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宿龍興寺原文及賞析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當中,相信大家都接觸過很多的古詩詞賞析吧,那么怎么賞析一首古詩詞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宿龍興寺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宿龍興寺原文及賞析1
原文:
香剎夜忘歸,松清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傳心凈,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譯文
造訪龍興寺,夜深忘記了歸去;青青古松樹,掩映佛殿的大門。
方丈室里寬敞干凈,燈火通亮;和尚披衣系著佛珠,吟誦詩文。
心地像陽光般明亮,純潔透明;佛法如蓮花般圣潔,微妙清靜。
天女撒下的花朵,飄落佛前;銜花翻飛的鳥兒,離去無聲。
注釋
龍興寺:在今湖南省零陵縣西南。
香剎:寺院。此指龍興寺。
忘歸:忘返。
方丈室:指寺院住持的居室。
比丘:和尚。
心:禪心。
青蓮:青色蓮花,佛書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來講佛法。
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賞析:
此詩寫龍興寺環境清涼寂靜,寺內的僧人善良勤勉,日夜為香客祈福,對佛法的`鉆研很勤奮。詩人具體通過“燈明方丈室”、“青蓮喻法微”來點明。作為輔助,詩人用了“珠系比丘衣”、“白日傳心凈”兩個句子,邏輯上很嚴密。為了展現龍興寺環境的優美,詩人用到了對比這種常見的修辭方法。殿內是低低的誦經聲,殿外卻有山禽自由來去。俗話里常用“門可羅雀”形容人家的偏僻冷清,這里詩人就用“處處銜鳥飛”來寫照寺內庭園中的清靜。佛門之內不得喧嘩吵鬧是常理,用易于明白的修辭來表現其實也顯露了詩人的修養,這樣寫寺廟是很妥當的。當然如果這里把“處處銜鳥飛”理解成是與僧人心靜之態做對比,更突出了龍興寺和尚的修為,也是可以的。
有寺無僧不成靈靜,有僧無寺不成雅意。龍興寺既有古剎的風貌,又有修行高深的僧侶,所以自有其不同凡響之處。
宿龍興寺原文及賞析2
宿龍興寺
朝代:唐代
作者:綦毋潛
原文:
香剎夜忘歸,松清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傳心凈,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譯文
一天游到香剎龍興寺,看到的美景竟然我忘了回去的時間,不得不寄宿一夜,夜色中,大殿高高的門扉上映出了古松清晰的影子。方丈的禪室里燈火通明,幾個晚課的僧人正在撥動著念珠誦經。
白天這些僧人會向香客們布道,就是闡明佛教宗義,師傅們好像口吐蓮花,將佛法的精神解釋得高深廣大。這時候殿外會停留一些鳥雀,殿內的法事并不會驚擾它們的自由飛翔。
賞析:
以詩談玄說理,始自魏晉時期,盛唐某些詩人也頗受其 影響。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由于統治階級提倡佛老,造成 了比較特殊的政治生活局面;另一方面,一些文人或由隱而 仕,或邊仕邊隱,或由仕而隱,都不同程度地助長了這種風 氣的發展。在這方面,綦毋潛的這首《宿龍興寺》是頗有代表 性的。
我們知道,佛家的最高境界是“四大皆空”,為了寫出這 個“空”字,作者先寫自己夜間佛寺所見:“香剎夜忘歸,松清 古殿扉。”這是一個非常優美的境界:松濤滾滾,敲打著古殿 的窗扉,古殿中透出縷縷香煙,使游人樂而忘返,陶醉在這 清靜肅穆的氣氛中。這還不算,在漆黑的夜幕中,唯有“方丈 室”燈火明亮,射出柔和的光芒。燈光下,身披袈裟的和尚頸 系佛珠,默誦經文……結合全詩來看,作者的這種寫法確實 是很高明的:其一,作者“夜忘歸”,不僅僅是由于那“松清古 殿扉”的幽雅境界的吸引,而且還想看一看佛教徒的那種夜 誦經文、清凈無為的生活;其二,作者第二句中,只是寫“燈 明”、“比丘衣”、念珠等,卻不見一個和尚的`影子,這種“見物 不見人”的寫法既表現了自己對清靜生活的向往之情,也用 “無”寫了“有”,隱隱地點出了詩的主題;其三,這四句詩主 要是寫自己“夜忘歸”的原因。從全詩的結構看,它表現的是 “有”,只有把“有”表現好,才能更好地寫“無”,突出地表現 全詩“一切皆空”的主題。
夜景寫過之后,作者筆鋒一轉,突然去寫“白日”。從《宿 龍興寺》的詩題來看,這里的“白日”,絕不是指“宿”過之后 的第二天,而是作者夜間對當天生活的回憶。作者之所以要 這樣寫,一方面是為了暗示自己不僅“夜忘歸”,而且白天就 曾觀看了法師傳經的情景,以此來極言自己在龍興寺呆的 時間很長,對這里的生活很感興趣;另一方面把“夜”連在了 “白日” 的時間序列中,用變化來強調萬事萬物的不常住 ——也即“空”。因此,“白日傳心凈,青蓮喻法微”既是景語, 又是“禪”語,作者的用心確實是很巧妙的。這句話還隱含了 一個佛教故事。
【宿龍興寺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宿龍興寺原文及賞析06-27
宿龍興寺原文及賞析3篇06-27
宿山寺原文及賞析03-15
宿山寺原文賞析10-07
[必備]宿山寺原文及賞析08-17
宿山寺原文及賞析(精品)08-17
宿楚國寺有懷原文及賞析04-19
春興原文及賞析04-20
宿楚國寺有懷——趙嘏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