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遠方作文集錦九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yōu)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和遠方作文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詩和遠方作文 篇1
以前的時候我們總是在生活的罅隙之中尋找樂趣,盡管那并不意味著歲月靜好,盡管在現實的平淡流失當中有一點點的殘酷,但他仍然不失歲月說藏語的味道。
我有幾個室友,他們曾經商量著想等到暑假或寒假的時候去西藏旅游。但是后來不管怎樣,他們都沒有行動,因為他們的商量好像出了問題,又或者說在其中的某一個過程就變成了中斷的原因,又或者它們本身宅女的性質始終暴露無遺,從來都沒有改變過他們想要去看看詩和遠方的決心。
我們曾經在一個地方待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后來真的說要分別的時候,真的那么干脆地扭頭就走,頭也不回以前的時候我們沒有想到原來一段感情那么持久,但是同樣也那么干脆,可是當他真的發(fā)生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時候,你就會明白其實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發(fā)生的。
好像那些你一直以來都覺得很堅固的關系,但實際上他們也并不是缺乏維持,他們也許都只是始終在維持著表面上的關系,看起來很不錯的樣子,但實際上內核是空虛干癟的。
等我們真的能夠看清楚生活的現實時,我們就真的能夠有成長的空間,或者是進一步長大了。
每個人都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不斷成長,每個人都在經歷著那些我們從前沒有的或者遺失掉的興趣愛好,可是這一切卻都在告訴著我們一個道理,人是一直在往前走的,不容回頭。
詩和遠方作文 篇2
我望著窗外車水馬龍的街道,人來人往的處所,心中不知怎的有無盡的感慨。忽地,一陣微風從我耳邊吹來,我攏了攏耳邊的幾根發(fā)叢,在潔白的紙片上寫上了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英國勞埃德保險公司曾從拍賣場買下一艘船,這艘船于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48次遭遇了冰山,116次觸碓,13次起火,207次被風暴扭斷的梔桿,然而它從沒有沉沒過。這樣的一個事例呈現在我面前讓我想起了當年的自己和如今的我。
曾經,我的作文水平還稱不上優(yōu)秀,只是一般般的樣子,可我卻不甘心于是我就報了作文培訓班。
那年冬天,雪花飄舞的清晨,天空還很昏暗,朦朦朧朧的。我推開門,還沒走出去,一股寒風就從我耳畔吹來,我用手搓了搓,把大衣裹得緊緊的,踏出了房門。我踩著雪往前走,地面上一層厚厚的雪被我踩出了無數個腳印,雪花從空中慢慢的飄落到我的肩膀,我拍打著自己的衣服,讓雪花掉落下來,“呼呼呼”一陣凜冽的風逼來,我感到格外的寒冷,我用手碰了碰自己的臉頰竟是如此的冰涼。我想了想對自己說:“算了吧跟老師請假!”不行我的內心又在掙扎道:“你不可以放棄,這點小困難算什么!”“對啊,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點苦算不上什么,在怎么樣也要成為比之前更優(yōu)秀的人!”我用圍巾裹得我的臉嚴嚴實實,大步的向前走,這樣的日子我經歷了幾個冬季的清晨。
如今,當全國中小學生創(chuàng)新作文大賽決賽的邀請函送到我的面前時,我心中有很多話想說出來!我就這么呆呆的望著邀請函,想了很久,如果不是當年的我的努力拼搏,如果不是當年的我的不怕困難,我就得不到如今的榮譽。現在的自己十分感謝當年的我。
而這艘船不也是這樣嗎?它所遇到的困難比我多的多,,但它還是以自己頑強的意志力“活著”,最后它取得了屬于自己的光彩。生活淺而易顯得再告訴我們“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還有一段文字寫道“一位語文老師讓他班級的學生唱歌,居然幾乎沒有一個學生能完整的唱一首歌。這位語文老師聯想到一些學生讀了十幾本語文書,居然也不會寫作文。”這也讓我很納悶,但我終于明白了是他們沒有用心的去做好一件事。
而我們當今的社會不也是這樣嗎?很多行人在走路時明明每次路過都有垃圾桶,可行人看到了,偏偏就要把垃圾扔到地上。還有學生在考試的'時候每次都錯同一種類型的題,于是老師便跟學生講“這種題是必考題以后不準再錯了,然后把這道題搞懂。”學生們便點頭了,在期末考試時這個學生還是錯了這樣的題目……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數不勝數,都很好的詮釋了“要用心做好一件事,要記住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如今的我身處廈門大學的考場,進行著激烈的作文競賽,看到兩段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讓我聯想到自己和當今的社會,還讓我悟到做好每件事,就算再苦再累也要成為比原來更優(yōu)秀的人,讓我更加喜歡“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
詩和遠方作文 篇3
在這花花世界里,在喧鬧的城市中,詩歌如清泉般涌入人們的心頭,帶走一份焦躁與不安。
從雞蛋殼內把蛋殼打破,帶來的是一種青春向上的生命力。詩歌作為人類的希望而存在,它給原本枯燥無味的城市帶來了一縷生機與活力。
大理作為一座擁有深厚風土人情的城市,坐落在洱海旁。人們盡情享受著漫山遍野的花海,歷史悠久的建筑物以及那自由翱翔的紅嘴鷗。我向往遠方,等到長的那一天來一次收走就走的旅行,旅途中有詩歌和美景伴我前行。
古代的文人雅士不拘小節(jié)游歷四方,旅途中交幾個知心朋友飲酒作詩可謂人生一大美事。
詩歌的起源很早,后來漸漸被人廣為流傳,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等人被鮮為人知。我不禁感嘆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科學技術發(fā)達的二十一世紀,試問有多少人能作出如此精美又被后人廣為流傳的詩來。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體現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無論是公園里愛護花草的提示牌,還是廣告商的廣告牌,都讓我們與詩歌變得親密無間。城市中的一間間古老的書店里透著明亮的光,總有人駐足觀望。書香的氣息扣人心弦,讓人難以忘懷。
公園里的長廊上雕刻著精美的文字,吸引著多少游客的目光。詩歌的魅力讓這座城變得生動起來,多了幾分藝術氣息。
人生的旅途中難免遇到很多不如意,但只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生活的樂趣就會感到豁然開朗。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
一座古城一種書香,驀然回首那人還在燈火闌珊處!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如一本書上所說,所以失去的東西都將以另一種方式回來。
一個人靜靜思考自己想要的詩歌和遠方,沒有什么可以阻擋你前進。與書做朋友,它可以傾聽你的煩惱也能為你排憂解難。人生的旅途你并不孤單,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走自己想走的路,為自己而活。
詩歌帶給我一份寧靜,讓我在這大千世界中找到自我,走向遠方。
詩和遠方作文 篇4
高曉松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所以在柴米油鹽平淡無趣的日子里,我們總在追求著些什么來填補心靈的空缺,例如拿起枕邊的詩,或踏上未知的遠方。
昨天,去聽了一場小型的鋼琴音樂會,雖不是什么大牌明星演奏家,但卻讓我陶醉其中。我想對藝術的追求,本就不在乎排場,不在乎身份的,只要內心滿足愉悅那便是好的。這場音樂會是免費的,在場的聽眾約莫有600人,這活動的目的本意便是向普通大眾傳播文化藝術,提高精神追求。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畢竟像我們種普通消費者,若要花幾百,甚至幾千塊錢去聽某某大明星的演唱會,實在是太過奢侈。
或許有人會說,普通老百姓只要衣食無憂便足夠了,聽演唱會這些有何價值,是能讓人不冷呢,還是能填飽肚子呢?確實不能,但藝術能讓我們發(fā)現生活更多的美好,或者說,這些精神糧食,能讓我們更幸福地生活。它更多的影響在人的內心世界,往往不是那么顯而易見的。
就拿這場音樂會來說,事后朋友問我有何感受。我說不出什么豪言壯語,甚至是半句專業(yè)華麗的話,我也說不出來。我這只能說好聽,大概我之前本就俗不可耐,所以拿不出更好的形容詞。我只知道,當琴鍵被撥動,我便隨之進入了音符的世界。那里遼闊,安寧,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思緒在飄蕩,時而停留,時而追逐,沒有固定的節(jié)奏,只覺得人雖在座位上,心卻不知飄向了何處;蛟S是進入了演奏者的世界,又或許是我夢寐以求的自己內心的世界。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明白此刻的自己是最真實,最單純的。
我想高雅與否,其實并不需要任何載體,不需要文章字畫,不需要管弦音樂,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內心清凈的自己。心若安寧,哪里都有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作文 篇5
象征“中國速度”的高鐵,讓再遙遠的坐標都可親可近。但慢慢悠悠的火車,
又何嘗不是承載著偏遠地區(qū)同胞的詩與遠方
1992年8月,延安開出了第一列由蒸汽機車牽引的客車,因其時速只有23公里,人們給它起了一個形象的外號“小慢慢”。隨著老區(qū)鐵路事業(yè)的發(fā)展,西延鐵路延伸成為包西鐵路大通道,延安已有了時速高達160公里的動車,而這趟被老區(qū)人民親切地稱為鐵路“公交車”的7005/8和7007/6次列車,仍是最初的模樣。
“小慢慢”單程運行622公里,逢站必停,最低票價1元。尤其在甘泉至鐘家村區(qū)間,目前仍是唯一的一趟旅客列車。它幾乎在每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會?,拉著漢子外出打工,載著農婦去城里掙外快,帶孩子們外出求學……“小慢慢”早已融入了沿線百姓的生活。
無獨有偶,在湖南懷化,也有四趟逢站就停的“慢火車”,它們是7269/7270、7272/7271、7266/7265、7275/7274/7273次列車。它們穿行在大山深處,依然是沿線百姓出行最貼心的交通工具。
可能有人覺得,在這個快時代,綠皮火車作為慢火車的典型代表,逐漸淡出中國鐵路時刻表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它是關乎柴米油鹽的生存重器,是聯結偏遠地區(qū)與外面世界的主要橋梁,更承載著普羅大眾對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慢火車不只是單純的火車,而是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對于偏遠地區(qū)的一種等待。等一等,也是一種溫度。
詩和遠方作文 篇6
他又來了這條街。
深秋將至,青石板上已落滿黃葉。幾個小孩在街角追逐著,嬉笑聲驚動了停駐的飛鳥。落地的碎葉發(fā)出沙沙聲,仿佛在呢喃,又好像在喚著遠行的游子歸來。路邊的小攤升起陣陣白煙,和著小販的吆喝,飄逝青空,轉瞬渺茫。
他向街道盡頭走去。
這戶人家的門扉半掩著,門栓上的紅漆已無往年那般光澤。一只橘黃的貓從半掩的房門里探出半只頭來,打探著面前的老舊街道,明明和往日沒什么不同,它卻像知道什么似的,凝視了很久,很久。
他悄悄推開房門走了進去。
院子里,悄然無聲。西北角早已枯黃的絲瓜藤爬上了墻,攀上墻頂的幾朵不知名黃色小花在陽光安撫下靜靜開放。透過光的花瓣閃著光輝,讓人沉醉。東墻下,那棵老棗樹的枝椏不知何時長出墻外,伸向藍空,像要努力抓住飄逝的影子,卻又無力。
他走進了里面的小屋子。
桌旁的竹椅上,安詳地躺著一位老婦人。細細密密的皺紋儼然已爬到鬢角,本不算太老的年紀,頭發(fā)卻已花白大半。眼睛微閉,胸口有節(jié)奏地起伏,溫柔細密吹過的風,吹起了從前,也把老人眼角的紋吹成了滄桑。
蹲在門口的貓不知何時進了屋,跳上桌碰翻了相框。老人的眼皮抖了抖,醒了。她緩慢地撐起身,像一只老貓。掉到地上的相框里,一個少年正笑得燦然,把黑白照片笑成了彩色,笑出了花朵。老人撿起相框,那雙飽經風霜的手一遍又一遍摩挲著照片中的人兒,描摹出少年的輪廓。
他哭了。
似乎是想起了往事,老人就這樣靜靜的注視著手中的少年,鼻頭突然一酸,眼中明暗交雜,眼角閃著光。一滴淚順著臉頰滑下,淚水中的思念隨風飄出了窗扉,飄過了院中的老棗樹,飄過了路邊的小攤,飄過了遠處的山丘,轉瞬間便消逝不見,卻沉重地讓人無法高談闊論。
"我知道,你去了遠方。"老人拭了淚水,嘴角漸漸上揚,喃喃道。目光轉向窗外的遠山,幾只歸雁騰空而起,掠過將落未落的夕陽,映出少年的影子。
他笑了。
老人和少年,仿佛看見了彼此,在那瞬間相視而笑。倏然間,微風輕起,歲月靜好。只是,這世間蒼蒼,翩若驚鴻。命運這東西,不經意間就斗轉星移,讓人措不及防。
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及韶光暗中偷換。帶著這里一切的一切,至此流年天涯,少年終是飄向了遠方。
詩和遠方作文 篇7
古有詩人暢游在詩書的海洋里,現有游人遨游在世界的壯美景觀之中,我想兩者都擁有,既可以識得詩書之美,又可以賞得世景之美。
憶往事,今我記憶如新。童年,是我記憶的出發(fā)點也是我認知的啟蒙點。詩書就是我最初的讀物,它讓我認識了一個詩人李白,他嗜酒如性,卻生性豪爽,文如其人,寫出來的豪放派詩歌膾炙人口,千古流傳。從最初的《靜夜思》到《將進酒》,這期間不僅讓我對生活,對人生有了思考,更激發(fā)了我對文學濃厚的興趣,我特別崇拜魯迅先生,他生處動亂時代,卻有豐富的學識,從學醫(yī)到學文,行為地波動,讓我十分感觸,初衷都是為了報效祖國,改變祖國的現狀,原本可以安逸的度日子,現在卻選擇一條未知艱難的救國之路,他寫出的文章大多都有批判性,對那個人們思想迷茫動亂的時代來說,這就是最好的文學武器,可以叫醒那些心存僥幸的人們,不要在迷失自己。我最欣賞的他的一篇文章是《且介亭雜文》中的《拿來主義》,文中他把拿來主義、送去主義、閉關主義,解釋的很清楚,我認為只有接受新事物的熏陶,取其精華舍其糟粕,這樣我們心靈既可以得到升華,又省去了很多精力,一箭雙雕。
世景之美的欣賞不在乎你是否貧窮,是否富有,是否貴賤,無論你身處何方,你都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讓你看看大千世界的千奇萬物。曾經有一對夫婦為了賞別人難得之景,嘗別人不能忍受之苦。為了實現他們的理想,他們變賣了自己的家產,籌得資金上億,去那些極寒極熱的地方,他們開飛機到達過南極,在那插上了中國國旗,讓世界也知道中國人的百姓也可以做一些專業(yè)人士做的事;他們更是飛過一座活火山的上空,近距離欣賞了火山的美景,那爆發(fā)出炙熱的火光,一滴一滴的往回收的場景讓他們激動不已。他們還做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去選擇還處于動亂戰(zhàn)爭的索馬里,。毅然而然地加入武裝部隊了(之前肯定培訓過)守衛(wèi)了孩子的安全,F在他們的足跡已經踏遍了世界各處,有危險的,也有絢麗的,為此他們仍在繼續(xù)前行。為此他們也花光了積蓄,他們用一個生活經歷告訴人們世界很美好,多出去看看。世間是多彩的,只要有心觀賞我們的人生也可以多彩。
詩書世界之美使我陶醉,世間美景令我向往,我希望用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飽覽詩書之美,欣賞時間萬千美景。
詩和遠方作文 篇8
親愛的少年,不好選擇安逸,那就想背對著陽光而行,只看的見自己的影子。把所有的春光靜好還給疏疏漓落,把所有的庸庸碌碌還給過去的自己吧。明日的你,要胸中有丘壑,立馬振山河。
人生而一樣,但或許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平凡的人,二是平庸的人。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對人生的態(tài)度,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差距太大了。也許這兩種人可能一輩子都沒什么大作為。
但是,平凡的人心中仍擁有夢想,依舊會最好自己的工作,在每天的努力中一步一步向夢想靠近,即使夢想最終實現不了,也不會因此感到遺憾,他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對未來充滿希望與憧憬;而平庸的人則恰恰相反,同樣是工作,他們只會把工作當成自己的謀生手段,每天在自己的抱怨聲中渾渾噩噩的度過,他們的夢想早已被現實生活中的繁雜和煩瑣所淹沒,他們不去關心是不是還有陽光,他們只關心,自己現在是否安逸…
我看到這樣一個視頻里講:當年的王陽明,十三歲的時候問過他老師一個問題“師傅 何為天下第一等事?”又問了問他父親,他父親與老師異口同聲地說“當然是考取功名!”為什么呢,無關其他,只因在當時,所有人的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考取功名,中狀元。如果現在這個問題,問大家,“何為天下第一等事啊?”大家是不是絕大部分都會說“賺錢啊”可是…你們真的王陽明是怎么說的嗎?他說“非也非也。”他老師反問他了,“那你說說,何為第一等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說到這的時候,他老師蒙了啊,這是什么意思?這就是他想當圣賢人啊。他老師繼而說道“你想成為像老子,像孔夫子這樣的人,是不是有點太狂妄了!”王陽明說“老子是人,我也是人 他能當圣賢,我為什么就不能當圣賢?”
正是因為王陽明他十三歲立了大志,要成為圣賢,所以,王陽明這輩子,所有的追求都在成為圣賢,所以到最后,他真的成為了一代圣賢,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
我看完這個視頻,內心所想皆是當今社會上…還有多少人敢坦蕩的說出“我有夢想,我的夢想是成為什么什么”,很少了吧,甚至于,有時候提出夢想一詞,都會有人笑出聲…我就很納悶,這夢想難道不該是規(guī)劃未來,對未來充滿希望,憧憬著未來的一個非常美好的詞來著嗎?為何,到了現在,卻是“天真,愚蠢”的代言詞?我無法理解…
最后,年少的我們,征途不只是眼前的安逸,還有未來的詩與遠方-我們的征途應當是星辰和大海。
“沒有夢想的少年,就像鳥兒沒有翅膀,長大以后無法飛翔!
這里墨陽,文筆爛爛,隨心而寫,遇君我幸
詩和遠方作文 篇9
四周的墻壁回蕩著有力的聲音,如同一個有力的錘子敲打在身上。聚光燈下,一個年老的身影有力地站著,大聲演說著,與臺下的寂靜截然不同。
我坐在臺下,與同學們靜靜地聽著徐老師的演講——《吟誦》。聽著徐老師大聲地講著吟誦的歷史,講著吟誦的方法,講著吟誦的妙處,我不知不覺深受其中。
聚光燈下,徐老師筆直地站在臺上,雙手移動著鼠標指著一行行的詞,嘴里飄出一句又一句富有旋律、情感的詩。四周的墻壁一時回蕩著輕快的詩,一時回蕩著悲傷的詞。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詩,富含著情感,夾雜在抑揚頓挫的聲音中,使我們不禁融入到詩中,身臨其詩境,感受詩歌的韻味。
緊接著,徐老師又給我們講了吟誦的歷史和妙處。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吟誦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流行。在那時,幾乎所有讀書人都會吟誦,更把吟誦用來學習,就連孔子也用雅文吟誦。在現代,人們利用科學方法發(fā)現吟誦極具有旋律,屬于旋律性音調語言。不僅能提高我們音樂的能力,還能加強我們對古詩詞的運用。
正當我對我國文化感到自豪時,徐老師卻給我們講了《1999。不戰(zhàn)而勝》中的一段話。我不禁深思:吟誦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的瑰寶,如今卻逐漸失傳,沒有多少人會使用,這是我國文化的衰退。
正如書上寫“當中國年輕的一代人都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話時,我們美國人將不戰(zhàn)而勝”,如果吟誦真的失傳,那么我國將失去寶貴的文化底蘊,那么中華民族就將崩解,算不上一個民族了。只有我們加強對文化的認識,對吟誦等文化的學習,我國文化的根基才不會動搖,中華民族才會屹立不倒。
只有我們深刻認識吟誦文化,中華民族才能更好地崛起。吟誦文化不僅是歷史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遠方的希望。
【詩和遠方作文集錦九篇】相關文章:
詩和遠方話題作文02-16
詩和遠方作文集錦10篇03-31
詩和遠方作文集錦8篇03-27
有關詩和遠方作文六篇01-19
關于詩和遠方作文五篇01-08
詩和遠方作文匯編九篇03-04
精選詩和遠方作文十篇02-27
詩和遠方作文錦集五篇02-27
【推薦】詩和遠方作文合集6篇02-21
詩和遠方作文匯總九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