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年的來歷和習俗介紹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春節(jié)的來歷
春節(jié)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jié)的來歷,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jié)的來歷 1
中國存在許許多多的節(jié)日,我要寫的是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我相信,你們已經(jīng)猜到了。對!就是人盡皆知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春節(jié)有一個傳說,讓我們來分享一下吧!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怪獸,叫“年”,也叫“夕”。它長得兇神惡煞,它有一張血盆大口;頭上長有一只巨大的角,稱“獨角獸”;它有一個大身體,身上有許多奇形怪狀的貝殼;它只有三只腳,昵稱“三腳貓”;它還有一條像刺猬一樣的尾巴。它住在森林里,吃各種動物,如獅子、老虎、兔子、狐貍等。但是,在冬天,動物們都冬眠了。夕肚子餓了,夕心里想:動物們都冬眠了,怎么辦呢?對了,河邊有個村莊,要不,過去那里找吃的?后來,夕就決定去村莊里找吃的。
于是,在12月30日,年就去了村莊,它走進了一個農(nóng)民家,看見什么也沒有。這時,它看見角落里有一個人被嚇得渾身發(fā)抖,它就步步逼近,那個人已經(jīng)被嚇得屁滾尿流了,還尿了褲子。忽然,那個人大叫一聲,年就跑掉了。
第二次,夕不甘心,于是,它又來到那戶人家,它看見那個人在睡覺,夕就逼近了。突然,夕看見了紅色的東西就大叫一聲,跑了。那人想:這個怪獸又怕叫聲,又怕紅色的東西,想趕走它很簡單。
第三次,年又來了,見那個人在烤火,就小聲逼近。那個人見到了就說:”我……真是……是……惶惶……惶惶不可……終日啊!"這時,那人急中生智,用木柴點火,扔向年,年就又跑了。
1月1日,有非常多人來問他,被夕攻擊了三次都不死,是怎么做到的。他說:"一、夕怕叫聲,二、夕怕紅色的東西,三、夕怕火。”當時的人為了趕走夕,就貼對聯(lián)、放煙花等。現(xiàn)在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也貼紅春聯(lián),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
這就是春節(jié)的由來。
春節(jié)的來歷 2
中國有好多節(jié)日,我最喜歡春節(jié)了。春節(jié)的另一名稱叫過年,過年不但可以吃好的,而且還最熱鬧、還可以有壓歲錢。過年是一個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jié)日。春節(jié)的習俗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是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我老家舉辦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放鞭炮,等,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關于春節(jié)的來歷還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家。鄉(xiāng)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家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家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xù)勸說,乞討老人家笑而不語。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家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家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你們知道嗎?我之所以喜歡過這個節(jié)日,不光能是熱鬧,好玩有壓歲錢,由于這個節(jié)日的背后還藏著一個驚險刺激的故事。
春節(jié)的來歷 3
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喜氣洋洋,歡天喜地,到處洋溢著熱鬧的氣氛,這是個歡樂的日子,也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這就是中國古老而又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春節(jié),俗稱過年。
關于春節(jié),民間習俗有很多,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貼大紅對聯(lián),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氛圍,家家戶戶包餃子作為年夜飯,燃放煙花爆竹,除舊迎新,鞭炮聲給人們帶來了喜慶繁華的氛圍,大年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穿著嶄新的衣服,出門走親訪友,互相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完了年,小朋友都會拿到紅包,逛廟會、舞龍獅等等,一些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關于春季的來歷有一種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都殘害生靈,臘月三十半夜時分,“年”闖進村,見家門上貼著大紅對聯(lián),屋內(nèi)燈火通明,院內(nèi)傳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年”被這種情景嚇得全身發(fā)抖,狼狽地逃竄了。從此每年臘月三十家家戶戶貼紅對聯(lián),燈火通明,燃放炮竹成了民間習俗,第二天成了中國民間節(jié)日——春節(jié)。
春節(jié)是親人團聚的日子,豐富多彩的民俗,展示著民眾的生命律動與精神渴求。
春節(jié)的來歷 4
我們都知道春節(jié),談到春節(jié),我們就想到了一個怪獸,它就是‘年’。
“年”,它的樣子是尖尖的牙,它的牙像一座座小山,犄角像一個個尖頭,它的尾巴像一道道閃電,腳就像武士的裝備爪子,它還有一雙兇神惡煞的眼睛。
每到冬天,“年”就會出來,去村莊吃牛、雞、鴨等各種動物。有一年冬天,“年”已經(jīng)非常非常饑餓了,它再也忍受不了了,它決定到村里去吃動物,它還沒進村莊,就看見沒有動物,它潛進一個年輕人的家里,那個年輕人的家里一片漆黑,“年”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墻角邊有一個人,“年”看到人,就準備要吃,年輕人看到“年”感覺非常可怕,“年”張開一座座像尖尖的牙齒,準備大吃特吃誰知那個年輕人一聲尖叫,“年”就被嚇得屁股尿流,那個年輕人也覺得奇怪,但是年輕人想:原來“年”怕響聲。
第二次,“年”想不能再被響聲嚇跑了,它想呀想…突然,它急中生智,跑去森林摘了兩朵棉花,塞到耳朵里面,它再去了村里,潛進了那個年輕人的家里,那個年輕人大聲尖叫,但是“年”塞上棉花沒聽到,那個年輕人趕緊躲在紅被子里,“年”看到了紅被子,不一會兒就又逃了。
第三次,年輕人的衣服濕了,他去點火,剛把衣服脫下來,準備去弄干,突然“年”闖了進來了,它一看到火光,就又逃了。年輕人突然想到了,“年”怕三樣東西,一是響聲,二是紅色,三是火光。人們得知“年”怕這三樣東西,就拿著這三樣東西去殺“年”。當“年”死了以后,人們就張燈結彩,飲酒擺宴。
春節(jié),就是這樣來的。
中國傳統(tǒng)春節(jié)的來歷
春節(jié)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nóng)業(yè),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chǎn)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xù)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nóng)時和便于統(tǒng)計,規(guī)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jié)。
在節(jié)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lián)。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jié)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jié)的習俗
春節(jié)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jié)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合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lián)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lián)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lián)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3、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jīng)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年畫以后發(fā)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4、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聲辭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帖子相互投賀,由此發(fā)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jié)飲食習俗溯源
1、“嬌耳”與餃子
我國的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大年夜全家人圍坐在桌前包餃子,半夜子時一起吃餃子,是很多人心中關于春節(jié)最溫馨的記憶。餃子如今已成為一種日常食品,但其實它在誕生之初還是一種防病療疾的神藥呢!
相傳餃子是東漢時期的“醫(yī)圣”張仲景發(fā)明的,它還有個更加秀氣的名字,叫“嬌耳”。
張仲景看到很多貧苦的百姓在冬天里忍饑受寒,耳朵都生了凍瘡,心中十分難受,想要救治他們。于是他命弟子在空地上架起一口大鍋,將羊肉、辣椒等一些溫熱藥性的食物和藥材放在鍋中熬煮,煮好后將它們撈出切碎,包在面皮中,做成耳朵的形狀,再下鍋煮熟分給病人,名為“祛寒嬌耳湯”。一碗熱騰騰的的湯和“嬌耳”下肚,人們頓時感覺渾身發(fā)熱,血脈暢通,凍傷的耳朵也溫暖起來,不久凍瘡就康復了。張仲景向窮人舍藥的行為從冬至持續(xù)到大年三十,因此民間也就有了冬至和除夕吃餃子的習俗。
正如餃子起源的傳說中那樣,最早的餃子是就著湯一起吃的,與餛飩并無差別,成為流行全國的食品。到了唐代,人們才開始將餃子撈出來單獨吃。元代時,根據(jù)其在蒙古語中的讀音,餃子被稱為“匾食”,“匾”現(xiàn)已通作“扁”,至今很多地方仍稱餃子為扁食。明朝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jié),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可見餃子已成為春節(jié)必備的節(jié)令食品。
餃子之所以享有這樣重要的地位,一是由于其名字,餃子諧音“交子”,在年三十半夜子時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二是由于餃子的外觀形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保佑來年富足的吉祥寓意。三是由于餃子有餡兒,便于將各種餡料包進去,口味豐富,營養(yǎng)全面。除了常見的肉食蔬菜外,春節(jié)的餃子還有一些特殊的餡料,不同的餡料有不同的含義,如糖果寓意生活甜美,花生寓意健康長壽,棗和栗子寓意早生貴子,吃到的人驚喜不已,增添了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春節(jié)吃餃子的風俗不僅象征著闔家團聚和新舊交替,更演變成一種妙趣橫生的游戲。
2、“年年糕”與年糕
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有春節(jié)吃年糕的習俗,年糕諧音“年年高”,寓意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和事業(yè)都有提高。各地的年糕所用的原料、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各不相同。
北方的年糕多以糯米制成,大多是甜味的,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介紹了這種年糕的制作方法:將糯米粉篩過之后,加入水、蜜和成面團,將棗、栗子等貼在面團上,用箬葉包裹蒸熟,是為中原特色的年糕。
但糯米原為江南特產(chǎn),在古代價格較貴且不易得,所以,北方的老百姓制作年糕還多采用當?shù)爻霎a(chǎn)的黍,這種谷物與糯米一樣富有黏性,色澤金黃,又稱黃米,是黃河流域百姓制作糕點的原料。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清代北京的年糕是一種回民小吃,也是滿族人祭神用的貢品。年糕有黃、白兩色,分別用黃米和糯米制成,有詩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可知其具有吉祥的寓意。
南方的年糕以寧波慈城的水磨年糕最有特色,其中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相傳在春秋時代,伍子胥在慈城領兵修筑城門,他曾對部下說,如果有一天國家危難,百姓斷糧,到城門下挖地三尺可得糧食。后來伍子胥因讒言而被賜死,慈城被越軍包圍斷糧,餓死了很多百姓。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話,在城門下挖地三尺,果然挖出了許多做成城磚樣子的年糕。原來伍子胥當年筑城時,已經(jīng)未雨綢繆,做好了屯糧的準備。從此以后,每年春節(jié),慈城百姓都會以制作年糕、吃年糕來紀念伍子胥。
慈城的水磨年糕是以大米制成,用水浸泡數(shù)日后磨成粉,壓去水分,置于蒸籠中蒸透,再壓成條狀的年糕。這種年糕潔白如玉,光滑潤口,富有韌性,久煮不爛,與北方黏性的年糕不同。水磨年糕在曬干后長期貯存,吃的時候用水浸泡二天即可。最常見的食用方法是湯煮或片炒,雪菜或薺菜肉絲年糕湯、白菜或韭菜炒年糕,都是江南地區(qū)人們喜愛的菜肴。民諺有云:“薺菜肉絲炒年糕,灶君菩薩伸手撈”,可見其美味。
3、屠蘇酒與椒柏酒
春節(jié)是舉家歡聚的日子,自然少不了美酒助興。盡管現(xiàn)在的人們已經(jīng)很少在春節(jié)的宴會上飲用藥酒,但宋代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詩句讓屠蘇酒成為廣為人知的節(jié)令美酒。
屠蘇酒與中醫(yī)藥有著不解之緣,其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唐代韓鄂所著《歲華紀麗》記載,屠蘇是一間茅屋的名字,住在這間茅屋的是一位醫(yī)生。每年除夕,他都會送給附近的居民每戶一包草藥,囑咐他們將草藥放在布袋里,投入井中,到元旦那天取水出來,摻入酒中飲用,一年里都不會得瘟疫。人們感念這位名醫(yī),卻不知其姓名,因此用屠蘇來命名這種藥酒。
飲用屠蘇酒時還有講究,要讓一家中年紀最小的先喝,年紀大的人后喝。其原因在于,年輕人在新年又長大了一歲,因此先喝酒以示慶賀,而老年人則是生命又減少了一歲,因此后喝。這種獨特的風俗引發(fā)了諸多文人墨客的唏噓感慨,唐代顧況的詩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這一復雜的心境:“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將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
年。”發(fā)明屠蘇酒的醫(yī)生究竟在草藥包中放了什么藥,我們已經(jīng)不得而知,但歷代醫(yī)家都對屠蘇酒的功效十分推崇,并提出了不少組成各異的屠蘇酒配方。如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飲屠蘇,歲旦辟疫氣,不染瘟疫及傷寒”。他的屠蘇酒配方是大黃、桔梗、蜀椒、白術、桂心、烏頭、菝葜,集滋補保健、驅邪避穢等多重功效于一體。
與屠蘇酒相比,椒柏酒就不那么為人熟知了。其實,椒柏酒的起源或許較屠蘇酒更早。東漢崔寔在《四民月令·正月》中提到年節(jié)的活動中有“各上椒酒於其家長”。《荊楚歲時記》記載了南北朝時代楚地的新年風俗,其中也有“進椒柏酒”的記載。椒即花椒,柏即柏葉,古人認為這兩種物品皆是仙藥,服之令人長生不老,延年益壽,因而用于晚輩向長輩敬酒祝壽。椒柏酒自然不能令人長生,但確有解毒、辟瘴的功效。
4、五辛盤與膠牙餳
《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下五辛盤。”原注引晉周處《風士記》云“元日制五辛盤。”這可謂關于五辛盤最早的記載了,可見晉代已有元月一日食用五辛盤的風俗。注解中還詳細說明了五辛的內(nèi)容和功效:“五辛,所以發(fā)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蕓苔、胡荽是也。”《莊子》所謂春正月飲酒、茹蔥,以通五藏也。《食醫(yī)心鏡》曰:食五辛以辟厲氣。”唐代韓鄂《歲華紀麗.元日》云“肴列辛盤,觴稱椒酒”。可見元日食用五辛盤的風俗在唐代依然盛行。
五辛的內(nèi)容其實并不固定,還有蔥、蒜、椒、姜、芥等不同的說法,總之是泛指各種具有辛辣芳香味的蔬菜。“辛”與“新”諧音,在新年食用,有嘗新之意,也十分應景。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說,這些具有辛辣味道的蔬菜屬于五味中的“辛味”,且大多藥性溫熱,具有散寒溫中,解表避穢的功效,在冬去春來,寒暑交替的季節(jié)食用,對于預防疾病、強身健體很有幫助。因此,著名醫(yī)家如孫思邈、李時珍均在其書中記載了這種節(jié)令風俗。
后來,這一風俗在傳承中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時間上,從元旦變?yōu)榱⒋海蛟S是由于立春之日天氣已漸暖,各種新鮮蔬菜更易得之故;在內(nèi)容上,或許是由于時間的變化,五辛盤自唐宋開始更多地稱為春盤,并增加了春餅,與春盤一起食用,或是以餅裹食。唐代皇帝每于立春之日賞賜春盤給近臣,這一風俗也從皇室傳到了民間,至今北京立春吃春餅的習俗正是由此衍變而來,而五辛盤的名稱卻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了。
膠牙餳是另一種廣泛流行的歲時食品。“餳”即古代“糖”字,是用麥芽或谷芽與其他谷物原料熬制的黏性的糖果。宋代將其作為除夕夜祭祀祖先的貢品,后世其成為一種廣泛流行的小吃,尤其深受孩子的喜愛。古漢語中“膠”與“固”相通,食用膠牙餳也有固齒之意。
5、五果湯與七樣菜
廣東潮汕地區(qū)的五果湯和七樣菜頗有特色,且營養(yǎng)均衡,有益健康,可資借鑒。
五果湯是以五種食材一起熬煮的一種甜湯,其配方不盡相同,大抵從桂圓、白果、蓮子、薏米、百合、芡實、小豆、柿餅中選用,煮時調入白糖,清甜可口,作為春節(jié)時的甜品。初一早上孩子向父母請安后,先吃五果湯,再出門去玩耍;若有客人上門拜年,也請吃五果湯。這種甜品不但色香味俱全,還有補中、健脾、祛濕的保健功效,可以說是春節(jié)健康飲食之一例。
七樣菜又稱七樣羹,是用七種蔬菜一鍋煮成湯羹,不同的地方選用的蔬菜品種不同,有芥菜、厚合菜、芹菜、蒜、春菜、韭菜、蔥、菠菜、白菜、茴香等等,蘊含“發(fā)大財”、“人長久”之意,芹菜寓意勤勞,蔥寓意聰明,蒜寓意精打細算,韭菜寓意幸福長久,在大年初七這天食用。
據(jù)說在宋代有一位官員被貶,境遇凄苦,正月初七這天,他走到一處荒郊僻野,感覺饑餓難耐,就地采了七種野菜熬成雜菜湯充饑,吃完便恢復了氣力。后來這位官員官復原職,回憶起當年救命的野菜,感慨不已,遂命家人在每年正月初七以七種不同的蔬菜煮成菜湯,憶苦思甜。這種菜湯后來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成為頗具野趣的佳節(jié)菜肴。春節(jié)期間的飲食多肥甘厚膩之物,而這種以多種綠色蔬菜制成的清淡素食,正好可使飲食得到調節(jié)和平衡,以現(xiàn)代的養(yǎng)生保健觀念來看,也是十分應景,其他地方的人們也不妨仿效之,為節(jié)日的餐桌增添一份別樣的情趣和吉祥的寓意。
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美食介紹
1、餃子
餃子,古稱“角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tǒng),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北方一些山區(qū)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2、春卷
春卷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nèi)。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并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3、湯圓
南方的元宵節(jié)慶食品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jié),道教稱之為“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
4、年糕
年糕屬于農(nóng)歷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節(jié)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5、魚
過年有魚喻意年年有余。所以人們還特意不把魚吃完,留到次日即新年,年年有余,去年的收獲多,吃用不完,余到今年都還有,在物質貧乏的古代,這是人們對物質的渴望向往。成了現(xiàn)在的習俗。
【春節(jié)的來歷】相關文章:
春節(jié)的來歷12-01
春節(jié)的來歷的作文08-16
關于春節(jié)的來歷09-30
春節(jié)的來歷作文02-05
春節(jié)來歷及習俗02-05
關于春節(jié)的來歷03-13
關于春節(jié)的來歷04-10
(優(yōu)秀)春節(jié)的來歷01-15
春節(jié)的來歷英文介紹09-28
春節(jié)的來歷精選15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