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分類計數的臨床意義
目的:探討白細胞分類計數的臨床意義。方法:通過對我院血常規檢驗工作的分析,白細胞分類計數的工作重要性。結果:白細胞分類計數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值得臨床醫師使用。結論:白細胞檢驗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臨床診療的正確診斷和。
白細胞分類計數;臨床意義;檢驗科
白細胞分類計數是臨床血液學檢驗中的常規檢驗項目[1]。隨著基礎醫學及機的飛速,使得血液學檢驗技術突飛猛進,特別是近幾年來各種新型的血細胞分析儀以其自動化程度高、檢測參數多等優勢而不斷充斥市場,這對減輕檢驗人員勞動強度和提高檢測速度無疑起著積極的作用,F將我院檢驗科進年來總結的白細胞分類計數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儀器日本Sysmex XT-1800i全自動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日本產尼康顯微鏡。試劑:原裝進口配套試劑。標本我院近3年經過血常規檢查的1988例我院住院患者。
2結果
白細胞分類計數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白細胞檢驗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臨床診療的正確診斷和治療。值得臨床醫師參考使用。
3討論
人體血液中非細胞成分包括血清或血漿,細胞成分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在末梢血液中,根據白細胞胞漿中有無顆粒,分為粒性白細胞和非粒性白細胞。粒性白細胞中包括中性粒細胞(又分桿狀核及分葉核)、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非粒性白細胞中包括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其中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在人體內游戈,可以吞噬和消化進入人體內的細胞等微生物,還能吞噬人體壞死的細胞。淋巴細胞分為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K細胞,它們參與人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反應。白細胞總數的增多或減少, 以及分類的改變,均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3.1嗜中性粒細胞(N) :在外周血中可分為中性桿狀核粒細胞(NST)和中性分葉核粒細胞(NSG)兩類。 X線、γ射線,放射性核素;苯、鉛、汞以及氯霉素、磺胺類藥、抗腫瘤藥、抗糖尿病及抗甲狀腺藥。單核一巨噬細胞系統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3.2嗜酸性粒細胞(E) 3.3嗜堿性粒細胞(B)
3.3.1嗜堿性粒細胞增多:①過敏性疾病。結腸炎、藥物、食物、吸人物超敏反應、紅斑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②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以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的骨髓纖維化等。③惡性腫瘤。特別是轉移癌時。④其他。如糖尿病、水痘、流感、天花、結核等。
3.3.2嗜堿性粒細胞減少:無臨床意義。
3.4淋巴細胞:
3.4.1淋巴細胞增多: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如風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病毒性肝炎及腎病綜合征出血熱等。此外,某些桿菌,如百日咳鮑特桿菌、結核分枝桿菌、布氏桿菌及梅毒螺旋體、弓形體等。③淋巴細胞性惡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白血病、毛細胞白血病等。③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慢性炎癥、GVHR或GVHD等[4]。
3.4.2淋巴細胞減少:主要見于接觸放射線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烷化劑、抗淋巴細胞球蛋白和先天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和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3.5單核細胞:
3.5.1單核細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見于嬰幼兒及兒童。病理性增多見于:①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急性感染恢復期、活動性肺結核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恢復期、多發性骨髓瘤、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3.5.2單核細胞減少:無臨床意義。
定期觀察疾病過程中白細胞的變化,可以了解疾病的演變。通常在感染的急性期,主要表現白細胞總數增加,中性粒細胞增高[5]。如中性粒細胞僅為輕度增加,未成熟者極少,常表示輕度感染;如白細胞增加明顯或反而減少,且未成熟者明顯,常表示嚴重感染。但老年人患感染性疾病后白細胞并不明顯增加。
[2]張之南,楊天楹,郝玉書.血液病學.第l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109
[3]吳茅,王海英,陳秉宇,等.血細胞分析儀提示中性粒細胞增高標本指標被忽視及其對策[J].臨床檢驗雜志,2002,20:47-48
[4]孫芾,王厚芳,于俊峰,等.血細胞顯微鏡復檢標準的制定及臨床應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5,28:155-157
[5]朱庚伯. 漫話白細胞分類計數. 家庭醫學2007(11):38
【白細胞分類計數的臨床意義】相關文章:
2017檢驗主管技師知識點:白細胞計數08-06
10以內的環形計數教案08-25
excel計數函數怎么用11-11
10以內的計數教案范文11-27
PS怎么使用計數工具09-19
檢驗技士輔導:白細胞檢查概要03-09
執業藥師中常用醫學檢查指標及其臨床意義11-04