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jù)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1
你認為做泥塑好玩嗎?做泥塑非常有趣。
有一次美術(shù)課,老師教我們做泥塑。大家來到科技館,老師讓我們來做泥塑,我們開心得馬上就要飛了起來。
老師讓我們坐到做泥塑的機器旁邊,開始給我們做示范。我們都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老師,老師是這樣做的:腳先踩到啟動機器的踏板上,只要一踩就可以一直啟動,大拇指先放進泥里面,其他的手指往外擴展,泥就會變大;手并攏,帶著泥土向上攏,泥就會往上收。老師做完示范后說:“是你們大展身手的時刻了,我相信你們靈巧的小手會做出更栩栩如生的作品。”
我們開始做了,而老師則在巡視。我把腳踩在板上,先把泥往外擴大,再把泥往上弄就成了一個罐子,可是這個泥沒有我想象中的簡單,我做得歪歪扭扭的。再看看其他同學做的,都比我好些。老師看我沒有學會,又單獨教我一下:首先,把手往外擴大……老師又教了我一遍,我做得還是不讓人滿意。我說:“算了吧,我沒有那種天賦。”老師鼓勵我說:“努力就是天賦,你行的。”
我有了信心重新做起來,我先把泥變長,再把泥口變大,底下的盤要粗一點,上面較細,終于,我做好看了。像一個陶罐,老師把我們做好的陶藝拿來,放進專門烤陶藝的機器里。
過了一會兒,烤好了。老師把我們大家做的陶藝作品進行評比。我竟然是第二名,我心里美滋滋的。放學了,我們的家長看到我們身上滿是泥土,變成了泥孩子,笑彎了腰,說我們像一個個“小泥人”。
我喜歡做陶藝!做陶藝是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我下定決心做好、做精陶藝這門藝術(shù)。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2
陽光明媚,春風拂面,花兒開,鳥兒叫,又到了放風箏的好季節(jié)。瞧,公園的草地上,到處是小朋友們歡快的身影,藍藍的天空中擠滿了各種各樣的風箏,有蝙蝠的、蜈蚣的、米奇的、美人魚的,還有我最喜歡的喜羊羊,它們在空中爭奇斗艷,像在上演一部精彩的動畫大片。
放風箏是中國民間廣為盛行的一項傳統(tǒng)體育運動,漢族及部分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的娛樂風俗。流行于中國各地,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xx余年的歷史,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原用于軍事上,相傳春秋時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魯班曾制木鳶飛上天空。后來,以紙代木,稱為“紙鳶”;漢代起,人們開始將其用于測量和傳遞消息;唐代時,風箏傳入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家;到了五代時期,又在紙鳶上系以竹哨,風入竹哨,聲如箏鳴,因此又稱“風箏”。
媽媽曾經(jīng)跟我說過,她童年的時候是怎么做風箏的:先用舊報紙做身體,再用竹哨做支撐架,最后把線綁在竹哨上,這樣,一個簡單的風箏做好了,雖然沒有我們現(xiàn)在的風箏絢麗多彩,但媽媽還是很開心。我也常常留戀放風箏的美好時光,每到春暖花開,我們就拿著心愛的風箏來到廣場上。媽媽對我說:“我會在你后面把風箏舉起來,等我說聲‘放’,你就跑起來,好嗎?”我按著媽媽的方法去放風箏,果然放起來了,看著風箏像小鳥一樣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我的心也跟著一起飛起來了。
你們知道嗎?放風箏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益處,它是最好的日光浴、空氣浴。跑跑停停的肢體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增強新陳代謝,增強體質(zhì)。期待來年春風早點吹來……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3
又到了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的時節(jié),我們又將迎來傳統(tǒng)佳節(jié)——重陽節(ji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我的思緒也飛到了去年重陽登高時……
那天,爸爸提議去登家鄉(xiāng)的鳳凰山,我一聽到這消息,欣喜若狂,并和爸爸媽媽約定,不登上山頂誓不罷休。來到山腳,我鼓足勁,飛快地爬石階,把爸爸媽媽甩在了后面。可是,還不到半山腰,我已經(jīng)氣喘吁吁,四肢無力,癱坐在地上。我上氣不接下氣地對迎頭趕上的爸爸媽媽說:“我腰酸背痛,一點力氣都沒有了。”媽媽笑著說:“傻丫頭,你一開始爬得那么快,現(xiàn)在當然沒力氣了。”爸爸也說:“來,堅持就是勝利,山頂?shù)娘L景獨好,加油!”我心想,如果我現(xiàn)在半途而廢,那豈不是前功盡棄了?于是,我使出吃奶的力氣,和爸爸媽媽手拉手一步一步向山頂前進。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終于到達了山頂。哇,金色的田野簡直像一幅幅美麗的油畫,錯落有致的農(nóng)舍點綴其中,蜿蜒的公路上汽車川流不息,家鄉(xiāng)的風景真美啊!習習涼風迎面吹來,我感到神清氣爽,爬山的疲憊一掃而光。我想古人重陽登高,就是讓我們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秋天的美好吧。我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
是啊,如果我不能堅持不懈爬到山頂,哪能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只有勇往直前,不斷攀登,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4
中國皮影藝術(shù)是中華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娛樂形式。千余年耒,她為中華大地生生不息的兒女增添了無數(shù)年節(jié)與豐收的喜悅,寄托了對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對未來無窮的向往。它是歷代廣大民眾的精神食糧。
過去在農(nóng)村、廠礦、部隊、機關(guān)、學校都常有業(yè)余皮影戲社團組織,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
我國先民所發(fā)明的皮影戲,是利用幕影原理,將表演的影子與音樂伴湊和說唱配音聯(lián)合運用最早的一種視影藝術(shù)。國際電影史理論界公認,皮影戲藝術(shù)是后來發(fā)明電影的先導。
在當代的電影藝術(shù)中,皮影技術(shù)還為動畫制作提供了一種新的便捷工藝手段,為美術(shù)片創(chuàng)出了新品種。從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術(shù)片《豬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來部吸取皮影表現(xiàn)技法的美術(shù)片問世。
皮影戲自古也是隨軍的一種娛樂工具。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國內(nèi)皮影藝人也曾奔赴前線陣地進行慰問演出。在抗日戰(zhàn)爭和土改時期,不少皮影藝人配合時局編演新戲,成為宣傳革命的輕騎。
中國皮影藝術(shù)之中,還蘊涵著許多歷史信息。學者們可從中研究中國歷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間文學、民間美術(shù)、民間音樂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問題。
在今天,雖然人們已經(jīng)遠離了皮影,但是只要我們找到皮影藝術(shù)的精髓,她仍然會回到我們的身邊。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5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shù)字聯(lián)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jié)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
每適端午節(jié),人們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了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沅、汀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汩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6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比如:糖人、國畫、武術(shù),可我卻對“做風箏”情有獨鐘。
星期天,我和媽媽去放風箏,可是我們沒有風箏。媽媽說:“我們可以自己做。”于是我和媽媽買來做風箏的材料。首先,裁剪一張正方形的紙,將一根竹子簽固定在紙張的中線位置,再將一根竹簽折成“U”形,固定在另外兩角。將剩余的紙張剪成長條狀,貼在風箏的尾部。裁剪兩個短紙貼在側(cè)翼,在竹簽上綁上風箏線后就可以放風箏了。
我知道了怎么做,就按照媽媽的做法來做。我開始做了,過了一會兒,我的風箏做好了,我和媽媽的對比了一下,我覺得媽媽做得好,當我抱怨自己的時候,媽媽過來對我說:“不能放棄,要慢慢的做事,才能成功。”這一次,在媽媽的鼓勵下,我做了一只美麗的風箏,我在風箏上畫上美麗的圖案,就好了。我心里甭提多高興了。
下午,我和媽媽、弟弟一起去公園放風箏。到了公園,拿出風箏就開始放了。我和弟弟一邊跑,一邊拿著線,后來,風箏飛了起來,越飛越高。我們玩了一會兒,就回家了。
走在路上,媽媽告訴我,在古代,清明節(jié)放風箏是一種民間流傳的習俗,它最主要的寓意是“放晦氣”。人們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愿望,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斷牽線讓風箏飛去,認為這樣就可以放走“晦氣”,交上好運,達到“消災(zāi)去難”的目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日多種多樣,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我獨愛“做風箏”。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7
國慶節(jié)到了,中秋節(jié)到了,快樂的八天長假到了。我太高興了,因為可以暫時忘掉上學的煩惱,放松一下,感到渾身的輕松。我的計劃是,在假期的前幾天,卯足勁把假期作業(yè)做完,后邊就是我的真正假期了,我要瘋玩。
中秋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今年的國慶節(jié)和中秋節(jié)攜手到了,更是錦上添花。中秋節(jié)的中午,爸爸在長慶路的“大漢火鍋”飯店請爺爺、奶奶、大伯、大媽、姑姑和堂姐、表姐共十人吃團圓飯,爺爺、奶奶、大伯、大媽見到我可高興了,說我長高了,還問這問那,我們說說笑笑,高高興興地吃了頓團圓飯。
下午,爸爸媽媽帶我去鉆井院看望姥爺姥姥,一進門,姥爺正坐在客廳沙發(fā)上看電視,我大聲說:“姥爺好!”姥爺看到我高興地說:“哎呀!航航來了!”爸爸陪姥爺看電視說話,媽媽、小姨陪姥姥在廚房邊做飯邊聊天,我就去里邊房里和然然姐姐玩我喜歡的電腦游戲。晚飯在姥爺家吃的媽媽做的面條,又香又好吃。后來,舅舅舅媽和油油哥哥也來了,我們玩到很晚才回家。
農(nóng)歷八月十六,是串親戚的時間。下午,爸爸帶我去看望了我的干爸干媽,干媽見到我很高興,給我拿哇哈哈營養(yǎng)快線和核桃露喝,還給我拿玩具讓我玩,問我學習怎么樣啊?我告訴她剛考了數(shù)學一百分,她聽了可高興了,爸爸也夸我最近有進步。
假期里,我還按照假前的約定,到同學家里玩了一天。剩下的時間在家里學習、看電視、玩網(wǎng)游,爸爸媽媽也給我放寬了限制,還特意給我買了我喜歡吃的老五仁月餅,好舒服啊!
不知不覺,八天假期很快就過去了,真是個快樂的假期,多想多過幾個這樣的假期啊!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8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jié)又到了,猜燈謎當然是元宵節(jié)不可缺少的一項傳統(tǒng)文化。元宵節(jié)那天下午,圖書館舉行了一次猜燈謎的活動。
我和哥哥還有媽媽來到圖書館。到了圖書館,我們直奔大廳,呵!大廳里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我看見上方天花板掛的都是謎語條幅,我問媽媽猜燈謎的由來。媽媽說:“猜燈謎啊,在秦漢時只是一種書面創(chuàng)作,三國時代,猜迷盛行。在宋代出現(xiàn)燈謎,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彩燈上供人猜。”
媽媽的話還未說完,我和哥哥已被條幅上有趣的字謎吸引了,“三人同日見,百花齊爭艷”,“春。”哥哥立刻猜出了謎語面。我也不甘示弱,“一月一日非今天”,我迫不及待地回答:“當然是‘明’了。”
我和哥哥正興高采烈猜謎的時候,“叮鈴鈴!叮鈴鈴!猜燈謎的你趕快來……”廣播里傳出喊聲。
媽媽向我們兩個跑來,招手讓我們過去。到大廳時,活動已經(jīng)開始了。因為我的哥哥個子一米八,他來讀題目,我和媽媽來猜。
“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我和媽媽想了想,我大喊:“是告,告字!因為上面有個牛字,牛下面的一豎被一個口字吃掉了,所以是告!”媽媽聽了我說的“告”字,就去和主持人說了一下,那個主持人說:“您猜對了,給您領(lǐng)獎卡,憑領(lǐng)獎卡可在前臺領(lǐng)取獎品。”我和哥哥歡呼著,拉著媽媽便去了前臺,換來了一頭毛絨“小牛”,應(yīng)該是“牛氣沖天”的寓意。
當我還想猜一條謎語時,但每個人只能猜一條,我只能看別人猜了。“三水壓倒山”,一個小朋友大喊:“是當!是當!”小朋友在一片掌聲中換取了一只“小貓”。猜燈謎活動在繼續(xù)進行中,不時傳來一陣歡聲笑語。
今天真是有趣,猜燈謎不但給我?guī)砹藷o窮的快樂,還讓我學到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我喜歡猜燈謎!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9
現(xiàn)在的毛筆有很多種,它們的“毛”主要是由狼毛或羊毛做的。
關(guān)于毛筆由來的傳說故事也五花八門,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是秦將蒙恬造筆的傳說。
說的是從前沒有毛筆,人們就用一種用竹子做的“筆”在絹帛上寫字,但是這種竹筆寫起字來很難得心應(yīng)手。沾墨沾多了很容易把絹帛弄臟,沾少了又容易寫不清,或只能寫三、四個字,很麻煩。
有一天,一個叫蒙恬的武將出門打獵。不一會兒,就拖著一只兔子回來了。不經(jīng)意間,他發(fā)現(xiàn)兔子的尾巴在他身后拖出了長長的血跡,突發(fā)奇想:用兔子尾巴代替堅硬的竹子做筆會怎么樣呢?他試了試,寫出的字卻斷斷續(xù)續(xù),一點兒也不像樣。好好的一塊絹布也白白浪費了。他一氣之下,把這條兔子尾巴扔到了一個山溝里。
時光飛逝。一天,他從山溝旁走過,發(fā)現(xiàn)他以前扔在這里的“兔子尾巴”變得濕嗒嗒的。他靈機一動,趕緊撿起“兔子尾巴”跑回家,插在竹竿上,這時這個“兔尾筆”卻變得十分聽話,寫起字來非常順暢,寫出的字也十分圓潤、流暢。這就是歷史上“秦筆”的由來。這種筆跟今天我們使用的毛筆已經(jīng)很像了。
原來這個山溝里有堿,堿把“兔尾”上的油脂分解了,使“兔尾”的吸水性變得很強。世界上第一支毛筆就在大自然的造化和好動腦筋的蒙恬手下這樣誕生了。
想不到我們平日里寫書法字、畫文人畫的毛筆竟是一名武將和一個“兔尾”的“杰作”。
點評: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將蒙恬發(fā)明毛筆的過程記敘得很清楚、具體。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10
中華民族有很多很多的傳統(tǒng)文化和,如:剪紙藝術(shù)、陶瓷藝術(shù),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國畫等。
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很多,比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春節(jié)了。因為春節(jié)可以放鞭炮、貼對聯(lián)、吃年夜飯、發(fā)壓歲錢、辭舊迎新。但你知道嗎?過年為什么會有這些喜慶的活動呢、這里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現(xiàn)在讓我給大家講講吧!
傳說中,在一個僻靜的山谷里,住著一只叫年的怪獸。每到新年的晚上,怪獸就會襲擊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它每年到人間,都要吃一個人,所以,百姓們經(jīng)常為“年”愁眉苦臉。村民知道會來怪物,就把門鎖得緊緊的,可是不管怎樣,年獸都會進來,偷吃村民的東西,傷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極了,但有無能為力。
第二年,人們紛紛收拾東西準備去城里過完年在回來,這是,一位仙人走過來,他告訴村民年獸害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連忙賣來對聯(lián)貼在門上。晚上,年獸又來了它一見到紅色,聽到鑼鼓聲陣陣就逃跑了。從此村子又過上了太平的生活。以后每當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lián),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
想知道更多的傳統(tǒng)知識嗎?如果想的話,就和我一起去探索吧!愿這棵枝繁葉茂的傳統(tǒng)文化大樹可以繼續(xù)被我們的后代發(fā)揚光大!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11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其中春節(jié)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我最期待最喜歡的節(jié)日。
每年春節(jié),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里面是人山人海,在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到了大年三十這天,媽媽在準備豐盛的食物,我們小朋友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爸爸還會帶我去逛花街,深圳是禁止放煙花炮竹的城市,但是偶爾也會聽到一陣陣鞭炮聲,為節(jié)日增添了喜慶的色彩。吃完年夜飯后,我們一家人就會坐在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精彩的表演常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
每年春節(jié),讓我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去拜年了,因為我又可以去外婆家了,每年我都是在焦急又興奮中等待爸爸媽媽帶我去外婆家,我最喜歡去外婆家拜年了,因為在那里我可以自由的走動,還可以跟很多表兄弟姐妹在一起玩耍,那里的過年氣氛濃厚,大街小巷都是非常熱鬧,到處都能聽到陣陣的鞭炮聲,還有五光十色的煙花在空中飛舞,看著天空被這些五彩繽紛的.煙花裝扮的絢麗多彩,我們個個歡呼雀躍,開心極了!
離外婆家門口不遠的地方,還搭有戲臺,整天整夜都在唱大戲,聽說是做給某位神仙看的,我們天天在戲臺前后跑來鉆去的,玩的真是廢寢忘食,流連忘返。戲臺的周圍還有很多小賣部,有賣各種小吃的;有賣玩具的;還有賣煙花炮竹的……我們那時可神氣了,拿著大人們給的壓歲錢,盡情的享受了一把購物的樂趣。
我喜歡春節(jié),更喜歡外婆家的春節(jié),它給我的童年帶來無限的快樂,我期待下一個春節(jié)快點到來。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12
生活中有很多傳統(tǒng)文化,有陶藝、剪紙、吹糖人、武術(shù)、古箏……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做陶藝。
我搜了一下陶藝的來歷。陶藝源于石器時代,早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的同時,也開始了最原始的建筑活動,并隨著火的發(fā)明和使用,開始制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代文化之一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物——陶器。
每到假日,我就纏著媽媽去做陶藝,今天媽媽答應(yīng)了我的要求。到了陶藝室,我看到了許多作品和工具,我選擇做一個花瓶。老師先講解做的要領(lǐng):先摔打再揉,放入托盤里捏一捏,不要留縫隙,否則可能會失敗,再把托盤轉(zhuǎn)一轉(zhuǎn),在鍋里煮一煮,就成型了。我認真聽了講解后,便自己動手了,因為我是第一次做陶藝,捏得歪歪扭扭,于是我就用勺子刮一刮,修改一下。我做好了模型,放在鍋里煮一煮,果真成型了。我就把自己的作品涂上顏色,又在上面畫了一只燕子,一枝桃花,哇,漂亮極了。我高興地歡呼著:”我好厲害啊!”
我和媽媽又到欣賞區(qū)欣賞別人的作品,我看到了一個作品是一座房子,這座房子的主人是“三只小燕子”。這座房子上面還有三只燕子睡覺用的稻草,三只小燕子都在捉蟲給寶寶吃,下面好像一只貓要來偷蛋,一只燕子仿佛說:“朋友們,注意呀!貓來了,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別被貓搶走了。”于是三只燕子一起趕走貓,拼命保護自己的孩子。趕走了貓以后,三只燕子開心地陪著孩子。我看得入迷,媽媽拉我?guī)状危也艔木赖奶账囍凶叱鰜怼T瓉硇蕾p陶藝也其樂無窮呀!
今天我不僅學到了做陶藝的本領(lǐng),還了解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的驕傲,我喜歡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更喜歡陶藝。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13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是相同的,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袋,習俗豐富,寓意深刻。這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佩香袋。
傳說在古代,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有妖魔鬼怪出來傷人,只要度過這個節(jié)日,人們就能平安無事。每當端午節(jié)的前夜,人們總是驚恐不安,這時,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聽到了人們的心聲,于是托夢給大家說妖魔鬼怪害怕金屬和香氣,然后化作一股清風不見了蹤影。說也奇怪,夢做完大家都醒了,于是趕忙找來金屬和香料放在床頭,等第二天起來一看,自己和家人都沒事,于是每年端午前大家都要準備香料和金屬,到如今香料已經(jīng)演變成了香袋。這就是端午香袋的傳說。
我和香袋也有著一段記憶深刻的往事。6歲那年的端午節(jié),我早早地起床,阿太捧著一個紅色的東西放到我手里,笑瞇瞇地對我說:“軒軒,這是香袋,用來驅(qū)蟲的,是阿太縫來送你的。”我打量著這個香袋,上面是兩條紅色的小魚,小魚中間有個藍色的球,上面繡著一個大大的“福”字,漂亮極了。湊近一點,還能聞到絲絲香氣。我知道端午節(jié)佩香袋的傳說,心里非常感動,阿太縫制的這個香袋,承載著她對我的祝福,這一針一線都是阿太對我的愛呀!我高興地拿在手里,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雙魚報福”!阿太笑了,我也笑了。那年的端午節(jié),我過得特別開心。
現(xiàn)在阿太已經(jīng)離開了我們,但是每年端午節(jié)我都會想起那個寶貴的香袋和記憶中阿太的模樣。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14
在xxxx年的元旦,厚街鎮(zhèn)富民商業(yè)步行街舉行了厚街鎮(zhèn)首屆美食節(jié)。
在富民商業(yè)街里,擺了很多檔位。厚街有許多傳統(tǒng)美食,如:南瓜餅、馬蹄糕、客家糖環(huán)、松糕、粽子、糖不甩、壽司、香蕉芋角、笑口棗等等。在這些傳統(tǒng)美食中,有些食品五顏六色形狀各異,如南瓜餅是黃澄澄的,上面還印了一些圖案;馬蹄糕是透明的,里面有一些“馬蹄”;壽司的顏色有綠的、紅的、黃的、紫的等等。它們的配料和味道也各不相同:馬蹄糕是冰涼的;糖環(huán)由白糖、糯米、雞蛋混合做成的;松糕由白糖、糯米、花生等混合做成的;粽子是由艾葉、豬肉、糖(鹽)、草、糯米等混合一起做成的;糖不甩里面有糯米粉和片糖;壽司里面有黃瓜、香腸、肉絲、雞蛋、紫菜;香蕉芋角里則有香蕉和芋頭……。
一位做馬蹄糕的阿姨向我們介紹了馬蹄糕的做法:第一步:把馬蹄去皮洗干凈并切成小粒。第二步:把水和糖以10?9放進鍋里,煮成濃的糖水,再用水和馬蹄粉以重量2?1混合成生漿糊。第三步:倒生漿糊到糖水里,邊倒邊攪均勻,做成半生半熟漿糊。第四步:把馬蹄粒倒進半生半熟漿糊,并攪均勻,然后用盆裝好,大火蒸三十分鐘即可。
在談到舉辦美食節(jié)的意義時,鎮(zhèn)教辦王劍雄主任說:“我很贊同舉辦美食節(jié),這樣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厚街的美食,有利于保留厚街的傳統(tǒng)美食,也利于發(fā)揚厚街傳統(tǒng)的文化,在生產(chǎn)、制作這些美食的傳統(tǒng)工藝過程中,也體現(xiàn)了厚街勞動人民的智慧才干,同時希望年輕一代能繼續(xù)發(fā)揚厚街人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為厚街乃至全國的建設(shè)貢獻自己的力量。”
是的,舉辦美食節(jié),既能保留傳統(tǒng)的美食,又能發(fā)揚傳統(tǒng)的文化!讓我們共同努力吧!把厚街建設(shè)得更美好!(厚街中心小學小記者:鄧昱)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15
我感興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jié),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在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
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
奶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許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舍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jié)”,農(nóng)歷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佳節(jié)——重陽節(jié)。
重陽節(jié),又稱“老人節(jié)”。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上山,暢游歡愉。這一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
“元宵節(jié)”也讓我難忘。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jié)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元宵,猜了燈謎,還到公園里觀了燈。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我了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有:端午節(jié)、清明、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等。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jié)日,并永遠繼承下去。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更是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作為我們新一代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tǒng)文化。
【【推薦】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作文】相關(guān)文章:
【推薦】生活中的思考作文02-10
【推薦】生活中的見聞作文02-09
生活中的準則作文03-06
成長中的生活作文03-10
生活中的花作文08-30
【推薦】生活中的一朵花作文02-16
生活中的一朵花作文【推薦】02-12
生活中的見聞作文【熱門】02-25
【熱門】生活中的快樂作文02-22
生活中的快樂作文【薦】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