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習俗作文【精】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習俗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鄉的習俗作文1
我的家鄉的春節習俗有很多很多,有大掃除、購年貨、包餃子、拜年等等簡直數不勝數。
我和爸爸也按照習俗去購年貨。大街小巷里,買年貨的人們數不勝數。小攤上,小店里的東西琳瑯滿目。擺滿了鮮艷的衣服、有好吃的食品、以及各種各樣的煙花爆竹。真是讓我大飽眼福。我和爸爸又開始了瘋狂大搶購,各種各樣的東西被我們一掃而光,鞭炮、衣服、食品裝了滿滿一大袋子。
我的家鄉最少不了的一項習俗當然是包餃子了。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我們家當然也是不例外的啦!
除夕之夜,我和爸爸媽媽就開始包餃子啦!包餃子還需要技巧呢!我負責搟皮,我這里搟搟,那里搟搟,簡直就是四不像。媽媽給我做了示范,包餃子應該均勻的搟,讓它在搟面杖上轉起來,這樣就可以搟的圓圓的了。我按照媽媽的辦法,怎么也不能把這個“淘氣鬼”制服,還是搟的亂七八糟。不過經過我九九八十一次的艱苦訓練,我終于把這個淘氣鬼給制服了。
我們這里包餃子還要包里面錢呢!只要誰吃著帶錢的餃子,就代表著他在這一年中平安無事,運氣很好。誰要是吃的最多,誰就是一家之主。我們家也包了好幾個錢呢!我和爸爸媽媽都想吃到錢。我為了得到拿到那幾個硬幣,于是搶了很多的餃子。嘿嘿!我們家里的錢竟然被我吃到了三個,把我的牙都快咯壞了!
吃過餃子之后,我們當然還要放鞭炮,放鞭炮可是我們男生最喜歡干的事情。我們拿起一個大*花,迅速點燃。頓時,天空中出現了五彩的煙花,美麗極了。
我們這的春節習俗最重要的就是拜年了。每逢過新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回老家給爺爺奶奶磕頭,給他們拜一個年,說一些祝福的話語。然后長輩們就會給我們一些壓歲錢,發一個紅包。然后再與親戚們一起吃一頓團圓飯。表達互相之間的感情。
我們家鄉的春節習俗就是這樣的,怎么樣!你們的呢?
家鄉的習俗作文2
說起我的家鄉呀,那真的是有許多特色呢。如鹽水鴨、桂花糖芋苗等等一系列美食,說到這里,你一定猜到了吧,那就是南京,雖說南京的美食非常有特色,但是我們這里的節日風俗那就更有特色了。
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端午節了,每當這時,大人們都忙著包粽子,粽子的種類也很多,有白粽子、肉粽子、咸蛋黃粽子、紅豆粽子等等。小孩們也不閑著,跟著大哥哥、大姐姐們學習做香包,據說香包能達到驅蟲的效果。
去年,端午節的前一個星期,我們社區通知將在端午節期間組織一次包粽子,做香包的活動,要求社區的小朋友也要參加。看到這一通知我十分期待這天早日到來。
期盼已久的活動日子終于到了,我們來到社區,幾位老爺爺和老奶奶已經將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準備好了。活動開始了,先由一位大姐姐講解了端午節的由來,再由一位奶奶給我示范了如何包粽子。現在該我們上場了,我按照老奶奶教我們的方法,首先,將兩片粽葉拼在一起,把它們理平整;接著,把它們卷成一個帶柄的漏斗;然后,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糯米和配料裹好,再拿一片粽葉封口;最后,用一根細細的棉線在粽子底部和封口處繞幾圈扎緊。可是不管我怎么包,粽子都會漏米。這時,一位老奶奶看了之后就說:“你包的粽子米多了。”我恍然大悟,原來是米放多了。經過幾次練習,我終于包好了一個粽子,它像一只小號的靴子。等我包好五個粽子,已經滿頭大汗了。
我們還學習了如何做香包,就是用熱熔槍將兩片帶有圖案的布片的三邊粘在一起,再往里面放入一些干花和中藥材,最后把口封好,這樣一個香包就做好了。
活動快要結束了,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會把我們包的粽子和做的香包送給社區里的孤寡老人。這時,我感覺家鄉的風俗不僅給大家帶來了快樂,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家鄉的風俗我愛你,你帶給我汗水和快樂。
家鄉的習俗作文3
今天,我坐在老爸的車里,窗外景色迷人,但我無心欣賞,只回味著昨晚看到的奇特的“游神”儀式。
所謂“游神”,簡單地說,就是抬著菩薩的雕塑滿大街的走。小時候只是聽爸爸媽媽說“游神”只是為了祈求平安和得到神的幫助保佑,是封建迷信,沒什么好看的。但我好奇心就是那么強,沒有親眼見到過“游神”我就心癢癢,今年的初十晚上,我終于見到了!
正所謂“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我家鄉的“游神”會怎樣的與眾不同呢?想著想著我就迫不及待地左顧右盼起來,越來越近的鑼鼓聲引來我的一陣歡悅,太好了,“神”快游來了!慢慢地,“神”“游”了過來,我也看清了大致形狀。
兩個人拿著銅的鑼和皮做的鼓在整個列隊的最前面吹吹打打,四個人抬著類似于古代花轎的轎子,里面坐著一尊菩薩,后面還有兩個人拿著喇叭在吹。花轎前面的下方掛著兩個筒,里面插滿了香。我還注意到,四個人很有默契,抬花轎的肩膀都是一起一落,上下起伏的,菩薩在中間搖晃。菩薩雕塑也隨著轎子一起一落的,遠看就像真人一樣。四周都是靜悄悄的,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莊重二字,這種逼迫感倒讓我這個小孩子不知所措了。我無意間把目光放在了菩薩身上,我發現,菩薩的臉竟然是紅的!那也難怪,世人做了那么多違反天理的事,菩薩不生氣才怪呢。菩薩的眼睛就和普通人的眼睛差不多大,臉上都沒有一絲表情,嘴唇微抿著,好像還為世人犯錯的事情耿耿于懷呢。菩薩他昂首挺胸,左手優雅地放在大腿上,右手拿著一把鐵錘。這把鐵錘,仿佛可以把世間所有的壞人錘死,仿佛可以把冤枉好人的鐵籠錘破。正在浮想聯翩之間,猛地感覺……有人推了推我,我結束了我的聯想。
我睜著茫然的大眼睛,不解地看向了打擾我的人。媽媽笑著說:“我看你一直睜著眼看著窗外,還不眨眼,以為你和魚一樣可以不用閉眼睡覺嘞。”聽完后我哈哈大笑,對媽媽解釋說:“我在回想昨天晚上的“游神”呢。”“喔……”媽媽似乎也沉淀在回憶之中。
家鄉的習俗作文4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沖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里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劃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盡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濕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里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村里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家鄉的習俗作文5
說起蘇州的節日,除了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節,最熱鬧的就屬于元宵節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農歷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吳中風俗,尤競上元。”元宵節是蘇州人尤為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想體驗“原汁原味”的蘇式元宵燈會到山塘街是個不錯的選擇。
山塘街的元宵燈會十分熱鬧,整條街充滿了歡樂和喜慶的氣氛。山塘街的民居都掛上了燈籠,給山塘街的夜色增添了幾分亮色。民居旁邊的石路上擠滿了人,一排排各式各樣的花燈,有紗燈、宮燈、紙燈、走馬燈……五顏六色,裝飾精美,讓人賞心悅目。河面上也很熱鬧,一艘艘小船來來往往,船上也掛著紅色的燈籠,尤為喜慶。兩岸的倒映在水面,使得整條河都亮堂起來了。橫跨這河面的一座座橋,橋上人來人往,尤顯得這個節日的熱鬧。
山塘街元宵燈會的活動豐富多彩,在元宵夜,蘇州婦女早有“走三橋”的習俗。她們一般會挑名字吉祥的橋來走,如壽星橋、吉利橋、太平橋……我走過了紋祥精致的壽星橋,飽經風霜的吉利橋,后又走上了太平橋,望著遠處,心里也祝愿一切都平平安安的。走完三橋,我來到一處擺放很多花燈的地方,正看著一個走馬燈,燈的四面畫著山塘街的水墨畫,畫的很好,就像把這里的景色全搬進這幅畫里。燈的下面還掛這個一個紙條,上面下著一個燈謎“社會在發展(打一個《水滸傳》里的人名)”我立馬想到了,是“九紋龍”史進,就這樣邊走邊看邊猜謎,樂在其中。
月亮升空,猶如白玉盤。這時,遠處煙花四起,在上空綻放,絢爛多姿,美極了。看著此情此景,心中喜悅。
元宵節不僅營造了團圓喜慶的氛圍,更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家鄉的習俗作文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隨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新年的腳步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我們要用芝麻糖來祭灶王爺了。
昨天,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下特別的作業,那就是——回家觀察爸爸媽媽明天會做什么?可是,從早上到中午,我爸爸媽媽什么事都沒有做,這可怎么辦呢?下午,我來到了輔導班。老師拿出了一大袋芝麻糖,把同學們的饞蟲,都差點勾了出來,老師讓我們說出一個表現同學們此時此刻的心情的4個字的成語,才給我們發芝麻糖吃。(我看著那一袋芝麻糖,口水差點兒流出來。)我想了一個“迫不及待”,便把手舉了起來,可老師一連幾次都沒有叫到我,我把手舉得更高了,終于,老師叫到了我,我說了出來。耶!我終于拿到了芝麻糖。
等同學們都拿到芝麻糖時,老師還不讓我們吃,看著芝麻糖,饞死我了,同學們有的偷偷地把芝麻從芝麻糖上扣下來,放進嘴里,我也學著他們,解決我的饞蟲。老師讓我們用5員大將(手、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來觀察芝麻糖。我用手捏了捏芝麻糖,硬硬的;仔細端詳芝麻糖,芝麻糖是乳白色的,上面灑滿了密密麻麻的芝麻,聽老師講,這里面還有一層寓意呢!芝麻糖上撒滿了芝麻,在新年吃,寓示著來年的日子能芝麻開花——節節高;我再用鼻子聞了聞,“嗯!真香!”終于可以吃了,我左手拿著芝麻糖用牙一咬,芝麻糖又甜又脆,又酥又香,糖末末和芝麻直往下掉,我趕緊用右手在下面接著,真好吃!再看張澤同三五口就把芝麻糖吃完了,他吃得好快呀;我在咬芝麻糖時,聽見了咬芝麻糖發出的“咔嚓咔嚓”聲。我發現了芝麻糖上的密密麻麻的小孔,聽老師說,一共有129個小孔,有同學不信,還數了數呢!
俗話說:“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新年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愿新年的我學習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
家鄉的習俗作文7
我國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背景的國家。差不多每一個月我們都要過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名俗節日。而且每一個節日都會有一種小吃。端午節就要來到我們身邊了,粽子也要來到我們生活里了。說到粽子我的口水便快要流出來了,因為我很喜歡吃粽子。
端午節到來之前我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便是包粽子了。這不我的媽媽和奶奶又要開始忙活了。我的媽媽剛把糯米泡好。現在我就要和奶奶一起去洗粽葉了。
“媽,我還不會包粽子呢,您能不能教我包粽子啊?”我懇求道。“行,反正包粽子還是蠻簡單的,我就教你吧!”媽媽爽快的答應了我的請求。“不過,剛開始包很困難,你必須耐心點兒。諾,首先把粽子葉捆成一個圓錐形;記住,一定要捆的很緊,這樣才不會漏出米來。再把糯米放下去,如果你喜歡吃紅棗粽子,也可以在里面放幾顆小紅棗進去一起煮。然后再用一片粽子葉把裝糯米的口蓋住;接著用一條細繩或割葉青把粽子綁緊來,就完成了!”媽媽仔細地對我說。
不知道為什么,在媽媽面前的“乖乖女”粽子,在我面前又變成“調皮蛋”了,不管怎么弄,它都不聽我的話,氣得我真想大罵它一頓。最后,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在媽媽的幫助下,“不成功則成仁”地包了一個粽子,雖然看起來并不雅觀,不過,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個了。
到了端午節這一天,媽媽給我帶上了五線繩,并囑咐我一定不要折掉或壞掉,只有在端午節后的第一場雨下了,才可以摘下來。據說五彩繩代表五色龍,可以降伏妖魔,驅走疾病。早上忙完之后,今天的主角登場了——白嫩嫩的粽子蘸上白糖,又甜又黏,又白又香,好吃極了!
五月五,端午節,吃粽子,龍舟戲水喜氣洋洋。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的習俗作文8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現在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春節習俗,春節的習俗有貼春聯,包餃子、吃元宵、扭秧歌、舞龍燈、燈展、逛廟會等等。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貼上一幅大紅春聯,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圍在一起吃餃子,餃子里面還包郵硬幣,誰吃到硬幣餃子預示誰有好運。
春節晚輩給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晚輩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晚輩收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緊接著又迎來了熱鬧非凡的元宵節,正月十五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象征著團圓、幸福、安康。
每年的元宵節都有舞獅舞龍、扭秧歌等文藝表演,場面真壯觀。晚上人們不約而同地走向了中心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盞盞紅彤彤的小燈籠,還有用燈光做成的各種動物造型,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栩栩如生、好像在人群中游動。
春節習俗最有趣也是最有收獲的就是逛廟會,正月十六上午,大約經過四十分鐘的路程,到了我的老家去趕倉頡廟會,廟會上人山人海,在碧波蕩漾的人海里,一只調皮的小龍在追逐著一顆寶珠,那寶珠好像故意戲弄小龍,小龍怎么也追不上,隨著人們的搖旗吶喊,我知道這是在舞龍燈呢,看得我心花怒放。
沒等我看夠,就隨著鬧嚷嚷的人群來到了小吃攤旁,忽然,一陣香味撲鼻而來,我不由得吸吸鼻子,各種美食讓我看得眼花繚亂。我舔舔口水,一種種、一樣樣地吃,什么也不用想,盡管吃,一直吃到撐,真是飽了口福。
另一旁石工藝品的攤位,每件看上去都精雕細琢,有小猴上樹、孔雀開屏、嫦娥奔月等等,每一樣都那么晶瑩剔透,每個都讓我愛不釋手。
還有兒童游樂園,過山車、海盜船、蹦極、魔鬼世界等等好多好玩的項目。
這次逛廟會,既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春季還有許多習俗,我就不一一講了,春節的習俗真有趣!
家鄉的習俗作文9
“媽媽,媽媽,來給我講講你家鄉的習俗吧!”接到老師“圣旨”——調查家鄉習俗的我興高采烈地拿著原稿紙和筆“蹦”到了媽媽的面前。
“嗯…讓我想想。”媽媽低下頭沉思起來。
半晌,“舞火龍!”媽媽突然的叫聲把我嚇了一跳。“什么東西?”我眼中滿是疑惑。“舞火龍啊!”媽媽興奮地打著手勢給我描述起來:“火龍如它的名字一樣,會著火。全身是由稻桿扎成的,不是直接點燃,而是在上面插滿點燃了的香,舞動起來生龍活虎,那場面,真叫一個壯觀!”喲!有點兒意思嘛!我霎時來了興趣,問道:“那么,舞火龍是誰都可以上陣嗎。”我眼睛里閃爍著憧憬的光芒。“哈哈,當然不是了。”媽媽看出了我想試試的小心思,哭笑不得地說:“只有正值壯年的男生才可以上陣舞,你外公在世的時候啊,基本上每一年都去舞呢!”“真棒!可是有的女生比男生厲害啊。”我不甘心地繼續說。“雖然有些女生比男生還厲害,可是舞火龍必須赤膊上陣,不然啊,衣服會著火呢。”媽媽摸了摸我的頭說。“哈?”我不禁打了個哆嗦。,著火!真可怕!我目光黯淡了幾分。“現在這項活動都沒幾個人愿意演了,太危險了。”媽媽拍拍我的肩膀,嘆了口氣。“為什么會著火呢?”我突然提出了一個疑問。“因為火龍游街的時候路人會向火龍丟一些點燃了的鞭炮,以求來年的風調雨順。被炸到的舞火龍的人也認為被這些鞭炮炸到是吉祥,明年會來財運的象征,不甚在意。但是如果穿著衣服的話衣服就會著火。”媽媽搖了搖頭,繼續說:“真是懷念呢,那場面你沒見過,真的很好玩。”我低下了頭,是啊,真可惜。
家鄉的習俗作文10
放鞭炮,過年必不可少的風俗之一,這也是我們小孩喜歡過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猛獸 ,每年在除夕的晚上便會出來禍害百姓 。為了嚇退這“年”,人們想盡辦法,最后聰明的人們發現它怕響聲。于是人們就在家門口放鞭炮趕走了 “年”這只猛獸……可如今,驅趕年獸的這個習俗被檢測為污染環境陋習,并且還容易發生火災,所以城里都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但這并不能阻擋我們對放鞭炮那顆熾熱的心。每年過年,會有許多城里人回鄉下過年,聽吶!聽到那噼里啪啦的爆竹聲心情格外的喜悅與激動。
在眾多鞭炮中,我最喜歡的不是火花四濺的仙女棒;不是古怪有趣的竄天猴;也不是五顏六色的小金魚,而是那最平凡與廉價“劃炮”。它呈小小的`圓柱形,全身被紅色的紙皮包裹著,一火密封物,一頭裹著易劃燃物,里面包著火藥。劃炮玩法也奇特十分,最普通的就是拿著易燃的一頭直接在裝劃炮的盒子的砂紙上劃,再扔,最后蒙耳朵后還是會聽見砰的 一聲響。你是不知道我玩劃炮時的那個激動呀!不知道是因擦火藥的手法不熟練 ,還是劃炮的質量欠佳,每次玩都不是那么順暢,總要劃幾下才著,最后干脆一手拿火機,一手拿劃炮直接點,哈哈!這下直接成點炮啦!點燃快速的放進空的易拉罐 ,砰的一聲易拉罐跳個的老高啦!劃炮雖小但它的威力不容小覷。這份快樂雖小卻洋溢在我的心中。
“放鞭炮 ”喜慶的象征 。吃團圓飯放“大地紅”、大年初一接財神也要放它、新人結婚也離不開它。“放鞭炮”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
家鄉的習俗作文11
在我的老家安慶,有一個習俗,那就是“清明節祭祖”,別認為這很普通,其實我們全家人對其是非常重視的。
在離老家幾十公里處,有一個小鎮——許嶺鎮,是我們每年都要去的地方,那有一座山—許嶺,安葬著我們徐氏幾十代先人們。
山上,數不清的樹木,荒草和荊棘,證實了他的古老。可是他也阻礙了我們前進的腳步,為了祭拜祖先,我們也不會屈服,折斷多余的樹枝,踩平多刺的荊棘,一步一步向前走。到了墳地,我們看見了大大小小的墳。爺爺帶路,先找到我們最親近的先人,然后爸爸和叔叔除去墳上的荒草,爸爸拿著三根香串上六張紙錢插在墳頭上,接著叔叔拿出一疊紙錢在墓碑前點燃,我當時親眼看見墓碑上玄孫一欄里有我和兩個弟弟的名字,還有幾個沒見過面的堂兄弟的名字,當時我的心情很沉重,為什么他們沒有來祭祖呢?也許是他們在外地過年,沒有回來。然后就是放炮竹了,接著我們就要給祖先叩頭了,叩頭時,先要雙膝跪下,然后雙手觸地掌心向上,叩頭三次,這樣重復三遍才是對祖先最恭敬的禮節——三拜九叩大禮。最后,我們要把祖先“請回家”。
回家后,要將祖先供奉在牌位上,在牌位前還要擺上供品,這供品也是有講究的,雞、魚、肉、豆腐、糕點、水果、酒、茶等一樣都不能少,而且雞和魚的頭要向著牌位。拜完祖先才能吃年夜飯,在吃年夜飯時,餐桌上也要空一個座位,那是留給祖先享用美食的。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之前,祖宗牌位前的香火是不能斷的,否則寓意香火不旺!
到初四的早上,我們就要送祖了,送祖時要將供品移到餐桌上,雞和魚的頭也要向著門外,我們要先向牌位拜三拜,再向門外拜三拜,以示將祖先送回到極樂世界。這樣整個清明節祭祖儀式才算結束。
就像奶奶祈禱時說的那樣,祖先們時時刻刻在身邊保佑我們,對于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幸福吧,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讓我們也時時刻刻懷念他們吧!
家鄉的習俗作文12
宜昌,古稱夷陵,為湖北近代三大城市之一,地 處江漢平原與鄂西山區交界點。其春節禮俗融匯 了東部和西部的地方氣息,特別是19世紀下半葉宜昌被辟為通商口岸以來,各地商賈云集于此,以致春節習俗內外交流,形成了既與各地大致相同但又有地方特點的格局。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 “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中國人民素有 的傳統習慣。室外屋內,房前屋后,徹底進行打掃,干干凈凈迎新春。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 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 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 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 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農歷年的 最后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 “除夕”。 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歷一年中最后一頓飯),年夜飯以后有發壓歲錢和熬年 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歷本年的最后一 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臘月28日中午,周家的團年飯菜端上餐桌后,羅婆婆給飯碗里添一點點米飯,將一雙筷子擱在飯碗上,在酒杯里酙了 一口酒,這些是供一房的長輩亡人靈魂回來團圓過年的食物。
傳說這些叫了陰間列祖列宗吃過的飯菜禁止給人吃,忌給狗貓吃,如果吃了將會失去部分記性。
收拾好這些廢物后,一家人就可以上餐桌吃團年飯。春節吃餃子是一項傳統, 吃餃子取“更歲交子” 之意,“子”為“子 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祝大家度過一個快樂的春節。
家鄉的習俗作文13
伴隨著五彩繽紛的煙花、噼里啪啦的爆竹聲中,新年到了!只見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家人們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到處洋溢著一派喜慶的氣氛。
我的家鄉在溫州仙巖,要說起過年,我可知道有很多的習俗呢!
在年三十的晚上,家里在關門時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在門外放炮仗,溫州這邊叫“關門炮”,寓意著舊歲平安;年初一的凌晨,天還蒙蒙亮,人們就起床了,家家戶戶開門后第一件事就是放“百子炮”,在爆竹中,新的一年、新的一天開始了,這是“開門炮”,寓意著開門大吉。
撣塵,就是春節前的大掃除。這項習俗,我也非常喜歡。在陽光明媚的天氣,就把平時許多不知道收在哪里的東西,都搬出來擺在門口,徹底的清洗。我就在當中跨過來跨過去,摸摸這個,碰碰那個,好奇跡了,媽媽把過年前的年貨都搬出來放在走廊里。我連忙把開心果、瓜子、芝麻糖、花生糖都摸一把放進口袋里。吃夠了就幫媽媽遞遞拖把,洗洗抹布。在我們一家人的勞動下,家具、墻壁、地板都是干干凈凈的,然后貼上對聯和倒著的“福”字,意味著福到。到處都是干干凈凈的,被燈光照的亮堂堂,一個熱鬧的新年就要到了!
我最喜歡的一項習俗就是搗年糕了。把做年糕的米磨成粉,然后把米粉放進蒸籠里蒸熟,變成了糕花,再放進石臼中用木槌搗均勻,并有了彈性,然后用長方形雕花模具印出一條條長方形帶花紋的年糕,刷上一層油,一排排疊得高高的,年糕就做好了。溫州方言成為“搗糖糕”。我特別喜歡去看別人搗年糕,大人剛做出來的年糕,冒著騰騰熱氣,白花花的,咬上一口,好香!久而久之,做年糕也就成了“年糕年糕年年高”的象征。
這些就是我家鄉的一些重要習俗,請你有時間也來我的家鄉做客,可我們一起分享家鄉的辛福快樂吧!
家鄉的習俗作文14
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兒,剃頭發,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而且“規矩”也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奇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在無奈之下,。我準備去問正在貼春聯的爸爸。我大喊道:“貼錯了,貼錯了。你把它貼反啦!”爸爸不緊不慢的回答道:“沒貼錯。”那為什么要倒著貼?我疑惑不解。爸爸卻解釋道:“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著貼說明‘福’倒(到)了!”哦,原來如此,那過年還有什么習俗呀?我又發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了起來。原來過年還有一種習俗來源于年獸。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挨門串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年臘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走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有了放炮,穿紅衣,貼春聯的方法驅趕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了,直到今日。我聽完爸爸的講解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為什么理發要趕在二十七呢?哦,原來民間有一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啊,我又問爸爸為什么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中的晦氣,這是好兆頭呀!
這就是我家鄉熱鬧的春節。
家鄉的習俗作文15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描述出了春節萬象更新的一派景色。
春節的來歷說法眾多,其中最為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是,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作為我國最為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習俗自是數不勝數的。例如:置辦年貨,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看春晚,拜年……
在家鄉的清晨,街上鞭炮的“噼噼啪啪聲”響徹云霄,將熟睡的孩童們從美夢中拉了出來。
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眼前的春聯、燈籠,增加了節日的味道。
大人們凌晨四五點便起來忙活了,因為他們得為一家人團聚準備好豐盛的年夜飯。無憂無慮的孩童們則與伙伴分享自己新年快樂的源泉之——各式各樣的鞭炮。有仙女棒,沖天炮,擦炮,甩炮,魔術彈等等。
過年使我們小孩兒最欣喜的莫過于能收到壓歲錢了。壓歲錢一般是長輩給孩子們,媽媽從小叮囑我要懂規矩,收下紅包時,必須雙手接過,并向長輩道謝。
在我們家,過年時收到的壓歲錢都是交予父母保管的。從書上我還得知了關于壓歲錢的小故事呢,讓我來跟你們一起分享吧!
以前每年大年三十的夜里,會有一個名叫作“祟”的小妖出來傷害小孩子。它會趁夜里偷偷潛入人們的家中,摸一下熟睡的小孩子,從而導致小孩子生病、發高燒。當時的人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會讓小孩子用紅紙包八枚銅錢玩,將“祟”嚇跑
因此,人們又將這八枚銅錢叫做“壓祟錢”。后來又因“歲”與“祟”諧音,又被稱為了“壓歲錢”。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歡樂而又喜慶的節日,家鄉的習俗與春節的快樂如一首美妙的樂曲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家鄉的習俗作文【精】】相關文章:
【薦】家鄉的習俗作文01-20
家鄉春節的習俗作文01-06
家鄉的公園作文【精】01-31
【精】家鄉的夏天作文01-30
家鄉的秋作文【精】01-24
家鄉的路作文【精】01-20
家鄉的大海作文【精】12-24
【精】家鄉的美味作文12-23
家鄉的習俗900字01-11
美麗的家鄉的作文【精】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