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精選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最高統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風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風民俗,在制定國策時以它作為重要參照,并由史官載入史冊,為后世的治國理政留下治理風俗的經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1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這一首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歌,生動地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的草原生活,如今已是家喻戶曉。站在這幾乎象是觸手可及的藍天白云下,腳踏著無邊的綠色,極目都是成群的牛羊和駿馬,我們不盡心曠神怡,仿佛來到了夢中的人間天堂。
走在遼闊的草原上,我們回看到星星點點的氈包。這便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帳篷——蒙古包了。它的結構非常簡易,由陶腦、烏泥和哈那組成,外面再覆上一層羊毛氈,既保暖又輕便,再安上門窗,兩個人用不了一個小時就可以搭建完成。火膛放在屋內的正中央,再在頂上開一個小天窗,把煙囪伸出去就可以啦。這種房子冬暖夏涼,是蒙古族人為適應草原生活而發明的流動的家。 在每年驕陽似火的七八月間,蒙古族人們要舉辦一年一度熱鬧非凡的那達慕大會。這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傳統節日,在這里人們買掉牛羊,用換來的錢買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時還可以欣賞到各種蒙古草原人民特有的節日,如摔跤、賽馬等,讓人賞心悅目,留戀忘返……
說起草原人民的服裝,那可就更美啦!既簡潔又大方。每一種顏色有著不同的象征。白色是如乳汁一般無暇的顏色,象征純潔,一般在節日盛典時才能拿出來穿;。藍色象征忠誠堅定。紅色象征熱烈開朗,是人們最常穿的顏色。黃色只有活佛與王親才可以穿,一般人不會穿。他們的腰間總是系一條寬大的腰帶,通長長三至四米不等,起到防寒的作用,具有極其濃郁的民族特色。
他們飼養的牛馬和羊群,不僅是牧民們生活的'保障,而且構成了草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綠綠的草原因為有了牛羊而更加富有活力。
蒙古族世代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他們勤勞善良、憨厚樸實,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美妙而悠揚的歌聲,仿佛訴說著草原人民的豪邁與奔放。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2
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很受蒙古族男女老幼的喜愛,是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制成,大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面左右不分衩,領子很高;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作為裝飾。男袍大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大多為紅色、綠色、紫色。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著裝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健。蒙古靴有布靴、皮靴兩種。布靴:美觀別致、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
蒙古族的服飾是我們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沒有嘗試過的,令我們很向往!
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人們的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光線也很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居住習慣和地方是我們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沒有居住過的,我對蒙古族的民居的風格有著一種很強烈的喜愛!
飲食
蒙古族人民大多居住在遼闊的大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時用的“美味佳肴”。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加上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很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將皮剝去后放入鍋中,放入調料,進行蒸煮,可謂色香味俱全,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來吃,所以叫做手把肉。
蒙古族的飲食是我們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沒有品嘗過的,令我們感到很新奇!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中國有56個民族,是個“大家庭”。
對于蒙古族,大家肯定不陌生吧!那么,對于蒙古族的禮節,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當你來到蒙古的大草原時,你會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有種愜意的感覺。不久后,你就會看見路邊出現一位蒙古族人,你不用奇怪,這是蒙古族主人來迎接你們來啦!接著會不斷有蒙古族主人來迎接,他們會在你車子的前后左右圍成一個圈給你們帶路。
當你來到蒙古包時,你肯定會由衷地贊嘆起來:“這里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你要是用臨時學的.蒙古語“賽怒!賽怒!”來贊嘆的話,蒙古族人會更加高興的。
接著,主人會給你倒上自己釀制而成的香甜的奶酒,醇香的奶酒會使你更加喜歡這個民族,甚至會深深愛上這個民族。這也是對主人的尊重和親密。
品嘗完了香甜的奶酒,主人會帶你到美麗無邊的大草原上游覽一番,觀賞那美麗的風景。既然,生活在大草原上,馬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主人會給你挑上一批上等的好馬。有主人帶路,先熟悉一下蒙古的地理。接下來,主人會目視你在綠色的海洋里自由馳騁。
蒙古族,是不是很特別呢,有這么多的特色。五十六個民族,有著如此多不同的風俗,真是令人贊嘆不已啊!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4
蒙古族牧民稱馬、牛、山羊、綿羊、駱駝為“五畜”,除夕之夜、初一早晨給“五畜”過年是蒙古族歷史沿襲下來的習俗。
除夕之夜,牧民們都要把自家的圈牛犢的地方和羊圈打掃得干干凈凈,然后點清自家的牲畜頭數,如有缺的必須找回來。當然也不允許別人家的牲畜在自家過夜。讓全部牲畜飲足水,吃飽草料后,牧民們便圍著畜群點燃一些松柏和卓拉(即用黃油燃燒的佛燈,也稱“長明燈”),開始了每年一度的'“五畜過年”儀式。
初一早上日出之前,牧民各自帶著節前準備的茶、肉、酒、米、奶制品,牽著馬趕著勒勒車,車上拉著臨時帳篷,到指定的地方集合。先到的把鐵鍋支起來,隨后大家把帶去的茶葉放到剛剛融化的冰水里煮奶茶。
等人們到齊后,長者們便點燃松柏枝,手里端著奶茶和奶制品,誦念祝福詞:“千頭羊,萬頭馬,千千萬萬,萬萬千千,膘肥體壯。”然后大家敬供蒼天,敬供大地,敬供東西南北等各個方位。
完成儀式后,各個牧群的人從畜群旁邊走過來,大家相互問候:“牲畜過年好嗎?畜群好嗎?”“好!好!畜群過年好!”互相問候完,大家就按著年齡的大小并排坐在牛皮墊上。
在野外喝完了茶,拿起煮好的手把肉,敬蒼天,敬佛主,敬祖先,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陽光普照,鮮花盛開,綠地蔥蔥,牲畜興旺。隨后,大家動手煮餃子,蒸包子,在羊肉湯里煮小米粥。
吃喝完畢,長者帶頭提著套馬竿上馬,青少年們緊跟其后,每個人手里握著招福劍、招福袋、哈達、奶制品等。青少年們跟隨長者們一起誦念:“獲來!獲來!(招福之意,用有節奏的韻律說唱)福星高照!獲來!獲來!五畜興旺!獲來!獲來!”大家同聲喊唱。
祝福儀式后,牧民們還進行娛樂,他們在雪地上摔跤、射箭、賽馬,給優勝者頒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盡情娛樂,放歌縱酒,直至夕陽西下,才各自把家里的頭馬頭羊和坐騎等牲畜趕回家。
參加慶典的牧民快到家的時候,留在家里的人要出門迎上前去問候:“五畜過年好嗎?”答曰:“過年好!”“今年生的牲畜一定興旺、健壯!對不?”“仔畜肯定更茁壯!”一問一答,表達了牧民們對賴以生存的牲畜的祝福和期盼。
給五畜過年這一習俗至今蒙古族還保留著,只不過那種群體式的敬拜儀式已不多見。現在給“五畜”過年都是各戶單獨進行,那種十幾戶牧民聯合起來,選擇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舉行慶典的歡騰場景已成了回憶。
“五畜過年”習俗是一種游牧文化,也是一種特定行為模式和道德規范。對大自然的崇拜,對牲畜的尊重,不僅有力地約束了人類肆意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也把人類和自然本身同化為一個整體。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5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名族。勤勞、勇敢、強悍、的印象印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蒙古人熱愛藝術。蒙古族民歌猶如浩瀚的海洋,千姿百態,絢麗多彩。蒙古族長調民歌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安代舞、鷹舞、筷子舞、擠奶舞等蒙古舞奔放、剛毅,體現了蒙古族追求美好生活的熱切愿望,蒙古族的樂器也多種多樣,其中尤為馬頭琴、四胡等,民族特色突出。
蒙古族不僅有特色突出的樂器,還有有趣的蒙古服飾。蒙古族男子習慣戴禮帽或氈帽,身穿色彩鮮艷的斜襟蒙古袍,腰束綢緞寬帶,足蹬皮制或布制馬靴,飾以蒙古刀等;蒙古族婦女一般頭裹綢巾或戴圓形、錐形皮帽,身穿艷麗的斜襟蒙古袍或對襟的長衣,腳穿布制靴子,戴玉或銀手鐲。非常具有特色,非常絢麗多彩。哎?哪里傳來的`香味?哦,原來是蒙古人在款待客人。
來客人時,一般家庭均備蒙古餡餅和大米飯,稱為兩道菜,以示對客人的尊重,過春節時,家家按傳統習慣吃大塊肉,以示新一年的生活富裕美滿。蒙古族人普遍有喝紅茶的習慣。無論是體育運動還是其他傳統,蒙古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6
流動的家園——蒙古包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名稱源自滿語,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我一直向往親自去草原看蒙古包。蒙古包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和鬃繩等部件構成。木柵蒙語稱“哈納”,是用長約2米的細木桿相互交叉編扎而成的網片,可以伸縮,幾張網片和包門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圓形的墻架,大約60根。牧民們用皮繩、鬢繩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內外鋪掛上用羊毛編織成的氈子加以封閉,一個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
蒙古族牧民必須隨著水源牧草不斷遷移,蒙古包的結構特點充分適應了這種游牧生活,各部分之間的連接精巧、方便,拆卸、運輸很容易,且美觀實用,風雪來臨時,包頂不積雪,大雨沖刷包頂不存水,圓形的結構還可以抵御風暴襲擊。氈的厚度可隨季節增減。底部的`圍氈,天熱時可以卷起通風。蒙古包多為白色,門開在它的側面,側面上還有一些五顏六色的花紋和圖案,多為奔騰的駿馬和跳舞的人,還有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圖畫。具體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蒙古族人的圖騰吧。生活在蒙古包里的牧民,習慣將蒙古包內部平面劃分為九個方位。蒙古族習慣的右為貴,以上為尊,因此,蒙古包內正對火位的一方為尊位,是招待賓朋的地方;尊位的右側和左側,分別是男性和女性成員的鋪位。
到蒙古包內作客,如果了解這些習俗,尊重這些習俗,一定會受到他們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款待。當然,他們不會因為朋友們不了解這些習俗而不高興,蒙古族牧民的心胸,就像大草原那樣坦蕩,寬廣。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7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各種迎賓禮節。預約的會客,不論是社會團體還是私人會面,主人總是遠遠的迎候著客人。有人會在路邊等候,有的騎馬飛馳而來,有的騎著摩托、乘著越野吉普車趕來,在隆重的場合還會分幾個梯隊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會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為這是蒙古族從古到今的傳統。當來到這里,您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贊美主人的住處,“這真是一塊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會用臨時學會的蒙語“賽努!賽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懷,一句蒙古語說出來,這里的主人會由衷地高興。
當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進蒙古包后,賓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側。一般來了十分尊貴的賓客,主人會主動讓您坐在正北(男坐進包后的西側,女坐進包后的東側)位置上。這時候,主婦會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滾燙飄香的奶茶,請客人們品嘗。接著在問候和笑聲中開始敬酒,主人手捧哈達,托著銀碗、齊眉舉盤,把美酒敬獻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飲而盡,主人會非常高興,頓時主客情融,氣氛很快會熱烈起來;如果您不善飲酒,接過銀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這表達了對主人的尊重與親密。
這里的主人首先給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擺上奶食、糕點、炒米等茶食為客人壓饑解渴,有的還做點面條,讓客人們少吃一點墊個頻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們每人敬一杯,這就是敬酒的開始。接著用大杯(比銀碗小一點專用敬酒的銀制器皿)從客人中的年長者開始,依次一一進行;敬酒達一定杯數就要奏樂唱歌為客人們喝酒助興;酒后用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為整羊宴,其次為羊背子宴。
如果說草原是綠色的`大海,蒙古包則是大海中的點點白帆。蒙古包作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觀又實用,而且結構簡單,便于拆運。
蒙古包具有結構簡單,便于拆遷組裝,就地取材,自產自用等特點,非常適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聰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綠色草原上,星羅棋布的蒙古包白帆點點,會使人感悟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圓形尖頂,外用一層或二層羊毛氈圍裹,里面用“哈那”和“烏尼桿”支撐。“哈那”是數十根同樣粗細、拋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繩連接,構成可以伸縮的網狀支架。“烏尼桿”是用木棍支撐的傘狀包頂支架。蒙古包頂端還有“陶腦”——天窗,既可通氣又可采光。整個蒙古包用數根毛繩牢牢固定,抵御風的侵害。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8
嗨,大家好,在我家鄉阿右旗里有一些蒙古人。今天就讓我來給你們介紹介紹。
蒙古是一種有特色的民族,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骨鳥字母創造出來的,十四世紀初,經蒙古學著卻吉·翰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而成的`規范化的拼音文字——蒙古文
蒙古族善于歌舞,民國分長短調兩種。頭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為其服飾4個主要的部分,婦女們頭上的裝飾大多是用瑪瑙、珍珠、金銀制成的。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等。
蒙古過去是狩獵與游牧民族,直到十三世紀,仍然有“圍獵”的習俗。現在的蒙古族仍長期騎射。放牧的習慣已由逐水草而居發展到定居放牧。有冬營地和夏營地,按季節移場放牧。
蒙古包是蒙古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最大的特點是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9
包餃子
關于蒙古族春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一是據《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并以此為蒙歷歲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星宿月是農歷12月16日到1月15日,這與農歷前后相差一個月。
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歷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歷歲首當是農歷四月。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
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煮好的大塊羊肉擺在祭壇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祭祖儀式
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以往,在祭祖儀式申,還要進行鍛鐵活動。蒙古族有個古老的《化鐵出山》的傳說,人們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傳說。這一夜燈火通明。有的還請來蒙古民間藝人說唱“烏力格爾”(蒙古書)。青年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參加歌舞的.姑娘們則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歲到午夜的習慣。
漢族習俗
這些年來,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并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節日服裝,聚于一堂,叩賀新年。
先由輩數最小的,向長輩拜年,依次進行;晚輩叩頭,平輩請安;并裝煙、敬酒、獻哈達。長者受禮之后,要向弟、侄、兒、孫們表示祝福。祝福完畢,要給孩子們一些禮物和“壓歲錢”。
等到天一亮,家族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遠途的都要騎馬或趕車來。叩節、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結束。
邊遠農牧區,正月十六清晨,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常在一起嬉鬧的人還有“哈巴德”(打黑墨)的習俗。就是在對方熟睡時,偷偷在他前額上抹黑,涂物多為鍋底灰。
“查干薩日”祝福
蒙古族將正月稱為“查干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并且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干薩日)達到高潮。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10
草原上的蒙古人都很好客。不論是不是親戚故舊,認識不認識,到蒙古人家里做客,都會受到熱情的接待。
走近營子,首先聽到的是狗叫。蒙古人喜歡養狗。狗不但有護畜作用,還能傳遞信息。狗一叫,孩子們會首先跑出來,之后,回去向大人匯報看到的情況。如果來的是長輩,全家人都出來迎接。迎客人前,服裝都會穿戴整齊。
主人中有長輩和老人時,客人要在營子外下馬,牽著馬進營子。客人是長輩或老人,主人要接過馬韁拴在馬樁上。晚輩要向剛見面的長輩問候請安。
按蒙古人傳統,來家就是客,一律茶、食招待。除非客人忙得等不及燒茶,也得要品嘗點奶食品才能上路,如果到一個蒙古人家里而什么也不吃就走,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尊敬。
獻茶敬酒照例以長輩、老人為先。有時也會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而先客后主,客人接過來茶碗來要放在長者面前。獻茶要站起身雙手奉上,不能坐著獻茶。晚輩如果是男性,敬酒時作單跪姿勢。
客人吃過茶,先向長輩一一敬酒,長輩們接過第一盅酒,照例說幾句吉祥的話,用太陽指蘸酒彈酹。這時客人應該向老人獻上禮物,分糖果給小孩。
客人獻過禮物,主人家的家長開始給客人敬酒。如果家長年高輩長,一般會由少輩人代替。晚輩忌諱在長輩面前喝酒吸煙,但必須接過酒杯并酹酒之后,將杯放在桌子上。如果客人好喝酒,長輩便會借故回避,給機會讓同輩人飲酒娛樂。多么好喝酒的老人,也不能同青年人一道飲酒。即使大規模喜慶,也必須按年齡、輩分、地位、性別分開坐。避席的長輩待年輕人飲到差不多時返回,與客人共同斟滿一杯酒放在桌子上,大家開始用飯。如果主人以整羊席待客,則先由長者動刀割肉。和客人一起吃飯的,必須是家庭主事人。
如果客人辭行,全家人會都來送別,有時主人家的老太太會用牛奶酹祝。
蒙古包的西北隅和灶口處是不能貿然去坐的。要沿房門西側坐在門里或被主人讓到正北沿東一排坐下。不論天氣多冷,不得在火盆上烤腳、磕煙袋、吐痰和進出跨越。客人的鞭子、棍子之類禁忌帶入室內。
在草原的有些地區,蒙古人家婦女生了孩子,總要在屋檐下掛個標志,如果掛的'是弓箭,說明生的是男孩;掛的是紅布,說明生的是女孩,即寓男用弓箭、女用針線之意。凡遇這些標志,客人須注意,不要貿然闖進婦女坐月子的屋里。
我差不多就是這樣的,老師打“優”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08-03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08-03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06-25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08-03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優】06-28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推薦08-03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實用)07-08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經典7篇)06-26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精選7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