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動中國人物吳天一事跡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吳天一事跡觀后感(精選7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事跡吧,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擬起事跡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吳天一事跡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感動中國人物吳天一事跡觀后感 篇1
“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在高原上,您守望一條路,開辟了一條路……”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播出,“七一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青海省心腦血管病?漆t院原研究員吳天一當選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頒獎典禮上,視頻短片里一個個感人的畫面,一句句真情的話語,還原了這位耄耋老人的感人事跡。
作為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1958年,吳天一響應祖國號召來到青海。當時,國內的.高原醫學研究還是一片空白,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吳天一克服自身頭痛、胸悶、失眠等高原反應,頻繁出入高寒地帶,爬冰臥雪,為牧民治病、收集生理病理數據。受強烈紫外線的影響,吳天一40多歲時雙眼就罹患白內障。在高低壓實驗氧艙進行首次人體模擬實驗時,他的鼓膜被擊穿,聽力嚴重受損。在調研途中,他遭遇過六次車禍,留下十四處骨折,最嚴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點兒戳入心臟……憑借著一股韌勁,吳天一的高原醫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跡,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投身高原醫學研究60余年,吳天一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
感動中國人物吳天一事跡觀后感 篇2
喝一口燒不開的水,咽一口化不開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親情,是因為心里有放不下的夢。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條路,開辟了一條路。
全身14處骨折的'他守護了14萬天路大軍。
1958年,他剛下朝鮮戰場又上青藏高原。因目睹戰友痛苦去世,吳天一下決心開展高原病學研究,一干就是60余年。調研期間,他遭遇車禍,全身14處骨折;長期奔波中,他先后耳膜穿孔、雙眼白內障,患慢性高原心臟病…
但他說:“沒有這樣的獻出,不會有這樣的獲得。”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吳天一用縝密周全的方案,保障14萬筑路大軍無一例因高原病死亡。致敬!
感動中國人物吳天一事跡觀后感 篇3
“在離天最近的高原,為一件事傾盡全力。在生命健康這樣天大的事情上,他一心一意!這位84歲的老人腳步略顯遲緩,卻目光堅毅!他腳下的高原印記著他半個多世紀以來奮斗的足跡。”
剛剛!我省吳天一院士榮獲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榮譽,這是頒獎典禮上的一段話。
作為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低氧生理學與高原醫學專家,吳天一院士從事高原醫學研究50多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
2021年6月29日,他站上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領獎臺,戴上了代表黨內最高榮譽的“七一勛章”。
吳天一,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1982年5月入黨。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21歲的吳天一從中國醫科大學畢業后響應黨中央支援大西北的號召來到了青海。
在青海的親身經歷,讓吳天一深深地意識到在高原環境進行經濟建設、軍事建設首先要解決缺氧的問題,要解決人在高原環境的.適應問題。因此,當年作為一名年輕的醫生,吳天一就這樣踏上了高原醫學研究之路。
1978年,吳天一創建了全國第一家高原醫學研究所。1980年,為了全面掌握各種急慢性高原病,由吳天一帶隊,開始在高海拔牧區,調查牧民體質特征。從1980年到1990年,整整10年的時間,吳天一和他的團隊騎著馬、牦牛,在青藏高原的腹地,在藏族居住的高海拔地區進行研究,被稱為“馬背上的院士”。
感動中國人物吳天一事跡觀后感 篇4
吳天一是我國著名低氧生理學與高原醫學專家、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也是青海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實驗室工作,曾讓他全身14根骨頭斷裂,右耳鼓膜前后4次破裂,雙眼在強烈的紫外線刺激下患白內障……
扎根高原六十載,他常年奔走為牧民群眾送健康,每到一個地方就問“哪里海拔最高?”被牧民親切地稱為“馬背上的好曼巴”。
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跡,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這位84歲的老人,腳步略顯遲緩,卻目光堅毅,他腳下的'高原印記著他半個多世紀以來奮斗的足跡。1958年,經歷了朝鮮戰場洗禮的吳天一跟隨部隊調防到青海,在這里他見到了大量因支援高原建設而患上高原病的患者,其中一位志愿軍的戰友尤其讓他印象深刻。
感動中國人物吳天一事跡觀后感 篇5
吳天一是青海省心腦血管病?漆t院原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扎根祖國艱苦邊遠地區,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了上萬名藏族群眾。
發布會上介紹,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吳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跡,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80多歲高齡仍帶著心臟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開展科研工作。
“吳天一院士是新中國第一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學畢業之后到現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動了我國高原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青海省衛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李曉東介紹,20世紀50年代末,吳天一院士和他的妻子響應黨的號召,來到高原建設青海,新中國成立之后,全國各地建設大軍來到青海,吳天一院士發現這些建設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適癥,特別是心慌、頭疼、胸悶等高原反應,痛苦不堪,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作為一名醫生的他,當時下了一個決心,要攻克高原病,守護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當時高原病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尚屬空白,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高原醫學研究的生涯中,不畏艱險、嚴謹治學的求學精神,使吳天一院士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李曉東深情回憶。
扎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醫學研究,除了堅定和堅守之外,李曉東認為,正是因為吳天一院士為民服務的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甘于奉獻的品格。在漫長艱辛的奮斗歷程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報答祖國,用最真實的經歷和最昂揚的精神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一名高級知識分子赤誠的家國情懷,詮釋了一名醫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
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副院長王晉是吳天一院士的學生。他表示,高原醫學研究的核心就是人類如何適應高原低氧環境,吳天一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充分利用世界上最優越的高原缺氧天然試驗場所這一難得的地理優勢,常年投身科學研究,60多年來不斷推動高原醫學取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他說,吳天一院士對我們這一代乃至下一代人的成長都起到了積極的榜樣作用。我們最應該學習的,是他對高原醫學研究的執著和堅守,畢生致力于科學研究、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初心和使命。就像吳天一院士所說,年輕一輩生在偉大的時代、偉大的國度,擁有偉大的使命和許多建功立業的機會,更應該珍惜這些機會,投身于偉大的事業中。
感動中國人物吳天一事跡觀后感 篇6
吳天一院士在青藏高原工作和生活_多年,從他身上折射出來的就是堅定和堅守。吳院士是我們新中國第一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學畢業之后到現在60多年,一直工作在青藏高原,推動了我國高原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20世紀50年代末,吳院士和他的妻子響應黨的號召,來到高原建設青海,新中國成立之后,全國各地五湖四海建設大軍來到青海建設青海,吳院士發現這些建設者都不同程度的有高原不適癥,特別是心慌、頭疼、胸悶等高原反應而痛苦不堪,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作為一名醫生的他,當時他下了一個決心,說我要攻克高原病,我要守護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設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個決定他矢志不渝,正如他個人所言:“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边@是他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價值追求。
當時高原病在我國醫學研究領域還尚屬空白,在超過半個世紀的高原醫學研究的生涯中,吳院士常年與高山、冰川、雪地、草地為伴,遭遇過多次的車禍,他本人也有14處骨折,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剛才短片里他也說到,耳朵鼓膜曾經被擊穿,40多歲的時候就罹患白內障,這60年來他不僅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還在安第斯山、洛磯山、天山、帕米爾和喜馬拉雅等地進行了長期的綜合考察和探索,不畏艱險、嚴謹治學的求學精神,使他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了,吳院士的民族是塔吉克族,所以他大學畢業后回到了新疆,又來到了青海。20世紀80年代,吳院士父母、妹妹都去了美國,而且定居在美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玻利維亞高原所都曾邀請他去那里工作,但他毅然放棄了美國綠卡。他說我的一生要奉獻于青藏高原。2010年,青海玉樹發生了7.1級的地震,年逾古稀的吳院士,不顧同事和家人的勸阻,帶領醫療隊連夜奔赴災區。他說,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區的`地震,我們要以共產黨員的精神戰勝高原地震災害,在災區他往返救治點,指導搶救高原病患者,輾轉醫療點講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識,深入臨時居住點宣傳防病科普知識,并在震后全面總結面向國際介紹高原醫學救援的經驗。吳院士就高原醫學知識宣傳、防治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是吳院士為什么要扎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醫學研究?
我想正是因為他為民服務的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甘于奉獻的品格。在漫長艱辛的奮斗歷程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報答祖國,用最真實的經歷和最昂揚的精神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一名高級知識分子赤誠的家國情懷,詮釋了一名醫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的職業精神。
感動中國人物吳天一事跡觀后感 篇7
國賓護衛隊護航,禮兵護送勛章入場,國家最高禮遇、黨內最高榮譽致敬最閃亮的星。這些功勛黨員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終其一生許黨報國,不負人民。他們是無數平凡英雄的杰出代表。每一枚沉甸甸的勛章,都是對他們、對所有平凡英雄的崇高禮贊。
吳天一,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1982年5月入黨。他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跡,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
辛育齡,河北高陽人,1939年7月入黨。他是新中國胸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戰爭時期,他曾與白求恩并肩戰斗,多次沖上前線救治傷員。和平年代,他長期致力于我國胸外科創建和發展,是中國人體肺移植手術第一人,在胸外科領域多個方面取得“從0到1”的突破,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創新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在吳天一身后,是許許多多跟他一樣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黨員醫務工作者。他們有的一生扎根在艱苦偏遠的邊疆、山村,默默守護當地百姓的健康平安;有的日夜奮戰在寂靜的實驗室里,在技術攻關和藥械研發路上披荊斬棘;有的常年與蚊蟲、釘螺、病毒打交道,用堅韌與汗水筑起防控疾病的銅墻鐵壁……他們心中裝著人民、工作為了人民,在各自崗位上頑強拼搏,不計較個人得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情懷。他們都是可愛可敬、值得銘記的平凡英雄。榮光,同樣屬于他們。
致敬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看齊。這些優秀的共產黨員就在我們身邊,他們的.事跡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他們用行動證明,每名黨員都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今天,衛生健康事業在迎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各種風險挑戰,需要黨員醫務工作者以先進典型為榜樣,繼續錘煉堅強黨性,牢記初心使命,用忠誠與堅韌,用專業與仁心,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在平凡崗位上鑄就醫者的光榮與夢想。
章體采用黨徽、五角星、旗幟、豐碑與光芒、向日葵、大山大河、如意祥云等元素。黨徽體現黨的領導和核心地位,五角星象征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與薪火相傳,豐碑與光芒寓意黨的輝煌歷程與豐功偉績,向日葵象征全黨全國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大山大河體現黨員的理想和追求,如意祥云寓意祖國繁榮昌盛、和諧發展,旗幟寓意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革命理想而永遠奮斗。寓意在黨的陽光沐浴下,勛章獲得者一心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感動中國人物吳天一事跡觀后感】相關文章: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06-09
【精品】“感動中國”人物事跡10-20
感動中國劉秀祥人物事跡10-11
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跡10-26
感動中國人物事跡11-08
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跡11-20
感動中國的核心人物事跡10-03
感動中國人物劉秀祥事跡10-11
感動中國榜樣人物事跡(精選17篇)10-25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跡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