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山亭柳·贈歌者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山亭柳·贈歌者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原文:
山亭柳·贈歌者
宋代:晏殊
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云。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
數年來往咸京道,殘杯冷炙漫消魂。衷腸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
譯文:
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云。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
我家住在西秦,開始只是靠小小的隨身技藝維持生活。在吟詞唱曲上別出新裁,翻新花樣。我偶然學得了念奴的唱腔,聲調有時高亢能遏止住行云。所得的財物不計其數。沒辜負我的一番辛勞。
數年來往咸京道,殘杯冷炙漫消魂。衷腸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
數年來往返于咸京道上,所掙得的不過是一些剩灑冷飯。滿腹心事,該向何人去訴說?若得知音賞識,我不會拒絕為他唱那些最難最高雅的歌曲。唱完一曲后我在酒宴上當眾落下淚來,再次拿起羅帕掩面而泣。
注釋:
家住西秦(qín)。賭博藝隨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è)行云。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
西秦:地名,在今甘肅省榆中北。博:眾多,豐富。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斗:競爭。念奴:唐代天寶年間著名歌女。高遏行云:《列子·湯問》說古有歌者秦青“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遏,止。蜀錦:出自蜀地的名貴絲織品。負:辜負。
數年來往咸(xián)京道,殘杯冷炙(zhì)漫消魂。衷腸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一曲當筵(yán)落淚,重掩羅巾。
‘數年”二句:杜甫《贈韋左丞》詩:“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漫:枉,徒然。采:選擇,接納。 《陽春》:即《陽春曲》,一種屬于“陽春白雪”的高雅歌曲。
賞析:
全詞通過一個歌者年老色衰遭遺棄的悲慘命運,道出封建社會千千萬萬被玩弄、遭遺棄的歌女藝妓的共同心聲。
上片通過描寫紅歌女年輕時的盛況,反襯出年老的失意。
“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是歌女的語氣自信而又自負。“家住西秦”是寫實,因為下面有“數年來往咸京道”的句子,歌女當是住陜西附近。“賭”是比賽競爭之意。這兩句是歌女述說自己的出身,自言具有多種浪漫的藝術技能,敢和人比賽競爭。
“花柳上,斗尖新。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云”,仍然是歌女十分自負的口氣。“花柳上,斗尖新”之“花柳”代指一切歌舞藝術才能技巧。“斗”,仍是競賽之意。“尖”,是高處,是過人之處。“新”,不是陳陳相因的舊套。合起來,這是歌女說自己多種藝術才能上敢和大家競賽,并且比別人高超,新穎獨創,絕不流俗。
“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云”,是具體形象地夸述自己的才能如何。“偶”,有隨便之意。“念奴”是唐天寶年間有名的歌女。詞中歌女似乎自豪地訴說:我偶爾隨便一唱當年念奴曾經唱過的歌,能讓天上的行云停住,聽我歌唱,足見我唱得有多么美,多么動聽。“高遏行云”,語出《列子·湯問》,說古有歌者秦青“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這幾句,當是失意時回憶當年得意情事所言,所以,每一句自負的話后面,都有一種反襯中的失意悲慨。自負的口氣,實是自負的不平。
“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寫當年得意之時,歌聲一發,令眾人傾倒,博得賞賜無數,不辜負自己多年的辛勞。“蜀錦”,是四川的絲織品,當時很名貴,古時歌女多以錦纏頭,因借“纏頭”之名指稱贈與她們的財帛。
下片描寫歌女年老色衰后所遭逢的冷遇,抒發詞人對她的無限同情。
“數年來往咸京道,殘杯冷炙漫消魂”,是失意后凄涼冷落境遇的寫照。從詞里的“西秦”、“咸京道”地點上看,當是晏殊被貶知永興時,慨嘆自己的不平境遇而作的。可見作者這首詞確有“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之寓意。這首詞的整個口吻都寄托著感慨。“殘杯冷炙”語本杜甫《贈韋左丞》詩:“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殘懷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此處寫歌女境遇如此可悲,令人“消魂”。
“衷腸事,托何人?”歌者因為封建社會女子沒有獨立的地位,盼望能找一個可以終生相托的人,盼望找到一個足以托身的所,可以安身立命,終生為之奉獻而不改變。“衷腸事”,是指內心的事,這里是指終生相托的大事。
“若有知音見采,不辭徧唱陽春”,仍是以歌女的口氣自述:假如有一個知我心的人“見采”(“采”,選擇、接納),那么我將唱盡高雅美好的《陽春白雪》的曲子,把一切最美好的東西都奉獻給他。這雖然是一個歌女的口吻,但又體現了一個中國舊知識分子、封建士大夫的報國之情。這里的“若有知音見采”之“若有”是實無,也就是悲嘆找不到知音。
“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了。可以想象得出,這個歌女酒筵前唱歌,想起當年得意之時的滿堂彩聲,眼下卻這樣凄清冷落,不禁當即流下了眼淚。而當時這個筵席前,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貶受逐,客居外鄉的悲傷。晏殊所托喻的是歌女,而歌女內心即使有悲哀,眼中有淚水,也要“重掩羅巾”,不能讓人看到。“重掩”,是屢次流淚,屢次擦干。每次感到悲哀,都要強作笑顏,其悲哀就更為深重了。
這首詞在《珠玉詞》中是別具一格的。從思想內容看,它一反以往流連酒歌的生活、相思離別的閑愁、風花雪月的吟詠,而是反映了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歌女的不幸命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從作品的風格來說,也一反以往的雍容華貴、閑雅圓融,而變得激越悲涼。這一轉變或許與作者罷相知外郡的境遇有關,雖則詞中沒有象自居易的《琵琶行》明寫“坐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但讀者仍可以看出作者借歌女之酒杯澆自己塊壘的寓意。
晏殊是哪個朝代的人
少年得志,以神童稱,景德二年(1004),以神童詔試,賜同進士出身。仕途得意,宋仁宗時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位極人臣。
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開封,卒謚元獻。
晏殊雖多年身居要位,卻平易近人。當時名臣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張先等均出其門下。能詩、善詞,文章典麗,四六、書法皆工,而以詞最為突出,有“宰相詞人”之稱。
其詞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較深,典雅流麗,意象精美,開創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有《珠玉集》存于世。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并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人物生平
年少德高
晏殊,從小聰明好學,5歲就能創作有"神童"之稱。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撫張知白聽說這件事,將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次年,14歲的晏殊和來自各地的數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晏殊的神色毫不膽攝,用筆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宰相寇準說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張九齡難道不是外地人嗎?"過了兩天,又要進行詩、賦、論的考試,晏殊上奏說道"我曾經做過這些題,請用別的題來測試我。"他的真誠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贊賞,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他學習勤奮,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館陳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
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祿寺丞,他父親去世,他回到臨川(今江西撫州)服喪,服喪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職,跟從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編修寶訓,做了同判太常禮院。不久,母親去世,他請求等服期結束后再任職。皇上沒有允許。又被調任為太常寺丞,被提升為左正言、直史館,做了升王府記室參軍,掌書寫箋。年中時,遷升為戶部員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誥、判集賢院。過了很長時間,做了翰林學士,遷升為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詢問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問的內容寫在小紙片上給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議寫好后,連同那個小紙片都裝在一起呈給皇上,皇上對他的謹慎嚴密很欣賞。
乾興元年(1022),年僅12歲的仁宗繼位,劉太后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中眾官議論紛紛,束手無策。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得到大臣們的支持。為此,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后任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遷樞密副使。因反對張耆升任樞密使,違反了劉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
創辦教育
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后改知應天府。在此期間,他極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后,由晏殊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慶歷三年在宰相任上時,又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歷興學"。
【山亭柳·贈歌者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山亭柳·贈歌者原文及賞析09-22
山亭柳·贈歌者賞析12-02
山亭柳·贈歌者賞析3篇(集合)12-02
柳堤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6-12
《山亭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山亭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04-17
《山亭夏日》原文及翻譯賞析12-28
重贈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0-28
贈柳原文及賞析09-20
贈柳原文及賞析(精選)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