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隨筆集合15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一記,篇幅一般比較短小。那么,怎樣才能寫好隨筆?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隨筆,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隨筆1
難忘的端午節隨筆散文
6月16日是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騎摩托車到離城很遠的山上踏青。一路順風順水,景色宜人。可是天有不測風云,剛到了半山腰,好好地摩托車后輪胎突然癟了。我們只好推著泄了氣的摩托車打道回府。
因為這里離市區很遠,所以在短時間內沒有地方修理。摩托車本來就比較重,再加上沒有氣,大大的增加了它的重量,推著非常吃力。我在后面推,爸爸在前面推,過了不大一會兒,我們兩個就氣喘吁吁、汗流滿面。媽媽不但一直給我們鼓勁,而且還積極的尋找修理點。雖然很累,但我很高興,因為我自己也盡了一份力量,全家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嘛!
經過一番拼搏和努力,我們足足走了5公里,但還是沒有到達目的地。向當地村民一打聽,說再往前走半小時會有一個修車的地方,到那里就會有希望了。雖然我們已經筋疲力盡,但一聽到這話,我還是信心百倍的推了起來。在這半小時里,可能是我這一生中最漫長的30分鐘,路上我竭盡全力的向前走,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堅持就是勝利。終于,在我和爸爸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走完了這段艱難的旅程。
這次特殊的旅行,讓我真正的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相信這次旅行會讓我終身難忘,我想今后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束手無策了。
端午節的隨筆2
“喂,寶貝起床了!”隨著爸爸的呼喊我下了樓。下來一看,餐桌上有兩個粽子。記得小時候媽媽告訴我,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屈原投江身亡,當時人們非常傷心,所以把粽子扔下江去,以免魚蝦傷害了屈原的尸體。想到這里,我感到有點兒驚訝,原來粽子還有這樣重大的意義呢!人們是怎樣包粽子的呢?我打開了電腦,上網搜集了資料。人們是把竹葉切成兩半,把糯米、紅棗或豆沙包在竹葉里,然后用彩帶纏上,放入鍋里蒸。一個個粽子就是這樣誕生的。
我想做一個實驗,于是拿來了糯米、紅棗、竹葉、五彩線,按照網上的要求把所有的材料準備齊全。我把竹葉圍成了圓錐的形狀,把粽子餡兒填到了里面,然后折疊竹葉,真的包成了三角形的粽子,我拿五彩線把粽子捆結實。大功告成了!我包了一個又一個,包完后,我把粽子拿到鍋上蒸了20分鐘。打開鍋一看,粽子懶洋洋的躺在鍋中呢!我把竹葉剝開黃燦燦的糯米閃閃發光哩!一個大紅棗在中央微笑,如同一個可愛的姑娘似的。我用舌頭舔了舔,甜中帶著香味,真讓我垂涎三次啊!一口咬下去,軟軟的、潤潤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回味無窮啊!剛才只顧著包粽子了,把餐桌上的兩個粽子忘記了,瞧!它們還等著我品嘗呢!我張大口,塞進了嘴里,香甜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里蕩漾。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節日,不光是吃到了香甜的粽子,還因為我學會了包粽子,我盼望著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
農歷五月初五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我期盼以久的端午節向我走來。端午節這天我們不僅能吃到各種美味的粽子,還能聞到棕葉飄散的股股淡淡的清香,讓人心情無比舒暢。
現在,家家戶戶都準備好粽葉和糯米,為端午節提前準備好粽子。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奶奶一大早就出門買來一大把粽葉,去包美味的粽子。我手也癢癢的,也想學學包粽子。奶奶說:“好呀,你先看我怎么包的。”奶奶先把粽葉放在水里泡泡,然后放進鍋里稍煮一下,說:“這樣棕葉就軟下來了,最后把它們浸在冷水里就可以包粽子了。”我認真地看著。
奶奶選了幾片整齊的粽葉,把一片片葉子依次排放在手上,卷成漏斗狀,用勺子輕輕地將米滔進去,不一會兒,一個美麗的粽子就從奶奶手中誕生了。那個動作是多么地嫻熟。
奶奶拿來一片粽葉,叫我也來試一試,我可興奮了,這可是我第一次學包粽子呀!我下決心一定要包好。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做,可我要包粽葉時,粽葉卻像一個頑皮的孩子,里面的米全露了出來,我著急了。
奶奶說:“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呀。”聽了奶奶的話,我認真地把粽葉拿起來,記住每個要點,專心致志地包著,奶奶也拿來粽葉,邊做示范,邊教我包,終于,我的第一個粽子包好了,我歡呼起來,奶奶也在旁邊為我感到高興。
美味可口的粽子出鍋了,一股股粽葉的清香撲鼻而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蜜棗粽子吃了起來。“啊!好甜呀!”一種甜甜的味道流在心田,讓我記住了這個十分有意義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隨筆3
不覺又快要過端午節了,粽葉飄香,我似乎聞到了粽子的香味,味蕾蠕動,思維隨動,不覺掀起了感情的波瀾,我又想起了兒時過端午節,到坡地里去挖艾草、爬到門樓上放艾草、系著五彩繩跑到大街上蹦跳的情景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字里行間飄蕩著端午的粽子香。
那個年代的鄉村,每逢過端午節的時候,仍一代代相傳著古人的一種神秘說法,認為端午是“毒日”、“惡日”,會給世人帶來某種災禍,被越傳越神,人們為了避邪,便有了過端午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過端午的時候正是夏季,容易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蛇蝎也易侵入,這個時期是最脆弱的時期。不管是什么原因,家家戶戶到了這個時候,都格外小心,想方設法避邪氣、避蛇蝎。
兒時記得端午節這天,清晨起來就開始忙,各家各戶女主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無色的線擰成小繩,系到孩子們的手腕、腳腕上,大人們在為孩子們系“五彩繩“的時候,都叮囑要閉住嘴,不說話,直到手上、腳上都系上了才能說話。手上系著的“五彩繩”叫“手鎖”, 腳上系著的則叫“腳鎖”, 因都是用五彩繩系的,所以統稱為“五鎖”。
系好了“五鎖”,大人們就叮囑說,戴上“五鎖”能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見了腳上纏著花花綠綠的“五鎖’都會離得遠遠的。還有,這“五鎖”不能隨便丟棄,如果第二天不想戴了,只能把它丟到河里,把這種瘟疫類的東西徹底沖走。兒時的我不管信不信,都會像雞啄米似的點頭稱是,而且戴在手上、腳上還顯得很漂亮,小伙伴們都是這樣,還故意跑到大街上,逗趣似的伸伸手、伸伸腳,展示展示自己的“五鎖”,歪歪頭、低低頭地看看別人的“五鎖”, 比試著誰的更漂亮些。
有了這個避邪避蛇的“保護傘”,我和小伙伴們就嬉鬧著跑到大約四五里外的山上、坡里采艾草,童稚的歡笑聲在路上、坡里、山澗回蕩,處處洋溢著青蔥歲月里過端午的氣息。左瞧瞧,右看看,等到每人采的艾草差不多夠了,就一起興高采烈地往家趕,身后留下一路歡樂一路歌。到家后每人急著搬出凳子,把艾草放到自己的門樓上,據說也是為了熏蟲、避邪。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因我家街門外就是一片寬闊的場地,也是南北東西路的交界處,平時都是小伙伴們玩聚、嬉鬧的天地,端午節這天就更不例外了,自然成了小伙伴們的樂園。小伙伴們把艾草放到了門樓上,就你招呼我、我招呼他地從家里趕過來了,大多時候都是圍聚在我家的東墻跟下,敘說著過端午節的歡樂,做著各種有趣的游戲。女孩跳房、踢毽子、后折腰,男孩則打楗、打陀螺、摸瞎胡……過端午節的歡樂在這里飄蕩。那時候,小伙伴們過端午節的興致都很高,真是樂不思歸,每次直到大人們喊著吃飯了,才不情愿地、戀戀不舍似的慢慢散去,過端午的信息也隨風飄去。
過端午節還有吃粽子的風俗。那個年代,除了在集市上買的粽子,大都是用葦子葉包的,兒時的東河有一片葦子,既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又是吹葦葉哨的好材料,葦葉還可包粽子,過端午節的時候,跟人家打個招呼就行了,采摘既方便,又實惠,包的粽子可一飽全家人的口福。那時包粽子的米大多是用黍子碾成的大黃米,這在當時就屬于最好的了。一走進家門,粽葉飄香,一揭開鍋,香味撲鼻,看了就很想吃。吃著黃橙橙的大黃米粽子,心里那個香甜啊!
記得我家過端午節時,大多是祖母包粽子,每到端午節時,我就想起了祖母包的粽子,粽葉飄香,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祖母心靈手巧,包的是一個個大三角粽子,層層剝開粽葉,里面是濕潤飽滿、略顯微黃的大黃米,迅即散發出米的香氣,美美的吃上一口,唇齒間留有余香,味道好極了。吃完了粽子,跑出家門,問一下鄰居伙伴們,大多沒吃粽子,有的是家里大人嫌麻煩,不愿包粽子,有的家人就不會包粽子,便把粽葉和大黃米或小黃米一起蒸,吃的雖有粽子味,但卻吃的不是真正的粽子,感覺大不同。所以,每每想起這些,我就更加感激心靈手巧的祖母,是她讓我美美地吃上了真正的粽子,在我獲得優越感的同時,也讓小伙伴們分享,有時把他們叫到我家里,把大大的粽子分給他們吃,也等于吃上了端午節的粽子,分享了端午節的歡樂。那個年代,能吃上這樣的粽子也是一頓美餐。
粽葉、葦葉一樣飄香,飄出來的“端午”不一樣。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從過端午的歡樂到粽葉飄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過去和現在過端午節的不一樣。過去的端午節傳統色彩濃郁,節日氛圍濃濃;現在的端午節文明了、時尚了,而節日氣氛淡化了。過去過端午節,都在好好地打算著,精心地準備著包好粽子,過好端午節,忙碌中充盈著快樂;現在的平日里都經常買粽子吃,過端午節也不用忙活了,清閑了,卻缺少忙碌著過端午節的熱鬧氛圍。過去過端午節,祖母包的粽子香味特別濃,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現在包的粽子質量好多了,不斷花樣翻新,也小巧玲瓏,好看多了,但我總感到缺少了點什么,缺少了點什么呢?
近年來,國家更重視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節日了,蘊含著傳統節日復蘇的氣息,這可謂一件大好事。尊重
傳統、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把傳統節日與現代文明接軌,與精神生活聯姻,演繹到社會活動中,延伸到家人團聚的餐桌上,過著傳統節日,享受天倫之樂,品嘗陳年佳釀,憶屈原,說秋瑾,話端午,是多么充盈和浪漫的節日啊!愿這朵傳統的奇葩之花在中華大地綻放美麗!
端午節的隨筆4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它孕育了獨特的節日文化,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今天,就讓我來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說到端午節,人們往往會想到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為這位愛國詩人不忍看到國家滅亡,而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殺。人們為了紀念他,決定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
但是,端午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五月初五以賽龍舟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慣,所以,端午節也被稱為“詩人節”,“重五節”。
過端午節,必須要吃粽子、掛菖蒲、賽龍舟、喝雄黃酒。過端午節前,家里人已經準備了足夠的粽子,還有許多親戚互相送粽子,互相品嘗這些美味。
端午節的早上,家里的大伯買了一些菖蒲、艾蒿,高高地插在大門上,這樣可以驅邪避毒。媽媽把粽子都放進鍋里蒸,媽媽還給了我和哥哥一人一個熟雞蛋,據說這一天吃雞蛋可清熱明目。
等到粽子熟了以后,我們便蜂擁而上,拿起香氣四溢的粽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吃完粽子,接下來就是喝雄黃酒了。大伯把酒打開,我們開心地喝著。據說喝雄黃酒也可以驅邪避毒、強身健體呢!
過端午節最重要、最有趣的活動就是賽龍舟了。我們一家人打開電視機,一起觀看精彩的賽龍舟。只見他們劃槳的動作整齊劃一,斗志昂揚,龍舟像閃電一樣向前駛去,真是一場精彩的龍舟表演啊!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是中華文化的象征,我們要傳承這些民族文化,讓它們更好地發揚下去!
端午節的隨筆5
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端午節。端午節的日期是農歷的五月初五,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的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端午節流行于漢、壯、布依、侗、土家等民族地區。
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有吃粽子、賽龍舟,往江里撒白糖。還要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活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節,人們把屋子打掃干凈,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孽生。這么多的習俗,其中,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關于端午節,還有一個動聽的傳說呢!傳說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后來,楚國徹底被秦國毀滅了,屈原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汨羅江。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
關于端午節還有一個小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今天我們要重視端午節,因為它是我們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隨筆6
今天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的。每當到了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上艾草、香袋和在孩子的身上寫“王”字。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原來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和一位楚國大夫知道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最后,他們抱著一塊大石頭跳江了。當地的老百姓知道后,就往里面扔粽子,希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粽子。
所以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老百姓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比賽龍舟,贏了就上岸把粽子扔進江里,所以就有了賽龍舟這個習俗。那在家門口掛上艾草和菖蒲,還有掛香袋,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又是怎么回事?原來是在古時候沒有蚊香,花露水和紗窗,所以人們就在門口掛上艾草、香袋,在孩子身上掛香包可以防止蚊子、蟲子來咬。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就是蟲子中的國王,蟲子都不能咬他。喝雄黃酒也是為了不讓蛇來咬,就有這個習俗了。
這時媽媽叫我吃粽子。粽子的餡有肉、蛋黃、豆沙、棗子等多種。剝開綠油油的粽葉,里面就是香噴噴的粽子,真像一個粽子精靈披著一件綠色的棉襖!我一口咬下去,啊,粽子真好吃!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里,使我陶醉,我真喜歡粽子呀!
端午節的隨筆7
端午節的隨筆8
每年到端午節來臨,網上和微信中一片“粽情”飄香的味道,南方有水的地方,更是早早地就預備下劃龍舟比賽的物件,緊鑼密鼓地加強訓練劃龍舟比賽的“戰斗”隊伍。而在我們北方大部分地區,端午節則是以包粽子、結花繩、做荷包、圖吉利的民間活動為主。由于缺水,村民們不敢奢望在大江大河中祭奠、舉辦劃龍舟活動,因此也就不知道紀念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我知道端午節紀念屈原,那還是在上了小學以后的事。
過去,我們那里鄉下根本買不到糯米,所以每到過端午只能吃干榆樹錢做的粑粑,最有錢的人家也只能是從集市上買回二斤干棗,過端午用水泡醒了蒸棗山吃。常記得我們家門前那棵老榆樹,春天,當那上面結滿一串串鵝黃色香味甜綿厚實的榆錢時,就是我們最喜歡的時候。這榆錢自古就有被食用的習慣,農村的小孩根本就不懂講衛生這一說辭,只要是看見榆錢,就爬上樹去先美美地捋著生嚼著吃上幾口,解解饞。然后再揀粗大肉厚的折幾支帶回家晾干存起來,等到過端午節時讓媽媽和著粗面蒸粑粑吃。
記得那時侯還有個順口溜:“東家女 ,西家娃,采回榆錢過家家,一串串,一把把,交給媽媽做粑粑。”。假如那一年的雨水多,村頭那棵老榆樹和著春風、映著綠色,金黃的榆錢綴滿枝頭。每到這個季節,母親都會帶領我們一群小孩子采摘很多的榆錢來,做著各種榆錢飯,還把剩余的榆樹錢晾干存起來,以備過端午給我們蒸榆錢粑粑吃。也許是我們嘴饞、也許是童年記憶深刻的緣故,現在想起來那種榆錢粑粑的味道,那種嚼在口里那么香甜,那么可口,百吃不厭的情景時,比現在吃肉的味道還香。現在母親已經不在人世,每每想起這些事來,心里總是酸楚楚的……
過端午還有一件事,那就是盼著媽媽給我們戴花線繩繩,女孩子則盼著媽媽給她們“包指甲”。10歲以下的小孩子最希望戴花繩繩和包指甲。媽媽拿來五色線,挽起褲腿,用兩只手靈巧地在她自己的光腿上將兩股五色線合二為一,搓成一條條花線繩,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分別給我們系在脖子里和兩只手腕及兩只腳腕上,并囑咐我們在洗臉時不要粘上水。直到農歷六月六才能解除,這一個月不能下河戲水,否則花線繩遇水掉色就不靈驗了。小孩家不懂啥叫不靈驗于是問媽媽,媽媽說,子孫娘娘不保佑你平安了唄!我們一聽這話,嚇得一吐舌頭說:“還有這事?”媽媽一臉嚴肅說:“不信你就試試看!”說是那樣說,畢竟是小孩嘛,大人一唬就乖乖聽話了,連晚上睡覺做夢都不敢馬虎。
女孩子包指甲那更是受罪啦。前一天晚上媽媽將和了白礬的鳳仙花在碗里搗碎,放在妹妹的指甲蓋上,用南瓜葉包一層,再用白布條包一層,最后用白線扎住,并囑咐晚上睡覺要小心,不可蹭掉。還說不可以放屁,說一放屁包的指甲就不紅了。嚇得妹妹哭鼻子,媽說誰怕誰就不要包了。兩個妹妹搖搖頭,立馬止住哭,乖乖地讓媽媽給她們把十個手指頭都包上。眼瞅著媽媽的耐心細致,我們幾個男孩子眼睛里都并射出羨慕的光亮。五天后,當媽媽一個一個地打開妹妹的手指時,我們驚呆了:妹妹們的手指甲就像變魔術似的,紅紅地染上了一層顏色,拿水洗都洗不掉。
倆妹妹高興地一跳多高跨出門檻,在院子里大聲嚷嚷:“我的指甲變紅了!”我們幾個男孩子羨慕地直咽口水,纏著媽媽也要包指甲。媽媽說,男孩子不能包,包了紅指甲以后說娶不上媳婦!
如今媽媽離我們而去十年了,媽媽不給妹妹們包指甲也已經幾十年了,曾經的場景僅能定格在童年的記憶里。作為我們仍然相守的這些古老節日往事和溫馨回憶,伴隨著包粽子,插艾草這些古老傳統習俗,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種美好的回望和駐足,維系著人間的親情。
盼望著,盼望著時光靜淌,歲月溫暖!
端午節的隨筆9
端午臨近,看到沿街叫賣的香囊、艾葉、粽子,不由得勾起了兒時的記憶。
記得上小學時,那時的日子還苦,每當端午時節,平日里指望母雞下蛋賣錢過日子的母親,總是照例狠狠心,攢上十個八個雞蛋,讓我們姐弟幾個飽口福。我們呢,拿著舍不得吃的雞蛋,揀個大皮厚的,到學校里和其他孩子們玩碰雞蛋游戲,不管誰的雞蛋先爛,也不計較輸贏,因為都有雞蛋吃呀!那一年一度的簡單游戲,總是讓我樂此不彼,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是那樣的留戀。
現在看來,端午節在兒時的印象中只不過是可以吃雞蛋解讒的日子,而不是記念屈原大夫的節日。但似乎也有點模糊的知道,屈原是一個愛國的大臣,因為報國無門而投了汩羅江,卻一直對人們紀念他的方式有點不理解,你想,好端端的雞蛋投進河里,那有多可惜呀!而慶幸的是,我們那里每家每戶都是將雞蛋投進了“五臟廟”里,而沒有白白地扔掉。現在回想起來,要是有什么思想教育收獲的話,那就是覺得屈大夫是個好人,起碼是因為他,我們才有機會吃上雞。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兒時那溫飽不濟的日子也漸漸地淡出了記憶,兒時的我現已為人父,而我試圖讓孩子也像我一樣過端午節的想法,卻得不到女兒的贊同,望著女兒眼瞅雞蛋嘟著小嘴的表情,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今天的端午節到底該怎么過?難道僅僅是為了吃或是敷衍一下過節的形式?物質只不過是節日的載體,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填飽肚子,而在物質豐富的時代,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如何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作為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日,表現了人們對他不為個人謀私利而心系國家人民的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是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熏陶的載體。而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憶苦思甜或者創新過節的形式,而是要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特別是要對孩子們進行優良傳統文化教育。在物質貧乏時代走出的一代人缺少傳統文化教育的缺憾,應當從孩子們這一代重新找回來。
在當下洋節泛濫的時代,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漸漸對中國傳統節日失去了興趣,而對西方的節日,什么情人節、愚人節卻極力推崇,過得津津有味。就連不少從傳統里走過來的人也都在嘆息:年味淡了,節味變了。難道中國的傳統節日真的過時了嗎?那流傳了幾千年、承載了中華歷史文明與優良傳統的節日難道還不如沒有傳統文化基礎的洋節嗎。
一位學者說過:“許許多多的習慣,凝結成一個傳統,許許多多的傳統沉淀為一段歷史。”中國節日作為一種民族習俗,一種歷史傳統,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流轉變遷和先民們對人生的思索與追求。每一個節日都蘊含著我們民族的血脈與精神。如春節追求普天同慶、社會和諧,七月七歌頌人間美好愛情,“仲秋”祈禱團圓豐收……千百年來,無論是“大米流脂栗米白”的開元盛世,還是“萬戶蕭凋鬼唱歌”的艱苦時代,不管是白饃換成了窩頭,還是窩頭換成了菜團,中國人仍然用無限的虔誠演繹著曾經被祖先演繹過的節日,把祖先的印記一路帶到今天。
由此看來,過傳統節日,重要的不在于過節的形式,而在于節日的內涵,年糕、月餅、粽子、雞蛋等只不過是節日的道具,倘若忽視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那么節日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暴殄天物的借口,或是刺激消費的機會,那么過傳統節日的意義必將大打折扣。
端午節的隨筆10
在我離開家鄉之前,我到過最遠的地方是縣城.那還是因為叔叔生病在縣城住院,爹帶我去看望叔叔。我記得,那是我五、六歲的時候,那天正好是端午節,天還沒有亮,爹就把我叫起來了,帶著我走了一個小時的山路,然后又坐了一個多小時的班車,當我們到縣城時,天剛好亮了.爹一手提著行李,一手攥著我,我屁顛屁顛地一路小跑跟著。
這時,爹帶我來到一家餐館(后來才知道是縣城最大的餐館三八食堂),爹要了兩碗餛飩和四根油條,我學著爹的樣子,將油條泡在餛飩里。頓時,滾燙的油條經過開水一泡,那醉人的香味,撲面而來,這是我長這么“大”,過的最幸福的一個端午節,我陶醉在這幸福生活里。從此,我人生的理想也就確定了。十年以后,當我考進縣城一中時,老師讓我們寫的第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我就寫了:我的理想就是長大能讓吃上餛飩泡油條。帶著這一理想,我走出了縣城,浪跡天涯海島,過過許許多多大節,吃過許許多多的大餐,見過許許多多達官貴人,但是,我還是忘記不了哪個餛飩泡油條端午節。
端午節的隨筆11
一聲聲的蟬鳴把我從睡夢中叫醒。打開枕頭旁的手機,一條未接短信,是遠在老家的哥哥發來的:兒時的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船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如今全沒了......一下我的思緒便飄回到那遙遠的童年,千里之外的故鄉。
小時候在村里上小學,我們坐在教室里上課,看窗外麥苗黃竹葉青,高粱地里玉米黃燦燦,聽蛙鳴聲聲蟬鳴陣陣,就知道端午節快到了。說起端午自然就會想起那飄著陣陣清香的粽子。端午節的前一天,外婆母親就會把優質的糯米用水泡好,到街上去買新鮮的粽葉,晚上就將我們平時當書桌寫作業的大椅子搬到屋外的院子里,粽葉掛在椅子的靠背上,將泡有糯米的臉盆放在椅子面上,外婆母親坐在小板凳上,外婆從椅背上取出一片青青的粽葉遞給母親,母親熟練地將長條形粽葉折成圓錐漏斗形,用小勺子在臉盆里舀一勺子清水泡好的糯米放入漏斗形的粽葉里,然后拿一根稻草(粽繩)系上,一個棱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我們兄妹幾個象小雞一樣圍繞在外婆母親的身旁,外婆母親給我們講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講屈原的故事,我們在院子里嘰嘰喳喳蹦蹦跳跳,想到明天就是端午節了,就能吃到清香可口的粽子了,可高興啦,仿佛空氣都飄著粽子的清香,香蓬蓬甜滋滋。
端午節清晨,天剛蒙蒙亮,屋后老柳樹枝丫上的知了還在熟睡中,屋旁池塘里的魚兒還在夢中,我們就睜開了惺忪的睡眼,想到的是那清香四溢的粽子,光著腳急跑到廚房,看見外婆母親把正冒著熱氣的粽子從飯鍋里撈起端上飯桌,粽子的清香伴著熱氣在空氣中彌漫,直撲鼻尖實在誘人,叫你不得不流下口水。我們象一群饞嘴的小貓,伸手就去抓,結果稚嫩的小手燙出一個小水泡。母親連忙拿出碘酒給我們擦,痛得我們哇哇直哭,外婆將粽子用扇子扇冷,用剪子將粽繩剪斷,撥開粽葉,那粽葉的清香伴著糯米的清香就象甘甜的美酒讓你未飲先醉。外婆將粽子裹上紅糖送到我們口中,一口咬下去,又甜又香,畢竟是小孩,馬上破涕為笑。至今想起仿佛唇齒間還留著濃郁甘甜的余香,久久縈繞揮之不去。
背著書包去上學,跑到小伙伴家準備一起去學校,他一家人正圍繞在桌子旁吃粽子,他父親將幾個粽子遞給我,我歡快地提著粽子跑回家,母親連忙拿了幾個咸鴨蛋還有幾盒芝麻糕叫我送過去。吃罷粽子極不情愿地去上學,跑到學校,老師說今天不上課,端午節放假一天,心里樂開了花。
沿著村莊的灌溉河往回家的'路上跑,只見平時寂靜的小河今天熱鬧起來。小河兩旁人來人往,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穿上了節日的盛裝,灌溉河里的水今天特別滿,河水也特別的清,映著藍天白云,照著我們稚嫩的笑臉。河水喘急的地方打著漩渦唱著歡樂的歌兒奔向遠方,還有魚蝦忍不住寂寞跳出水面迎接我們。村民自發組織的農船賽在灌溉河里舉行,一只只小巧玲瓏的船只披紅掛綠,有的將小船船頭扮成龍頭,將小船船尾裝成鳳尾。一只只色彩斑斕的小船飛奔在小河里,象龍飛似鳳舞,你會覺得龍飛鳳舞不是神話,就實實在在發生在農家的生活里。船艙中間放著紅彤彤的大鼓,掛著金燦燦的銅鑼,比賽的船員選手都是村里血氣方剛的小伙子,他們健壯的肌膚此起彼伏渾身是勁,平時鄉村生活單調,年輕的激情無處可使,今天這場龍船賽像催化劑一樣喚醒了他們體內的荷爾蒙,他們的青春也給平時寂寞的鄉村注入了活力。他們身著統一的運動服,隨著鑼鼓聲響起,一起揮動手中的橈子拼命向前劃,小船象離弦之箭在河里穿梭,似脫韁的野馬在河里狂奔,船艙里的人揮舞著棒槌,有的還跳起歡樂的舞蹈,唱起動人的歌曲。河里鑼鼓喧天,彩旗飄飄,岸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這小河是村民的血脈,村里的全家老小洗衣做飯燒水喝茶,農田里的莊稼灌溉,菜地里的蔬菜用水全靠它,我的身上至今也流淌著它的血液,它是我們的母親河啊。我們幾個小朋友象跟屁蟲一樣跟著大人的屁股后頭跑,只為那熱鬧,只為那童稚,只為那好奇。
時光如水,童年的生活早已離我而去,慈祥的外婆父親母親也相繼離去。他(她)們守望故土,聽溪水歡唱,看后生出入,保佑漂泊在外的孩子平安。今天又是端午節,我雖然遠離故鄉,但兒時的端午節那粽子的濃香,那故鄉小河里的龍船賽卻永遠珍藏在我的腦海里,永不消失,逾久彌香。
端午節的隨筆12
從今年開始,農歷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為法定節假日。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我國著名的歷史人物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端午節雖然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但是在長期的文化交流中已經逐漸地融入鄰近國家的文化中,已經具有了獨特的生命力和特點———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早就聞名于世;在韓國,端午節還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后祈求豐年的日子……
韓國、日本、越南等許多國家都有過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而我們卻正在漸漸淡忘,陶醉在“圣誕節”“情人節”等一個又一個“洋節”中;或者被形形色色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所異化,節日的意義日漸淪為經濟學上的統計數字;漸漸丟失了我國傳統的節日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親情、團聚,以及文化的傳承與智慧。
突然聽到我們的鄰國要將端午節向聯合國申報為文化遺產時,我們會是什么表情呢?表情之余,就是反思。
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是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子,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而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都有得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傳統文化怎么會一天天地遠離我們?是誰拋棄了中國傳統節日呢?
是否可以這樣說,今天我們確實有了吃了,但吃得實在是沒文化。
文化是不可以量化的,是一種精神的外顯形式;更不可以用金錢的多少來衡量的。就象我們的愛心是不可以用捐錢的多少來衡量的,一億大洋是愛心,一分小錢也是愛心;他們的愛心是等價的,因為愛心無價。文化不僅是形式,重要的是內涵。
今年開始,端午節終于有了法定假日的外衣,開始了我們傳統節日保衛戰。
今年我們只問:你放假過端午節了嗎?
明年我們會問:你的端午有文化嗎?
端午節的隨筆13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學校放三天假,說到端午節,自然也就想到了屈原,據說,屈原是在農歷五月初五受冤,抱著石頭自投舊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老百姓為了不讓屈原被魚兒吃掉,家家做粽子,把粽子投進舊羅江中。這是習以為常的說法!
晚上媽媽和爸爸帶我一起去外婆家過節,這時,外婆正在包香噴噴的糯米粽子。外婆說:“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這時,外公要跟我講講端午節的習俗,聽說在江南地區:他們為了驅邪,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
這時,香噴噴的粽子煮好了,剛煮好的粽子熱氣騰騰的,我第一個坐在位子上,說:“外婆,我來幫您嘗嘗粽子熟不熟”。外婆笑瞇瞇的說:“看你這只小饞貓,好!外婆給你先來一個。”我把粽葉撥開,看到了糯米粽子,聞一聞,哇!真香啊!真讓人流口水,不能光看不吃呀,我馬上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外婆說:“現在的粽子品種可多啦!有豆沙粽,水晶粽,肉粽,咸肉粽……”聽著聽著,口水早就已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去了外婆家,我不僅了解了不少的知識,有吃到了好吃的端午節的粽子,真是高興呀!
端午節的隨筆14
去年的端午節,雖一個人在家,可傳統習俗不能丟。
天剛蒙蒙亮,早市上的節日氣氛就營造好了。有沸騰在鍋里的的粽子,粽香襲人;有帶露珠的艾蒿、菖蒲,小販早已捆好了,一小把兒一小把兒的擺放在路邊,濕潤清香;有花花綠綠的紙葫蘆,是現代工藝制成,顏色傳統,漂亮,但很嬌貴,只能手提,不可抓碰;香荷包、五彩線更是應有盡有,目不暇接,給節日增添了喜慶的色彩。
我用一元錢買了一把艾蒿與菖蒲,花兩元錢買了兩個粽子,又花了兩元錢買了一對兒紙葫蘆,這個端午節就辦置齊了。
或許是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了,或許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現代占了上風,人們便越發得懶惰了,你隨便可以找到沒時間的借口,節日也就變得這樣簡單了,仿佛成了一種形式。
任何事物都帶有兩面性。現在過端午節,雖省去了采艾蒿,包粽子,折紙葫蘆等環節,讓過節便簡單容易了。卻總覺得缺少了些什么,節日表面的味道登峰造極,而節日靈魂的味道則清淡如水。更多的人,也包括自己,只知道端午節年年過,對于端午節的來歷及傳統習俗的了解,則知之甚少,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祖宗留下的傳統,就在自己的手上淡化了。
回到家,見時間還早,我打開了電腦,要為端午節尋根求原,讓自己過一個真真切切的,不流于形式的端午節。
我了解到,我國的漢民族,稱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而端午節的來歷有諸多說法,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于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至于掛菖蒲、艾葉、紙葫蘆,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等習俗,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傳說,屈原受朝廷迫害,于五月初五自盡投汩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線、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但終不見屈原的尸體。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并有唐代詩詞《端午》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另,東漢《風俗通義》中,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掌握了理論依據后,我起身虔誠的把艾蒿、菖蒲、紙葫蘆掛在門楣,凝視數秒后,帶著對屈原的敬畏之心吃下了粽子。偉大的詩人屈原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詩句,仿佛就在我耳邊環繞。
端午節的隨筆15
五月初五端節午是華夏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融浪漫與現實,詩意與快樂為一體,深受人民的喜愛。
端午——一個詩人的傳說,據《史記》記載,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于是遭讒去職,還被流放。后來,秦國攻破楚國京都,他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汩羅江,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篇章。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熱熱鬧鬧,忙得不亦樂乎。而我最喜歡的就是包粽子了,我先學著媽媽的樣子將粽葉洗凈,然后取出三張粽葉,毛面相對再在上面放入1/3的糯米,加入蜜棗和少許葡萄干,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粽子根本難不倒聰明的我。可是當我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小孩子,接二連三的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媽媽“出手相救”,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我這才舒了一口氣,心里一塊沉重的大石頭總算放了下來。經過了一些挫折,終于到了最后的步驟——扎棕繩,我把粽子捆了好幾圈,這才放心地交給了媽媽,不一會,粽子就煮熟了,一股清香鉆進我的鼻孔,再一品嘗,啊,粘甜有勁,回味無窮。
除了吃粽子這一習俗,小孩還要掛香囊。端午節小孩配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科技在發達,時光在飛逝,但端午節的習俗不會改變,它將在神州大地上永遠流傳下去,越來越旺盛……
【端午節的隨筆集合15篇】相關文章:
【精】端午節隨筆01-22
端午節教育隨筆01-11
端午節隨筆【熱】12-28
端午節隨筆【熱門】12-28
【熱門】端午節隨筆12-28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隨筆01-14
桂林的端午節風俗隨筆01-11
端午節風俗活動隨筆01-10
描寫家鄉的端午節學生隨筆02-10
關于端午節包粽子的隨筆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