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原文及賞析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毛澤東〔近現代〕
漫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譯文
滿天白茫茫的一片,大軍在雪中前進,心情更加迫切。頭上是險峻高山,狂風漫卷紅旗越過那險要關隘。此行將要去往何處?贛江江畔風雪正迷亂。命令昨日已下達,十萬工農武裝就要直取吉安。
注釋
減字木蘭花:詞牌名。廣昌:江西南豐縣南,撫水上游西北岸。
漫天:滿天。
情更迫:發表時原作“無翠柏”,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詩詞》改為“情更迫”。
大關:指險要關隘。贛(gàn)
江:江名,位于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源章水出自廣東省毗連江西南部的大庾嶺。
吉安:現為市,在江西中部,贛江西岸。
賞析
上闋描寫行軍的場面。這首《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卻是抑揚起伏,開篇就以漫天雪花為材,為整首詞設置了異常廣闊的背景,同時也為全篇定下了基調。在勾勒出這廣闊的背景后,再轉而寫人,描繪出一幅雪中行軍的圖畫。紅軍戰士不畏嚴寒,頂風冒雪前進,“雪里行軍情更迫”,軍情緊急,風雪嚴寒,無疑增加了行軍的困難,而紅軍戰士完成任務的決心卻更為強烈、迫切。起首這一句既寫出了雪中行軍時的自然環境,也顯示了當時的軍事形勢和社會環境,紅軍戰士英勇無畏的精神宛然可見。雪天行軍,雖不乏雄心壯志,然結果如何呢?詞人接下來并不順接直寫,反以形象之語轉寫他物。高山巍巍,矗立在眼前,又像橫在人頭上,似是道難以逾越的屏障,但是“風卷紅旗過大關”,在此未直接寫人,而寫的是紅旗,但是不難想見,真正過關者,人也,漫天飛雪中,伴隨著狂風翻卷著紅旗,紅軍戰士就輕松地跨越了山上的古道雄關,困難雖大,然可一舉邁過,絲毫不以為難,這是何等豪邁的氣概!風雪嚴寒,凸顯出環境形勢之惡劣,也襯托出人的壯志豪情。這里雖未直接寫人,實則借旗寫人,以紅旗來映照、表現廣大工農紅軍勇往直前、頑強不屈的性格和不畏困難、堅忍不拔的精神,虛與實,直筆與側寫,寫實與浪漫在此自然地融為一體。
下片則指明了此次行軍的目的和方向。在描繪了漫天飛雪與風中紅旗后,又用設問引起下文:“此行何處?”繼而自答:“贛江風雪迷漫處。”答語并未明指此次行軍的具體方向,而只是泛言滔滔贛江上的風雪迷漫之處。風雪茫茫,道路迢迢,似困難重重,崎嶇難行,詞之思致至此顯得有些低沉、迷茫。但緊接著最后一句:“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明確點出此次部隊出征的最終目標,又立時將情緒提起,語極平易,然力有千鈞,讓人仿佛看到千百萬已被革命喚醒并組織起來的工農武裝,正精神抖擻、信心百倍地奔赴戰場,在他們面前,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沒有不可戰勝的地方。詞至此又完成了一個更大的起伏,先抑后揚,重點在后,使整篇的情感、氣氛完全改觀。
這首《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簡潔平實,明白曉暢,同時又波瀾起伏,抑揚有致,意象擇取和遣詞造句都匠心獨運,精彩畢現。全篇于質實凝煉之中,寓深遠宏大之意,洋溢著樂觀的氣氛,澎湃著昂揚的激情。詞中也不避革命征途中的困難,讓人在為廣大工農武裝不畏困難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信念所震撼、感染的同時,又分明體會到征途上的艱難險阻,感受到革命成功之不易。正如古人所云“君詩妙處吾能識,正在山程水驛中”(陸游《題廬陵蕭彥毓秀才詩卷后》二首之二),好的詩文,取材于火熱的生活,來自真切的感受,只要將身之所歷,心之所感真實寫出,毋須雕琢,自是佳作。這首小令取自革命征程中,自然地將豪情與現實、寫實與浪漫緊密綰合,既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又有持久的藝術魅力。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原文及賞析11-22
減字木蘭花·競渡原文及賞析12-17
減字木蘭花·立春原文及賞析03-06
減字木蘭花·春情原文、賞析07-28
減字木蘭花·春情原文及賞析09-21
減字木蘭花·春情原文賞析10-06
減字木蘭花·競渡原文及賞析07-18
《減字木蘭花·春情》原文及賞析08-21
減字木蘭花·競渡原文,翻譯,賞析12-17
減字木蘭花·去年今夜原文賞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