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故鄉作文錦集五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思念故鄉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思念故鄉作文 篇1
對食物我有份執著的愛好,喜歡綠色。只要桌子上有綠色的菜,我就能多吃一些飯,就算是青菜粥或是青菜飯,我不要菜都能吃上一兩碗。
老公一向無法理解我的這種固執,連我自我也無法理解為什么這樣偏愛綠色食物。
吃過群眾飯堂的人都就應有這種體會:走到飯堂,打到那些大鍋炒出來的菜,就沒有半點食欲了,往往剩的比吃的多。
那是一個初春的中午,我在公司飯堂打到一份豆角,這不是一個生長豆角的季節,想來豆角的價格就應不便宜,很奇怪這天飯堂怎樣會有這種菜呢。菜的顏色看起來個性鮮綠,居然引起我的胃口,放在嘴里邊吃起來,脆生生的,沒有熟透,但我喜歡那股青菜特有澀味,感覺聞到了春天的味道。
吃著吃著,我居然吃出一股熟悉的暖暖的味道來。
老家是個青山綠水環繞的小鎮,小時候看得最多的是綠色的竹子,有大的有小的都叫不出具體的名字,山上也有,水邊也有,房前屋后也到處都是,吃的水都是天然的山間水或河里的水,水底流動也是青山翠竹綠樹的影子,看起來干靜明亮。
我的祖輩一向生活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小鎮里。
父母是農民,生了我們姐弟4個,小的時候我們常常為學費發愁,家里的菜都是自個地里長的,幾乎所有的菜都是綠的,青菜、豆角、青椒是最常見的,幾乎一年有三個季節在吃,那時候,炒菜的油也是自我產的,每年我們家都會養些豬,殺掉之后賣掉的錢除了交學費之外剩余的肉我們自我炸豬油用,量少得可憐,所以燒出來的青菜都有一股青青的澀味,我們吃了近二十年。
想來我一向把這種味道留在心底深處,沒意識的一向偏愛這種顏色,這種味道。
那是家鄉的顏色,家鄉的味道,看起來秀色可餐,想起來暖心,那種純凈的綠色一向印在我的腦子里,抹煞不掉。
于是,想家鄉,想親人的念頭在我心中來回奔走,似乎就在這個早春的中午,又似乎在一個無人知曉的天涯。
結婚之后雖然有了自我的家,可我心里一向念著那個裝著自我少女夢想的家;于是,家在心中的感覺,變得忽近忽遠起來。
城市的喧嘩,腳步的匆忙,整天把一顆心包圍在緊張的工作中,這天突然想起那遙遠的遠離塵囂的小鎮,?光里依稀可見父母的佇望與期盼。
我想家中煙熏的黑壁墻,木桌油燈下讀書的夜晚;想村落里散發著麥草氣息的裊裊炊煙;想家門口那條清潔如皎月裝滿我所有歡樂的小河;想滿眼碧綠、撒滿笑語的茶山。
回家的時候總在夢里,醒來還在他鄉。這時的心忽然變得蟬翼般的透明和脆弱,所有的心結都在這時似網一樣滿身纏繞開來,越來越緊,越緊越心痛。
家是心的根,沒人能夠把自我從生命里連根撥去。
步履匆匆,事務繁忙,我常常把家遺忘在心底某處。但歲月依舊,時光依舊,想家總是在不經意間反復重現,構成一種揮不去抹不掉的愁。一種略帶憂傷的、遙遠而又美麗的愁。這愁伴著歲月在心中構成一道風景,歲月愈長,風景愈美麗;憂傷愈深,風景愈動人。
于是,身在異地遠嫁他鄉的我把自我想成風景里的一片樹葉,總做著來年重上枝頭的夢。
然而,回家的路到底有多長呢?
才上眉頭卻上心頭呵。
思念故鄉作文 篇2
故鄉,單單的一個城市,一個地方,讓許多游子思念。
——題記
故鄉,一個城,人來人往。有人在這兒出生,在這兒成長,也有人在中途,離開故鄉,到他鄉工作、求學。
故鄉,我們在這兒,曾留下了笑聲、歡樂,也曾在此處留下淚水、悲傷。當然,當你離開故鄉,在他鄉生活,有時你會思念。念,念你在這兒的生活記憶。
故鄉,那個地方,有我們的親人。生病時,有他們的貼心照顧與問候;傷心時,難過時,有他們溫暖的話語和安慰;歡樂時、戲耍時,有他們悅耳的笑聲和幽默的調侃……在他鄉,也許有人,有這樣的人,陪你做這些,但那味道卻以消失。這時,你念,念的`就是情,念的是父母、親人。
故鄉,我們在那也做過許多事,好事、壞事。小時候,什么都不懂的你,也許曾是一個頑皮的熊孩子,趁爸爸睡著時,偷偷地去拔他的胡須,誰叫爸爸常用它扎你的小臉。長大后,你常幫他們洗菜、拿一些小東小西……而當你到了他鄉,這一切又都做不到了。這時,你念,念的是那兒的點點滴滴,念的是與家人的美好回憶。
懷念、思念,心中,唯有故鄉——一座簡簡單單的城……
也許,在你未離開故鄉時,根本就體會不到為何從古至今的游子都如此的思念故鄉,體會不到天天與家人在一起的美好。直到你離開了故鄉,離得遠了,心中,對故鄉的思念,就全涌了出來,哪怕,回來還是要離開……
思念故鄉作文 篇3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20年過去啦,如今身在他鄉工作的我已成為了一位小有名氣的科學家。每當讀到“近鄉情更怯”的時候,眼淚忍不住在眼眶里滾動。思念你,故鄉!
這周,我終于回到了故鄉。一下車,我頓感目不暇接,眼前的一切煥然一新:拔地而起的智能高樓大廈鑲嵌在城市里,寬闊的馬路上車水馬龍;天空中飛機不停地飛過,人們早已見怪不怪;地下的火車站不計其數,和我離開時完全不同……
找到我老家的房子,是一幢22年前造的花園式三層小別墅。我敲了敲門,發現門沒鎖,便輕輕地推開大門,門發出了“吱呀,吱呀”的聲音。“誰呀?”房間里傳來了一聲蒼老而無力的聲音。“是我,爸爸!”我輕輕地說:“真的是你嗎?”很快房間里傳來了爸爸下床的聲音,我向里面走去,爸爸也慢慢地走出來。啊,眼前的老父親已和我離去時不一樣了,他顯得更蒼老,年老的臉上布滿了皺紋,滿頭的銀發也幾乎掉光了。原本不是很高的身子微微有些傴僂,黑黃的手像即將干枯的井,沒有我離去時那般有活力!此時,母親聞聲而來,慢慢地向我走來,老花的雙眼靠近我的臉,仔細地端詳起來:“啊,孩子回來了!老頭兒,快去燒飯!”我鼻頭一酸,想起了20年前父母為我做飯忙碌時的情景,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我連忙拉住他們,輕聲說道:“我來做吧!”做好飯,我們三個人圍著桌子邊聊天邊吃飯,燈光照在身上,是那么得其樂融融。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其實這20年來,我雖在外地,心中卻無時無刻不會想起那年邁的父母。他們是那么有力量,給了我勇氣,讓我不斷向前。
思念故鄉作文 篇4
魚戀水,果喜秋,孩子愛家鄉;村雖小,景亦美,如詩如畫鄉情醉!——題記
零落著花的夜很靜,高懸著月的天很美。
中秋之夜,皎潔的明月幸福地揮灑著它的柔情與嫵媚,凝視間,心底的暖意竟像月光一樣肆意縈繞。故鄉,那個叫“溪下路”的小村,你還好嗎?
兒時的歡樂,除夕的繁忙,春節的迷人都歷歷在目,尤其好熱鬧的我更鐘情于過年時的熱鬧。農歷12月中旬開始,每家每戶便忙著蒸年糕、搗麻糍、腌臘肉、炸泡鲞、搓肉丸……樣樣精致,樣樣香。走過路過,那種撲鼻而來的糯米香、肉香、油炸香真叫個沁人心脾,怎能不讓人饞的口水直流?于是,東家竄,西家逛,美味在舌間,快樂在心間。然而,更讓我們孩子歡喜與期待的便是做饅頭的喜樂時光了。
提起做饅頭,你們千萬別理所當然的認為就是方前饅頭,NO,NO,我們的饅頭秘制配方,口味獨特,自成一家。它的特殊之處就是嚼勁十足,不怕回蒸,甚至越蒸越香,越蒸味兒越濃,可招人喜愛了。悄悄告訴你,以前在老家,家家戶戶都要蒸上一天一夜,做的饅頭都要吃到農歷二月二呢!
現在,大家雖然不會準備太多饅頭,可這一習俗還是照舊倍受偏愛。一到12月末,小村子里就到處飄著蒸饅頭的香味。一遇風,這馥郁的饅頭香更是像極醇香的葡萄酒,讓人一聞就會戀上它,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每逢這時候,村子里便會出現你呼我應,你追我趕的場景。大人忙著去幫忙去品嘗,小孩忙著湊熱鬧做花卷,一屋子的人,一屋子的笑,年的味道也隨之而到。
大人們常常做白白的圓圓的饅頭,他們根本不用稱,隨手一摘,面團的大小便都八九不離十,一斤六七個,然后熟練地在案板上揉啊揉,不一會兒一個圓圓身尖尖頭的饅頭就應運而生,再給它點上一點食用紅顏料,一個猶如可愛小姑娘的饅頭就栩栩如生的出現在眼前了。除了做圓白饅頭,大人還喜歡做長長的大大的紅糖饅頭干,那做法可沒那么講究那么細致,我看外公每次做饅頭時都自覺退一邊打打下手,可一到做這,他就威風凜凜的上場了,“唰——唰——”瀟灑幾刀,大面團就分成了小面團,小面團稍揉幾下,等到長條形現身,兩頭抓起,在案板上”啪——啪——“甩幾下,饅頭干就初具雛形,等到放蒸籠上時,再用刀尖在中間輕輕一劃,饅頭干就大功告成了。其實,在大人忙時,小孩也不閑著,他們的花式饅頭內容可豐富了,你瞧:
玫瑰花式樣逼真,嬌艷欲滴;小蝴蝶扇動雙翅,翩翩起舞;大青蛙嘴雖丑可雙腳圈圈魅力無限……而最有意義的還屬一尾尾活靈活現的魚了。“魚“——”余“,年年有余,人們的生活富足有余,寓意吉祥又美好。看著孩子自得其樂的做著,忙著,大人們也不阻止,他們在完成的空隙就那么笑著,等著,那場面真是其樂融融,溫暖的很。
等到一屜蒸籠做滿,放到大鍋灶上,燒火的開始準備,其他人就悠閑自得的圍著一個紅彤彤的大火爐,烤著火,品著茶,磕著瓜子,聊著天。這樣的時光不必為任何理由而憂心,滿心的歡喜也就順勢從身體的最深處漫出來,在眉眼間閃爍,在心海里流動。
大約過個把小時,當熊熊烈火上的大鍋水變少,蒸籠上的白霧變直,蒸籠邊的水不多,令人垂涎的饅頭就可以出鍋了。這時的大饅頭,嘗一口,香香的小麥味便直抵胸腔,那種綿軟的香甜、可口在唇齒間輾轉、流淌,這樣的饅頭沒有發酵粉的氣味,有的全都是農家地道的淳樸,濃濃的香味。
饅頭香,家鄉愛。家鄉于我,是生命的熱愛,深深愛!
思念故鄉作文 篇5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誰不思念自己的故鄉?中國人的鄉土情結特別濃厚。上下幾千年,從屈原的“鳥飛返故鄉,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鄉愁”,思鄉始終是中國詩歌的一大主題。到了南朝隋唐時代,詩歌形式日臻完善,思鄉詩更層出不窮。其中,南朝江總的微山亭賦韻,唐代王維的雜詩和岑參的逢入京使特別有代表性。
微山亭賦韻中寫道:“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這首詩的特色是“大中融斜而又“以小見大”。作者首先展開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來:但見南天一抹白云經不住帶著絲絲涼意的北風的撩撥,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卻為避寒秋而翩然南來。睹物生情,作者聯想到自己。自己的故鄉在遼遠的北方,卻為躲避戰亂,寄居南朝,正如這南飛之雁;然游子思鄉之情卻因此而愈篤,如同北逝之云,可謂“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個“逐”字,說明思鄉之切,欲逐南云而飛去,是主觀上強烈的愿望,與下句“隨”字相對照:“隨”有被動無奈之意,寫出他避亂南方的無可奈何。作者寫的是秋景,南云飛逝,北雁南飛,都暗示北風已起,是“不寫之寫”,更寫不盡凄涼。接著,筆鋒一轉,由大入小,寫故鄉籬下之菊,暗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寫出對故鄉閑適生活的眷戀。民間又有“重陽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詩人卻只能寄身天涯,兩相對照,好不凄涼。“今日幾花開?”一問將思戀情結發揮至極,將意象濃縮到極小,著意于花,實是于極小中見極大。一問之中飽含不盡情思,使小詩戛然而止,但余韻無窮。
王維的《雜詩》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是一個精致的小品,與此類似的還有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斷抒發深沉的情懷。詩人截取了這樣一個情景:故人從家鄉來,詩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當知故鄉之事,卻不問家人,不問親人,獨獨問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實則正是詩歌藝術剪裁的妙筆。所問瑣事,讀者自了,惟寒梅著花一事,說盡了詩人的細致,連這樣的小事都問到了,可見他思鄉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動,既添小詩之情趣,又表詩人之高潔。可以說“問梅”是一個十分別致的典型情節,成為了這首詩的點睛之筆。“綺窗前”、“著花未”更充滿了生活情趣,襯出對故鄉的不盡思念,“詩中蘊味,盡在其中”。
岑參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與前兩首相比,岑參的這首詩顯得悲戚而沉重。詩人已年屆風燭,卻還得駐守邊關,他不再能有問菊問梅的閑情雅致。在一片蒼茫的邊塞風光下回望故園,但見長路漫漫無盡頭,詩人老淚縱橫,在淚眼蒙眬中看見京中來使,情不自禁,悲從中來,千言萬語,亟須表達,卻“馬上相逢無紙筆”。“馬上相逢”可見相逢之匆匆,“無紙筆”寫出不盡的無奈之情,最后只能“傳語報平安”。從古至今有多少分離與思念,卻也有“鴻雁傳書”、“魚腹報信”之說,然而我們的詩人卻為情勢所迫,只得言語相傳。“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離鄉多年,有千言萬語,而今卻只能報一聲平安,顯得十分凄楚無奈。岑參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將邊塞詩的悲涼融入到悠悠鄉愁之中,更加感人。
縱觀這三首詩,以王維《雜詩》生活情趣最濃,濃濃的鄉思中有一種樂觀情緒。《微山亭賦韻》寫秋意,略顯凄涼,然而這兩首又有一個共同點,即以花作結,以設問完篇。司馬遷曾稱贊屈原說:其志潔,故其稱物芳。此處“稱物芳”更是為了表現思鄉之情的純潔。最后用設問,更延續了詩的意境神韻于言外,將絕句短小的不足彌補了起來。岑參的《逢入京使》則極寫悲戚,以蒼涼之淚澆胸中塊壘,以平安之語體現思鄉之切,一改前兩首的含蓄,感情外露而深沉。然而,盡管這三首詩各具特色,卻都以思鄉這根紅線一以貫之,動人心弦,感人肺腑,這是作者們不矯情,不造作,而以真情實意傾心投入的結果。
【思念故鄉作文錦集五篇】相關文章:
【精選】思念故鄉作文錦集8篇01-20
精選思念故鄉作文錦集8篇01-20
【推薦】思念故鄉作文錦集六篇01-17
【推薦】思念故鄉作文錦集八篇01-14
【熱門】思念故鄉作文錦集五篇01-12
【精品】思念故鄉作文錦集5篇01-19
精選思念故鄉作文錦集5篇01-17
【推薦】思念故鄉作文錦集9篇01-15
【必備】思念故鄉作文錦集8篇03-21
【精品】思念故鄉作文錦集6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