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風俗習慣及起源
小年的風俗習慣及起源1
小年的風俗習慣
掃塵土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從二十四開始一直到除夕,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皰邏m”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過了小年,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
吃灶糖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過小年時,人們會買糖瓜、關東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爺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吃餃子
小年那天除了要祭灶,民間還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做米餅
農歷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吃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后,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傳統。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婚嫁
過了小年,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小年的起源
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灶王爺本來是一個書生叫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
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的時候可以有財運和健康的身體。
錄
為什么臘月二十四是小年
小年源于上古時期人們對火的崇拜,在殷商時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內容。魏晉之后,作為“祀灶”對象的灶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小年作為節日基本成型。但是,古代人們過小年都是在臘月二十四這天。
不過,到了清朝雍正皇帝,小年的日期發生了變化。清朝皇族統治者信奉薩滿教,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敬神。所以,最開始的時候,清王朝皇族過薩滿節日,臘月二十三敬神,要進行一系列的儀式。臘月二十四,再過小年,還要進行一系列的儀式。更主要的是,兩者的儀式有些相同之處。等到雍正當皇帝的時候,覺得比較的繁瑣,于是提出了小年提前到臘月二十三這天,在敬神的時候順便也拜拜灶王爺。
在雍正的要求下,清朝統治者都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因為清朝的中央政府在北京,所以北方人多選擇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很多地方受清朝統治者的影響很小,仍在選擇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小年的風俗習慣及起源2
祭灶
老百姓認為灶神是自家的保護神,幾乎每家灶房都有灶神的`神位。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即便是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會把神像直接貼在墻上。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將民間傳說的張單和原配妻子丁香供奉為灶王與灶王奶奶。灶王爺像上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面寫著“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這無不顯示出民眾對灶神的美好期待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祭灶就是送灶神上天的一種儀式,又稱“辭灶”、“送灶”,一般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祭灶的儀式比較簡單:一家人先到灶房,用干凈泥巴涂飾爐灶,叫“掛袍”。擺上放著飴糖、糖瓜和為灶王爺的馬準備的涼水、草料等祭品,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進香,然后用麥芽糖涂抹灶王的嘴,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或是用酒糟涂抹灶門,叫“醉司命”。之后便取下神像,連同供灶王升天用的紙馬和喂馬的草料一起燒掉。燒紙的時候,嘴里還念念有詞: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灶王灶王,你上天堂,
多說好,少說壞,
五谷雜糧全帶來。
祭祀儀式結束之后,供奉灶神的祭品便由大人分給孩子們享用,一家人在歡笑聲中送走灶神,準備迎接春節的到來。值得一提的是,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民間祭灶儀式主持者多為男性。
灶王爺的傳說
傳說中的灶王爺被玉皇大帝封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灶火和相關事宜,人們尊之為“司命菩薩”、“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備受尊崇。那么到底灶王爺是何許人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泥水匠“張灶王”之外,有人認為是炎帝、祝融,還有人說是一位穿紅衣服的美女。全國各地均有許多關于灶王爺的有趣傳說,故事中對灶王褒貶不一。山東民間最為流行的說法是:灶王爺姓張,名單,字子郭。關于灶王爺張單,民間流傳著這么一首民謠:
灶王爺本姓張,搖搖擺擺下了鄉。
白天吃的油鹽飯,晚上喝的爛面湯。
歲末上天言好事,年初下界降吉祥。
這首民謠就來自于灶王張單的傳說故事:從前有個人叫張單,字子郭。他妻子叫丁香,為人勤勞賢惠、孝順父母。張單不愿守在家里種地,就出門做生意,后來發了財,回家之后他竟然嫌棄自己的糟糠之妻,一紙休書把丁香趕出了家門。
第二年他便娶進了一位名叫海棠的女人做老婆。因為海棠生活揮霍奢侈,而張單也在外肆意吃喝嫖賭,所以家道很快就敗落了。后來一場大火又將家里的剩余財產全部燒光,嫌貧愛富的海棠也改嫁他人了。從那以后,張單只得靠乞討度日。有一年的臘月二十三,他要飯時竟然要到了自己原配妻子丁香的家里,面對昔日善良的妻子,他羞愧難當,無地自容,一頭鉆進爐灶里,說什么也不肯出來,被活活憋死了。因為玉皇大帝也姓張,就把張單封為灶王,不過為了警戒人們不要犯他犯過的錯誤,就命令他每年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一年來這一家的言行。
【小年的風俗習慣及起源】相關文章:
除夕的風俗習慣及忌諱02-07
書法手抄報的起源及發展02-22
端午節的傳說來歷及風俗習慣12-27
國畫的起源介紹04-28
剪紙的由來和起源02-15
素質拓展訓練的起源07-10
清明節氣的起源07-28
清明節氣的起源07-20
清明節的起源07-17
小年有什么禁忌_小年的來歷介紹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