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通用1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1
我也是抱著讀一讀的態度來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
這本書是一個被關入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心理學專家寫的書籍。書中從兩個部分告訴我們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也是香港中文大學50本必讀書籍,當然在各個知名書籍排行榜上,《活出生命的意義》都榜上有名。
我從書中了解到自己活著的意義了嗎?當然沒有,作者是通過自身的集中營親身體驗,去述說關于活出生命的意義這個事情,開創了意義療法,去幫助成千上萬的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關于這個意義療法,我覺得本質上是給迷茫的人找到心靈的寄托和安慰,真正賦予生命的意義。畢竟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
我曾經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閱讀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其中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對我影響最為深遠。
我自己就在不斷的幻想自己80歲躺在棺材里的樣子,那無盡的黑暗讓我感到恐懼,不敢去設想。也為不知道應該怎么樣書寫墓志銘而感到恐懼。
由于閱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讓我對高效能有了全新的理解,對于人生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也知道了精英們是如何成為精英的。但是由于理解不深,反而有點走火入魔了。就有點像金庸的武俠小說里面強行修習六脈神劍走火入魔的鳩摩智,經脈逆轉,違背了史蒂芬科維的初衷了。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讓我有了很多全新的啟發,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和新的邏輯。人生每個階段的使命和意義是步一樣的!就像作者本人經歷了集中營,但是沒有描寫集中營的至暗時刻,而是站在上帝的視角,審視自己經歷的.這一切和人們心理上的變化。
也讓我知道了人們剛從一個巨大的心理壓力上解放出來的時候,是有特別大的反彈作用力的,會做出暴飲暴食,大喜大悲,甚至犯罪來表達自己內心的。
里面講了一個例子,就是他和朋友在鄉間小路上行走,后來看到一片綠幽幽的稻田,朋友就硬拉著他,踩著稻田行走。
還一邊走一邊告訴他,我們在集中營里經受到了那么大的苦難,踩死幾根稻田又怎么樣呢?
還有人剛被從集中營里解救出來以后,說道:如果出去了手上不沾點血,那就自己砍斷自己的胳膊。因為人從非常巨大的壓力中出來時候,壓力消失了,但是為了抵抗巨大壓力的心理抗壓性被反彈,就像壓在皮球上的重物消失了,皮球就會高高彈起一樣。很多人因此要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
有的人自我救贖成功,會直面自己的內心,成為更強大更優秀的人,有的人無法完成自我救贖,就通過傷害別人,犯罪,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所以作者從一開始在集中營當中,給自己設立的目標,要完成自己才能寫的書稿,那時候,出獄完成書稿,成了他生命的意義。而出獄以后不到6天就完成了書稿,但是他看到許許多多的人在自我救贖上沒有成功,這才使他依然留在了那個城市,繼續為了那些痛苦的人們去進行自我救贖而工作。這時候,作者生命的意義變成了幫助人們解除心靈上的痛苦,完成自我救贖。
這個經歷和故事給了我極深的震撼,我一直以為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所以我每天都很痛苦,去尋找一生只做的那一件事,苦苦尋覓,不過等待我的就是沒有,因為根本就不符合科學邏輯。
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時期每個階段都是不一樣的。第二個部分作者帶我們分析了怎么樣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2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我早有耳聞,卻一直沒有機會閱讀,直到加入了愛的讀書會,有幸獲得豆豆老師的贈予,才得以一讀。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集中營的經歷”,即作者在集中營中自傳式的記錄;第二部分“意義療法概觀”是理論性文字。
本書的第一部分,讓我很受震撼,不是因為對集中營生活的描述得有多么不堪,恰恰相反的是作者以一種科學家的冷靜來觀察和總結,在那樣極端惡劣的環境下,能以如此平和的心態思考生命的意義,而不是輕易放棄生命或形同朽木,著實令人由衷的敬佩。
關于集中營的電影和書籍有很多,但是像這本書這樣,客觀的講述,并且總結出一套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的可能從未有過。試想一下,一個人一邊經歷著極端的痛苦,一邊卻能從這種痛苦中總結出一套心理學療法,怎能說不是一種偉大?
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我看到一位性格堅韌,頭腦冷靜的偉人。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活生命的意義》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并入選香港大學必讀50本圖書。如果你正虛無度日,熱情漸消,茫然于生命的意義,那么,來讀一讀這本書吧。
在荒涼的環境中,人們不能暢所欲言,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忍受痛苦,以一種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在這種處境中的人們也可以通過回憶愛人的形象獲得滿足。我生平第一次理解這句話“天使”存在于無比美麗的永恒思念中“。
作者在這里給出了一種忍受痛苦的方式:回憶愛人的形象。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另一半,處于絕境時只有思念才能熬得過去。因為懷有對另一半的思念和希望,才有了動力,所受的苦難才有意義。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即使被關在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環境是壓抑的,身體是不自由的,絕大多數人的.精神和肉體都是痛苦的,但是作者卻悟出了心靈的自由是誰也無法奪走的自由。他告訴我們,雖然不能避免痛苦,但是我們依然能夠選擇面對痛苦的態度。
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作者提出將苦難、厄運和死亡看成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以一種平靜的心態面對它們。
也許當下我們并不能明白這些苦難對我們有什么意義,甚至到死都不能。但是當你知道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那它就有意義了。
三種方式發現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作者在這里總結了三種發現生命的意義的方式。
第一種是比較普通的,我們所從事的工作,能給自己帶來成就感,能給他人帶去所需。我們可以說我們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第二種不是通過工作,可能壓根兒就不喜歡這個工作。那么通過體驗某種事,比如去愛某個人,也可以發現生命的意義。
第三種就比較難了,這也是作者所經歷過的——忍受苦難。在苦難中選擇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也能體現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3
最近我閱讀了《活出生命的意義》,給我的感觸是很深刻的!光看題目,很容易以為這本書是一本心靈雞湯。這本書并不厚,講述了作者在納粹集中營中的生活。作者維克多.弗蘭克兒醫師。一個20世紀的奇跡。精神分析第三維也納學派的創始人,以意義療法為核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使命。弗蘭克兒醫師從奧斯威辛集中營人間煉獄歸來。寫下了這本書,成為暢銷書。
弗蘭克兒醫師以平淡的語氣描述他在納粹集中營的生活。描述死亡與毒氣。描述人在極限環境下的苦難,以及從苦難里如何借著意義地尋找,將自己超拔岀來,去重新愛人。
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只有在深愛另一個人時,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本質。弗蘭克兒醫師能夠撐過這幾年的地獄生活。除了他超強的意志力。是愛讓他活了下來。
本書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金球有20多種譯本,是一部暢銷名著!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4
再次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第一部分,這部分主要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描寫了囚徒們在惡劣環境中的心理狀態。如今我們處在和平年代,可能很難體會到囚徒們所經歷的痛苦,但人總會遇到挫折的,從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應該怎樣應對挫折。
囚徒的心理反應的第二階段是適應階段。在這階段,他們表現得很冷漠,沒有情感,比如對家鄉的思念。情感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折磨,所以他們選擇了冷漠。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我對待別人的態度也是比較冷漠的,我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所以我用冷漠保護自己。但是,囚徒是處于極端環境下,他們別無選擇,不得不冷漠,而我更多的是在逃避。
回憶往事有助于填補精神空虛、孤獨和思想貧乏,但是我們不能只活在過去之中,逃避現實。我也是一個非常喜歡回憶過去的人。回憶能讓我重溫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回顧自己從過去是怎么走到現在的,那是我的記憶,是我擁有的東西。擁有記憶會讓我更有充實感。
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不能把自己的不幸歸因于環境或過去,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說,我們要有改變的勇氣。我一直很渴望愛情,但我一直認為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所以自己在沒有收獲愛情。因此我可以安慰自己說,我是因為有那些缺點才找不到愛情。這是自己給自己找借口,自己并沒有決心去改掉缺點來爭取愛情。
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經歷苦難也是一項不能逃避的任務。我們必須直面苦難。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5
最近讀了弗蘭克爾著作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書中描述的二戰期間集中營內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態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后,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
集中營內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為一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實中,集中營內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現人擁有選擇人生態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里,他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懼地經受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照,一直到80歲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切身經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斗。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作為國家電網的一名員工,我們應在這個平臺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就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許在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困難和失敗,我們并不是一定要避開它,要相信,我們一樣可以從中找到它的意義,而那時候,也一定會有個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強大的自己,來面對和克服那些使我們焦慮和恐懼的事情。而經過這樣的選擇和努力,我們,會收獲更大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6
最近在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書里講了一個心理學家在納粹集中營的故事,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很有共鳴。
書中說: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生命的盡頭,是在何時是在何地,我們的時間是無法估量的。
還說到:對生命的意義的質疑,沒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義,不是某種含糊的東西,而是非常實在和具體的'。
這兩段,讓我我想起了曾經學過的一篇文章《珍珠鳥》,講的是一只珍珠鳥和人而建立友誼建立信任的橋梁。兩個獨特的生命甚至完全沒有思想的交流,但是兩個獨特的生命依然在用獨特的方式來進行跨越物種的友好表達。
這本書里還談到了很多人們面對苦難時的態度。
“沒有一個人能解除你的磨難,替代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于自己承受負重的方式中。”
讀到這里我想到:人和人之間的不同是因為生活中所經歷的不同,你所經歷的磨難有可能別人沒有經歷過,這個磨難就是你所擁有的寶貴財富。
最近網上有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話“少年就是少年,他們看春風不喜,看夏蟬不煩,看秋風不悲,看春雪不嘆。看滿身富貴懶察覺,看天公不允敢面對。只因他們是少年。”
對呀,就是因為經歷的多了磨難克服的多了之后學習到許多的事。少年才會長大,才會承擔責任和風雨,才會成為棟梁之才。
我想,我要珍惜我所經歷的,所度過的,所克服的。把磨難當作收獲,把難事當作碩果。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7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永遠活著
一口氣讀完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對我的觸動非常大。這是本溫婉而堅定,樸實而有力量的書。作者弗蘭克爾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
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和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在幾個月后領到飛機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作者著眼于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自創我odour意義療法,認為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書的第一部分講的是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
如果你發現經受磨難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應該把經受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你必須承認,即使在經受磨難時你也是獨特的、孤獨的一個人,沒有人能解除你的磨難,替代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于自己和受負重的方式之中。對我們來說,生命的意義包含著從生到死受苦受難這一更廣闊的循環。
這是不是說,要發現生命的意義,痛苦是不可缺的呢?不是,作者只是堅持一點:盡管痛苦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說通過痛苦找到意義,條件是痛苦難以避免。如果它是能夠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以選擇采取何種態度。如果生活奪走了你的全部,你最后擁有的就是面對生活的態度,這是人擁有的最后一項權利。我們要創造性的'去改變讓我們遭受磨難的處境,但也要知道如何承受不可避免的痛苦。
書的第二部分講的是意義療法。
作者相信,三個方法可以幫助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第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它的意義就是成就或成功。
第二,通過體檢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說去愛某個人。
第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也就是即便是處于絕境的受害者,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實現自我超越,并以此改變自己,能把個人悲劇轉化為勝利。
作者認為人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我們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因此,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
讀完這本書后,大家會不會在心中問自己一句“我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呢?”。我認為思想只有通過行動體現,才能產生其價值,并且開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今后,我們可以以更大的熱情投身于工作、旅行、創作、交友、愛人之中,歸根結底是我們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是我們選擇了將生命的任務解釋為對社會或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并感謝磨難和對手不離不棄的造就。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8
最近閱讀了猶太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專著《活出生命的意義》,該書由在集中營的個人經歷和意義療法兩部分組成,啟發人們不要被苦難打倒。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堅強讓我佩服,他不斷實踐著尼采“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不斷從那些放棄對未來的渴望而放棄生命的獄友那兒得到生命的啟發。
弗蘭克爾年輕的時候曾經寄給弗洛伊德一篇自己關于心理分析論文而得到弗洛伊德的欣賞,但他并沒有徹底成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奴隸,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他認為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揚的那樣,只是簡單地祈求快樂,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導的'那樣只是為了爭權奪利。人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認為找到生命的意義有三個途徑,做有意義的事情、關愛他人、忍受苦難。他認為,苦難可以鍛煉人。他在書中說道,“在任何地方,人都會遭到厄運,同時也會遇到通過勇敢地面對苦難而實現道德升華的機會。”
弗蘭克爾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每個人只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才會覺得自己獨一無二。這個責任就是對所愛的人和事業都有高度的責任。
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很繁忙的時代,我們能不能靜下來多關心自己所愛的人,我覺得這就是責任感。人們往往都把自己的工作和愛好分開對待,如果能對自己的工作都充滿高度責任和愛,我想肯定能不斷取得進步。
作者發現,實際上只有兩類人,高尚的和齷齪的,任何地方都有這兩類人,每個團體中也有這兩類人。這也就解釋了人類社會發展不是一帆風順,而是不斷顛簸螺旋前進。
作者認為要擁抱自然,用藝術、詩歌和文學的美滋養內心的自由。
作者不斷在書中提到他創建的意義療法,我覺得可以用本書最后的一句話概括她的本質核心,那就是“您生命的意義在于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作者認為,困苦環境能提供使人道德完善的機會,有的人會充分運用它,有的人會放棄它。在這種環境下,人仍然要堅持做一個勇敢、自尊和無私的人。
在艱難困境下,要保持內心完全的自由確實很難,但是要是做到了,人生就很充實。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9
佚名說:“生命惟因其短,故應把它化入人類最壯麗的文明史中以獲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線段內盡可能發出最大的光和熱。”生命需要去體會,體會其真實意義。如何體會生命的意義,這讓我想起了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
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10大圖書之一。這本書主要講述納粹時期弗蘭克爾開創了意義治療法的勵志故事。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遼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最富光彩的見證。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是意義療法。令我映像深刻的有兩處。
一處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有一天號長F告訴弗蘭克爾“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里有個聲音告訴我1945年3月30號我們會得到解放。”F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他滿懷希望地告訴弗蘭克爾,他堅信3月30號自己會獲得解放。距離那天越來越近的時候,F開始生病,高燒,3月30號那天他陷入昏迷,第二天他死于傷寒。
集中營里死亡率最高的時刻都在圣誕節前后。不是因為流行病,而是因為多數犯人都天真地以為能在圣誕節前回家,而隨著希望越來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氣,變得沮喪起來。這嚴重削弱了犯人們身體的抵抗力,導致了最終的死亡。要想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必須讓他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從這一段我們可以感受出,讓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義。希望可能會有破滅的一天,若把希望當做活下去的唯一支撐,當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時,你的意志也在消退,生命力也會逐漸消失,最后直至死亡。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便涉及到了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其中便有尋找生命的意義的三種途徑。這也是我感興趣的另一處。
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與心理分析相比,意義療法不那么內省和溯舊。相反,意義療法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患者在將來應該完成的意義。意義療法讓患者直面并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讓他意識到這一意義會大大增強他克服神經官能癥的能力。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意義療法試圖使患者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因此必須使他決定自己為什么負責、對什么負責以及對誰負責,而不是來問醫生。意義療法既非說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勸誡也不是邏輯推理。治療師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視野,是他意識到其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
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或者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按照意義療法,發現生命的意義有三種途徑: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尋真善美或者愛上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就如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來說,醫護人員、敬畏人員、志愿者等等在其所從事的崗位上,用敬業精神、奉獻精神,發現生命的意義,活出了生命的意義;在醫護人員奔赴抗疫一線時,面對與戀人、家人、朋友離別時流露出真摯的感情,從中體會出出生命的意義;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面對病毒病痛折磨時,表表現出的堅強的意志,也能從中發現生命的意義。
是一片落花,也要化作春泥;是一顆萎草,也要裝點大地;是一株老樹,也要撐起藍天;是一口枯井,也要流出清泉;億萬人中我并沒有多重要,也要體現自身的價值。用正確的途徑,體會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綻放生命的光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10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看到封面上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時,我開始覺得這將會是一本沒完沒了,又枯燥又無聊的書。可是這本書卻顛覆了我的想象。
弗蘭克爾,也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是二十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猶太人。二戰納粹時期,他和他的家人全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哥哥,妻子,父母全都死于毒氣室,全家只剩他和妹妹。當大部分人都對生活失去希望,自暴自棄時,弗蘭克爾卻在這地獄般的集中營里樂觀的活了下來,也幫助了他身邊的許多猶太人擺脫了輕生的想法。不僅如此,他出來以后還開創了意義治療法,幫助了更多人找到再生的意義。
這本書里有一個句子,“為什么人類什么都能適應呢?”,這句話成為了整本書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問題。活著的意義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還記得書中他寫道,我問那些曾經受過極度折磨或痛苦的人:“你當時為什么不自殺?”,雖然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大不相同,有的說,因為自己的女兒,不舍得讓他們自己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有的說,有些美好的回憶讓他們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和美好,也就放棄了輕生的念頭;還有的說,因為他們被人需要著,所以堅持了過來。雖然這些原因都不一樣,可是活下來的人都明白了一件事,自己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在這個世界上他們被需要或者被懷念。
“人無論遭遇任何困境,都能適應得了。”這是我覺得最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句話。起初我看到這句話感覺十分的不可思議,作者為什么這么說呢。這么多猶太人被抓進去之前,他們有的是醫生,有的是作家,有的是廚師……誰都沒想過自己將會被關在一個如同地獄般的地方,一關就是幾年。可是所有人都極其迅速地適應了這種生活,因為他們想活下去,他們也有活著的意義。
最后,我也希望在讀完這本書后,受到作者的啟發,我也能盡快準確的`找到我的生命的意義,要明白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了什么,對周圍的人有什么幫助,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后再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要想著克服而不是放棄。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比二戰時期集中營里的猶太人好太多了,但是他們的精神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我也要像這本書的作者一樣,找到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實現它,甚至幫助更多的人。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11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經歷奧斯維辛集中營存活之后,寫的一本書。當時拿起這本書的時候,著實是被題目吸引,因為我正在糾結“人為什么要活著”。說來,在眼睛一睜一閉之間,這期間所發生的事情,有什么意義呢。如果沒有意義,那我是干嘛來了!
書篇翻開,前面一大半是在描寫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悲慘生活——毒氣室、鞭打、挨餓甚至需要咬破手指涂在臉上以證明自己足夠健康來躲避死亡,這畫面讓我一下聯想到《辛特勒的名單》。這么大篇幅的描寫集中營的悲慘,為什么還要活著呢?
書的下半部分告訴我,你活著的意義。
精神健康有賴于一定程度的緊張——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務之間的緊張,或是當下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人實際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而是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斗。他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的消除緊張,而是某個有待他去完成的潛在意義的召喚。人所需要的不是“內穩態”,而是所謂的“精神動力”,也就是存在的動力處于一個緊張的極化區(其中一級代表有待完成的意義,另一極代表意義所期待的主體)。
人類還遭受一種喪失,那就是原本作為其行為根基的傳統迅速的消減,喪失了告訴她必須做什么的本能,喪失了告訴他應該做什么的傳統。有時人甚至連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這樣,他要么去做別人所做的事情(隨大流),要么做別人希望他做的事情(集權主義)。
很明顯,我之前寫的'一些文字,大多也跟文中一樣,批判年輕人(當然尤其包括我自己),整天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渾渾噩噩的一天天這么過著,但終究沒能探究到這類現象的原因。叔本華說:“人注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誠然,每次列完計劃的時候,總會有些隱隱的焦慮,感覺很難完成。執行中的時候偶爾有那么幾天遇到了突發事件,導致計劃延緩后,惰性的思想就會出現,計劃便成了一沓廢紙。接著,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弄弄這個,摸摸那個,不知道該干什么,躁動不安。又或是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摸著空空如也的腦袋,問自己“為什么要活著呢?”
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或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過面對某個人
3)再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的某種態度。
找到一件事,是你心底想做的,然后卯足了勁兒的去完成,忘記時間,忘記自己。或許,你會說,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沒關系,我也曾處于這樣的狀態,分享給你一句話:先努力看看,看看以后會變成什么樣!
走著走著,你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了。不走,怎么知道!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12
最近讀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覺得作者的想法非常的奇妙。生命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賦予他什么意義,他就是什么意義。人是自由的個體,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價值觀不同,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給生命定義某一種意義。但是也正是因為人的不同,才會有不同的奇妙的人生,從而有了我們這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生命因為很短暫,所以我們更要珍惜每一刻的青春。也正是因為生命非常短暫,我們才要把我們短暫的一生活出意義。生命雖然終會有走到盡頭的一天,但是我們存在過的意義不會消失。有些人即使不在了,但是卻永遠活在我們心里。那些有意義的生命,總是不會輕易被世人忘記。
這本書的`作者最有意義的就是創造了意義療法,書中有提到,想要發現生命的意義可以通過三種方法。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或者奉獻時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一個人對自己肩負的責任認識的越早,就越能健康快速的成長。一個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人,也能在履行責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要明確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做人做事,為自己負責,為別人負責,為社會負責,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從意義療法的角度看,意義及對意義的認識完全是實實在在的,沒有那么虛無縹緲。人對意義的認識就是意識到了現實背景下的某種可能性,簡單的講就是當下的背景下,我能夠做些什么。意義療法認為,良知是一種提示器,能夠指示我們在特定情境中前進的方向。良知必須仔細衡量所處情境,按照一套標準和價值系統去評價它。
一個人一旦成功地找到了意義,那他不但會感到幸福,還會具備應對磨難的能力。一如文中所講,人類總是有能力將人生的苦難轉化為成就,從罪過中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從短暫的生命中獲取負責人的行動的能力。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夠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都能夠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13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包含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講述了他在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介紹了意義療法,這一療法替人們找到了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
書中介紹意義療法,是著眼于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
意義療法既非說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勸戒也不是邏輯推理。用一種形象的方法來比喻就是,治療師扮演的角色好比眼科專家而不是畫家。畫家試圖向我們表達他自己所見的世界是什么樣子,而眼科醫生試圖讓我們自己去觀察世界實際上是什么樣子。意義療法師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視野,使他意識到其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
意義療法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作者將自己對生命的思考匯聚在書中的一字一句中。告訴我們無論怎樣解釋生命的意義,只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短短一生如蜉蝣,若能看透生命的本質,找到生而為人的源動力,認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我們的生活。這一世才真的沒有白白來過。
正如詩人尼采所說:“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14
今天要推薦的是《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職業:維也納普利克里尼克醫院神經官能癥科主任,《活出生命的意義》名列“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列。
作者作為一個猶太人,通過自己在二戰集中營親身經歷的苦難來講述意義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意義能讓人堅強的生存下來,也能讓苦痛得到解釋從而舒解。
如果你在生命中正遇到悲傷,或者你沉浸在過往的悲傷中不能自拔,我推薦你看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如果你能為悲傷找到一個意義,那將能極大的緩解你的悲傷,讓你從悲傷中自拔出來,復返樂觀。
如果你處于迷惘,也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定義一個意義,前去追求,事業愛情公益都可以。如果你恐懼某件事而無法面對,請你加倍的虛擬恐懼去面對。如果你過于期盼某件事而無法達到,那請你遺忘目的去關注于事情的過程。如果你曾經經歷過痛苦,那痛苦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經歷的財富,讓你更加無畏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如果你處在內疚當中,那請去擔當,承擔應負的責任,然后勇敢前行。
如果你面對死亡,請坦然面對。比如老人老去并慢慢死去,請正確的看待老人老去,正確的看待老人的死亡,這是不可逆轉的,不要因為老人的失能而去歧視,因為他們也曾經和你一樣成功過,因為你的未來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傷痛、分別、離去,可以挽回可以避免的,應該竭盡全力。而那些已經過去或無法避免的,只能正確面對,賦予它以意義,以撫慰自己的內心善待身邊人。對未來應該抱有希望,才能更勇敢的面對每一天的開始,愿你與我都能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 篇15
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作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維多克·弗蘭克爾,以他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講述了苦難與死亡對于生命的意義,提出了心理學上的“著眼于未來”的意義療法。
“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于某一偉大事業時育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
面對困境,你可以抱怨可以消極,決定權在你手中,決定的不同,也決定了你最終的結果與中不同,就像作者最后不但活著逃出了魔掌,變不利為有利。“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取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實際上。如果人不能負責任地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精神健康有賴于一定程度的緊張——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務之間的緊張,或者是當下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人實際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而是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斗。它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地消除緊張,二是某個有待他去完成的潛在意義的召喚。
尼采說“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突然失去勇氣,會導致死亡”。環境對人有影響,但最終都是自主決策的結果。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一是創造或從事某種工作;二是經歷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就是不僅能從工作中也能從愛中找到意義;最重要的是:即使出于絕境的無助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變自己,把個人悲劇轉化為勝利。痛苦如果是能夠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地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這就是說,要發現生命的意義,痛苦不是不可或缺的。
“把人定義為可以習慣任何事物的`種群”,比如,失業不等于沒用,沒用不等于生活沒有意義。冷漠、遲鈍、對任何事物都不關心,囚徒的狀況,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只能慢慢培養。”“存在之虛主要表現的是厭倦,這比焦慮帶來的問題要來的多,適度的焦慮可以讓人更加努力的去改變這種焦慮感,而厭倦就不同了,表現出來的是消極的情緒。”
珍惜并享受生活提供給你的各種際遇吧,Let it go free.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06-12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09-20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讀后感11-30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08-14
讀《活出生命的意義》有感11-18
【精】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1-08
【精】《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2-31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熱門】01-07
【薦】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02-21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感通用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