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通用17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歡迎閱讀與收藏。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1
合上泛黃的書頁,我靜靜凝神思考,望著窗外的春藤葉,聆聽到了時光的旋律。恍惚中我仿佛回到了1800年前,那個英雄輩起的時代,那個魏蜀吳三足鼎立時期,《三國演義》心中的一幕幕在眼前展開……
我最驚羨于孔明的智慧,從耳熟能詳的《草船借箭》到《三氣周瑜》,無不體現著他過人的才智和隨機應變機巧。其中《空城計》也是一個最能呈現他神機妙算、機智絕綸的精妙篇章。正如杜甫詩云:“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空城計》內容講的是司馬懿帶領魏軍前來攻打,而孔明身邊卻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文官,他們進退兩難,硬拼吧,卻勢單力薄;棄城而逃吧,很快會被追上。
于是,孔明心生一計,他獨自在城樓上淡定自若,焚香撫琴,兩個書童各手持寶劍和拂塵侍立左右,安排文官們分頭扮作百姓在地頭灑掃,就這樣制造了“空城”的假象,迷惑了司馬懿的雙眼。
事后眾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
我經常思考,他為什么能夠迷惑司馬懿,成功脫險呢?一番深入思考后,我明白了他之所以成功的因素有三:第一是他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第二是他知己知彼,深知進退兩難;第三是他巧識人心,了解司馬懿的個性多疑。就是這三點,造就了“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的壯舉。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像孔明那樣,遇事沉著冷靜,隨機應變,巧識人心,才能把握更多的機會,這樣才能像他一樣創造出成就輝煌!
沉著冷靜,足智多謀,巧識人心,機智勇敢,正是這些成就了蜀國一代賢相——諸葛孔明!“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正是:
心懸八陣圖,初對策,再出師,共仰神明傳將略。
目擊三分鼎,東聯吳,北拒曹,常懷謹慎勵臣躬。
觀三國烽煙,閃現出一個千年青史留名的傳奇人物。思索中在《三國演義》里,我們發現了另一個諸葛亮。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2
在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可謂舉世聞名,里面也有很多經典片段,但我最喜歡的,是歷史上很有名的——“空城計”。
諸葛亮駐守西城只有二千五百余士兵要面對司馬懿率領的十幾萬大軍,這西城肯定是守不住的,但諸葛亮想到了一條妙計,他用琴聲讓生性多疑的司馬懿懷疑城里有伏擊,就下令撤退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空城計”。
諸葛亮遇到危險臨危不亂,沉著應對,我們要向他學習,遇到地震,或其它自然災害。應當有序的安全撤離,不能擁擠,如果有人摔倒了應該迅速把他拉起來,不然會發生擁堵,還會有更多隱患。
諸葛亮知己知彼,思慮周詳,俗話說的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我每當讀到:諸葛亮苦思冥想的時候,我也會幻想自己下象棋時,只要對有一點破綻,就把他戰勝的象樣高手,但諸葛亮也是從小苦讀百書而成了現在料事如神的軍師,我也更應該向諸葛亮學習,學習他沉著冷靜,寬容大量,思慮周詳,遇事不慌的性格。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很讓我佩服,我們也應該好好學習,成為諸葛亮那樣的人。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3
空城計,指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缺乏兵備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驚退敵軍之事。后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它是根據我國古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原文: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敵我交會,相戰,運用此計可產生奇妙而又奇特的功效。
解析:
這則漢語又講了兩個故事。張守圭接替戰死的王君煥,正在修筑城墻,敵兵又突然來襲。城里沒有任何守御的設備,大家驚慌失措。守圭說:“敵眾我寡,又處在城池剛剛破壞之后,光用石頭和弓箭是不對退敵的,應該用計謀。”他讓將士們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飲酒奏樂,若無其事。敵人懷疑城中有備,只有退兵。齊祖鋌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張守圭又多一招:等賊兵以為人走城空,不設警備時,突然命士兵大聲叫喚,更將賊兵搞得糊里糊涂,只得退兵。
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變化無窮。在敵乘我虛之時,當展開心理戰。一定要充分掌握對方主帥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輕易出此險招。況且,此計多數情況下,只能當作緩兵之計,還得防止敵人卷土重來。所以還必須有實力與敵方對抗,要救危局,還是要憑真正實力。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4
《空城計》想必你并不陌生,比較近幾天,我讀了這個故事,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那就是遇事臨危不亂。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諸葛亮,講述了三國時期,魏國將軍司馬懿率5000萬精兵攻打西城。面對這龐大的軍隊,諸葛亮鎮定自若,只是讓老百姓呆在家中,自己沉著冷靜地在城樓上彈琴,巧妙運用空城計,趕走了生信多疑的魏軍。
故事中,諸葛亮面對如此龐大的軍隊,沒有一絲恐慌。憑那沉著鎮定,機智過人的膽識,比較終趕走了敵人,令人不得不拍手叫好。我還領悟到了: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太過懼怕,沉著鎮定地去面對它,消滅恐懼的`比較好辦法就是臨危不亂,用堅定的意志去想辦法化解它。
在生活中,我卻和諸葛亮先生恰恰相反。經常在考試中遇到難題時,慌慌張張道:“啊!這怎么寫?這也太難了吧!”害怕耽誤時間,不經過好好思考,糊里糊涂就下答案。其實,你只要冷靜下來,根據老師教我們的答題方法,找出問題的關鍵詞、關鍵句,不要被問題的復雜性所迷惑了,緊接著,題目就迎刃而解了。辦法總是比困難多的,處理問題要沉著鎮定。
正所謂:泰山壓頂而面不改色。我一定要做一個遇事鎮定的人。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5
“報!司馬懿帶領十五萬左右大軍,向我方攻來。”探子慌張地跑進大廳來,正在商量對策的諸葛亮與諸位大臣也不由一怔。
……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十九課,齊讀課題,19。空城計……”王老師站在講臺上,手指著黑板,說。
嗯?這不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十六計中的空城計嗎?我倒要看看,什么是空城,什么是計謀……
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后,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于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后,笑著說:“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里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后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么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里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里特別精彩的一個計謀,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空城計是一仲“虛而虛之”的心理戰術,在戰爭的緊急關頭和力量虛弱的情況下運用這種戰術,故意以空虛無兵之勢示敵,就可能使敵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從而達到排危解難的目的。這個智謀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諸葛亮冒死作出假象,最后成功了。我們要學習這種大膽。
不知不覺,已經下課了,這就是空城計嗎?或許這計謀在我們生活中也用得到呢?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6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一本很好的書,也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三國期間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故事,其中有人物張飛.關羽.劉備.諸葛亮.孫權.趙子龍,等形象被作者寫的生機勃勃,其中還有好多有趣的故事比如火燒赤壁.空城計等等,我看的這篇文章就是空城計。
空城計中講的是司馬懿帶領十五萬大軍攻打孔明所在的城池,可是孔明的身邊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軍在城中,另2500的軍事已經去運糧草去了城中文官驚慌失色,這是孔明先生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叫諸軍各守城鋪,大開四門沒門都有20軍士扮作百姓,打掃街道,孔明坐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心事多謀,一見這陣勢就開始起了懷疑,最終還是退了兵。
孔明的計謀成功了,他本知司馬懿心事多疑,就用這一點,讓司馬懿開始懷疑城中有埋伏,最終退了兵,我的感受是做什么事都得了解對方的習慣,有一句話叫性格決定命運,只有這樣才有百戰百勝的可能。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7
今天我讀了《空城計》這篇文章,知道了文章的主要人物有遇事沉著冷靜,從容應對,思慮周詳的諸葛亮和生性多疑,用兵謹慎的司馬懿。
《空城計》講的是三國時期,魏國派司馬懿率領十幾萬大軍攻打蜀國。在一次戰斗中,蜀軍兵力薄弱,諸葛亮只好想出一個辦法——空城計。他打開城門,坐在城樓上悠閑地彈琴。最終,嚇退了多疑的司馬懿,挽救了一次危機。
讀完《空城計》后,我查了資料,了解了“空城計”出自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95回。我還知道了“空城計”的具體意思——是指在危急處境下掩飾空虛,騙過對方的高明策略,比喻掩蓋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對方迷惑或后退。原文是“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作文計。孔明乃披鶴氅,帶綸巾,手搖羽扇,領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這篇文章中的好詞好句也有很多,讀了讓我受益匪淺。如“以卵擊石”,我通過聯系上下文,知道了詞語中“卵”就是比喻兵力薄弱的蜀國,“石”就是兵力強大的魏國。“這時就聽得城樓上傳來的琴聲,由舒緩漸漸變得倉促起來,仿佛暴風雨就要來臨一般。”這個句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由舒緩漸漸變得急促的琴聲比喻成了暴風雨,可以表現出當時司馬懿的不知所措,使我仿佛身臨其境。文中還有許多像這樣的詞語,耐人尋味。
這篇文章告訴我,遇到事情不能慌張,只有從容應對,臨危不亂,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8
近期,我看了三十六計之“空城計”。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深,我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 故事說的是,諸葛亮聽說街亭失守,忙召集眾將,部署撤兵,并親自帶領五千人馬,到西城搬運糧草。突然,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向西城殺來,城內只剩兩千五百人馬,諸葛連身邊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大家非常驚慌,諸葛亮仔細分析了一下,說,我自有退兵之計。他讓軍士各守崗位,大開四門,而他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是個多疑的人,看這個樣子,城內肯定有伏兵,連忙撤退。
看了空城計,我感覺,諸葛亮非常聰明,有謀略,在危機關頭,從容鎮定,沒有驚慌,仔細分析對方主帥的性格弱點,設計了“空城計”,來對付敵人,以弱小對付強大。因為司馬懿是個多疑的人,諸葛亮確信他不敢冒然進城的。
“空城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如果遇見危險,要沉著冷靜,認真分析應對,出主意想辦法。許多時候,辦法正確,危險的事最終還是能夠化險為夷的。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9
書能帶給我們快樂,像豐收那樣的快樂。《空城計》中的諸葛亮讓我深深佩服,怪不得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呢!
西城兵力薄弱,魏國得以進攻,蜀國西城危在旦夕,諸葛亮卻出謀劃策想出“空城計”,不用一兵一卒就讓司馬懿趕忙退兵。諸葛亮巧用自己的“智”與司馬懿的“疑”讓西城暫時化解危機,真是足智多謀。
諸葛亮有兩點使我佩服:第一是“智”,第二是“靜”。
諸葛亮的智慧簡直是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用表象來迷惑敵人,故弄玄虛,將一座空城體現出是一座兵力充沛的西城!他用琴聲的起伏音律來讓敵方嚇得退兵,真是厲害。
諸葛亮的“智”很難學,但是他的沉著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在危急關頭露出不慌不忙的樣子,十分重要,如同在溺水時不要死命掙扎一樣。我們如果遇難事時,沉著不慌亂,相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也許就能成功呢?“空城計”的故事中,諸葛亮彈琴開城門需要沉穩;面對司馬懿兵臨城下時,隨機應變琴聲激昂時更需要冷靜沉著,臨危不亂的心態!這次疫情,“宅”在家中也要沉著不慌亂,要相信新冠肺炎一定能被我們打敗!堅定必勝信念,也能增強防止病毒二次傳播的免疫力。
《空城計》讓我印象深刻,它讓我看到了古人的聰慧,讓我了解到歷史的意義,也讓我悟出更多做人的道理。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讓人智慧了,讀書讓你向生活之“美”延伸。“空城計”的故事就是一塊充滿“智”與“靜”的美玉。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10
《空城計》主要講評了諸葛亮自失了街亭在這以后,準備離開西城縣。司徒懿帶領十萬兵馬,氣焰洶洶地向縣城迫臨。諸葛亮此時手底下只有兩千多枯木朽株,可是諸葛亮大義凜然,眼看魏軍正向縣城蜂擁而來,他卻叫人民代表大會開城門,在門旁安置了二十來個軍人扮作百姓掃街,而后他自個兒衣冠楚楚地在城樓上燃香彈琴。司徒懿的部隊趕赴城門下,只見城門大開,老百姓只管掃地,諸葛亮卻坐在城頭旁若無人、煙卷兒裊裊,琴聲悠悠。司徒懿深知諸葛亮做事小心,他確定地認為必有重兵埋伏,于是馬上就把所有兵馬撤走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對諸葛亮欽佩的五體投地,他曉得硬拼肯定拼然而,假如逃也會很快被追上,于是,他急中生智,想了一個“空城計”,司徒懿曉得諸葛亮一輩子謹慎做事,不敢有半點馬糊,他一看這架勢,就很快分辨斷定肯定有詐,于是便退兵了。我想,我也要像諸葛亮同樣,機靈勇敢,遇事不慌,遇到艱難自個兒設法解決。所以,當碰到危險的時刻,務必不要手足無措、慌手慌腳,應當冷靜沉著、慢條斯理、機靈有謀。
這個故事奉告我們:碰到困難務必不要動作忙亂,假如那是諸葛亮有一絲急忙,琴聲出了問題,司徒懿就肯定會清楚這是諸葛亮慌了,便帶兵殺進城里,這是諸葛亮也生命保不住了。所以我們要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要有勇氣,大義凜然,有時候就能夠置之死境然后生。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11
我喜歡看歷史方面的書記,前兩天,爸爸又送給我一本《空城計》。
看到書名,我還真迷茫了,《空城計》?什么意思?應該是沒有人的城市里面發生的故事?還是……算了,還是讓我看看吧,猜不出來。
哦,原來,故事講的是,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鋒官馬謖誤失街亭,致使前線大軍節節受困。情急之下,孔明決意退守漢中。大軍盡去,時孔明身邊只剩五千兵馬駐守西城縣。一日,忽接探馬飛報,說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正望西城蜂擁而來。這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駐城的五千兵馬也已分出一半運糧去了。眾官聽罷盡皆失色,唯孔明鎮定自若,當即下令將旌旗藏匿起來,城門四開,每門分派二十軍校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其余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聲喊叫。一切準備就緒,孔明引二童攜琴登上高樓,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好一副閑情愜意!
司馬懿引兵來到,遠望城上孔明端坐城樓,笑容可掬,旁若無人,大感不解。整個城池寂靜一片,就跟什么事情也沒發生過一樣。看此情景,若換了旁人,大可無所顧慮,大手大腳的引兵浩浩蕩蕩殺入城中。說不定諸葛孔明早已授首就擒。可偏偏是司馬懿,生性多疑,不由分說便下令退兵。孔明遙望魏軍遠去,撫掌而笑……
這就是著名的“空城計”。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人不光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過人的膽識,這也是所謂的“藝高人膽大”。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成為有用的人,俗話說得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12
我今天看了《三十六計》之“空城計”,講的是蜀國的大部隊都去打仗了,曹操趁機率領部隊想奪下蜀國。諸葛亮在敵人兵臨城下時,想到一個妙計。他打開城門,毫無防守,只讓兩名老人在城門打掃衛生,根本無視曹操大兵壓境,諸葛亮在城頭悠閑地彈琴。此時,曹操心里卻打起了鼓,諸葛亮不可能毫無準備地等著我攻入城,他肯定有暗兵埋伏在城中,等著我攻城,攻進去以后就會陷入埋伏中。從琴聲中,曹操聽出諸葛亮毫無畏懼之心,更加堅信了自己的判斷。退兵觀察。數日如此,諸葛亮穩如泰山。曹操也更加堅信自己的判斷,以撤兵為上,放棄了進攻。諸葛亮不傷一絲一毫,大獲全勝,守住城池。曹操得知真相后,自嘆不如。
從這個故事中,我學會了在危機時刻,不能著急,要冷靜,要在氣勢上壓倒對方。比如,某天晚上,我遇到了搶劫,雖然我什么都不會,但我“哈”一聲,擺一個武術pose,對方一定嚇住了,我再不漏聲色,再“咦”一聲換個武術pose,毫無懼色,劫犯肯定我是練過武術的,就有可能被嚇跑。雖然爸爸媽媽從不給我零花錢,他也搶不到什么,我知道關鍵時刻氣勢最重要。但爸爸媽媽告訴我,遇到劫匪,不能使用《空城計》,而要使用《走為上》計,能跑則跑,跑不掉,則他要什么就給什么,不要抵抗,保命要緊。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13
今天,我看到了《空城計》,這個故事是寫諸葛亮的。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諸葛亮自丟了街亭之后,便準備離開西城城。司徒懿率領十萬人馬,氣勢洶洶地向縣城逼近。這時候,諸葛亮只有兩千多人馬,但是,他依然命令打開城門,并派出大約20名士兵裝扮成老百姓清掃街道。
而諸葛亮,則衣冠楚楚地在城樓上焚香彈琴。司徒懿的部隊沖到城門,見到城門大開,老百姓在掃地,諸葛亮悠然自得地彈琴。司徒懿知道諸葛亮做事小心,認為其中會有一場大埋伏,所以他立刻撤走了所有的人馬。
讀完這個故事,我被諸葛亮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雖然沒有手下沒有太多士兵,卻膽敢制定這樣一個“空城計”,使老謀深算的司徒懿上鉤。我想,我也要像諸葛亮一樣,聰明勇敢,鎮定從容,遇到困難要盡力解決。所以,在遇到危險的時刻,千萬不要驚慌失措,應沉著冷靜,從容應對,足智多謀。
“空城計”是一種心理戰術,運用這一戰術的關鍵是要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敵人的性格特點以及心理狀態。諸葛亮利用空城計成功躲過一劫,正是他十分了解司徒懿小心多疑的性格。諸葛亮的空城計舉世聞名,事實上,早在春秋時期,空城計就被很好地使用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很明顯的道理:只要有勇氣,有正義感,有時候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14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空城計。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內容是:諸葛亮為了不讓西城的糧草落入司馬懿手中,親自帶領五千人馬到西城去搬運糧草。諸葛亮分出一半士兵搬運糧草,另一半守城。突然,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殺到城下。西城的文官都嚇得直打哆嗦。諸葛亮鎮定自若,命令士兵打開城門,每個城門口都派二十名士兵裝成老百姓,灑水、掃街。一切安排好了,諸葛亮披上道袍,戴上頭巾,帶著兩個書童,搬了琴在城樓上坐下來,點上兩柱香,悠閑地彈著琴。司馬懿來到城門前,見城樓之上諸葛亮笑容可掬,燒香彈琴。接著看城門,大約二十名百姓在低頭認真地灑水掃地。司馬懿越看越懷疑,越看越害怕。他只好下令撤軍,司馬昭對父親說:“也許是諸葛亮手下沒有士兵,故意裝成這樣,想要騙我們退兵”司馬懿很有把握地說:“諸葛亮辦事一直很謹慎,從不冒險。今天卻打開城門,城里面一定有埋伏。”城樓上的諸葛亮,臉上泰然,其實手心里捏了一把汗。官員們贊嘆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諸葛亮說:“我不是愿意冒這個險,實在是沒有辦法啊。這條計策只能冒險用一次,以后絕對不能再用了!”司馬懿在撤軍退路上,探馬來報:“諸葛亮已從西城撤退,他隨身只有兩千多名士兵和一幫文官,剛才城里沒有埋伏。”司馬懿聽后長嘆:“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啊。”
我讀完這個故事,明白了以后無論遇到什么緊急情況,我都要像諸葛亮一樣鎮定冷靜,積極尋找最好的辦法解決問題。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15
《三國演義》是一部聞名于中國的古代經典名著。其中有許多家喻戶曉的故事。例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空城計……其中,令我喜愛不已的還屬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啦!
在三國鼎立時期,一次魏國得知蜀國的戰略要地西城只有以往多名士兵看守,便立馬派兵攻取。蜀國得知后,立刻請諸葛亮來想對策。當司馬懿到達之時卻發現城門大開,只有一人在掃地。諸葛亮卻坐在城樓之上從容地彈著琴。活生生的把司馬懿給嚇了回去。
我一讀完這故事,就不由得贊嘆起來:“諸葛亮啊,諸葛亮!你可真夠厲害!”在西城內無一人看守之時,他卻能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悠然自得地彈琴。面對司馬懿的大軍,未表現出一點兒心虛。制造出胸有成竹,城內有千萬兵馬,埋伏著、等候下令的假象。并且他十分了解司馬懿多疑的性格,所以才敢做出如此大膽的決定——擺空城計。城門大開加上他悠然自得的撥動琴鉉,無不使一個本身就多疑的人產生種種疑慮。司馬懿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決定退兵也一定是諸葛亮料想之中的。若是張飛帶兵,那諸葛亮的計劃肯定泡湯。因為張飛才不會多想,帶著兵猛沖、猛干就對了!這個故事可真是讓我回味無窮、津津樂道呢!
名著,就是名著!經典,就是經典!其中一個小故事,就這么耐人尋味,更別說一本書啦!我喜歡“空城計”,更喜歡《三國演義》!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16
前幾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這個故事,使我對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再一次體會到了諸葛亮的機智勇敢。
故事的大概是這樣的:因為諸葛亮錯用馬謖,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軍士駐守在西城縣。忽然,司馬懿引大軍15萬,來攻打西城。這時,諸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眾官員聽得這個消息,個個大驚失色。諸葛亮沉思片刻即傳令道:”將旌旗全部隱藏起來,軍士們各守衛在城上巡哨的崗棚,如有隨便出入城門及高聲講話的,殺!大開四個城門,每個城門用20個軍兵,扮作百姓,打掃街道。魏兵到時,不可亂動,我自有計謀對付。”
司馬懿來到城樓外,見諸葛亮在城樓上,笑容可掬,焚香彈琴,左右兩邊各站一個少年,。城門內外,僅有二十余名百姓,低頭打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后懷疑城中有重兵,連忙指揮部隊撤退。諸葛亮見魏軍遠去,哈哈大笑起來。諸葛亮說:”他料定我平生謹慎,從不冒險,見我們這樣鎮定,懷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險,只因為不得不這樣啊!”大家敬佩地說:”丞相的計謀,鬼神也不能預料啊。如果我們來指揮,必定會棄城而走了。”諸葛亮說:”我們只有2500人,如果棄城而走,必定走不遠,不是很快就會被敵人追上嗎?”
是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才保住了西城縣,以后我們在遇到困難時,也要像諸葛亮一樣臨危不懼,開動腦筋,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 篇17
今天的任務完成了,我躺在椅子上休息。就順手拿起了一本《三國演義》開始默讀。讀著讀著,我看見了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第95回,馬謖劇柬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我大概翻了翻,發現里面有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空城計。
這一回講的是:馬謖抗將令,因此丟失了街亭這一戰略要地。因此司馬懿攻到了諸葛亮所在的城。司馬懿此時有15萬軍隊,而諸葛亮僅僅只有5000軍隊。又分了2500人去搬運糧草。因此守城的只有2500軍隊。諸葛亮令將士把軍旗都藏起來,每個哨兵和士兵一旦出城或者高言大語者,立刻斬首。把四個大門都打開,每個門用20個士兵在打掃,自己在樓上喝茶。
司馬懿來到城下,看到如此情形,卻不敢進去。因為他知道,諸葛亮從不冒險,現在他擺出如此輕松的態勢,一定是有詭計。急令兩路兵速速撤退。諸葛亮就這樣嚇退了司馬懿。
諸葛亮之所以能退司馬懿,是因為他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作到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態勢。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做任何的事,都要經過思考后再抉擇,而不是莽莽撞撞的抉擇,往往很多錯誤都犯在沒有百分百的判斷力,應抓住敵人的弱點再去判斷怎樣才能戰勝敵人。
我希望我們現在都能夠遇事思考,而不是莽莽撞撞的一古腦的向上沖。
【空城計讀后感五年級(通用17篇)】相關文章:
五年級讀后感600字02-05
《活著》讀后感通用15篇01-28
《哈姆雷特》讀后感(通用38篇)02-14
史記讀后感(通用15篇)03-07
活著讀后感通用15篇03-06
《春》讀后感通用15篇03-05
《飄》讀后感通用15篇03-01
《春》讀后感(通用15篇)02-25
論語讀后感通用15篇02-12
《活著》讀后感(通用15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