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800字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8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本書講了有點抑郁的蛤蟆先生,去找心理醫生蒼鷺做心理咨詢,并逐漸好轉找回自己的故事。
作者羅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畢業于劍橋大學賽爾文學院,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本書是他最著名、最暢銷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
書很薄,一共才199頁,幾個小時就能讀完,讀起來沒鴨梨~
我們可以將本書視為一次理解自己內心的契機。開篇蛤蟆先生長時間不開心、覺得生活無望、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的狀態我曾經也有過,雖然當時不太懂,但現在想來,可能也稍微有點屬于抑郁前兆吧。當然,自從我找到目標后,這些癥狀都消失了。
假若我當時讀到這本書,應該可以更快地從另外一個角度幫到自己。
接下來通過幾個問答,簡單介紹一下書的內容~
1.蛤蟆先生為啥來做心理咨詢?
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不知道一輩子都干了些啥?又干成過啥?
真正讓我受傷的是身邊的朋友對待我的方式,他們指責我打擊我羞辱我。
2.人最基本的感情有哪些?
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自己的.關鍵線索。
人的某些基本感情是與生俱來的,兒童的基本感情有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
3.為啥要慪氣?
你得學習如何不帶攻擊性地發火。
慪氣是最能說明怎樣用時間來稀釋憤怒的例子,說白了,慪氣是輸家在對強大的贏家做出反應。
4.童年里,誰對你影響最大?
倘若一個人被比自己強大許多倍還無法逃離的人(暗指父母)欺凌和傷害,他可能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可能會出現“順從行為”,“取悅”,“道歉”,“依賴”。
童年體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不可避免地變成我們成年后經常有的感受。順從行為可能導致有些人學會了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些人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成人。
5.兒童如何釋放憤怒?
強←—→弱
叛逆撒潑慪氣任性郁悶拖延厭煩退縮
6.自我狀態的三種類型有啥區別?
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分別是“父母狀態”、“成人狀態”、“兒童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指我們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只有處于這個狀態,我們才能學到關于自我的新知識。
“兒童狀態”時,你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壞的都有。你會再現過去的情形,再次體驗過去的情緒,可你學不到任何新的東西。
“父母狀態”時,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處于“父母自我狀態”時,我們表現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每個人都有“父母狀態”,這來自年幼時父母的言行和對待我們的方式。
7.你是怎么看待自己和別人的?
我們回顧你生命最早期的階段,從出生到大約四五歲的時候,發生的一切都對你影響重大,還影響了你后來的成長,牽涉到你怎樣看待自己和別人。你對自己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階段里形成的。
比如在你童年時,大約四到五歲左右,你會試圖回答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嗎?”
第二個問題:“我是怎么看別人的?他們好嗎?”
答案有4個: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8.情緒有用嗎?
當你有恐懼時,焦慮的念頭就會跑到你的意識層面讓你沒辦法放松。
雖然你開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聯結,當你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就能明白它們并非可有可無,也不會對它們不聞不問,因為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
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
學生《藤野先生》讀后感01-31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閱讀01-19
選擇創業蛤蟆的捷徑方法08-07
歌唱教學《數蛤蟆》教學設計12-22
藤野先生讀后感匯編15篇02-26
藤野先生讀后感(通用15篇)02-15
藤野先生讀后感(匯編15篇)02-13
藤野先生讀后感精選15篇01-31
藤野先生讀后感集錦15篇01-30
如何理性的去看待學校排名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