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隨筆(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別人寫的隨筆吧?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為了讓大家在寫隨筆的時候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隨筆,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的隨筆1
不覺又快要過端午節了,粽葉飄香,我似乎聞到了粽子的香味,味蕾蠕動,思維隨動,不覺掀起了感情的波瀾,我又想起了兒時過端午節,到坡地里去挖艾草、爬到門樓上放艾草、系著五彩繩跑到大街上蹦跳的情景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字里行間飄蕩著端午的粽子香。
那個年代的鄉村,每逢過端午節的時候,仍一代代相傳著古人的一種神秘說法,認為端午是“毒日”、“惡日”,會給世人帶來某種災禍,被越傳越神,人們為了避邪,便有了過端午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過端午的時候正是夏季,容易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蛇蝎也易侵入,這個時期是最脆弱的時期。不管是什么原因,家家戶戶到了這個時候,都格外小心,想方設法避邪氣、避蛇蝎。
兒時記得端午節這天,清晨起來就開始忙,各家各戶女主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無色的線擰成小繩,系到孩子們的手腕、腳腕上,大人們在為孩子們系“五彩繩“的時候,都叮囑要閉住嘴,不說話,直到手上、腳上都系上了才能說話。手上系著的“五彩繩”叫“手鎖”, 腳上系著的則叫“腳鎖”, 因都是用五彩繩系的,所以統稱為“五鎖”。
系好了“五鎖”,大人們就叮囑說,戴上“五鎖”能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見了腳上纏著花花綠綠的“五鎖’都會離得遠遠的。還有,這“五鎖”不能隨便丟棄,如果第二天不想戴了,只能把它丟到河里,把這種瘟疫類的東西徹底沖走。兒時的我不管信不信,都會像雞啄米似的點頭稱是,而且戴在手上、腳上還顯得很漂亮,小伙伴們都是這樣,還故意跑到大街上,逗趣似的伸伸手、伸伸腳,展示展示自己的“五鎖”,歪歪頭、低低頭地看看別人的“五鎖”, 比試著誰的更漂亮些。
有了這個避邪避蛇的“保護傘”,我和小伙伴們就嬉鬧著跑到大約四五里外的山上、坡里采艾草,童稚的歡笑聲在路上、坡里、山澗回蕩,處處洋溢著青蔥歲月里過端午的氣息。左瞧瞧,右看看,等到每人采的艾草差不多夠了,就一起興高采烈地往家趕,身后留下一路歡樂一路歌。到家后每人急著搬出凳子,把艾草放到自己的門樓上,據說也是為了熏蟲、避邪。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因我家街門外就是一片寬闊的場地,也是南北東西路的交界處,平時都是小伙伴們玩聚、嬉鬧的天地,端午節這天就更不例外了,自然成了小伙伴們的樂園。小伙伴們把艾草放到了門樓上,就你招呼我、我招呼他地從家里趕過來了,大多時候都是圍聚在我家的東墻跟下,敘說著過端午節的歡樂,做著各種有趣的游戲。女孩跳房、踢毽子、后折腰,男孩則打楗、打陀螺、摸瞎胡……過端午節的歡樂在這里飄蕩。那時候,小伙伴們過端午節的興致都很高,真是樂不思歸,每次直到大人們喊著吃飯了,才不情愿地、戀戀不舍似的慢慢散去,過端午的信息也隨風飄去。
過端午節還有吃粽子的風俗。那個年代,除了在集市上買的粽子,大都是用葦子葉包的,兒時的東河有一片葦子,既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又是吹葦葉哨的好材料,葦葉還可包粽子,過端午節的時候,跟人家打個招呼就行了,采摘既方便,又實惠,包的粽子可一飽全家人的口福。那時包粽子的米大多是用黍子碾成的大黃米,這在當時就屬于最好的了。一走進家門,粽葉飄香,一揭開鍋,香味撲鼻,看了就很想吃。吃著黃橙橙的大黃米粽子,心里那個香甜啊!
記得我家過端午節時,大多是祖母包粽子,每到端午節時,我就想起了祖母包的粽子,粽葉飄香,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祖母心靈手巧,包的是一個個大三角粽子,層層剝開粽葉,里面是濕潤飽滿、略顯微黃的大黃米,迅即散發出米的香氣,美美的吃上一口,唇齒間留有余香,味道好極了。吃完了粽子,跑出家門,問一下鄰居伙伴們,大多沒吃粽子,有的是家里大人嫌麻煩,不愿包粽子,有的家人就不會包粽子,便把粽葉和大黃米或小黃米一起蒸,吃的雖有粽子味,但卻吃的不是真正的粽子,感覺大不同。所以,每每想起這些,我就更加感激心靈手巧的祖母,是她讓我美美地吃上了真正的粽子,在我獲得優越感的同時,也讓小伙伴們分享,有時把他們叫到我家里,把大大的粽子分給他們吃,也等于吃上了端午節的粽子,分享了端午節的歡樂。那個年代,能吃上這樣的粽子也是一頓美餐。
粽葉、葦葉一樣飄香,飄出來的“端午”不一樣。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從過端午的歡樂到粽葉飄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過去和現在過端午節的不一樣。過去的端午節傳統色彩濃郁,節日氛圍濃濃;現在的端午節文明了、時尚了,而節日氣氛淡化了。過去過端午節,都在好好地打算著,精心地準備著包好粽子,過好端午節,忙碌中充盈著快樂;現在的平日里都經常買粽子吃,過端午節也不用忙活了,清閑了,卻缺少忙碌著過端午節的熱鬧氛圍。過去過端午節,祖母包的粽子香味特別濃,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現在包的粽子質量好多了,不斷花樣翻新,也小巧玲瓏,好看多了,但我總感到缺少了點什么,缺少了點什么呢?
近年來,國家更重視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節日了,蘊含著傳統節日復蘇的氣息,這可謂一件大好事。尊重
傳統、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把傳統節日與現代文明接軌,與精神生活聯姻,演繹到社會活動中,延伸到家人團聚的餐桌上,過著傳統節日,享受天倫之樂,品嘗陳年佳釀,憶屈原,說秋瑾,話端午,是多么充盈和浪漫的節日啊!愿這朵傳統的奇葩之花在中華大地綻放美麗!
端午節的隨筆2
節日,就是辛勤的勞苦大眾,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的歲月中,為了打破這份寧靜,辛勤勞動的人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來的、歡樂氣氛的日子。這樣使得,勞苦大眾在平靜地生活中,讓人們有所期待、有所期盼。在漫漫長河中,有了慶祝、歡慶,生活才過得有滋有味,才過得有人情味、有人性。這也許就是傳統節日在千百年來,傳承至今的理由吧。
就拿端午節來說,就是沒有屈原,窮苦的人們也會在五月編造出節日來。我的家鄉的端午節就沒有紀念屈原之說,而是一段神話故事。這個故事祖祖輩輩傳承下來,這幾年卻讓屈原占據了。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惡神,仇視人間,他要毀滅人類。這位惡神派下來一位善良之神,讓他執行這項任務。可這位善良之神,動了惻隱之心。下凡后對人類說,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位惡神要觀看人間,你們到這一天的時候,家家戶戶,房門插樹枝,窗口掛野草。到這一天惡神一看,呀!世間人類真死絕了,你看,房門口都長出樹枝了,窗戶上都長野草了。就這樣又過了好多年,惡神知道了內情,殺死了善良之神,還為人間降下了災難。從此以后,人們為了紀念善良之神,在每年的端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門口插柳樹枝,是為了挽留善良之神,窗口掛艾草,是為了表達對這位善良之神的愛戴。
至于五彩繩,在我老家叫百索兒。這個傳統是怎么來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小時候,只要是過端午節,早上起床,媽媽就為我們弟兄幾個帶上百索兒。在老家也有人說是為了讓孩子長命百歲;也有人說是,五月里蛇出現了,孩子帶上百索兒,蛇不咬。不管怎么說都是為了祈求孩子身體健康,命運順利。
對于吃粽子,在我老家根本就沒有這種習慣。我小時候也沒有聽說過,端午節還要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還是在上學以后,課本里學到的,那時候也就知道了屈原,知道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我們北方是以面食為主,在端午節那天,家里人會用面炸麻花,或者炸油餅,這也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小時候盼望過節,過節了就有好吃的。在小孩子眼里,過節是最好的日子。
在我外婆家五月,杏子就熟了,端午節可以提前吃到杏子。我外婆家以前有一顆好大的杏子樹,每年端午節時,我舅舅就拿好多杏子,還有麻花,油餅到我家來。這也是天打不動的規矩,自從我媽到我家,就有了這一規矩。有一年,端午節那一天我舅舅收麥子忘了給我家拿杏子,還讓我媽質問了好長時間。尤其端午節吃杏兒,這在我兒時是最驕傲的,因為我外婆家的杏子比我家鄉要早熟幾天。端午節,下午上學,我拿著杏子、油餅、麻花,帶著媽媽親手擰在一起的百索兒,信心滿滿,就喜歡擺著課桌上顯擺。同學們看著杏子,饞的口水直流。那時候就喜歡同學們伸出小手,哀求著在我跟前要杏:“給一個嗎!掰半個也行嗎?我們倆是好朋友……等等”當我掰半個杏仁給同學,看著同學們吃,我特有滿足感。因為外婆家的杏子,個大,不酸。我外婆家的杏核還是甜的,在我小學二年級那年,倆同學為了我吃剩下的杏核,還打了起來最后鬧到班主任那里。
初一那年,我吃上了粽子。雖然在小學就知道,粽子也是端午節的美食,可家里窮,父母沒有買過。當時的粽子也是外地運過來的,老貴了,一個五塊。那年我小姨,從外地打工回來,剛好是端午節,就往我家拿了幾個粽子。人家是沾蜂蜜吃的,我又不知道,拿出一個撥開就吃。嘗了一口,新鮮感就沒了,一點都不好吃,就像玉米糊糊,沒放鹽。咬了幾口就扔掉了,沒想到我哥回家,小姨拿出了蜂蜜。人家咬一口沾點蜂蜜,甜甜的。我是饞饞的,真沒勁。哎!豬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我是沒嘗出味道,一個粽子糟蹋了。當時就埋怨小姨,為什么不多拿幾個,一人一個,真沒意思,心里有一種失落感。心里從沒有想過,那時候誰家里都沒錢,吃粽子也是奢侈品。在當今社會,粽子多了,卻沒人喜歡吃了。端午節象征性的吃個粽子,只是為了過節。今年端午節回家,拿了幾個粽子,我女兒一個咬一點,說不好吃,就讓我家豬,過了端午節了。
不過我女兒對百索兒,還是很喜歡的。五月初四那天晚上,就讓我媳婦給他綁在手腕上。最后是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是百索兒。還記得我小時候也喜歡百索兒,端午節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媽鞋百索兒,有時候我媽忙,頭天晚上沒來得及擰,就催著讓她擰。端午節那天,綁不好百索兒是不會去上學的。端午節過后,還一直帶著,一直到農歷六七月,百索兒顏色褪完,再加上愛玩,不講究衛生,百索線讓污垢侵染地,都看不出是什么顏色了,才取掉。有時候還不死心,自己找來各色絲線,自己擰一根,再綁在手腕上。也許是想著端午節越長越好。在孩童時代節日是越多越好,越長越好,而對于有負擔的大人,還是要以過日子為重。
對于百索兒來說,大人們是不會綁在手腕上的。我不綁百索還是初三那年,主要是男兒身,不好意思。但端午節,砍柳枝,割艾草,還是自己的強項。自從上了初中,每年端午節都會隨著父親到山上找艾草。很早就起床,趕天不亮要把割地艾草掛在窗口,大人們說這樣吉利。我對吉利倒沒有感覺,主要是為了新鮮、刺激、好玩。就拿我爸常說的一句話,“年輕娃,耍性子。”在那時候,天不亮背著一背簍艾草,走在大街上覺得特別有面子,誰要就趕緊拿點,臉上永遠帶著燦爛地笑容。人總是要長大,對好多事也有淡化之時。上高中以后就再也沒有上山割過艾草。還記得我媳婦懷孕那一年端午節,我剛好在家,我爸讓我上山去割艾草,我還對我爸犟嘴,今天滿大街都是買的,跑那么遠干嘛?我還心里嘀咕,都好幾年沒上山割艾草了,我爸今年怎么這么大興致?最后我爸一人上山割了艾草。后來才知道,在老家,女人坐完月子,要把五月端午節那天割的艾草和柳樹枝,放大鍋里煮水,來為出月子的女人洗身子。傳說這種水洗身,對女人身體好。我爸割艾草是為了我媳婦,當兒子的卻不知道,自己真是個糊涂蛋。
隨著社會發展,文化大融合,家鄉關于端午節的傳說已無人說起,而關于粽子,屈原、女兒節的說法,卻占據了家鄉的傳說。對于社會低層的勞苦大眾,怎樣的傳說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一家人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總認為,只有節日,才能清晰地記錄著勞動人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內容;只有一次次的紀念才能讓中原文化淵源流傳;祖祖輩輩記住正能量的東西,社會才能發展。如果現在我女兒問我端午節是怎么來的,我會對她說:“因為有一位愛國詩人,在端午節這一天跳江了,所以每年我們都來紀念他。”而不會說,神、鬼之詞。
端午節的隨筆3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學校放三天假,說到端午節,自然也就想到了屈原,據說,屈原是在農歷五月初五受冤,抱著石頭自投舊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老百姓為了不讓屈原被魚兒吃掉,家家做粽子,把粽子投進舊羅江中。這是習以為常的說法!
晚上媽媽和爸爸帶我一起去外婆家過節,這時,外婆正在包香噴噴的糯米粽子。外婆說:“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這時,外公要跟我講講端午節的習俗,聽說在江南地區:他們為了驅邪,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
這時,香噴噴的粽子煮好了,剛煮好的粽子熱氣騰騰的,我第一個坐在位子上,說:“外婆,我來幫您嘗嘗粽子熟不熟”。外婆笑瞇瞇的說:“看你這只小饞貓,好!外婆給你先來一個。”我把粽葉撥開,看到了糯米粽子,聞一聞,哇!真香啊!真讓人流口水,不能光看不吃呀,我馬上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外婆說:“現在的粽子品種可多啦!有豆沙粽,水晶粽,肉粽,咸肉粽……”聽著聽著,口水早就已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去了外婆家,我不僅了解了不少的知識,有吃到了好吃的端午節的粽子,真是高興呀!
端午節的隨筆4
每年到端午節來臨,網上和微信中一片“粽情”飄香的味道,南方有水的地方,更是早早地就預備下劃龍舟比賽的物件,緊鑼密鼓地加強訓練劃龍舟比賽的“戰斗”隊伍。而在我們北方大部分地區,端午節則是以包粽子、結花繩、做荷包、圖吉利的民間活動為主。由于缺水,村民們不敢奢望在大江大河中祭奠、舉辦劃龍舟活動,因此也就不知道紀念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我知道端午節紀念屈原,那還是在上了小學以后的事。
過去,我們那里鄉下根本買不到糯米,所以每到過端午只能吃干榆樹錢做的粑粑,最有錢的人家也只能是從集市上買回二斤干棗,過端午用水泡醒了蒸棗山吃。常記得我們家門前那棵老榆樹,春天,當那上面結滿一串串鵝黃色香味甜綿厚實的榆錢時,就是我們最喜歡的時候。這榆錢自古就有被食用的習慣,農村的小孩根本就不懂講衛生這一說辭,只要是看見榆錢,就爬上樹去先美美地捋著生嚼著吃上幾口,解解饞。然后再揀粗大肉厚的折幾支帶回家晾干存起來,等到過端午節時讓媽媽和著粗面蒸粑粑吃。
記得那時侯還有個順口溜:“東家女 ,西家娃,采回榆錢過家家,一串串,一把把,交給媽媽做粑粑。”。假如那一年的雨水多,村頭那棵老榆樹和著春風、映著綠色,金黃的榆錢綴滿枝頭。每到這個季節,母親都會帶領我們一群小孩子采摘很多的榆錢來,做著各種榆錢飯,還把剩余的榆樹錢晾干存起來,以備過端午給我們蒸榆錢粑粑吃。也許是我們嘴饞、也許是童年記憶深刻的緣故,現在想起來那種榆錢粑粑的味道,那種嚼在口里那么香甜,那么可口,百吃不厭的情景時,比現在吃肉的味道還香。現在母親已經不在人世,每每想起這些事來,心里總是酸楚楚的……
過端午還有一件事,那就是盼著媽媽給我們戴花線繩繩,女孩子則盼著媽媽給她們“包指甲”。10歲以下的小孩子最希望戴花繩繩和包指甲。媽媽拿來五色線,挽起褲腿,用兩只手靈巧地在她自己的光腿上將兩股五色線合二為一,搓成一條條花線繩,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分別給我們系在脖子里和兩只手腕及兩只腳腕上,并囑咐我們在洗臉時不要粘上水。直到農歷六月六才能解除,這一個月不能下河戲水,否則花線繩遇水掉色就不靈驗了。小孩家不懂啥叫不靈驗于是問媽媽,媽媽說,子孫娘娘不保佑你平安了唄!我們一聽這話,嚇得一吐舌頭說:“還有這事?”媽媽一臉嚴肅說:“不信你就試試看!”說是那樣說,畢竟是小孩嘛,大人一唬就乖乖聽話了,連晚上睡覺做夢都不敢馬虎。
女孩子包指甲那更是受罪啦。前一天晚上媽媽將和了白礬的鳳仙花在碗里搗碎,放在妹妹的指甲蓋上,用南瓜葉包一層,再用白布條包一層,最后用白線扎住,并囑咐晚上睡覺要小心,不可蹭掉。還說不可以放屁,說一放屁包的指甲就不紅了。嚇得妹妹哭鼻子,媽說誰怕誰就不要包了。兩個妹妹搖搖頭,立馬止住哭,乖乖地讓媽媽給她們把十個手指頭都包上。眼瞅著媽媽的耐心細致,我們幾個男孩子眼睛里都并射出羨慕的光亮。五天后,當媽媽一個一個地打開妹妹的手指時,我們驚呆了:妹妹們的手指甲就像變魔術似的,紅紅地染上了一層顏色,拿水洗都洗不掉。
倆妹妹高興地一跳多高跨出門檻,在院子里大聲嚷嚷:“我的指甲變紅了!”我們幾個男孩子羨慕地直咽口水,纏著媽媽也要包指甲。媽媽說,男孩子不能包,包了紅指甲以后說娶不上媳婦!
如今媽媽離我們而去十年了,媽媽不給妹妹們包指甲也已經幾十年了,曾經的場景僅能定格在童年的記憶里。作為我們仍然相守的這些古老節日往事和溫馨回憶,伴隨著包粽子,插艾草這些古老傳統習俗,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種美好的回望和駐足,維系著人間的親情。
盼望著,盼望著時光靜淌,歲月溫暖!
端午節的隨筆5
一如往日
只是沒有往日的疲憊
擁有的只是等待的無奈
默默的我問著自己
究竟是我用錯了心
還是我愛錯了你
沒有人知道
就如沒有人知道天空何時會流淚
鳥兒為何會悲鳴
涼如水的夜晚
糾纏而又煩亂的思緒
如果你知道
那么請告訴我究竟是我用錯了心還是愛錯了你?
是誰曾經說過,不會放棄,而如今只留下我一個人.現在的你依舊歡言,我卻站在長長的寂寞的海岸線,從什么時候,寂寞,眼淚成了我的朋友.我也不知道我到底錯在什么地方,是命運的不公,還是我們原本就不該彼此相識.今年的端午節到了,一如認識她之前那樣,在相同的地方,什么都不曾改變什么.而面目全飛!
過去的依舊會過去,我還是原來的我.如過我還剩下些什么.剩下的只有那顆疲憊不堪的心靈,還有那孤獨的靈魂!每當清晨起來,眼角還有殘存的淚痕!原來好多的夢是真的,只是我們都清楚,不愿觸碰內心的那顆線,許多這樣的日子,重復了又重復.回首當年,展望未來.你覺得我還有未來嗎?未來是什么樣子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端午節的今天,我的手里緊握的只是那根回憶的線!是啊,一段感情的結束,是否就意味著一段新的感情的開始呢?誰會告訴我!我明白不是每段感情的開始,就意味著美麗的結局!在乎的人,會傷的比較深,不在乎的會選擇一笑而過,這就是人與人的不同之處.
回首了一段感情,或許本不該繼續的感情,我一如繼往,無法釋懷。
端午節的隨筆6
端午節的隨筆7
今年的端午節又要到了。
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油然想起小時候一家人在一起,唯一的一次包粽子、吃粽子的情形,仿佛昨天的事情。
那時正趕上“文革”時期,糧食比較緊張,過節包粽子對普通家庭來講是很難的事情。每年端午節那天,媽媽總是早早起床,抱一大捆柴禾,然后,燒水給我們姐弟三人煮雞蛋。我排行最小,還沒上小學,每次吃雞蛋時,媽媽總是從一眼就能數出個數的裝雞蛋的鍋里給我拿出幾個,說:“你最小,姐姐和哥哥照顧你,給你四個,他們每人三個。”然后,媽媽和爸爸坐在飯桌前,一邊吃著苞米面餑餑、喝著糊糊粥,一邊看著我們姐弟幾個剝雞蛋皮、吃雞蛋。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心頭一陣酸楚:那時生活清苦,爸媽更清苦!
從我記事時起,每年過端午節,我都沒看過爸媽吃雞蛋,而吃雞蛋的就是我們姐弟幾個。過節吃粽子就更是奢望了。
我上小學一年級那年過端午節,是我終生難忘的。過節頭幾天,爸爸把我們姐弟三個叫到一塊堆兒,顯得神秘卻又不失莊重,他故意清了清嗓子,笑呵呵地大聲宣布說:“今年端午節——我們不但管夠吃雞蛋,我們還一起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好不好?”“好!”不等爸爸說完,我們姐弟幾個幾乎異口同聲。
端午節的那天早上,我們全家總動員。媽媽還是第一個起床,緊接著是爸爸,平時好睡懶覺的我們姐弟三個,早已被過節吃粽子的興奮勁兒喚醒了,忽地一下子全都起了床。爸爸把事先浸泡好的粽子葉放到桌旁;媽媽把準備好的紅棗和糯米端過來;我們幾個洗好手,坐在桌旁一起學包粽子。那個高興勁兒就別提了!這可是我們家最熱鬧、最豐盛的一次端午節呵!-
不到半個時辰的功夫,粽子就包好了。媽媽一邊往鍋里放著包好的粽子,一邊看著煮雞蛋的鍋。爸爸指揮著我們:哥哥抱柴禾;姐姐燒鍋水;我負責擺碗筷、準備白糖。那喜慶勁兒!-
不知是我嘴饞還是怎么的,好像過了好長時間,雞蛋和粽子才出鍋,媽媽又用涼水浸泡一會兒,這才將煮熟的雞蛋和粽子擺上飯桌。一切就緒,全家人圍坐在桌旁,爸媽一邊幫我們剝雞蛋皮和粽子葉,一邊很是滿足地說:“吃吧,但不要吃多了,下頓還有!”我和哥哥互相比著吃著雞蛋和粽子。看著我們的吃相兒,姐姐笑著也幫我們倆剝雞蛋皮、剝粽子葉,“慢點吃,”姐姐勸著我倆,透露著對弟弟的關愛。吃著香甜的粽子,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比粘粽子的白糖還甜,甜得就要從心里流出來了!
姐姐看看碗里的雞蛋和粽子,又看看我和哥哥,不無感激地沖爸媽微笑著說:“這是爸媽的勞動汗水換來的,也是爸媽領我們勞動取得的成果。”爸爸趕忙接過話頭:“自己勞動的果實,吃起來更香啊!”
看著爸媽喜氣洋洋地吃著雞蛋和粽子,我們姐弟三個會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燦爛,那么充滿自信;感恩的心悄然振飛:爸媽真好!我們一輩子都要孝敬爸媽,不辜負爸媽的希望!
長大多年以后,有一年過端午節,爸爸才告訴我,我們家那年的端午“盛宴”,是他用家里每月糧店供應的不多的大米,到幾里外的農村換來的……聽了爸爸的講述,酸苦的淚水霎時盈滿了我的眼眶……
而今,爸媽兩位老人都已離開了我們。想起當年爸媽在世時,一家人在一起過節包粽子的情景,感慨萬千。令我更加想念父母,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
端午節,凝聚親情,承載著不老的親情。
端午節的隨筆8
歲月里那不溫不火的過往,最終成了難以忘懷的幸福。
——題記
一場場夏雨過后,農家的稻田里積滿了水,就坐著看那青綠的稻苗一天天拔節了。
通常,這是,端午的前奏。有一種叫端午李的果子就成熟了。我們村上就有兩棵端午李,還未等到樹葉上的雨水干透,小孩子們就忍不住要爬上樹摘李子。樹下圍著一圈小饞鬼,盯著那黃澄澄的端午李,花貓似的臉上又多淌了兩道口水。
端午節,是要吃粽子的。起先,媽媽不會包粽子,院子里的二娘會包。雖然她都會送給我們煮好了的粽子,但我吃不夠。恨不得把粽葉也吞了。又一年,媽媽決心要向二娘學包粽子了。
端午的前幾天,也是剛雨過天晴,媽媽和村子里的人就提著籃子到山上采粽葉去了,粽葉采回來后媽媽把它們一一洗的發亮。
又一個晚上,二娘就來教媽媽包粽子了,事先淘好的糯米,里面摻了花生,黃豆。我自己最喜歡吃臘肉的,但家里沒有肉,媽媽總是很精心地想把生活過得很好。那時我家里沒有電燈,媽媽和二娘就著一盞煤油燈邊聊天邊包粽子。我和二娘的女兒小芳趁著月光到處亂跑。媽媽就是那天學會的包粽子,以后的幾年,因為媽媽在,我都能吃上香噴噴的粽子。媽媽的粽子只有兩種:白味的和摻黃豆花生的。煮熟了的粽子吊在門框上,我總是一會兒有去扯一個,我喜歡白味的,冷的,就著白糖吃,好香。
第二天媽媽會到田地里割些艾草放在窗上,于是艾香和粽子香飄滿了小屋。
以后我念中學了,第一次離家住校。每到趕集,媽媽就要給我捎一些東西來,什么李子啊麻花啊。第二年,媽媽出去打工了。端午節,那時學校不放假。下課的時候,我聽見有同學叫我,然后我看見爸爸來了,他訕笑著,遞給我一個袋子就走了。是五個粽子。回家時弟弟告訴我粽子是二娘送的,一共還不到十個呢。爸爸知道我愛吃,就送來了。
又一年端午節,我以為我吃不到粽子了。因為爸爸媽媽都已不在家了。中午的時候,那個少年送我一個大粽子。可惜沒煮熟,我仍吞完了。很高興。
這是我印象最深的端午了,以后都只是一個人在外過,由于工作忙,也沒來得及買粽子。只是會打電話給爸爸媽媽,聽聽他們的聲音。
夜晚,我希望能夢到他們。媽媽在燈下埋頭轉動粽葉,放糯米,裹粽葉,捆扎,然后一個一頭尖一頭圓的粽子乖乖地做好了。你不知道這個畫面有多美。
你不知道,那個時候啊,我有多喜歡過端午,多喜歡和媽媽在一起!那樣的時光,能否再多一些呢?
端午節的隨筆9
中國有著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例如:熱鬧的春節,祭祖先,追思先人的清明節,讓我們不亦樂乎,端午節也是其中之一。
要問端午節的傳統都是什么,那有兩種,一種是劃龍舟,另外一個就是傳統美食包粽子。在端午節我和媽媽學會了包粽子,其實包粽子也有講究的,首先要準備好糯米、粽葉、繩子,當然也要準備一些肉,糖,紅棗等。做粽子時我和媽媽先把糯米和粽葉洗干凈,餡料也調好,把粽葉卷成一個封底的漏斗形,再慢慢的舀起一勺糯米塞入粽葉中,中間加入蜜棗然后用勺子熟練的又蓋上一層糯米,再用一片粽葉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然后用繩子綁的緊緊的。這樣一個讓我垂涎欲滴的粽子就完成了,讓在一旁的我直喊媽媽真棒,媽媽真棒。
我也學著樣子試了起來,先拿起兩片粽葉橫豎交叉卷成一個漏斗形,在學者媽媽的樣子舀起一勺糯米,還沒等我全部放入漏斗中,粽葉就好似天塌了一樣,一半裝進,一半撒在桌子上,看我包的樣子。看媽媽包的那么簡單,怎么到我這里那么難呢?看來我真是變成了一個“小吃貨”了。
后來經過媽媽的幫助我也完成了自己的杰作,雖然難看了點,這也是我的勝利品。經過我的學習,我內心里開始和媽媽暗暗的比起賽了,一會兒我們包了一大串粽子。我想看我們的杰作,就催著媽媽趕緊下鍋煮粽子,我把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媽媽插好電沒過多久就從廚房里飄來了陣陣的粽子香味,這香氣這點好美啊?香氣飄滿整個廚房,聞的我簡直口水直流三千尺啊!過了一段時間媽媽說:“可以開鍋了”我飛快的沖進廚房,打開鍋蓋就下手抓起一個熱乎乎的粽子,也不管有多么燙,簡直美味極了,粘乎乎真的好吃極了,我連連不住的感嘆“簡直是人間美味啊?。
在這個端午節,我不僅吃上了美味的粽子,還自己親身體驗一把,真是一舉兩得啊!這是一個美麗端午節。
端午節的隨筆10
當街市上的菖蒲艾葉映入眼簾的時候,我竟然有一種突兀的感覺。自問:該是端午節了?
農歷五月初三,父親就不停地來電話,詢問上初一的女兒方語的放假日期,又說些鴨子與粽子的事情。此刻,我心事重重。
妻子卻顯得忙碌,她在為端午節作準備,說是難得這一天休息,千載難逢。她的心思是,在家里做些好吃的,好為一家三口營造出一份節日的氛圍。我看著她無比得興奮,竟然無言。
端午節的頭一天晚上,父親又來電話了,言語失落,“不能來的話,就明天早上來向塘接一下粽子和鴨子——你還沒下班?都聽到汽車嗚嗚的聲響了。”
我急忙回道:“不,明天一大早建珍帶小方語回去吃中午飯。”
而妻子知道我的安排之后像個孩子一般撅著老高的嘴唇,“我的行程要你安排呀?!”
我習慣性無言,沉默。
五月初五的一大早,我依舊心事重重地踏上了上班的路途。可喜的是,在半途中接到了妻的一個電話,她囑咐我剩菜得在鍋里熱透了再吃。于是,我笑了!
早餐是在班與班的間隙中吃過的,想不到街市上還能買到拌粉。我在車隊里領了兩個粽子和一瓶純牛奶,琢磨著中午吃。可中午下班時卻被同事羅宏叫進了“紅星餐館”。他正一頭冒著大汗大口大口地吃著豬血粉,然后轉身朝廚房內叫了一句:“老板,來兩碗炒粉,兩碗。”
“一碗就夠了。”我放下粽子與牛奶,“用菜葉子炒。”
“不,兩碗。”
“我吃不了兩碗。”
“我要吃。”
我張大了嘴巴,“你也真能吃,大過節的吃一碗豬血粉一碗炒粉。”
羅宏只是嘿嘿地笑,“大過節……咱倆過……”
我也跟著笑了。
“也是,你們公交車司機沒有年節,夠辛苦的!”不想老板娘喟嘆了一句。
整個下午,我都是趴在床上玩弄著手機。晚上八點多鐘妻子與女兒回來了,也帶來了母親包的粽子煮的咸蛋。妻子將東西往餐桌上一擱,“你媽嘴巴上生了一個肉丁,不知道是什么?”
我緊張了起來,“那帶媽去看看呀。”
“你弟會帶去的。”
于是,我又急忙打電話給小弟迎春。這時,小方語看見地板上有一條小小的毛毛蟲在爬行,尖叫道:“爸爸,有蟲子。”
“你自己處理啊。”我不屑道。
“不,不敢。”小方語兩手一撒。
看著小方語緊張的有些搞怪的表情,我忽然意識到什么。這個端午節,我與妻子是不是沒有像母親一樣縫制香囊送給她,用于驅蟲避邪。小時候,母親除了包粽子,還發紅色的鴨蛋與五顏六色的香囊給我的。蛋,是用來找對手碰碰樂的。香囊里包著菖蒲艾葉之類的粉沫,還撒上些雄黃,馥郁純香。
看我,這個端午節過的……
端午節的隨筆11
端午臨近,看到沿街叫賣的香囊、艾葉、粽子,不由得勾起了兒時的記憶。
記得上小學時,那時的日子還苦,每當端午時節,平日里指望母雞下蛋賣錢過日子的母親,總是照例狠狠心,攢上十個八個雞蛋,讓我們姐弟幾個飽口福。我們呢,拿著舍不得吃的雞蛋,揀個大皮厚的,到學校里和其他孩子們玩碰雞蛋游戲,不管誰的雞蛋先爛,也不計較輸贏,因為都有雞蛋吃呀!那一年一度的簡單游戲,總是讓我樂此不彼,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是那樣的留戀。
現在看來,端午節在兒時的印象中只不過是可以吃雞蛋解讒的日子,而不是記念屈原大夫的節日。但似乎也有點模糊的知道,屈原是一個愛國的大臣,因為報國無門而投了汩羅江,卻一直對人們紀念他的方式有點不理解,你想,好端端的雞蛋投進河里,那有多可惜呀!而慶幸的是,我們那里每家每戶都是將雞蛋投進了“五臟廟”里,而沒有白白地扔掉。現在回想起來,要是有什么思想教育收獲的話,那就是覺得屈大夫是個好人,起碼是因為他,我們才有機會吃上雞。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兒時那溫飽不濟的日子也漸漸地淡出了記憶,兒時的我現已為人父,而我試圖讓孩子也像我一樣過端午節的想法,卻得不到女兒的贊同,望著女兒眼瞅雞蛋嘟著小嘴的表情,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今天的端午節到底該怎么過?難道僅僅是為了吃或是敷衍一下過節的形式?物質只不過是節日的載體,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填飽肚子,而在物質豐富的時代,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如何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作為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日,表現了人們對他不為個人謀私利而心系國家人民的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是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熏陶的載體。而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憶苦思甜或者創新過節的形式,而是要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特別是要對孩子們進行優良傳統文化教育。在物質貧乏時代走出的一代人缺少傳統文化教育的缺憾,應當從孩子們這一代重新找回來。
在當下洋節泛濫的時代,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漸漸對中國傳統節日失去了興趣,而對西方的節日,什么情人節、愚人節卻極力推崇,過得津津有味。就連不少從傳統里走過來的人也都在嘆息:年味淡了,節味變了。難道中國的傳統節日真的過時了嗎?那流傳了幾千年、承載了中華歷史文明與優良傳統的節日難道還不如沒有傳統文化基礎的洋節嗎。
一位學者說過:“許許多多的習慣,凝結成一個傳統,許許多多的傳統沉淀為一段歷史。”中國節日作為一種民族習俗,一種歷史傳統,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流轉變遷和先民們對人生的思索與追求。每一個節日都蘊含著我們民族的血脈與精神。如春節追求普天同慶、社會和諧,七月七歌頌人間美好愛情,“仲秋”祈禱團圓豐收……千百年來,無論是“大米流脂栗米白”的開元盛世,還是“萬戶蕭凋鬼唱歌”的艱苦時代,不管是白饃換成了窩頭,還是窩頭換成了菜團,中國人仍然用無限的虔誠演繹著曾經被祖先演繹過的節日,把祖先的印記一路帶到今天。
由此看來,過傳統節日,重要的不在于過節的形式,而在于節日的內涵,年糕、月餅、粽子、雞蛋等只不過是節日的道具,倘若忽視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那么節日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暴殄天物的借口,或是刺激消費的機會,那么過傳統節日的意義必將大打折扣。
端午節的隨筆12
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端午節。端午節的日期是農歷的五月初五,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的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端午節流行于漢、壯、布依、侗、土家等民族地區。
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有吃粽子、賽龍舟,往江里撒白糖。還要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活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節,人們把屋子打掃干凈,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孽生。這么多的習俗,其中,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關于端午節,還有一個動聽的傳說呢!傳說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后來,楚國徹底被秦國毀滅了,屈原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汨羅江。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
關于端午節還有一個小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今天我們要重視端午節,因為它是我們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隨筆13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灑雄黃酒,佩香囊……在家鄉,端午不僅僅是因為要紀念屈原了,還有包粽子的樂趣,吃粽子的甜蜜,賽龍舟的振奮……
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就做好粽子,。先要準備粽子的餡子,餡子各種各樣,有豆沙餡的,蜜棗餡的,肉餡的……;要準備好芭蕉葉子,洗凈葉片,并將它剪成勻稱的葉條。媽媽將糯米洗了,將芭蕉葉一卷,放入糯米,用手稍微一壓就緊了,拿出餡兒按入米里面,隨后纏成一個菱形,用絲線一捆,小小的粽子就在媽媽的手中誕生了。包好的粽子一蒸,取出來就可食用了。撕開葉片,此時的粽子,不但有飯團的味道,還夾雜著芭蕉葉淡淡的清香,吃在口里清涼還帶點微微的甘甜。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要去買那些鮮綠的艾葉掛在門楣上。今天,每家每戶的門前,必定都要插上艾草辟邪。其實,懸掛艾草,還可以驅蟲蟻,。用完餐,媽媽會燒那艾草給我們洗洗,聽說它有去寒濕消炎等作用。這時候,滿屋都是淡淡的藥香,沁人心脾。令人神輕氣爽。
在端午這天,必定是要賽龍舟的,可是爸爸說我們這已經好久沒劃了。于是他給我們講往年的龍舟競渡。“端陽的下午,小孩們都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著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他們都會擠去碼頭或者河邊,掌聲,吶喊,尖叫,口哨,鑼鼓讓你聽不見你自己在說什么。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龍舟讓你目眩神移。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沒有親眼目睹的人是沒有辦法體味當中的激動和振奮的。”
在這天,人們可以放肆地歡笑,小孩可以放肆地玩耍,不用像過年一樣擔心明年,也不用考慮明天的打算,它就是一個平民的節日,一個沒有約束的日子。
端午節的隨筆14
端午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他鄉的游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個逢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詩人節燈節。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凄美的故事呢!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劃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后,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尸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鬮等把屈原的尸體吃掉,于是有了現在的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黃米和糯米做成。把黃米或者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為的是不讓米溢出來。粽子包好后,連同雞蛋一起放到大鍋里,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后,打開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雞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后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的小掃帚。小掃帚是用麻線做成的。人們用各種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線。綁制成1厘米長的小掃帚,再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七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為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端午節的隨筆15
從今年開始,農歷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為法定節假日。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我國著名的歷史人物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端午節雖然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但是在長期的文化交流中已經逐漸地融入鄰近國家的文化中,已經具有了獨特的生命力和特點———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早就聞名于世;在韓國,端午節還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后祈求豐年的日子……
韓國、日本、越南等許多國家都有過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而我們卻正在漸漸淡忘,陶醉在“圣誕節”“情人節”等一個又一個“洋節”中;或者被形形色色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所異化,節日的意義日漸淪為經濟學上的統計數字;漸漸丟失了我國傳統的節日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親情、團聚,以及文化的傳承與智慧。
突然聽到我們的鄰國要將端午節向聯合國申報為文化遺產時,我們會是什么表情呢?表情之余,就是反思。
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是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子,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而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都有得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傳統文化怎么會一天天地遠離我們?是誰拋棄了中國傳統節日呢?
是否可以這樣說,今天我們確實有了吃了,但吃得實在是沒文化。
文化是不可以量化的,是一種精神的外顯形式;更不可以用金錢的多少來衡量的。就象我們的愛心是不可以用捐錢的多少來衡量的,一億大洋是愛心,一分小錢也是愛心;他們的愛心是等價的,因為愛心無價。文化不僅是形式,重要的是內涵。
今年開始,端午節終于有了法定假日的外衣,開始了我們傳統節日保衛戰。
今年我們只問:你放假過端午節了嗎?
明年我們會問:你的端午有文化嗎?
【端午節的隨筆(15篇)】相關文章:
有關端午節的隨筆02-22
【精】端午節隨筆01-22
端午節教育隨筆01-11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隨筆01-14
桂林的端午節風俗隨筆01-11
端午節風俗活動隨筆01-10
描寫家鄉的端午節學生隨筆02-10
有關于端午節話題的隨筆02-25
端午節的隨筆通用15篇02-22
關于端午節包粽子的隨筆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