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三國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品《三國》
在暑假里,我讀了《三國演義》,目睹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過程,獲益匪淺。
我認為曹操是一位具有雄韜偉略的軍事家、政治家,并且非常愛惜人才。張繡找曹操報仇一戰,使曹操失去了長子曹昂、愛侄曹安民和愛將典韋,但曹操只為典韋的死而感到傷心;謀士郭嘉郭奉孝病死后,曹操心情悲痛,對著大海吟出《觀滄海》;官渡之戰,袁紹謀士許攸來投奔曹操,曹操已經睡下,但一聽許攸來投,連忙起身相迎,連鞋子都沒穿。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這奠定了曹操成功統一北方的根基。
然曹操卻為了勝利而不擇手段、奸詐、兇殘。他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讓陳宮離去,呂伯奢一家無辜受害。但仔細一想,若曹操沒做此事,天下還會出現叱咤風云的曹阿瞞嗎?若他不奸詐,還會有這么多的成功之戰嗎?還能躲過無數人的追殺嗎?所以,奸詐是曹操的特點,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怪不得有人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與曹操性格截然不同的是劉備。劉備以仁德著稱,“施仁德而布天下”。他與關羽、張飛的桃園結義,詮釋了“忠義”二字。曹操的奸詐、兇殘與劉備的寬厚、仁慈形成鮮明對比,正如劉備對龐統所言:“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
如果說曹操是奸詐的權臣典型,劉備是“仁君”的典型,那么諸葛亮則是“賢相”的典型,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的成功,是諸葛亮在斗爭中,能認識和把握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掌握了長江冬季氣候的變化;火燒博望坡,則是充分利用了地理環境的特點;六出祁山使用木牛流馬,則是運用了科技發明的成果;而空城計的成功恰恰是他利用對手司馬懿多疑的心理。
諸葛亮給劉禪的《出師表》中,言語誠懇,令人感動,足見其赤膽忠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寫照。
《三國演義》的經典還有很多,如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三江口周瑜縱火、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諸葛亮七擒孟獲……
全書充滿了陽剛之美,堪稱一部英雄的史詩。《三國演義》向我們展示了人物的勇敢、智慧和謀略,一派英雄氣概;它氣勢宏大,官渡、赤壁等戰役描寫得淋漓盡致、跌宕起伏、驚心動魄,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年以前的古戰場,觀旌旗飄揚,聽戰馬嘶鳴、戰鼓擂擂……《三國演義》不愧為一部名貫古今的不朽著作。
【品《三國》】相關文章:
品三國讀后感09-20
《品三國》讀后感04-29
品三國志后感范文《三國志》讀后感10-10
《品三國》讀后感優秀范文10-14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04-14
品三國讀后感15篇04-21
品中秋作文01-25
品雨的作文11-01
品幸福作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