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請把手給我》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孩子,請把手給我》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孩子,請把手給我》讀后感1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寫給老師和家長的.書。讀了這本書,讓我真正明白了只擁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經驗也是不夠的,自以為有了愛和教育經驗就可以教育孩子,其實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長,甚至不足以與孩子切實地交流。愛是需要技巧的。這本書寫的就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長、教師和孩子該怎么相處。
第一: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后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么要沖我發火?”然而這次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對兒子說:“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是呀!”當孩子處于強烈的情感中,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們應該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做出不恰當的評價。
作為家長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為老師,我們就更應該如此。平時對犯了錯誤的'學生,調皮的學生,有犟脾氣的學生,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現在,我們也不仿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如:“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心和他在一起,我們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系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們的失望。說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并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第二:鼓勵與指導孩子:一個孩子表現好,我們通常總會夸贊說:你是個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評價性的贊揚。但在這本書中說到:在心理療法中,從不會對孩子說:你是個好學生,你真棒!這些判斷和評價性的贊揚都是要避免的。為什么呢?他們需要免受評價性贊揚的壓力,這樣孩子才不會總是向其他人尋求認可。夸獎最重要的一條規則就是:夸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獎他們的品性與人格。贊美的話語應該讓孩子看到他成績的真實情況,稱贊的時候要做到明確、詳盡的描述,孩子能從這些信息和贊賞中受益,遠比哪些對品格的評價要有效得多。這一點上我覺得我自己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交流時做得還不錯。
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贊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為了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建議我們不要發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在批評孩子時,我們會不經意間攻擊了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應該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好不要針對孩子本人發表任何觀點。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平日對孩子,對學生的教育,有時真的是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僅影響了自己的身體,更傷害到了孩子,真的應該心平氣和的對待。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生,所以,我們要注意我們的言行,尤其注意語言的技巧,真正的尊重理解我們的學生,讓我們改變自己,把握一定的技巧,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請把手給我》讀后感2
總以為,言傳身教,以自己的做人標準,就足以影響孩子了。某一天,對著兒子,我發現已黔驢技窮,這時,還是選擇了求助于書。耐心地試著讀一下,發現,其實,自己的智慧遠未足夠。有些道理,并非以道德標準就可以解決的。在心理學的范疇里,我們的確需要專家。而且,在學習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可以對自己已養成的思維習慣做一個反省。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是美國心理學博士海姆·G·吉諾特的著作。
某天,從網上看到了這本書,看完之后,學著用其中的幾個方法,開始與兒子溝通。它令我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對孩子遇到麻煩,第一的選擇不是用道德標準去衡量,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弄清前因后果,成為他的同盟軍。只有得到他情感上的認同之后,才能有效地與他討論,最終選擇出合適的解決方式。
“那種語言照顧你的感受,而不是對你的行為進行批評。父母需要學會把孩子當成客人一樣對待。”海姆·G·吉諾特博士是這樣說的。讀完這本書,也反省了自己的習慣性思維。
不是嗎?因為自己很愛孩子,所以,自認為給孩子的建議都是正確的。但孩子的反應是———不接受。自己受到刺激的,并非一個命令不被接受,而是自己付出的愛不被接受。
還有,中國的父母,因為代代相傳的權感心態,尤其是父親,一般不愿意彬彬有禮地對低齡的孩子說話,總希望以最簡單的命令,讓孩子第一時間服從。這中間,省掉了禮貌,也省掉了讓他理解的過程,最終造成是,孩子將父母擺在了對立面。
所以當培養孩子的方法中浸透著尊重和理解時,孩子才會茁壯成長。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要彼此尊重。如果每一個孩子享有良好和諧的家庭教育,那我們的學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作為教師更是要注意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健康的教育和培養。作為媽媽的我也應該提前做點功課,好好學習學習他人的養子育子經驗,學習把這種有效的溝通方法借鑒到我們與學生的溝通中,與學生實現有效地溝通,那樣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肯定有著獨立精神追求的人!
【《孩子,請把手給我》讀后感】相關文章:
《孩子,請把手給我》著名作品的讀后感12-08
請把手給我作文01-10
《請給我結果》的讀后感02-23
請給我結果讀后感02-11
《請給我結果》讀后感04-28
《請給我結果》讀后感06-28
請給我結果讀后感06-29
請給我結果的讀后感07-13
請給我結果讀后感ppt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