾厘米至幾十厘米的壟崗狀地貌,這就是邊石壩。它是由滲透水中的碳酸鈣沉積而成的
4. 溶洞的塌陷、斷裂構造、石柱的錯斷現象
溶洞形成后,由于某些地段發生了輕微地殼運動,洞廳中被水侵蝕過的層面發生了塌陷;地殼的下沉使原本在同一平面的巖層被拉伸,形成了斷裂構造;原本筆直的的石柱也由于地殼的下沉,導致中部被拉伸而斷裂,這就是石柱的錯段現象。
三、實習總結
這次實習我收獲頗豐,不僅見到了美麗的溶洞地貌,感受到了美妙的大自然風光,也進一步了解了地下溶洞的形成過程以及溶洞的一些代表性地貌和形成機制。此外,這次野外實習鍛煉了我的實踐動手能力,我學會了對地貌的觀察,內容的描述,數據的記錄等野外工作方法。
【地理學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01-05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5篇02-10
自然地理學實習報告(5篇)02-10
地理學期校本研修計劃04-15
中國地理學習心得04-21
初中地理學期教學總結03-16
地理學習隨筆心得范文12-27
地理學科期末工作總結03-09
地理學科教學計劃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