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師愛為魂
在xx支教的成都教師胡忠、謝曉君夫婦當選為感動中國xx年度人物。胡忠、謝曉君夫婦令人感動的就是他們崇高的師德。他們的當選反映了當今社會對理想教師的期待和高尚師德的呼喚。
在中國,沒有那一種職業像教師這樣,人們首先注重的是其道德,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有沒有合格的師德,是社會判定一個教師是否合格的首要標準。
當前教師的師德問題頗為社會所詬病:部分教師無心教書,敷衍塞責,誤人子弟;部分教師拜金嚴重,把純潔的師生關系變成交易關系、金錢關系;部分教師品行不端,方法粗暴,給學生的身體、心理帶來不良影響或造成傷害;部分教師言行粗俗,志趣低下,社會觀感極差……少數教師師德日墮,教風日下,影響了整個教師群體的形象,毀壞了學校的聲譽,也阻礙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何謂師德?師德就是教師的道德,包括私德(個人品德)和公德(職業道德)。很多人認為,師德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這是不準確的。教師不僅給學生“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師肩負“傳道”的責任,教師的個人品德影響學生對其所傳之“道”的態度。《敬畏生命》的阿爾伯特·史懷特不僅在理論上從生命的神圣性出發喚起人們對于所有生命的敬畏之心,而且從30歲開始就“聽從上帝的召喚”,在中部非洲為最貧窮的人們工作或奉獻了一生。阿爾伯特·史懷特的理論廣為流傳,其理論正是由于其人格的魅力而充滿力量,為人們信服。同時,教師還是學生的人生楷模,其個人品德對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的個人品德在教學過程中常常轉化為教育內容,或與其他教育內容相結合,構成新的教育內容;教師的個人品德也同樣可以促使其教育手段的道德化。已經畢業的學生在回憶某一位老師時,往往并不是因為他所傳授的知識,更多的是老師言傳身教所體現出的品質,或是老師舉手投足間彰顯的精神與風格。這就說明教師個人品德對學生的重大影響。因此,關注師德就不能不關注教師的私德。
教師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涉及到教師工作的方方面面,其范圍比較寬泛,有人精煉地概括為: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認為頗為恰當。
師愛為魂。“師愛”是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它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昵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有愛心的教師心中始終裝著學生,他的上下進退皆以學生為據。胡忠、謝曉君夫婦之所以舍棄優裕的生活環境,來到艱苦的xx,就是因為那里的孩子更需要他們:“像我這種老師,成都多得很。不可能因為我走了,哪個學生就讀不成書。但這里不一樣,沒有幾個老師愿意到這里來,也沒有幾個老師愿意留下來。他們長大的命運,如果因為我的到來而改變,我想得通。我一個老師,在哪里不是教書?在哪里不是育人?”胡忠以平素的語言、純樸的行動向人們詮釋著教育的真諦:學生至上,大愛無疆。
教師之愛的特點一是“兼愛”:既愛自己孩子,也愛別人孩子,只愛自己孩子,謂之“偏私”;既愛優秀學生,又愛問題學生,古人云“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只愛優秀學生,謂之“偏狹”;既愛有錢學生,也愛貧困學生,只愛有錢學生,謂之“勢利”……二是寬容:以平和的心境、智慧的胸襟對生命個體給予尊重和喚醒。胡忠、謝曉君夫婦支教時把三歲的女兒也帶到xx,并且與其他學生同樣看待,體現了教師的“博愛”胸懷。用謝曉君的話說:“必須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發自內心地把孩子放在自己心里面。一個稱職的家長,是不會只對孩子中的某一個好的,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得到關愛。”
高爾基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愛是相互的,老師真心愛學生,然后才能贏得學生對老師的愛戴,如孟子所言:“愛人者,人恒愛之”。當年孔子“有教無類”“誨人不倦”,深得弟子的敬佩和景仰。孔子死后,弟子筑廬而居,守墓三年。其中,子貢守墓六年,并且竭力維護老師的聲譽和學說:“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今天,我們的學生畢業后,還有多少人記得我們、感念我們?我們在責備學生薄情寡義的時候,有沒有反思過我們當初對學生可曾真心相待、真情付出? 也許學生記得的是某些教師曾經的橫眉冷對、冷嘲熱諷,甚或寡廉鮮恥。
有人說:你希望你的學生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自己也要努力成為那樣的人。比如,當我們要求學生熱愛集體,關心集體的時候,我們自己就應該首先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學校的工作之中,而不會抱怨,不會索要報酬,不會斤斤計較。教師的身教比其言傳是對學生更有說服力的教育。在西康福利學校,胡忠以自己的經歷感染著這些孩子。在已畢業考上大學的`44個學生中,有10多個孩子已經跟胡忠約好,畢業后回到藏區工作。
總之,教師應該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我們不能奢望教師成為道德完人,但起碼應該是道德常人。問題是如今教師的師德江河日下,這是為什么?每一個有良知的教師都會這么問。
從哲學上講,事物的變化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很多教師將教師師德墮落的原因歸結于社會,歸結于市場經濟,這當然不是沒有道理,但問題是內因才是根本。同是教師,甚至是同一所學校的教師,師德迥然不同,就是因為個人的修養不同。有些教師“憂道不憂貧”,在不斷奉獻中實現人生的價值,在教書育人中感受生活的快樂。胡忠、謝曉君夫婦在xx支教,由于是志愿者的身份,每人每月只有300多元生活補助,但是他們內心充實:“作為教師來說,到今天為止,我覺得是非常非常有意義的。這種意義超越了內心對所有物質條件的追求。當自己內心有了一種工作的快樂,對孩子付出,自己感受到了真實的滿足。” 相反有些教師“憂貧不憂道”,受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沒有將心思放在怎樣教書育人、提高教育質量上,而是一門心思投入在怎樣才能獲得更多的金錢上。今天我們確實看到一些教師發財了,或是因為辦有償家教班,或是因為做生意,……甚至變相要求家長饋贈。這些教師其實只有教師之名而無教師之實,他們之所以仍處于教育的崗位,得益于現在仍然沒有建立教師退出機制。不過,有口皆碑,我們難道沒有看到家長、學生看他們的眼神?何曾有青眼?
一些教師為自己的失德辯護:我是一個普通教師,從事普通的職業,社會憑什么對我們的道德指三道四?我們為什么不能追求名利?我們為什么必須做出奉獻?是的,在今天,教師是一個普通的職業,但教育是一個神圣的事業,教育的意義在于它對于人本身的關懷和人的主體塑造,并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由于教育本身的道德性,人們必然對從事教育的教師寄予較高的道德期待和要求,因為教師的道德身份與教學身份是不能分離的,教師的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教化、感動、鼓舞、引導的積極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在今天這擇業自主化的時代,我們可以不選擇教師職業。如果我們選擇了教師職業,就意味著同時選擇了社會對于教師職業的認識和道德要求,選擇了必須在平凡中追求神圣。
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之“憂”是我之憂,是我們教育之憂,是我們這個社會之憂。然而,“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們有何求?我們只求教師加強自我修養,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堅守師德的底線,重塑教師的形象。
【優秀作文:師愛為魂】相關文章:
師德師風學習體會:師愛為魂06-01
愛鑄師魂演講稿12-15
師愛為話題的作文03-08
師愛優秀作文01-10
《用愛熔鑄師魂》演講稿06-22
用愛熔鑄師魂演講稿03-04
師魂的散文05-26
關于師愛的優秀作文08-12
師愛無私優秀作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